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哲學書的心得體會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9W

心得體會就是將實踐中的反思內容用文字記載下來的重要文體,當在學習中產生了不少收穫,需要及時記錄在心得中,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哲學書的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

讀哲學書的心得體會6篇

讀哲學書的心得體會篇1

近一段,讀了李瑞環同志的《學哲學用哲學》一書,使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他的《學哲學用哲學》一書,分為上、下兩本,主要內容有“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實踐的觀點”、“重視總結經驗”、“掌握辯證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堅持發展的觀點”、“堅持生產力決定論”、“堅持羣眾觀點”、“弘揚中華民族‘和’的思想”等十章,再加上首尾兩章:“提倡大家學點哲學”和“學哲學要學原理,用哲學也要用原理”。由於我在學校擔任中層領導,所以對《學哲學用哲學》一書很感興趣。讀這部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李瑞環同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厚感情。他説:“我一生最感興趣的一門學科是哲學,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學,對我幫助最大的也是哲學。”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李瑞環同志的哲學情結。

看了這套書後,我覺得學習哲學,要學習哲學原理,注重學用結合,把重點放在理論聯繫實際,運用所學哲學原理指導解決實際問題,這才是正確的學哲學用哲學的態度。在我自己的學哲學過程中,我就非常注重學用結合,時時用生日祝福,哲學原理來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運用哲學的一般原理來解決矛盾。

9月,由於工作變動,我被提拔為學校政教處主任,雖然對學校各種情況非常熟悉,但對政教工作只能從頭開始,通過幾年的努力和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風格和一整套工作方法,但還是不全面,不成熟,不繫統。

近期讀了《學哲學用哲學》一書,對我的工作很有指導性,我把學到的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次召開班主任、校警、門衞、家長、老師、學生座談會熟悉瞭解情況,尋找政教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運用自己幾年來政教工作經驗和所掌握的一般規律,從實際出發,針對政教工作的具體性、特殊性,和校領導班子成員一道研究確定了政教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得到了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的認可,也增強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年初根據學校的工作部署,結合政教實際,確定了綜治、安全、衞生、矛調、法制教育、德育等六方面工作,確定了具體負責人,並制定了工作計劃,既貫徹了學校的工作部署,又結合政教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有所創新,效果明顯提高,得到了校領導的肯定,這就是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指導工作的實踐。

這些只是我在學哲學用哲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也是運用所學哲學原理指導工作實踐的一些嘗試,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法有所創新,工作效果明顯提升,我真正感悟到一個真理:“學好哲學,終生受益。”所以我奉勸各行各業的領導幹部們,要好好讀這本書,一定會從中受益的。

讀哲學書的心得體會篇2

剛看了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如何提升哲學素養?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咱也活學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將更為圓融。”

哲學,高中時學了一點點理論,到底是該如何定義,恐怕要對不起老師了。當年的老師是個魁梧的老師,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總是用兩隻熊掌一樣的手在頭頂上比劃,“哲學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動,小數點也在教室橫飛。一上課就很忘我的老師,是個好老師,只可惜,我的智商實在不高,無法理解老師的許多話。

記憶中,高二時,我還當了一年的政治課代表。這門學科我沒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語課代表的職務於心不忍,還是有別的激勵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沒找我談一句話,我那時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師為什麼只照顧到急於在英語學科上要進步的同學她呢?老師有沒有想到我的感受?後來,也在一直假設,要是老師那時找我們多談談心,也許……學生時代的我多麼渴望老師給予的言或行的鼓勵啊。而今,我當老師了,我當然知道孩子們在心智上需要什麼。於是我毫不吝嗇,該付出的絕不佔有着。“生命是豐富的,但對每個人來説,都只能活在當下。”

今天讀了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收穫頗豐。

主要內容是:

教育是風格的培養:教育的三階段:

1、浪漫期——國小階段;

2、精密期——國中高中的6年;

3、展望期——上了大學以後。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領域:羣體、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與自我生命的發展: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我認為值得回味的語錄現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常説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個需要靠自己去承擔的責任。

小孩子在尚未準備好接受現實世界之前,必須先以這些浪漫題材所提供的故事情節作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後再慢慢成長,接受真實的挑戰。若是忽略此一階段的需求,幼小的心靈將會受到傷害。

如果在中學階段沒有好好努力,那麼這一生在知識的領域中,恐怕必須放棄許多權利了。

“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一個人在念中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是要考大學;念大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則是要順利畢業或繼續深造。這樣的意義一直往後推延,最後總是要碰到結束,而在這個關卡上,不能在以一個具體的東西作為意義了(如賺到多少錢、當到什麼官)。這個意義是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內向尋找,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達成一種最高的、圓滿的境界。”

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如果發現別人的意見和我們不同,不但不要生氣,反而要借這個機會反省。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後,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麼?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麼!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別。

讀哲學書的心得體會篇3

拿到《學哲學用哲學》這套書的第一時間我就上豆瓣查了評價,出乎意料的是並沒有多少不同的聲音出現,碩果僅存的3篇評論中還是獲得三分之二的正能量。全書平實通俗的語言想必對於任何沒有接受系統哲學知識洗禮的人來説也能做到易懂,是一本受眾羣體很廣的讀物。哲學在百科上是這樣定義的,它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思想等有關。而在日常用語中,哲學一詞可以引申為個人或者團隊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態度。説到信仰和態度,再説到讀書,我想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感受吧。那麼,他們之間又是如何影響生活、影響追求幸福、影響我們讀書的呢?

1、形而下的生活

生活籠統的分為形而上的生活和形而下的生活。而我們都發現形而下的樂趣怎麼就比形而上的樂趣樂那麼多呢?越形而下就越有樂趣,讀歷史比讀哲學有趣,讀八卦比讀歷史有趣,看電影比讀書更有趣。這是劉瑜在《送你一顆子彈》中為自己也為大眾發問,她總結了下是因為形而上的生活它缺乏物質的光澤,沒那麼吸引人罷了。我一直篤定檢驗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是否真的有興趣的標準就是這件事能否把他或者她從網絡灌水/八卦中拽開。當

你面對一條劉強東和奶茶妹妹領證的新聞,能夠像大禹過家門而不入那樣泰然自若,做到不點擊而直接跳入“另一件事”時,那麼恭喜你終於找到人生的目標了。何其容易,太多時候我們被形而下的五光十色迷住,陷入焦慮,無法靜下心來做一件事,浮躁坐在我們中間太久了,我們需要的是撥開烏雲的勇氣。

2、幸福最值得追求

3、我們都是大師的學生

周國平在暨南大學演講提到幸福是一種能力,包括智力的能力與情感的能力。不管哪一項,獲取的途徑都是讀好書與寫日記。而讀書,不可以胡亂閲讀,周國平的建議是閲讀經典。他謙虛的説:“我讀許多經典,別人叫我大師我感覺很不好意思,我知道自己不是大師,當代無大師,我起的作用不過是構建起普通人與大師間的橋樑。你們不要做我的粉絲,我也不做任何人的粉絲,我們最好是同學,我們都是大師的學生。”

讀好書,寫日記,用哲學的心境去生活,以戀愛的心情來讀書,追求幸福,追求優秀。

讀哲學書的心得體會篇4

一、上課

鈴____上課了,音樂老師挺着他那a級的大肚子走進了教室,教室裏的同學還在説着星期天玩的事,那氣勢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一發不可收拾。老師説:來,今天我們來上……同學們還在興致勃勃地説,就向老師説的老師在上面説,同學們在下面説。音樂老師大吼一聲:別説了這猶如炮聲的重高音,讓同學們全停了下來,還使玻璃上的灰塵也震了下來,大大地減輕了值日生的負擔。看着老師由紅變青的面孔,我想要是被打上一下,受傷部位一定會從平原猛增至丘陵。老師這才講了起來,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自圓其説,可其他同學卻沒有我如此高的悟性,有的乾脆做夢與周公一起解夢去了。

二、下課

終於下課了,班裏的幾個體育健將出去踢球了,走時還不忘唱上一句我是一隻來自北方的狼,我的大腦由於過度疲勞,便發出信號任務由眼睛來代替,經過眼睛的凸透鏡成像表明,有幾個在學習上所謂好學生的人正在做什麼,問曰:做何?答案不一。

數學課代表説:成績像分母,分子是基礎知識,分子為0分母再大也是空虛的。語文課代表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其勤也。英語課代表答:english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一個字:背!政治課代表也來湊熱鬧説: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我聽後歎曰:成績專愛好學生。

三、回家

在家裏好不容易寫完家庭作業,卻還要在題海中飄忽不定,剛從語文的之乎者也中逃了出來,又掉進了x+y=z的數學之中去,不必説數學的方程,生物的吸收器官,地理的東南西亞,也不必説歷史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治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必要性,英語的abcdefg,單是政治的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就搞得我一塌糊塗。做着這可以用千克來衡量的課外題,我也只有説: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得每道題都不簡單的份了。我歎道: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答案,既生人,何生題!

四、感受

國中生活有苦也有樂,我們只能樂中去苦,苦中作樂,酷中作樂。但國中生活還是其樂無窮。

讀哲學書的心得體會篇5

5月18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新華社全文發表了這個講話,讓老百姓得以獲知國家對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工作,是怎麼看的。我認真閲讀了全文後,頗有心得,不敢獨樂,願與大家分享。先引用習總的以下這兩段重要講話: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戰略還不十分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哲學社會科學訓練培養教育體系不健全,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完善;人才隊伍總體素質亟待提高,學風方面問題還比較突出,等等。總的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還處於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改變這個狀況,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斷在解決影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明顯進展。

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着我國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歷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很顯然,相對於自然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領域,我國哲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在改革開放以來是乏善可陳的。根據以上所引用的習的話來説,可以概括為戰略不明確、水平總體不高,原創能力不強,體系不健全,評價不夠科學、機制不完善,人才隊伍素質極待提高。以上所列舉的這麼多問題,哪怕是一兩條,都足以令從事這個領域工作的學者們汗顏,何況有七八條之多,難怪習總用了兩個“極”字,也就是“極待解決”和“極待提高”。我不是社會科學工作者,是一個關心哲學與社會科學的科技工作者,我讀到這些講話,都很臉紅,感到沒有為大變革時代,做一點力所能及的社會科學理論工作,片面地理解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忽視了哲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在引領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我要問為什麼的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極待解決的這些問題?這是學界片面理解一切以經濟建設中心和社會急功近利之風也刮到社會科學領域的結果。與之相似的還有歷史學等文科領域,戲説歷史和歪曲歷史者大行其道、發財致富,而埋頭故紙堆做學問者,連發表一篇論文都難。更不談職稱評定之類的困惑。可喜的是這些正在開始改變,只要有了頂層設計,這方面的問題改正起來會比較容易。戰略確定了,評價體系科學了,潛心和專心於學術的人多了,事情就好辦了。但是,導致這些問題的另一個方面的原因,就不是那麼容易糾正了,或者説正是需要針對這個方面的原因展開討論和辯論,才有可能產生出新的思想。這就是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守舊與出偏的問題。這兩方面的問題導致思想混亂,莫衷一是。從守舊的角度,往往將學術問題都當做政治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當做教條,當成思想禁區,不能討論、也不需要發展。由於這種思想方法脱離實際,因而不得人心,令人們遠離馬克思主義,甚至更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的思潮。從出偏的角度,就是言必稱西方,將資本主義價值觀當做普世的世界觀,從而只能是重複西方人文主義的思想體系和思潮,並無新意,卻又誤導現代青年。這兩方面的思潮指向的是同一個結果,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都是過時了的,不適合現代社會的東西。要糾正這種思潮確實需要“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呢?只有創新這條路可走。包括體制創新和理論創新。在舊體制內用舊的思維肯定是不行的。現在的哲學與社會科學體系是學閥制,發表什麼和不發表什麼都要層層審批,且只能是守舊或出偏(絕不是創新!)的東西,才有可能發表。因此,要改變的第一條,就是廣開言路,讓非體制的人士,工、農、兵、學、商都能發言,發表見解。不只是那些個“社會主義科學院”的事。理論創新就是要允許不同觀點和思想的討論和交流,不要用保守的“政治”的眼光看待學術問題。有關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觀點和新思維,都應該可以發表,而不應該加以阻止。這方面雖然組織出版了一些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譯著,包括所謂“後馬克思時代”的著作,但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人自己從事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研究的作品則很少能看到,不是沒有,是民間的這類作品沒有辦法進入“主渠道”。因此,要鼓勵民間人士也能申請到社科基金支持,出版有水平的理論著作。

讀哲學書的心得體會篇6

克羅齊認為哲學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識,蘇格拉底曾説過認識你自己。只有當心靈轉過身來,直面自己,審視自己時,才會認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處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這是蘇格拉底哲學的起點。當一個人學會懷疑,尤其是懷疑自己珍視的信念、原則時、哲學便出現了。

我認為哲學幫助一個人更清楚認識世界,深入內心的,而不是一門換得生存資料的謀生工具。哲學不能不關心人生而僅作為無色透明

的純粹抽象而存在。它應當關心人和人的內心,應與迷惘的現代人一起走上一條也許永無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學中不能為人生之謎提供萬應不變的現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讀意和勇氣。聞名於世的海德格爾被納粹籠絡,自覺地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終也躲不過被拋棄而隱居山林的命運。他對現實的倫理觀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個人偏見的認為這樣的人並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選擇的用以指導行動的哲學出了錯。

大二時有幸在古典文學老師的推薦下讀了愛因斯坦的著作。驚歎於一介物理學家竟然有如此優美的文筆。他在《自述》中談到了選擇。他説:物理學也分成了各個領域,其中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暫的一生,而且還沒能滿足對知識的渴求,從而他學會了識別出那些能導致深邃思想的東西,而把其它東西撇開不管,把許多充塞腦袋,並使它偏離認要目標的東西撇開不管。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時,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給我們提出了選擇的問題。人終將成為什麼樣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動決定的。在薩特看來,人的一生是不斷地對各種可能性進行追求的過程,懦夫使自己變成懦夫,勇士使自己變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質了,而唯有人的本質是由自己不斷創造出來的。後天的努力決定你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就個人而言,我對存在主義哲學比較感興趣,因為它與現實有真實的聯繫,是一種很人道的思想。我幾乎讀過薩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這些對我有着極其深的影響。

這也是一種選擇,它將決定我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生命是不可重複、不可逆轉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薩特在《蒼蠅》中所説:我是一個人,每個人都應創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對真正意義上的西方哲學瞭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層面上。都蘭的《哲學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本彩色銅版紙連壞畫,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圖片。是另一種讓人眼前一亮的美,因為那時我還沒有擁有過這麼漂亮的書。還有一套 91 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國人杜蘭特。寫得很美,我從國中起便把它當作語文早讀課教材,直到高中畢業。它每天伴我半小時,默默地影響了我六年。再後來接觸到的是李譯厚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家裏有一本 84 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後來自己買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03 年 5 月版的,有種相見恨晚之感。看過後反觀自身,驚歎於自己竟受了那麼多儒家思想影響。

薩特曾説哲學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強調協調的人際關係,它並不提倡個體突出,這在中國文學源頭《詩經》中就有很鮮明的體現:類型化的人物,絕少個性鮮明為形象,阿喀琉斯們徹底退場,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搶地的老人顯得比較激烈。

道教的養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國人不會去考慮加謬的自殺問題。我們考慮的更多是怎樣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國是一個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國家,鄉下人很迷信,虔誠地信佛,這種行為帶有很多的功利性質,從中是得不到多少內心寧靜的。我們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帶在死亡的陰影摧殘不了的力量,所以永遠也想不通王國維、屈原的自殺。

長大一些後沉緬於荒誕派的戲劇,如尤奈斯庫的《新房客》、《禿頭歌女》、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奧尼爾的《毛猿》,及《中鋒在黎明前死去》 ( 忘記了作者是誰 ) 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經歷,便有了為賦新強説愁的酸味,覺得世界是無意義的,黑白顛倒的,雜亂無章的,最好的歸宿是死亡,這只是小孩為證明自己與眾不同時的一種簡單負氣。

哲學能使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它使我感到一種悲劇性的力量。屈原、王國維用死來與荒誕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這種抗衡是要具備相當勇氣的。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經過理性思考後的自我選擇,是自我在經過深思熟慮後顯現出的決不能活,這不是某種本能的衝動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經個體反思後的決定。這是很撼動人心的,很偉大的壯舉。看過王國維對尼采的介紹,加上王氏獨有的解讀,禁不住淚流滿面。這是我自認為已經刀槍不入之後一次為文字流淚。

我沒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標明確地做事,算計着自己的將來。但我忠於我內心的聲音,沒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過努力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説: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樣的人,是他計劃未來所要成為的那種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麼別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種可能性。而可能則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麼只指他過去是什麼,將來還未存在。要給現在一個意義要靠將來。薩特説這如同打球,未來對球的一擊才使過去的奔跑有意義。所以我向往未來,只有我的未來才能對我的過去賦予某種意義。我相信我還有未來。

我不喜歡中國台灣作家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這被譽為是中國台灣存在主義小説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龍弟的選擇頗有在極度壓抑下爆發出的自大狂傾向,給卑瑣的自己罩上一層子虛烏有有神聖。而薩特的《噁心》則告訴我們,一旦我失去了行動的目的,世界便沒有任何意義了,而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體,一切東西對我來説都沒有價值了,因為它們不再成為我達到目標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風水輪流轉,不相信否極泰來,人不能在等待中逆來順受,只有行動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過程應該是痛苦的追求過程。所以尼采對肓目的樂觀不屑一顧。他認為樂觀只是淺薄的表現。而悲劇式的樂觀精神才是強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無涯,只有意識到個體生命的有限和客觀存在的無限,意識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劇式的短暫,才會想到應該做點什麼,應該抓住點什麼。

尼采的哲學從根本上講是悲觀的,但它又不同於叔本華純粹消極的悲觀主義,它帶有昂揚的激情,強調以生命的蓬勃興旺來戰勝人生的悲劇性質。

從古希臘戲劇中我們能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崇高。庸碌無為的一生是可恥的,我們活着就要讓它活出意義,而不僅是吃飯、睡覺、拼命工作賺錢,盡情消費享樂。人是一根脆弱的蘆葦,一滴水也可以傷害它,但它因為思想而變得高貴。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份,伊壁鳩魯認為幸福就是沒有痛苦,但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征服痛苦後產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從未體驗過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麼可悲。

藝術具有哲學不能提供的那種直接滿足,但陷入藝術作品越深,返回現實就越顯得艱難。就越會感到孤獨與絕望。輕者是不懂與人相處,不諳人情世故,覺得世界是荒謬的,無意義的,重者説不定就要去自殺了。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藝術呈現給我們是什麼,而不負責告訴我們怎麼做,而哲學恰好為選擇提供依據,由思想上升到行動。

雅斯貝爾斯在《論真理》中講到,真實的完成是經由宗教、藝術和詩歌中的原初直觀而實現的,這種直觀構成一種獨特的真理語言,它在歷史上系統的哲學思維活動,它最早標示出哲學思維的領域,因為它是哲學思維的工具。

一個人只有真正意識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種機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對自己真正有意識,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從熬日子的模糊狀態中覺醒過來,並以清醒的意識賦予的生命以意義,並根據這些意義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許哲學也不是人生的根本歸宿,也許它只是心靈探索的無休止過程本身。尼采也認為世界和人生本來是無意義的,意義是人賦予的,是人為了生存而替自己編造的謊言。到目前為止,這是我發現自欺欺人最大的優點。

謊言要比純粹的虛無好得多。有支撐的人終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個謊言,一座海市蜃樓在支撐他。曾看過一篇小説,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學唸書,但她非常努力,與周圍混日子的同學區別開來。她拒絕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説她有個青梅竹馬的男朋友,在清華等她。她的一個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記,知道這個所謂的男朋友並不存在,但沒有揭開它。三年後,她如願地考上了清華研究生,這在這所學樣不曾有過。她的好朋友到車站送她。叮嚀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車站後一定要打車去學校,不要為省錢擠公交了。但她卻提醒道,你忘了嗎,他在清華啊,他會來接我的。終於要分開了,她們相擁而泣,不知淚水為誰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還要活下去,雖然馬爾羅曾絕決地宣佈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學的偉大力量,作為主體性存在的人必須為開闢自己的道路而不斷努力,使人生成為經真正思考過的人生。

Tags: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