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論語讀後感400字優質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3W

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可以讓我們的閲讀變得更有價值,撰寫一篇讀後感幫助深化小夥伴們對名著故事的領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讀論語讀後感400字優質6篇,感謝您的參閲。

讀論語讀後感400字優質6篇

讀論語讀後感400字篇1

?論語》一書,如一盞指路明燈,能讓我們在黑暗中找回正確方向;如一杯香濃的咖啡,讓我們理解細細品味人生百態,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鋒利的箭,讓我們懂得“良藥苦口利於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張啟迪着我們,薰陶着我們……

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扞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讀論語讀後感400字篇2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論語·衞靈公》

這段經文出自《論語·衞靈公第十五》。意思是孔子説:“一個有德行的士君子應該矜持、莊重,而不會與別人爭鬥;會和諧的與人相處,而不會結黨營私。”

這段經文中孔子講了一個士君子應該何以處眾的道理。矜,是矜持、莊重、嚴肅的意思,這是一種很高的人格境界。如果一個人能達到矜,必是德行人格厚重,境界智慧高深,常人無法比擬的。這種人非常坦然,因其人正心正,為人正直,剛正不阿,不卑不亢,所以在面臨一些重大事件時會顯得很泰然。而正是這種時候,人需要進行冷靜的思考和選擇。能夠做到“矜”的人,無論天大的事,都會坦然面對,不會輕浮焦躁。故聖人云:“臨大節而不可奪”。

相反,小人則不泰不矜,狂妄自大,自以為是,喜好彰顯表現,每當大事來臨之際,卻顯得焦躁不安,無所適從,不堪一擊。故孔子云:“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此之謂也。

爭,是爭執、爭鬥的意思。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精神的核心便是爭,是博弈與爭奪。不論過程手段,只在乎最後的結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理念,有害於道,會破壞社會政治秩序。而如今的中國正是這種情況,拜金主義嚴重,人們為了達到目標和盈利,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其原因便是近百年來,受到西方資主義的文化入侵。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把競爭博弈作為社會生產和發展的推動力,才導致這一後果。

西方資本主義強調競爭,西方國家也因此博得國際政治和軍事上的地位。但這僅僅是它的文化硬實力,在其硬實力背後有文化軟實力支撐,那便是西方的信抑體系和核心價值觀。西方清教徒認為經商是上帝給予他的使命,因此,經商便有了神聖的合法性。無論從事政治事務還是經商,這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因為這樣,西方才會出現比爾蓋茨這種賺了一輩子的錢,最後全部奉獻給了社會的偉大企業家。這都歸結於一個文明的文化軟實力,而我們只學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硬實力,沒有學到他們的軟實力。所以才導致這麼多的負面結果。

讀論語讀後感400字篇3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為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才會認為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為什麼《論語》要這麼説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着點着頭表示讚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為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為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為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

讀論語讀後感400字篇4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説:“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讀論語讀後感400字篇5

?論語》,一部中國人的聖經,一條古老而又永遠不朽的龍脈,一條浸透了中國人血脈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網,但不能平庸!

在我國中學習生涯裏,我常常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這些致使我學得不紮實,另外再加上各種教輔書籍上的學習方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滿頭都是星星在轉。後來,我反覆回味那《論語》中的“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話都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前,我有做事衝動,有不經過大腦的過濾就忙着做事的壞習慣,自從讀了《論語》後,我總結出了——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妙。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快樂任逍遙。哈哈!怎麼樣,我這麼長時間的努力沒白費吧!

?論語》中倡導的是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一定要反覆學習舊的知識,從中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同在炎熱下品嚐那苦中略帶一絲清涼的檳榔!雖苦,但卻可以從中回味出沒有苦就沒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苦中走出來的,苦代表着成長!

還記得,國小剛畢業,心裏還有着對過往生活的一絲留戀,也曾因此流過淚。是《論語》把我從陰霾中拉出來,帶到一個光明的世界。我回味着《論語》給予我的所有。悟出了畢業就像一窗玻璃,我們遲早要撞碎它,擦着鋒利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後,開始一個不同的生活!從此走向另外一個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過悲傷吧!

回味那些曾經因為悲傷而打破的夢,從中品出本應散發着濃郁清香的歡樂語錄!你會走向一個不同於尋常的人生,慢慢成長起來!

走過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着一本千萬中國人心中的聖經——《論語》,會讓你的人生更完美.

讀論語讀後感400字篇6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着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論語》裏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裏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説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説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説:“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裏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説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説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着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而其中有幾句論語,我也是受益非淺。

“温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温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着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着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Tags:讀後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