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習 > 實習報告

水電參觀實習報告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24W

一、實習安排:

水電參觀實習報告

第一站:11月8號早上7:30準時出發,前往濟南平陰田山電灌。

第二站:11月9號早上8:00準時出發,前往堽誠壩、天頤湖、天平湖(大河壩)。

第三站:11月10號早上7:30準時出發,前往臨沂岸堤水庫。

第四站:11月11號早上7:30準時出發,前往東平戴壩。

二、各站簡介:

第一站:平陰

今天的天氣不錯,清空萬里,陽光温煦,暖洋洋的照在身上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

今天,開始我們大學以來的第一次外地實習。目的地是平陰縣,平陰隸屬於濟南市。我沒有去過濟南,這一次實習能夠去平陰我很興奮,亦很激動。大巴行駛了近兩個小時終於到達了。不過,如果照我個人的意願,我寧願這段路程能更長些。呵呵,這是本人的怪癖,喜歡去更遠一些的地方,或許因為陌生,亦或是好奇。

我們先是在山田電灌二級泵處停車的,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十根鋪向山頂的粗大的管道,在老師給我們介紹之前,我一直認為這是用於水力發電的,其實我錯了。

雖然,我們在此停了一段時間車,但是這並不是我們參觀的第一站,我們繼續坐車北上,輾轉來到了水沙沉澱區,受到張站長的熱情接待,並帶我們參觀了,水庫沉沙區,取水泵房。由[本文來自]於同學們的激情很高,個個勇往直前,很明顯我並沒有怎麼聽清楚老師的介紹。不過,通過自己的觀察廠房的大型機械,各項操作守則,及急用措施,我深深的被震感了,一種責任感湧向心頭,一種衝動充溢着我這顆朝氣蓬勃的心,我深感我們責任的重大。

老師介紹説,這裏的水是從黃河引過來的,我興奮極了,跑向水庫的邊激情的嚎叫了起來,一旁的老師笑着説,別激動,我們一會要去黃河邊,去參觀一級水泵區,我眩暈了,激動,除了激動一詞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我那時的心情。我迫不及待的問了一遍又一遍,我們何時去黃河邊,老師也笑了,説,馬上!…終於,車開了,不久我們就到了,忙着下車,我站在了河堤上,放眼望去,河道很寬,水面很平靜,與我之前想象的大不相同。不過,這就是黃河,我極其渴望見到的黃河。老師説,黃河九曲段,段段浪不同。我知道了,這地段是水浪平靜的地段,因為我們要從此處取水,因為水庫建在這裏。但這是黃河,華夏兒女的母親河,我見到怎能不興奮呢,我拍了很多照,在黃河邊。廢話少説步入正題。

①平陰田山電灌背景資料:

田山電灌工程是由省、地共同勘測設計,報經黃委批准興建的。位於平陰縣境內,屬大型電力排灌工程。主體工程有五項:一、一級站。位於黃河右岸田山腳下黃河彎道頂點下游300米處,取水不脱流且含沙量少,取水條件良好;設計總揚程八米,配有36寸軸流泵12台,裝機容量2520千瓦,設計流量24秒立米。經機泵更新改造後,可達30秒立米。二、一級總乾渠及沉沙渠。全長6650米,全部為土渠,是利用自然窪地沉沙;三、二級站。位於平陰縣城南青龍山下,設計揚程59.5米,配有24寸離心泵20台,裝機容量13000千瓦,設計流量18秒立米,經技術改造後,實際己達到19.4秒立米;四、二級總乾渠,總長8445米,(其中隧洞2440米,高5米寬5.4米),全部為漿砌石渠,除隧洞外均呈梯形斷面。輸水能力18秒立米,末端設分水閘,在此為平、肥兩縣分水。五、一、二級站配有35千伏變電站兩座,總容量23600千伏安,並有專用35千伏雙迴路高壓輸電線路31公里。

田山工程設計灌溉31.7萬畝,其中一級控制4.7萬畝,二級控制27萬畝,效益平陰、肥城兩縣11個鄉鎮292個村。一級站除灌溉外,並負擔平陰城西窪排水1.6萬畝,解決平、肥兩縣部分山區6萬人吃水困難的問題。

田山工程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動工,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主體工程竣工一九七二年開始運行發揮效益。到一九八七年底,灌區內共建成分乾渠6條,60公里,支渠131條,120公里;排水渠4條13公里,大小建築物510座。

②瀏覽歷程:

看完了黃河,我們去了中央控制室,在進控制室之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的閘門,主要是拍門,能夠防止水倒流。據説,拍門的設計還有一段小故事,是一位老師受雨水拍打門的啟示,由此看來每一個科技的創新都與我們細心的觀察分不開。中央控制室內設小室是配電室,只見裏面密密麻麻的電錶儀器,顯示着各樣的數據,控制室右拐就是電動機房,因為山田電灌的主要任務是引黃灌溉及飲用,所以必須先將水從黃河中抽取出來。因為電灌出於黃河的“L”型處,上游的水流經時會形成渦旋流,將沙子淤積到對岸使對岸凸起。一般將對岸稱為凸岸,此岸稱為凹岸。取水口一般設置在下游的凹岸7——10倍的河寬位置。然後將水引流到水庫沉澱,經取水泵房至過濾池,加入沉澱藥粉引至清水池,吸水井,供水泵房加壓運至自來水管網供城市用水。

拍門的工作原理為,當管道中的水能足夠大時,水會拍打閘門,將其衝擊開,待到下游的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水深壓力會迫使閘門自動關閉。無需人工開閉,該閘門能夠自行保證下游的水不會枯竭,同時也不會使水資源浪費。

接着我們回到了第一次停車的地方,各個渠道縱橫交錯,這的電灌正在檢修,所以並沒有正常運作,電動機房共設有20台710kw電動機,每個電動機旁配有一台離心式清水泵,相當於將水位提高了60m,然後通過先前提到的10根大型管道輸送到山巔,在由山巔通過斗渠流向田間的毛渠。

③個人感受:

這次實習,加深了我對本專業的認識,深感責任的重大,我很榮幸能夠選擇這門專業。中國是人口大國,水資源豐富但又分佈不均。這使我們水電人的肩上擔負起一份重要的責任,我們要發揚水電人的精神,紮實基礎,勇於拓進。將自己的所學應用於實際生產當中。為社會,為人民謀福利。

第二站:堽城壩、大河壩

堽誠壩興建及改造簡介:

①除害興利始築土壩“開了老閘灣,三縣跟着爬;開了石樑口,三縣跟着走。”這是堽城壩附近百姓口中流傳了上千年的民謠。大汶河發源於泰山西南麓,一路西奔,融匯東平湖、大運河,她與我國北方的大部分河流一樣,也有着“銅頭鐵尾豆腐腰”的弊端。大汶河中部的寧陽段,兩岸堤壩土質鬆軟,支流縱橫,每年雨季,常為水患。尤其是地處堽城壩下游的伏山鎮、鶴山鄉沿岸,地勢低窪,沙化嚴重,汛期一到,氾濫成災。  

元憲宗七年(1257年),為減緩水勢,避免災害,同時利於漕運,始築堽城壩遏大汶河水南流,由洸河注入濟寧。據元代名士李惟明在《改作東大閘記》中記載,元憲宗年間,為加強漕運,便於灌溉濟寧、兗州一帶廣袤的田地,經行中書省兵馬總管嚴東平批准,治理河道的副官畢輔國才開始於大汶河南部、堽城裏村西北的老閘灣(自此得名)處,用沙土修築臨時攔河大壩,東部修建泄洪的閘門一座,攔截汶河水入洸河。因壩為土築,夏秋洪水季節常被沖毀,且泥沙淤積,河牀升高,河道塞流。因此,每年秋末重築大壩成了當地百姓一項繁重的勞役,也增加了地方上的財政負擔。

②迭次改造鎖住水患

大汶河水患的治理,既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為,更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之舉。堽城大壩修築後,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對它的維護利用。元至元(元代共有兩位皇帝用過至元的年號,一位是元世祖忽必烈,另一位是下文提到的順帝——編者注)四年(1267年),都水少監馬之貞建石砌大閘,用鐵砂磨吻合,以利控制水勢,構築堅固。又於其東作雙虹懸門閘,史稱汶水東閘,而畢輔國所作閘門稱為西閘。由於西閘的壩基太高,約三分之二的汶河水經東閘導入洸河。

元延祐五年(1318年),當地官府發動百姓將堽城壩改為石堰。由於設計敷衍,施工草率,五月堰成,六月即被洪水沖垮。等水退了後,又用亂石堆砌攔水,導致河牀升高,從此,堽城壩以東常年存在水患。至元(順帝年號)四年(1338年)七月,大水沖決東閘,洪水徑直流入洸河,大閘幾近沖垮,洸河也泥沙淤積。

明朝定都南京後,漕運停止,河道逐漸淤塞,堰壩毀壞。明成祖初年,遷都北京,恢復航運,重新建壩。明成化六年(1470年),工部員外郎張君奉命考察洸河入口處——堽城壩,並擬訂改造加固方案。明成化十年(1474年),都水分司員外郎張盛動工修建堽城壩及閘門,壩址選定在該段河流唯一一處河底為堅硬石質、距元朝堽城壩址以西4公里處的堽城壩村北,改土壩為石壩,壩體用大小石塊間雜鋪排,並用玉米、高粱的湯汁調和石灰粉灌注,次年竣工。新壩底寬25尺,面寬17尺,壩高11尺,南北長1200尺;共砌壘石7級,每級上縮8寸。壩體共設7個過水孔,木板閘門啟閉。兩端各建兩個逆水雁翅和順水雁翅。壩面用方形條石鋪設,石與石之間連以鐵錠,條石上下均護以鐵栓。在新建石閘南部開鑿河道4.5公里,連接洸河舊道,航運日盛。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六月,汶河水暴漲,沖決石樑、桑家、安家等堤堰,大水殃及寧陽、滋陽(今兗州市)、濟寧、汶上等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巡撫李樹德親臨視察並實地測量,同時提議地方官吏捐獻銀兩加固堽城大壩,他帶頭捐獻2000兩白銀,在他的帶動下,各級官吏紛紛解囊,共得白銀5000兩。李樹德責令寧陽知縣季廷銓負責召集民工,限期完成大壩的修築任務。五月水歸故道。

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汶河水在堽城壩東大閘附近南流量急增,大壩日益被穿鑿,雍正帝特下詔書在大壩西側再加固一道土堰,堽城壩才得以安全無憂。正是由於上千年連續不斷的修整維護,時至今日,堽城壩才輝煌依舊。

③東西引汶根除水患

滄海桑田,世事更替。新中國成立後,為徹底根治水患,變害為利,黨和政府分別於1957年和1959年,在縣境內大汶河段的東西兩部相繼修建引汶灌溉工程,實現了由歷史上的歷次治理中所採取的“揚湯止沸”向“釜底抽薪”的根本性轉變。

1957年冬,全縣調集13000名民工,在明代堽城壩舊址處興建西引汶灌溉工程,並有新泰、萊蕪、平陰、泰安等地500名技工支援。1958年4月完成攔河壩、進水閘、衝沙閘3項樞紐工程,5月開閘放水。這項工程不僅確保了堽城壩以西百姓的安全,而且增加貧水鄉鎮農田的灌溉面積30萬畝。在施工過程中,還對堽城壩進行加固重修,在堰址上改建成梯形漿砌料石重力溢流壩,大壩全長405米,高2.7米,頂寬4米。

1959年9月,又開工建設東引汶灌溉工程,全縣組織10000餘名民工日夜施工。該工程東起寧陽縣東部磁窯鎮茶棚壩,西至堽城鎮月牙河水庫,總乾渠里程22.5公里,分乾渠2條、14公里,支幹渠7條、76.4公里,斗渠104條、131.9公里,可增加灌溉面積10000餘畝。1960年竣工啟用。

這兩項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使用,有效地緩解了洪水對堽城壩的衝擊破壞,保護了這座古遺蹟;更重要的是,大汶河沿岸羣眾從此免遭了水患之苦,也大大地擴展了灌溉面積,解決了缺水地區的燃眉之急。

④明清驛道天塹變通途

明清時期,堽城壩為帝王將相自北京南下過汶河的必經之地,故被設置為驛道,北自肥城縣(今肥城市)入境,南入滋陽縣(今兗州市),堽城壩村設有驛站。枯水期,徑走壩頂;雨水充沛時節,有水漫過大壩,難以通行,則依靠草船擺渡。康熙皇帝數次過往此地,並留有多首優美詩篇。其中《渡汶河》這樣寫道:湛湛復沄沄,長虹貫兩濆。山川千里互,齊魯一渠分。濟運常資是,成盟舊所聞。道元稱博覽,已見數名紛。源出仙台嶺,依稀石汶真。春寒動萑葦,雨過漲漣淪。公玉漢奇士,白英明老人。徐行撫澄晏,惟是廑斯民。

1940年,開始在堽城壩西120米處附設木橋,長500米,寬3米。1966年5月,為了解決日益繁忙的南北交通運輸,消除雨季漫水冬季結冰難以過往的安全隱患,在原木橋位置開工建設堽城壩大橋,該橋為縣境內第一座最大的公路大橋,設計為11孔跨徑12米和20孔跨徑20米的片石混凝土懸砌拱橋,全長612.6米橋面行車寬度7米。1967年5月竣工通車。它的建成,解放了堽城壩,解決了不能正常通車的困難,減少了交通堵塞事故,使濟(南)微(山)公路寧陽段南北暢通。

1952年10月,毛澤東同志曾用心良苦地對山東的領導幹部講述起“白英點壩”的典故。白英所點之壩,即是地處東平縣境內、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著名水利工程——遏汶河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戴村壩。而在大汶河寧陽段中西部,還有另一座與戴村壩功能相同、結構合理、工藝複雜,修建年代卻要比戴村壩早了150多年的水利樞紐——堽城壩。

(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全書)

大河水庫(天平湖)

泰安蓄能電站下水庫(大河水庫)始建於1960年,位於泰安市西郊,壩址距市區5公里,大汶河二級支流龐汶河中游,流域面積84.53km2,是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供水、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中型水庫。主、副壩為均質土壩,壩頂寬5.0m,壩頂高程168.40m,主壩長460m,最大壩高22m,副壩長313m,最大壩高7m。溢洪道位於主壩右端,為正槽開敞式,漿砌石溢流堰頂寬162m,呈折線型佈置,分寬頂堰和實用堰兩段,其中寬頂堰寬87m堰高5.0m.堰頂高程164.00m;實用堰寬75m堰頂高程163.00m。堰下游50米為防汛交通橋,橋下50米設漿砌石防衝樑,其下為自然沖溝,長400多米寬30~50米深5--8米其後接尾水渠。  

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84.53km2.水庫樞紐由攔河壩、溢洪道和放水洞組成。大河水庫進行加固改建後作為蓄能電站的下庫,其任務由灌溉、防洪和工業用水調整為“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防汛和工業用水”。正常蓄水位165.00米,死水位154.00米,設計洪水位166.47米,校核洪水位167.19米,發電保證水位160.59米,按1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1962年3月至5月開挖西溢洪道35米,1962年12月至1963年4月西溢洪道續建;1965年8月至1966年7月大壩放水洞、溢洪道續建,大壩加高2.2米;1969年3月至12月加固大壩內坡,開挖溢洪道;1976年4月至12月加寬溢洪道75米,搬遷水庫管理房;1977年5月至8月加固翻修大壩護坡;1981年8月建溢洪道防汛交通橋;1989年6月至1990年11月進行了大壩混凝土裹噴護坡工程;20XX年2月至今進行大壩加固、溢洪道改建、放水洞改建。

主、副壩建於河牀和左岸砂礫石層上,壩基滲漏嚴重。壩體填築料為含礫壤土,且碾壓不實,主壩背水坡曾兩處發生過滑坡。壩基﹑左壩肩上覆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厚1--11.6m,基巖為黑雲母斜長片麻巖夾斜長角閃巖和混合花崗巖全風化深1--3.0m強風化深11--29m。右壩肩上覆第四系殘坡積物厚0.3--1.0m基巖全風化深3.1--7.2m強風化深15--22m。溢洪道基巖為黑雲母片麻巖夾斜長角閃巖全風化﹑強風化深23--28米,左右岸地表覆蓋人工堆積物及坡洪積物,出口處為衝洪積物。

瀏覽經歷:

堽誠壩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古老,説這話可能有點矯情,不過的確如此,史料記載亦是這樣。説古老並不是因為它那的閘門以及其他設計理念陳舊。可以説現代有關水庫設計的新技術在那都有體現。排沙閘門總是能給我很大的吸引力,那的技術人員帶我們參觀了閘門上方的控制室,通過露天台我們向下俯視閘門,它顯得很笨重,很厚實。我難以想象這麼厚重的閘門怎能就靠兩端的鋼絲繩就能吊起,真的不可思議。有時候,我們自己的理論學得很好,掌握的也很牢固,但是真正的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去,面對如此的龐然大物,就會有一種莫名的質疑。我以前從未有過這種經歷,隨着實習的不斷深入,我的質疑也就多了起來了,我想,這也許就是中華勞動人民五千年來所積攢的智慧的魅力所在吧。

堽城壩攔河閘於90年進行了改建,現由翻板閘、衝沙閘、溢流壩、橡膠壩等部分組成,全長562米,翻板閘共14孔,長177米,每孔淨寬12米,高25米,閘門型式為鋼筋混凝土水力自控翻板閘,閘頂高程69.00米,閘底高程66.5米。溢流壩長120米,為漿砌石折線底堰,壩頂高程69.00米;衝沙閘共4孔,長27米,每孔淨寬6米,閘門高3.5米,為開敞式升卧平板鋼閘門,啟閉機為雙吊點捲揚式,橡膠壩長82米,淨寬80米,為沖水式。壩高2.5米,底板高程66.50米,頂高程69.00米進水閘,涵澗式3孔,淨寬12米,設計水流量12個,加大引水流量18個,樞紐工程投資共計601萬元。

洪水標準:設計洪水標準為20年一遇,相應流量Q=7000個流量,相應上游洪水水位72.95米,下游洪水水位72.52米;校核洪水標準為50年一遇,相應流量Q=10000個流量,相應上游洪水位74.14米,下游洪水水位73.56米。

大河大壩在我去之前,就曾聽師兄師姐提起,説是我們這個城市標誌性的水利設施,不過現在這座大壩已經將主題改為了公園,其實這也是我們現代設計的一種新理念,將水利設施與旅遊開發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加強旅遊管理,建設生態自然水庫式的主題公園。

這就要求我們這一代人在設計上不能拘於形式,墨守陳規。我們要有創新和勇於進取的精神。將我們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的進步與需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第三站:岸堤水庫

基本介紹

岸堤水庫位於沂河支流東汶河與梓河的交匯處,壩址坐落在蒙陰縣境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693.3平方米,總庫容7.49億立方,興利庫容4.51億立方,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城市供水、養殖、旅遊等綜合開發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歷史沿革

岸堤水庫於1959年11月動工興建,1960加年5月主壩及輸水洞建成蓄水。主壩長1665m,壩頂高程181.8m,最大壩高29.8m,壩軸線方向為北東35度,輸水洞內徑3.4m,進水口底高程160.3m,設計流量92.5m3/s,溢洪道分兩期建有溢洪閘兩座,1966年5月建成5孔10×9.3m溢洪閘一座,1983年6月建成10孔14×12.2m溢洪閘一座。溢洪閘設計總泄量11740個流量,校核總泄量17550個流量。

水庫建有壩後式水電站一座,安裝6台水輪機發電機組,裝機總容量675OKW,設計年發電量1500萬kwh。

岸堤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於1989年7月開工,1997年11月竣工驗收。工程總投資5960萬元,先後完成壩基基巖帷幕灌漿、壩前清淤壓重、沙殼壩振衝加固、主壩迎水坡護坡翻修、溢洪道開挖等工程,工程質量優良,水庫已達到設計標準,水庫固定總資產達1.36億元。

水庫工程由北京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臨沂地區岸堤水庫施工指揮部組織施工。

1959年11月調集民工5.5萬人施工,於1960年4月完成主、副壩及輸水洞等工程。

1963~1968年翻修大壩石護坡。1966年建溢洪閘,防浪牆。1971~1981年建水電站。

1976年至1983年,開寬溢洪道,建新溢洪閘。至1985年,水庫工程共完成土方655

萬立方米,石方221萬立方米,混凝土5.4萬立方米,累計國家投資477萬元。

水庫樞紐工程由主、副壩、溢洪道、輸水洞、發電站組成。主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和均質土壩兩部分組成,全長1665米,最大壩高29.8米,頂寬7米。副壩長300米,最大壩高4米,頂寬8米,為均土壩。有新、老溢洪閘兩座,老閘5孔,新閘10孔,設計最大泄量為1.8萬立方米每秒。輸水洞最大流量92.50立方每秒。水電站裝機4台5350千瓦。

水庫已達到五百年一遇設計防洪標準。年平均淤積量為276.8萬立方米(1973年測算)。1974年8月發生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時,削減洪峯97%。水電站年平均發電量821萬千瓦時。

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57萬畝,尚未全面開發。

地理位置

臨沂市岸堤水庫地處沂蒙山腹地,南距魯南商業重鎮臨沂城90km,西距五嶽之尊泰山90km,東南到天然港口石臼港100km,北4km接兗(州)石(臼)省道,南5km連205國道和京滬高速公路,道路平坦,交通便捷。水庫四周羣山環繞?綠樹成蔭,水面一望無際,碧波盪漾,水面常年保持在6萬畝左右,最多時可達8-10萬畝。近幾年來,隨着旅遊事業的開發,現有水庫西南處15km的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南處10km著名孟良崮戰役舊址,共同形成了蒙陰縣境內一紅(孟良崮戰役舊址)、一綠(蒙山國家森林公園)、一藍(岸堤水庫,又稱雲蒙湖)的特色旅遊格局,吸引了大量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現水庫已開發水上游艇、餐廳、衝浪、垂釣等旅遊項目,建成可容納200多人同時用餐、居住的中檔賓館,是休閒、度假、垂釣的理想地方。  

主要作用

岸堤水庫作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自建成之日起,便顯示出她在臨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隨着臨沂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她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水庫只有立足本身,發揮優勢,深化改革,順應社會的需求,才能在二十一世紀充分展示其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謀求更大的發展。岸堤水庫管理處將以現代化水利為方向,以改革為動力,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進一步抓好經營管理,努力促進水管單位的良性發展。

瀏覽經歷:

臨沂這站是我們實習最遠的地方,第一次我坐客車上了高速,這一次我徹底的討厭了坐客車,不,應該説是坐客車上高速。本就不寬敞的客車加之客車本身又有些漏油,在整個行駛過程中久久瀰漫着油氣的異味。我第一次暈車了,暈的很厲害!

累了,真的是累了。總算明白什麼叫舟車勞頓了,我睡了,睡了一路,當我睜開眼的時候車已經停了下來.目的地到了——岸堤水庫。

原來這的站長、主任都是我們的師兄,不過從年齡來看我們還真不敢冒昧的叫出口,真不愧為一個學校的師兄弟啊,見到我們他們顯得格外的激動,很顯然我們得到了熱情的款待。我們共要去三個地方,水電站、大壩頂、壩堤。五個班分成了三部分,一如既往水電三、四班不分家,我們一組先去水電站。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水電站廠房,在廠房門前張主任耐心的給我們講解了各項機器工作的原理以及所要注意的事項。終於,我們進去。真是我們的幸運,此刻正值各項機器大檢修,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個機器的內部構造。眼前的景象很熟悉,只不過那是在中學的課本當中,現如今它們突兀的出現在眼前不禁使我眩暈了很久。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水輪機葉片,葉片很厚重,成風車狀。如此厚重的葉輪使我懷疑了很久,我真不敢相信水能夠將它衝動起來。我又一次質疑了,同在堽城壩的經歷一樣。真的,有時我們從理論到實踐真的要度過一段“質疑期”。我盤問了師兄很久,他笑了,對我説不要懷疑水的能量。從水庫到地下廠房位置水頭將近20米,這近是兩個工程大氣壓。是啊,兩個工程大氣壓,這足以了,但我潛意識還有些質疑,我一直想親眼目睹一下水輪機工作的場景,但是這不太現實,因為蝸殼深藏地下,想要親眼目睹是及其困難的。除了水輪機還有兩個龐然大物——發電機的定子和轉子。就轉子的本身上的磁鐵來講,就是很大的一塊。磁鐵磁性的大小是通過直流線圈中的電流來控制的,這比永磁鐵有很大的便利之處。定子中是密密麻麻的線圈,這與我們在中學課本中學的有些不一樣,這裏定子是線圈,轉子為磁鐵,我想這樣更改可能是考慮到電量的輸出吧。拆開的轉子旁還有一個水流量調節器,用來調節輸水的流量,從而控制發電機所發的電量。整個廠房被地下被完全掏空,我們最先進入的是配電室和檢修室,往下一層要通過一條很窄的台階道,整個發電機轉軸將會佔據這層空間,其實每一層都是通過露天井式的圓洞相同的,這也是便於將大型的組合機器存放在這三層空間當中,便於它們的正常工作。最下面一層應該就是放水輪機了,但是這一層我們參觀不了,下面全是水,這麼多學生主任不允許,條件也不允許。這就樣我們看完了,整個廠房。

在大壩頂,站長給我們講了一下他當時求學時的經歷,目的是要勉勵我們這一代人好好讀書,將來為社會做更大的一份貢獻。

岸堤新建閘門的泄水量是2萬個流量,總蓄水為4億立方,站長給我講了興建水庫的作用以及洪水的危害程度,雖然以往也學過一些洪水災害的知識,但是那只是腦海中固定的記憶模式。只有我們現在站在這4億立方水上面俯視它們那浩淼的身軀時才能真正的體會洪水究竟是什麼。80年新建後,閘門的泄水量加大了,閘門也厚實了許多,只不過唯一不足的是閘門受温度影響很大。熱脹冷縮,這是我們這一代面臨的問題,此時的水庫抗洪能力是萬年一遇,站長説,我們仍不能忽視。此時,我再一次感到作為水電人的責任是那麼的重大。

第四站:東平戴壩

初建

據史料及碑文記載,壩初建於明永樂年間。明成祖繼位後,從各方面做遷都北京的準備。他首先考慮到江南物資北運,以供京師所需,“漕運之利鈍,全局所繫也”,因而決定治理大運河。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刑部侍郎金純等奉命疏浚運河。當時從濟寧到臨清的運河地段多丘陵,地勢高,“河道時患淺澀,不勝重載”。元代曾在罡城(今寧陽縣境內)築壩,迫使汶水南入?河,流至濟寧,再分水南北以濟運道。但濟寧向北至南旺一段,水爬坡上行,終因水勢不足,時常乾涸。宋禮等官員對此束手無策,他們採納了汶上民間治水專家白英提出的“引汶絕濟”的建議,破元代罡城壩,使汶水不再流入?河,迫使水西行,並在汶水下游大清河東端戴村附近攔河築壩,遏汶水入小汶河南流,“使趨南旺,以濟運道”。在水流湍急、水面寬廣的河面上建攔水壩是十分艱難的。宋禮等人徵調大批民夫,動用無數能工巧匠,克服了道道難關,終於修成了一條長5華里的全樁型土壩,取名戴村壩。

戴村壩,位於東平縣境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辭海》、《中國水利志》均有載。該壩位於東平縣境東部大清河與大汶河分流的地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縣城出發,沿大清河東行20多華里,一座大壩驀然躍入眼簾。當登上南端壩台時,舉目北眺,不禁為這一古代建築而讚歎。長400多米的大壩,從南向北伸去,象巨蟒,若長龍,橫卧清汶兩水之間;如巨劍,似鐵壁,把清汶兩水豁然分開。整個大壩為石結構,巨大的石料鑲砌得十分精密,石與石之間採用束腰釦結合法,一個個鐵釦把大壩鎖為一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大壩修成之後,攔汶水順小汶河南下,流向南旺運河最高處,再分水南北。一般情況,三分南注,七分北流,即所謂“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説。從此,妥善地解決了丘陵地段運河斷流的現象,使船隻暢通無阻。明成祖遷都

北京之後,大運河便成了交通大動脈,每年從東南運糧米等物資數百萬石,接濟京師。

修繕

以後的封建統治者,從未放鬆大運河的治理,對大運河供水樞紐工程戴村壩更為重視。由於土壩經不住大水沖刷,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開始,逐漸加固成石壩。在加固過程中,不斷完善原有設計,逐漸形成現在規模的戴村壩。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堤的迎水面改為石砌,今仍巍然屹立。遠遠望去,猶如一條玉帶,把戴村壩裝點的更加壯麗。

結構簡介

大壩分三部分。從南向北依次為:主石壩、太皇堤和三合土壩。三部分既各自獨立,又相輔相成,互為利用,互為保護,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獨特佈局。從整體上看,既有都江堰的原理借鑑,又有自身特色。最南端的主石壩呈南北向長443米,自身又分三段,北邊一段叫玲瓏壩,中間一段叫亂石壩。南邊一段叫滾水壩。滾水壩在三壩中最低,它的作用是在汶水開始上漲、小汶河河水位超過安全界線後向西漫水,以防小汶河決口。北邊的玲瓏壩比滾水壩高0.1米,中間的亂石壩又比玲瓏壩高0.2米。隨着汶水水位的升降,三壩分級漫水,可調蓄河水儲量。據水利部門測量,“三壩”先後漫水的數量與大汶河洪水的流量及小汶河的過水是互相協調的,因而既保證了小汶河持續供水,又能排洪防溢。壩的建築形狀略成弧形,弓背向着迎水面,增加了壩的預應力。為保證跌水坡與壩基的安全,又在壩的跌水面修了一道緩衝檻,水經緩衝檻而緩速,減輕了對壩的衝擊力。整個大壩為石結構,重達1噸至6噸以上的巨石,鑲砌得十分精密,為防止洪水沖塌,石與石之間採用束腰釦榫結合法,一個個鐵釦把大壩鎖為一體,固若金湯,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主石壩北的太皇堤,順河向為東北西南向,堤為土石結構。汶水東來,太皇堤正面相迎,使水勢緩速而南折再靠近石壩,既能保壩,又能助三合土壩泄供。應當説,太皇堤起着保壩抗洪的雙重作用。

翻板閘門

太皇堤北端接三合土壩。三合土壩走向與太皇堤相同,因用三合土築成,所以稱為三合土壩。三合土壩的作用何在呢?為抵禦特大洪水,清代初期,在整體維修的同時,增築此壩,壩長260餘米,水平高度比壩面高2米。如果主石壩漫水水位超過2米、加之太皇堤吃緊,此時三合土壩即行漫水,起到泄洪保壩的作用,實為汶水溢洪道。

歷史地位

戴村壩高卓的建築藝術,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無數的血汗與智慧。戴村壩三位一體,相互配套的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在當時經濟比較落後、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無精密測繪儀器的時代是非常驚人的。設計之巧妙、造型之美觀,是我國水利史上的一大壯舉。雖歷經數百年,任洪水千磨萬擊,今仍鐵釦緊鎖,巋然不動。這充分表現了以白英為代表的我國勞動人民對治水有着巨大的力量和無窮的智慧,連自稱通曉水文的清康熙皇帝也不得不歎服:“此等膽識,後人時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準也。”民國初年,美國水利專家方維,亦十分敬佩地説:“此種工作,當十四、五世紀工程學胚胎時代,必視為絕大事業,彼古人之綜其事,主其謀,而遂如許完善結果者,今我後人見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

大壩北端,原建有白英老人祠,曾為人們瞻仰的勝蹟,白英治河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

滾水壩

瀏覽歷程:

今天徹底乏了,昏昏欲睡是我在車上的狀態。

今天來迎接我們的是東平水利局的局長,地點是“接駕坊”據説是歷代皇帝登泰山時的必經之路,那時該地區的所有官員都要到此地迎駕,水利局長在此處迎接我們,我們真的很感動。這應該感謝我們的學校,培養了這麼多優秀的幹部,更培養了我們農大人的真摯友誼。不論年齡大小,職位高低,只要是我們農大人,我們就是兄弟姐妹,我們就是一家人。

這次,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翻板閘門,陪同我們的老師給我們細緻的講解了翻板閘門的工作原理,這使我對不斷創新的科學技術增添了一份痴迷,也增加了我對本專業的熱愛。從接駕坊出發,我們一路向南沿着汶河邊的那條小路參觀了一下,最後我們來到了一個正在新建的地方,這就是今天的目的地,戴村壩。這裏也是將水利樞紐與旅遊開發結合在一起,總稱為戴壩景區。師兄給我們講解了戴壩的一段歷史,講述了白英老人當年的事蹟,我一直以為白英老人只是一個傳説,沒想到歷史當中真的有這麼一位讓人敬佩的人存在。戴村壩號稱北方的都江堰,我想白英老人的貢獻與李冰不相上下吧。

現場看去一共有五個壩段,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亂石壩,句師兄介紹,當時建造這壩的時候不像現在條件這麼好,用沙子和水泥,前輩們用的是小米粥作為粘合劑,將土與石子堆砌在一起的,這種建壩方式雖然不能與現在的相比,但是經歷了多年的流水侵襲它仍能夠這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實在是讓我們欽佩,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啊。  

在我們參觀的時候恰逢遇到一家電台在這採訪,他們談論時也提到白英老人,從他們的表情中我看的出他們的欽佩之情溢於言表。這就是我們前輩的魅力所在啊。

三、個人感悟

一、雖然已經大二了,但通過這次實習,才意識到對自己的專業並不是那麼深入的瞭解,改變了以往對本專業的錯誤認識,意識到學習這門專業的重要性。

二、專業實踐閲歷遠不夠豐富。由於專業實習時間較少,因此很難將所學知識運用與實踐中去,通過實踐所獲取的閲歷更是很短缺。所以,今後我們在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抓住機會,多向從事水利工程的前輩學習,同時要轉換學習方法和態度,改變以往過於依賴老師的被動吸收學習方式,應主動積極向他人學習和請教,同時加強自學能力和駕馭解決難題的本領

三、通過專業老師,師兄的講解,懂得了現在的技術並不是十分完善。我們要繼續發揚那份艱苦勇進,求實創新的精神。

四、要刻苦的學習課本中的知識,感悟到知識才是力量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同時,要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儘可能將自己的所學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去。為社會,為人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個人目標

一、大二這一年紮實專業知識,結合實踐將課本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中去。課餘時間閲讀一些與專業相關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素養。

二、大三、大四參加一些專業實習活動,假期兼職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職務,到工地去實習。從現場中學習知識,掌握第一首學習資料。

三、參加工作後從底層做起,紮實基礎,豐富閲歷。逐步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科技創新中去。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

四、深入地學習,掌握深層次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對工程的把握及估評。考取高級工程師證書。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