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故都的秋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3W

一篇讀後感的產生來源於一部佳作的閲讀,讀後感的寫作也成了困擾大家的一大難題,一篇實用的讀後感是要結合相關的名著情節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故都的秋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故都的秋讀後感6篇

故都的秋讀後感篇1

自古至今,“秋”總是代表着一層淡淡的憂傷,而《故都的秋》卻打破這永恆不變的韻律,作者穿過大半個中國,就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卻沒有北方秋的詩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而在北國秋的描寫上,作者草草幾筆,就足以將北方的秋表現的淋漓盡致。“碧綠的天的顏色,馴鴿的飛聲,從槐樹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作者的筆尖似乎又轉到北方的秋與南方的秋的“較量”上。

作者的筆還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專注於北國的槐樹,蟬,雨這些平常物體上,而對南方景物的描寫卻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點落寞的槐樹,享譽“北國特產”的秋蟬,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這一切似乎都在説明北國秋的特點,接下來作者又稍降寫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樹,而又在果樹分別撰寫了棗子樹,柿子,葡萄,而在這裏呢!作者又隻字未提南方的……

中國的文學似乎與這篇秋並無關聯,可仔細一回味,卻驚奇的發現其實裏面卻藴藏太多太多的相似,中國的秋,北國的秋總是能夠引起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並且在這段末尾強調,能體會到這最深味的秋,只有在中國的北方。

在這裏,作者最終把筆指向南國的秋,用“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來變相的説明南方的秋與北國秋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而作者卻生動形象的用比喻句來形容南方的秋的渾渾沌沌,不適合。

文章的最後,作者願用生命來換取三分之一的零頭,就越發的表明作者對北方秋的讚譽,一種心靈,精神上的寄託。

作者對北方秋至深至愛,令我感動,令我懂得一種超出靈魂之外的脱俗感受,面對他的感情,我們能做得就只有歎息,歎息這古都秋的偉大,以及作者由衷的感受。

故都的秋讀後感篇2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雲蒙着,階前屋外有幾滴雨滴的聲音,那麼圍繞在我周圍的空氣和自然的景物,總要比現在更帶有些陰慘的色彩,總要比現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郁達夫先生在陰鬱低沉的格調裏抒寫了自己以及這個正面臨危機的國土在某種意義上的悲涼與落寞。

他説,北方的槐樹有一種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槐花落蕊鋪滿地的柔軟觸覺,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裏還有點兒落寞。我覺得從他對於花的凋零中看到的更多的本質是生命的流逝,祖國、人類在歲月、歷史潮流中的悲涼感,人不是一成不變的,郁達夫三歲喪父,家道衰貧,曾有兩段婚姻失敗,經歷兩次喪子之痛,再加上祖國外交上受外國侵略,必然面臨着對未來的擔憂。但那種落寞彷彿是可有可無的,落寞是一種心境,然而相對當下悲慘的境地,有時什麼都不想的忘卻何嘗不是可以受人支配的嗎?生命之秋也許就像槐樹的落蕊隨處漂泊,可是誰又知道衰亡的盡頭將歸向哪裏?可假若誰都不知道,誰也不關心,那生命到最後也許會愈來愈荒謬,人性便丟失了。

?故都之秋》描繪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很像是作者人生半路上坎坷艱辛的寫照,但本文的意義好像還不止出於此,它更多地暗示了作者當時對祖國的憂愁,對北平的懷念和憂思,那是一個民族歲月之秋的清靜與悲涼。

我想,一個人在自身困境中依舊能冷靜下來並關注生活,將故都之境地寫下來並給予深刻思考的也許就是一個真正有堅強內心的人,秋是落寞的,人心更是,面對物是人非,面對歷史的滄桑,郁達夫沒有痛斥生命與命運的無情,而是淡然的用輕輕的筆調在書寫歷史、人與命運的衰敗的感覺。我尤愛文中作者通感的描述,槐樹花蕊的柔軟、細膩和落寞,三者是合一的。

秋的落寞,故都的落寞,也是深沉的人類命運的映射。

故都的秋讀後感篇3

那麼,“清”“靜”“悲涼”到底應該怎樣理解呢?文章的情感主旨到底是什麼呢?

“清”字當為“純淨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之意。“來得清”,即是指這秋來得純正,來得徹底。你看,且不説“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也不説“西山的蟲唱”“潭柘寺的鐘聲”,就説故都的任何一所院落,任何一處“破壁腰中”,不全都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嗎?正因此,這故都之秋,才會被稱為具有“十分的秋意”而令人“想飽嘗一嘗”。

“靜”字當為“沒有聲音”之意。“來得靜”即是指這秋來得悄無聲息,既不像春天的到來有“春雷”作“鳴”(明)證,也不像夏天的到來有“瓢潑的大雨”相伴隨,更沒有冬天到來時吼叫的北風、整夜的風雪。秋的到來是無聲的,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從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不再刺眼了,也不知道哪天早晨那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會鋪得滿地……總之,這故都的秋,就在你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你的身邊,使你聽得見,摸得着,嗅得到。

“悲涼”的確是人的一種感覺。“來得悲涼”是説這秋的到來能夠使人產生悲涼之感。請注意,只是“能夠”使人產生悲涼之感,而不是人們一定都會產生悲涼之感。因為草木本無情,喜怒哀樂,皆源於人之多情。

因此,郁達夫在這篇文章中所表現的並不是“悲涼”之感,而是一種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一種對閒適生活的嚮往。

開篇第一句“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而對五幅秋景圖的描繪,無不充斥着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和對閒適生活的嚮往之情。你看,即使住着“一椽破屋”,卻有心情在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去聽那“青天下訓鴿的飛聲”,去細數那“從槐樹葉底”“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這不是一種閒適嗎?如果説作者描繪的“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四幅圖還能勉強和“悲涼”搭上界,那麼第五幅圖畫“勝日秋果”卻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悲涼”的影子了。在這裏我們只能看到一種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且看作者對棗樹的描述:“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生活在這樣的庭院中,面對着觸手可及的秋果,享受着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讚美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説這是一種令人嚮往的閒適生活呢?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摯地讚歎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由此看來,作者要留住的是這北國的秋天,更是與這北國的秋天緊密相連的閒適的生活。

故都的秋讀後感篇4

“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的靜,來得悲涼”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話。或許是我的家鄉接近北國,因此對於秋的理解,我的思想傾向於郁達夫先生筆下的“清”“靜”“悲涼”。作者説“秋並不是明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字領略秋的意境呢?

如果説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點淡淡的思鄉情懷的,那麼秋便可以將人的思緒都帶到過去的回憶中去的,或許是在懷念的美好,或許是在感歎時光的易逝,總之一切濃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蕭疏中,隨風而飄。秋,無論是在彩色上,還是在姿態上,總給人一種寂寥的感覺,如文中描述的“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秋蟬的哀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這些景物,聽到

了那些聲音,我的心裏有點軟軟的感覺。

我的家鄉雖然接近北方,但有些秋天的景色並不像故都的秋景。

我們這裏秋季的天空很高,不是有個“秋高氣爽”的成語嗎?天是淡藍色的。雲很輕很柔。我很喜歡看着那張大的藍幕上,抹着兩撇輕雲,如絲如紗,讓人的心裏很平靜。這裏沒有馴鴿的飛聲,但我曾聽過,那是四季都有的聲音,但在秋天卻顯得格外的空蕩。想作者在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時心裏也一定異常平靜吧!

入秋以後,樹葉就越發顯得蒼黃了,隨着一陣陣的秋風,樹葉便在空中旋轉,然後落地,如一隻只疲倦的蝴蝶。此時我也能“從槐樹葉底,朝動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然而我們這裏的槐樹並不多見,常見的是楊樹,一條路通向多遠,路兩旁就一真是楊樹,看不到盡頭,很幽遠。我喜歡踩着厚厚的落葉走路,透過凋零的樹枝看着天空。那種感覺就像作者所説“腳踩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也是種很靜的感覺。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這樣的秋雨總是蕭條的。一場秋雨過後,空氣都變的透明的了。我常在窗前看着秋雨悄然而落,也常夜晚靜聽秋雨落在殘敗的樹葉上。那種心境,是非不在秋天素不能體會的。更如作者在文中所述“一層秋雨一層凍”,漸漸地我會感到有些寒意。

秋的景色如此之多,還有作者筆下的北方的果樹,如棗子,柿子,葡萄等,也是我最深的記憶。我想郁達夫先生寫的這篇《故都的秋》只是想用文字留住他對故都最深的愛和眷戀。那獨特的北國的秋景,讓他在結尾中感歎“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我放下筆,抬頭看着窗外正是一片深夜的景象。

故都的秋讀後感篇5

秋,對於我而言,不過是秋風起了,樹葉落了,連蜘蛛也上吊了。讀了郁達夫筆下的秋後,那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對比,不由讓我喜愛上那“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喜愛上那小 院秋晨,秋雨話涼。倘若我能走進書中,我也想在清晨泡一碗濃茶,向院裏一坐,什麼也 不想只是靜靜地感受天與地,人與物。聽着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我被這份悠閒中的孤寂與落寞吸引,陶醉其中,好好領悟“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 倘若我能走進北國之秋,我想淋一淋那秋雨,在雨後的斜橋影裏,上橋頭樹底一立,遇見熟人用那緩慢悠閒的聲 調微歎互答: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 秋雨一層涼了! ” 。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我被 秋雨中的閒適寒意吸引。北京的秋是清、靜、悲涼的,卻透露出“秋”的獨特風姿意境。 那是一種可以洗淨人心靈污穢的美,是一種可以讓人們修身養性的靈藥。 即使我不如鬱先 生那般熱愛秋天,我卻已經被秋的美深深震撼, 一步步的淪陷在秋景秋色的迷人魅惑中。 第 二篇: 今天,我又讀了一回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 本文開篇即開門見山,切入正題,點明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 “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作者不遠千里,從 杭州感到青島, 又從青島趕到北平, 竟為的是一飽故都的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 對故都的秋的迷戀可見一斑。 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情感抒發主要是通過和江南之秋的對比反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點點清涼,使人“賞玩不到十足” ,相比之下北國之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那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馬川鴿的飛聲;五彩繽紛的牽牛花;北國的槐樹;秋蟬的殘聲;北方的秋雨......”無不展現北方特有的秋 意。家處北方的我,很喜歡誦讀郁達夫先生的這篇散文。那緩緩的筆調,略帶悲涼的文字 每回都能引起我無限的遐思。

故都的秋讀後感篇6

我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裏那濃濃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裏的秋雨,秋蟬,秋果,那裏的一切一切,都那麼迷人。

郁達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國,也就是我們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寫法十分細膩,因為文中寫到“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留下來了一條條掃帚的細紋……”掃帚的細紋給人感覺很清閒,再加上秋天的清爽,這樣一來,秋天的韻味就更加明顯了。

作者筆下北方的秋天給人感到十分清爽,淒涼。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輪迴十分鮮明,可是我為什麼就感受不到那清爽、淒涼的秋呢?每當秋天,一些公園會在園中小路的兩旁擺上幾盆菊花便算是示意着人們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韻味卻怎麼也找不到。我秋天時漫步在街上,想尋找屬於秋的那份寧靜,可是在我耳畔卻是一聲聲吵雜的車笛聲。再看看人們,人們的臉上沒有掛着清閒的表情,好像是誰也不知道秋天的到來。秋天中,最美的節日是中秋節,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餅,看着天空中那輪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給孩子們講那百聽不厭嫦娥的故事。但是,這秋天最美的節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沒有和家人團聚在一起,也不再想聽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寧靜哪裏去了?秋天的清閒哪裏去了?秋天的韻味哪裏去了?為什麼我找不到了?哦,因為時代變了。現在已不是郁達夫的那個時代了,在這個時代裏,秋天的寧靜、清閒、韻味都被人們淡忘掉了。郁達夫那篇《故都的秋》也許會當成秋天的見證吧。也許,許多年以後,當人們看到《故都的秋》時,會想起:哦,還有個季節,叫“秋”……

果兒成熟的喜悦,落葉滿地的蕭索,秋蟬哀鳴的淒涼,秋雨中閒人感歎的幽遠,將秋描寫的出色有味。《故鄉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Tags:讀後感 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