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7W

通過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好地發現自己的激情和興趣,追求更有意義的事業,寫心得體會是我們不斷調整自己行為的重要參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8篇

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篇1

20xx年10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希望行”活動來到二師鐵門關市。5位長期致力於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全國知名專家、教授利用5天時間深入師市5所學校,為近20xx名青少年及科技輔導員作科普專題報告。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常務副主席李曉亮、兵團科協副主席王紅德、師總農藝師祁建榮等出席活動啟動儀式。

由中國科協、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主辦,兵團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師科協、師教育局承辦的“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希望行”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向師市未成年人普及現代科學技術的前沿知識,激發未成年人對科學的關注和興趣,滿足未成年人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瞭解慾望,激勵未成年人為國家振興、人類進步、攀登科學新高峯而奮鬥的精神。活動採取“大手拉小手”的形式,讓科學家伸出“大手”,拉起青少年的“小手”,喚起青少年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熱情,啟發探索科學的奧祕,引領他們走進科學的殿堂。活動邀請到5位長期致力於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全國知名專家、教授在師市5所中國小校開展巡迴科普報告會,內容涉及航空航天、科學技術與生活、青少年健康等。

10月18日上午是空軍大校焦國力的講座——《我國戰鬥機的祕密》 。焦國力大校在這次報告中講了我軍現役的各式飛機,並且還有訓練的珍貴視頻及各飛機的照片,讓在場的學生和老師目睹了我軍戰機的風采,極大的鼓舞了學生今後投身國防事業的熱情。下午是楊

晶教授演講的《走進大漠深處》 。她演講的內容有四部分,分別是:神奇的沙漠、沙漠獻給人類的禮物、狂野的沙漠、沙漠是怎麼形成的,通過這四部分的演講使我瞭解了沙漠的基本知識,她通過講解自己的科研經歷,為在座的老師和學生揭開了沙漠的神祕面紗。

10月19日上午是由原武裝部隊裝備研究所工程師陳曉東帶來的《機器人上戰場》 。分別講了機器人的起源、軍用機器人。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他講到:“給我一班的高中生和四個軍用機器人,我可以搞掉一個連,甚至一個團。”下午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楊汝榮教授講述關於科學考察的相關知識。他也講述了自己的每一次的科學實地考察經歷,是我深深的瞭解了科學道路上的艱辛和快樂。

在為期兩天的聽講座中,我獲得兩點啟示:一、對華山中學的學生有了初步的瞭解,他們在講座後期的互動環節上表現積極,並且提出的問題都很到位,語言組織能力非常強。

二、通過這次活動,我目睹了國家級別講座的風采,也更多的學到了科普知識,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積累了課外資料。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將會盡自己的能力,為孩子們講解科學知識,是他們能從中的啟示,為今後他們的學習之路做一個堅實的鋪墊。

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篇2

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燦爛的一枝。千百年來,人類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斷擴展着對神氣大自然,對奇妙的科學以及對人類自身的認識。在永不停頓的對未知領域的探究中,人類建構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嗎動物為什麼要冬眠哥德巴赫猜想是什麼回事我們能不能跨越時空這些問題一直伴隨着我,為了解開這些我不懂的迷我選擇了《學生探索百科全書》,我希望它可以給我帶來這些我不懂得的問題的答案。

科普讀物讀書筆記這本《學生探索百科全書》共分為三章_自然探索、科學探索和歷史探索。三章的排版都做的很好,讓讀者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三章都按照各自的特點分為若干節,各節在結構設計上均採用場面宏大的主圖以及精彩紛呈的配圖以增強視覺衝擊力,讓讀者在準確的文字描述、嚴謹的原理揭示中愉快地踏上新奇的探索之旅,輕鬆地掌握的百科知識。

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對我帶來的好處。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瞭解了來自宇宙深處的信息、漫長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學探索中,我瞭解了無處不在的黃金分割、四色之迷、尋找幽靈粒子、我們能不能穿越時空……等等等等,這些知識又是我瞭解到了科學,學會了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理論,科學的發展,科學的分析這些重要的東西,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聞異事我也可以通過科學説法來解答他,這些知識都豐富了我的生活經驗,讓我不斷的健康成長。

在第三章的歷史探索中,我瞭解到了絲綢之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埃及豔后、金字塔工程……等等等等。歷史使人明智,因為了解歷史,可以學習前人的正確做法,並且改到自己的錯誤作風,這樣可以使人們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為自己鑄造一條平平的道路。

看吧!一本知識讀物給我們帶來了多麼大的益處,在這個講究科學的時代,如果我們不多學習一些有關科學的知識的話,我們肯定會被這個時代所漸漸的遺忘,我們只會一點一點的落後,選擇一本好的科普類讀物吧,相信它會給你帶來意外的收穫!

兒童讀物讀書筆記《格列佛遊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父親是一位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一個遺腹子,由叔父扶養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遊記》發表於1720xx年,被當作是兒童文學作品,實際上卻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諷刺小説。

在這本書中,寫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冒險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驚肉跳。在小人國裏,他成了龐然大物,刀槍不入,一連吞幾十頭黃牛仍填不飽肚子;在巨人國裏,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蒼蠅和蜂子展開鬥爭;後來,他來到神祕的飛島國,這裏的人利用鳥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讀着讀着,我彷彿隨着格列佛一起走進了那個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長得像魚的飛島國居民,以及慧駰和耶胡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篇3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聯繫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到物理與生活聯繫緊密,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而物理又時時聯繫着生活。

一、從生活走向物理

(1)在課堂上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隨着新課標的深入,在講課時我都是先讓學生們思考,所講的內容你熟悉多少,先從生活中找一些物理知識,這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把生活和物理聯繫起來。在學習“聲現象”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從學生熟悉的動畫片入手,月球的宇航員面對面站着,還用對講機聯繫,這是為什麼呢?讓學生們討論思考,從而引出問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光的反射”教學中,我就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置身桂林山水,看完美麗的水面倒影,然後提出問題:湖面的倒影是怎樣形成的?作用和平面鏡一樣嗎?學生能直觀地感受生活情景並很好地聯繫起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之下問題將引着學生自然地走向物理。

在我們學習“怎樣區分聲音”時,引導大家回憶生活中常見的事。挑選西瓜時通過拍打西瓜聽其發聲的音調,來判斷西瓜的成熟程度;這些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帶着強烈的求知慾望走進課堂學習。

在學電學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聯繫生活,我設計了這樣一些內容:為什麼鳥兒站在高壓線上卻安然無恙?白熾燈的燈絲斷了,搭接上後為什麼比原來要亮一些?為什麼用不長時間燈絲又燒斷了?電爐通電後爐絲熱得發紅,而與電爐相連的導線卻不怎麼熱?

學習液體壓強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大家都見過帶魚,海邊的漁民在捕魚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帶魚從海里被捕撈到船上以後,找不到一條活的,都早已經死了,你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嗎?學生們都想知道原因,順理成章地完成了這部分的教學。

(2)我還善於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物理實驗,這樣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3)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做“試一試”“動動手”之類的隨堂小實驗,只要是學生能做的實驗都讓學生自己完成,還讓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

二、從物理走向社會

“從物理走向社會”,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探究並認識物理規律,同時將學生認識到的物理知識及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

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肯定要遇到許多困難,有一些是完全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自行解決的。例如學生安裝一些簡單的電路,排除一些簡單的故障,更換保險絲等。在學校裏,怎樣做到安全用電,對課本上的實驗怎樣利用學校現有的器材進行改進,在生活中怎樣改進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減少大氣污染。物理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物理教學與社會實踐密切相關,生活中處處有物理,而物理又時時聯繫生活,我們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持之以恆地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景中體驗物理問題。

讓物理和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物理也處處與生活聯繫,如:各個項目的運動規律,短跑的平均速度,射擊的相對運動,球類運動的球速、慣性、能量、力的概念等等;場館的設計也應用了很多物理知識,物理對生活、對社會有用,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

從物理走向社會,還可以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全面提高社會意識。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適時安排學生以小組和個人為單位進行調查,如“噪聲污染”、“綠色校園”、“熱島效應”、“城市建設”等。以“嫦娥一號”為背景材料,既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又考查物理學中相關知識,更能體會到物理學在推動社會科技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作用。

還可以聯繫生活實際,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如:講完大氣壓後,可設計開放性的觀察思考題,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大氣壓的知識呢?講完液體壓強時給學生設計問題,潛水員為什麼要使用不同的潛水服?深水炸彈為什麼會在設定的深度爆炸?學完浮力後讓學生思考,水壩為什麼上窄下寬?再如:學過熱現象後我給出這樣一道開放題:夏天在野外活動時,常帶着牛奶補充營養,希望牛奶不致很快變質,可採用哪些方法,學生想出了很多種,如用濕毛巾包、放在冰塊上,放在保温瓶內等。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多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多看、多聽科普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增強科學探究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篇4

?語文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寫字教學,把它作為低年級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然而,寫字教學一向不太被教師們所重視。特別是教學時間一緊,學習任務一重,教師就把寫字這一重要的環節給省掉了,結果不但沒完成本身的寫字教學任務,還影響了其它環節的教學, 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我對這一方面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必須對學生加強指導。

在教寫生字前,教師一定要“備生字”,先觀察每個要寫的字的筆畫、結構、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對每個字如何寫做到心中有數。一年級起步階段,教師要詳細指導寫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筆畫的變化。教師要邊演示邊講述:這個字是什麼結構,第一筆在田字格的哪個部位落筆,每一筆畫的名稱、運筆方法以及筆順等,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二、對學生必須嚴格訓練。

學生書寫時,教師要巡迴指導,做到腿勤、手勤、嘴勤。觀察學生在寫的字是否把老師強調注意的地方寫到位,對寫的不規範的字及時糾正,寫字認真的學生及時表揚,特別表揚寫字有進步的學生,關注兩頭的學生。這樣同時督促學生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我對每次作業都認真批改,分出好中差,寫字不規範的作業,必須打回去重寫,並當面指導,直到寫規範為止。

三.要個學生充足的練習時間。

每個星期,我們必須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練習寫字的時間,要進行有效的寫字訓練。

四,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

寫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在教學寫字時,我們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寫字活動,比如“比一比”、“奪紅旗”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寫,願意寫。

學習了 張海琴老師的《培養國小生良好寫字習慣的探討》、汪桂梅《關注寫字——從正確姿勢開始》以及鍾明善的《寫字與書法》讓我大開眼界,對書法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寫字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寫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對於低年級的國小生來説,寫字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改掉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還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審美意識,鞏固識字和積累,激發他們對學習知識的濃厚興趣。因此,在國小低年級,就要認真對學生的寫字進行指導。那麼,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寫字呢?

一、培養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學生濃厚的書寫興趣,教師要通過多種方法、多種渠道調動學生對寫字的興趣,促進學生寫字良好習慣的形成。教師把寫字課上得形象、生動、自然。上寫字課時,分析字的結構,把人體結構、配上人物動作與字的筆畫結合起來教學,符合國小生年齡的特點,易於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每週的寫字課,有目的,有計劃進行。對寫的好的作業進行分析、表揚。定期開展寫字競賽。

二、用自己良好的書寫習慣影響學生。

通過學習張海琴老師的文章,是我意識到自己在寫字教學方面的不足,我以後會利用課餘時間來練好自己的“三筆一畫”。通過自己的自來感染學生、吸引學生。

三、規範寫字姿勢是寫好字的前提。

寫字首先要有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這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尤為重要。學習了前路國小汪桂梅《關注寫字——從正確姿勢開始》,讓我大開眼界,汪老師對改變學生的寫字姿勢的方法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尤其是汪老師把書寫姿勢編成口訣“寫字時,要做到:1坐姿:頭正、身直、腳平;2.握筆:擺好‘三個一’,眼離書本約一尺,手離筆尖約一寸,胸離桌子約一拳;3心平氣和,態度認真。”讓學生熟記成誦。還有就是他發現學生寫字時不能做到“三個一”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做到“一寸”,並有了自己新穎的方法:用最小的橡皮圈纏2周在離筆尖的一寸處,這樣就可以提醒學生做到“一寸”了。

四、掌握寫字方法是寫好字的重點。

要教學生寫好字,就要幫助學生練好寫字的基本功,首先教師必須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筆、運筆。每一個字都是由點、橫、豎、撇、捺等構成的。因此,寫好一個字,就要寫好它的每一個基本筆畫。在教學中,在教會學生認識。

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篇5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海嘯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這也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牆”。

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嘯。此外,隕石撞擊也會造成海嘯,“水牆”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

海嘯同風產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異的。微風吹過海洋,泛起相對較短的波浪。相應產生的水流僅限於淺層水體。猛烈的大風能夠在遼闊的海洋捲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動深處的水。而潮汐每天席捲全球兩次。它產生的海流跟海嘯一樣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嘯並非由月亮或太陽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動所產生,或由火山爆發、隕星撞擊、或水下滑坡所產生。海嘯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夠超過每小時700千米,可輕鬆地與波音747飛機保持同步。雖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嘯並不危險,低於幾米的一次單個波浪在開闊的海洋中其長度可超過750千米這種作用產生的海表傾斜如此之細微,以致這種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經意間就過去了。海嘯是靜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通過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淺水中它會達到災難性的高度。

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衝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海嘯中如何逃生?

一、地震是海嘯最明顯的前兆。如果你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要記住,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公里遠的地方。

二、海上船隻聽到海嘯預警後應該避免返回港灣,海嘯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險。如果有足夠時間,船主應該在海嘯到來前把船開到開闊海面。如果沒有時間開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離停泊在海港裏的船隻。

三、海嘯登陸時海水往往明顯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後退速度異常快,立刻撤離到內陸地勢較高的地方。

四、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急救包,裏面應該有足夠72小時用的藥物、飲用水和其他必需品。這一點適用於海嘯、地震和一切突發災害。

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篇6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危險,如交通事故,遇上壞人,燒傷,被電等等,所以我們要保護好自己,這也就是所謂的“自我保護”,就是用自己所學過的知識來保護自己,學會自我保護是很重要的。

就在去年夏天,四個十二歲的小男孩在中午時到龍源湖去游泳,可他們並不知道危險的來臨。突然其中一個被水草纏住了,怎麼也動不了,眼看就快要淹死了,其餘三個趕緊過去想吧同伴救上來,可是他們畢竟也小,再説那是是中午,周圍一個人也沒有,沒有辦法請求救援,於是便發生了四人全部被淹死的悲劇。

這説明了學會自我保護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孩子們的安全意識還太少,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是可以游泳的',也許下面水草雜亂會纏住你的腳,也許下面有很深的淤泥,會把你陷進去,也許這水有好幾米深,讓你的腳還夠不到水底。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危險,所以我們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記得有一年,我和鄰居小朋友一起放炮,我們用粗香點燃了各種各樣的花炮,後來,夜深了,我們趁着火光互相追逐嬉戲起來,我忘了手裏還拿着點燃的粗香,於是樂極生悲的事情發生了:玩的時候,她開玩笑的似地做出向我身上潑水的動作,我也習慣性的伸手去擋,結果粗香便一下子戳到了我的臉上,起了一個泡。

這就説明了我自我保護的意識還不夠多,做事應該小心,要思前想後,而真正遇到困難時,我們不要自作主張,而應該像大人們求救,比如打“110”,找家長,找老師來幫我們解決困難。

寫在前面的話:孩子剛踏進校園學期過半有餘,應班主老師的要求,家長要提交教育意見建議和心得體會。作為家長,深感當前孩子學習的壓力,每天都在完成作業中度過,而課堂甚少專門開設或教會孩子如何學會做人處事,注重德行的修為和品格的健全等知識課程,又談何全面發展能應對未來複雜環境競爭和挑戰的高素質人才。對當前教育存在的不足,甚為憂慮。故而即興略談點滴,以之共勉。

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篇7

為了迎接我校今年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工作的展開,我們班組織了一次關於本科教學水平知識的學習活動。

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總體情況進行評判的一種方式,是對一所院校綜合實力的評估,是對學校各項工作的一次全面評估,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層次、辦學水平的評估,是國家行政部門對一所高等學校教學質量進行的國家級、權威性的評估。

由此可見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重要性,大家都對此次工作報以極大的熱情,同學們爭先恐後的學習、討論關於學校本科評估的內容,認真學習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知識問答,把此次工作擺到極其重要的位置。

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遵循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原則,目的在於加強和改善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宏觀管理和指導;推動各級教育管理部門重視和支持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促進高等學校不斷明確辦學指導思想;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基本建設,深化教學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機制,以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更好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而做好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有利於提升學校教學改革的理念,有利於拓展學校教學改革的思路,有利於完善教學改革的措施,有利於加強教學條件的建設,有利於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利於優化教學環節,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提升辦學水平,有利於提高學校的社會地位的意義。

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以學校的教學工作為核心的整體性評估。

評估的基本內容包括辦學指導思想、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與利用、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管理、學風、教學效果個一級指標和個特色項目。

一級指標下設個二級指標。

二級指標下選取個影響教學工作的關鍵因素作為觀測點。

個二級指標中有個重要指標,它們是:辦學思想、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教學基本設施、教學經費、專業、課程、實踐教學、質量控制、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思想政治道德修養。

教學效果是教學質量的直接反映,是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

本項評估包括學生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思想道德修養、體育、社會聲譽、就業等個二級指標。

主要觀測點相應為學生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實際水平,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畢業論文選題的性質、難度、分量、綜合訓練等情況,論文或設計質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與文化、心理素質、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生源,社會評價,就業情況。

上面內容就是一祕為您整理出來的8篇《科普知識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啟發您的一些寫作思路,更多實用的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祕。

科普知識的心得體會篇8

新一期《求是》發表寧波大學法學院教授肖東波的文章:科普,切不可忽視社會科學。文章認為,在人類社會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同樣重要的兩大知識體系,自然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科學,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科學。它們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着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自然科學需要普及,社會科學同樣需要普及。

文章指出,總之,科普切不可忽視社會科學。有關部門一定要把社會科學當作科學普及的重要內容來對待,要重理不輕文。各級科普機構應該把社會科學的普及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納入工作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新聞媒體和出版部門也應該將社會科學的普及歸入自己的工作範圍。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積極投身到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中去,向人民羣眾傳播社會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20xx年前的春天,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持召開了全國科普創作座談會。1978年5月23日在上海浦江之濱,聚集着來自全國的285名科普作者。他們滿懷着從十年浩劫桎梏下解脱出來的喜悦,暢談着黨的期望,人民的需要。他們喜淚盈眶,重新拿起筆來,誓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鬥。科普創作的春天來臨了!像一把金色的種子撒向十億神州。科普知識讀書筆記 在短短四年裏,四千餘種科普圖書出版了;一百二十種科普期刊應運而生;六十餘種科技小報和報紙科技副刊在人民中爭相傳閲;二十二家廣播電台的科普廣播節目在祖國大地上回響。我國進入了第二次科普大高潮。憶及當年的盛況,迄今難以忘懷。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後,當時許多仁人志士都認為,要挽救中華民族,必須學習西方的現代科學知識,用以掃蕩肅清那些舊的惡的思想。因為一個人對於宇宙的進化、生物的進化沒有相當的瞭解,決不能有正當的宇宙觀、人生觀。而我國提倡1920xx年,梁啟超在中國科學社年會上作了題為《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的講演。他説:科學精神是什麼?我姑從最廣義解釋,有系統之真知識,叫做科學,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之真知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他認為,科學精神可以分三層意思來説明:第一層是求真知識;第二層是求有系統的真知識;第三層是可以教人的真知識。他認為:凡學問有一個要件,要能傳與其人。人類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於一人的知識能傳給多數人,一代的知識能傳給次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