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熱門精選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6W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講解了許多的溝通方式,可以通過反覆練習的方式,改變自己的溝通技巧,你還在發愁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熱門精選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最新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熱門精選三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這會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即“異化的溝通方式”。

主要表現為:

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進行比較:迴避責任!

為什麼要打掃房間?因為我不得不做。(受説不清楚的力量驅使)

為什麼喝酒?因為我是酒鬼。(個人情況,成長曆程、自我形象等)

為什麼要打小孩子?因為他跑到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為)

為什麼欺騙顧客?因為老闆讓我這樣做。(上級的命令)

為什麼要打掃房間抽煙?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同伴壓力)

為什麼要停別人的職?因為你違規了,根據規定,我必須這麼做。(機構的規章制度及政策)

為什麼必須做討厭的工作?因為我是一個父親,要養家。(性別角色、社會角色、年齡角色)

為什麼吃巧克力?因為吃巧克力的衝動征服了我。(無法控制的衝動)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應當”想法:有些行為應當獎勵,另一些行為應當被懲罰。

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矇蔽對人對己的愛意。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回顧一下這兩個月的日子,感覺過的很快,其實虧了我進了精進八組,不然憑藉自己的毅力很難堅持每天看書,一個月一本的速度。如果不是大家相互比較鼓勵很難堅持下去,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推遲吧!感謝這本書帶來我不一樣的觀點,畢竟我以前雖然生氣但是從來沒有認真的表達過我內心的需求,也就沒有時刻理解別人的需求。

明天老大該參加學校的考試了,我是很希望她今天晚上能再堅持寫寫作業看看書的,但是似乎她沒有這樣的想法,放學後看電視吃零食,提醒了她好幾次她都不為所動,到吃完晚飯了她爸爸讓她去學習一會,結果她哭了。本來今天回家來給我看看她的試卷,考試比以前進步了,她跟我説她要明天爭取考試到95分以前,她有信心,我很高興她這麼想。

我試着和她溝通,我説:“你是不是覺得反正明天就要考試了寫不寫作業無所謂了?是不是這兩次數學語文考試都是90分以上了所以你很滿足了?是不是想玩一晚上?放鬆一下?”

我問的這些孩子都點頭,那麼我理解了她的需求。後來她跳到牀上,不誇張真的是跳起來的,她説羨慕老二天天可以自由自在,然後説了一句很戳我心的話:“今天終於這麼早上牀了,還自己早早洗漱完畢。媽媽我好高興啊終於可以自由自在了,放假一個星期呢,不用寫作業想幹嘛幹嘛,只是提前一天吧了。”

唉,沒再催她寫作業,就今晚玩吧。實在是不好再讓她寫作業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説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魯思·貝本梅爾

初讀這段詩,它並未引起我的共鳴。然而在讀完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之後,重新細讀,它給了我很深的觸動。反思自己的課堂和班級日常生活,作為一名老師,每天我會面對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產生的問題,並給他們善意的解決之道呢?當孩子犯了錯時,我有沒有耐心地去聽聽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給他們機會改正呢?當我自以為是的評價學生,甚至武斷地給孩子貼上“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籤時,是否意識到這都是自己的主觀暴力評價呢?

都説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但有時這座橋不是暢通無阻的,有時它也會出現岔路需要我們去尋找正確的方向。有時我們會訴苦:自己對學生可以説是操碎了心,可他們卻對我們的行為不理解;我們會抱着為他們好的心態,努力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卻遭到“無視”,甚至消極抵抗。為什麼我們的好心不能感動他們?我想有時候我們的好心用錯了方式,我們的初心和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這個過程中,有時我們會錯誤地使用了暴力的語言。也許大家都認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但讀了《非暴力溝通》後我知道了,其實“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武力的“身體的暴力”大家比較熟悉,而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經常會被大家忽視。其實這種暴力才是我們要重視的暴力。但這種暴力比較隱蔽,有時往往連我們自己都很難察覺,可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頻率卻非常高。如果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有的時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會讓自己身邊的人受傷,痛苦甚至變得消極。當我們讓孩子處於這種“隱蔽的暴力”中時,他可能早就遍體鱗傷了又如何能要求他們配合老師快樂地學習呢?

雖然語言有時會是“隱蔽的暴力”,但只要我們願意它更可以成為“甜蜜的動力”。《非暴力溝通》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今後,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我們應該要有意識地靜下心來多傾聽孩子們的想法,用善意的語言與他們溝通,理解行為背後潛在的需要。努力營造一種讓學生覺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納、彼此欣賞,相互關心的温暖的班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