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經典大學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9W

讀完一篇優秀的文章之後我們的內心肯定有很多的收穫,趕緊寫份讀後感吧,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人們對名著故事的分析,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經典大學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閲。

經典大學讀後感6篇

經典大學讀後感篇1

十多年前,在高中課堂上學習林覺民《與妻書》時,雖然自己尚是不諳世事風情、懵懂初開的少年,不能完全讀懂其中的繾綣與決絕、矛盾與苦痛,但那種感動卻是源自心底,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愴。十多年來,這篇文章一直深深銘記在我的心頭,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一起被我視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腸百折的“悲”文,每有觸及,便不勝感慨,悲從心起,為作者悲,為他心愛的妻子悲,為他們忠貞愛情所遭遇的不幸與無奈悲。今年4月27日是廣州起義九十年紀念日,在這個日子,我不禁又想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覺民和他的《與妻書》。

儘管林覺民和妻子陳意映是奉父命結婚,先結婚後戀愛,但兩人感情非常深厚,《與妻書》便是最好的證明。林覺民在廣州英勇就義後,消息傳到家中,陳意映悲痛欲絕,曾萌生自殺念頭,欲跟隨林覺民而去。後經林覺民雙親跪下求她念在孩子尚年幼,需要母親照料,她才放棄自殺念頭。但過了一年多,終因思念林覺民過度,終日鬱鬱寡歡而病死,在他們令人斷腸的故事中又添了一份辛酸。

?與妻書》是林覺民在1911年廣州起義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寫給陳意映的。當時,他從廣州來到香港,迎接從日本歸來參加起義的同志,住在臨江邊的一幢小樓上。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而轟轟烈烈、生死難卜的起義以及自己的龍鍾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緒翻湧,不能自已,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父親和妻子的訣別書,天亮後交給一位朋友,説:“我死,幸為轉達。”寫《與妻書》時,林覺民滿懷悲壯,已下定慷慨赴死的決心,義無反顧,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決然地告訴妻子“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寫信時,他“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滋味無以言表。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為天下人謀永福”,他置生死於度外,拋卻與愛妻的兒女情長而“勇於就死”,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地積極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統治的武裝起義中。

在那樣一個即將面對生死訣別的時刻,林覺民在寫給愛妻的訣別書中,不可能再説什麼甜言蜜語,也不可能抒發什麼豪言壯語,整封書信從頭至尾娓娓傾訴的就是他“以天下人為念”、不惜拋卻兒女情長、置生死於度外、捨身參加革命的堅決與執着,以及他對愛妻的留戀與不捨。眼看就要踏上兇險之路,和自己的親人永別,再堅強的人也難免心碎腸折。林覺民也同樣是肉身凡胎,有着七情六慾、兒女情長,面對即將到來的生離死別、與愛妻嬌子的永別,任他鐵石心腸,也不可能不傷悲,不淚湧雙眼?但他畢竟是胸懷大志、“以天下人為念”的革命者,面對生離死別雖然傷悲,卻悲而不戚、悲而不哀,沒有“小男小女”們那般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而是滿懷悲壯、大義凜然,表現了一個革命者以天下為己任,追求正義與真理,捨身取義的高尚情操和寬廣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與妻書》惟其感人,就在於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處都是濃得化不開的真情,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充滿凜然正氣,為國捐軀的激情與對愛妻的深情兩相交融、相互輝映,叫人斷腸落淚,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奮。雖然已時隔九十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對愛妻的那份真情、那種“以天下人為念”、捨生取義的革命者的氣度風範,依然令人動容,而且將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小編推薦

林覺民曰: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如果世上真有鬼魂,那林覺民一定是去了天堂,願天堂沒有戰亂之苦!不知道你在讀完林覺民的與妻書之後的感悟是什麼?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讀《與妻書》有感範文300字”,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今天,在爸爸的推薦下,我讀了《與妻書》這篇文章,是林覺民在跟隨孫中山抗清起義前三天為妻子所作。當時,林覺民知道自己在戰場上必死無疑,但是他為了給祖國帶來和平的生活,視死如歸,不畏犧牲,這就是他與妻子最後的訣別。

從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林覺民強烈的愛國精神。他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價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他明知道自己會死於戰場,但他為了中國,不惜犧牲,慷慨赴死。他明明特別愛他的妻子,但是他對清王朝的恨遠遠勝過他對妻子的愛!而正是因為他愛妻子,他才會像文中説的那樣“淚珠與筆墨齊下!”他死於戰場上,他不痛苦嗎?當然痛苦!但是他對將來天下太平的喜悦與期盼,遠遠勝過痛苦!林覺民是用個人的生命,換來全天下中國人的幸福!

新中國的成立,是無數像林覺民這樣的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太平日子,我們不能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像孔繁森、葉欣等等這些默默無聞的英雄們,他們心繫百姓,堅守崗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樣的,我們不能忘!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兒童,在新的時期,肩負着新的歷史使命,我們應該以他們為榜樣,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了人民的富裕安康,發奮圖強,好好學習,提高本領,為祖國的未來添磚加瓦,努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更是要牢牢謹記,時刻不能忘!

這是一篇絕筆家書,是林覺民先生對於愛人陳意映女士的臨別之句。當革命與浪漫結合,無數革命者譜寫着慷慨悲壯的故事。一起愛這個國家,是那個年代多少情投意合人之間極致的浪漫。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寫道:“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周恩來對鄧穎超説:“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同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台。”

?與妻書》所講述的,不僅僅是林覺民與陳意映之間隔着家國責任與革命理想的愛情悲歡,它濃縮的是千千萬萬中國男兒在家國危亡與藍衫白裙之間的劇烈掙扎。無論是戰爭還是革命,最深刻的悲傷是漂泊的靈魂看到了兩個導航塔,一邊是革命志向,另一邊是温柔仰望。戰爭未息,卻遇到想要保護的人,平靜的愛情哪怕是片刻的温柔繾綣都是滿地狼腥裏可望不可即的微弱光芒。“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

近來,一部《覺醒年代》屢獲好評,它彷彿讓人看見上世紀的中國,講述在那東方雄獅陷入沉睡之際,新青年們如何救亡圖存、喚醒民眾意識,開闢新中國道路。我認為,其中蔡元培校長的就職演説,即使在今天這樣一個數字時代看來也十分有警醒意義。抱定宗旨、砥礪德行、尊師敬友。無論是做學問還是行商事,都應思考對於這個社會的意義,而非僅看對個人有多少升官發財的機會。向上之心,是要往道德高處攀升,以己身揚正氣,同時德行根基要扎得牢固。通過禮儀的外顯之舉可以強化對內心的塑造,達到知行合一。

回到《與妻書》一文,我們看到信中在抒發革命者以天下為已任和痛斥舊中國血腥統治等方面,大氣磅礴,精光四射。大抵長短句式交替運用,句意或層層遞進,或迴旋曲折,鏗鏘之聲如金石擲地,又於參差錯落中顯示出語句大致相仿的特點,增添了文章悲壯恢宏的氣度與政論雄辯的色彩,使感情的進發與理性的思辨有機地統一起來。因此,作者雖於抒情處再三暢言壯志,並不給人以蕪雜、累贅的感覺;相反,它給人以親切的感染、有益的陶冶。由於作者具有比較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能夠自如地融詩文辭賦的語言節奏於筆下,又能適當地從日常口語中提煉出富有表現力的疊字,鑄煉出具有個性色彩的散文語言,完滿地體現出這封信的立意:為天下人謀永福。

萬籟俱寂的夜,唯有裊裊燈光瀰漫一方小小的書房,不覺中,一粒淚珠滾落,在書頁上,化開了,淡淡的一抹,卻化不開眼眶裏那一層濃濃的霧。書頁上那一字一句透着墨香,鏗鏘有力,似又藴涵了萬般柔情,那是烈士林覺民寫給妻子陳意映的最後一封信,經過了歲月的沉澱,更滲出了他們崢嶸時光裏最深沉的愛情。

沒有華彩的標題,令人眩目的辭藻,“與妻書”三個字便代表了一切,原件寫在一塊手帕上,那是一塊方方的小手帕,寄寓了林覺民偉大的人格以及他與妻子至死不渝的愛。燈光下,我細細地咀嚼回味着書中的每一句話。開篇的“卿卿”二字温柔細膩,似一股暖流湧入胸腔,這般感人。

“吾至愛汝”,一個丈夫的心聲,想必早已哭斷了他妻的肝腸,連我都潸然滾落了淚珠。“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一句句,一行行,那麼的情真意切,扣人心絃,書桌前的我默默無語,唯有淚千行。深摯的愛埋藏在心底昇華成了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無奈間,大局為重,覺民犧牲流血在所不惜,而與妻子,他只盼來生再見!讀《與妻書》,讓我領略到了一個真正的男人應該具有的品質——剛毅不屈,大義凜然。他將小愛熔鑄成了大愛,成全了千千萬萬他人的愛。

合上書頁,我的眼前浮現出林覺民寫此信時的悲傷無奈,亦是那麼昏暗的燈光下,他用顫抖的手寫下對妻子最後的懷念,心房裏莫名被割了一刀般,無助地滴落鮮紅的血液。而千里之外,意映她每日盼君還,望眼欲穿,卻依舊是失落孤獨。但她支持丈夫的事業,只因她胸懷天下。慢慢地回想,信中還隱含着覺民他高尚的情操,他英勇無畏,捨己為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隨着他們的愛一起凝華,結成比血液更濃厚的情感。

當世間的一切都煙消雲散的剎那,愛永存,點點滴滴,細節之處發人深思。“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記得女作家三毛曾在丈夫荷西因潛水意外去世之後説過這樣一段話:“感謝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來忍受這一分鐘又一分鐘的長夜,那我是萬萬不肯的。幸好這些都沒有輪到他,要是他像我這樣的活下去,那麼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爭了回來換他。”一樣的愛情,一樣的傷痛離別,亦在詮釋夫妻之間那一種無私的品質。

覺民,我也懂你的愛,你的抉擇,肩負時代的使命,那是一種責任,但你也有家的責任。我瞭解你的痛苦,你的兩難。正因為這樣,更提升了你的人格,讓你更加偉岸不屈,相信你的妻子你的孩子也一定會以你為榮,哪怕相聚已無期!

讀《與妻書》使我瞭解,愛可以使一朵鮮花變成一座花園,也可以使一滴水變成一條小溪。愛是那樣的偉大,將兩顆心緊緊相連,天荒地老;將兩個人的一輩子纏繞在一起,不離不棄。亦讓我明白,一個真正的偉丈夫更需要一個能擔負起重任的肩膀,一顆真正善良的心!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裏枝!你們的愛情雖未能天長地久,撼天動地,卻默默地感動了每一個相信真愛的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而你們的尊嚴更讓人肅然起敬!面對現實,似乎所有的人都要在失去之後才瞭解那種情的珍貴,但留下的只有傷感。何不在未失去時就好好珍惜,不留遺憾?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喚你的名,今夜我的筆沾滿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卻負擔四萬萬個情,鍾情如我。

《與妻書》顧名思義就是給妻子的一封信,這封信是林覺民在1920xx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的訣別信。

這封信最讓我感動的是開頭的第一句話“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時,淚珠和筆墨齊下。”對我的感受是林覺民在開頭時就告訴其妻子,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其妻子不捨卻不得不離開的心情。

?與妻書》語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場景——林覺民是含淚寫着《與妻書》的;而妻子看《與妻書》時,哭紅着的眼睛,時不時哭着,一手拿着書信,而另一隻手卻用袖口擦着時不時從眼睛裏流出的滴滴淚珠,抽泣着,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着,哭紅的眼睛很讓人心疼,林覺民的妻子還懷着孩子,還未出生,但我卻似乎已經感受到了她肚子裏的孩子也在一邊聽母親訴説,一邊也在哭泣,而林覺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經不省人事了。——這便是我讀《與妻書》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當然,在我的腦海裏浮現的也不止這幾幅,也有林覺民和妻子相愛的場景,在畫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十分幸福。真讓人羨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時又為這個結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對上天的不滿,為什麼結局是這樣的?真讓人為之一顫。

在林覺民的筆下,有句話讓我很深刻:‘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其意思為: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當我剛看到這句時,有些驚訝。但後來才理解涵義,發現她其實是為他的妻子着想的。好感人啊!

最後林覺民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時期,在國家和家庭之間,他毅然的選擇了國家,因為他知道沒有國家,就沒有家庭,這也是為了千千萬萬的家庭着想啊!看出他偉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也有他身為中國人的那種偉大的愛國精神,深值我們去學習!

《與妻書》又被世人奉為“百年情書”。今觀電影,借影視化作品觀摩了這一百年情書,實着情深,感人肺腑,命運也未能拆散這號對苦命鴛鴦,好個兒女情長,好個愛得深沉!

在清政府的沒落下,國家急需有見識有胞負的人才去拯救,去桃起復興中華華的大深。林覺民等人便赴入同盟會,不久,因發動黃花崗起義而犧牲,但他在參與革命之前,不忍就此與妻子告別,留下了這白布方巾中於意映。這份愛是真摯且深沉的,即使林黨民沒有足夠長的時間陪伴陳意映,沒有與她白頭偕老。只是因為時代的背景不允許他這樣做。愛國家與愛妻子,是在危難時刻總要辜負一個,就像魚和熊掌,總是要會棄一個。

為他們的那可歌可泣的愛情而碗惜。但是,也是這樣的社會動盪造就他們都為對方至死不渝。説來也好笑,在這和平的國家下;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人又有多少呢?古人嚮往擁有牛郎有織女般堅如磐石的愛情,把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定為七夕節,意為牛郎和織女相隔兩岸,在這天踏上鵲橋,與自己的眷屬相會。好一句“有情人終成眷屬”。

希望我也能擁有一個似游魚與流水,烈月與浮雲、雄鷹與長空、玫瑰與薔薇般的愛情。

林覺民曰: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在國家的危難之際,能犧牲自己一人而保護整個國家,何嘗不可!妻子、兒女都是國家的一員!那麼,你讀完林覺民的與妻書後,有沒有什麼感悟呢?以下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與妻書》的心得感悟範文”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林覺民的《與妻書》,被譽為二十世紀最美的情書!讀書學近代史時,師未曾細教,高中語文有摘選,吾亦未細研讀,那時,情竇亦未曾開,至今,二十餘年,家庭角色漸重,每每逢離別迎送之時,親情無比濃郁,憂傷油然湧上淚角!念及林覺民《與妻書》中説:“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摹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捨吾,其時時於夢中尋我乎!一慟!”。生於特殊時代之中國,何等不幸,然書之情何得悽慘,戀戀不捨之情溢於言表。

讀書時,被告知是革命者的大無畏精神,拋妻離子捨身取義,沒有細細感受作為普通人在特殊情結下的情感糾結,開篇稱謂,“意映卿卿如晤”,性情之人就是在生死之關頭亦可見之,開頭: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陰陽兩隔對於至情至愛的戀人任何一方都是無情的打擊,在理想和愛情之間,在情人和鬥士之間,在唯吾獨醒的革命年代,個人襲捲在那歷史無情的洪流中,這種捨身至今細讀起來仍然感人悽然淚下!這種情形下寫家書,給人影像革命者亦有多情不捨一面,也是有血有肉之人,不似先前所受教育,革命者被塑造成大無畏光輝凌然的樣子!人性的一面給後人太多的懷念,感受至今安詳美好的生活,珍惜親情無微的存在!

“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生是一種渴望,大都彼此希望對方不無先己而去,情誼深切時,陷於對人生今後的沉思時,吾等亦有此之考慮想法,然俗語説:先去者先解脱,然林覺民知自己妻子不忍自己先去之悲傷,説“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但是,現在當吾妻面對吾之手跡時亦是吾之絕筆,吾亦先妳而去,陰陽兩隔,不得見了!這樣子革命者最不忍心之事,可見對妻子的真摯至愛在此時已經悲痛欲絕已,我想:在書寫《與妻書》時,定如其所説,淚雨於筆墨其下,人在悲傷時往往思緒萬千可以疾書千卷而不倦,唯恐言書意不盡!

最美情書沒有現代情書之卿卿我我,亦無風花雪夜,無美詞華藻,但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處都是濃得化不開的真情,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無不感染心懷,古人忠孝不能兩全,雖然帶着對妻子的無比眷戀,仍然不得不捨己以拯救國運的大義凌然的犧牲精神湧現於紙上,,吾輩讀之噓噓不已,然其妻在此後一年,亦帶着對夫君的無限思戀,追隨而去,也是今人不能及!相比現在之愛情,處處以物質交換之,何有美之感,況先生之婚姻亦是父母包辦之婚姻,然先生對妻子之情比現代之一見鍾情自我戀愛的情感更深摯,更依戀!

林覺民的《與妻書》是非常非常有名的。很早之前,我也曾通讀一遍——大致是國中吧,那時太小,讀完一遍只感慨有情人難以完滿,隱隱也有怪責林覺民拋下妻子,讓她後世孤苦之意。甚至由此認為他那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牽強附會,是為自己開脱之語。

但後來漸漸長大,脱離了豆蔻年華的那顆自以為是的少女心,也更瞭解當時的背景和愛國的熱血,便愈加為書信內所表達流露的浩浩正氣,以及大丈夫的責任於己所折服。誠如他書信中所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那是一個動盪不堪,支離破碎的年代。所有的和樂,安康,幸福,美好,都被“戰爭”二字攪得粉碎。那是最暗無天日的歲月,一次次侵略,一次次踐踏。

我未曾親自經歷過或親眼見證過那段染血的歷史,那灰暗屈辱的百年,但僅僅從蒼白的文字裏所感受到的萬一,便足夠讓我心痛悲涼了。我心疼當時的人民,哀婉祖國的河山,也痛惜我中華民族。

我是極愛極愛中華的。所以我更尊重,敬佩他們。可能沒有人相信,但我自己知道,那是真的。我曾看到過譚嗣同先生的一段話,那時候的感覺微妙極了,就好像有一小道激流,不住地從心頭沖刷而過,癢癢的,又特別的舒服。這不是藝術的渲染又或誇張整改之語,而是我真正的感受。到讀完時,甚至有了些微嗚咽的衝動。我無法描述這種“被折服”,終了了,也只能歎一句大丈夫。他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於是我又想到了在那之前的甲午戰爭和在那之後的八年抗戰;想到了那一場浩浩蕩蕩席捲全國的愛國運動;想到了新中國終於成立時人們臉上的神情。

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然後很多人便選擇了拋棄和遺忘。許許多多的人,嘰嘰喳喳地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不幸福,數落社會的殘酷和制度的缺陷,覺得自己被生活蹂躪,被幸福拋棄,被世界遺忘。可是,我們夠幸福了。我們可以堂堂正正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我們可以擁有這塊美麗富饒雄渾大氣的土地,我們可以安安穩穩地居住在我們的根系上並一直居住下去,我們有一個雖然不夠強大但一天天發展進步的後盾。當初為了這些,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就因為一句“中華人民站起來了”,又多少人熱淚盈眶,覺得就此死去也再無遺憾?!林則徐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覺民説:“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 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這就是一個民族的骨氣,這才是一個民族的骨氣!所謂浩然正氣,所謂大丈夫!

《與妻書》所講述的,不僅僅是林覺民與陳意映之間隔着家國責任與革命理想的愛情悲歡,它濃縮的是千千萬萬中國男兒在家國危亡與藍衫白裙之間的劇烈掙扎。無論是戰爭還是革命,最深刻的悲傷是漂泊的靈魂看到了兩個導航塔,一邊是革命志向,另一邊是温柔仰望。戰爭未息,卻遇到想要保護的人,平靜的愛情哪怕是片刻的温柔繾綣都是滿地狼腥裏可望不可即的微弱光芒。“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常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何嘗不是奢望我與你能在平凡的守望中終此一生,青春之美,就在於明知不可為而想之,為之。那些血祭長空的英烈,那些眠於大地的靈魂,無論在戰爭面前,顯得多麼無力與渺小,他都是某個姑娘的青春,一定曾使得某個姑娘魂牽夢縈、徹夜難眠。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戰爭的殘酷就在於它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一個姑娘、一個妻子、一個家庭的全部希望。

在那個傳奇的時代,每個人都揹負着數不清的歉疚前行。太多林覺民這樣的人,鮮活的生命在最美的年華戛然而止,帶着對家中妻兒掛念和愧疚成為陰間一鬼。那些毅然嫁給他們的姑娘,也是勇氣可嘉的可愛。如果他們一早就知道了他們的人生,他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如約前來?我想會的,如果為今後的痛苦就放棄這一刻的幸福,這不是青春裏的她們。

這讓我想起同樣家世顯赫的清貴公子沈崇海,奔赴一場劫難,卻像去赴一場盛宴,沈崇海就像一顆星星,從優渥的家境中走出來,卻不帶半點養尊處優的少爺脾氣,他從心底感受着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目睹了民族危難,帶着信仰遠赴戰場,餓殍遍地,哀鴻遍野。九州大地危機四伏,也許個人的力量渺小,但他還是選擇勇敢走下去。

時代之殤,誰能倖免?一寸山河一寸血,也許千萬個悲劇,僅能換幾行史冊的註記。那些慘痛的過往,那些盛開的生命,可能會慢慢隨時光模糊,但初心不改,青春殊途同歸。

致敬,那許許多多為和平獻身的,璀璨而短暫的,青春。

有人説:“不讀《出師表》不知忠,不讀《陳情表》不知孝”。我説不讀《與妻書》不懂真愛。

?與妻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愛妻的絕筆信。我具體不記得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什麼時候了,隱約好像是在九年級的自讀課本中,不過那時間由於閲歷和情感的積澱膚淺,似乎也讀不出什麼味道。以後反覆讀過好幾次,直到大學的某一天,我將其列入自己最愛的十篇文章之中,今天再讀時,忽然意識到該寫點什麼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愛,我想只要是一個人,一個有血肉有情義的人,無不為這篇文章的真摯而動容,為這種至誠的大義之愛而感喟。

?與妻書》起筆非凡,書信的開頭就表現出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這份絕筆信的開頭。“意映”是作者愛妻的名字,即陳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對愛妻的尊稱。“卿卿”二字一般是用於妻子對丈夫的尊稱,作者用在此,可見對妻子的敬佩與尊重。林覺民是知識分子,曾東渡日本留學,歸國後,在家人的介紹下,他和陳意映結為連理,二人恩愛情長,後因林覺民加入愛國同盟組織,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內疚與虧欠。在今壯志未酬事業未竟之際,他不能忘懷的還是自己的愛妻,而愛妻的形象已超過了單純的夫妻之愛,為了稱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親愛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親切。“如晤”即好像會面的意思。由於革命的原因,作者與妻子聚少離多,有時候好幾個月不曾見面,今天在獄中恍若夢中一般,想起了愛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彷彿回到了愛妻的面前。當然這一見面就有好多話要説,要對自己摯愛的妻子説,而這些話是拖欠愛妻的,是以前從未説過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説出口的,因為愛的表露永遠都是在生離死別時。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一段文字情真意切,讀後情入肺腑,讓人潸然淚下。我想我在這兒肢解這段文字是對作者真情的褻瀆吧!因為這份絕筆書一千三百餘字是一氣呵成的,是作者咬破手指頭後將血與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寫在手帕上的。但是我希望作者會原諒我的不恭,惟願以真摯的感動回報此段文字給我的淨化。我想要寫這段文字,文學素養與真愛是缺一不可的。一個懷着極度悲傷的摯情,能在愛的驅使下理性的隱忍着流露,壓抑着釋放,淚珠和筆墨齊下,非常人能夠做到。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出來呢?因為,這是最後的心上話,不説給愛妻聽以後就永遠沒有機會了。作者未負天下人,未負泱泱中華之億萬民眾,而偏偏負了愛妻一個人。眼見妻子以個人要承擔起整個家庭重擔,要抓養孩子成人,這一切的一切,作者唯求得到愛妻的理解與原諒。“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七尺男兒並非無情之人,並非是為了逃避責任而去死。而是愛她太深,也正因為愛她太深,作者才能勇敢的面對死亡。這是真愛中無上的責任。突然記起《泰坦尼克號》中男主人為了心愛的女人擔負起替她死的場景。不過那種愛是小愛,作者不僅愛妻子,更愛天下無數鴛鴦,在自己比翼齊飛的時候,他明白必須以天下為己任,成全他人的摯愛,而這種最高境界的愛是源於對愛的無比忠貞的。作者記起了初婚時二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想到和愛妻同生共死,永結百年。但是他們的真愛在滿街狼犬之下不容於世,他們的願望生不逢時,因而想到用死來捍衞。但是想到愛妻已有身孕,恐怕這種做法對她的打擊太大,是愛妻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在矛盾的驅使下,作者説了。這一説使他真正明白了愛的真諦。“所有偉大的愛都必須用責任來維護,用死來捍衞”。作者明白了用死來捍衞愛情,但是他還是放不下妻子,放不下妻子從此後忍受孤獨,不過這一切已經沒有辦法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有來世。來世一定選擇陪伴在愛妻身邊,實現剛結婚時共同許下的諾和,陪愛妻指花誓月,和愛妻白頭偕老。“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作者死而無憾,但是還有妻子兒女,只希望妻子將孩子抓養成人,繼父不屈與多情,延續和繼承他未竟的革命事業。不過貧困帶來的艱辛,使得這一切做起來又非輕而易舉。想到這裏,作者突然沒有話了,只聽到妻子的哭聲,本想為她擦乾眼淚,但是天涯海角,不能實現,因而就陪愛妻一起哭泣。這哭聲驚天地泣鬼神。種愛一方手帕怎能承載,我想作者的眼淚一定流到生命的盡頭了吧。

陳意映讀書不多,但把手帕承載的情卻讀得淋漓盡致。如果我們能夠體悟明白,人生有一段這種哭不出來的情,掩飾在作者生前死後已經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歲的生命一夜會成熟,在刑場上的林覺民內心肯定出奇的平靜,人格也無比偉岸。

有人説:“不讀《出師表》不知忠,不讀《陳情表》不知孝,不讀《與妻書》,不懂真愛。”

這一封信,雖然是一封訣別信,但其中愛意甚濃,讀起來更像一首情書,只是這份愛,太沉重了些。

讀完這封信,不僅羨慕陳意映,在哪個封建年代,能擁有如此開明且優秀的丈夫,更是欣賞林覺明這個人不僅有才,還懂得尊重她,欣賞她,林覺明年輕曾東渡日本求學,是高級知識分子,在當時應該是受萬人景仰的。雖然他們是受父母之命成婚,婚後,他們兩個人之間肯定有但婚後,他們卻很相愛。林覺明用他開明的思想感化陳意映。讓她脱離舊社會的束縛,接受新思想。放開裹腳,走進女子學堂。才有他們後來的“何事不説?何情不訴?”

在那個年代。奉父母之命成婚的人有很多。然而能像陳意映那麼幸運的女子就沒幾個了。像魯迅,他的第一任老婆。就是奉父母之命結的婚。但婚後,由於二人生活習慣,文化程度,三觀懸殊太大。儘管朱安時時刻刻都在盡力討好魯迅。可魯迅連話都不跟她説。更沒有和她同過房。到後來。魯迅遇到了許廣平。就毅然決然的拋棄了朱安,和許廣平結婚了。朱安最後孤獨終老。

而林覺明,並沒有覺得自己文化水平比陳意映高,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他總是在用自己的見識去開闊陳意映的眼界,讓她也擁有先進思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到後來,他們不僅是夫妻,更是知己。視對方為己命。

從書信中就可以感覺到林覺明對陳意映的厚愛。生死臨頭。他沒有一絲對死亡的畏懼。腦子裏全是對陳意映的思念與牽掛。於是夜裏挑燈疾書。含淚,溶血入墨。忍着撕心裂肺之痛,寫完了這封訣別信。然而紙短情長,萬千濃情,只能凝於筆尖,縮略成文字幾行。

總之,信中一字一句都感人肺腑。讓人讀後,都會對愛重燃新生。相信世界真有如此深情之人存在。亦有真愛所在。奢望某天,自己亦能遇見。

林覺民曰: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在國家的危難之際,能犧牲自己一人而保護整個國家,何嘗不可!妻子、兒女都是國家的一員!那麼,你在讀完林覺民的與妻書後,有什麼感想與感悟呢?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與妻書》走心抒情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在學習上作為一個參考。

《與妻書》又被世人奉為“百年情書”。今觀電影,借影視化作品觀摩了這一百年情書,實着情深,感人肺腑,命運也未能拆散這號對苦命鴛鴦,好個兒女情長,好個愛得深沉!

在清政府的沒落下,國家急需有見識有胞負的人才去拯救,去桃起復興中華華的大深。林覺民等人便赴入同盟會,不久,因發動黃花崗起義而犧牲,但他在參與革命之前,不忍就此與妻子告別,留下了這白布方巾中於意映。這份愛是真摯且深沉的,即使林黨民沒有足夠長的時間陪伴陳意映,沒有與她白頭偕老。只是因為時代的背景不允許他這樣做。愛國家與愛妻子,是在危難時刻總要辜負一個,就像魚和熊掌,總是要會棄一個。

為他們的那可歌可泣的愛情而碗惜。但是,也是這樣的社會動盪造就他們都為對方至死不渝。説來也好笑,在這和平的國家下;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人又有多少呢?古人嚮往擁有牛郎有織女般堅如磐石的愛情,把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定為七夕節,意為牛郎和織女相隔兩岸,在這天踏上鵲橋,與自己的眷屬相會。好一句“有情人終成眷屬”。

希望我也能擁有一個似游魚與流水,烈月與浮雲、雄鷹與長空、玫瑰與薔薇般的愛情。

此刻,在我句讀完最後一個標點,手中的筆滑落的瞬間,我突然難以抑制地趴在桌前放生大哭。我盡乎絕望地相信,也許有生之年,我不會再讀到像這樣一封催人淚下的情書了,再也不會了。這封在血與火、愛與恨、生與死之間洗煉成的《與妻書》,像一首卓絕的詩,烙着愛的訣別,註定了只能在那樣一個風雲湧動的動盪年代高傲地絕版!

一方錦帕,四四方方地承載着稜角分明的情與愛的告別,在那個星月無光的不眠之夜,林覺民赴死般的情懷那樣決絕,明知不可為而偏欲為,為了以身相殉的革命,為了理想盡頭的共和,他只能選擇拋棄小家與妻子陳意映。滴不盡的血淚,化不開的濃墨,手中墨汁欲滴的筆不知如何在錦帕上運筆,告訴意映他選擇拋棄她了嗎?告訴意映他要死了嗎?不知道啊,他們經歷了那麼多場分別,卻都不是為這最後一次生與死的分離做的彩排啊!

他於如漆的暗夜裏回味內心最明媚的記憶:“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忘了離別,忘了生死,只記得他與她的低語淺笑,温暖如春。啊,愛這麼短,遺忘卻這麼長,“汝不能捨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此後,他會成為意映夜夜的驚夢,日日的折磨,林覺民不知道未來載沉載浮凌遲一般的歲月,他的意映該如何獨自熬過那些似乎永不止休的日日夜夜……

管不了這麼多了,垂死的中國需要鮮血來祭拜供養,壓制的民心需要用炮火來引發,,“天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為了天下更多的妻子不再像意映一樣流淚,為了更多的丈夫不再如自己一般掙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用血與火、靈與肉、肝與膽來奠基他輩之人為之共同追求的名為共和的夢想!佛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意映,只能成為林覺民心中永生那以彌補的虧欠……

一燈如豆,太暗了,太暗了,世界留給林覺民的只是這樣一點微弱的稀光啊,照不亮前方,照不亮愛情,他有多愛她呢?如果情愛可以丈量,我相信一定會是萬丈無限。林覺民書“吾至愛汝,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小愛點亮大愛,他愛着意映,也愛着中國,正是他對意映愛的信念,支持着他為了天下人的幸福而視死如歸啊!

感天動地的愛必將以翻天覆地的時代作為背景來陪襯,轟轟的炮火在歷史中迴盪,如雨的子彈與人得血肉沉悶地撞擊,在昏天黑地中開出一朵朵明豔的血花。黃花崗,歷史不會忘記的地方,林覺民的墳墓,陳意映的噩夢。“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別了,意映,別了,至愛的人,為了我的愛,為了你腹中的小覺民,好好活下去,“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

嗚呼哀哉!我相信生命不可以天長地久,然而愛情,卻可以!

我懷着景仰之心無限嚮往革命年代的愛情,愛情是革命的酵母,催生了波瀾壯闊的國仇家恨,而仇恨又滋長了愛情,革命使愛情在折磨與掙扎中走向無比聖潔的殿堂,如璀璨的神話,熠熠生輝!激盪的年代,熔鑄了凜冽的愛與凜冽的恨,凜冽到無情的戰火也只能退卻為背景。小愛交織着大恨,用血與火來縫紉,到底是革命成全了愛情,還是愛情成就了革命……

有風吹過,吹走了我含淚謄抄的《與妻書》,我伸出去的手終是沒能碰到它,我看見潔白的信紙在風中飄零,像一首遺失在風裏的訣別詩,伴愛遠走高飛……

我突然有些相信了,剎那也能永恆……

《與妻書》顧名思義就是給妻子的一封信,這封信是林覺民在1920xx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的訣別信。

這封信最讓我感動的是開頭的第一句話“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時,淚珠和筆墨齊下。”對我的感受是林覺民在開頭時就告訴其妻子,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其妻子不捨卻不得不離開的心情。

?與妻書》語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場景——林覺民是含淚寫着《與妻書》的;而妻子看《與妻書》時,哭紅着的眼睛,時不時哭着,一手拿着書信,而另一隻手卻用袖口擦着時不時從眼睛裏流出的滴滴淚珠,抽泣着,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着,哭紅的眼睛很讓人心疼,林覺民的妻子還懷着孩子,還未出生,但我卻似乎已經感受到了她肚子裏的孩子也在一邊聽母親訴説,一邊也在哭泣,而林覺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經不省人事了。——這便是我讀《與妻書》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當然,在我的腦海裏浮現的也不止這幾幅,也有林覺民和妻子相愛的場景,在畫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十分幸福。真讓人羨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時又為這個結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對上天的不滿,為什麼結局是這樣的?真讓人為之一顫。

在林覺民的筆下,有句話讓我很深刻:‘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其意思為: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當我剛看到這句時,有些驚訝。但後來才理解涵義,發現她其實是為他的妻子着想的。好感人啊!

最後林覺民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時期,在國家和家庭之間,他毅然的選擇了國家,因為他知道沒有國家,就沒有家庭,這也是為了千千萬萬的家庭着想啊!看出他偉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也有他身為中國人的那種偉大的愛國精神,深值我們去學習!

今天,我們學了林覺民的《與妻書》。首先,林覺民在信中敍説了與妻子無法訴説的痛苦與不能相見的原因。文中寫日常生活,確實可以體現出他與妻子的情深,其中的“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確實如詩如畫。他所寫的文章,語言有特色,也頗具文采。對住室簡單地的描述,足以見其高超的寫作水平。“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寥寥幾字的簡單描寫,體現了與妻子的深情。當他從日本回來,參加起義,為了讓妻子明白他的家國情懷與大仁大義,在信中寫回憶,寫兩人的感情,而不是講空洞的大道理。寫與夫妻之間誰先死的玩笑與調侃,寫他哄妻子的温柔場景。這讓我更能體會他對妻子的愛。

讀完全文,我體會最深的便是林覺民崇高的思想境界。開頭寫“意映卿卿如晤”,標準的情書開頭,之後寫“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便讓人一下子感到為國家而犧牲,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是多麼的可貴。兒女私情與國家民族大義如此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更讓我感覺到了林覺民的鐵血俠義與柔情。假如沒有他們在國家安危之時,為中國拋頭顱灑熱血,又怎麼會有今天現在不受疫情干擾,安定強盛的國家呢。面對革命先烈,我們更應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出力。

讀史書,懂人情,明使命。

我們不會忘記林覺民等革命先烈為我們作出的犧牲。

林覺民的《與妻書》,被譽為二十世紀最美的情書!讀書學近代史時,師未曾細教,高中語文有摘選,吾亦未細研讀,那時,情竇亦未曾開,至今,二十餘年,家庭角色漸重,每每逢離別迎送之時,親情無比濃郁,憂傷油然湧上淚角!念及林覺民《與妻書》中説:“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摹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捨吾,其時時於夢中尋我乎!一慟!”。生於特殊時代之中國,何等不幸,然書之情何得悽慘,戀戀不捨之情溢於言表。

讀書時,被告知是革命者的大無畏精神,拋妻離子捨身取義,沒有細細感受作為普通人在特殊情結下的情感糾結,開篇稱謂,“意映卿卿如晤”,性情之人就是在生死之關頭亦可見之,開頭: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陰陽兩隔對於至情至愛的戀人任何一方都是無情的打擊,在理想和愛情之間,在情人和鬥士之間,在唯吾獨醒的革命年代,個人襲捲在那歷史無情的洪流中,這種捨身至今細讀起來仍然感人悽然淚下!這種情形下寫家書,給人影像革命者亦有多情不捨一面,也是有血有肉之人,不似先前所受教育,革命者被塑造成大無畏光輝凌然的樣子!人性的一面給後人太多的懷念,感受至今安詳美好的生活,珍惜親情無微的存在!

“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生是一種渴望,大都彼此希望對方不無先己而去,情誼深切時,陷於對人生今後的沉思時,吾等亦有此之考慮想法,然俗語説:先去者先解脱,然林覺民知自己妻子不忍自己先去之悲傷,説“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但是,現在當吾妻面對吾之手跡時亦是吾之絕筆,吾亦先妳而去,陰陽兩隔,不得見了!這樣子革命者最不忍心之事,可見對妻子的真摯至愛在此時已經悲痛欲絕已,我想:在書寫《與妻書》時,定如其所説,淚雨於筆墨其下,人在悲傷時往往思緒萬千可以疾書千卷而不倦,唯恐言書意不盡!

最美情書沒有現代情書之卿卿我我,亦無風花雪夜,無美詞華藻,但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處都是濃得化不開的真情,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無不感染心懷,古人忠孝不能兩全,雖然帶着對妻子的無比眷戀,仍然不得不捨己以拯救國運的大義凌然的犧牲精神湧現於紙上,,吾輩讀之噓噓不已,然其妻在此後一年,亦帶着對夫君的無限思戀,追隨而去,也是今人不能及!相比現在之愛情,處處以物質交換之,何有美之感,況先生之婚姻亦是父母包辦之婚姻,然先生對妻子之情比現代之一見鍾情自我戀愛的情感更深摯,更依戀!

林覺民曰:吾至愛汝,即此一念,使吾勇於赴死地。林覺民的與妻書,分明是一封決絕書,此去一別,再無歸期!那麼,你在讀完林覺民的與妻書後,感悟到了什麼人生真諦嗎?下面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關於《與妻書》的300字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希望您能閲讀並收藏。

哽咽已久的天空終於忍不住低低抽泣。樹葉沙沙應和着,為淒涼的黑夜畫上傷疤。此刻,萬物死寂,怒風陣陣……

一個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閃閃爍爍。只見他雙眼含沙。黑色的墨菊開在筆尖。眼神隨着筆尖的滑動而變化着,筆一頓,沉如深淵;筆一提,淚墨齊下;放下筆,已是淚眼模糊。與妻子的朝朝暮暮在心田中慢慢陳釀,頓時五味雜陳。

初雪剛落,一輪圓月掛在天上,皎潔的月光,筆直灑下,穿過稀疏的梅花落在雪地上斑斑駁駁。也和她並肩而立,時而低低竊語,時而掩面而笑。她的笑聲如銀鈴般清脆,笑容比那初放的紅梅還要耀眼。她那麼美好,他怎麼能讓她的臉出現一絲一毫的哀傷呢?於是,他決心,今生寧願她舍他先去,也不願自己先死徒留她一人日日悲慼。

然而天不遂人願,為何要生於今日之中國?生於奸官污吏霸道橫行的中國!生於遍地狼犬殘害同胞的中國!生於列強勢必瓜分的中國!生於天下有情人離散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的中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他愛她勝過一切,可唯獨,唯獨黎明百姓!他知道只有流血犧牲才會喚醒華夏兒女奮勇反抗。他負她一人,卻不負天下人!

可他沒有選擇,視死如歸的想法伴隨着每一次令國人羞憤的事件的發生而更加強烈。國破家亡,沒了國何來家?縱然肝腦塗地也要鬥爭到底!

讀完,我的臉火辣辣的。林覺民既然捨棄生命,捨棄摯愛也要讓祖國復興!那麼我又有什麼推脱責任的理由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華夏兒女們,讓我們勇敢地扛起肩上的責任吧!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是情人間最高的境界了吧。

許多人一輩子都在探尋:到底何為愛情?卻鮮有人得出最終結果。但是,在民國時期,卻有對戀人演繹了一場超越肉體,超越生死,超越靈魂的,讓天地都為之動容的完美愛情神話。

1920xx年4月24日,在起義的前三天,林覺民寫下了為後人所動容的《與妻書》字字血淚,讓人含淚。“吾作此書,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這是一種怎樣的不捨之情啊!但是,國難當前,國賊尚存,這讓這位愛國的熱血青年不能為兒女私情而棄國家於不顧。

身懷一腔報國熱情,“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多麼遠大的抱負,多麼理性的思考。林覺明能捨身為國的精神讓世人所感歎。

雖然與妻子是封建的包辦婚姻,但是,二人在新婚之夜一見鍾情,並定下了死生契闊。共同生活的三年時間,留給妻子陳意映的,多為甜蜜,多為歡欣。這些回憶支撐了這個女子為期一年的生命,但最終,卻因憶夫成疾,終在,丈夫就義後的一年,也駕鶴西去。死時的她,面色雖蒼白,但是嘴角依然含着一種解脱般的笑容。也許,這對她來説是最好的結局了吧。二人雖未成連理枝,但亦可同為比翼鳥,從此海角天涯,不離不棄。

面對國家與愛人,林覺民雖有不捨,但依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天下。面對生者與死者,其妻意映也含淚支持丈夫的選擇。

一個是滿腔抱負,學富五車的海外學成歸來的才子。一個是端莊賢慧的大家閨秀。二人看起來像是兩條不會相交的平行線,但是,越演繹出一場壯美的愛情故事。這不能説不是一場曠世之戀啊。

經濟學名家郎鹹平在楊瀾訪談節目中,談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歷史人物,不是經濟學家,而是林覺民和他的《與妻訣別書》,我一直認為郎教授是個有責任、有良心的經濟學家,原來根源在此。

再讀一遍《與妻訣別書》,不能讀完已經不能自已,淚如雨下,林覺民寫此文時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書竟,而欲擱筆。林覺民真偉丈夫也,俠骨柔腸擔道義,憂國憂民勇赴死。

讀此書時,我第一次產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為中國人有林覺民這樣的大丈夫而自豪。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悲慘史、屈辱史,國家不幸、民族不幸、個人不幸,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幸有林覺民們,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們,慨當以慷,何以解國難,唯有勇於就死,率性就死,百死而不辭,林覺民們的前仆後繼譜就了另一部中國近代史,那是一部覺醒史、抗爭史、不屈史、充滿榮耀的民族證明史。

行文至此回到現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毅力於東方,誰也不能否認中國已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各個領域的話語權在與日俱增,中國社會到處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不再會有林覺民與其妻訣別的遺憾,有情者可以終成眷屬,在此我衷心的謝謝林覺民和他的妻子,您的奮爭和您妻子的奉獻,換回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換回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強和尊嚴。但我也要如實的告訴你,作為宏觀的中國在一步步前進,微觀的中國還像一團亂麻。

雖然現在不是遍地腥雲,滿街狼犬,但不良政客、不法商人,弄權於朝,橫行於市,逐權逐利,枉顧人民的利益,侵吞人民的血汗,換着變了色的頂戴,攢取着發了臭的資本。嗚呼哀哉,多麼希望有一種方法能把您的精神留住,這是寶貴的民族財富。您説過希望您的兒子能以父志為志,您很放心的説,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我多麼得希望我們的國人都是能傳承您精神的同志啊。我們的官員、我們的商人、我們的科學家、我們的知識分子、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我們的工人、我們的農民、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後代,一起讀《與妻訣別書》,一起感悟一個有良心有責任有道義的中國人為了他的國家為了他的民族為了他的同胞所犧牲的精神吧。也許這樣,在我們的工作學習中才能少一份浮躁,多一份責任;少一分利,多一份義。

《與妻書》又被世人奉為“百年情書”。今觀電影,借影視化作品觀摩了這一百年情書,實着情深,感人肺腑,命運也未能拆散這號對苦命鴛鴦,好個兒女情長,好個愛得深沉!

在清政府的沒落下,國家急需有見識有胞負的人才去拯救,去桃起復興中華華的大深。林覺民等人便赴入同盟會,不久,因發動黃花崗起義而犧牲,但他在參與革命之前,不忍就此與妻子告別,留下了這白布方巾中於意映。這份愛是真摯且深沉的,即使林黨民沒有足夠長的時間陪伴陳意映,沒有與她白頭偕老。只是因為時代的背景不允許他這樣做。愛國家與愛妻子,是在危難時刻總要辜負一個,就像魚和熊掌,總是要會棄一個。

為他們的那可歌可泣的愛情而碗惜。但是,也是這樣的社會動盪造就他們都為對方至死不渝。説來也好笑,在這和平的國家下;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人又有多少呢?古人嚮往擁有牛郎有織女般堅如磐石的愛情,把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定為七夕節,意為牛郎和織女相隔兩岸,在這天踏上鵲橋,與自己的眷屬相會。好一句“有情人終成眷屬”。

希望我也能擁有一個似游魚與流水,烈月與浮雲、雄鷹與長空、玫瑰與薔薇般的愛情。

“吾至愛汝,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赴死也……”這是林覺民在起義前一晚忍痛寫下的《與妻書》被譽為“天下第一情書”。這是林覺民與陳意映深情而悽美的愛情見證。

瞭解他們的故事後,所有人都會為他們彼此的愛而動容。他們之間本可一起白頭偕老,只可惜“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腐敗、混亂的國家燃起了林覺民的一腔愛國熱血,決心參與起義。林覺民到日本留學,兩人只得隔海相望。怎奈鬆崗明月三千里,天不許歸期!

可惜世人心結難解,哭了無數有情人。兩人相隔兩岸,越是不見,越是相見;越是相見,越是不敢……陳意映於林覺民來説是何等重要。千頭萬緒,不必言明,她已是他紅塵中牢不可破的牽絆。所以出於他對她的愛,讓他敢於英勇就義赴死。

於是,那個人就這麼走了,除了思念和回憶,什麼也沒留下。死前的一個晚上,他最牽掛的,還是他的意映,正照應了那一句話:你還會在我心裏,但我不會在你身邊。她朝思暮想的那張臉,那個人,終究是見不到了。流年就是那樣無理殘忍,稍有踟躕,它就偷樑換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難回頭……

人情縱似長情月,算一年年,能得機會圓?或許民國時期的愛情大都是這般……既稱塵緣,便似喧囂,來爾復往,不可追矣。

老舍先生説:“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沒有胭脂,女子的臉也只為心愛的人而紅。”林覺民也是如這般,愛一個人,用了一生;用了一生,愛一個人。也許在林覺民死後,陳意映也曾幻想他還在身邊,兩人對着月亮一起細想……只可惜早已天各一方。

緣長可,短可。盈盈淺笑,翩舞驚鴻,難抵心中離別愁。君憂妻悲情難訴,借酒澆愁心尤苦,卿深夜樓閣人影孤。不知世間何人影成雙……墨硯成空,殘燭搖曳把相思盡數焚去,隨風飛過萬丈塵寰,古鬆刻下的往昔,終成了斷不盡的飄搖跌宕。

白首深情是歲月的善舉。於是時間奔流,得以見證人間在漫長歲月裏所有的永恆與不朽。

林覺民曰: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在國家的危難之際,能犧牲自己一人而保護整個國家,何嘗不可!妻子、兒女都是國家的一員!不知道你在讀完林覺民的與妻書後,產生了什麼思想呢?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大學生讀完《與妻書》後的個人心得感悟”,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此刻,在我句讀完最後一個標點,手中的筆滑落的瞬間,我突然難以抑制地趴在桌前放生大哭。我盡乎絕望地相信,也許有生之年,我不會再讀到像這樣一封催人淚下的情書了,再也不會了。這封在血與火、愛與恨、生與死之間洗煉成的《與妻書》,像一首卓絕的詩,烙着愛的訣別,註定了只能在那樣一個風雲湧動的動盪年代高傲地絕版!

一方錦帕,四四方方地承載着稜角分明的情與愛的告別,在那個星月無光的不眠之夜,林覺民赴死般的情懷那樣決絕,明知不可為而偏欲為,為了以身相殉的革命,為了理想盡頭的共和,他只能選擇拋棄小家與妻子陳意映。滴不盡的血淚,化不開的濃墨,手中墨汁欲滴的筆不知如何在錦帕上運筆,告訴意映他選擇拋棄她了嗎?告訴意映他要死了嗎?不知道啊,他們經歷了那麼多場分別,卻都不是為這最後一次生與死的分離做的彩排啊!

他於如漆的暗夜裏回味內心最明媚的記憶:“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忘了離別,忘了生死,只記得他與她的低語淺笑,温暖如春。啊,愛這麼短,遺忘卻這麼長,“汝不能捨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此後,他會成為意映夜夜的驚夢,日日的折磨,林覺民不知道未來載沉載浮凌遲一般的歲月,他的意映該如何獨自熬過那些似乎永不止休的日日夜夜……

管不了這麼多了,垂死的中國需要鮮血來祭拜供養,壓制的民心需要用炮火來引發,,“天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為了天下更多的妻子不再像意映一樣流淚,為了更多的丈夫不再如自己一般掙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用血與火、靈與肉、肝與膽來奠基他輩之人為之共同追求的名為共和的夢想!佛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意映,只能成為林覺民心中永生那以彌補的虧欠……

一燈如豆,太暗了,太暗了,世界留給林覺民的只是這樣一點微弱的稀光啊,照不亮前方,照不亮愛情,他有多愛她呢?如果情愛可以丈量,我相信一定會是萬丈無限。林覺民書“吾至愛汝,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小愛點亮大愛,他愛着意映,也愛着中國,正是他對意映愛的信念,支持着他為了天下人的幸福而視死如歸啊!

感天動地的愛必將以翻天覆地的時代作為背景來陪襯,轟轟的炮火在歷史中迴盪,如雨的子彈與人得血肉沉悶地撞擊,在昏天黑地中開出一朵朵明豔的血花。黃花崗,歷史不會忘記的地方,林覺民的墳墓,陳意映的噩夢。“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別了,意映,別了,至愛的人,為了我的愛,為了你腹中的小覺民,好好活下去,“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

嗚呼哀哉!我相信生命不可以天長地久,然而愛情,卻可以!

我懷着景仰之心無限嚮往革命年代的愛情,愛情是革命的酵母,催生了波瀾壯闊的國仇家恨,而仇恨又滋長了愛情,革命使愛情在折磨與掙扎中走向無比聖潔的殿堂,如璀璨的神話,熠熠生輝!激盪的年代,熔鑄了凜冽的愛與凜冽的恨,凜冽到無情的戰火也只能退卻為背景。小愛交織着大恨,用血與火來縫紉,到底是革命成全了愛情,還是愛情成就了革命……

有風吹過,吹走了我含淚謄抄的《與妻書》,我伸出去的手終是沒能碰到它,我看見潔白的信紙在風中飄零,像一首遺失在風裏的訣別詩,伴愛遠走高飛……

我突然有些相信了,剎那也能永恆……

這是一篇絕筆家書,是林覺民先生對於愛人陳意映女士的臨別之句。當革命與浪漫結合,無數革命者譜寫着慷慨悲壯的故事。一起愛這個國家,是那個年代多少情投意合人之間極致的浪漫。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寫道:“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周恩來對鄧穎超説:“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同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台。”

?與妻書》所講述的,不僅僅是林覺民與陳意映之間隔着家國責任與革命理想的愛情悲歡,它濃縮的是千千萬萬中國男兒在家國危亡與藍衫白裙之間的劇烈掙扎。無論是戰爭還是革命,最深刻的悲傷是漂泊的靈魂看到了兩個導航塔,一邊是革命志向,另一邊是温柔仰望。戰爭未息,卻遇到想要保護的人,平靜的愛情哪怕是片刻的温柔繾綣都是滿地狼腥裏可望不可即的微弱光芒。“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

近來,一部《覺醒年代》屢獲好評,它彷彿讓人看見上世紀的中國,講述在那東方雄獅陷入沉睡之際,新青年們如何救亡圖存、喚醒民眾意識,開闢新中國道路。我認為,其中蔡元培校長的就職演説,即使在今天這樣一個數字時代看來也十分有警醒意義。抱定宗旨、砥礪德行、尊師敬友。無論是做學問還是行商事,都應思考對於這個社會的意義,而非僅看對個人有多少升官發財的機會。向上之心,是要往道德高處攀升,以己身揚正氣,同時德行根基要扎得牢固。通過禮儀的外顯之舉可以強化對內心的塑造,達到知行合一。

回到《與妻書》一文,我們看到信中在抒發革命者以天下為已任和痛斥舊中國血腥統治等方面,大氣磅礴,精光四射。大抵長短句式交替運用,句意或層層遞進,或迴旋曲折,鏗鏘之聲如金石擲地,又於參差錯落中顯示出語句大致相仿的特點,增添了文章悲壯恢宏的氣度與政論雄辯的色彩,使感情的進發與理性的思辨有機地統一起來。因此,作者雖於抒情處再三暢言壯志,並不給人以蕪雜、累贅的感覺;相反,它給人以親切的感染、有益的陶冶。由於作者具有比較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能夠自如地融詩文辭賦的語言節奏於筆下,又能適當地從日常口語中提煉出富有表現力的疊字,鑄煉出具有個性色彩的散文語言,完滿地體現出這封信的立意:為天下人謀永福。

林覺民的《與妻書》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物。黃花崗烈士紀念碑上的72人名單中,林覺民三個字人們撫摸最多,色亦最重。《與妻書》早已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和各種文學的、政治的讀本。我也不知讀了多少遍,每次捧讀,都使我淚雨滂沱、泣不成聲。

廣州起義前三天,1911年4月24日,林覺民在香港江濱樓上坐立不安,挑燈寫下了與妻的訣別書。在壯志未酬、事業未竟之際,他不能忘懷的還是自己的妻子。他隨手扯來一方白布,給愛妻寫下了這封信:“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訣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時,珠淚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懷着極度悲傷的摯情,能在愛的驅使下理性地隱忍着流露、壓抑着釋放,珠淚和筆墨齊下,非常人能夠做到。但他想,若不説給愛妻聽,以後就永遠沒機會了。他唯求愛妻的理解與原諒。“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林覺民志向遠大,情操高尚,用孟子的話來安慰愛妻,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信中他深情地回憶與妻子新婚燕爾的幸福。“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他愛滿腹才情的妻子,陳意映家系廣東螺江,名門望族之秀,耽詩書好吟詠,與林覺民情投意合。可以説在當時條件下,可算得是珠聯璧合,天下絕配!但林覺民在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用他的生命詮釋了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名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林覺民起義失敗,受傷被捕。審訊時,林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痛斥清廷腐敗,慷慨陳詞,宣傳革命,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説到激動處撕去上衣,挺胸赴死。敵審訊官都不由敬畏,下令去鐐銬,給以座位。兩廣總督張鳴岐,不得已下令槍決,後惋惜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底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與妻書》千字左右,透過這篇千字文,我看到了一個柔情萬種的男人,一個意志堅定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男人,不禁為他的愛情所感動,更對他為理想捨身取義的精神所折服!

《與妻書》顧名思義就是給妻子的一封信,這封信是林覺民在1920xx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的訣別信。

這封信最讓我感動的是開頭的第一句話“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時,淚珠和筆墨齊下。”對我的感受是林覺民在開頭時就告訴其妻子,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其妻子不捨卻不得不離開的心情。

?與妻書》語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場景——林覺民是含淚寫着《與妻書》的;而妻子看《與妻書》時,哭紅着的眼睛,時不時哭着,一手拿着書信,而另一隻手卻用袖口擦着時不時從眼睛裏流出的滴滴淚珠,抽泣着,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着,哭紅的眼睛很讓人心疼,林覺民的妻子還懷着孩子,還未出生,但我卻似乎已經感受到了她肚子裏的孩子也在一邊聽母親訴説,一邊也在哭泣,而林覺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經不省人事了。——這便是我讀《與妻書》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當然,在我的腦海裏浮現的也不止這幾幅,也有林覺民和妻子相愛的場景,在畫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十分幸福。真讓人羨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時又為這個結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對上天的不滿,為什麼結局是這樣的?真讓人為之一顫。

在林覺民的筆下,有句話讓我很深刻:‘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其意思為: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當我剛看到這句時,有些驚訝。但後來才理解涵義,發現她其實是為他的妻子着想的。好感人啊!

最後林覺民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時期,在國家和家庭之間,他毅然的選擇了國家,因為他知道沒有國家,就沒有家庭,這也是為了千千萬萬的家庭着想啊!看出他偉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也有他身為中國人的那種偉大的愛國精神,深值我們去學習!

《與妻書》所講述的,不僅僅是林覺民與陳意映之間隔着家國責任與革命理想的愛情悲歡,它濃縮的是千千萬萬中國男兒在家國危亡與藍衫白裙之間的劇烈掙扎。無論是戰爭還是革命,最深刻的悲傷是漂泊的靈魂看到了兩個導航塔,一邊是革命志向,另一邊是温柔仰望。戰爭未息,卻遇到想要保護的人,平靜的愛情哪怕是片刻的温柔繾綣都是滿地狼腥裏可望不可即的微弱光芒。“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常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何嘗不是奢望我與你能在平凡的守望中終此一生,青春之美,就在於明知不可為而想之,為之。那些血祭長空的英烈,那些眠於大地的靈魂,無論在戰爭面前,顯得多麼無力與渺小,他都是某個姑娘的青春,一定曾使得某個姑娘魂牽夢縈、徹夜難眠。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戰爭的殘酷就在於它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一個姑娘、一個妻子、一個家庭的全部希望。

在那個傳奇的時代,每個人都揹負着數不清的歉疚前行。太多林覺民這樣的人,鮮活的生命在最美的年華戛然而止,帶着對家中妻兒掛念和愧疚成為陰間一鬼。那些毅然嫁給他們的姑娘,也是勇氣可嘉的可愛。如果他們一早就知道了他們的人生,他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如約前來?我想會的,如果為今後的痛苦就放棄這一刻的幸福,這不是青春裏的她們。

這讓我想起同樣家世顯赫的清貴公子沈崇海,奔赴一場劫難,卻像去赴一場盛宴,沈崇海就像一顆星星,從優渥的家境中走出來,卻不帶半點養尊處優的少爺脾氣,他從心底感受着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目睹了民族危難,帶着信仰遠赴戰場,餓殍遍地,哀鴻遍野。九州大地危機四伏,也許個人的力量渺小,但他還是選擇勇敢走下去。

時代之殤,誰能倖免?一寸山河一寸血,也許千萬個悲劇,僅能換幾行史冊的註記。那些慘痛的過往,那些盛開的生命,可能會慢慢隨時光模糊,但初心不改,青春殊途同歸。

致敬,那許許多多為和平獻身的,璀璨而短暫的,青春。

經典大學讀後感篇2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紅樓夢》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歎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捧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後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捱打後,工於心計、精於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也不想為自己作太多的辯解,反正《紅樓夢》中,或冠冕堂皇的,或勾心鬥角的,或男盜女娼的,皆非我所十分喜歡;我所關注的,或是閨中女兒的玩笑,或是結詩社聯詩辭,尤甚的自是寶黛間的點滴。這才發現為什麼舊時有説《紅樓夢》是禁書的緣故了,想必古人中也有類我這種“無顏”小子吧!呵……

真真實實、平平凡凡的才叫生活。雖沒有轟轟烈烈的誓言,沒有曲曲折折的私奔,沒有低俗的詩詞劇曲,就那細小的生活小節,雞毛蒜皮般的小事,正經不正經的情話,最是動人處!

説“女兒”不説“漂亮”就好像煮菜不放鹽一樣——無味!想是“色”已牽動了人最本原的情感,才被世世代代的多情人討論個不休吧!描述女孩的,書裏寫得抽象了,一句一套的,作為現代人的我還真不易理解其中的顯著所在區別。反正都是貌美如花,寶黛略勝一籌罷了!可拍成了電視,總可以讓我盡個人“所能”,理個大概的次序吧!

寫到這時,我卻不知怎樣往下接了,又打開視頻文件看了看找了找。探春,也是極好的。想着,黛玉的才情相貌,寶釵的寬容識體,湘雲的豪爽開朗,探春的申明大義,晴雯的直爽兼幾分尖酸刻薄,惜春的禪悟空靈,各個都是極好的,要真如我願合在一起集於一人,可不成了四不像?真要説誰誰漂亮不漂亮,誰能將其性格其才情等拋掉的呢?僅僅看相貌時,秦可卿或還不錯,但一想那幕,便立馬否定了!

想着想着,都擔心自己是否真落入其中的圈子中,成了一“俗物”了呢?擔心這個擔憂那個也不見得關心一下自己,説這個道那個也不見得反省一下自身了!唉!又狠心對自個説到:如果這就算墮落,那還是讓自己再墮落一回吧!

經典大學讀後感篇3

【詩經裏的一生】

“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

——題記

有一種情感依託於時間的醖釀,是晨露未晞的江堤漫遊,是春光姣姣的曲水流觴,是月出皓兮的閒數河星......就像愈磨愈碎的香料才會辛香交融,時間發酵的不僅是文人墨客的雅情志趣,還有平頭百姓的生活勞作,達官貴人的讚頌謳歌。風情逸志雅而頌,賦敍鋪陳比起興。在詩經裏賞花賞月賞秋風,快意恩仇任平生。

鮮衣怒馬的少年郎,雲遊四海志八方。隨風而停,以地為席,不知何處是家。一日,蔓草妖野,少年隨着北斗星的指引馳騁原野。夜色融融,零露漙兮,有一倩影,翩若驚鴻,有一美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便是緣,有些人只一眼便知逃不開也躲不掉。從此過客般的停留也變為了温柔鄉的永駐。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善良勤勞的女子自是男子的好配偶,一旦情思燃起,便是星火燎原。幸未將深情錯付,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嬌滴滴的女子以果相送,事之所從,皆予君。而君子如玉,貼身之佩回贈之,意為交心。願永以為好也。

小窗幽閣,從日出淡然到日落雄渾,憑欄遠眺,玉階久佇而温潤。女子看似若有所思,眼神卻平靜到空洞,唯有握緊那手心的眷戀,才有一絲相思哀怨在眼眸中流轉。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思之如狂,哪顧得什麼封建倫常。情之一字,總叫人亂了方寸,失了禮節。終究,抑制不住內心的悸動,夜幕降,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男子喜出望外,一襲白衣,兩袖清風。無奈佳人調皮,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看着玉冠少年,盡染凡塵,為愛而羞,不知所措之舉。佳人忍俊不禁,幾日無處排解的相思苦悶亦盡得宣泄。回首初遇,一見君子誤終生,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戲謔中卻見情深,這便是情中的你情我願,愛中的寵溺包容。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日光透過滿空攀紮的繁枝,影子被剪得細碎,伴着漫天芳華,忽明忽暗,搖搖晃晃,但它卻承載着生命的燦爛與綻放。大紅轎子紅蓋頭,柔情似水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男兒的英雄抱負,或許只有在金戈鐵馬的戰場上才能展現得淋漓盡致。擊鼓其鏜,我獨南行,我心有忡。家藏於心,天下在懷。漫漫征途,渺無歸期。一瞬觸及內心深處的柔軟,新婚燕爾,豈有不思。伴着更鳴,誓言在耳,無心睡眠。生死契闊,與子成説。執指之手,與子偕老。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這是思婦的愁緒,你可知我也時刻在想你在念你。但即使我在無心勞作,為了撐起這個你給我的家,為了等到見你的那一天,我也會拼命活下去。可這苦日子什麼時候才能到頭啊。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日升月落,斗轉星移。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未知來生相見否,陌上逢卻再少年。風雨如晦,將空氣壓制得膠着黏稠。一種深沉到化不開的情愫在蔓延,在宣泄。幻想過彼此無數次的重逢,只得一句,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沉醉於詩的悠揚,在經的奧義中領悟。讀一本《詩經》,應帶着生活的情趣去品鑑。因為經典的文學是生活的昇華,而最真切的感受便是將詩意融入生活。詩經裏的一生,是我幻想的一生,卻也是最真實的一生。

經典大學讀後感篇4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説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

除了做人,《大學》中最具有借鑑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説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後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學》中説:“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説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説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於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麼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並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説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想想當今的大學,早就忘了什麼是大學,一味的迎合社會的需要,屢屢降低教育標準、或調整方向。大學生不再是懂得“明德、親民、至善”等大學問的學子,而僅僅是有一技之長的工匠。匠氣十足,何能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技術發展。今天中國是最多的士人生產國,博士、碩士、學士數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學技術、社會哲學、文藝等等多個領域的成果卻遠遠少於國外。這是為什麼呢?今之士,胸無大局,眼界狹隘,每日只為生計,缺少了獻身事業的精神。得一善則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於至善。大學是時候認識到大學教育的本質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現在的社會很複雜,處處充滿誘惑,刺激,和“殺戮”。而在這個環境中要做到獨善其身的卻很難,人和人之間的間隔和牴觸不信任越來越多,在外面幾乎每個人都是帶着面具在生活,偽裝、自我保護、缺乏安全感。如此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很多人沒有幸福感。更多可能是社會因素,但是我們不能改變社會但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我的處世態度,讓一顆浮躁的心靜下來,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不管慮的是什麼,能在忙綠浮躁的時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憶一下過往的種種,不也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我們做不到聖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個個自我都能正其心,誠其意,國何能不治。

修身治國平天下,此乃中國傳統。以小見大,自身品德都修養不好何以治國,治國太遠,切説説齊家。每個身邊都可能出現一些就家庭不和睦的情況,有人説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我看來婚姻是愛情的昇華和考驗,愛情在最後終將昇華成親情,不離不棄,不會變質。自古就有相近如賓,舉案齊眉的夫妻的關係。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讓的處事方式古人比我們現代人更看的透徹,因為他們懂得以修身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為薄厚。

經典大學讀後感篇5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做人質根本。

善乃做人根本,正如儒家所信仰,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在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上他的人生方向是他自己決定的,而他選擇的人生方向則是由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不同的人或事物所決定的,人善與惡決定於他由小到大所經歷的事情。

當一個孩子呱呱墜地,他就是在父母的教化中不斷成長的,當他開始有記憶時,他便不斷的在學習,曹植與其兄長曹丕的品質截然不同,同是在一個環境下長大的,而兄弟倆卻截然不同,為什麼……曹丕暴如猛虎,一心想奪取他父王的位置,而曹植卻視權力於無物,才高八斗的他在其兄長的逼迫下不得不作出七步詩……這難道不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嘛?被鄉人視為災難,被別人懼怕,鄉里人一心想除掉他,而他卻全然不知自己在鄉里人心中的地位,並很有禮貌的問鄉里老人別人這麼懼怕自己為什麼都躲着自己,當他得知自己在鄉里人眼裏的地位時,他並沒有暴跳如雷,而是為鄉里人除掉害物……這説明他的本質並不壞而是在後天成長中造成的,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自別人眼裏是一個災難……

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曾在瀋陽的一輛公交車上發生了這樣的一幕,一個小偷在偷東西,正在小偷將要盜竊時,一個小孩看見了,並喊了不許偷東西,當即,小偷給了那個小孩一個耳光,可是,現場並沒有一個人為這個孩子討回公道,而是在一旁觀看……當你得知這個故事你是否想過,如果你在場,你是否會伸出手去幫助那個孩子,一個孩子知道去抓小偷而其他的大人卻如此麻木,這説明什麼……人本身是善良的,可是在成長過程中被自己所遇到的一些事情所感染,一種懼怕之心在他們的心中作祟,使得他們不敢去伸手……

有多少人在幫了別人之後反被誣陷,有多少人在幫了別人之後得到的不是幫助別人的喜悦而是被冤枉的痛苦與悔恨之情……正是有太多的這樣的例子,所以使得人們的善心在不斷的消退甚至消失。

請讓自己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想想如今的社會狀況,我們是不是該站起來來挽救社會的善心,來讓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如果想好了那就請站起來吧!

經典大學讀後感篇6

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着舉重若輕的作用。它展現了當時的風情風貌,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國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

而在此次寒假,我慕名閲讀了《詩經》。終於懂得了孔子為何説“不學詩,無以言”。《詩經》中含有無盡言語智慧。“賦”,“比”,“興”使得《詩經》中的內容生動,有趣,使得書中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場景活潑有趣。以下便是我此次的讀後感想。

提起《詩經》,不得不説的便是它的三部分:“風”,“雅”、“頌”。這都是書中的精華。“風”取自於民間,是描述古代各國的勞動人民的生活寫照,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勞動生活,反映了人們的豐富內心。

“風”描繪了純潔美好的少年少女對愛情的憧憬。如熟能知曉的《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現了少年間大膽的追慕;“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則是使一位苦思冥想如何追求淑女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又有《靜女》一詩,而其中“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則是展現了等心愛之人不止的少年的焦灼心理,“靜女其孌,貽我彤管”自是反忖了少年面對心愛之人的出現的開心,更是喜悦於喜愛之人所贈的一株小草。這雖然是一個物質並不豐富的時代,但是僅僅一株小草、一枚小花,都可以藉慰一對礙於交通不便而少於相見的愛侶。這不禁令人感歎古人對愛情的純粹和盡心盡力,令人嚮往如此單純的感情。

然而他們中間也有對愛情的憤怒和失望,反映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痛恨。其中《穀風》中“不我能蓄,反以我為仇”是多大的痛苦啊,女主人公盡心盡力地服侍,盡力地幫助他人,然而卻遭到夫君的仇視。以及《氓》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則是遭到遺棄的女子怨其夫君的見異思遷,虐待自己,違背誓言,最後從痛苦中醒悟出來,與丈夫斷絕關係。

這裏亦有對剝削制度的憤懣及反抗。其中《碩鼠》尤為經典,引人注目,“三歲貫女,莫我肯勞”描寫了自己多年辛勞侍奉統治階層,而最後卻不能從中得到任何慰勞,“適將去女,適彼樂土”字表明自己對樂土的嚮往,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愈發的表達了對統治階級如同碩鼠剝削勞動者的成果、坐享其成、收刮民脂的憎恨。而《相鼠》中的勞動者則是冷嘲統治階層連鼠都不如!畢竟鼠有齒有皮,而他們連基本的禮儀廉恥尚不知,“不死何俟”!

其次則是“雅”,取自貴族在宴會的奏樂,體現了當時的風氣和貴族的生活交際。

?詩經》中有不少宴飲之樂。其中《常棣》讚揚了他們宜室之樂,妻兒和睦的場景。這種話語能夠很容易通過奏樂使宴會感染到歡快和睦的氛圍。也還有藉機抒發朋友之間的不捨之情,《白駒》中“慎爾優遊,勉爾遁思”表現主人家的再三挽留,依依不捨。《南山有台》則是借宴會之際宣揚求賢若渴,歌頌先王的主題,“樂只君子,邦家有光”則表現賢才先王的李國邦家之能,高度讚揚求賢的行為。

當時人們喜歡通過宴樂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願。閲讀《國語》之中,較為典型的則是晉公子子重與秦王襄公的宴會對答。還有則是歌頌諸侯的德行功苦,如《桑邑》、《大田》、《甫田》之類。

不同於“風”、“雅”,“頌”則是收錄於諸侯的祭祀之曲,以追頌先祖之德,警戒自我以及後來子孫,展現了周朝都有的宗族制度和錯綜的宗族關係。

?詩經》收錄了不少祭祀藉農勸桑的詩歌,如《臣工》,便是典型的藉農祭祀曲,“嗟嗟臣工,敬爾在工”則是告誡百官重視農業生產。古代不僅重農,更是重視鬼神宗祀,藉此宣傳先祖之德,來彰顯家族的尊貴,以提升家族的聲望和長治久安,以《雍》為典例,“宣哲維人,文武為後”便是對文王的讚美之詞。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人們對於自家的宗族祭祀尤為注重。一系列的繁重禮儀,充分體現了“頌”在於周朝生活的重要,《雍》便是撤去祭品時所唱。

?詩經》中所採錄的“風”、“雅”、“頌”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性為我們描繪了??

幅生動無比的畫卷。

Tags:讀後感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