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艾青笑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1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閲讀歷程,發現自己在閲讀中的成長和變化,讀後感可以是對作品中情感高潮和低谷的審視,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艾青笑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艾青笑讀後感8篇

艾青笑讀後感篇1

?吹號者》,是我在這本書中看到最有感觸的一篇文章。

吹號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從艾青的詩中:

“吹號者從鋪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來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濕的泥地上。他輕捷地綁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過了臉,他看着那些發出睏乏的鼾聲的同伴,於是他伸手攜去了他的號角;門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沒有到來。”看出他們是被黎明最早驚醒的人。天還在黑暗之中,他們就用浸濡着血跡的銅號吹響帶着新希望的黎明。

他沒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神聖的事。他看着山,呼吸新鮮空氣,便吹響了銅號,可是誰又能知道在這響亮的號聲背後卻是吹號者的痛苦。

“當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號角的銅皮使號角發出聲響的時候,常常有細到看不見的血絲,隨着號聲飛出來……”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號者,他不懼痛苦和勞累,為當時社會的新希望奮鬥着,吹號者的臉常常是蒼黃的,剛開始我覺得有些誇張,可在後面的閲讀中慢慢認為這是對於他們而言在正常不過了。他們在那些蜷卧在鋪散着稻草的地面上的睏倦的人羣裏,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_的人羣裏,最先驚醒。

在決不回頭的一致的步伐裏,在狂流般奔湧着的人羣裏,在緊密的連續的爆炸聲裏,他吹着最熱烈的號聲,激勵着熱血奮戰的戰士。在最後的一顆子彈穿過他的胸膛時,他緩緩的躺下了,卻沒有人發現。

在這首詩裏,他為我們在中國歷史的廣場上塑立了一個吹號者和浸濡着血跡的銅號的形象,讓我們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聽到那曾經喚醒了一個民族並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也展現了艾青的愛國情懷。艾青的詩歌讓人蕩氣迴腸。

艾青笑讀後感篇2

這幾天閒來無事,翻書櫃時瞥見蒙上一層灰的《艾青詩選》,輕輕拂去灰塵,翻了幾頁。艾青中國式藍色的憂鬱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詩是古體詩的與此刻詩的外衣最完美的結合。它往往能將“大我”的豁達、“小我”的卑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在他的詩中無處不是靜靜地流淌着一種“藍色的憂鬱”。我愛艾青的詩,因為詩中的`這種“藍色的憂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苦修,鍛造出詩人博大的“大我”情懷;於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於是哀傷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隻鳥,我應當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中國的文化土壤孕育出這樣一種答案——祖國、人民和光明。人民棲息的“土地”作為一種意象從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因為時事的艱辛而選擇精神的逃避,不因為食不果腹而整日擔憂“食無魚”。或許處處碰壁,或許一生終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艾青《礁石》)。詩人走出自我的內心體驗,以千年古國的過往與未來而憂思。你難以想象詩人的肩膀上負荷的力量,和他期望得到更多的職責——“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愛艾青的詩,又因為它的詩充滿了語言的張力。艾青的詩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鋪直敍,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詩文的最終採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到達整首詩的高潮,然後是在高潮中謝幕。這往往產生一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餘音裊裊,三日不絕於耳。美!

我愛艾青的詩,源於艾青博大的胸懷;我愛艾青的詩,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澱與徹底消化的產物;我愛艾青的詩,因為我同樣和詩人一樣,愛着這片土地和陽光。

艾青笑讀後感篇3

意象是詩中包含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詩人總會創造出富有表現力的意象,傳達出獨特的情感。讀詩,要透過詩歌中的意象,理解詩歌的深層。

20世紀30年代,艾青的詩歌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峯。這一時期,他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長詩《向太陽》《火把》借歌頌太陽、索求火把表達了驅逐黑暗,堅持鬥爭,爭取勝利的美好願望。詩人也因此被稱為“太陽與火把”的歌手。以《太陽》為例:

從遠古的墓塋

從黑暗的年代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

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

太陽向我滾來……

它以難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帶着狂歌奔向它去

當它來時,我聽見

冬蟄的蟲蛹轉動於地下

羣眾在曠場上高聲説話

城市從遠方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於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

陳腐的靈魂

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於人類再生之確信

無疑,太陽在這首詩中是一種象徵。這首詩的現實主義的主題是從象徵對象——太陽中引起感覺、發揮想象、求得意象、再凝結成形象,然後暗示出來的。這種象徵的寫法有利於表現對生活不可思議的渴慕和憧憬。

同時,作為象徵表現,詩人把以太陽為核心的一串意象全用擬人手法有機地組接起來,太陽活了,人化了,竟然向詩人以及我們所依存的世界滾輾而來。這世界包括高樹繁枝、河流、蟲蛹、城市等等,也都在詩人的筆下活了,動了,人化了,熱烈地歡迎着太陽的到來;而詩人的心胸也竟然被太陽的“火焰之手”撕開,換了一副靈魂,以此象徵出“應該是這樣”的生活,寄託了詩人嚮往未來、追求光明的激情。

艾青笑讀後感篇4

今天的語文課是喚起我思念的一課。

?北方》這一篇詩文是艾青的萬千詩歌的其中之一,但比起其他文學作品,單看這字眼間,沒有什麼更如此讓我對家鄉產生思念。《北方》的語言是樸素的,平實中帶着一點悲涼。它的情感是真摯的,無不 表現出詩人對北國的情深,但它是憂鬱的,因為北方的環境是黯然的。艾青先生用深沉的意象描繪出了對北國的顧念與眷戀,他也以此抒發到了對國土的深沉摯愛。全篇以“北方是悲哀的”為字眼,抒發出北方的悲哀和作者對北方的悲哀。

我對文學的技藝是有限的,但熱愛是無限的。來到大學,更加喜歡自己寫一些東西,不為作與誰看,更為展現內心真實的自己。

一天

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

對我説:

"北方是悲哀的。"

不錯

北方是悲哀的。

從塞外吹來的

沙漠風,

已捲去北方的生命的綠色

與時日的光輝

--一片暗淡的灰黃

蒙上一層揭不開的沙霧;

那天邊疾奔而至的呼嘯

帶來了恐怖

瘋狂地

掃蕩過大地;

荒漠的原野

凍結在十二月的寒風裏,

村莊呀,山坡呀,河岸呀,

頹垣與荒冢??

都披上了土色的憂鬱……

孤單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臉頰,

在風沙裏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掙扎着前進……

幾隻驢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載負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壓,

它們厭倦的腳步

徐緩地踏過

北國的

修長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乾了

河底也已畫滿了車轍,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

那滋潤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與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陰鬱地

散佈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見太陽,

只有那結成大隊的雁羣

惶亂的雁羣

擊着黑色的翅??

叫出它們的不安與悲苦,

從這荒涼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綠廕庇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萬里的黃河

洶湧着混濁的波濤

給廣大的北方

傾瀉着災難與不幸;

而年代的風霜

刻劃??

廣大的北方的

貧窮與飢餓啊。

而我

--這來自南方的旅客,

卻愛這悲哀的北國啊。

撲面的風沙

與入骨的冷氣

決不曾使我咒詛;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一片無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見

我們的祖先

帶領了羊羣

吹着笳笛

沉浸在這大漠的黃昏裏;

我們踏着的

古老的鬆軟的黃土層裏

埋有我們祖先的骸骨啊,

這土地是他們所開墾

幾千年了

他們曾在這裏

和帶給他們以打擊的自然相搏鬥,他們為保衞土地

從不曾屈辱過一次,

他們死了

把土地遺留給我們--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

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

與寬闊的姿態,

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

堅強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遠不會滅亡;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古老的國土

這國土

養育了為我所愛的

世界上最艱苦

與最古老的種族。

?北方》這一篇詩文是艾青的萬千詩歌的其中之一,但比起其他文學作品,單看這字眼間,沒有什麼更如此讓我對家鄉產生思念。《北方》的語言是樸素的,平實中帶着一點悲涼。它的情感是真摯的,無不 表現出詩人對北國的情深,但它是憂鬱的,因為北方的環境是黯然的。艾青先生用深沉的意象描繪出了對北國的顧念與眷戀,他也以此抒發到了對國土的深沉摯愛。全篇以“北方是悲哀的”為字眼,抒發出北方的悲哀和作者對北方的悲哀。

我對文學的技藝是有限的,但熱愛是無限的。來到大學,更加喜歡自己寫一些東西,不為作與誰看,更為展現內心真實的自己。

1938年,正值抗日戰爭爆發,艾青在中國北方山西、陝西等地流離,路過潼關之時寫下這首《北方》。

艾青在詩集《北方》的序文中説:“我是酷愛樸素的,這種愛好,使我的情感毫無遮蔽,而我又對自己這種毫無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這樣的境況中寫着詩。”這短短的幾句真誠的自白,對於瞭解這首長詩乃至艾青一生的詩,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提示。《北方》這首詩最為鮮明的藝術特色就是樸素,情感毫無遮蔽。

記得半個世紀之前,第一次展讀這首詩時,開頭四行作為小引的詩,就吸引住了我,覺得十分親切自然,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

“一天/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對我説:/‘北方是悲哀的。’”

這四行詩彷彿輕輕打開了一扇門,一步就跨進了無邊無際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廣闊的天地,並喚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於詩的情感。我不久寫了《鄂爾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寫詩的熱情。當年我當然不會曉得這位“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是端本蕻良。對於他,北方無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話就將北方的魂靈帶 血帶淚地剖露了出來。而艾青把寫小説的端木稱為詩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當年能説出“北方是悲哀的”這一句話,就應當被尊為詩人。

端木和艾青説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真實的境界,至少在我當時的感覺上,它絕不僅僅指荒涼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還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兩個平凡的詞,但這兩個詞一旦命運地關聯在一起,就成為一聲深情的呼喚,還有着歷史的可感的深度。這是生命的自來的語言,只能是這麼樸素。

一首詩,這般親切和自然地寫來,在五四以來的新詩史上還是第一次吧?“這難道是詩的語言?”當年就有人提出過這個詰難。

“不錯/北方是悲哀的”。

詩人用親切的口語寫這首詩,跟他着意要無遮蔽地抒發內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這麼寫,甚至帶着挑戰的姿態。排斥了華麗的矯飾,棄絕了空洞的説教語言,採用鮮活的有彈力和流動感的語言和語調,這正是現代詩應當有的藝術要素。困此,對於當年初學寫詩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啟迪的。它引導了一代人寫起這樣的帶有散文美的自由詩。

艾青式的自由體詩不是離開了詩,而是更真切地體現了詩。當我們誦讀這首《北方》,便能理解詩人為什麼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湧着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着災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霜/刻劃着/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飢餓啊。”

只能一口氣讀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頓,讀者的心只能與詩人坦誠的情感一起搏動。詩的語調是沉緩的,有力的,不但沒有分行的感覺,吟讀時,還深深體會到這些起伏的詩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動。沒有腳韻,更沒有那些外國學院派的“頭韻”和“腰韻”。然而讀艾青的詩(不僅指《北方》),我們仍能自然地讀出它內在的有撼動感的深沉的節奏。艾青的自由詩,其實是有着高度的控制的詩,它的自由,並非散漫,它必須有真情,有藝術的個性,有詩人創造的只屬於這首詩的情韻,這樣才顯現出一個渾然一體,可以讓讀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廣大境界。

艾青為什麼執着地寫《北方》這樣情境的詩,還在創作中“激起了愉悦”?一方面説明藝術創作本身有着創造者的那種開創陌生境界的愉悦,但我以為,艾青當時還有另一種近乎挑戰者的愉悦,這就是他從當年流行的理念中衝出來,獲得解脱,這也是一種愉悦。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詩無真情實感,只憑借空洞的叫喊以達到懾服讀者的聲勢。也還有另一些詩,無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們在孤獨中製作精巧的詩自慰。艾青的全部詩沒有一行是呻吟的,儘管有着那麼深重的悲哀(民族的,個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須具有堅強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還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質)。不論是空洞的吶喊,還是空洞的呻吟,毫無疑問,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詩的製作。而健康的詩總是樸素的,它絕對不需要用莊嚴的概念和美麗的詞藻來裝飾。因而當年寫樸素的詩,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種美學領域的戰鬥。艾青在論詩的文章裏多次談到了這一點。

讀艾青的詩,特別是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寫的那些短詩,一點感覺不出詩人和他的詩與讀者之間有任何的隔閡,有什麼心理上的距離,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寫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沒有浮誇,沒有虛擬,讀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實感 ,並感受到了民族的深遠的苦難與土地的蒼茫所帶來的令靈魂驚醒的沉重感。詩人最後的幾十行詩,悲哀昇華為巨大的力量,且有着深雋的哲思: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與寬闊的姿態,/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

這十幾行沉重的詩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懷與氣質。《北方》的語言和情境,以及它顯示的寬闊的姿態,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國土和種族賦予詩人塑造這首詩的靈魂。《北方》所以能影響一代青年的心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操的詩。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帶來的7篇《《北方》艾青讀後感》,能夠幫助到您,是一祕最開心的事情。

艾青笑讀後感篇5

暑假,我第一次和艾青同志“見面”。艾青的詩充滿語言的張力,人心的動情。“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讀着《北方》,我再次體會到他那顆火熱的赤子之心。“從塞外吹來的沙漠風/已捲去北方的生命的綠色/與時日的光輝/一片暗淡的灰黃/蒙上一層揭不的沙霧。”讓我感覺彷彿已經置身於蒼茫的北地,厚重的黃土給人一種濃烈的沉重感。站在無垠的荒漠上。似乎望見肆虐的北風,從遙遠的塞外吹來,無情、冷漠地欺辱着北方無辜的生命。寒風並沒有刺骨的冰冷,卻帶給生靈寒徹心扉的涼。在艾青的詩中,山河、村莊,頹垣都在呻吟,悲歎着那個時代北方的戰火紛飛。

那種從心底深處流露出的悲痛和對光明的渴望之熱切。艾青的筆尖像刺刀,剝開荒涼的外衣,帶我見到北方人民的不幸災難,見到敵軍鐵騎踐踏下奄奄一息的、僅剩的北方民眾也看見他濃郁的愛國情。

結尾“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為我所愛的/世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這是艾青慣用的手法,結尾直抒胸臆,讓詩在頂峯中謝幕,產生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餘音裊裊,三日不絕於耳也。也讓讀者體會《北方》中的北方,未知的遠方中定會出現希望的曙光。

艾青身為中國現代文學家、詩人出生在新中國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度過他的熱血青春,這使他比常人對千瘡百孔的國家感到更加憤怒,惆悵和悲痛,他所寫下的“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他些許的温暖麼/“詩句影映了這種心理,也正是這種心裏為詩歌開闢新的時代。

?向太陽》用磅礴的氣勢表現中華民族所煥發出的振奮精神英雄氣概。也貫穿着艾青對中國新的希望。

艾青笑讀後感篇6

人間沒有永恆的夜晚,世界沒有永恆的冬天。

——題記

“艾青是一個有自由感的詩人。他不像一些現代詩人標榜的那樣唯在紙上自由地棲居,作為一個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兒女們一道擺脱枷鎖,爭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即使在大眾中間,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個體性,保持屬於個人的尊嚴與自由。”這是林賢治對於作者艾青的詩的評價。有幸暑假讀了《艾青詩選》,讓我在艾青詩風沉重,情調憂鬱的筆下,體現出他在抗戰期間的愛國主義的思想和感情。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艾青將自己比喻為一隻鳥。鳥兒,我們對它的理解是:自由的飛翔。可它們的壽命限制了這種自由的飛翔,作者的筆下:“打擊”“悲憤”“激怒”,這是一隻倍受折磨的鳥啊!但它還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為祖國而歌唱,它無時不刻的牽掛着祖國,祖國已命懸一線,在空中飛翔的它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面對這樣的情景,自己無能為力,只能為祖國而歌唱着。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鳥兒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體被埋在了土地裏,就連羽毛也在土地裏腐爛了,可見,它一生為祖國服務,為祖國犧牲,對祖國的愛。“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省略號的帶動,使着我們的情感不斷“深沉”,不斷地從我們心底湧出一股一股對祖國的深沉的愛!礁石

兩節,八句,構成了一個篇章。“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的撲過來,”處在大海中的礁石,怎會不面對海浪的襲擊,海浪“撲”在了它的身上,而且是“無休止”的“撲”。它象徵了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己,也象徵了我們民族不可或缺的不畏艱苦、不屈不撓的頑強的鬥爭精神。“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這樣的挫折,是誰都會想過退縮,想過向挫折低頭,可它呢,卻是“依然站在那裏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微笑”?在艱難困苦面前是一種自信,在敵人面前是一種堅定,在歡樂與勝利面前是一種坦蕩。就這樣一塊普通無比的礁石,讓我懂得了無論身處怎樣的處境,都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堅定樂觀的精神,勇於面對一切艱難困苦,並且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永不服輸的精神!

“黎明的通知”“太陽”“他起來了”“春”“雪裏鑽”“盼望”“生命”……每個篇章都在我們眼前描繪了一幅中國從苦難與災難的抗日鬥爭,從身陷絕境到路途荊棘,直到最後我們繁榮昌盛,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樣不太完美的畫像。至於不太完美,正是那些在誓死捍衞祖國而壯烈犧牲的烈士英雄,他們吹響了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但無法實際的帶領人民繼續前進,只能用自身所保留的精神,帶着我們前進,帶着我們衝向未來!

艾青笑讀後感篇7

當最終一顆星星隕落,突如其來的光明將烏黑的小城刺破,聽着影子在低矮的房屋後哭泣,刺眼的火花,映紅了人們可愛的臉。

時針向前走,在亙古的時光,人們被囚禁在一扇鐵窗中,在黑暗的時代,無數的腐朽,卑怯與貪婪在不止地上演,人們是黑暗的奴役,鐵窗內是禁錮的靈魂。

時針向後走,是無限的期望,當光芒萬丈照進鐵窗,已經死去的人們眼睛在發光,那光明啊,像流水一樣流進人們乾涸的眼裏,那死寂的眼裏流出來的是歡喜與期望。

太陽使不幸的人看到自我的悲哀與他人的痛楚,陽光下的人們抱頭痛哭,那充滿歉意的,閃着光淚水沖刷了一切軟弱與卑怯。

“我們愛這日子,不是因為我們看不見自我的苦難,不是因為我們看不見飢餓與死亡,我們愛這日子,是因為這日子給我們帶來燦爛的明天的,最可信音訊。”縱使經歷了無數痛苦與折磨,縱使黑暗吞噬了一切,可是太陽依舊能夠重新回來。

暮色清列,一隻飛鳥劃破了天際,太陽從那海角里,從那密林裏,從飛鳥的羽翼後出來了,日光照到了中國北方的大地,那裏以往是被強盜用刀片廝殺,炮火焚燒過的屠宰場,那個破碎的鏡子曾將太陽打破;日光從鋼管水泥的縫隙裏探進,是否還有微弱的呻吟在迴盪,在那場浩劫裏有無數的生靈被掩埋……

我頭頂上太陽,他在遙遠的一岸,他將光明送去四方,他所經過的地方,都有生命呼吸的歌唱。

初生的太陽啊,你餵養着土地,和在土地上揮灑着汗水、舞動着胳膊的人們,給他們以金色的顆粒,讓他們生存;初生的太陽啊,你給以他們勇氣和智慧的眼睛,去尋覓這對世界的熱望;初生的太陽啊,你給向日葵以追隨的信念,他就是這紮根於地底裏的光明;初生的太陽啊,你撫摸着古老的村舍,零星的房屋,刻下歲月流逝的痕跡。

我愛這初生的太陽,你走過萬千大地,帶給人們期望的氣息,心中充滿光明,所到之處,人們仰起頭來,是你永遠的追隨者。

艾青笑讀後感篇8

一開始讀這本書時覺得挺無聊,心不在焉翻看了大半本,在百度上搜了下艾青這個人,才對她有了些許瞭解。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她的成名之作,所以在詩集中排於首位,這首詩是艾青真正把思想感情融入民族生活大地的重要轉折點。我認為大堰河就像中國農民的化身,就像一個寬厚、仁愛、純樸、堅韌的母親,生來無名,被套枷鎖,仍將最無私的愛給予了她的乳兒,艾青從她愚昧與善良、勤勞與卑微相交織的歷史性格中,深刻洞見了中國農民的宿命,並且由此激發出了對人類普遍生存境遇的巨大憐憫。

我比較喜歡艾青的《向太陽》,我認為這首詩充分表現了詩人的高度熱情和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信心,全詩貫穿着一個總體的象徵形象,那就是太陽,以太陽來象徵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希望,從“我”——一個飽經憂患的知識分子的角度,採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抒發抗戰高潮到來時的激奮之情。

我發現艾青的詩歌都注重通過描寫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引起感覺,發揮聯想以凝結成形象,比如在《雨巷》中,通篇描述意象,用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給人以強烈的畫面感與視覺衝擊感。

讀艾青之詩,品艾青之心,贊艾青之情,《艾青詩選》——你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