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植樹謠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7W

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書上故事的體會,要是在寫讀後感的時候過於馬虎,是很難讓更多人對原作產生興趣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植樹謠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植樹謠讀後感6篇

植樹謠讀後感篇1

大人們總説一句話,也就是大家最反感的一句話要有毅力要堅持。

沒有人記得他的名字,但記得那片給人們帶來生機的樹林。

一個孤獨的農夫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植着樹林。他的名字叫做艾力澤布菲,原來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農場,先是失去獨自後繼失去妻子,他並沒有悲痛欲絕,而是選擇一個人生活着。

三年來,他已經種下十萬顆橡子,他總是精心挑選着橡子,總是選擇飽滿、充實的橡子一個個種下去,三年來,他依舊如故、一如既往,如今牧羊人已經78歲,而他將荒地變成了一片綠洲。

然而我卻因為補習班太多,壓力太大就曾想放棄,事到如今我讀了植樹的牧羊人懂得了毅力的關鍵和重要。毅力是人生馬拉松賽道的一種動力,是超越自我超越別人的一種信念。

雖然人生有許許多多的坎坷,坎坷是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但需要我們去跨過坎坷,用毅力去克服、跨越,不懼畏懼、不退縮,勇於拼搏,超越自我、超越一個不一樣的自我。

植樹謠讀後感篇2

僅僅憑這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這一片地方變成森林。如果來一羣人砍伐,這片森林照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但如果每個人都去種樹,那這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再想想看,其實只要一萬個人中能有一個這樣的人,就已經足夠好了。

森林逐年減少,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草原沙漠化,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是不是真的這麼難治理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再來看看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人們除了每年植樹節去種樹作秀之外,也許可以下決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來改變現狀。

再來看看現在某些人的“惡劣行徑”,現在大家都在呼籲要環保,有些人喊得更響亮,但實際行為卻和嘴裏説的大相徑庭。

要讓他去種幾棵樹,覺得太渺小;手裏要有個空塑料瓶之類的,就隨手一丟了事。還是那句老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植樹謠讀後感篇3

述視點可分為全知性視點和限制性視點。全知視點是指敍述者是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無所不在地敍述出影片中任何一個人物所知或所未知的一切。敍述者有絕對的自由,在敍事的時空中自由地行走。限制性視點指敍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內容,有時候敍述者所知的等同故事中的一個人物,敍述者象鬼魂附體一樣附在故事中的某個人物上。限制性視點主要有第一人稱視點,第三人稱視點和客觀視點。第一人稱視點在小説中常用“我”的形式出現,在電影中,畫外音經常是第一人稱視點的外在形式。當畫面出現一個人物時,敍述者用畫外音説“我”。敍述者這時想把聲音上的“我”和畫面上的“我”等同起來。

本片在敍事方面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採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稱視點,來講述種樹人的故事,通過“我”的耳聞目睹,所思所想,對種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我”在本片中僅僅只是個旅人,一個過客,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因緣際會目睹了一個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變成了森林村莊。在影片中,“我”作為一個見證人,使種樹人的事蹟具有極強的紀實性。由此,種樹人的故事才顯得真實可性,才產生了打動人心的力量。另外,“我”由於不是和種樹人朝夕相處,因此,對種樹人的生活實際上了解的並不是非常全面,但是這個地方滄海桑田的鉅變卻令我震撼,因此,種樹人的生活就具有神祕感和神聖感。

外在造型上樸實穩重,留着小鬍鬚。“我”初次見到時,他用自制的罐子打水。因為一直過着孤獨的生活,他幾乎從不説話,但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了自信。他燒飯給“我”吃,讓我喝熱氣騰騰的湯。他不抽煙,養的狗也很安靜。

由於兒子和妻子都因為惡劣的生存環境而早逝,他從種樹中緩解了痛苦和孤獨,找到了幸福和滿足。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兩次災難性的事情,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到牧羊人的種樹熱情,他堅持在荒蕪的土地上不斷的種樹,絲毫沒有顧及戰爭的影響。他的身體漸漸地變得虛弱,但他從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也正象他所説的那樣:“如果是神讓我活下去,那我就種更多的樹,雖然現在只有一萬棵樹,這些樹就象大海里的一滴水那麼少,但是我還是會繼續種下去”。對於老人來説,種樹依然是讓他樂此不疲的事情,也是他生活本真,他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諦。隨着時間的流逝,老人逐漸衰弱下去,也許他把心中的痛苦與煩惱都變成了動力,用自己的熱情在絕境中取得勝利,這樣孤獨的老人,恐怕到他死的時候連自己的語言都忘記的這樣一個老人,用堅韌和樂觀征服了大自然,征服每一個觀眾。

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孤獨的牧羊人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在一片荒漠中種出了大片的樹林,把沙漠變成了綠洲。

在觀看這部影片後我有許多感想,這篇觀後感我準備從“幸福”這個詞來切入。什麼是“幸福”?短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牧羊人的艱辛,他種下了20萬顆種子,而最後活下來的只有1萬棵樹。牧羊人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把這片死氣沉沉的荒地變成生機勃勃的森林,而這一切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可想而知這一片森林背後有多少汗水與艱辛。但這份改變是值得的,牧羊人的幸福或許就在變化之中,如果沒有“改變”,那麼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正是因為艱辛給我們帶來的沉重,我們所體會到的“幸福”才有分量。

整部短片由動畫而製成,一開始的荒漠是沒有色彩的,而到了後來森林逐漸成型的時候才慢慢有了色彩。這應該也是作者想表達的一部分。一個人幾十年來做着一件一樣的事,沒有質疑和抱怨,和其他村莊的人們做出鮮明的對比。牧羊人猶如神一般的存在,沒有奢求私慾,那種平凡卻又不平凡的腳印走出來了巨大的震撼。估計也只有這樣無私的心靈心無旁騖才能完成這樣的理想。

有一種幸福的境界叫做堅定,有一種幸福的境界叫做單純。

植樹謠讀後感篇4

?植樹的牧羊人》這部作品裏,我看到了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偉大,也看到了一個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僅僅憑這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這一片地方變成森林。如果來一羣人砍伐,這片森林照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但如果每個人都去種樹,那這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再想想看,其實只要一萬個人中能有一個這樣的人,就已經足夠好了。

森林逐年減少,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草原沙漠化,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是不是真的這麼難治理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再來看看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人們除了每年植樹節去種樹作秀之外,也許可以下決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來改變現狀。

我很想把這部作品推薦給朋友們和每一個認識的人去看,這部短片告訴我們只要每個人減少一點污染環境的行為,合起來就可以為環保事業做出無法想象的貢獻!

的確,牧羊人執着地堅持種樹,他所有的行動都為這個目標服務。他不僅精挑細選種子,為獲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動都不離開種樹這個目標:他不再放羊,因為羊會啃食樹苗;他改養蜜蜂,因為它們會傳粉;他每天的行動都是那麼寧靜和低調,使人們沒有注意他、沒有阻撓他,沒有跟他爭奪土地的所有權。也正由於他這樣的態度,保護着他的計劃順利地實施。

牧羊人自信地做着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

植樹謠讀後感篇5

?植樹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的一篇文章,説的是一個孤獨的農夫,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樹的事。

如果一個人住在荒山野嶺那是什麼感覺,不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一個人先是失去了獨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温馨的家沒有了,精神支柱倒塌了,只留下孤零零的自己,心裏會是什麼滋味,要是你,你會怎麼樣?要麼混混沌沌的過日子,要麼站在懸崖邊,眼一閉,跳下去,追隨自己的親人而去。

而作者筆下的牧羊人卻不一樣,他是一個靠信念活下去的人。雖然遭受了同樣的挫折,卻沒有選擇放棄希望。雖然生活拋棄了他,他卻一如既往的熱愛生活,他要用自己的行動改變生活。有了這個信念,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他離開了自己的農場,來到荒山野嶺,這裏海拔一千二三百米,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沒有水,廢棄的房屋東倒西歪,狂風夾雜着塵土,熾熱的陽光燒烤着大地。他來這裏幹什麼?他要在這裏種希望,用自己的雙手,改變這個殘酷的世界!

他不覺得孤獨,他放了一羣羊,養了一隻狗。他每天去種100穴橡樹,從不間斷。他相信,山上有了樹,就會有生命。

為實現他的這個信念,他才堅持不懈。幾十年過去了,他的願望實現了。這裏有了森林,有了溪流,有了村子。土地肥沃了,城市裏的居民也到這裏居住,這裏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一個人活着,一定要有一個目標。不能因為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就失去了信心和勇氣。《植樹的牧羊人》使我深深地懂得了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能光想着自己,還應當應當想到別人。母親給了我生命,社會給了我成長的環境等等,我們從社會上得到了我們需要的,我們也應該要學會回報這個世界。

植樹謠讀後感篇6

安靜地堅持,成就一切。這是課文《植樹的牧羊人》告訴我的。

文中叫艾力澤·布菲的'牧羊人,從1910年開始種樹,種到1945年,共種了35年。所種的樹不計其數,一片荒漠變成了活生生的綠洲。這讓我想起了荀子所説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聚流成海的滄桑,也是鐵杵成針的頑強,更是水滴石穿的堅持。

説到堅持,我想到背唐詩。不少的人説,每天背一首唐詩,遲早會把《唐詩300首》背完。可往往因種種原因,目標拖了一天又一天,最終未能達到。

説到這,我還想起了曾國藩和盜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時候天賦並不高。有天夜裏,他在家讀書,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讀了多少遍,還是沒能背下來。有個賊潛伏在屋檐下,想等他睡覺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等了很久,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誦讀那篇文章。

賊實在是忍無可忍,推門進去,説:“這種水平還讀什麼書?”隨口將那篇文章背誦了一遍,後揚長而去。

賊的確很聰明,不過聽曾國藩誦讀幾遍,就把文章背了出來,是塊讀書的料。可為什麼賊終究是個賊,曾國藩卻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呢?原因很可能就在於那個賊沒有堅持,沒有堅持讀書。沒有堅持走正道而選擇了歪道,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偷技高超的賊罷了。曾國藩呢,他雖然不如賊天賦聰明,但他堅持了,堅持讀書,堅持走正道,結果以勤補拙,笨鳥先飛,靠着非凡的毅力和超人付出堅持下來,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當然,在堅持的同時也需要安靜。安靜即心靜。只有心靜了,才能堅持下去,才能做好事業。倘若文中牧羊人心不靜,他早就與其他的村民一樣搬走了,又怎麼會在荒漠之中建起一座結實的石房子,默默無聞地種起樹來?

從1910年到1945年,牧羊人35年種樹,他不是不知道1914年的戰爭,也不是不知道1939年的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外面炮火連天,死傷無數,可依舊沒有干擾他的生活。他沒有離開,沒有放棄種樹,可見他的心是多麼的靜!要是換做其他人,聽到外面的炮火聲,恐怕早就逃之夭夭。

我們的領袖毛澤東主席曾經在鬧市中讀書。要知道鬧市是多麼的吵鬧,毛澤東這樣做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被外界干擾。可見心靜的重要性。倘若心不靜,即使堅持了,也不過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收效甚微。

堅持,是成就夢想的基礎;心靜,是遠航路上的壓艙石。安靜地堅持,方能事半功倍,才能將荒漠變成綠洲。做種樹的牧羊人那樣的人,讓夢想成真,讓我們安靜地堅持吧。

Tags:讀後感 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