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8W

只有認真讀書,我們才會寫出高質量的讀後感,,讀後感就是根據自己的感想所寫的文章,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8篇

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篇1

?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雖已讀完了《離騷》,但耳邊似乎還回響着屈原對楚懷王的怨恨:“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在那個社會,準則可以隨意歪曲,小人們競相把苟合取悦於人當作法度。但屈原説到:“寧溘然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説很容易,做到卻很難,常人也許會放棄這個國家,也許會屈服於這個歪曲的社會,但他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願”。這是怎樣的高尚情操!

我憐屈原雖“修跨以羈羈,但朝誶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

屈原因自己從善愛美,小人投機追曲;“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為此態”,不願同流合污,而遭受貶黜。這讓我深深的憎惡楚懷王與眾小人,我對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後來,我發現了屈原並不需要同情。因為他寫到“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所懲?”這讓我明白屈原是一個強者,他可以讓人民尊敬甚至是責罵,但他不需要同情。因為同情是人們對弱者的專屬詞,需要同情的是楚懷王與眾小人,他們永遠也解脱不了罪惡的枷鎖。有人認為屈原是懦弱的,因為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遠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讓我們感到羞愧。如果現在的大官們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憂國憂民的偉大精神,中國的政治思想、軍事、經濟等應該發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們都有屈原的憂國憂民,中國不會出現染色饅頭、地溝油等事件。

屈原雖然已死,但他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篇2

?離騷》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長約2400字,這首具有濃濃的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藝術性的佳作。其所以用離騷為詩名,司馬遷説,離騷即離憂。東漢大詩人王逸説,它含有離別憂愁的意思,因此後人常用騷賦代指屈原的作品。

?離騷》大約可分十二章,依次從追求家世、姓名由來,歷數上古君主為政得失,申述自己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鬥爭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對社會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對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闡述等等。此文寫於何時,司馬遷用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八個字加以説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時,他是在內心充滿着愛國激情和憂國憂民情況下寫成的。

從整個詩體上看,又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詩人對往事的回顧,主要述寫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負、忠而被疏後的痛苦和堅持理想的執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嬃之勸和遠行為契機,寫下了自己先後經歷過的重華之證,帝閽之拒,求女之敗,描繪了個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艱辛及理想破滅後的殘酷現實;第三部分,抒寫了詩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沒有放棄的精神,他曾問卜求巫,並聽二者建議,決計遠行時對故國鄉土的強烈眷戀,不忍離開的矛盾心理,以對比或對物述説的方式,表述自己對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執着。通過哀君主之昏庸,怒黨人之卑劣,而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堅持正義不與奸邪同流合污的堅定立場和九死未誨的鬥爭精神,故後人評曰:可與日月爭光也。

一首《離騷》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滲透力,讀了此文,我深有感觸的是:

一是它的浪漫主義的色彩。此詩把神話的傳説、歷史人物、自然現象揉合於一體,特別是那些詩人南訪重華,飲馬咸池,上叩帝閽,下求佚女,馳天空遊仙境的描述,為讀者勾勒出一部神祕、奇妙、狂放、孤憤的另一世界,使人讀後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二是詩中運用香草、美人的象徵對比方法,表現了他異與渾濁世俗的高潔,以追求才貌兼備的女子,表達他對理想君主的渴望;以剷除惡草,表述對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獨特的詩文創作新體,在古詩體列上獨樹一幟。

三是開拓了詩體的新體。屈原以前的舊體多整齊劃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續着。楚賦則不同,語句字數參差不一,自由多變,突破了傳統模式,以六言為主,間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虛字,讀之大有高上低下錯落之美和一唱三歎的韻味。

四是抒情和敍事的結合,幻想與現實的交織。詩中還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雙章疊韻的特徵,使作品帶着楚國人氣豪放、豪氣和不拘禮法的楚風。

兩千多年來中國詩詞的不斷變化,與屈原詩體與楚賦有着密切的關係,漢代後七言詩的發展與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説,也是繼承屈原文化發展而成。

屈原不僅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不僅為我國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新紀元,他又是楚辭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關注。1953年,屈原以詩人身份同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馬蒂一道,成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篇3

品魯迅之作,感慨萬千;讀冰心散文,細膩委婉;然而,屈原詩歌,給人留下的卻是無限激情與對祖國的忠誠!

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民族節日,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

有人曾説過:“初讀好書,似遇新友,重讀此書,似會舊友。”的確如此,第一眼見到《離騷》二字,就覺得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書籍。果然,大約一看後,無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過書來表達的情感。反覆斟酌後才略知一二。

“寧溘死一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卻在字裏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壓抑着自己的情感,暫且認同把譴責和羞辱一起承擔。”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説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願沐浴彭咸的遺輝。”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淨化還有對情感的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説,哪麼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

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作品。

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篇4

行吟澤畔蘭泣露——《離騷》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離騷》作為《楚辭》的源頭,讀來總有一種震人心魄的力量。穿過千年歷史的帷帳,去觸摸那汨羅江畔帶露的文字,任蒹葭蒼蒼結成溯流的蘭舟,踏向那久違的聖地。

歲月太長,時光空隔,《楚辭》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樣的解讀太艱辛,它不是都市麗人們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孫子兵法》一般可以成為商戰的法寶,它是一個孤獨而乾淨的靈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靈,去完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志潔高雅,萋萋芳華,屈原低吟淺唱,走在楚國的衰亡之路上。

滿腹才氣,一身抱負,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場景在江邊重沓,意氣風發的少年才俊們踏上了不歸的仕途。當才華遭遇潛存的規則,當傲骨碾成了塵埃與粉末,當真情換就了生存的籌碼,還有誰能把憔悴的枯顏賭向那不可挽回的時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他走得那樣決絕,不給自己任何餘地。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這是他冥冥中的讖語——執著的信念永不改變——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為了這一瞬。千年的流水載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他,生於東西文化的交匯之處,以驚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為國學的守望者,開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間詞話》撼天動地。王國維,靜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這樣的季節裏卧水而眠——不是與一切告別,是靈魂對空明境界的奔赴。

歷史反覆迴旋,汨羅江的訣別,一襲白衣,兩身倒影,鑄成《離騷》風華絕代。

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篇5

蒼涼的黃昏下,你獨咽斷那楚楚南天。千古登臨,被玩弄的餘暉,散落在歷史的深淵,微薰成殷紅的一片。

黃昏老去,遺落殘陽。沉澱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紅塵腐蝕的歲月醖釀……

風不懂,雨亦不懂。

長劍在腰,卻無法劃破紅塵鎖鏈,只撩蘆葦,惹清風,為你搖晃蒼白的頭顱……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這個九毒之首的毒月,蒼天一角的眼淚為你稀釋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徹透骨的湘水,徹底凍結了令尹子蘭和靳尚對你的仇視,漫天的流言被楚頃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極點。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你的本色沒有被奸臣的謊言摧毀,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與無奈被歲月沉甸甸地搖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下下而求索”,你不願輕易地放棄。楚國的盛強還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卻在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風雲不再,歷史仍流。你那深愛的楚國山河,早已繽飛、銷盡……江山換了,你的心也還隨江山變嗎?你無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韻的《離騷》中,飄逸着你的堅毅與頑強,偉大的愛國情懷似一股風,在華夏血脈中穿遊!是的,踏過五千年的風霜雨露,你始終都沒有變過!

在紅塵俗世中,你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汩羅江畔,你為了堅持自己的本色,寧願做荒野沒有歸宿的靈魂……微雨的黃昏中,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們義無反顧,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燈火搖曳着生命,直至衰老……

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篇6

有日神助“我”,風神幫“我”,雷神保護“我”,各方神聖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麼再加上“我”執着的追求,有什麼理想不能實現?什麼目標無法到達呢?

屈原,就是用這樣幻想境界,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他對理想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自然的鐘情,對美人的思慕。都在詩歌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但卻顯得太過虛擬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這幻想,讓我質疑。這位偉大詩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那浪漫的筆觸之下詮釋的真的僅是他那浪漫情懷?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執着,如此坦蕩,那為什麼又有“投河自盡”的結束篇?他,絕望了吧——想必,除了在這虛擬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無地方釋放他自己了。

可憐的`人兒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無人理解,無人分享自己對生活的希望,更是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就這樣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認,他吶喊過的,只是被壓抑了;他吶喊過的,不過被淹沒了!最終,他彷徨,他鬱悶,就這樣,他帶着絕望離開人世。

可憐的人兒,我是多麼的同情這位偉大的詩人。他詩中的“美人”,我讀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滅了他的夢的偉大的君主!他多麼想得到想要的,多麼想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滅了。他在心中指責,指責君主的無

禮,指責他的庸碌。

可這些都有什麼用呢?可憐的人兒最終選擇了沉睡,與河共眠,在那靜靜思考的河中繼續自己的夢境。

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篇7

每一個時代,尤其是動亂或是官員昏庸腐敗得一塌糊塗時,都會有人無力地吶喊。千迴百轉,或許,不僅僅是愛情的代名詞,《離騷》告訴了我們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似乎見到了那個行者,被放逐後,久久不忍離去。遊於江潭,行吟澤畔的他,此時已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依舊不影響其對於美政理想的執著追求。此刻的他,儘管已然明白,所有的遭際,都是因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桀驁不羣。即便了然於心,依舊深深眷念,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是最無奈的自我慰藉。

心底被深深震顫了,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是司馬遷對他的註解,並進一步闡釋,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而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當是對他最好的讚美。

在那樣一個舉世溷濁的年代,他,無疑是一個孤獨的行者。一路受挫,讓少年心事當拏雲的他,胸中鬱積着一股難以消解的怨憤。惟有文字,才能排解這份沉鬱的執著。於是,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情況下,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這樣一座高峯,始終有可望而不可即的膽怯。心嚮往之。

走進它,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掙扎。記得那些時候,無論是醒着還是睡着,無論站着,抑或躺着,腦海中出現的,盡是其中零碎的片段。很想完整地記誦,卻常常難以拼湊。再次接近,增添了幾分憂鬱的喜悦。

不得不驚異於詩人天馬行空的想象。香草美人,在他筆下,是那般靈動而富有生機。娓娓道來,花香四溢。

詩人苦苦追尋的,那般近,又那般遠;那般真實,又那般飄渺。難以阻擋時間的.印痕,一開始,便道出了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的擔憂。畢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於是,不得不擔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像是要抓住時間的尾巴,一路追趕。及至於在不被理解的情況下,依舊四處奔走呼號。原本和諧的君臣關係,在小人的離間下,變得不堪一擊。在所有的承諾都化為泡影的時候,依舊只是傷靈脩之數化。

於是,開始種植各種花草。早上才剛剛採摘了去皮不死的木蘭花,傍晚時分,又去拔取了一大束經冬不衰的宿盲草。這不,親手種植的滿園的蘭草、揭車等,消除了一切的污穢。詩人正滿懷期待地希望能夠枝繁葉茂。

這是一個混沌的世界,眾人都在紛紛攘攘地爭名奪利,惟有他,在老冉冉其將至的時候,害怕脩名之不立。於是,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依舊掙扎,早就有了願依彭咸之遺則的打算。所以,才會那麼坦然地呼喚,在不可能得到迴音的時代,在到處充斥着巧言令色的時代,除了發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呼喊外,他還能做什麼呢?可是,依舊不甘心,儘管數次地安慰自己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還依舊堅持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畢竟,付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想想,還是算了吧。既然沒有志同道合之士,既然自己是如此地被排擠,或許是自己真的走錯路了。趕緊調轉車頭,在自己還沒有走遠的時候。想想,回去穿上荷葉製作的衣裳,戴上高高的帽子,沒有人理解又何妨呢,我的內心,是喜好芳香的。倘若真能這樣,也就罷了。然而,即便如此,還是會遭人白眼。眾女可能會嫉妒你的美貌超羣。

詩人的姐姐站出來了,苦口婆心地勸誡其混入人羣中,不要孤芳自賞了。在世並舉而好朋的時代,孤掌難鳴。

詩人又一次惶惑了。依據着聖哲的處世原則,卻如此的不能為世所容。面對重華,進行了一番陳辭。在聖賢和先君的對比裏,找到了舉賢授能的依據,可是,這依然無法改變自己君主的昏庸。

選擇遠遊,或許是最好的出路。從蒼梧出發,傍晚時分到達懸圃。太陽下山了,有本事讓她慢點下去。命令羲和弭節,因為詩人還想好好遊玩一番。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詩人發出的強有力的呼喊。在咸池飲馬,在扶桑總轡,折若木拂日,此刻的詩人是逍遙的。甚至,令鳳鳥日夜飛騰。這時候,飄風率領着雲霓來攪局了。而帝閽也不幫詩人開門。太陽將要下山了,於是,只得結幽蘭而延佇。

早上渡過白水。想想,在這春宮遊走了短短的一段時間,發現沒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於是,轉身,開始了下屆三次求女的漫漫征程。無論是傲慢無禮的宓妃,還是有娀之佚女,抑或有虞之二姚,都與自己無緣。這個時候,又想到了自己不被理解,悲哀頓上心頭。

找到靈氛進行占卜,實在是詩人的無奈之舉。靈氛的口氣很堅決,建議詩人遠遊。哪裏沒有芳草呢?留在這裏,只是獨添悲傷而已。每個人,對於草木的好壞都難以辨清,又哪能看出你的美好?

想要聽從靈氛的吉占,但是,依舊眷戀着這片土地。於是,在旁晚等待着巫咸的降臨。巫咸告訴詩人,暫時還是留在國內,要求同存異。並且要趁着年華尚未老去,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知己。

看看四周,依舊混濁不堪。大家都變了,演繹着的,是競進貪婪的風氣。在這樣的環境下,又去哪裏尋找知音呢?

於是,詩人決定聽從靈氛的勸告,準備風風光光地遠行了。從天津出發,旁晚將會到達西極。路過不周的時候,讓西海成為此行的目的地。帶着瓊枝煉就的乾糧,坐在瑤象編制的車上。儘管路途充滿艱辛,有鳳凰作伴,到達赤水時,可以讓蛟龍為自己架橋,還可以命令西皇把自己渡到河對岸去。歌舞昇平,一片歡樂。突然,看到了故鄉,僕人和自己心愛的馬兒都悲哀不已。心底的琴絃,被撥動了。其實,無論到哪裏,詩人都無法走遠,因為楚國一直在他心中。

最終選擇留下來的詩人,只能夠從彭賢之所居。一波三折,依舊沒能豁然地隨波逐流。

這注定是一出悲劇,不管場面多麼唯美。國家不幸,詩家幸,詩人留下了不可企及的高度,《離騷》成為千古絕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詩人長歌當哭,行吟成為惟一渲泄的方式。很久很久以後的今天,打開《離騷》,除了深沉的掙扎,還有花香四溢的芬芳。

它是難以企及的高峯,走進並理解它,並非易事。或許,惟有連帶着掙扎,才能融入其中。

此刻,依舊似懂非懂。

離騷和屈原的讀後感篇8

許多人不能理解屈原,認為他是個心理脆弱,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但只知一死了之的懦夫,在他們看來好死不如賴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是當一個人真正絕望的時候,死也許是他最好的出路。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在屈原看來,他的“美政”理想正慢慢地在生根發芽,只要楚國堅定不移的走這條路,那麼最終會擺脱被秦欺凌的處境從而達到富強,國泰民安。屈原在腦子裏勾勒着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前景,那時的他是多麼的壯志勃發,雄才偉略啊,他的愛國熱情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好景不長,“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他的才幹很快遭小人的妒忌,不久便被楚懷王疏遠,於是他的治國宏圖立馬變為泡影,一切抱負沉入海底。屈原從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淵,其心中的憤懣與愁苦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處境下,屈原對混沌的政治局面毅然加以斥責,不顧遭到更嚴峻的迫害。“亦與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而轉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屈原畢竟是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無法面對混濁不堪的局勢退而獨善其身。朝廷中沒有同道之人,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

現實中他是如此孤獨,無處申訴內心的憂愁和痛苦,無奈之下,“就重華而陳詞”。其實這仍是屈原面對蒼天,面對虛無的一次內心獨白。這種尋求安慰的申訴並得不到迴應,他的心緒仍不見平靜,他仍舊一再抽泣,“沾餘襟之浪浪”。這淚是一個充滿理想抱負的男人在理想破滅之時,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遺棄之時流下的淚水。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哭過之後他卻發現自己近乎絕望的悲歌不但沒有使自己妥協,卻使自己的政治觀點更加系統化,思想更加明確,信心更加堅定。他又一次想起懷王,於是又一次“叩關”,然而司門人卻根本不給他開門,求見天帝的願望落空。對懷王的思戀和欲親近而不得的現實矛盾、心理矛盾以及思想上的追求、挫折、失望和苦惱,再一次深深的觸痛了屈原。

我們是人,不是神,即使承受力再強的人也經不住這人生一次又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屈原無法在沉默中爆發,於是只能選擇在沉沒中滅亡。

我們可以想象,在屈原滿腔愛國熱血無處揮灑、自己慘遭讒被害、眼看祖國大好河山倍受秦國蹂躪、老百姓流離破散食不果腹的情境下,他唯一能做的僅僅是眼睜睜地看着,肉體上和精神上飽受着無法救祖國於水深火熱的苦悶的雙重摺磨,死對他來説已經是一種解脱了:那麼痛苦的繼續還不如結束一切痛苦。現在我們可以那麼輕巧地評論着屈原的感受好象我們也如此經受過一般,可是,真的,他所承受的苦我們又能理解多少呢?

有時我會想屈原你老老實實活着做一個平凡的人不好嗎?幹嗎想那麼多愛國不愛國的事,無故的這樣折磨自己何必呢?!可是後來又轉念一想,社會上的確是需要有這麼些我們眼裏的“傻人”,否則人們在精神上就沒有向善的、美的追求,這些人是我們膜拜的榜樣、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存在,也就無所謂的善惡,也就無所謂的社會精神,人活在世還是需要一些心靈的震撼的。

我很佩服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堅持真理,寧死不屈,在他面前我感受到了自己從未有過的渺小,同時也留給我其現實意義的思考:如今,在物質條件比較優越的社會更需要像屈原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奉獻、需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