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死魯迅讀後感精選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7W

大家要知道寫讀後感的過程也是我們鍛鍊語言組織能力的過程,書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同學們對書上情感的體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死魯迅讀後感精選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死魯迅讀後感精選8篇

死魯迅讀後感篇1

?瑣記》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

文章先從衍太太這一角色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衍太太之間的故事。文中寫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來像是在誇讚她,實際卻諷刺了她的虛偽舉止。也讓我從中懂得了不能憑藉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要從內心、從本質上來判斷。

而後文所寫去學堂一事,則更是耐人尋味。文章中説的城中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的確説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一天的時間都消磨在一科的學習上,滿腦子的英文或滿腦子的古文。學堂中根據等級的分別,竟然連宿舍的好壞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揚威,不好的就低頭不敢言語,連走路都要讓他三分。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魯迅先生要醫好人思想上的病。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為瑣記,但卻頗能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通過閲讀此文,讓我長了不小的見識,真是受益匪淺。

死魯迅讀後感篇2

?祝福》的故事,在讀書人中廣為流傳。這篇小説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了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劇中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位勤勞、善良的農村婦女。她十歲半被婆婆買來做了童養媳。而當時的小“祥林”卻還在“搖籃眠”!“白晝間我喂他三餐飯,到晚來我給他把尿布來添!含辛茹苦十餘載,成親半年命歸陰!”這便是三十歲剛滿、一個連自己的姓名都不知道,只被人喚作“祥林嫂”的人生悲劇的開始。慶幸的是祥林和他弟弟祥根都很善良,祥林死前硬是懇求妻子逃離了家園,因為此刻衞癩子正在設計出賣她! 此時的祥林嫂,有的是力氣,而且又聰明、又勤快。她經人介紹,初次來到魯鎮的魯四老爺家去幫傭,魯四太太説她:“力氣大來工錢低!”所以很願意收留她。而魯四老爺卻從心裏嫌棄她是個“寡婦”,但迫於僱人難而不得不暫時留用了她。他還忠告他的太太:“對下人滿意,只可喜於心,莫可露於外!”可見,他是一個多麼陰險、狡詐的傢伙啊!

兩年後,衞癩子終於千方百計地打聽到了祥林嫂的下落。首先,他明目張膽地以“父債子還,夫債妻填”為理由,索走了祥林嫂靠幫傭攢下的辛苦錢。然後,又和她婆婆串通一氣,設計搶走了去河邊淘米的祥林嫂,把她賣給了深山密林裏的賀老六。 起初,祥林嫂死活不從,還想一死了之,併為此碰得頭破血流!無奈,在眾人的強拉硬扯下,還是“拜了堂”!酒席散後,湊熱鬧的眾鄉親相繼離去。從昏迷中醒來的祥林嫂,心中充滿了怨憤,她含淚反覆哀求賀老六:“放我回去!放我回去!。”心地善良的他,不忍再傷害眼前這位可憐的人!於是,他答應了祥林嫂的請求。但當他問道:“你是回魯家幫傭,還是回家”時,一句話卻觸動了祥林嫂的滿腹心事:“回家,我哪裏還有家?”是啊,天地如此之大,竟然沒有她的落腳之處。於是,兩個苦命人兒又相幫相依,組成了一個“新家”!

秋去冬來,歲月更替。五年後的一個春天,他們夫妻倆生下的“小阿毛”也已長成一個活潑可愛的好孩子了。他是那樣聽話,那樣乖巧,那樣討人喜歡。媽媽讓他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此時的祥林嫂心中充滿了幸福感,她是那樣滿足,那樣快樂,那樣滿懷希望!

一天,阿毛爹上山去打獵,突然被鄉親抬了回來,説是“傷寒”病又犯了。賀老六還掙扎着説:他剛打死了一隻狼就犯病了,另一隻狼卻逃走了!祥林嫂忙於搶救丈夫,就讓阿毛去門口剝豆吃。不想,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此時,衞癩子又闖進賀家逼債,惹惱了本已生病的賀老六要與他拼命。衞癩子乘機將賀老六從胸口猛填一拳,他頓時口吐鮮血,倒地身亡。而此前祥林嫂為了安慰病中的

丈夫又出門去找阿毛,卻猛然發現蹤影皆無!忽聽有人高喊:“打狼,打狼。”待她失魂落魄地和鄉親們一起追去時,孩子已被狼吃了!“五臟都已被挖空了,但手裏卻還緊緊地抓着那隻籃子。”

此時的祥林嫂又該如何呢?面對喪夫失子的不幸,面臨衞癩子“搶房又將窮家端”的悲慘結局,無奈之下,她只得又奔魯家去幫傭。但魯家對她的態度,上至老爺、太太,下至傭人柳媽都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人人厭來個個嫌!”——“皆因我兩次守寡命運賤!”老爺、太太還吩咐柳媽:“只可讓她做些下人的活,祭祀時是千萬不能讓她插手的!”柳媽又恐嚇她:“你如今嫁了兩個丈夫,那兩個死鬼在陰間都等着你,等你死了要將你鋸開來分給他們。”並送給她一本關於“陰曹地府”的畫冊!夜幕降臨,孤獨的祥林嫂拿着它,越看越心驚,越看越害怕!耳邊還不時響起柳媽的那些話。萬般無奈之際,她不得不聽從柳媽的建議:“現唯一的辦法是:去土地廟敬個神,捐個門檻讓千人踏,萬人踩,那樣就贖了你一世的罪名!”於是,祥林嫂又把“多年辛苦”換來的工錢全部交給了“廟祝”,並賒賬“捐了門檻還了願”!

一年一度的“祝福”又到了,魯家上下,忙碌中透出絲絲喜氣。當祥林嫂“高高興興到堂前”,為魯四老爺家端來“祝福”的年飯時,“忽聽老爺太太一聲喊,”説她“是不祥之物,傷風敗俗,除夕之夜趕外邊!”。這下徹底打破了祥林嫂繼續生活下去的夢想,使她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絕境!

痛定思痛,絕望、憤怒的祥林嫂終於鼓起勇氣,手執利斧走進了那座“土地廟”,她要去“砍門檻”!她要把這象徵着封建迷信的神權統統毀掉!她滿懷“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天地和神仙!”“到陰間即便是刀劈斧剁也心甘!”的一腔豪氣和怨氣,砍掉了那個曾被“千人踏、萬人踩”的“門檻”!在又一個“祝福”的風雪之夜,倒在了魯四老爺家的門前。至此,全劇畫上了一個淒涼而悲慘的句號!

魯迅先生的小説《祝福》,自其問世以來,相繼被改編成各種戲曲,我觀賞過的有:越劇、黃梅戲等,它們的改編可謂風格各異,各有千秋。劇作家都能吃透魯迅小説的深刻內涵和思想精髓,着力塑造祥林嫂這個悽慘的悲劇形象。但秦腔的改編卻又將這一悲劇人物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即增加了“砍門檻”這一重要情節,還增添了一些必要的次要人物和必要情節,使得這幕悲劇比小説更令人玩味,更令人蕩氣迴腸!尤其是“砍門檻”這一情節,使原本柔弱、卑微的被損害、被侮辱的“小人物”——祥林嫂,具有了堅強不屈、不甘屈辱、與命運做最後抗爭的光輝形象,使她的反抗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使觀眾從她那如泣如訴的哀怨聲中,聽到了她痛苦的呻吟,聽到了她憤怒的控訴,更聽到了她不平的心聲!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令人思考,催人奮進,教人學會生活,學會珍惜。

記得當代著名作家丁玲曾説過:“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都把她往死裏趕!”此話的確很精闢。她本是一位勤勞、善良、倔強、堅強的農村勞動婦女,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佔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卻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最終被舊社會所吞噬。面對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也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然而最後還是被徹底壓垮了。

?紅樓夢》中妙玉曾説過:“哀莫大於心死!”當絕境中的祥林嫂“抬頭問蒼天:‘魂靈究竟有沒有?魂靈究竟有沒有?’”時,“蒼天——不開言!”又“低頭問人間:

‘地獄到底有沒有?。死了的一家人還能再見面嗎’”然而,“人間也無言!”祥林嫂就在這“半信半疑難自解”中,“似夢似醒”地離開了人間。她的死,固然是由於貧困、潦倒所致,但更重要的卻是精神的崩潰。這不僅僅是她個人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整個社會的悲劇。只有徹底埋葬那個時代,像祥林嫂這樣的勞動婦女才會有活路,才能過上勞動致富的幸福生活。所以,生活在今天的廣大婦女,一定要無比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學會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打造一片新天地,創造一種新生活,也為家人、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劇作家的良苦用心,亦能對得起魯迅先生的偉大靈魂。

死魯迅讀後感篇3

初識魯迅的時候是在今年語文書的一篇文章《少年閏土》,一開始,我並不怎麼欣賞他。後來,媽媽給我買了一本《魯迅兒童文學選集》,因為對阿q這個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傳》是我讀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傳》的字裏行間都刻有他的情緒和對社會的滿腔悲傖。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生活在江南未莊的流一浪一僱農。阿q深受剝削、壓迫和凌一辱,這本已是十分悲慘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對這些竟然麻木健忘,並且養成自卑自賤自欺自輕自一慰的惡習,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來發泄被人欺壓之氣,以讓自己獲得平衡。阿q的一性一格之所以形成這樣惡習是基於他所生活的環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見到不會説話的人他便罵,見到力氣小的人他便打。與王胡打架打輸了時,便説君子動口不動手,假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經伸出頭來等待了。對小d,則是揚起了拳頭向小d擺出了一副挑戰的態度,對沒有抵抗力的尼姑則動手動腳。阿q臨死之前感到最遺憾的兩件事是:一是畫押的圓圈畫的不圓。二是遊街時,沒能唱出幾句戲來。這兩件遺憾的事是多麼的可笑啊,又是多麼的可悲。這絕對不是臨死前的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阿q是沒有靈魂的,就是死了也沒辦法上天。因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軀殼,他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説沒有任何意義,多他一個少他一個都沒有關係。阿q死後,人們對阿q的死態度各不一樣,有人説:“阿q是壞人,被一槍一斃就是有力的證據。”有人説:“一槍一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人説:“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跑了一趟。”這些語言就是人們對阿q的“臨死祝福”。

這篇文章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和他自欺自賤自輕自一慰不肯面對當今現實的一性一格,反映出當時我們中國人民的軟弱。這種一性一格不僅是阿q,還有許多僱農和他一樣。阿q給了我們一個不可自欺自賤自輕自一慰的很好例子,使我們懂得了應該面對現實,不要被困難所嚇倒。

死魯迅讀後感篇4

假期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有點感受,而且我感覺這兩本書的感覺差不多,所以讀後感就寫一篇吧。看到這些書剛開始我的感覺是有點害怕,因為魯迅是一位文學成就很高的大文學家,所以他的作品我可能會讀不太懂,而且我感覺他的文章會有很多那個時代的東西,而且是我們現在所不能瞭解到的東西。所以我們只能看到一些淺顯的東西,只能簡單的寫點東西啊。

在這些書中,寫的東西都差不多的,最起碼在我的眼裏都是差不多的`。可能都是通過一些事情來揭示那個時代的悲哀。黑暗的登記制度,不平的人生經歷,並且希望中國能夠站起來,中國人可以走出愚昧吧!就像是阿q的物質愈糊塗,祥林嫂的無奈,與那個時候的封建。

在這些故事中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説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也許這就是魯迅要告訴我們的吧,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是愚昧的,那個時候的中國是黑暗的……

希望我們看到這些作品是能夠有所感悟吧!

死魯迅讀後感篇5

每次閲讀魯迅先生的作品,總會有一股激昂之情在心頭騰湧。可當我翻開《朝花夕拾》這本書時,它讓我感受到的則是童年的美好和那漸漸遺忘的樂趣。

?朝花夕拾》這冊雜文集就具有這樣的魔力。它用淳樸,清新的語言描寫出了魯迅童年是種種有趣的事。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則是《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文章。在文章裏,魯迅寫出了他對《山海經》是如此的渴望,甚至徹夜難眠。而長媽則是為了完成魯迅日夜渴求的願望,讓魯迅得到知識的果糧,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這種樸實而真摯的愛着實令我大為感動。

在那個年代裏,小孩子能得到一本書是多麼不容易的事。而又有多少人為了汲取知識的養分而苦苦渴慕。而在我們生活的現代,書店,網站遍佈,各式各樣的書籍隨手可得,可又有多少人用心地去閲讀?大的、小的書店、書城林立,在其中的人卻寥寥無幾。特別是中,國小生,他們一部分整日沉溺於網絡,遊戲之中,像閲讀這樣能讓人精神愉悦的事卻很少有人去做,這難道不是一種極大的諷刺?

魯迅的童年充滿歡樂,那是一種淳樸,自然的歡樂。而現代孩子們的歡樂卻來自於網絡遊戲,以及一些本不是他們這個年紀該做的事,卻樂在其中。我多想像魯迅那樣與大自然做朋友,與可愛的小蟲們為伴,而不是整天在鋼筋水泥間穿梭,可這個願望什麼時候才會實現呢?

死魯迅讀後感篇6

概括:《兔和貓》是魯迅先生《朝花夕拾》裏的一作文文章,講敍的是,魯迅先生小時候在故鄉,同院的三太太為她的孩子們買了一對白兔,但是當這對白兔生過孩子後,孩子失蹤了,並在牆角是不知被誰挖了一個大洞,再過了幾天,那一對大兔子也失蹤了,這是較為可疑的就是一隻大黑貓了。在最後,作者為了那一對大兔子打抱不平,用青酸鉀謀死了那隻大黑貓。

感受:文中在前面描寫了,那一對大兔子的可愛之處與作者為何如此喜愛這一對大兔子,對兔子外貌的描寫的出神入化,“豎直了小小的通紅的長耳朵,動着鼻子,眼睛裏頗現驚疑的神色”,對兔子的動作習性也有具體的描寫“孩子們時時捉他們玩耍;他們頗和氣,豎起耳朵,動着鼻子,馴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裏,但一有空,卻也就溜開去了。”這句話主要寫了孩子與兔子玩耍時,兔子所表現出來動作,行為特點。“他們忽而自己掘土了,掘得非常快,前腳一抓,後腳一踢,不到半天,已經掘成一個深洞,第二天,他們便將乾草和樹葉銜進洞裏去。”在這句話中,我們看出兔的一種習性,喜愛掘土。也可以明白為什麼有成語叫做“狡兔三窟”。在描寫兔子如何掘洞時,作者刻意運用了許多動詞,如“抓”,“踢”,“掘”等等,更能生動形象的讓讀者瞭解當時兔子掘洞的情景。

從這作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讀出,這作文文章有兩個主角,《兔和貓》。在前面,我們可以讀出對兔子細微的描寫。但貓在這裏充當的是一個反面的角色,是一個反面角色,是一個謀害兔子的兇手,最後被作者殺死,自然也就不會對貓本身有細緻的描寫,而是通過幾個配角,如三太太,“我”,對貓的看法,來襯托出貓的惡毒。這種寫作手法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在文章的最後,作者用殺死貓做為結尾,我個人認為,真是“天經地義”,反面角色得以惡懲,並展現了作者一種懲惡揚善的觀念。

從這作文文章中,我們要學習作者對正面角色的細微描寫,也要學習對反面角色進行襯托的描寫手法!

死魯迅讀後感篇7

翻開魯迅先生所著的《朝花夕拾》,《狗貓鼠》突然衝進了我的視線,引發了我無盡的沉思……

貓,在人們的印象中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擁有鋒利的爪子和敏捷的身手。但是《狗貓鼠》中,卻被魯迅先生寫成了一種令人憎惡的動物。

一是因為它捉住獵物後總是先玩弄一番,放走,捉住,再放走,又捉住……一直等到玩膩了才吃掉。

二是因為書上不是説貓是老虎的親戚嗎?那它怎麼還這麼會撒嬌呢?如果它的身體放大十倍的話,它還會這樣麼?定是要張牙舞爪的欺負弱小去了。魯迅先生一直對貓這種動物不怎麼待見,直到知道自己小鼠的死與貓無關後,才改善了點對貓的看法。再仔細思量思量,魯迅先生是真的討厭貓嗎?我想,也不盡然,他真正討厭的應是如貓一般的人。

貓這樣的人,生活中也有不少,喜好玩弄他人,又欺軟怕硬。

生活中的一些人,看到比自己弱小的人,就嘲笑、欺負人家;一旦遇到比自己強大、厲害的人,就趕緊去巴結,討好。這種人就是典型的欺軟怕硬,兩面三刀,與貓的秉性十分相似。

我們可不能成為這樣的人,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不能嘲笑、欺負他們,要幫助他們,和他們友好相處;遇到比自己強大的人時,不去巴結、討好他們,要用自己最真實的樣子去對待。

我們要做不欺負弱小,不畏懼列強,不趨炎附勢,不玩弄別人的人,做一個正直,善良,自己心目中認可的自己。

死魯迅讀後感篇8

魯迅先生是如此獨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讓我們這些後輩敬佩、模仿。所以,魯迅先生的名作也非常值得我們去閲讀。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從《孔乙己》裏面領悟到:魯迅先生的本來目的是要表現世人的涼薄,我卻從中看到了讀書人的悲哀,自尊心強卻無地位,可供賣弄的惟有學問而已,可是學問在世人眼中算什麼呢?魯迅先生在刻畫人物方面並非象西方小説那樣大段大段的描寫,而是抓住最具特點的地方寥寥幾筆傳寫精神,這就是他寫作的獨特之處。《孔乙己》中寫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酒店是人們取笑的笑柄,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了個半死,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像《故鄉》時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這一切的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麻木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而《狂人日記》的優秀之處在於他用了日記體和精神病人的內心獨白這種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個隱喻,是先覺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認為他説出真實是一種威脅,儘管那是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東西。我們活在謊言中,還有就是對他恐懼的也多是這個社會的被奴役者,但他們不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認為他追求真實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讓他從青春期的發瘋狀態恢復到適應社會認可社會潛規則的正常狀態,果然他最後“赴某地候補矣。”可見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已經與普通的庸眾合流。從而,維護黑暗的已經不僅僅是統治者本身,而是整個社會,他們對真實和反叛本能地恐懼。

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吶喊》中的哪部小説的話,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阿q正傳》。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説,人們爭吵不休沒有定論一樣,對於哪篇是魯迅最好的小説,人們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傳》得到了最大多數的認同應該是事實,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麼這部魯迅的最長的小説到底好在哪裏呢?我個人認為是他對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他的語言總是獨特而又給人予深刻的印象,但在本篇小説裏表現得尤其突出。《阿q正傳》中的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不能真正覺悟,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舊中國未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脱”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捱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他常為生計發愁,而關於婦女和婚姻,他還要“合乎聖賢經傳”。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的等的認識都是極其模糊的,是小農經濟的閉塞短淺的心態。他的革命行動是去靜修庵裏胡鬧。當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來了,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卻又愚昧不覺悟的表現。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人與人之間的勢利,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的摧殘……反映社會的真實面目,也讓當時的人民醒覺起來,對抗社會的黑暗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