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莫言《蛙》的讀後感六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28K
莫言的長篇《蛙》,這篇小説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説,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那關於莫言《蛙》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蛙》讀後感範文六篇,供大家參考。

莫言《蛙》的讀後感六篇

莫言《蛙》讀後感1
  
  忙裏偷閒地看完了莫老爺子的《蛙》,總體上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蛙》以鄉村婦產科醫生姑姑的一生為主線,為我們展現了國家人口政策的歷程,展現了時代變遷給人們精神上、物質上帶來的巨大變化。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掙扎的,邪惡的東西源於美好,而看起來美好的東西卻孕育着更邪惡,這就是讓人感覺不舒服的原因。
  
  《蛙》,據説是莫老爺子四年磨一劍,無疑是成功的。一部成功的小説一定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於非要讓其承載所謂的歷史使命則大可不必。當然,大氣之作是無法脱離歷史而孤立存在的。
  
  對人性的剖析,就如同將一個人放在手術枱上,放在高倍顯微鏡下,把輕易不容發覺的東西淋漓盡致地、暴露無遺地、血淋淋地展現出來。其過程是痛苦的,更是不堪的,如同把心掰開,再揉碎。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鍋裏煎熬,直至水分全無,讓人產生一種透過表皮看到靈魂般的感覺。只有這樣,小説中的人物才鮮活,才有冒着熱乎氣般的真實,讀者才會有對號入座的衝動,才會與作者共鳴。
  
  讓讀者對號入座、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小説就是好小説,《蛙》就是這樣一部小説。
  
莫言《蛙》讀後感2
  
  説到我們國家有什麼事是影響深遠,大到關乎國運,小到家家户户都有一段記憶屬於它。在那個年代,它夾雜着無數的祕密,用沙土掩蓋,怕被外人知曉,在往後歲月中,偶被提起,嘴裏唸叨着,感慨着,哀歎着。隨着16年計劃生育政策新規的實施,過去那段歷史又被人們憶起。
  
  這部小説,倘若用一個字形容,就是變。姑姑本是一名醫者,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身份發生着改變;村民們對她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姑姑的言行發生了改變。
  
  姑姑是當時村裏真正意義上的產科醫生,“科學”的化身,她學習婦科知識歸來,好似左手扛着把大刀,破舊,揮刀趕走那些接生靠經驗、靠蠻力的害人產婆,右手是從觀音菩薩那借來的楊柳條,對於產婦和她的家庭來説就是能救苦救難,把產婦從生死邊緣拉回來。姑姑的形象如同寺廟裏供奉着的送子娘娘,甚至被神化到開的一劑藥就能改變胎兒的性別,那段日子裏,村民們對姑姑是敬重的,信賴的。但隨着後來姑姑成為了抓超生的負責人,村民們見她似見瘟疫,躲着、怕着。被她抓着後,罵罵咧咧着,痛恨着。這部小説其中一妙之處就在於,裏面的人物所做的事情,你無法僅用一對或錯,就給他們拍板定論。這些人物的做法,有很多堆砌起來的因。品讀的時候,你的是非觀告訴自己,這件事情是錯的,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你又能理解他們的行為,甚至歎息他們的結局,正所謂“可恨之人必有可憫之處”。
  
  小説前半部分對“蛙”的提及並不多,以致疑惑這部小説與蛙有什麼關聯,無非就是“蛙”與“娃”是諧音,“女媧”的“媧”與“蛙”是諧音,到此小説並無太多提及了。直到一個小孩子把一隻蛙丟到了姑姑身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姑此時卻面如死灰,這件事作為引子,道出了與蛙的故事。人們總笑命運捉弄人。姑姑很喜歡小孩,最愛聽初生嬰兒的哭聲,可是當她退休那晚,在酒精的作用下,那些蛙的叫聲好似孩童的哭啼,卻讓姑姑驚嚇得只剩下半條命。或許在抓超生的那幾年,姑姑的愛黨愛國,讓她抓起超生來,義不容辭、鐵面無私,不管如何無情的讓懷胎數月的婦人拿掉孩子,也都腰桿挺直。但是那晚,她“解甲歸田”,此時的她變回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站在這樣一個角度,她之前做的所有“狠心事”,一下子變得不可饒恕,她就是一個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奪取了無數無辜未出世嬰兒的生命,手上沾滿了鮮血。都説人在老的時候就會回首自己的前半生,也悔恨懊惱自己做過的一些事情。作為一個曾經那麼喜歡孩子,把許多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產科醫生,之後抓超生時所做的一切,無疑是一個劊子手的行為。那些蛙此時無疑就是來索命的嬰兒,他們叫的那麼悽慘,抓着姑姑的頭髮,拖着她的腿,在姑姑看來,她要還債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的姑姑內心有多麼的驚慌失措與害怕,可想而知。在那一晚,大手的出現,在姑姑眼裏簡直就是一束聖光,把她從恐懼中解脱了出來,這也就解釋了後來姑姑為什麼會願意嫁給外貌平凡無奇的大手。
  
  那一次過後,姑姑變得精神恍惚,沒有了之前的精氣神。也徹頭徹尾從一個唯物主義者變成了唯心主義者,相信世上有投胎輪迴一説。命運更巧合的是,姑姑的丈夫大手是一個捏娃娃高手,捏出來的每個娃娃都神態各異,好似真人。於是姑姑依照自己腦海裏想象的每個被她親手“扼殺”的未出生嬰兒的樣子,指導着丈夫把他們捏出來,在屋裏供奉着。之後,以前被姑姑墮胎的每一家,有新生兒誕生了,姑姑就認為是捏的娃娃終於投胎了。這,是姑姑的一種自我救贖的方式。姑姑的變,讓人唏噓不已。被迫失去腹中胎兒甚至是搭上自己性命的孕婦,是那個年代的受害者,但誰想過,姑姑這類人在當時也只是一杆槍,同為受害者。
  
  坊間流傳着蛙和人類是同一祖先,在作者描述的蛙養殖場裏的池子裏,這種説法被“驗證”的淋漓盡致,它們的蛙叫聲,它們結合的方式,彷彿如果人們對已被科學論證了的人類起源論有了一絲動搖,也不足為奇。當你以為蛙養殖場這段情節只是單純與“蛙”呼應而已,那就大錯特錯了,這裏是引出小説故事在新時代下,與“孕”的那些事有關的新篇章;這個蛙養殖場,背後實際上是一家代孕公司。而所描述的代孕流程,與前面蛙池的分類無差,相似得令人咂舌。小説的第一視覺“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獅子,也就是姑姑的手下,也十分喜愛孩子,可是偏偏命運像捉弄人一般,小獅子難以懷孕,體會做母親的感受,但是她又想彌補“我”的遺憾,想為“我”傳宗接代,竟然瞞着“我”跑去找了代孕。而在這個故事裏,對於“我”猛地醒悟小獅子找代孕的那一段情節,現實的進行時與記憶的零碎在拼湊,兩條線的平行描述,可謂是妙。
  
  到了小説結尾,命運抓弄人的戲份被推向了高潮,前半生有一半在抓超生的姑姑,成為了代孕的幫兇,親手接生了這個代孕的孩子,這是多麼讓人覺得荒唐可笑的事情。
  
  這部小説裏,每個人物都被塑造的十分立體,不是單面性的,每個人都有他(她)的好壞面,有着人性的弱點。小説有很多描寫,把舊時候人們對於傳宗接代的慾望展露無遺。每個人都有着他們遮遮掩掩不想為人所道的一面,正如姑姑____時期曾是紅衞兵的一份子;姑姑的好助手小獅子跟着姑姑抓超生,後來卻瞞着大家偷偷跑去找代孕;主人公“我”忠軍愛國,正義,時刻謹記自己軍人的身份,從不敢做越池半步的事情,但後來傳宗接代的想法越發強烈,最終動搖了自己堅定的心,成為了生下非法代孕孩子的幫兇。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傳統思想觀念在改變,特別是年青一代,對傳宗接代、生男孩的渴望淡了許多。每一段歷史都不能被磨滅,那段曾帶給人們創傷的歲月,成為一個特別的標記,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
  
莫言《蛙》讀後感3
  
  花了半天的時間總算看完這本書,我説‘總算’是因為如果説作為一個故事來説的話它並沒能引我入勝,儘管有時候我會忍不住笑出聲來而另外的更多一些時候我不由得陷入默默地沉思。也許純粹只是我個人的喜好,我喜歡我看的時候會讓我停不下來、會讓我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生活當中、會讓我會意地微微一笑、會讓我強抑住盈眶的淚水、會讓我哈哈大笑地同時有種想哭的衝動(比如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用口給全家人炒菜的時候);而當看完後我的心情會久久不能平靜、會好想找個人來説説,又或者只是想長長地舒一口氣後若無其事地做其它的事而心裏卻有一種豐收的甜蜜。
  
  很遺憾地,這部作品只給了我其中的某一些感覺:書信體部分其實給我的閲讀體驗與看其它結構的小説並沒有任何的不同,我覺得好的是寫姑姑的前半生部分,不管是5,60年代時的部分還是7,80年代時的部分我都覺得很是生動,讓我感覺作者寫了一些活生生的事,一些活生生的人,一些確實發生過確實存在過的人(不一定是其中的主人公),從人物説話的口氣,做事的方法,我都覺得真實可信,姑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的眼前;而當時間到了現在,我覺得就要黯淡了許多(我覺得很多我喜歡的作家都是這樣),我想是因為沒有深刻地體驗生活吧?(還有因為不敢寫?)
  
  話劇部分我倒是很喜歡,一直以來,《百年孤獨》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記得當時看完時,所有的一切都隨風逝去,我感覺自己已經活過了一個世紀。我想之所以説這部作品有馬爾科斯的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在話劇部分體現得最明顯吧(山洞場景、蛙們、斷案),儘管其實我對什麼主義是不太懂也不太在乎的。 斷案的部分我最喜歡,為什麼是一個演員來斷案,為什麼這個演員所演的時代不是在當代,哪怕只是一個演員來斷案也免不了還要跟姑姑、蝌蚪一起演,我在想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就很喜歡 .對於這部書所説的計劃生育,我覺得作者以一個沒有評價的態度來寫我覺得很高明,只是把事情客觀地寫出來,至於怎麼看是讀者們的問題了。其實,我覺得如果歷史都是這樣被客觀地寫出來,我想大家都會心滿意足的了(至少我是這樣)。
  
  對於計劃生育,説兩件我親身經歷的事吧(也許很多人也經歷過或看到過):1.我姨家用全部積蓄沒建多久的房子當時被扒得只剩一半;2.很多次坐火車回家人都要被擠變形了。 不屑而言,已讓人心稍有寬慰。
  
莫言《蛙》讀後感4
  
  上午就回到家中,用了一下午的時間把莫言的《蛙》看完了。看的人有些暈頭轉向,混沌一片。並不是故事有多麼的曲折或高深莫測,只是莫言的表達太過真實,讓我誤以為所述之事皆為真事,實則不然。
  
  他巧妙地把現實與幻想結合在了一起,在閲讀的瞬間讓我分不清真真假假,於是腦袋一片混沌。冷靜下來之後明白,後半段的故事應該是虛擬的,前半段關於他姑姑做計劃生育工作的故事,雖有誇張,但也應該很接近事實。
  
  因為那樣的故事,同樣發生在我父母、親人的身上,他們也處在那個年代,殘酷實施計劃生育的年代。記得母親對我説,當年在我之後,她又懷了一個女兒,因為是超生,家裏又窮,在懷胎8個月時被迫終止妊娠了。
  
  8個月是個什麼概念,早產的話,完完全全可以生下來了。母親説,當時生產隊裏的人天天跑到家裏鬧、威脅、恐嚇,逼着把孩子做掉。後來,實在勢單力薄,被一陣毒藥從肚皮上直接注射到孩子的頭上,而終止了生命。
  
  母親現在50幾歲了,都依然清晰地記得這個孩子的面貌。説長者一頭烏黑的頭髮,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樑,粉嫩嫩的小臉,如果順利生下來,肯定長的比我漂亮。
  
  每每談及此事,母親都是無限的傷感和自責。恨自己沒有那個能力能將已懷胎8月的孩子生下來。在那個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年代,這樣的事,數不勝數,全國各地都在上演着如此殘忍、血腥的事。
  
  現在雖然國家發達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策也開放二胎了,但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反而是不敢生了,你説這可笑不可笑?
  
  窮的時候拼命的想生,不窮的時候卻不敢生。
  
  突然想起一句話: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你我不過是一粒塵埃而已。
  
莫言《蛙》讀後感5
  
  無意間收到公司團委贈送的《蛙》,心想,《蛙》有什麼值得看的?我們農村青蛙多得是,可當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蛙》描述的是姑姑由一名助產士最後成為一名計劃生育工作者,她專門與那些想超生的婦女們之間作鬥爭。結果使得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張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後,晚年的姑姑充滿了不安與自責,每當夜晚,她聽到蛙的叫聲彷彿是成千上萬個嬰兒的哭啼聲和控訴,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慚愧。
  
  這是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小説。説起計劃生育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我們不得不感慨一下。
  
  讀罷該書,猶如在中國人的心靈長廊進行了一番巡禮,禁不住重新探尋一下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書中所説,歷史是隻看結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們只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許多偉大建築,而看不到這些建築下面的累累白骨。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説,《蛙》對人性的剖析與批判更為深刻,對社會的剖析也一針見血。通讀小説,我們能感覺到作家雖然始終在寫家鄉的故事,卻已經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類或人性的角度去寫“人”。
  
莫言《蛙》讀後感6
  
  兩天時間,讀完了莫言的作品《蛙》,讀完之後,沒有酣暢淋漓的暢快感。感覺缺了些什麼,或者就是“沒有感覺”。如果硬要説,就是力度不夠,作者似乎是要儘量保持中立。理科男小説讀的不多,只能與餘華的《活着》進行比照。另外有關唐吉阿德的情節確實挺突兀的,與整體鄉土氣息不容。
  
  小説中對計劃生育的批判是有的,但讀後給人感覺該批判的也只是手段的惡劣,至於政策本身似乎還有認同之感,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手法的高超。至於政策執行到現在,作品中有段話很有思考,“哎呦肖大叔,都什麼時代了,您還提什麼計劃生育的事?他説,現在是“有錢的罰着生”——像“破爛王”老賀,老婆生了第四胎,罰款六十萬,頭天來了罰款單,第二天他就用蛇皮袋子背了六十萬送到計生委去了。“沒錢的偷着生”——人民公社時期,農民被牢牢地控制住,趕集都要請假,外出要開證明,現在,隨你去天南海北,無人過問。你到外地去彈棉花,修雨傘,補破鞋,販蔬菜,租間地下室,或者在大橋下搭個棚子,隨便生,想生幾個就生幾個。“當官的讓‘二奶’生”——這就不用解釋了,只有那些既無錢又膽小的公職人員不敢生。”“照你的説法,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不是名存實亡了嗎?”“沒有啊,他説,政策存在啊,要不以什麼做依據罰款呢?”。過往已成反思,將來如何繼續,也許高物價也是一個因素,讓你可以生但不敢生,生的起但養不起。
  
  姑姑這個角色,老年有些悲慘。但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也許是作惡多端、也許是過於懶惰,也許是其它的什麼原因,這也是我每每快步走過乞討者身邊的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