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作文故鄉讀後感8篇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8W

在寫作文的時候,能夠培養大家的獨立思考能力,作文要得高分,除開頭尾段和標題,能呈現紮實的表達手法也很重要,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作文故鄉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作文故鄉讀後感8篇

作文故鄉讀後感篇1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開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與閏土相同,《故鄉》中對楊二嫂的描寫也可謂精彩絕倫。其中,“圓規”這個比喻構思奇巧,寓意豐富,是這段中的一大亮點。那麼這個比喻妙在哪裏呢?

首先,從外貌上來看。大家都知道圓規是很瘦長的,奇形怪狀的,用來形容枯瘦難看的楊二嫂的樣子恰到好處。無疑,這有些誇張的意味,但顯然如此一來,楊二嫂這一角色剛一出場,便印在讀者腦海中了。

其次,再來分析人物性格。楊二嫂的性格特點是尖酸刻薄、圓滑世故、貪得無厭,也與圓規有千絲萬縷聯繫。圓規的腳是很尖的,恰恰象徵也的“尖刻”,而尖腳的圓規又能畫出圓,又象徵她的“圓滑”。這樣來看,“圓規”形容的可絕不僅是楊二嫂的外貌啊。

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從社會層面來看——魯迅的文章必然要如此——楊二嫂與閏土一樣,都是身上具有“國民劣根性”的代表。不同的是,如果閏土是“麻木”,那她就是“貪婪”的象徵。相比閏土的尚讓人可惜、可憐,楊二嫂無疑更讓人生厭、讓人憎恨。但我們真的能怪她一個人嗎?別忘了,她曾經也是一位年輕漂亮、熱情精明的豆腐攤主呢。她與閏土一樣接受着社會的摧殘,才落得這般下場!貪得無厭、唯利是圖,這樣的人還對國家對民族有什麼用?如果所有人都如此,我們還是一個民族嗎?所以,這是也是“國民劣根性”——貪婪。而圓規是知識分子的工具,這實在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知識分子們,你們有了知識,難道還看來出來社會的本質嗎?還不該奮起反抗嗎?……

如此説來,真的沒有什麼比“圓規”更適合形容楊二嫂了!

作文故鄉讀後感篇2

鄉愁埋藏在歲月的日子裏。這麼多年,無論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都總想着回去故鄉。

那兒很美,如夢一般。

魯迅先生的故鄉是極冷的,總有北風凜冽地颳着;而我那兒是不懼寒風的,深冬時,故鄉總有青秀的山四面罩着,像一個嬰兒躺在搖籃裏,那樣暖和;那兒的天也不是蒼黃的,而是碧藍的如一塊玉,水也終年綠着;那兒也不是荒村,稻麥在田裏垂着,青灰色的瓦上也閃爍着明亮的光。

那是什麼時候的故鄉呢?好像忘卻了,只記得那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掛着笑,一片歡笑裏,露水滴到台階上“叮咚”作響。

如今再回到故鄉,我卻再也看不見露水了,更多的是飛揚的塵土。青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倒下的樹木。沒有人再種莊稼,自然就沒有了那些金黃的稻麥——還有誰能照顧他們呢?故鄉的人似乎也都不笑了,黃昏時分,我只能聽見他們勞累了一天後的歎息。

我疾步行走,在鋼筋水泥中尋找,卻再沒找到那些青灰瓦的房子。行走在那些骯髒的水泥房間,讓我痛苦不堪。

凜冽的風,蒼黃的天,荒涼的村……我的故鄉和魯迅先生的故鄉,竟也是一樣的。

幾年前,爺爺奶奶都是健在的。奶奶甚至還獨自一人,專程來虎門照顧了我三年。爺爺一輩子沒離過故鄉,便也不再離開了,執意守着那棟老房子,但終也是行得路。可這次回去,爺爺卻坐在了輪椅上,由奶奶推着,行得慢極了。

忽又記起父親説的:“你爺爺奶奶也都將是不久於人世的了。如果他們死了,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

魯迅先生回故鄉,不也是為了接他的母親嗎?除了他的母親,他在故鄉還有什麼可以留戀的呢?

原來,我們都是如此。當一個地方沒有什麼再值得我們牽掛的時候,我們的美好和憧憬,也就隨之破滅了。我不禁為故鄉流下了兩行熱淚。

可我還會回去,哪怕只抱着一絲絲希望。就像魯迅先生説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畢竟,那是我曾經美麗的故鄉。

作文故鄉讀後感篇3

以前一直以“太深了”,“難懂”之類的藉口不看魯迅等文學大師的作品,從未想過要藉以閲覽一番。當我們今天學到《少年閏土》這一課的時候,陳老師把魯迅的原小説《故鄉》讀了一遍。這使我們感觸頗深。如果單單只是《少年閏土》的話,恐怕我們還只能理解到魯迅和他的夥伴不及閏土見多識廣這一方面,可是當聽了《故鄉》全文之後,魯迅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們也能理解七八分了。

閏土當之無愧是重點人物。20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這是我們所不能得知的。但是從魯迅的小説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魯迅的心裏,閏土一直是一個勇猛聰明活潑的人,要不然不會一提到閏土就會想起他在刺猹的場面。可是,當閏土與魯迅説話的時候,第一個詞竟然是“老爺”。我相信當時魯迅的內心震動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許料想過千百種交談方式,但是肯定惟獨沒有料到這種。按照封建社會的標準來説,閏土是應該叫魯迅老爺,但是,從20年前的迅哥兒到20年後的老爺,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閏土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歲月在他的臉上,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但是,容貌的改變並不是他最大的改變,他最大的改變就是心理上的改變。也許,他的心裏還是把魯迅當成迅哥兒的,但是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也許,他的心裏還是想和魯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魯迅之間還有主僕關係。一聲“老爺”又包含了閏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還是因為久久不見不熟識的陌生?這,也許只有閏土知道了。不知看過《故鄉》的朋友們注意過沒有,雖然楊二嫂是一個配角,但是她也是其中一個改變很大的人物。20年前,她曾經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 20年後,她的樣子簡直讓魯迅認不出來了。對於她的樣子,魯迅只找到了一個形容詞——“圓規”。如果單純是外貌上的改變也就算了,楊二嫂成為現在這副“醜模樣”也是因為她的內心在漸漸地改變。她去魯迅家的時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舊傢俱的要求,被他拒絕後大放厥詞,説什麼“越富越一毫不肯放鬆,一毫不肯放鬆便越有錢”。如此尖鋭的語句,簡直不像是一個“西施”所能説出的話,倒像是一個混着菜味和尖酸刻薄話的中年婦女。不僅如此,楊二嫂離開的時候,還拿了魯迅母親的一副手套。如此種種,此人的改變也是巨大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作文故鄉讀後感篇4

重歸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我”本應該滿懷潮湧般的激動與喜悦,可當“漸近故鄉時”,“我”看到“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我”之所以悲涼不是來至重歸故里後又要公賣“我”聚族而居的祖屋與傢什並永遠離它而去的失落,卻是見到兒時的玩伴閏土之後命運之牆屏隔並模糊了“我”美好的少年的故鄉回憶。

“我”依稀記得——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着一望無際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子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那真是一幅天然的圖畫,那就是“我”的故鄉。那畫中的少年就是閏土,他刺猹是因為它吃海邊地裏的西瓜。閏土不僅幫家裏看西瓜他還曾隨其父親來“我”家給照看祭器,他説他能用一根短棒支起下面撒了秕穀的大竹匾捕很多鳥:稻雞,角雞,還有藍背,還有在他不得不在正月回家要離開我時我們都哭了,他回家後還託他的父親給我帶來了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

要不是“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光顧“我”還一直沉浸在美好少年時的回憶裏或者會更作無盡的遐想。鄉鄰的窮儉貪利總讓“我”哭笑不得,現實總讓“我”的美夢破碎。一天閏土在“我”的盼望裏出現了:身材是長了一倍,臉卻由先前的紫色圓臉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好象他的父親一樣周圍脹得通紅,紅活圓實的手。

作文故鄉讀後感篇5

談起故鄉,理應是温馨的,充滿歡笑的,而魯迅先生的故鄉則不然,它是淒涼的,帶着一絲稍縱即逝的美麗。

魯迅的童年生活在一座被塵封的大院,他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終日只能抬着頭看着四角的天空,直到後來他認識了管祭器的工人的孩子——閏土。魯迅與閏土年紀相仿,同閏土在一起,魯迅知道了許多新奇的事,也給童年留下了許多別樣的記憶。他們一起在雪地裏捕鳥、在海邊拾貝、看瓜時刺猹、潮汛時看魚、這使少年的魯迅對閏土產生了很深的敬意。二人情同手足,關係也日漸親密。以至於新年過後做完忙月,閏土的父親要帶着他回鄉下時,魯迅急得大哭,閏土也躲在廚房裏不肯出門,最後閏土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們也沒再見過面。二十多年後,魯迅回到了故鄉,最想見的當然是那個曾在他童年留下過濃重一筆的閏土了,但卻發現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壁障,有了不曾有過的尊卑之分……

“我們日裏都海邊撿貝殼去„„”

“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

“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老爺!„„”

“水生,給老爺磕頭„„”

閏土那經過二十幾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迴盪在魯迅耳邊。

二十幾年飽受着封建社會帝國主義的摧殘,使兒時天真活潑,見多識廣的閏土,悄然消失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魯迅所記得的紅活圓實,而是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在他的家裏: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造的孽。一顆主僕關係的種子,早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時的他們,改變不了環境,只能隨着環境而改變,閏土就是這樣。

魯迅最終還是沒有再和中年的閏土提起少年的那些美好的少年時光。就算他説了,恐怕閏土也是不能響應的,因為他們之間已經形成了隔膜了。這便是故鄉淒涼之所在了。時代的變遷,讓他們都已長大成人,而少年的世界觀是永遠無法等同於成年人的。少年時代是一個沒有憂傷,沒有憂慮的世界,就好像是一個曠野,可以肆無忌憚的馳騁,可以忘乎所以的放歌。然而成年人是不可能的。他們長大了,要考慮的事情會變得很多,而他們的心靈早已因剝削而造成的不如意的生活而變得麻木了。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人們懷着平等觀念的心靈被尊卑的觀念所侵蝕,本沒有規定誰尊誰卑,但如果人們都這樣認為的話,它就成了一種規矩,也便成了一種“路”。就像魯迅先生説過的那樣,“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但這種隨波逐流的“路”,不應該是我們的路,我們要走的應該是像革命那樣的路。一路上不斷地追求着真理,追求着平等,一路上踏破荊棘,最終撥開黑暗的幕布,走出一條光明的道路,奔向更美好的明天,更幸福的生活。

作文故鄉讀後感篇6

最近幾天看了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讀完這篇文章後,我頗有感觸。《故鄉》這篇文章以敍述主人公“我”回到家鄉遷居的見聞感受為線索,描寫了舊中國農民悲慘生活和精神病苦,抒寫了作者對人與人之間存在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在本文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閏土。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少年閏土的形象與中年閏土的形象有很大差異。少年閏土是天真、活潑、勤勞、勇敢、機靈的小英雄,而中年閏土的形象是迷信、麻木、好不覺醒的木偶人。“他站住了,臉上顯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説不出話。”這幾句話可以看出閏土見到童年好友是高興的,但是二十幾年的世態炎涼使他感到痛苦、難堪。“終於恭敬起來”藴含深沉的悲哀。“厚障壁”比喻人與之間的隔膜,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從中可以看出中年閏土的性格是封建社會壓迫,扭曲的結果,值得同情。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我為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的社會而感到幸福。魯迅先生在文章最後説道:“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説明了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就沒有希望。雖然實現“希望”困難很大,但是隻要去不斷的探索,實踐,就有可能實現“希望”。我也在想:我們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

作文故鄉讀後感篇7

魯迅先生的《故鄉》,透露着他對故鄉的懷念,卻又另有一番味道。讓我感到有些感動,又有些淒涼。

本是久別重逢,可那些美好的回憶終究只能成為回憶。記憶裏的閏土,夏天在海邊拾貝殼,在潮汛時看魚兒跳。戴着項圈,拿着鋼叉,向猹刺去……而再見閏土,他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臉上爬滿皺紋,眼睛周圍漲得通紅。他頭上戴着一頂破氈帽,身上穿着一件單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已經裂開,像是松樹皮。更令迅哥兒吃驚的是,他見到他,第一聲就是“老爺---”,顯得那麼生分。這讓迅哥兒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因為魯迅知道,他與閏土之間,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牆壁”。

閏土作為窮苦勞動人民的代表,飽經風霜,受盡歲月的折磨,讓我體會到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辛苦。為生活所迫,受壓於生活,卻又無可奈何。魯迅先生懷念小時候和閏土之間的那種純真,沒有間隔,但是生活不饒人,他們再也回不到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魯迅在《故鄉》的寫作中,用了對比手法,幼年的閏土那樣活潑好動,而成年的閏土,卻是比以前要蒼老,與魯迅也變得疏遠了。這一對比,更讓我覺得深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黑暗的制度底下,人與人之間,甚至是好朋友之間,也會因為封建階級關係,漸漸形成一堵厚厚的牆,誰都無法逾越。我悲涼的心緒,也像《故鄉》中,那個陰晦的天氣,嗚嗚作響的冷風,蒼黃的天空,蕭索的荒村……

讀了《故鄉》,我似乎有些明白,魯迅先生為何棄筆從戎。因為最嚴重的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治好真正的根源,才有挽回的餘地。當時中國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愚昧,令人可悲。人民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攻擊,人民處處受壓迫,可謂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魯迅先生希望社會不再黑暗,希望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於是他拿起他的筆作為武器,與封建思想積極鬥爭!

我又想到,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多麼幸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要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報效祖國!

作文故鄉讀後感篇8

?故鄉》這篇小説中,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人物的描寫。

閏土當之無愧是重點人物。20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這是我們所不能得知的。但是從魯迅的小説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魯迅的心裏,閏土一直是一個勇猛聰明活潑的人,要不然不會一提到閏土就會想起他在刺猹的場面。可是,當閏土與魯迅説話的時候,第一個詞竟然是“老爺”。我相信當時魯迅的內心震動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許料想過千百種交談方式,但是肯定惟獨沒有料到這種。按照封建社會的標準來説,閏土是應該叫魯迅老爺,但是,從20年前的迅哥兒到20年後的老爺,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閏土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歲月在他的臉上,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但是,容貌的改變並不是他最大的改變,他最大的改變就是心理上的改變。也許,他的心裏還是把魯迅當成迅哥兒的,但是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也許,他的心裏還是想和魯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魯迅之間還有主僕關係。一聲“老爺”又包含了閏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還是因為久久不見不熟識的陌生?這,也許只有閏土知道了。

另一個人物楊二嫂,不知看過《故鄉》的朋友們注意過沒有,雖然楊二嫂是一個配角,但是她也是其中一個改變很大的人物。20年前,她曾經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年後,她的樣子簡直讓魯迅認不出來了。對於她的樣子,魯迅只找到了一個形容詞——“圓規”。如果單純是外貌上的改變也就算了,楊二嫂成為現在這副“醜模樣”也是因為她的內心在漸漸地改變。她去魯迅家的時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舊傢俱的要求,被他拒絕後大放厥詞,説什麼“越富越一毫不肯放鬆,一毫不肯放鬆便越有錢”。如此尖鋭的語句,簡直不像是一個“西施”所能説出的話,倒像是一個混着菜味和尖酸刻薄話的中年婦女。不僅如此,楊二嫂離開的時候,還拿了魯迅母親的一副手套。如此種種,此人的改變也是巨大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

Tags:讀後感 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