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讀龍應台《目送》有感範文精選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1W

《目送》是由七十三篇散文組合而成的情感性散文集。作者從父母寫到兄弟,再到兒子,寫了無盡的孤獨與脆弱。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讀龍應台《目送》有感範文精選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讀龍應台《目送》有感範文精選

 

目送讀後感一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扉頁的一段話,話説得令人心酸又無奈。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知識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們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我查過龍應台的資料,2014年,她的父親逝世,在他去世前五十多歲的龍應台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她自己也曾説過:“如果在我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的人際變化,可是我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父親的過世,就是我上的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人生事件。”而之後的母親的失憶,孩子的獨立。友人的悲傷,同學的時過境遷,也是龍應台不斷的經歷人生事件。她發現,自己不會煮飯,不知道蔬菜的價格,直到和兒子在一起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這方面的低能。也正因為慢慢的經歷了這麼多,她才開始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學會了自己,獨立。同時,這本書也體現着一種物是人非之美。自己摯愛的孩子,小的時候去幼兒園,怯怯的,在入院的時候回過頭,目光與自己久久的交匯;長大後,送他去國外讀書,走過安檢的時候,只是在海關窗口匆匆停留,又匆匆的離開,始終沒有回頭,連匆匆的一瞥也沒有。自己的母親,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親之後,柴米油鹽一肩挑,把自己變成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的ceo,只是沒人給薪水。母親老了之後,失憶了,像個孩子一樣不停的在問:你是誰?是我的女兒嗎?你和我的女兒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兒?我的女兒呢?終究。那個叱吒風雲的母親變成了乖乖聽孩子話的母親。而作者,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成長着,成長着。

有人把這本書評為二十世紀的背影,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進了悲歡離合,讓那個每個人都產生內心的共鳴,讓每個人都有所感悟。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外婆在擦拭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牽掛,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回頭,會有誰會一直目送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舊捨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一生,都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最後用書中一句話做總結:“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調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目送讀後感二

選擇買這本《目送》,純粹是被扉頁上的這段話吸引:“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我平靜讀完這段話的時候,心突然劇烈顫動了一下,那種感覺是不受控制的。龍應台果然是一個奇女子,烈焰燎原卻長着一顆玲瓏心。我曾看過她寫的時文,犀利毒辣;沒想到她的散文卻完全是另一種文風:言語樸實,情感真摯,滄桑鉅變和悲歡離合都在她筆下娓娓道盡,超脱而波瀾不驚。龍應台是經歷過時局動盪和家國變遷的人,所以文字裏帶着難以安定的焦慮感;她又是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精英,人過中年,其文章格局越來越恢弘大氣,透着已嚐盡人間酸甜苦辣的超脱與豁達。她的特殊人生閲歷,決定了她寫散文時,字裏行間總是充斥着淡淡的憂傷,哪怕是表達喜悦的時候,也似乎是在盡力壓抑和掙扎,知天任命而強作歡顏。她的散文風格,含蓄、温婉、脆弱、感傷,用最犀利的筆把最真切的生活情感柔軟地寫到紙面上,讓人細膩地咀嚼、深沉地感動,正是人間煙火的味道。她的文字,像早春晨曦中的嫩草,帶着清新的芳香,撲面而來;亦如寒冬雪夜裏的炭火,散發温暖的光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收錄了龍應台的七十三篇親情感悟散文。作者寫了兒子的成長單飛,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朋友的離散牽掛和兄弟的重逢攜手等。把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取捨”都訴諸文字,使讀者讀來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似曾相識的人生情景。通過分享她自己與親人相處時的喜悦、失意、脆弱和放手,龍應台用平鋪直敍,帶着讀者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終極問題,把聚與散、離與合這類殘忍的選擇題血淋淋地擺到每個人面前,在不動聲色間徑直扣問人心,催人淚下。無論是生離死別還是緣聚緣散,世間所有的大小事,都沉寂於作者所記錄的生活點滴中。

《目送》所描寫的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甚至是正在經歷的日常親情瑣事,能輕易地引起人們的共鳴。文集的第一篇標題也是《目送》。文章開頭,作者寫了自己在兒子從第一天上學起到中學畢業,一次次看着他走進校門,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又寫到孩子十六歲時選擇出國留學,在機場離開時只留給了她一個決絕的背影。這個做母親的人,還未來得及品味兒子長大的喜悦,兒子就已經急不可耐地要離開自己了,只能看着他漸行漸遠的背影,獨自咀嚼剩下的落寞。文章第二段,龍應台想起了自己成長的歲月,回憶作為女兒時與父親的一些瑣事。父親每次都開着破車來學校給她送東西,為了不讓她被同學取笑她,總是把車停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然後走到學校來。父親走時,作者就總是默默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不敢去追。直到父親故去,看着他被推進殯儀館的熊熊爐火裏永遠的消逝了,才後悔這輩子還沒去追趕過父親的背影,就已經再也沒有機會了。作者發出了那段觸目驚心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的眼眶不能自已的濕潤起來。“不用追”三個字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和內心。父母子女是血脈連結的緣分,骨肉至親卻經不住歲月沖蝕,在一次又一次習以為常的目送中,走着走着就徹底散了,再也不能回到一起了,再也不能再相見了。人是註定孤獨的,父母子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到了該分手的路口,父母只能站在那裏目送子女遠去;而到了該子女目送父母遠去的時候,那就是再也不能相見的永別了。也許只有在永別的那一刻,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才看到那個一直默默注視着我們背影遠去的人的背影。那是被忙着長大的我們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後面默默注視着我們,保護着我們,在我們無助時第一個出現,在我們開心時抿嘴偷着樂。很多人都像龍應台一樣,在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很多遍了。

《目送》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於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該盡的責任,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而是繁華褪盡處,不曾留下任何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在《目送》其他的篇幅中,龍應台通過記錄親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分享了她所捕捉到的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在平常的柴米油鹽中參悟着生命的本相。第二篇《雨兒》,作者寫了她每天給患老年痴呆症的母親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説着“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説着“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着:“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在另一篇《寒色》中,當別人問龍應台“家,是什麼”的時候,她卻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歷數了一個個叫做“家”的地方: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的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裏,哪裏就是家。在其他如《散步》、《為誰》、《我村》等文章裏,龍應台用她清新細膩的文字書寫了世間的人生百態,處處浸透着真摯濃郁的愛。這是一本“生死筆記”,讀完一本書就是讀遍一生。

也許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喜悦也好,慶幸也好,遺憾也好,不捨也好,都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一直向前走,用當下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再出發的時候,別急着走,回過頭來看一看身後目送的人,微笑着揮揮手,豁然作別:天涯路遠,我行有方;善自珍重,歸期再見。

目送讀後感三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台

如果你看過《安妮日記》,你就會學會堅強;如果你看過《老人與海》,你就會學會堅持;如果你看過《夏洛的網》,你就會學會真誠;如果你看過《目送》,你就會學會關愛和孝順。

是的,關愛和孝順,這本書裏無疑體現出了作者對兒子的慈愛,對母親的孝順。從作者的母親對作者的愛到作者的愛對他兒子的愛。讓我們從文章中感受出深深地情誼。龍應台的母親因為得了老年痴呆症,所以見過的人、見過的事、聽説過的,全部都記不住。包括自己的女兒,也就是作者,並未記住,見過就忘。我能理解龍應台的心情,無奈和辛酸,把自己一手撫養大的最親的摯愛,居然記不住他,雖説在記憶中有雨兒這麼個人,卻不知道龍應台就是他女兒。如果你的媽媽有一天和你説我不認識你,你是誰?當你在夜晚默默幫他蓋被,她拍掉你的手然後説我不認識你不要碰我的話後,你就會體會到這種感覺,那麼的難過。作者儘可能的抽出時間看母親,只為了想讓她記起自己而已,這本是每個母親都會、而且不需要子女去説的事兒,可在作者看來,讓母親記住自己已經是天方夜譚罷了。

對於兒子,就是你站在小路的這一段,看着她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對於作者來説,看到兒子發的母親節禮物,心裏有些開心,因為安德烈貌似意識到了母親對自己的關心,所以發了這個網站。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對媽媽的依賴性不大了,什麼事都自己去做,可能做事的時候即使有一些小問題也不會想到媽媽這兩個字了。

中國夢,我的中國夢就是希望那些已經成年的人,不管有多忙,都可以陪陪父母。你可以忽視他們在你年少時生病送你去醫院,一夜未眠;你可以忽視他們在你的野蠻耍賴下帶你去他們可能覺得浪費或者沒有錢去的地方;你可以忽視他們從幫你換尿布到送你出國。但是你不可以忘了,他們是你的父母,養了你十幾年甚至更久的人,最親最愛的人。我更希望那些有孩子的在外打工幾個月甚至一年不回家看兒女的人,可以抽空回家,儘管你很忙,儘管你可能抽不出身。但是記住,一定要去看他們。他們是孩子,還需要父母的愛。他們不是父母溺愛的.,萬千寵愛集齊一身的孩子。他們需要關愛。你或許會説他們有叔叔阿姨老師陪着,不會寂寞的,但是你想過麼,這些親人再親,也親不過你們,因為你們是生他養他的人。謝謝龍應台的這本書,讓我體會到親人的可貴。

父母,親人無疑是你最親的人,所以,抽空陪陪她吧。

目送讀後感四

生活中某些珍貴的片刻,其實都來自於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目送》,簡單的文字,是她生活中每一個温馨時光的剪影所剪貼而成的幸福畫面。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如陽光般,暖暖的。

龍應台,一位孩子的母親,一位母親的孩子。我為後者,但年齡遠遠有差,人生軌跡也全然不同。如今看到的,多是閒適,温馨,怕是到了作者寫時的年歲,也會憑添一份責任與感懷吧。

喜歡她筆下的母親,越長大越像個孩子,慈祥而可愛。雖然,年老的遲鈍讓其記憶力衰退到幾分鐘前的事都全然忘記,但那份不變的關懷與對她的孩子”雨兒“的愛,永遠不變。

喜歡她筆下的兒子,望向母親的眼睛有感情而深藏不漏。”拜託,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天曉得你説這句話是心中是何種心情。十七歲,固執得想證明自己的獨當一面,成熟卻青澀。説媽媽像孩子,媽媽的眼裏,孩子卻永遠是孩子。

喜歡她筆下的小可愛們:水光粼粼的小溪裏,睡夢中的白天鵝,脖子蜷在自己的鵝絨被上,旁邊一隻小鴨獨自在玩水的影子。多麼浪漫温馨的畫面,讓人不捨得翻書,是怕書頁的響動擾了天鵝的美夢哩。窗外是火紅燒天的鳳凰花,溪裏是魚蝦戲水於潺潺之間,野蛇趴在石塊上曬太陽。多麼勾起回憶的同創場景,讓人穿越時空,真的找回那時的自己。

喜歡她筆下滿滿的詩意。有一種寂寞,忙忙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學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何當時就沒能覺出那是怎樣一番天地間唯我一人的孤獨使然。

喜歡她筆下肺腑的哲理。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軌道,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兄弟,幾十載並肩共行,幾十載風雨同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第一次體會到,有一種淡淡的親情,卻深入骨髓,如手足般不可分離。

喜歡她筆下的小幸福、小温暖。你的修行開始。在你與世隔絕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温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我們都在這裏,等着你。讀到這兒,頓覺周身都暖暖的,卻不暖得熱烈,也不暖得淡淡,只是覺得心裏有了一種力量,背後有了一種信念,一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