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目送的為誰讀後感通用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6W

寫讀後感是我們對書籍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讚美,寫讀後感時,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這有助於提高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目送的為誰讀後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

目送的為誰讀後感通用7篇

目送的為誰讀後感篇1

?目送》是龍應台的一本書。《目送》記錄了作者經歷很多事情寫下的感受,宛妙的文筆讓讀者心曠神怡,幾乎每篇文章都附上了一幅精美的圖片,在它們的幫助下,文章更加有了意境。

本書以目送名,而這本書的第一篇散文就叫做“目送”,在這篇文章裏,作者告訴我們,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一場,最終都只能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改變不了的緣分。分離時,只有小小的,無法獨立的孩子才會對持續依賴着的父母戀戀不捨,不斷回頭,而若孩子長大了,就一定會堅決地最求獨立,厭惡家長百般重複沒有文采的嘮叨,我也何嘗不是如此呢。

自大約國小一年級,我就愛上一個人做事,不論是寫作業、彈琴、畫畫,還是去公園、上學校,厭惡家長每隔幾分鐘就走到我的房間門口,使勁地推開門看看並大聲質問我在幹什麼,討厭每一次都被“會有壞人”的藉口限制着無法一個人走出家門。記得小時候每一次被大聲質問,我連頭都不抬地以同樣的分貝:“我都説過一萬遍了不要看見了還問我,就是愛省錢不去眼科醫院看看,倒好意思天天浪費我的心情讓我回話!”

可是現在想想,那時家長的心情其實和龍應台在文章中一樣難過,一樣無奈吧,即使吃力不討好還是一直堅持着“監督”這項任務,家長的心理承受水平真的是很高的,我對他們有了一絲絲的敬佩。不過,現在的我恐怕沒有辦法真的真正理解作者和家長的心情吧。

在本書中,也有提到老人,例如龍應台的父親,被沒收了車鑰匙後再也不乘車出門。後來的病也來源於這件事情,讓龍應台十分後悔。其實我覺得老人,對於某些他所注重的地方是很敏感的。

記得有一次,外婆從上陡門坐車送了些菜過來,正在和老媽説一些煮菜的事情,我從補習班回來,讓弟弟幫我開了門,進了屋。那時我看見外婆和老媽在廚房津津有味地聊着天,看見了也就不好插話,路過客廳時,只和沙發上閒着無事的爺爺奶奶問了聲好。之後,我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可之後不知過了多久外婆和我談心時居然説起這件事,竟對我説那時我看到了她沒有問好,她有多麼生氣多麼傷心,過了這麼久仍然耿耿於懷,並且解釋因為那件事她賭氣再也沒有來過。

我小的時候,是外婆一手拉扯大的,直到後來出了一個什麼事情,我來到母親家居住,所以或許,在外婆的心中,我們的情感是一定要有個什麼表現的。

我們年輕人的觀點,和老一輩,老幾輩的人是不同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或許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眼裏理由正常不過,但卻讓上輩傷心和不理解,所以,我們要一直保持着互相溝通的習慣,瞭解他們的心裏想法,定期解除誤會,消除矛盾,這是雙贏。

目送的為誰讀後感篇2

讀了《目送》這本書,我認為我彷彿就是安德烈與母親漸行漸遠。

過了國慶,我的學校生活便要多過上兩天,這也意味着我得幾天不見我愈來愈蒼老的父母,幾天都查無消息。

媽媽把我送到學校和我一起進到了寢室,幫我整理生活用品,不知怎麼在我潛意識中,幼兒園的媽媽手腳快速,三兩下就整理好了,可如今緩慢地爬上牀鋪,骨頭不時發出咔咔的聲響。過了大約十幾分鐘左右一步步下牀,並長歎一口氣,真是歲月不饒人啊!看着母親滿頭大汗的樣子我非常心疼。我想,誰説女子不如男?父母都在外打拼,可媽媽在生活方面想的更周到些。跟你説了好屢次,衣服和校服都夠的,不用洗了,多留點時看看書吧,不熱的話兩天洗一次澡,襪子每天換,聽見了嗎?媽媽語重心長地説,而我去毫不領情的答:嗯,好的,明白了。最終,媽媽臨走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再囑咐我多看看書,我看着她,彷彿要説,不必追。卻沒説出口。

這讓我想起了安德烈在機場的場景,頭也不回,告知他的母親:不必追。

當我過了短暫的七天後,感受到我與媽媽疏遠的談話,已不再有共同的語言。我和安德烈唯一不同就在於時間,或許目前的我也只是7天不見,而安德烈則是那麼多年不見,幸運的是,在那幾年中,36封家書伴隨他長大對於他的媽媽龍應台來説,簡直就是家書抵萬金,但我一個電話也沒打,或許媽媽就在手機旁每天呆若木雞地盯着手機,等候一個無聊的家書。孔子説得好,父母唯其疾之優,在古代,孔子就提倡孝,正所謂孝領先。而我這個做兒子的缺少這份孝,這就是我的缺點之一吧。

人非聖賢,孰能無惑?人都會有些過錯,同志不也在上毀了一些文物嗎?天下的父母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嗎?這點我還是懂的。我的翅膀提前硬了,慢慢遠走高飛。脱離了國小,脱離了稚氣的`從前,我和安德烈慢慢地長大,媽媽和龍應台正在慢慢的蒼老。皺紋爬上了她們的臉,我們卻越來越成熟。我也意識到我的重要,我以後不僅要照料我們父母,還有一個比我小8歲的弟弟,轉念一想,安德烈也有一個弟弟,我和他好像啊!莫非這是老天註定的?!姚老師來家訪時也跟我談過,因此我記憶猶新。伴着弟弟的成長,他也懂事了。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要好好珍惜也父母朝夕相處的光陰,不辜負他們對我的希望!

目送的為誰讀後感篇3

龍應台女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他敍事的方式、很細密的用語、以及文章中縝密的心思,讀它的書總讓我有無限的想法,總讓我靈魂在心靈深處擺湯,一面讀著書,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裏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這次選了很喜歡的龍應台的作品—目送,為我的閲讀主題。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得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心的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

一開始覺得要批判這本書實在很難,母子的`親情哪有批判的餘地? 後來,當我在一次的仔細閲讀,很驚訝的發現,這一次的閲讀是一個很大的收穫,以前的這本書,在心中是驚不起多大的波瀾的,而現在,讀完這本書,種種思緒卻紛紛如潮水湧入。上了大學之後,離鄉背景之後,對於一切的觀感都變了,對父母的愛也不再認為是理所當然,很珍惜回家的時光,對於父母,總覺得對他們虧欠許多。

其實這本書中常常説的是父母對子女離去的歎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歎?因為有自己的命運,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盡絕時,默默的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都覺得父母為何以如此衰老?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漸漸離去? 總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讓他們覺得自己過得很好,遊子在它鄉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總是在告別時微笑的説再見,在上車時獨自在心中流淚。

想討論的第一點,這本書可能是敍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個倔強的青春期孩子做對比,卻總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媽媽的離去,對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開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書有類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歸類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對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頭髮,而父親因為工作產生了無盡皺紋的雙手,每一次回去總是擔心,是否他已漸漸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蒼老。

每一次返家總是仔細的為他塗上層層的護手霜,因為平常的他總覺得,手已經有了厚厚的皮塗上去也是沒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時候,他辛勞的雙手可以不因凍傷龜裂,其實我一直明白,我們常常在目送著他人遠去,可最不捨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總是知道父母對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捨,父母卻總是不知道,目送著他們漸漸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捨,子女離鄉了,總會有回來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卻是再也換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為目送,龍應台女士想必也曾經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離去,是否,是否這種感覺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消失了?

目送的為誰讀後感篇4

讀一本好書,就是與智者交談,反思自己的平庸、淺薄,走出一段能讓自己回味的人生。

?目送》的作者是龍應台,此書也是作者筆下的“人生三課”之一。作者將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等所帶來的無味雜陳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將自己遭遇人生慘敗時的.失落和掙扎,痛苦和灑脱扣擊讀者的靈魂。她筆下的人之常情,物之常理,深深地影響了我對漫長人生之路淺短、天真的看法。

她如黑夜裏的繁星,春日裏的細雨,指引着、滋潤着我。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象徵,後來才知道,原來海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會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不相信》一文中對誓言的闡釋,顛覆了我對以往永恆的誓言的理解。原來,永恆只是想象,是不存在的,不要用誓言去推脱,去用行動珍惜吧,趁現在可愛的事物還觸手可及。

“我們拼命學習衝刺100米,但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該怎麼跌的有尊嚴;當你的膝蓋跌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的無法忍受時要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跌倒》中的警言佳句給了一個迷失之人,一個正確的方向,一個前進的路標,讓那個人從以往那個“輸不起,摔不起”的人,變成一個不吝嗇去輸去摔的人。輸,輸得有意義;摔,摔得有價值。

“一沙漏裏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柱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針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所以:抬腳,走吧,路就在腳下。趁春還是朦朧,晨還在醖釀。起身,去吧,茶以漸涼,趁風還在吹,夢還在飛。時間也不早,笑對一切,踏上追夢的征程。

?目送》是一本書,一本好書,帶着美麗和憂傷。它將千山萬水、千言萬語、千思萬想融於一書,讓我悟品人生,帶着這些思想精華向前行走,穿越人生的千山萬水。我想,這本書定當影響更多的人,流芳百世。

目送的為誰讀後感篇5

?目送》之於我來説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綠,淡得那麼不起眼,無形之中卻又一種那麼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關於《目送》我有太多的話想説,因為它的明媚、深邃、憂傷,它的美麗。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筆記,他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實不僅僅是眼睛的目送,還有幾許心靈層面上的東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發自龍應台的肺腑。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段動人心絃的文字,心都會怔住。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

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台説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在目送着我們一步一步走遠,背影一點一點模糊。

暑假,我參加了夏令營。雖然要離開家半個月,我卻沒有絲毫傷感,反而開心地手舞足蹈。我幾乎是數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來,沒有半點即將要離開父母應當有的難過與憂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終於姍姍來遲,我也終於踏上了夏令營的旅程。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視了父母以及他們不捨得眼神。我與我的新朋友興奮地討論着這次活動,不知為什麼感受到兩道熾熱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彷彿要看穿我,卻又那麼柔和。或許,是爸爸媽媽吧。或許,他們在等待着我的回頭,哪怕是僅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快要到寢室了,我急忙從媽媽手中拿回書包,閃入門內,倏忽不見。父母該離開了,顯得有些落寞不捨,我並沒有發現那麼。現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落寞與不捨,或許與我的背影有關吧。或許,這轉瞬即逝的半個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半個世紀之久。

時間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來,我們親愛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春來秋去,光陰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發會白,牙將掉,臉上會呈現出皺紋。

父母早已和我們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係,氤氲成感情,和我們打成一個死結,如影之隨行。

趁着父母還在,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後,不要那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以,現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終要目送的生命問好。

目送的為誰讀後感篇6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最幸福的事就是站在窗前目送你上大學。可這事又何嘗不是件最痛苦的事?孩子遠去,獨留父母苦苦等你,父母是多麼寂寞。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我的父母已年過四十,在這個不惑的年紀,他們可能要經歷許多的離別,再堅強的心也會有崩塌的一天,經歷了這麼多的別離,我們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傷心,他們就只有我們了,只有和我們在一起的生活才能慰藉他們的心,才能讓他們的生活重新煥發光彩。

可我們呢?父母生我,養我,教我許多東西,伴我走過成長的每一步,我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歡樂,每一次痛苦,都有父母的`陪伴,就算沒有,也可與他們分享,得到安慰。我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老去,14歲的我不知曾有多少次。用言語或行動表示我已經長大了,可以照顧自己了。卻未曾注意到他們眼中的失落,那種不被人需要的失落。他們本與我同行,我卻在這無盡頭的路上漸行漸遠。父母總是靜靜等待着花開,可庭前花開卻無人駐足欣賞,我已不在他們身邊。這種結果,彷彿就在我出生時已經註定,註定他們會看着我遠去,卻無力去追。

龍應台在文中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確是這樣。小時候,我會拿着漂亮的髮卡詢問母親,即使在母親給出建議後,我還是猶豫不決;在受到欺負時,我會去找父親尋求安慰。可我已然不是小時的我,現在的我會自己做出選擇,哪怕這個選擇是錯誤的;別人的欺負我會自己承受,自己去辯解、反擊,再也不用父親為我抗下所有。不被我需要的他們目送着我獨自走向光明的那端,自己在黑暗的這端忍受無盡的寂寞,就算是這條路是他們親手為我搭建的。

感謝龍應台的這篇《目送》,我知道了父母從不言説的難處。即使他們仍然要看我遠去,即使是他們親手為我搭建的這條成人路,即使是他們執意要承受着這寂寞,可我仍然要希望能在庭前花開之時,有我駐足欣賞,讓他們能在陽光下緩緩微笑,讓他們的生活重煥光彩。

目送的為誰讀後感篇7

隨着氣温驟降,雙節臨近,我又翻開了龍應台大師筆下的《目送》,不一樣的情景,不一樣的時光深邃,醖釀着不一樣的情愫,而今,我最終也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遊子,一種濃濃的異鄉他客人的“鄉情”在“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字裏行間沉沉睡去,久久不願醒來。

記得上一次讀龍應台的《目送》還是兩年前,那時我還只是一個兒女,而今我已是一個母親,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在心底油然而生;那時每逢春節過後離別,父親和家人總會千叮萬囑,總要送到車站或者機場的安檢口,我們只顧着自己遠行的方向,偌大的車站,人來人往,我們時長會忽略那個漸漸消失在人海的身影,故鄉的路越來越遠,但那份思念一定是越來越來濃,牽掛也一定是越來越長。

現在每天看自己的寶貝一顰一笑,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再到蹣跚學步,像極了那個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地方的步履蹣跚的身影,但在這一點上,我不如自己的寶貝做的好,因為寶寶每次只要一看見媽媽出門上班,就會盯着門口伸手,哭鬧挽留,或者是爬到門口目送我離開;而我常常給父親電話,“只要你好好照顧自己就好了”。在忙碌中常常會忽略那份沒有被表達出來的牽腸掛肚的思念。深深的憶起龍應台在目送中最深的感慨:“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項目部剛燒烤完的炊煙還在半空縹緲,後面公園那邊的高樓上的燈火,就像許多眼睛在眺望園內一片鎮靜的,夜色包圍了全城,昏黃的路燈,無力地照着沉寂的項目部,我送愛人到地鐵站去趕最後一趟地鐵,幾句寒暄過後,他不得不離開,我默默的站在地鐵站,看着那個高大的身影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電梯鏡頭,這個場景在以往的生活中上映過無數次,在校門口、公交站、火車站、機場,或許在某一條曲徑通幽處的盡頭,但每一次的心緒波瀾都不盡相同,或許你在那些個場景目送我離開時的心境也是複雜卻不驚的吧。

夜色開始加濃,舉目向前,隨眼可見那寥寥無幾的幾個匆匆忙忙的身影在斑馬線上穿行,再抬頭望着這城市裏被燈光渲染得五顏六色的天幕,沒有星星,也沒有明月,比起這絢麗華貴的天幕,我還是留戀那個小縣城裏帆布一般質樸的天空,純淨無暇,雖然沒有華貴的顏色,卻有着最可愛的星星,最純淨的明月,還有那個最牽掛的人。苦澀的思念從平靜的心底奮勇而出,漫過心頭,浸濕眼角。淚眼朦朧中,浮現出青石小路盡頭處的那個期盼的身影,在我們離別時,默默的跟在身後,不語,靜靜地把我們的成長映入眼簾,把他們的喜悦和欣慰不露聲色地埋藏在心底。隔着時空,我彷彿聽見了書中那位母親深情的呼喚。

時光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就物走星移。但有的時候真的是這樣,有的淚,只能一個人流;有的委屈,只能一個人説;有的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的事只能一個人做;有的關,只能一個人過。而有的路則只能一個人走。我們只能按生命的軌跡去執行,經歷人世間的大起大落,看盡庭前的花開花落、雲捲雲舒,錯錯落落的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後拉的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起,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默然而果決,我們踩着前人的步伐,目送着他們默然離開,又跟隨他們的身影,在時光的長河上小心翼翼的前行。

隨着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那個默默凝望背影的人時,我們才能體會到父母當時的心痛與沉默,在這種沉默下往往更多的是苦楚與無奈吧。生命的無言,時間的目送,目送過去,回憶中總會沉澱出晶瑩的淚花。如果有一天,我們站在落日的餘暉下,望着遠處那個被夕陽拉長了的背影,或許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會整正體會到目送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