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54K

脱離原文內容的讀後感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讀後感就是我們記錄讀書後想法的文體,目的就是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抒發內心的感受,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6篇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篇1

?目送》是台灣作家龍應台的一本感悟性的散文集,其中包括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等等,寫出了人生的失敗和脆弱、失落與放手。而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書中名為《目送》的散文。

目送與兩個故事有關,一個是作者和自己的兒子華安,另一個是作者與自己的父親。與兒子的目送,一次是從華安上學的第一天,他們手牽手走到了教室門口,華安揹着書包進入教室,但又不斷地回頭,他們的視線像是隔着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場隔空交會,直到兒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另一次是華安十六歲那年到美國交換,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直到通過安檢也沒有回一次頭。與父親的目送,一次是父親開着廉價小貨車送當時身為大學教授的作者去學校,父親覺得車子與女兒身份不符後匆忙開走,留下作者對着汽車尾氣默默目送。另一次是作者在火葬場的爐門前,目送着巨大的棺材緩緩滑行的場景。在兒子和父親的這兩個故事的結尾處,作者都寫這麼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雖然是同樣的一句話,但包含的情感卻是截然不同的。對子女,父母的陪伴呵護固然是孩子成長道路最重要的東西,但人生的道路漫長久遠,孩子也要成熟,他們也需要自己去面對很多事情,這是精神上的獨立,也是成長的代價。所以對孩子背影的目送,父母不必追,這不是對孩子的疏遠,而是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默默支持和鼓勵,站在前面獨當一面的終究要是孩子自己。而父母也要理性地愛,不是一味地當孩子的保護傘,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脆弱。對於父母背影的目送,也不必追,只要在有機會陪伴父母的時候,多花些時間和心思去陪伴他們。父母終究是會老的,也會不在我們身邊,看着父母的背影漸行漸遠,不必心懷愧疚和不安,而應坦然地面對,因為追也追不上。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篇2

愛的最深處?那就是目送。目送親人遠去,目送時間流逝,目送歷史蒼茫……

龍應台的《目送》,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平淡的語言。不同於《野火集》中她的強硬態度,而是顯現了她的柔情的一面。如青草,帶着清新,撲面而來;似燈塔,散發光芒,照進心房。讀起來如桃柳抽新,春水煮茗,有種周遭一切安好,草木葳莛的暖意。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我彷彿看見龍應台的筆尖有一個輕盈的舞者,舞動着春暖花開。目送----愛的最深處。

這是一本看似很平常的散文集,書本的封面不似其它書那般花裏胡哨,不過是淺綠,青綠,墨綠……由淺到深的縱橫交錯罷了。翻來覆去不過一種顏色,卻給人以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道不盡人世間的温暖,讓人第一眼看上去就很喜歡。

作者用淡婉地語調將人世間的親情,生老病死的無奈展現地淋漓盡致。從牽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身影;從陪着年邁母親如帶着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母親,一去不復返的身影,龍應台娓娓道來。都是些細枝末節,瑣碎小事,卻暖了人心,濃了思念。處處是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都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帶給我們啟迪與教育,愛的最深處莫不過如此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今生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地顫動一下?父母親,曾經的我總以為我的人生路之漫漫,所以幾度任性的揮霍,時常惹你們煩心,偶爾讓你們氣憤不已,有時令你們擔心,又有時使你們萬愁莫展。當不懂事的我將你們的愛心與關愛拒之門外時,你們卻在原地等候不曾真正離開。

佛説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那麼,遇見了你們還能成為你們的女兒,我又得回眸多少次呢?你們從我出生那刻就將我愛到了最深處,那我也得將這分愛永遠銘記,雋刻在心頭。

時光那麼淺,歲月那麼深。我已從伢伢學語的幼兒成長為花季少女,每每回味兒時那純粹的快樂,總會思及父母充滿關心的目光。煙雨深處,一窗牽掛幽長寂寥,伴着半卷西風,悠悠撒過我的心扉。從此往後,我的身邊都會有一份鼓勵,一份關心----親情。而那被花開覆蓋的歲月,深深淺淺,亦給人無限回味。正如冰心所説:“母親是蓮葉,而我是荷花,心中的雨點來了,還有誰能為我遮蔽風雨。”

是啊,讀《目送》才明白,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遺憾和不捨都是生命的進程。我們只能往前,用此刻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紅日高懸,濃了思念,回首自纖纖;

雨意微歇,殘夢留暖,悠悠情幾件;

天空明澈,陽光淡軟,絲絲動心絃。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篇3

“説白了父子倆母女倆一場,只不過是代表着你倆的緣份便是一生一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越來越遠。隨後,它用他的背影對你説:不必追!”——《目送》

喜愛龍應台並不是由於她委婉,細緻的藝術手法吸引住了我,只是在她的書裏找到另一個自己。

我第一次見到這本書的小説名字——《目送》,就感觸頗深:或許僅僅一種行動,一種眼光,一點執念,冥冥中卻包括着出乎意料的慎重考慮。“目送”看起來簡易,但它連同着父母給你的愛和這些沒法言表的辛酸。

我還記得她在書裏提及過:自身送孩子前去英國,在檢票處,她緊抱孩子,感覺自身變成孩子的阻攔,他不會再像剛進中國小的那般靠自己了。從而,我想起了自身:父母長期在外面,僅有新春佳節時才會回家了一趟,並待上幾日。每一次,她們又要出門時,我便覺得深深捨不得。但是見到龍應台那樣想,我便搞清楚:我何嘗不是她們心裏的壓力呢!

人的一生何嘗不是在目送與被目送中渡過的呢!僅僅我出世到現在都還沒覺得到被目送的味道,向來都是我目送他人離去。有一些事兒,你不想,但就那般發生了。大大家常常不專車接送我念書,只有我自己上幼兒園的情況下,會專車接送我上放學,但是,就是我看見她們擺脱幼兒園,直至她們的身影消退在我的視野裏。也有如今,父母儘管每一年都是會回家,但是陪我的世界都很短。她們的暑假僅有幾日,又要忙這忙那的,陪我的世界就過慮得寥寥無幾了。她們每一次走全是“鬼鬼祟祟”的,不願被我發現了,但我已經並不是小朋友了,每一次我都是在窗邊看得一清二楚。我能感受到,龍應台那時候的體會——送出小孩時的情緒,那類“有話説不出,有淚流滿面下不來”的覺得。

人的這一輩子,只不過便是在一次次目送中留有一生一世的直接證據。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篇4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篇5

一直很愛看書。

得一本好書,如遇一知己。為它,可不食、不睡,不理世事,只想找一個角落靜靜地與它相伴。

曾有幾次,睡前開始看一本新書,入了迷,索性熬個通宵讀個痛快!待到東方既白,鳥兒歡唱之時,書看完了,人卻垮了!

這樣的看書方式,心靈得到了滋養,身體卻遭了殃。不可取也!

後來決定改變閲讀方式,睡前儘量只看散文或雜誌。

説到散文,在此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龍應台的《目送》。

一直不太關注暢銷書,因為我自認是個守舊的人,新東西往往不合我的胃口。那日上當當為孩子購書,不知怎麼就進入了暢銷書推銷頁面,看這本書評價極好,鼠標一點,就把它買下了。

過兩天書到貨,打開,在扉頁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突然就怔住了!一種道不清的憂傷從心底漫漶開來,眼眶漸漸濕潤了……

這是一本描寫親情的書,一本温暖的小書。作者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描寫了她作為女兒、作為母親的幸福、困惑、無奈……

從這本書裏,你再也看不到那個筆鋒犀利的女子,她變得温婉、柔情。

作者在書中寫到了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寫孩子對自己由依賴到獨立,寫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目送》中處處是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感人肺腑。

親情常常是平凡的、瑣碎的,有時甚至是令人厭煩的。但當風雨來臨的時候,它卻總是你最強有力的支撐。親情,雖不如愛情綻放時那般熱烈,卻更持久、更無私。

無力抓住、無法回報的親情,會成為永遠的痛。

你離愛你的父母越來越遠,你愛的孩子也離你越來越遠……看着你最愛的人漸去漸遠的背影,你只能在背後默默地目送。有些心酸,有些無奈,卻難以改變。

有多久沒給父母打電話了?那麼,馬上行動,打一個吧!告訴他們,你有多愛他(她)!

有多久沒好好陪子女玩一玩了?那麼,放下工作,陪他(她)好好過一個週末吧!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6篇《龍應台《目送》讀後感》,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一祕的價值所在。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篇6

龍應台的《目送》是本難得的好書。在你看完前幾篇,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台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後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後,龍應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説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徵,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説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我非常喜歡《(不)相信》中所寫的,假如我籠統的隱晦的表達的話,那就是理想主義墮落為現實主義,而轉向實用主義的過程。是理想沿着這一路線演變而歸於世俗的過程。龍應台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話。我想他是尊重這位弘一大師的。我猜測,她應該非常佩服佛家的圓寂。因為這是將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從容面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似乎應對那些主動捨棄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蘇格拉底所説,“踏上死亡之途”與“繼續存活”,“孰優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當我們對生老病死充滿疑惑時,李叔同在臨終前“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及偈語或許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體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