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論語》學讀後感精選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38K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強化大家對名著知識的領會,讀書是對我們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的事情,寫讀後感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論語》學讀後感精選8篇,感謝您的參閲。

《論語》學讀後感精選8篇

《論語》學讀後感篇1

?論語》是我們從國中時就已經開始接觸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書。以前剛接觸那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覺得枯燥乏味急了,當時即使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講解,我們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記硬背還真是什麼都沒有學到。可是當我上了大學之後在圖書館裏看到這本書就不經意間翻了起來,隨便一兩句都覺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學習上、交友上、為人處事上,還是孝順父母方面等等都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

看到《論語》這本書就像看到初秋時期的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場景。孔子,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實了的,不是我説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説了些什麼,他説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羣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假如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説的,從這個角度説,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當然有些真理也還是需要人們不斷去改善它,讓它更加符合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論語》學讀後感篇2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 為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才會認為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為什麼《論語》要這麼説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着點着頭表示讚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 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為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為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 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為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

《論語》學讀後感篇3

看完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才發現自己對《論語》所理解的淺薄。讀完這本書再不會讓人感到《論語》難懂,枯燥。因為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一些為人處事做了經典的詮釋。

本書于丹教授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來解析《論語》。在處世之道一章中,于丹教授説:“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人一旦知道做錯的時候,一切皆成定局,無法挽回。”“言寡尤,行寡悔。”于丹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壞脾氣的小男孩,一天在家裏發脾氣,摔摔打打,特別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這個孩子拉到了他家後院的籬笆旁邊,説:“兒子,你以後每跟家人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過一段時間,你看看你發了多少脾氣,好不好?”這孩子想,那怕什麼?我就看看吧。後來,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一天下來,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釘子!他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他爸爸説:“你看你要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發脾氣,你就可以把原來敲上的釘子拔掉一顆。”這孩子一想,發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一天不發脾氣才能拔一根,多難啊!可是為了讓釘子減少,他也只能不斷的剋制自己。

一開始,男孩兒覺得真難啊!但是等到他把籬笆上的所有釘子拔光的時候,他忽然發覺機子已經學會了剋制。他非常欣喜的找到爸爸説:“爸爸快去看看,籬笆上的釘子都拔光了,我現在不發脾氣了。”爸爸跟孩子來到籬笆旁邊,意味深長地説:“孩子你看,籬笆上的釘子都已經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了這裏。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朋友發一次脾氣,就是往他們心上釘了一個洞。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

看完這個小故事,不禁勾起了我的回憶。記得我曾上國小時,我對我的班主任至今難忘。正是因為我很喜歡她,所以她教的語文我也很喜歡,並且我的語文成績很好。我的國小班主任教了我們五年,五年中她像園丁澆灌着我們這些稚嫩的花兒。她很和藹,很少無故發脾氣。在我印象中只有一次,但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正如於丹教授舉得那個小故事,它正如那個釘子拔下後留下的那個洞一樣。那天不知何故,一上課她就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題目,簡單的講了幾句就開始讓我們下筆動手寫作文。我在班裏是出了名的寫字速度快,不一會兒,我就寫完了,而且感覺良好,心裏美滋滋的拿過去讓她批改。誰料,看了不到十秒鐘,他就把我的作文撕下連同本子一起扔到了門外。頓時,我就驚呆了,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往下掉。全班同學眼光“唰”的以下全部射向了我,當時我已經忘了如何撿本子的,只想着找個地縫鑽進去躲起來。這是國小六年來我唯一一次被老師批評。事後,我才知道那天老師因為家務事心情不好所以才對我們發脾氣,我們原本一點小錯在她眼裏北方大好幾倍,難怪她會對我們發脾氣。

剛踏上講台的第一天,我還以此來告誡自己不要亂髮脾氣,傷害學生的自尊。可時間一長,我便又忘了。每當孩子們作業沒完成,紀律渙散,課文不會背,打掃衞生不合格等等,一些現象發生時,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向他們發脾氣。當時是痛快了,可效果卻不佳。孩子們的這些小錯照犯,對我的疾言厲色也毫無反應了。而且我在孩子們心目中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現在想想真是悔不當初,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要改正。儘自己所能,讓孩子們心靈上那一個個小洞的創傷縮小,撫平。

自我反省一下,也許是年輕的緣故,靜下心來想想,我所教的學生年齡不過七八歲,他們反的那些錯,在人生道路上根本稱不上錯。他們無非是調皮,好動,貪玩而已,這些錯我們成人誰都犯過。可我們為何總是把這些小錯無限放大,然後以此來傷害孩子們的自尊心,那脆弱,幼小的心靈,一再在他們的心上釘釘子,拔釘子。最後,釘子拔掉了,可那一個個洞呢?

還有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當我們向他們發火,產生矛盾時,有時往往為了逞一時之強,圖一時之快而深深地傷害了他們,在他們心上留下一個洞。每當回顧之時,又往往後悔不已。但傷害已造成,有的可以彌補,有的卻成了終身遺憾。

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想後果,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後再拔掉,籬笆已經不會復原了。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日後自己的悔恨。”説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這是為人處事很重要的一點。我可不想在我的學生心中留下愛發脾氣的印象。時刻記着,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行,讓自己少一點後悔,也就是讓自己少做錯事,悔事。

“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除此以外,就像于丹教授説的:在生活中還要少些指責與抱怨。“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怨天尤人有用的話,社會上就不會出現不公平的事了。我個人認為,對於不公平的事絕不能斤斤計較,不然你會活得很累且不快樂。我們對此可以反過來想,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修身養性,做好自我,快樂生活!

《論語》學讀後感篇4

今天,我看完這本書的前一半的內容,感覺受益匪淺,我大致認為這本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我們有深刻的啟發,一是為人,二是為事,三是為學。今天,我就第一個方面展開分析。

在為人方面的名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等等。

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這些內容給我的第一個啟示就是: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第二個啟示是: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説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

第三個啟示是: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温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論語》是一部非常高深的著作,值得我們反覆研讀,我會繼續研究,以更好指導我的人生。

《論語》學讀後感篇5

我讀《論語》的故事,要從去年説起了。

去年那次期末考試,我的語文成績真是慘不忍睹。爸爸對此既生氣又失望。於是,他決定讓我開始閲讀《論語》,培養語感,增加積累。爸爸很快給我買了一本。我懷着愧疚的心情翻開了第一頁。

讀第一篇《學而》,我感覺又難懂又枯燥,一點意思都沒有。在爸爸的督促下,堅持讀了一個星期,我漸漸地進入了狀態。我忽然覺得孔子這個人挺有趣的,比如説他對飲食很講究,大概是個“吃貨”。《鄉黨》篇裏一連用了七個“不食”,連肉割得不方正他都不吃。

當然,更重要的是,《論語》裏許多話很有道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些話不僅讓我明白了要如何為人處事,也讓我的作文素材庫更加豐富。

我慢慢地喜歡上《論語》,每天讀一篇新的,再複習一篇看過的,就像孔子説的“温故而知新”。不知不覺,我已經把《論語》全部讀完了,還會背誦不少句子。現在,我對目錄裏的“某某篇第幾”比老爸還熟呢,了不起吧!

通過讀《論語》,我還“認識”了孔子的一些學生。比如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惜好學的顏淵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子路也是孔子很喜歡的學生,但他有時會忘乎所以,孔子經常訓斥他。

爸爸要求我用一年時間通讀《論語》,沒想到我竟然提前半年完成了任務,爸爸非常高興。他又讓我讀《詩經》。雖然只讀了兩個多月,但我每天都讀,已經背了三十多首,足足有整本《詩經》的十分之一了。

這些古代的典籍,雖然有些拗口,不太好讀,但能讓我們瞭解古代的人是怎樣學習和生活的,接觸到中國文化的精髓,也能增加我們知識的積累,提高作文水平。我想,我會堅持讀下去的。

《論語》學讀後感篇6

?論語》是一部啟迪人心的經典著作。它像一朵瑰麗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顆明亮的星星,閃耀着幾千年,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見到《論語》的年輕一代,讀了之後也懂得很多

通過閲讀《論語》,我瞭解了交朋友的方式。孔子説:“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聞多,益;友開,友柔,友易學,友有害。”是的,一個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字典。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你總能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時,好朋友廣博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當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時,好朋友的壞話可以讓你清醒;當你有缺點、犯錯誤時,好朋友的直言不諱可以教你修補漏洞,壞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與他們交往會使你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傷害就越大。”《論語》讓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於交友,樂於交友,不要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交友。

通過閲讀《論語》,我瞭解了心靈的方式。在《論語》中有一句對白:“司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無兄弟。’”紫霞説:“商人説天上有生命,有財富。君子有禮而不失,待人有禮。全世界都是兄弟。為什麼紳士沒有兄弟?”這句話我有一個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它們,而不是糾纏它們,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地,這隻會加重痛苦;我們應該盡力彌補這種遺憾。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方式。

通過閲讀《論語》,我瞭解了生活方式。兒子在四川説:“時間就這樣飛逝!日日夜夜。”是的,在哲學家看來,奔騰的江河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個不可阻擋、不可阻擋的時代。孔子望着流水歎了口氣,同時也向自己、向學生、向後代描述了這樣一條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願意學習,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從,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願,不超過當下。”人生軌跡並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可以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認清人生目標,珍惜時間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我要珍惜時間和努力學習,抓住白天和黑夜。

當然,《論語》教了我很多東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我怎麼能説得清楚。

《論語》學讀後感篇7

幾天前在一個同事那裏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頓時起了興趣便借來看看。《論語》記錄了孔子一生的言行,雖然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他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很先進的。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而儒學的經典旨在突出“仁”,所謂“仁”就是胸懷仁義、寬容大度、從容不迫。因此《論語》的主要思想也是提倡“仁義”,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種品質他就可以叫做君子。“君子”在《論語》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那麼什麼叫“君子”呢?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君子呢?

孔子答道:“君子不憂不懼。”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孔子又説:“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麼可優可懼的。”

其實孔子的標準看起來很容易,但是要切實做到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但在如今這個繁雜的世界裏名利的牽絆已讓我們失卻了面對內心的勇氣。

雖然我們不能都成為君子,但是我們可以避免成為小人。君子和小人是兩種不同的修養和層次,“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是尊重道德法制的,猶如我們生活中排隊購物,雖然排隊會耽誤我們一點點時間,卻維護了公共道德和秩序。而小人則貪圖眼前的利益,鑽小空子,貪小便宜。所以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佔眼前小便宜的人。

關於君子和小人,孔子還有一個論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能夠團結周圍的人,卻並不會結黨營私,而小人正好相反。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有一句成語,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就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講的是君子的信用。“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崇尚實幹的,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君子的諾言也是行動的諾言,做得到才説得出,説得出就一定要做到。

?論語》的內容當然不止這麼一點點,于丹教授的心得感悟對於我們理解孔子的思想起到了很好了推進作用。“道不遠人”我們所追求的東西永遠在我們內心深處,但是絕大數時間我們卻向外求索。君子在我們心中,小人也在我們心中,我們努力的在外界尋求君子的時候卻忘了自己內心世界也藏着一個君子。

而我們剛走出校門步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對於君子的探求應該是什麼樣呢?古人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也是君子的人生理想,所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惦記的是法度,是自己的自身修為,是天下的仁義。

因此首先我們要樹立一個實現自我的理想。孔子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講的是理想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的發展方向。樹立好理想之後,接下來我們要從最基礎的做起——修身。通常來講就是要快速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加強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經驗積累,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質。在這傳統的理想當中“修身”是最為基礎的卻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

對我們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講,懷揣理想,揮灑青春和激情是我們修身的開始。

《論語》學讀後感篇8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裏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着看着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