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科學裏的故事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83W

寫讀後感是看完名著之後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讀後感的寫作可以考驗我們的理解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科學裏的故事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

科學裏的故事讀後感精選5篇

科學裏的故事讀後感篇1

這個暑假裏我讀了《葉永烈講述科學家故事100個》這本書。書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全世界100位科學家一生的成長故事。從“班門弄斧”起的魯班,有“昆蟲迷”法布爾,“妙手神醫”華佗,“發明大王”愛迪生,還有“炸不死的人”諾貝爾等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和敬佩的是諾貝爾了。

諾貝爾出生於1833年,瑞典人。在1863年因為修水壩,有道路的地方需要用鎬子一下一下鏟挖,因為很麻煩又很費勁,所以他想出了用炸藥炸崩一下就會省事很多。而硝化甘油便是一種烈性炸藥(tnt),但是它就像是一匹烈馬一樣難以馴服,隨時都有可能爆炸。在經歷了400多餘次的實驗後,不幸還出了事故炸死了他的弟弟及他的助手。就在這樣艱難的情況的下,諾貝爾仍專心研究,1867年的一天,湊巧在一次運輸途中,發現了放硅藻土的木箱子由於運輸途中的晃動,使一個盒子破漏了,流出來的硝化甘油全部被下面的硅藻土吸入,用硝化甘油來製造炸藥的想法頓時萌生了,於是諾貝爾又繼續開始了爆炸實驗,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實驗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後他又不斷研究發明了更安全的炸藥。諾貝爾也被稱作“炸藥之父”。

讀了這則科學故事,讓我對諾貝爾深深敬佩,敬佩他這種不懼危險,敢於冒險、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也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我們在學習上應該也要多動腦筋,多找方法,遇到困難時不要輕易放棄。

科學裏的故事讀後感篇2

這幾天,我讀完了《科學家的成才故事》,合上書,深有感觸。

這本書講述了張衡、華佗、華羅庚、阿基米德、達爾文等一百位古今中外的科學家,介紹了他們的生活歷程。讓我感受了他們的奮鬥和成功經驗。

這本書裏一百位科學家,其中最令我佩服的是華羅庚,他是數學上的強者。華羅庚學數學着了迷,他退學後,一邊幫助爸爸看守小店,一邊做數學題。有一次,一位顧客來買一包紙,顧客問:“這個多少錢?”華羅庚頭也沒抬説:“8687!”顧客嚇了一跳:“啊?怎麼這麼貴呀?”華羅庚這才回過神來,如夢初醒。原來,華羅庚在算一道數學題,他還以為人家問他結果是多少,他把結果給報了上去,怪不得鄰居們都叫他“羅呆子”。

讀到此處,我不禁想到:正是因為華羅庚有這種“呆子”的精神,所以才在數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的智力水平都是相當的,但我們為什麼沒能取得像華羅庚那樣的成就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主動學習、認真鑽研的精神。

在平時,我也很喜歡數學,但我只滿足於完成老師的作業,平時不願意多做一道題目,缺少華羅庚這種學習的精神。除非爸爸命令我做,我才做一兩道題,拿到一些比較難的題目,我也會思考,但不會像華羅庚那樣痴迷。我想:這正是我和華羅庚之間的差距。

當然這本書裏還有許許多多名人的故事,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不管是哪個科學家,都是認真學習才取得偉大成就的。所以,我也一定要努力學習,以後也做一名科學家。

科學裏的故事讀後感篇3

假期時,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不光我愛看,我的爸爸媽媽也喜愛看。

?科學家的故事》講了許多科學家從小到大的故事和經歷。其中有許多我國近代科學家,如:袁隆平、華羅庚等。他們都為我國科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袁隆平是一名水稻雜交專家。他生長於大城市,為什麼會選取農業呢?原來那裏也有一個故事:國小時,老師領同學們參觀一個資本家的園藝場。園藝場裏鮮花盛開,袁隆平想:如果長大後能在這樣的地方工作該多好。這件事使袁隆平最終選取了農業。

華羅庚是著名的數學家。小時候,父親讓華羅庚學算命,可他七算八算,看出了其中的破綻。於是,又專攻數學。他自小愛解難題,有一次他居然發現大學教授蘇家駒解錯了題。他就寫了一篇論文,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之後,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發現了這個奇才,就把他請到清華大學來,在以後的半個世紀中,華羅庚寫了不少著作,成了一名享有盛譽的科學家。

這些科學家小時候雖然買不起書,上不起學,甚至被別人恥笑,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放下對知識的渴求,而是靠着堅忍不拔的毅力,頑強拼搏的精神攀登科學高峯,最終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他們真是太了不起了!

想想此刻的我們,不僅僅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上課,更有專門的老師教導。我們的學習生活是何等的幸福啊!我們又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科學裏的故事讀後感篇4

“科學”這個名詞對我們來説並不陌生,雖然科學家離我們有些遙遠,但我們仍然能從課本上或者生活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可要確切地給出一個定義,大多數人又會犯了難,我也不例外,於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遇到了這本《科學的故事》。

原本我以為,這本書講述的是發現科學過程中的小故事,但在翻閲目錄後我發現,這是一本科普向的科學史,而作為系列叢書的第一冊,起源篇僅僅為大家介紹了科學發源地——希臘的故事。

前言裏説到,人們總是將科學與科技混為一談,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但剔除掉技術的概念,科學本身又是什麼呢?我帶着這樣的疑問看了下去,卻始終沒有得到一個答案。作者並未向大家給出科學的定義並解釋,反而直接開始了科學發展史的敍述,未免有些填鴨式教學之感,這是我認為第一個有些缺失的地方。

不得已我去搜索了一下科學的定義: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是在人們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實踐經驗的總結。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説仍舊有些難以理解,而作者剛開始就斷言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憑空讓人產生一種不服之感,之後也沒有絲毫以古代發明為例的解釋,不管別人是怎麼想的,反正從我自身來説有些影響到了之後閲讀的心情。

科普應當是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為並不瞭解或者僅有片面瞭解的人們,解釋正確的事實,但本書夾雜了太多作者的個人情感在裏面。在尋求希臘能夠誕生科學的原因時,作者反覆強調他們擁有的平等權利,但當時的希臘僅有少數男性能夠享有,奴隸和女性的地位都十分低下,而作者卻平淡帶過,彷彿不值一提。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説,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科學就是科學,不論什麼時候人類為它寫下了怎樣的定義,它都應該是純粹的,追求它是一種自發的行為。不論身處何方,只要心是自由且赤忱的,思想便能在追尋科學的道路上快樂奔跑,而當你累了倦了想要停下,科學也永遠不會對你稍加挽留,只有持之以恆又腳踏實地之人,才能有幸留下科學的一片衣角。

但被已有條框固化,滿心滿眼都是體制不行人民愚昧,還自命清高的吳國盛教授,恐怕終其一生都無法得見那扇至高的真理之門了。

科學裏的故事讀後感篇5

讀了《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猶如穿過古今中外,劃過歷史的長河,可謂羣星璀璨:蔡倫造紙,張衡發明地動儀,“讓土地永葆青春”的侯光炯,揭開雷電之謎的富蘭克林,實現飛翔夢想的萊特兄弟……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印象最深的的還是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

讓我們閉上眼睛想一想:如果沒有電燈,生活將會是什麼樣貌呢?夜晚來臨時,我們僅有在昏黃的燈光下讀書、寫作業;路燈不再明亮,車輛在黑暗中行駛,將會有多少事故發生……

愛迪生經常站在窗前,看着被黑暗籠罩的城市,對自我説,要是能讓人們都用上電燈,夜晚像白天一樣明亮該多好啊!

愛迪生下定決心發明電燈,讓電燈走入尋常百姓家。愛迪生説幹就幹,廣泛查找資料,借鑑前人的寶貴經驗。他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哪一種材料做燈絲才能延長燈泡的壽命呢?為此,他用極大的毅力和耐心,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失敗,使得投資老闆抽走了資金;社會上的人一時間議論紛紛,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能否實現電燈的突破?……愛迪生還要頂着巨大的壓力工作。

當然,在困難面前愛迪生沒有退縮,在他發明的字典裏沒有退縮這個詞。

今日我們都明白,電燈問世了。可是每一項發明的背後有多少辛苦,僅有愛迪生自我明白,愛迪生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為大眾服務的發明。

愛迪生的精神、他的毅力和耐心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讓我們記住他的話吧:成功的祕訣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