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79K

在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中,特別喜愛這本書《烏合之眾》。那麼大家在品讀之後是不是都有寫一篇讀後感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1


每個平庸的人都想創造出個性上的新奇特點。當你某天冒出了某個不得了的念頭,然後認識了有着同樣念頭的人,幾個人湊在一起就以為自己是個小組織,人越來越多就搞出了一個羣體。大家都那麼肯定彼此的念頭,堅持着,鼓勵着彼此。因心中懷揣着同樣的信念而同樣被社會特別對待,相互同情,舔舐對彼此身上不存在的傷口。有時候羣體會感染一個人,在羣體內的任何人都誤以為自己充滿了力量。

人待在羣體內,性格會互相影響、眼光也會被統一,身上的平凡的特質被無限放大,具有耀眼魅力的人漸漸掌握了領導地位,也許是不受控制的。相反,他們獨處時又漸漸收斂,很少有人夜深人靜的夜晚捫心自問一句: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在做什麼。傳播力廣不代表有公信力,也不是聲望大的人説的就是真理。但既然有些話人們通常選擇不説、不去討論,並不代表那些話我們不會説、不去思考,也許這些念頭真的會傷害到某一些東西。法無禁止即自由的處事方法終將會受到名為道德和生命的審判。羣體內的人是沒有獨立性的,也許沒有誠實,也許沒有個人情感,真相到底如何也無人得知。如果羣體的領袖有信仰,那麼強者必定會壓迫在弱者,在他的性格中留下強者的信仰痕跡。組織會有意無意的擴大組員們的想象,更加堅信那個念頭,那個促使他們聚在一起的念頭。羣體內的個人慢慢忽視本能,往往簡單的快樂並不來自自身,更多時候來源於服從,因為無需思考、無需個人行為。其實你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羣體,不因為當初那個共同的’念頭‘,你究竟會不會和這個羣體內的其他人接觸?是否即使出於禮貌也不願同桌就餐?

他們的人品、外貌、品位、教育程度是否因為羣體的粘合力而過分放大了呢?羣體思想的層次太低還是思想的質量很差?我從不懷疑‘平等,自由,民主’有問題,那不是幻想。但因為這些詞彙聚集起的這羣人,他們來的是多麼容易,甚至無需招攬就蜂擁而至。她們帶着對社會制度、法律法規的仇恨聚集,來來回回説的也無非是自己叛逆的情緒,這並不是這個詞所想的初衷。從始至終都沒有拼誰不怕死、誰更懂得死出價值,’平等,自由、民主‘這兩個詞僅是希望給一些迷茫的孩子一些人生指南,想要大家知道如何更好的活下去。仔細想想,過去有多少羣體領袖利用人們的信念去發起戰爭,殺戮過後缺再次建立起與過去相同的制度,當初那個羣體主張的自由與民主變成了一個笑話,整個歷史、政治、宗教、藝術何文學歷史都已經深刻的印證了這一點。羣體究竟是什麼時候變成了這羣擁有粗鄙思想人類的庇護所的.?進入一個人人都想成為亂世英雄的羣體聚會到底有什麼意義?是的亂世出英雄,那麼亂世在哪裏?羣體擁護者們明知沒有亂世便製造亂世、製造英雄的。現在可以肯定的是,羣眾的思想層次才可以決定羣體的未來,是那個‘念頭’最後走向的唯一要素。當脱離羣體,重新開始。不再接受組織內的暗示,任何暗示。不再一味抵制社會,不再因為組織內想象出的“年輕人犯錯上帝也會原諒你的”而盲目行動。有懷疑的情緒並不是奇怪!

犯錯就是犯錯,沒有人會原諒你!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原諒”這件事,你感受到的“原諒”的真實情緒不過是:“不在乎” 和 “愛”。看不到你的錯無非是太愛了,或是根本不關心。當個人脱離那個念頭或是組織,會得到自由,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獨處,發展自我保護意識,也更有個性。冷靜下來後,回頭再去看體質內的自己,會驚恐於自己脱離後的感情變化,當處理無情現實和狂熱理想時,那種“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世人需要理解我們,我們要將自己的精神傳播出去,除你們以為的自由之外還有別的自由”的想法將不再被曲解,信念無需被肯定,也無需被傳播,更需要被書面化。它在你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自然呈現。反正,無論什麼樣的念頭,至少不是羣體通過專治踐踏社會治安去證明它是不是對的。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2

《烏合之眾》,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為馮譯更能體現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烏合之眾”,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後。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於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着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後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説彷彿在説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的大眾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着一個羣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盛行至今,就是在於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眾,便失去自我,成為烏合之眾,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可是誰不喜歡那種羣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着跑?最後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説,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為對於讀者的意義應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羣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於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説過羣體烏合之眾的特徵,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羣體的感性,漂浮在羣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3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最為著名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這本並不是很厚的書卻精緻、深刻又犀利的描述了當人們形成一個羣體時別樣的心態。讀完關於羣體的一般特徵,我恍然大悟,原來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羣體,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個人是最簡單的構成,一個人思考,一個人採取行動,這些個性並不一定在個人聚集成羣后依舊保持下來。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單純的很多人站在一起,這隻能稱之為擁擠,也不是心理學所研究的羣體。只有當聚集成羣的人進入一種狀態,形成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羣體精神統一支配時,才構成心理羣體。

自覺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相同的方向,是即將變成組織化羣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徵。聽起來很晦澀難懂,但現實確實如此,人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複雜多變的,俗話説“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當個人融入羣體時也是如此。一個人不敢做的事,周圍的一羣人都做了,於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壞事都不例外。

心理羣體最驚人的特點在於,一旦構成羣體的這些個人獲得了集體心理,不論他們作為獨立的個人時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者智力,不論他們之間相同與否,他們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將發生變化,組成一個羣體的個人不同於孤立的個人。正如書中所説:“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羣體,有些念頭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發生,或不會變成行動。”就像疫情期間搶雙黃連的事件一樣。

書中在分析心理羣體的特點的形成原因時指出:羣體更容易讓人喪失責任感,宣泄本能的慾望。羣體間有着傳染的現象,就好像無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隨時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受傳染的影響,羣體更易於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細緻分析後,羣體在我心裏突然間變成了一個詭異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於羣體的存在,有時可以引發最血腥的暴行,有時卻又只需要一句悦耳的言辭就可以將其喚醒。

誠然,中國作為一個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國家,心理羣體的特徵表現的更為明顯。但是,公眾情緒的高漲與氾濫並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這可以説是一個社會從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歷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1890年—1920年間,美國如何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個相對幸福、公正的社會,抑或是1976—2021年間,西班牙如何從佛朗哥年代的壓抑、封閉,變成了開放、自由、富有創造力新國家。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納入世界,對於民意狂熱的現狀,我們應做冷靜理性的認識,不應消極悲觀,更不應盲目樂觀。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讓一種模糊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的信仰。如果當這種誇張和單純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能夠主宰羣體的力量,它對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社會現在的處境只是個過渡階段。雖然前面的道路佈滿荊棘,但我們終能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