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心的從建讀後感最新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W

大家在寫讀後感之前,一定要認真分析書籍中的內容,在讀完一本書之後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大家都是要好好的寫一篇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心的從建讀後感最新8篇,感謝您的參閲。

心的從建讀後感最新8篇

心的從建讀後感篇1

我最近看知心姐姐寫的《把孩子培養成財富》後,作為一個教師和一個母親,孩子是我一生中最為美麗的收穫,是用財富去培養孩子的一生,還是把孩子培養成財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我在《把孩子培養成財富》這本書中找到的!身教重於言教。李教授非常喜歡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的一句話:“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説,首先是自我教育。”在四個孩子眼裏,父母嗜書如命、忘情工作,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書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孩子們成了博士,而他們的父母也成為業界翹楚,雙雙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無言的行動有力地傳達出做人和做學問的真諦。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代表了廣大家長的美好願望,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可因為某些家長教育方法的不當,導致了一些悲劇的產生,想來真是可悲可歎!

這本書告訴我們,需要與時俱進,科學、民主應該是適應時代的家庭教育觀念。對於家中年幼的獨苗而言,有着與父輩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和優越心理,父母要用科學的心理學、教育學、生理學等理論指導自己的家庭教育;對別人的經驗和常識要進行分析,對孩子要因材施教。其中:賞識的語言和行動如温暖的陽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注入無窮的力量。一些世界名流回憶他們成功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他們小時候,經常被家長稱讚“你很棒”“你很聰明”“你將來一,定有出息”。

知心姐姐盧勤告訴我們,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孩子的成長比分數更重要……

我以前我看過作者有關育兒的一些經驗之談,但這本卻給我更加系統的論述,而且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很有參考作用。

心的從建讀後感篇2

?定位》這本書是同事在公司讀書交流分享會上推薦的,“定位”這個詞語當他提出來的那一瞬間便有種豁然的感覺。初衷只是覺得這本書可以對以後的職業規劃會有更加明確並堅定的方向,讀完之後才發現,原來收穫最大的是思維的轉換。

本書核心觀點是:“品牌時代,搶佔用户心智。”以理論和實例相結合,闡述了定位的本質——將認知當成現實,也就是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這裏的心智模式指的是大腦依據以往的見聞和思想構建的模型,用於影響人們對於外部現實世界的認知及行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日常生活對於同一件東西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他們的心智模式不同。

這是一本講營銷的書,原先我在這方面的想法一直是,先發掘用户需求,然後開發產品滿足客户需求,但是卻沒有想過,在調研市場的時候,是不是也有可能競爭對手已經快一步得到相應的調查結果搶得先機?當然,這裏並不是否認市場調研的重要性。反觀這本書講的是將焦點集中在潛在顧客而不是產品,由外向內分析。也就是從潛在客户的角度及市場競爭情況出發,圍繞用户心智進行營銷。而由內向外的思維則是從產品角度出發圍繞產品營銷。

心智模式的特點之一就是“簡化”。縱觀我們目前的大數據傳播時代,不可否認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便利和信息的共享,但正是因為龐大的信息體導致了傳播過度和同質化的現象。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家企業發現一個品類市場很好,那麼接踵而來的就是同質化競爭;旅遊景點模式的千篇一律,新建的仿古建築、含括全國各地小吃的“特色小吃街”等等。就連人也同商品一樣,陷入了同質化競爭。而“定位”其實也是同質化時代人的競爭之道。

如會計行業來講,其實很多企業在招收普通的基礎核算財務人員門檻並不是很高,社會中很大一部分人對於財務的認知又是“每個公司都需要算賬的”,前幾年出現的財會熱門專業湧出一大批高校畢業生,也就造成了目前基礎會計人員的相對飽和。當然好的機會平台依然存在,但是競爭的激烈會出現僧多肉少的現象,其實這也就是缺乏準確定位的體現。同質化的競爭中想脱穎而出實屬不易,我們認為的埋頭苦幹,努力踏實的把工作做好,這樣就可以成功?當然不是!盲目從眾的努力感動的只是自己罷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已經不適用於如今的競爭社會。那麼這時候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位自己,改變一下思維,找出屬於自己的空位發展。個人定位和產品是大同小異的,同樣是在預定客户腦子裏佔有一席之地。

書中在“個人及事業定位”中談到要去找屬於自己職業的“六匹馬”,其中一匹就是 “一個想法”。我認為無論是哪個崗位缺少的不單單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會思考有想法的人。當然要騎上“想法”這匹馬,必須願意受人奚落和反駁,有的時候甚至需要逆流而上,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是需要去冒險的,我們要有承擔錯誤的勇氣和擔當。

這本書雖説主要是以廣告業為例論述了企業戰略定位的重要性,但是也闡述了個人發展過程定位的必要性。對於現階段的我可謂是收穫良多,在個人職業方向的思考以及思路的轉換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人生中有很多選擇和岔路需要我們去選擇,定位不是説一蹴而就,需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適合什麼,擅長什麼,先了解一下自己,然後便是定位選擇,擇一燈塔後只管砥礪前行便好。

心的從建讀後感篇3

“他説,那指的是生命,生命不論如何輝煌躍動,都只是大地之氣而已。”——題記

該是黃昏了吧?輕輕將手搭在書頁上,抬頭看見他的側顏,看着他青絲中的白髮,然後簌簌地落下淚來。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深刻地記得這段文字,我記得它的作者是一個集女兒,妻子,母親三重身份為一體的女人——龍應台,記得這是出自她的散文集——《目送》。

目送,何為目送?我不願將它看作詞典中呆板規矩的“以目光相送”。或許,這樣的動作不僅是不捨的情思,更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經歷了這些,她是否會感到無奈,是否會感到悲涼?

七十三篇散文隨筆,七十三個不同情景,從心中的無奈轉為人生的深沉。她曾依靠的母親像孩子一樣茫然,她曾擁抱的孩子卻像玫瑰一樣帶刺。正像作者在書中説的那樣:“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火石,青草葉上的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般不捨”從懵懂無知的童年,到頑皮淘氣的少年,再到意氣風發的青年,最後到孤單沉默的老年。人生,至多不過幾十年光陰,可時間實在是太過於無情,奪走了那段時光,也奪走了那個無比温暖的家。

家,何為家?是放在桌上的早餐?是塞在書包裏的外套?還是,無比憐愛的責罵?這個家給了我們最美好的記憶,我們曾經最留戀的地方,最後卻散得只剩一個空殼,那幾個追逐打鬧的少年一個一個走遠,留下一兩個體態越來越孱弱,神志越來越不清的人,曾經温馨的地方也可以變的荒涼,只剩下壓迫性的寂寞與寒冷。原來我們所留戀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差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而是一段時光,一段上了車就無法返程的時光。

書中的安德烈一再將背影留給母親,倔強而沉默,而我們呢?十幾歲的年華,是否都經歷過安德烈的叛逆?是否都曾厭惡過母親執意送過的傘?是否,都對他們的老去視而不見?“可是,‘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視,任何人的注視?”母親可以在身後默默打點好一切,可當你成為父母時,才會猛然發現,眼中萬能的母親曾經也不過是個嬌氣的小姐而已。他們以一份簡單的愛支撐起整個家,我們卻一未地揮灑。十字開頭的年齡可以在一味的順從中漠不關心,等光陰逝去後越是美好的回憶越是令人老淚縱橫。

或許是發覺了吧,近年來關愛老人的廣告不在少數,可多少中年人以拼搏為藉口而逃避親情,這“是一種被物質撐地過飽後的漠然?還是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的無聊?”不知你是否徹徹底底地想過,拼搏只是為了“幸福”二字,或許等真的拼搏成功時,曾經擁有的幸福早已消失殆盡。本質,終究是不可改變,而又有着一定期限的東西。

我們或許會對一切不管不顧,追求自己所謂的“青春”,最終離開他們“遠走高飛”,但身後的人兒明明是不願放手,雙目含淚,卻又只能是無可奈何,一遍一遍回憶朦朧卻又深刻的回憶,苦澀而甜蜜。我曾也是那個執迷不悟的“熱血少年”,從不在意身後緊緊追隨的目光,卻又只是在記住那個蒼老的背影后,才追悔莫及。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女士對自身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最細小,而又最不可或缺的事物。

生命,不過是一次輪迴,經歷的,未經歷的,終究會遇見,十字開頭的年紀未必能悟出些什麼,只是謹記,莫將親情肆意揮霍,莫將背影留給親情。

心的從建讀後感篇4

童年既快樂又幸福。童年的生活是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沒有必要去處理世界上的危險,也沒有必要去關注家庭中的是非。

然而,阿麗莎在高爾基《童年》的童年與我們完全相反。他沒有孩子應有的天真活潑,也沒有空閒時間玩耍。他每天只有數不清的工作,而且還被虐待。然而,他從不抱怨,這讓我深受感動。

快樂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但不快樂的童年也有自己的不幸。我記得看完《童年》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仍然記得“所以,我走進了這個世界”這句話在作品的結尾,阿萊莎來到了這個世界,這導致了高爾基的下自傳《在人間》。

我想,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都有一個美麗而快樂的童年。我們應該快樂地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不要因為一點點不滿就開始消極的忽視。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們不能更快樂了,不是嗎?人們應該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而不是總是發泄他們的負面情緒。事實上,當你羨慕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羨慕你!作為一個人,一個人不能“不知不覺地生活在幸福之中”。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珍惜擁有,珍惜幸福。從現在開始,讓我們珍惜童年,珍惜童年生活,珍惜未來的每一天。

心的從建讀後感篇5

剛剛看了一部電影《活着》,點開前覺得名字熟悉,才知道這盡是我收藏未看的一本書,餘華老師的作品。書裏的故事更具完整性,更悲愴,更讓人苦。

影片中福貴對兒子對孫子説了兩次同樣的話,大概意思是“日子,從有了餃子後,就憧憬着會有雞,雞長大後就成了鵝,鵝以後就是羊,然後是牛。。。”,牛以後,福貴對兒子説的是日子就會好了,對孫子説以後就可以做火車、飛機了。

是啊,一個經歷了那麼多痛與苦的極端化生活,依然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到來,就連在春生失去活着的希望時,他還在鼓勵和勸説。

無論影片反映的是時代的真實典範還是訴説時代的悲劇,有一代人是經歷了真實的那個年代所造就的生活,也許我爺爺的爺爺就是那個年代的經歷者。常人都會覺得,大難都過去了,以後的日子就該享福了,可前一秒還在全家其樂融融的景象,下一秒卻成了血淋淋的畫畫,失去一個人猶如玩笑一般。看者覺得為什麼好景氣前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幕,覺得苦的還不夠嗎,為什麼要一個一個的離去。

我姥姥以前對我説過你現在是個好時候,有飯吃,有衣穿,然後她偶爾就會講起她小時候是怎樣聽到小鬼子進村了就跑的。你可曾聽過老人講這些故事?

我在夜裏有一個喜歡聽故事的習慣,或許是刻意形成,或許是潛意識的保留,或許是小時候的幸福感。留一份曾經的畫面,人固然去了,形還能活着,不是紀念,是想念。

書中的故事,有人覺得太過完美,有人覺得太過悲慘,大抵人人都會接受美滿的結局,可作者知道,生活百味,有的人經歷着常人以外的生活、日子,狀況內外,只是所觸之人牽制罷了。

如果有一天,你失意了,你傷懷了,你倒下了,請你不要忘記,那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有人在奮力呼吸着,有人在掙扎着站起,永遠不要倒下。生活本就是告訴你一切真理的事實,讓你挫敗,再讓你信仰,來來回回鞭打着你柔弱的地方,直到生繭而停。

文中的福貴,最後陪伴在他身邊的僅剩下了一頭牛。雖日子好了,日子終究等到了那個他曾經憧憬的日子,可媳婦、兒女、孫子卻一一不再了,日子好了又有何用,孤零零的一人,還要繼續活下去。

或許活着本身終究就是為了活着,可更好的活着,卻是有佳人陪伴,有兒女繞膝,有孫子環繞。五十年代前的生活,經歷的人都會痛吧。

心的從建讀後感篇6

不必管人世間的險惡紛爭,也不必管社會的黑暗腐敗……而高爾基的《童年》則是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沒有孩子的天真,活潑,只有每天數不盡的工作,受盡外祖父的虐待,卻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使我感慨萬千。阿廖沙3歲喪父,失去了父愛,跟着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

從此,黑暗的生活開始降臨到他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他,使他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但外祖父也有慈愛的一面,比如書上説道:外公那端正瘦小的身體輕貼我,他開始講自己童年的生活,他的話語沉重,滔滔不絕。他講着講着,在我眼裏形象高大起來,這個乾瘦的老頭忽然變成了童話裏的大力士,他獨自一人拖着一條巨大的灰船逆流而上。他一直講到天黑,待他親切的和我話完別之後,我才知道外公並不兇狠,也並不可怕。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幸福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在現在,許多孩子甚至不知道什麼叫做“打”,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嘗過被人打的滋味。他們豐衣足食,要什麼有什麼個個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根本不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不同的年代”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美好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心的從建讀後感篇7

有一個差生名叫李剛,因為他學習成績非常差,做一道題都要十幾分鍾,所以老師和尖子生們多十分看不起他。尖子生小玲發現李剛最近總是神神祕祕地在一本本子上寫些什麼,於是,小玲偷偷地去看他在些什麼,李剛發現後,馬上把本子藏好,大家都以為他在給女生寫情書。

有一天,李剛的本子被班主任給沒收了,老師打開本子,看見了一片很有深度的文章,原來這篇文章是李剛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寫的,題目叫——《差生也有尊嚴》。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我們班的同學。我們班也有像李剛這樣蠢笨如牛的學生,有的甚至比李剛還要笨。這些差生在尖子生面前好像根本不是人,根本沒有尊嚴。玩遊戲時,男生踢足球,女生跳皮筋,而差生只能在一邊看着,每次想加入時總會遭到拒絕,他們只能沮喪地離開,有些差生還會找個沒人的地方哭一場。我身為一個尖子生,曾經也非常看不起那些差生。有一次,我的考試成績很好,我看見一個學生考得不好,我便裝作關心的樣子去問她考了幾分。她傷心地説:“不及格,無法跟你比。”我心裏暗暗高興,把一個差生刺激得那麼傷心。後來,我看見那些差生連下課時間也在認真地訂正作業,好學生也未必有這份自覺,這讓我對差生改變了看法,我非常傷心,上次那樣刺激一個差生。其實,他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進步,沒進步的反倒是我。

身為尖子生不能對差生一視同仁,我為此心痛。對於弱者,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與關愛,因為他們也在努力,他們也有尊嚴!

心的從建讀後感篇8

我家有一本書名字叫《青鳥》的書,故事講的是一位伐木工人的兩個孩子,一個叫棣棣一個叫棣咪尋找青鳥的故事。

聖誕節前夜,一個神女送給他們一頂帽子,使他們的破屋變得又明亮又美麗,麪包爐裏鑽出了麪包人,煙囱裏冒出了火先生,水龍頭裏出現了水姑娘,牛奶和糖也變成了人形,小狗黑貓也象人一樣説話了,但仙女告訴他們如果找不到青鳥的話,除了兄妹倆其他人都會死去。所以他們決心去尋找青鳥挽回小夥伴們的生命。

他們去了回憶國找到了一隻青鳥,但倆人把鳥帶到仙女那時青鳥變黑了。他們又去了夜宮,也找到了青鳥但都死了。他們又來到了天國,時間老人要殺死他們,當他們帶着青鳥跑出來時,鳥兒又不見了,最後青鳥還是沒有找到,這件事讓兄妹倆記憶猶新。

我讀了《青鳥》悟出了兩個道理:第一:雖然他們最後沒能挽救小夥伴的生命,但他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就算沒有回報也無怨無悔。第二:當你給別人幸福的時候自己才能接近幸福。而你在尋找自己的幸福時,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真的給過別人幸福呢?在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也在幫助自己啊。

你也一定聽過《盲人點燈》這個故事。故事裏盲人點了一盞燈,路人不解,就問他為什麼要點燈呢?你看不見,點了燈又有何用呢?盲人笑着答:我點了燈防止別人撞到我,同時也給了路人燈光,讓他們不迷路,不摔跤,這不是一舉兩得嗎?聽了盲人的話那路人沉思着走開了。

是啊,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我們也可以為別人點一盞“燈”,照亮了自己的同時,也照亮了別人。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