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論語1二章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6W

很多人都習慣通過寫讀後感來記錄自己閲讀書籍的感受,寫讀後感是一件可以提升我們閲讀質量的事情,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論語1二章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論語1二章讀後感8篇

論語1二章讀後感篇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户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衞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子貢回答説,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説“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説:“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説,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説:“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説是家喻户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論語1二章讀後感篇2

?論語》為政篇第一句話是: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就是治理,為政,就是制定規範,執行規範,對國家而言,就是法律、政策,對企業而言,就是規章制度。規範以道德為宗旨,那麼就像北極星一樣,自己不動,星辰則圍繞着北極星,大家都圍繞着規範,執行規範,落實規範。

為政以德並非是孔子的理想,而是他發現的規律。

道德,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其實有很多的不同,因為道德的本質是規範行為的觀念,這種觀念對大家都好,或是對大多數人好,禮義廉恥,都是道德,一個人有禮義廉恥,對別人而言就是好事,就有好處。境遇不同、環境不同、人羣不同,道德觀念自然也會有不同。在一部小説中看到,西伯利亞極寒地帶,嚴冬時候你走在街上,敲任何一家人家的門,人家都會開門迎接你,進門烤火吃東西,然後再走。這個道德的由來,是因為太寒冷了,人走在外面很快就會凍僵,因此家家都接納趕路的人,那可是救命啊,這個觀念就不太可能在北京、紐約形成。不過,無論道德的內容有多少或多大的不同,對別人有好處,對大家有好處,這一點是共同的,以往是如此,今後也還會如此。

為政以德,這裏的德,就是那種給別人帶來好處的德,法律、政策,規章、制度,給大家帶來的是好處,大家自然會圍繞着這些規範做人做事,那不就是很好的管理局面嗎?可事實往往並不是如此,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為政以德的德,並非都能讓人理解,一個對大家都好的事,未必對某一個個體的人是好事,任何規範都會對不良行為進行制約,不良行為危害了別人,危害了大家,制約它就是為政以德,然而不良行為卻往往會給個人帶來好處,比如任性而為,率性而為,不是很爽嗎?

其次,也是更為關鍵的,為政以德的德,要很好的體現,不僅僅在於規範的內容,還在於實施管理的人,必須是道德修養足夠的人。我聽説有管理者要求部下要五加二,讀後感。白加黑,這話不僅可笑,也是道德修養不夠的典型表現。一張一弛,勞逸結合,有工作有休息,這方面的法規和規章都體現了為政以德,五加二,白加黑,就完全違反了這個德。常説的,經很好,被念歪了,念歪了的現象其實很普遍。有位研究《論語》的先生把“為政”與“執政”分開來,為政,就是制定規範,執政,就是執行落實規範,為政以德需要有足夠道德修養的人來實施才能落地。把為政與執政分開的看法還是很有道理的,《論語》為政篇的大量內容,説得都是管理者的修養問題,談理解人民需求,談孝,談提升道德修養的道路,這大概就是孔子的良苦用心所在。

論語1二章讀後感篇3

半個世紀以前,在這個地區,一個人可能一輩子都住在一個單元裏。婚姻基本上不會改變。從小到大,他可能一直住在一個大院子裏。人們擔心的可能是生活的可能性和選擇太小。

但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我們沒有選擇,而是我們有太多的選擇。這是一個混亂昌盛的時代。我們無法控制外部世界。我們只能讓內心的選擇變得更強大。當我們知道如何選擇,那些煩惱就會消失。這就是孔子所説的“有識之士不糊塗”。

什麼是“勇者無畏”?

用老百姓的話來説,就是當你足夠勇敢、足夠開放的時候,你就有了前進的力量,自然你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正的紳士已經獲得了內在的仁慈、知識和勇氣,從而減少了憂慮、困惑和恐懼。

孔子説我不能做這三件事。子貢説:“孔子是自學成才的。”你不是在説你自己。

你看,孔子告訴我們,生活的標準不是去責備外面的世界,而是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責備”內心。

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要求越嚴格,他就會對別人越好。今天,我們總是説,一個人應該是善良的,善良不是口袋,但他能夠容忍和同情別人的許多錯誤,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因此,只有真正的紳士才能做到“不抱怨上帝,沒有特別的人”,既不抱怨上帝沒有給我機會,也不抱怨世界上沒有人認識我。

心中沒有“煩惱”、“困惑”、“恐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批評,從而提高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掌握幸福的能力。

孔子説:“古代的學者是自己的,而今天的學者是人。”(《論語》)古代人們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代人學習是為了炫耀和取悦他人。

真正尊重學習的人,是為了建設人類的靈魂而學習。從書本中學習,從社會中學習,從國小到老年,無非是學習一種掌握幸福的能力。

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有教養、忠誠的公民,然後安定下來,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樣一種自我角色的確立和提升。

什麼是“為人民學習”?

它是把所學到的知識作為工具,作為技能,為自己謀福利而尋求事業。

孔子曾直截了當地對他的學生子夏説:“女人是君子,是儒學,但她們不是小儒學。”也就是説,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修養,不要總是想着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論語1二章讀後感篇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説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論語1二章讀後感篇5

我喜愛這個世界上每一本有益的書籍,我同樣也領悟到,任何一本書,只有反覆的讀,啃淨了,吃透了,才算真正的取到其精髓。“吃”《論語》,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從想吃,到咀嚼,再回味,馨香書氣,沁人心脾,實在幸福。

合上書,彷彿都可以聞到它溢出來的芹香,我陶醉在《論語》的一字一句之間。

初讀《論語》時,恰好五六年級的樣子,那時覺得《論語》只是白紙黑字的古文,着實無趣。再讀《論語》時,已是七年級,才覺得《論語》這本著作既樸實無華,又秀色可餐,雖然只是白紙黑字,隻言片語,卻勾勒出一個個美好畫面:“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雲年初壯志凌雲的氣宇不凡;“仁者不狀,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字字寸金的描摹出風度翩翩的君子氣概;“仁者愛人。”這簡潔而又精練的四個字,無時無刻不呼喚着人間真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概括出為人處事的技巧以及老師們孜孜不倦的拳拳心語。這些樸素而睿智的言語,使我的心靈頓時乾淨明澈,《論語》同時也將我引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我明白了,要如何讓對待生活。

若在生活中,吃透《論語》,那《論語》就會使人心曠神怡,《侍坐》裏就敍述到: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呼舞霧,詠而歸。“是呀!能夠和同伴邊跳舞,一邊唱歌,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回家去,才是一個人最幸福、最單純的理想啊!這種理想不同於他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這種平凡的理想卻能充分體現出我們對省會的熱愛和嚮往。《論語》使我明白權利、地位都只是一瞬間的繁華,只有那悠閒的,愜意的過好每一天,才是真正的生活。

?論語》讓我更加完善了自己過好每一天的態度與方法,使我的心靈被滋潤的芳香馥郁。

在學習中,《論語》是我指路的照明燈。升入八年級後的我急於求成,忽略了對概念、定義的理解。這使我學的迷迷糊糊,各種教輔書上的學習方式更使我眼花繚亂。後來,我重新拾起了國中課本,仔細回味《論語》中的“温故而知新“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人生格言。格言中提倡的踏實,嚴謹的學習態度,規範了我的學習理念,使我受益非淺。

品位《論語》,如同在苦澀的薄荷中嚼出絲絲清甜,這些先苦後甜讓我明白了做事一定不能違背順序,要腳踏實地的向前走,否則就會失敗。

?論語》的點點滴滴,雖然是由多個平凡的詞組成的字字句句,卻造就了許多人不平凡的一生。我相信,它們也會在我們的生命裏開出一朵朵更燦爛而絢麗的花。

論語1二章讀後感篇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一則,我覺得把它放在開頭是很好的選擇。一句話,説明了三個道理——複習、以學為樂、為人之道(可改用三個句子來概括)。

複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對此句理解甚淺,雖然也複習但從未“時”習之,不按時。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時,再一起復習。現在,在爸爸的幫助下,稍微好了點。我看過某心理學家的遺忘曲線圖:剛學完時能記住很多內容,但是在學後的短時間內遺忘的速度很快,經過一段時間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過,此時記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時複習是很重要的。(從心理學理論來證明,有説服力)

“有朋自遠方來”。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條路,一個助手(可改為一位良師、一筆財富等)。但這裏的“朋”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的確很開心。我覺得不但是學習如此,連興趣也是一樣。每當我和一些愛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時、學乒乓球(可改為練球、學球)時,別提多開心了,學得也起勁!

最後一句是説德行、修養的。可我卻不像孔子説的那樣。我最恨的就是別人冤枉我,只要一點説得不對,我便會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看來我得改啊!

這一則對我影響頗深,使我發現了我的兩個缺點。我會竭力改正的。作文

論語1二章讀後感篇7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標榜説,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如今,多少人知道《論語》,多少人會去研讀《論語》,更別説有人會去潛心研究和體會《論語》帶給我們的真理和境界。

于丹老師以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讓我們有機會來到孔夫子身邊,聆聽人生的真諦。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于丹説,“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的確,世間的真理不一定是束之高閣、高不可攀的,而應該是平淡的、樸素的、具有普適性的。就像《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而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緩和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這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度,是多麼得令人敬佩啊!

這讓我聯想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時常提倡要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麼?它不僅僅是小區裏的和諧,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有人對自然的一種敬畏,人和社會的一種融合。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擁有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擁有孔夫子那樣的態度。

現如今社會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社會矛盾比較突出,許多人越來越覺得不平衡了,總是埋怨為什麼別人可以住海天別墅,自己卻蝸居於簡陋的屋子之中,別人為什麼可以開名車喝名酒,而自己卻還每天擠着公車上班。于丹老師説:“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子貢曾問孔子“貧而無陷,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境界:“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即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內心能時常保持快樂,這種快樂,不會被貧困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的人。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內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那份安寧。

我想,這就是《論語》能給我們的現實啟示吧。

論語1二章讀後感篇8

最是書香能致遠,常吟清詞愈馨香。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讀書,能吸取幾千年的知識。閲讀經典,接受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薰陶。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假期研讀的《論語》,讓我領會許多道理。

?論語》是一份珍貴的遺產,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義”“禮敬”“信實”“忠孝”“友善”,“勤儉”“廉恥”,“慎獨”等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植根於華夏沃土之中,是處事和安身立命的標準。

?論語》中語言的樸素和温暖就在於裏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他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在古代不乏有盡孝道之人:儒商吳展,他十幾年來如一日細心照看着自己的雙親,在古時候就有卧冰求鯉的王祥,恣蚊飽血的吳猛,刻木求親的丁蘭等,而現如今的人們卻漸漸將這種品質淡忘了。常聽人們説:小時候總想着沒有經濟實力,等將來獨立了,再賺錢,贍養父母;長大了,又忙着為工作打拼,為生活奔波,想賺了大錢在盡孝也不遲;到個人成就有成生活美滿時,再想給父母更多物質享受,卻再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有道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孝是陪伴,是長輩寂寞時的一通電話,一次旅行;孝是用心,是留心長輩的願望併為之實現;孝是成長的,是努力成長去成為更令人驕傲的人,孝是愛。所以啊,當我們乘風破浪時,別忘了為我們造就船艙的人;當我們扶搖而上時,別忘了為我們梳理翅膀的人;當你發現或感受到助你而行的風時,不要理所當然告訴自己那是長輩天經地義的愛,別忘了,你也應該予長輩同等的愛,即是孝。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論語》教會我的道理,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