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範文精選四篇作文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02W

《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通過對關鍵歷史人物悲慘命運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國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那麼關於《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範文精選,以供參考。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範文精選四篇作文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1

初識《萬曆十五年》,是在《人民的名義》。當時看電視劇的時候,就有想法看一看,能作為一個漁家女吸引高育良出軌的“致命”一書是什麼樣子的。這次在書店正好遇到了它,就順手直接帶回來拜讀了。

《萬曆十五年》是美籍作家黃仁宇的著作之一,融會了黃仁宇先生數十年人生經歷與治學體會,並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萬曆前期,張居正主導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而在很多明史學家的眼中,明朝開始衰亡,就是從萬曆中後期開始的。所以《萬曆十五年》雖然看似挑選了一個無關緊要、平平淡淡的年分,但其實萬曆十五年,還是發生了一些表面看似末端小節的事件,對今後的明朝歷史產生的巨大的波瀾。

《萬曆十五年》共有七個章節,分別講述了六位萬曆年間的代表人物: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在明朝的文官體制下做的一系列事情。

通讀之後,《萬曆十五年》簡直可以説是一個明朝各個職業的失敗典型大總結,皇帝失敗—萬曆,首輔失敗—張居正、申時行,官員失敗—海瑞,將軍失敗—戚繼光,哲學家失敗—李贄。這裏的失敗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失敗,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陰陽説”的失敗。《萬曆十五年》書中在第二章申時行提及了“陰陽説”。這裏的“陰陽説”不是周易裏的陰陽,而是把人們口頭上公認的理想稱之為陽,而把人們不可告知的私慾稱之為“陰”。怎麼做到陰陽調和,這是個大學問,而書中的幾個人,其實都沒有很好的做到陰陽調和。

萬曆皇帝,從一開始的勵精圖治,到後期的懶政怠工,是陰陽失調;張居正,從大權在握力圖改革,到最後的倒台被羣臣清算,是陰陽失調;申時行,作為一個明朝首輔,卻只能做一個老好人,充當皇帝和文官集團中間的潤滑劑,看似中庸,其實也是陰陽失調;海瑞,作為一個文官集團中特立獨行的道德典型,但卻無力改變明朝的現狀問題,也是陰陽失調;戚繼光,一代名將,最終也是落得在明朝的.軍隊制度下,和文官集團各方周旋,最終也是被陰陽失調而清算;李贄,一方面拒絕傳統,一方面又難以和心中固有的傳統思想決裂,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人,最終也在陰陽調和中鬱鬱而終。

通篇讀完之後,我彷彿有點理解了周梅森《人民的名義》為什麼要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來敲開了高育良的心了。正是那高育良身處高位的私慾和明面上正直理想,直指高育良內心的陰和陽啊。周梅森果然是高手,果然很精彩,果然很《萬曆》。唐太宗曾説: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要如何處理好《萬曆十五年》中的陰陽,確實是個人生大難,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思考它,也希望我能在而立之年,懂得《萬曆》陰陽的真諦,更好的調和平衡它,加油,共勉之。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2

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是指:以一個時間基點為原點,前後各推一段時間,梳理整個大歷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終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觀感”。具體到萬曆十五年,即為1587年為基點,以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和李贄等歷史關鍵人物為代表,着重挑選具備後世參考價值和社會歷史性的事件進行闡述。

明清兩代為中國封建制度畫上了一個句號。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達到頂峯,從明成祖設立內閣,到清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明清政治達到專制頂峯。明代的“仁宣之治”、隆慶新政和張居正改革為後世治國者所稱道。經濟上,從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開始,到清代中期的攤丁入畝政策,農業人口激增,農業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農耕文明達到極盛。

在江浙一帶,則出現了以僱傭關係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萌芽,製造業、紡織業等成為解決地方人口就業的重要產業。軍事上,統一多民族國家背景下的邊防矛盾呈現由內向外轉移的過程。行省制度得以完善,中國疆域空前遼闊。

北方諸鎮的邊防措施——萬里長城得以修復,火器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軍事領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裝在鎮壓內部起義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學高度統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選拔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同時也鉗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3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運,這句話適用於裏面的每一個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們都試圖去追尋心中理想,但都付諸東流。

萬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實際上,從這年起,王朝覆滅已經註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罷了。

本書告訴我們在以德替法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為民、為官之人是沒有保障的。因為帝王維護或保護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統治地位。為了帝國的傳承,帝王能夠犧牲一切,包括所謂的“德”。“德”字何解,就是執法公正不阿,待人謙虛,對朋友不分高低官職。對底下臣民則應當視如兒女,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沒有保障的為官之人整天就遊手好閒,吃喝玩樂,沒有保障的為民之人不屑為朝廷盡忠。在異族的鐵蹄下,明帝國最終灰飛煙滅。我想一個國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於國主,民眾才是最重要的,俗話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讓船跑得快,水才是關鍵。順勢的話,朝廷會發展和快,逆勢則會慢,嚴重的話船也保不了。最終,大臣們的貪福之心也破滅,居民們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個君王了。

明朝的統治者並非是皇帝,而是文官集團以及書中沒有提及的宦官集團,這是區別於歷代王朝的一個特點。明朝的創立者朱元璋廢了丞相,但他並未為他無能的子孫想過,也沒有想到在王朝的後期,文官集團會是凌駕於皇帝頭上的真正主宰者。

文官集團有制度上的保障,也有思想上的鞏固。而整個文官集團是以儒家思想為思想核心,這便形成了一個以道德來實現統治目的國家,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使大量人掛羊頭賣狗肉,為國家滅亡埋下了不定時炸彈。

最後作者以他的結論總結了全書,也帶給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明清後期儒教對國家思想的發展有滯礙的作用。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4

張居正在歷史上以鐵腕著名。黃仁宇先生認為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依靠自己的勤奮和人事關係安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改革卻遠遠超過了盤根錯節的文官集團可以接受改革的範圍,過大的威脅到了既得利益者而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張居正的確很快,但是不見得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太快。只是現實沒有給他放慢的機會。萬曆年幼尚有他改革的機會,一待萬曆成年,有了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他的種種措施很有可能化為泡影。

他必須在短短十幾年內獲得成功。書中一章取名為“世上再無張居正”,倒是反映出作者對張居正的些許惋惜之情。如果多那麼幾個張居正,前赴後繼般努力進行變革,張居正也不需要那麼急切,可以按部就班理清各種複雜交錯的社會關係,將整個社會推上正軌。

只可惜,儒家的中和色彩排斥着這種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