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3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9W

大家在無意間讀到李澤厚《美的歷程》這本書時,是不是都有不少感觸呢!那麼讀後感應該如何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3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1

拂去浮塵,一本書就鮮亮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深藍色的布面包裹着,厚重的基調,泛黃的內頁,無時不刻不在展示着撰寫它、裝幀它的人的匠心。這就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關於美學的書似乎也讀過一些,但一直沒有形成體系。何謂美,又如何去尋。跟隨着李先生的指引,一步步找尋重拾美的種種蹤跡,猛然想起“布面素心”這句話,亦是很好的映襯了。

有兩種東西,始終讓我震撼:一是無盡的星空,吸引無數人為之傾倒,記得兒時看流星雨時,總會為之爆發出陳陣驚呼;二是人的精神與信仰,美則屬於後者,因為美的概念是人創造的,自然界中似乎只有人懂得如何欣賞美,這本身已是凌駕於其他需求之上了,從生態美學來看,星空也是一種美,自然美。

那美真是包含萬物的大美了。

那真是一個悠遠的時代,悠遠的我們都忘記了的時候,那時候沒有聖德教化,沒有城市科技,有的只是一個個躍動的人,還未被固化的淳樸心靈,不妨把它稱作為人性吧。

五代十國以後,恐怕大眾已經熟知了,而中國文化的光輝,啟蒙就在以前,可以説,它是中華文化主體的開始,純粹之光。

光是什麼?客觀上來講,它是傳播信息的,藉助光,人們得以看到東西,簡而言之,需要憑光去發現認知更多的事物,這才是啟蒙運動的初衷,換成一句相對現代的話,自由引導人民。

延着河流的源頭追溯,在秦前,是先民。稱他們為“民”,説明他們已從單調的勞動中逐漸解放,初步擁有個體意識和家國觀念,並漸進掌握了鑑賞美的能力(姑且就讓我説説吧),第一次團結成了一個個羣體,即社會。現在有些人想超凡脱俗,不務仕途,遠離官場還是可行,但想脱離社會那還是不大可能的,就算隱居江湖消極避世,仍不得不與人打交道,在那個時代之前,算可以,所以,後世所謂的“出世”“超脱紅塵”只是遠離眾人煩擾嬉鬧趨之若鶩的大千世界,並非真的獨立存活,逃離的是一種生活。

不由想起之前學過的《赤壁賦》,蘇子在其中大談人之渺小與享受美好,記得當時解讀為出世與入世,覺得很有道理,但他真的脱離凡務了嗎,從前後兩段來看,縱情山水應該是他寄託情懷、休閒愉悦之地,他還是積極入世的,可謂神得儒家學派的精髓,從休憩再出發,這也是東坡的可愛之處。

個體的人和羣體力量比還是渺小的(精神層面暫且不論),要想動用甚至掌控這股力量,就要用到社會組織結構,鑑於剛從自然原始脱離不遠,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敬畏又親近的鳥獸作為圖騰——

“凡九山,二百六十七裏,其神神狀龍身人面。”《中山經》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謂燭龍。”《大荒兆經》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詩經》

無不例外的,它們都是現有物種的神話改造,不是現實的對象,而是幻想的對象。觀念的產物和巫術禮儀的圖騰。看來莊子的《逍遙遊》中“北冥有魚,不知其大”是頗受了它的影響。

圖騰,可以帶我們穿越,回到那個龍飛鳳舞的時代。這話應該沒錯,龍和鳳確是當時兩大圖騰,以這為首的兩大氏族終以西勝東的結果而告終,龍與鳳得以並存,“人面鳥身,踐兩赤蛇”是否驗證了這種鬥爭。自此,中原大地上氏族間矛盾基本消除,以後的戰爭中這也不是主要矛盾。

圖騰和現在的徽章起到的作用相類似,都團結一致籠絡人心之用,但前者遠比後者神祕強大,具備敬畏的感召力,就如同狼圖騰代表的是草原民族不屈與自然作鬥爭的精神,一種狼性文化。當你拾起一枚有些年頭的圖騰,古銅的質地頗有分量,厚重,龍文盤繞,鐫刻其上,隱隱而又逼真,在當時,它們甚至具有神力魔法,濃縮積澱着原始人強烈的情感和思想。而這,正是什麼意識和藝術創作的萌芽。

在渾厚的中土大地上行走,那時森林依舊在,碧鬱青青,途經都有四門,名曰:河伯、東君、雲中君、山鬼……其路漫漫遠兮。

中華民族似乎對線條有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倉頡造字,驚天地泣鬼神,從魚蛇具象到陶罐花紋,懷素對初唐書法的改造,何嘗不是對線條的抽象概括總結。

不知那時為何半神都以人面獸身的形態出現,這與長久的審美是離不開的,這種猶能言語,與人親近的形式,區別於古埃及,似乎蒙上了一層煙火氣,有了人間的味道,而妖也變得可愛了。這也為後來兩宋時佛陀轉型提供了依據,不再是神廟上的高高在上,而是一個可以親切對話的對象,更接地氣。中國本土宗教沒有極端主義,乃至逐漸走入民間,應是源於這種初始的“經世致用”的思潮。

除去先秦諸子百家、竹林七賢、建安七子、何晏王弼王等一干人的中唐以後,藝術方面的格調就基本奠定,後雖歷朝也無大變,杜詩顏字養畫成為後世楷模,無敢逾越,也無怪趙翼説:“李杜詩篇萬口傳”。

那時候多的是神,少的是人,最終促成的是神向人的轉變。

想想還是自由開放的年代好,思想自由,言論開放,但往往伴隨着黑暗政治,亦或是政治險惡導致重心向文學傾斜?經年戰爭,所以他們的思緒飛揚中包含了寫不欲寫的巨大痛楚和哀傷,當然,無光混沌中也孕育了先秦諸子和魏晉風度,而自由也是從那時而起的。

時過境遷,原先的一切都不會不存在,八十年代的尋根文學大概基於這點,那就從遙遠的數不清的年代開始,擁有樸實無華的美麗,質樸自有其風韻。潮水盪滌過的沙灘,應有人去走字,這就是簡單美。

“涯州海後無中華”這是句戲言,但這光從中唐開始就慢慢衰退了,一點點暗淡。聽説陶潛《山海經集註》的最後一位讀者,距今幾千年,也算先人了。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2

今天,我剛在網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容是什麼,很吸引人。

你去過天安門前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嗎?如果你對那些史實並不十分熟悉,那麼,作一次美的巡禮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説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畫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麼?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裏凝凍、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着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歎,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裏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麼,從哪裏起頭呢?

得從遙遠得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

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可複製,幾近於偶爾雪上留痕,一線佛裏梵音。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於後來者審視的心靈敏鋭度。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興趣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繫,但它們卻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繫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説明。

於是,相應的體現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捨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徵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託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峯。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傑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的具體歌唱;終於,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後,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後者優美寧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來是如此客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我沉思良久,感慨萬千:創造美是需要真情實感的參與的。這樣的創造就如同我們寫文章,最感人的文章不是運用了多少華麗的辭藻,講述了多少真理名言,而是這些話是否發自作者的內心。一篇平淡樸實的文章,只要字字句句發自肺腑,自然就有可讀性。至於後世的獰厲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據我分析,是因為青銅時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師的話——包括國王和巫師自己,所以他們所創造的饕餮,飽含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後期那些造型,製作者裏許多人也許本身就是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他們的作品即使非常誇張、恐懼,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帶來的美。因此,遠不是任何猙獰神祕都能成為美。恰好相反,後世那些張牙舞爪的各類人、神造型或動物形象,儘管如何誇耀威嚇恐懼,卻依然只顯其空虛可笑而已。它們沒有青銅藝術這種歷史必然的命運力量和人類早期的童年氣質。

時代發展了,技術提高了,製作精緻了,但從美學的角度看,戰國的青銅反不能成為青銅藝術的代表。稚拙的饕餮更俱美學價值。這種情景絕非偶然,它同樣出現在漢代的陶塑、陶俑等藝術上。

本書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明清時期小説、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重要觀念。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説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儘管我們後來在知識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永遠的,正如對於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永遠的一樣···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3

《美的歷程》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也是我求學時期最早接觸的一本專業美學的書,直到現在我依然愛不釋手。李澤厚先生用十幾萬字、十個章節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從遠古到明清的“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深刻卻又回味無窮。李澤厚先生用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概念闡釋、鋪陳、思辨了這次美的歷程,雖然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但是在開始閲讀這本書時,我是在並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開始了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追求美卻是每個人的本性。但是,什麼是美?美是如何產生的?美的本質是什麼?我們中國美學的着眼點在哪裏?等等,這些問題卻是一直以來人們不能很好解釋的。作者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在遠古圖騰、青銅器亦或者是詩歌、小説中都發現了美,而這些是普通人並不曾發現或沒有注意的,這點給了讀者們新的視野。

例如書中提到的的“青銅饕餮紋”書中説,青銅饕餮之所以美,不在於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於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須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這種種兇狠殘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種真實的稚氣,從而使這種毫不掩飾的神祕獰厲,反而盪漾出一種不可復現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因此李澤厚説,這些饕餮儘管極力誇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而近年戰國中山王墓的大量銅器很標準,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漸失去遠古時代的象徵意義,而更多成為玩賞的對象,或賦予了倫理的含義。那祭祀禮器,儘管也有龍有鳳,卻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銅饕餮的最後一個段落,李澤厚説:“當青銅藝術只能作為表現高度工藝水平的藝術作品時,實際便已到達它的終結之處。戰國的青銅巧則巧矣,確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與前述那種獰厲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較,則力量之薄厚、氣魄之大小,內容之深淺,審美價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別。十分清楚,人們更願意欣賞那獰厲神祕的青銅饕餮的崇高美,它們畢竟是那個‘如火烈烈’的社會時代青神的美的體現。它們才是青銅藝術的真正典範。”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詩詞歌賦中,李澤厚先生也展示給了讀者一幅屬於詩詞歌賦特有的美圖。正如作者所説“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而以小説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興趣的就是明清文藝的世俗人情。“這是又一個廣闊的對象世界,但已不是漢代藝術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蠻勇力量的凱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姿多彩的社會風習圖畫。”

縱觀《儒林外史》、《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等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都是令讀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們的所表現的是一些平淡無奇然而卻比較真實和豐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讀者們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儒生們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況。《紅樓夢》所描繪的是四大家族的興盛衰亡,描繪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就可以很好的表現了這一世俗生活的表現。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愛情,正如《西廂記》,雖然在當時被列為違禁的書,但是其中貼合普通百姓的愛情描寫深深吸引了許多讀者,許多人並不在意那所謂的“禁”,還是通過各種方式一讀此書,連《紅樓夢》中一直循規蹈矩的林黛玉都讀過此書。可見,這種世俗生活的、所表現出來的“美”對廣大讀者的吸引力。

“這種書俗文學的審美效果顯然與傳統的詩詞歌賦,有了性質上重大差異,藝術形式的美感遜色於生活內容的欣賞,高雅的趣味讓位於世俗的真實”,這裏沒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沒有真正報復雄偉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現實生活的故事,而這種接近現實生活的故事顯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實,引人入勝。

《美的歷程》還揭示了另一個與平時的教育不一樣的視角。一般普遍認為,某一個詩人的風格特點是統一的,很少會對其詩歌、詞分開單獨研究其特點,但是,此書卻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觀點,如韓愈,“同一個韓愈,與進攻性、煽動性、通俗性的韓文相併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艱澀的韓詩;儘管‘以文為詩’,但韓詩與韓文在美學風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韓愈,文中還提到了柳宗元、韋應物等等的詩文,“經常是這兩個方面的複雜的統一體”。這也給讀者們不一樣的視角,是相關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單獨的研究這些詩人。

我認為,看這本書,需要很多的積累,對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築、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瞭解,不然就無法領略這本書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讀完這本書,也是一個知識儲備大大豐富的過程。

Tags:讀後感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