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年《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3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美的歷程》做為一本文藝理論的著作,那麼在這本書中講述了什麼呢!大家在讀完之後都有寫一篇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2022年《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3篇

2022年《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

剛開始接觸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彌補自己少得可憐的美學知識,然而接觸了這本書後發現我得到的不僅僅是美學,還了解了歷史,社會發展,甚至還有作者引用的名家的評價都令我受益匪淺。

作者在介紹每一種藝術的興起與變化,首先會從物質生產,經濟發展,社會局勢分析,這與高中歷史老師所講的不謀而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藝術也無例外:經濟繁榮社會安穩時期,建築工業就會昌盛發達一些,而社會動盪經濟倒退時,哲學思辨,藝術能發展(因為人們需要在黑暗的現實尋找解脱)。因此作者的條理,辨析令我深深折服,也讓我更加渴望的看下去。

作者用生動的筆觸勾畫着中國傳統文化畫藝術,從遠古的圖騰到唐詩宋詞到戲曲,讓我領略了華夏美的真諦,深深折服於古代人的智慧。雖然本文跨度長,篇幅有限,有些地方不能一一詳述,但簡單的地方深刻,詳細的地方有價值。此書在許多地方都給了和我原來所知的不同角度來分析,例如兩漢對生命的熱愛,他古拙與氣勢相雜糅的可愛是以前我未曾瞭解的,還有關於中唐的五彩,各種各樣的發展。此外,還糾正了我以前的偏頗,魏晉時期在印象中一直是暗無天日的,所以料想那時的文化也是充滿了憤世嫉俗與絕望恐懼,但作者卻給出了人的主題與文的自覺兩個小標題,我才瞭解到魏晉時期真正意味着人的覺醒--人對內心的詰問。

在這一大張畫卷中,我彷彿看到了偉大祖先們對美的積極追求,在社會背景這個大熔爐中,人們在適應它,承受它,卻從沒停止過對美的探索,從外物到自身,又由自身到環境,無時無刻不在發展着,進化着,永不停息的美的歷程。

2022年《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2

這本書的確是一本經典好書,即使成書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過時,這才是好書的標準之一,看之前有點未看先退的感覺,因為上了美學課感覺不太容易理解,或許因為我是俗人一個。不過越看越能夠感覺到中國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書,才理解美學課教導的崇高和優美的內涵,現在確實很佩服李澤厚,他的文字能讓一個對美學遲鈍的人也隨着他的講述感受到大美!

《美的歷程》幫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以前比較不理解為什麼西方各種宗教各種信仰,這情況在中國似乎找不到,中國確實有佛教道教之類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來,我們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時間提早了好多,隨後就慢慢演變了。常看到考古發現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種花紋,以為只是裝飾品,其實裏面都包含着種種信仰,比如魚紋、鳥紋、饕餮紋、青蛙紋,這些動物本是氏族的圖騰,將之畫上去是十分虔誠的,時間演替,最後成為或波浪或曲折的條紋裝飾。透過那些圖畫,跟着李澤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夠感受的遠古時期人們對於信仰的虔誠的,有一種信仰的力量無形中從圖畫上透露出來,也許,時代變遷尤其是戰亂迭起,導致信仰越來越微弱,直到最後變為洪荒傳説。我不信那些神奇的東西,但為遠古人民的精神寄託而感慨,也感慨時間的魔力足以湮滅很多東西。

這種變化歷程不只遠古的花紋體現出來,還包括雕塑、書畫和文字風格。先不去總結它們的變化有幾個階段,我想先説説感受到的。常從電視中看到那些瑰麗的器物,做工精緻而美麗,體現在雕塑上就是細膩秀美,體現在書畫上精心勾勒,體現在文字上是鋪陳旖旎,能看出其中的用心,能讓不懂欣賞美的也道一聲贊。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歡體現真心體現感情的東西。

比如圖紋,有段時期是面容可厲的,但是的確能發現它的崇高美,此後的圖紋越來越秀氣可愛,但再也找不到圖騰帶有歷史厚重感的威懾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美,但是漢代那種動作誇張、人體比例不協調也不寫實的雕塑卻有一種大氣樸實的感覺,在技術上比不上後世,但是氣勢渾厚,顯然有一種美的感覺。及至文字,唐詩宋詞都很經典,仍喜歡李白那種自由寫作的感覺。雖然唐時的杜甫、韓愈、顏真卿分別給詩、文和字定下了標準,使得美好的東西有規律規則可學可摹,讓更多人深層次接觸到美,他們的貢獻卓著。但是我還是覺得,那種不可複製的美更為難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注意主題是否符合政治導向,只興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絕唱,叫千年後的人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心情,這種人,這種詩,多好。

得再次讚歎一下李澤厚了,他確實對美學很有研究,通過奇妙的中國漢字,將美傳遞出來,我所學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須要細細品讀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麼東西都脱不開現實的羈絆,歷史洪流展現了奇妙的文化變遷,美的歷程在變,審美的標準在變,這些都不是全無規律可循的。時代動盪時經歷波折頗多,感悟國仇家恨的機會也多,有素材有體悟,可能抒發感情上更深沉更大氣,天下太平的時候,沒有戰亂和動亂,更着手於細節,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細膩感傷。直到政治過於壓迫,一干文化人沒辦法做到直抒胸臆,那麼只能委婉含蓄的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在詞曲中,表達在戲文裏了,甚至完全不管現實世界,所有內容在虛擬的小説中體現,仍然可以從中發現當時的情況。

必須要説,要體味中國的美的歷程,要重視國學,有古文功底,許多內容都源於文獻記錄,詩詞曲文都能散發出其魅力,但也需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氣,主題更宏大,如果不懂國學,也許就品不出。在美的歷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華文化在歷史上的變遷、繼承與革新,走過美的歷程,也是走過了中華的歷史。

2022年《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3

一部史學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絕對不只是內容詳實,在文學上一定也有很大的建樹,所以在這裏我將就史學經典與美學結合談一下我的觀點。

正如魯迅給史記的評論“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可以看出史學作品在文學上的成就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點。這一點無論是在《尚書》、《左傳》還是最近一直在閲讀的《史記》中都可以看到。那麼我現在就史學經典具體的談談其中的美。

這兩學期我們閲讀的史學經典涉及了商周、先秦以及漢代。首先要講的是商周時期的 《尚書》。在這一時期雖説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最初階段,然而已出現了詩歌、散文和小説的萌芽,與後世詩歌、散文和小説的演進與發展,都有這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繫。勞動創造了遠古的文化,也創造了文學。流傳至今的少數遠古歌謠和神話,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珍貴遺產。神話作為人類童年時代的產物,是民族性的原型。特別是文字的發明創造,甲骨卜辭的發現、銅器銘文的產生,不僅使我們認識了那個時代,也知曉了萌芽狀態的散文。顯示散文的發展及形成標誌的《尚書》以及《周易》中的卦爻辭,已具有文學特色這些文學作品,對後世中國文學理論及創作技巧、語言風格、體裁形式等諸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詩經》中反映西周初年的史詩及雅、頌中的一些作品,不僅表現了那一時代的風雲變幻,而且其作品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及比興手法也給後世文學以極大的影響。 現存最早的《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件彙編,古代“尚”與“上”同,尚書即上古之書,上起堯舜,下止周穆公,它是夏、商、週三代政治文獻的總集,大部分屬於西周人的手筆。《尚書》中的文章都是以帝王為中心而進行記述的,主要記載夏、商、周曆代統治者的談話記錄、講演詞、命令和宣言。因為是記言的文告,文字古雅,辭句質樸,不加文飾。其中不乏較有文采的記述,如《盤庚》三篇,關於對臣民威之以天命刑罰,喻之以利害道理的句子,很有説服力。語言表達上使用訓示的口吻,並能夠廣泛的使用比喻,代表了早期散文的成就。

那麼為什麼那些質樸的戰爭開始前的訓話,那些重大事件之後君王的發言是美的呢?如果放到今天來很少有人會覺得領導的長篇大論泛泛之談是具有美的感受的,那麼那個時候的訓話與現今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我覺得這一點的的在時代的背景下去考慮,縱觀人類歷史,暴力是文明社會的助推器,炫耀武力與暴力是氏族、部落大合併的早期宗法制這一整個歷史時期的光輝與驕傲。因之,吃人的饕鬄成了這一時代的最突出的標誌。那個時候的美學,將宗教觀念、情感想象凝聚在怪異獰厲的形象中,這些在今天看來是如此之野蠻的神話傳説,殘暴的戰爭故事與藝術作品,儘管非常粗野,甚至獰厲可畏,卻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學魅力。因為那些看起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祕中,積澱着一股深沉的藝術力量。它的神祕恐怖正是在和這種無可阻擋的歷史力量相結合之後,才能成為美。我覺得這是人開始對自己力量的覺醒,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世界,但是在這個時代,人是沒有什麼力量與地位的,所以君王們選擇藉助外力那些粗野的富有力量感的形象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鼓舞士氣,去戰勝庸君,去戰勝生產生活中的困難。那些響遏行雲的宣言與其説是告訴民眾將士,毋寧説是對天,那個曾經難以戰勝的上天發出的宣言,是一聲聲揮舞着手中的武器帶着恐懼興奮與戰慄朝着未知的歷史的衝鋒。

若顛木之有由薛,天其永我命於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厎綏四方。(《尚書》盤庚上)

明聽朕言,無荒失朕命!嗚呼!古我前後,罔不惟民之承保。後胥戚鮮,以不浮於天時。(《尚書》盤庚中)

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尚書》 盤庚下)

若昔朕其逝,朕言艱日思。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寧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尚書》 大誥)從這些文本中都可以看出那種十分希望改變現狀,去追求一種更好地生活,但又因為當時的生產力等的現在,輒希望通過上天的力量來將他們帶到他們要去的地方,他們追求的生活。那種對生活的渴求是能夠感染所有人的一種美。但是這些都只有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宗教觀念已經淡薄,殘酷兇狠已經成陳跡的文明社會,那些遠古歷史前進的力量與命運的藝術,才讓人真切的理解欣賞與喜愛。這些特徵,反映在器物上就是那些古拙的青銅器,那些齜牙咧嘴的饕鬄紋,而反映在《尚書》中則是那些君主們在戰爭前發出的簡短質樸有力,擲地有聲而又帶着宗教氣息的訓話。他不比盛唐之音的華麗,他也沒有魏晉的飄渺。但是一字一句卻是能夠那麼真實表達人追求力量的情感,那麼的浪漫!

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民敢行稱亂!有 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後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曷眾力,率割夏邑。有 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易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尚書》湯誓)在場的各位,都聽我説,沒有那個人,人民怎麼敢作亂。現在夏朝有罪,我們要奉上天的命令來討伐他 ......夏氏犯了罪,我畏懼上帝不敢不去征伐......那麼現在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看出上面這個文本與饕鬄紋之間的聯繫與相似之處。那種希望藉助上天的力量去追求一種更好的生活是不是就是一種可以直達人心的美的力量!

至於漢代之時,這時候在美學上最大的特徵就是浪漫主義。雖然之前也提過理性精神這時候在北方已經迅速發展了,但是南國浪漫主義由於原始氏族社會結構有很多保留與殘存,依舊能夠強有力的保持和發展燦爛絢麗的遠古傳統,這些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文化,一種充滿奇異想象與熾烈感情的浪漫主義。作為屈原代表作的《離騷》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離騷》用詞激盪淋漓,異於風雅,情感的抒發爽快淋漓,形象想象豐富奇異,沒有收到道德規範與理智的約束,那種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緒、無羈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這種浪漫精神也在《史記》中有充分的體現。體史而義詩是其一個重要的特點。《史記》中篇末的太史公自序便是這種精神最好的註腳。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 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摘自《史記》項羽本紀)然項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那對項羽功績簡短有力的描述與稱讚,同時思想有絕對不會拘謹,對項羽有着獨特的見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有褒有貶,對項羽的功過有着深刻的認識與全新有價值的理解。既擺脱了先秦那些不理性的內容,又體現了一種極大的浪漫主義情懷,而這就是《史記》最美的地方。

會稽之恥,句踐欲當。種誘以利,蠡悉其良。折節下士,致膽思嘗。卒復仇寇,遂殄大邦。後不量力,滅於無強。(摘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以餘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餘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豪暴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史記》遊俠列傳)幾乎每一篇太史公自序中都有那麼暢快淋漓的評論與辯證的政治、哲學的思考,太史公不是一個不理性的人,從小能夠憑藉家父是史官的優勢閲讀大量的經史典籍絕對對歷史有遠超前人的理解,但是太史公骨子裏的浪漫與時代的背景,卻讓《史記》在文學上也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不啻是漢代文學史學的美的代表。

西漢到東漢,經歷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巨大的意識形態的變革,形成楚地的神話想象與北國的歷史故事,儒家與道家傳播的荒忽之談交織在一起狀態,出現在人們的意識觀念與藝術世界中。《史記》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這些。其一方面通過宣揚儒家教義與歷史故事——表彰孝子、義子、聖君、賢相表現,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對世俗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多種描繪表現出來《史記》中對諸如“荊軻刺秦王”、“管仲射桓公”、“藺相如完璧歸趙”、“鴻門宴”等等各種歷史人物於事件都有出彩的描述。從孔夫子到老萊子,從義士到烈女,從遠古歷史到漢代人物,真是可以説品類齊全。其中激情性、戲劇性的行為、人物與場景,更是興趣與意念所在。雖然説道德説教與儒家信條已經深深的影響與改變那個時代,但是依舊無法掩蓋那股有着深厚傳統的浪漫激情。在這方面漢代無數的畫像石與畫像磚也可以提供例證。同時漢代藝術對現實生活中多種多樣的場合、情景、人物、對象甚至很多很一般的東西的,也有大量嚴肅的描寫,反射出一種積極的對待世間生活的全面關注與肯定。形成神話——歷史——現實三者合一的真正五彩浪漫的藝術世界。人這個時候不是在自身的精神世界中的,而是完全融化在外在生活與環境世界中,在這種玲琅滿目的對象化的世界中,漢代的文藝儘管粗重笨拙,卻心胸開闊,氣派雄沉。不是説之後那些温婉細膩的藝術作品就不美了,就像武俠小説大家金庸先生兩個惹人喜愛的人物來做比方,一個是機智聰慧的黃蓉,一個是沉穩剛勁的郭靖,聰慧的黃蓉有其精巧細緻之美,而沉穩的郭靖也有其剛猛的力量之美。

另外一個注意點就是漢代的藝術作品,是通過動作、行動、情節而不是憑藉細微的精神面貌、音容笑貌來體現,這就構成了漢代藝術古拙的面貌。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羣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史記》刺客列傳)你看着段文字中的動作用詞,把、持、揕、拔、操、逐、環、愕、擊、搏、走、負、擊。那極短時間內對動作精準詳細的描繪,能夠讓我領會那一刻秦王與荊軻之間奔跑追逐擊劍,那種十分厚重的力量感與律動,是漢代才有的獨特藝術魅力。漢以降,無以再得其神韻。這種神韻若是想有更直觀的感受的的話,我們可以藉助別的藝術形式,因為藝術往往都是相通的,音律的高低急緩、書法的濃淡疏密、繪畫的色彩結構、戲劇的低迴婉轉,所以往往一個時期文學上的作品的美的特點也可以從其他藝術作品中去理解。漢代藝術雖然處於草創階段,顯得幼稚、粗糙、簡單、笨拙,但是那種運動、速度的韻律感,那種生動活躍的氣勢力量,就反而越顯的其優越於高明,這種美是模仿不來的。漢代藝術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種整體性的力量與氣勢,是後代難以企及的。這就像歐洲著名的畫家畢加索在探索了好久將自己爐火純青的畫技與小孩的稚氣的視角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畫風的美,也是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

通過這一學期的古漢語的學習,讓我對古代的政治歷史與文化都詳細的瞭解,同時也有了對史學經典中的美的感受。其實對一門課的學習過程中往往要廣泛的借鑑,比如閲讀《史記》你可以從政治學的角度去看他,這可以看到《史記》中那些名人志士卓爾不凡的政治智慧;如果你從歷史學的角度去看,這可以分析《史記》中記載的翔實的史料來看待歷史的興衰替代;如果你用文學的觀點來看待《史記》的話那麼那些字啊歷史上閃閃發光的人物一定會讓你有不一樣的感觸。閲讀文本如此,閲讀人生亦是,如果用另一種角度去看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收穫與見解,在這個過程之中也會有自己的成長,與對原先耳熟能詳的東西有了新的認識!那麼這個時候出現在你面前的將會是一整個全新的世界!

Tags:讀後感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