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n圍城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13K

讀後感的好處就是可以鍛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提升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強化小夥伴們對名著所寫的領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n圍城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n圍城讀後感8篇

n圍城讀後感篇1

要理解《圍城》,必須追溯到近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大炮軍艦之下,被迫地、卻歷史性地開始了與世界的接觸,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與西方文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鋒、碰撞、衝突以至交匯、融合。這種文化現象在一大批留學生——錢鍾書正是他們中的一員——的身上具體地、活生生地體現出來,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義。

作為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幾乎必然地要從文化上來認識圍城的精神困境,從而產生深刻的孤獨感和荒誕感,在全書的結束部分,方鴻漸在經歷了教育、愛情、事業和家庭(婚姻)的失敗後,這樣感歎:在小鄉鎮時,他怕人家傾軋,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軋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條微生蟲,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擱它在顯微鏡下放大了看的。擁擠裏的孤寂,熱鬧裏的淒涼,使他像許多住在這孤島上的人,心靈也彷彿一個無湊畔的孤島。

這裏已經明顯地引入了存在主義哲學的人生感歎。但這種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卻是發生在衰微積弱的老大中國與近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劇烈衝突中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幅令人深省的畫面:經過一家外國麪包店,廚窗裏電燈雪亮,照耀各式糕點。窗外站一個短衣襤褸的老頭子,目不轉睛地看窗裏的東西,臂上挽個籃,盛着粗拙的泥娃娃和蠟紙粘的風轉。

還有全書結尾處那隻的祖傳老鍾,方鴻漸的爸爸作為結婚禮物送給兒子兒媳的寶貝鍾,每小時只慢7分鐘的很準的鍾,這會兒已經慢了5個鐘頭的鐘: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有些西方批評家説《圍城》寫了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也有中國批評家説表現了西方現代文明在中國的失敗,從而證明了資本主義文明不救中國的主題。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錢鍾書似乎並不是採取非此即彼的立場,他更着力於嘲諷偽文化人的可笑、可憐和可恥,更多地是要寫出中西文化衝突中的尷尬、窘迫和困境。而從更廣闊的文化意義上來體認,《圍城》更主要的是寫圍城困境,其藝術概括和思想意藴超出了狹隘的個人經驗、民族的界限和時代的分野,體現了作者對整個現代文明、現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結着作者對整個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況和人類的基本根性的歷史反思。

n圍城讀後感篇2

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的,《圍城》就是那本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好書,它於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後到現在,一直受到讀者們的喜愛。《圍城》這本書我也是剛剛讀完不久,但我對這本書的感受特別深。

本書以方鴻漸為線索,來表現世間百態。人物的描寫十分的精緻,不同的羣體表現出不一樣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很具有諷刺意義。我們都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都活在“圍城”裏,同時又活在“圍城”外。永遠達不到的是目標,永遠滿足不了的是慾望。我相信我們每一次讀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五年後看它是新的,十年後看它還是新的,一百年後看依然是新的。《圍城》就是如此。

楊絳先生其實早已概括出了《圍城》的精髓: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上國小,上中學的時候,我們都盼望着上大學,因為上了大學就沒有人逼着我們去做作業了;就沒有人阻止我們幹着幹那了;我們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歡的異性交往;我們還可以去我們想去的地方……

太多太多的誘惑誘使着我們快點長大。可是當我們真正上了大學,我們才領悟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入學的新鮮感過後,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頹廢了,我們開始上課玩手機,逃課,整天把自己關在宿舍裏打遊戲,宿舍門都不想邁出一步,漸漸地我們迷失了自己。

n圍城讀後感篇3

生活是一座大圍城,人一出生就困頓其中,小時候也許我們不知道,因為圍城夠大,城牆都離你太遠了。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你會遇到三座城,它們叫做家庭、事業和婚姻,然後一生便過完了。

有的人在圍城中終日無趣,一輩子都只想着怎樣才能逃出來,最後蹉跎了一生,因為,其實根本沒有人能逃出最大的那座城,如果你出來了,要麼成仙了,要麼輪迴了。但有的人在城裏活得風生水起,生命之花燦爛無比。

説説《圍城》裏的方鴻漸吧,很顯然的一點,他是典型蹉跎了一生,瘋狂從幾座城逃來逃去的人,懦弱無比,遇到困難只知道換個環境重新開始,可是這樣只能一直走下坡路,只能讓心越來越暗淡。遇到困難又怎麼樣,為什麼總要逃避,為什麼不試一試呢,就算碰釘子又怎麼樣,沒有碰釘子的人生還叫什麼人生!

先説説在家庭這座城裏吧,方鴻漸實在太聽從家裏人安排了,老家淪陷後,失了身份和地位,連錢財也沒了,他聽從了父親的安排去成不了婚的岳丈家裏做事,雖然在戰爭年代有事做是還不錯的,不用計較什麼人給的,但是住在人家家裏就顯得憋屈了,更何況還有一個丈母孃擠兑,他卻懦弱的很,什麼都沒做,只知道逃。後來方鴻漸娶了孫柔嘉,一心只想着自己家裏人,只知道回去小房子時哄哄孫柔嘉,不知道幫她在家裏人面前説上一輛句話。若不是孫柔嘉這樣做事情計後果打算盤的女人,估計妯娌之爭、婆媳之爭早鬧得不可開交,連婚也結不成。在家庭這座城裏他活得並不痛快,於是他逃走了,逃去了三閭大學。

戰爭時期的大學裏,各老師都不計較學生的好壞,只計較有得教沒得教,成日裏勾心鬥角的事情少不了。方鴻漸呢,鬥得累,以至於頓生一股清高,覺得來三閭大學就是一個錯誤,連最後的垂死掙扎都不願做,犯了一個錯誤被校長擠兑了就帶着所謂的志氣和孫柔嘉走了。你看,他又走了,他又從事業這座城裏逃走了,沒有一絲成就。

再説説婚姻的城,方鴻漸起初在船上和鮑小姐胡鬧,讓我都覺得方鴻漸品質甚為低下。再和蘇小姐搞曖昧,只因他自己的懦弱不敢拒絕,明明已經心有所屬,卻總是拖着不與她説自己其實並不愛他,就這樣忍心看着孫小姐浪費年華。後來又和真心相愛的唐小姐擦身而過,卻也不去問個仔細,一傷心之下去了三閭大學,哪知道這是一個過錯啊,明明原本能成就一段好姻緣的。最後與孫小姐草率了事,草率到讓我懷疑是不是這段印刷不全呢,我想他也只想尋個了結,因此在婚姻這座城,也活得完全沒有滋味。

書的末尾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大吵之後離家出走去投靠好兄弟趙辛楣。你看,他又從婚姻這座城裏逃出來又去追求事業了。我想他一定會再逃的。我們如果像方鴻漸一樣逃來逃去,無疑走到最後,我們什麼事也沒做成,我們誰也不是,我們的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因此,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如果只想逃避而不是想方設法去試一試,那只有下坡路能走。像在打仗的時候,一場戰爭開始了,如果你想辦法去打了,你有可能會輸,有可能會贏,有可能會得到,有可能會失去,但是如果你永遠只知道和解、賠地、割款,那你永遠只能失去。我們要在自己的城裏活得風生水起,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意義。

n圍城讀後感篇4

讀完了《圍城》,不得不説,這確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讀的經典小説。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這部經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連主要內容都摸不清楚。因為一種好奇與嚮往,在書櫃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幾頁合上書後,心中便會升起一種掛念,對下一段的內容便會有無限的幻想。就這樣懷着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説。十分詫異的發現小説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藉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閲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人肅然起敬的傳世之作。

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切遭遇--畢業、追求、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這一切的目的也不過是要闡發結婚就入深陷圍城一樣。但我想,方鴻漸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滿似乎還可以理解。而錢鍾書先生如果讓他與心上人唐小芙成為眷屬,結婚後再吵架鬧翻,那麼"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後發現自己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圍城",會不會更加牢不可破呢?不過,也許作者是偏愛唐小芙的,不願讓她嫁給方鴻漸。儘管這樣。其實《圍城》還是一樣的精彩。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圍城》在人物塑造及語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寫一個小孩外貌時,為了表現眉毛與眼睛離得遠,文中的語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動而活潑,讓人發笑,卻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還有説鮑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説她是"局部的真理,因為真理總是赤裸裸的"。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卻不顯得庸俗。在刻畫一個十分小資、小器的商人形象時,這位商人的語言中便總夾雜着鼻音濃重的英語,而他那自以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作者時而尖酸刻薄,時而肚量大得驚人,讓人琢磨不透,卻又像那樣真切的發生着。

我想,《圍城》中的幽默詼諧,有賴於錢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深沉厚重的依託。而現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謂的"幽默",顯然就缺少這樣的人文精神,那樣的"幽默",實在可鄙。《圍城》,錢鍾書,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n圍城讀後感篇5

?圍城》中説:婚姻就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讀來,總是讓人在不經意間會心一笑。在當今,這句話更是被無數次地引用,因為它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婚姻的無奈,批判了現實的殘酷和人性。

現實生活中這樣”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的事例也不在少數。人們總是由於自身對新的事物的好奇而想脱離已經熟悉環境,無數的人都在期待與幻想着站在滿是燈光與鮮花的舞台上過着明星般的生活,而無數的明星在燈光的追逐與燒灼後只想脱下帽子摘掉墨鏡做一個普通人;無數的公司白領在努力工作,奮力的往上爬,而無數的高層在被文件與位置折磨後只想回到那平凡而又樸素的鄉間;無數的農民都想走進他們所謂的繁華城市,而城市的濃煙薰暈後的都市人只想逃脱到一片未曾被世俗污染的世外桃源;無數的貧苦的人都羨慕着富裕人家的生活,而為生活奔波的富人卻想體會家的温暖……

是的,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在的生活,人們有權利去選擇更好的人生,也可以改變它,但錢鍾書先生為什麼要提及“婚姻”呢?生活中的事可以去嘗試,去改變,去進進出出,但婚姻卻是神聖而又嚴肅的,它象徵的不僅僅是人的行為,更是對社會的責任,所以它不能被任意嘗試。

“圍城”就是一種比喻,在書中它喻的是“婚姻”,但我覺得它喻的還是人類的“圍城”–“困境”。有時這些困境會給我們帶來收穫,正如太陽總是在沉寂的夜晚冉冉奮起,人生之路沒有一帆風順,只有奮起執行;有時,這些困境丟給我們帶來打擊,使人跌落深淵,一蹶不振。兩者之間在我們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其中有歡樂也有痛苦。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想逃出這個圍城,可真正逃出後發現圍城外面也是危機四伏,就像海上一葉孤舟漂泊久了,沒有一個可以停靠的港灣。

有希望,有失望,帶來快樂或痛苦,這一切彷彿在比喻我們的人生所經歷的事一樣,對於人生上的困境,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我們都要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去面對。其實我們一直在循環、重複的做同一件事,不同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循環是惡性還是良性。安於現狀與奮發向上總歸是不同的,一味的厭棄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白日做夢。總會令自己陷入“圍城”,但當我們陷入“”圍城時,也不要放棄,盡力去打破“圍城”。而這也很簡單,凡事站在客觀角度考慮,多找自身原因。這樣,儘管失足掉進“圍城”也會衝出“圍城”的困惑。

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時間久了,人們不禁懷念那個心靈深處的避風巷,渴望在人生的旅途中可以休息片刻,尋到一絲温暖,但不要忘記,生命就像一列前進的火車,有的人沒搭上有的人半途而度,而有的人卻生到了終點,沿途都是風景趕路的人,莫要停下。

n圍城讀後感篇6

田野裏,金黃的穀穗害羞地低下了頭!”我不當回事的説:“如果別人超過了我,那他就是第0名。她的聲音是那麼的柔合,像流水。張楠走的那天,萬里無雲,享耳的心也像這天空一般,空蕩蕩的,因為他又失去了一個無話不説的好朋友;我自恃貌美清高,不賄畫師,才有那畫師筆下醜陋的畫圖啊。

説實話,我看不太明白,更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以至於只能一點一點慢慢的推敲,使得我現在還沒有看完這本書。但是不得不説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這本書是作者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故事背景是作者生活的年代。或許正因為此故事情節才顯得更真實,人物才更生動。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 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很多人喜歡《圍城》,或是因為它記敍的貼近大多數人的心理,許多感受都觸動到了那曾經歷的心裏狀態吧!楊絳在《記錢鍾書與》中説道:“鍾書把方鴻漸作為故事的中心,常從他的眼裏看事,從他的心裏感受。不經意的讀者會對他由瞭解而同情,由同情而關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為一體。”“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無論婚姻,事業都在一個圍城中。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卻想出來。每個人都陷在一座圍城中,被生活,婚姻,事業磨礪,打擊和束縛。文中的方鴻漸本就懦弱,沒有與命運抵抗的勇氣,任由命運擺佈。最後終逃不過悲涼的結局。

圍城總是存在的吧!學校,家庭......揹負着老師,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期待。有時身心俱疲,想要衝出圍城。可當真正衝出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進入另一座圍城罷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一種色彩當它們存在時,生活才會感到滿足,才會變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會想到要逃離圍城,也會感到幸福滿足。

n圍城讀後感篇7

錢先生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別是在科學地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和有選擇地借鑑外來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圍城》是一部風格獨特的現實主義諷刺長篇小説,也是一幅市井百態。它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是中國近現代經典名著之一。當我在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彷彿像品茗一樣,越品越有味道。作者通過回國、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諷刺批判的筆風,一針見血地把人物的靈魂展現在我們面前。這部著作,令過來人的低徊低歎,令少不更事的人悵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訴説着人生百態的笑面悲劇。

在我看這本書之前,我就在想:為什麼作者會給這本書命名為《圍城》?作者又想傳遞什麼樣的思想主題給讀者?圍城裏的人們又是以何種態度生活着。讀了這部作品後才知道,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婚姻也好,事業也罷,每個人的一生都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地做同一件事,自己找一個牢籠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不斷地重複並樂此不疲。

愛情是讓我們每個人嚮往和追求的情感,併為我們留下一生無法抹去的記憶,它留給我們的或喜或悲,我們都無法逃脱。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在三閭大學就讀期間,他認為這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無不讓人感到壓抑。然而,小説如此,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是這樣。隨着社會激烈的競爭,人們壓力越來越大,有些人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為代價。最讓人心痛的是,依靠關係走後門,讓原來有能力憑自己實力競爭的人落選。其實,社會只存在相對的公平,不存在絕對的公平,現實很殘酷想必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體驗。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中,讓本性善良卻懦弱的方鴻漸不堪忍受。

當他離開學校回家時,面對的又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交織混雜在一起的大圍城中,這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掌控着。本性懦弱的方鴻漸只能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們的施捨,義無反顧地踏進愛情陷阱,又逢事業低谷。整部作品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露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都只是他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小説中説方鴻漸的婚姻就像一座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之前卻拼命地想進去。這讓我想到有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是啊,戀愛的時候,和對方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甜的,愛情的味道就像一杯蜂蜜水,香甜可口,令人回味無窮,似乎有一種力量在拉着你慢慢向它靠近。讀後感.然而,婚姻是不一樣的,它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它牽涉的太多太多,有人説,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註定把愛情葬送。我覺得這個觀點有一定的片面性,世間的婚姻有千萬種,要看兩人如何經營。《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當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時,他們就希望組建一個家庭,尋找安全感。愛情與婚姻是不一樣的,婚姻是一個家庭,像一棵樹似的,它需要用信任、寬容去澆灌它,方能健康成長。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三十年代的那座圍城具體化,讓我們看到圍城之中的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那些描繪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身邊同樣有一座圍城。當代社會,激烈的競爭,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明顯。其實,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個行為都處於一座圍城中,我們要學會在其中如何生存,並始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以至於爭取更好的結局。

如果這個世界是一淌渾水,我們就要學會做一個泥鰍或鱔魚,如果這個世界是一淌清水,我們就要學會做一條高貴的金魚。生活在這世間,我們無法撕掉時代為我們貼上的標籤,也不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活着,就永遠處在一座圍城之中。

n圍城讀後感篇8

第一次翻閲《圍城》就被那一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來。”深深地吸引了我。不得不感慨錢鍾書先生預言的精煉和深刻。當現在再次翻閲時,對此文又樂更深一層的瞭解了。其實“圍城”有何止是婚姻的喻體阿?無論是戀愛,事業都像一座圍城。“圍城”就好像上天用來捉弄世人的工具。終於知道什麼是“天意弄人”。錢先生是否在暗示,人是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的,人必定受到命運的捉弄。比如戀愛之前,他覺得它是那麼美好,越是美好的東西就越想得到,想要卻要不了,更戲劇的還有可能得到你不像要的。也許,追求的東西到手之後,你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一個“泥潭”裏邊。想出來,卻發現“泥足深陷”,出不來了。這也不是很真實地印證了那句話嗎?---城外的人想進,城裏的人想出來。上天總喜歡讓那些虛榮自私和懦弱的人陷於掙扎當中。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就是這樣一位可憐的人。

錢先生以其幽默的文字,生動地塑造了方鴻漸這個舊中國文人的虛榮,自私和懦弱的形象。通過敍述方鴻漸不斷追求,不斷失落、失業、失意、失態的坎坷命運來預示着當時教育的失敗和舊中國大多數像方一樣的文人在利益的驅動之下遠離學習的劣根性。不是嗎?方鴻漸在假博士文憑光環的籠罩下,在生活工作中處處遭遇尷尬,從回到給學生演講到三閭大學任教,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意志在維護自尊心的欺騙與被欺騙中掙扎。

他想走出他生命中的“圍城”。在婚姻上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出他們內心的矛盾。還記得方鴻漸在小説中説過這樣一段話“婚姻以後,你總會發現你要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人。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的種種追求,戀愛都可以省略。談戀愛的時候,雙方把本性全手起來,到結婚還沒彼此認清,索性婚前也不認識更好。”由此可以看出方鴻漸是生活在多座“圍城”的可憐之人啊!之所以會喜歡讀這本小説,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就像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出教育的弊端與人的種種劣根性。從方鴻漸買假博士就可以看出當時文人虛榮和功利的一面。很顯然,從這面鏡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方鴻漸的兩面。方鴻漸談吐上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儒雅的讀書人,可是在工作上,他沒能建立自己的學術信心和學術地位。那麼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是否應該也以此為鏡,看看自己的不足呢?

Tags:讀後感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