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導遊詞

贛州古城牆導遊詞2篇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2.32W


贛州古城牆導遊詞2篇

贛州市位於江西南部,贛江上游。它四周依山,三面臨水,洋溢着濃郁的南國風情,古有“富麗江城”之稱。贛州市總面積479平方公里,人口 40多萬,居住有漢、回、壯、舍等 16個民族。它扼守贛、湘、閩、粵四省要衝,秦漢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現為贛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贛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縣至今,已經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古時曾名虔州,又稱虎人城。歷史上贛州曾是溝通贛、湘、粵、閩的南方重鎮,素稱“閩粵咽喉”,歷來與廣東及東南亞有着緊密的貿易往來。當年藉着贛江黃金水道和嶺南古驛道之便,這裏“商賈雲集,貨物如雨”,留下了“南方絲綢之路”的美名。透過歷史的煙雲,我們彷彿看到一隊隊馬幫馱着景瓷、香茗、竹木等士特名產,過贛州、越梅嶺、源源不斷運往廣州以至南洋。

贛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從東門到西門的宋代古城牆,沿江而築,婉蜒三千六百多米,歷盡宋、元、明、清、民國多代,垛牆、炮城、馬面、城門保存依舊,宋城的雄姿依舊,古韻猶存,被專家們譽為宋城博物館。贛州市名勝古蹟甚多:堪稱江西石窟藝術寶庫的通天巖建於唐末,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石窟寺,198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聳立在章貢兩江合流處的勝景八境台始建於北宋,現為三層,飛檐斗拱,畫樑朱柱,雄偉挺拔,巍然壯觀。位於賀蘭山上的鬱孤台是最引人景仰的去處,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這裏留下了千古絕唱:“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一曲《菩薩蠻》使贛州名聞遐邇。還有巍峨的慈雲塔,形若游龍的古浮橋,規模宏大的七裏鎮古瓷窯,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廟,蘇陽長談的夜話亭,客家風情濃郁的民居建築羣,一處處古蹟,一座座名勝,猶如羣星,把贛州裝點得絢麗璀燦。

贛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文天祥在這裏高舉抗元的義旗,譜寫了氣衝霄漢的“正氣歌”;楊廷麟在這裏率兵抗清,兵敗不屈,以身殉節;陳贊賢以這裏運籌帷幄,領導工運,寫下了光輝篇章;毛澤東在樓梯嶺召開分兵會議,實現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陳毅在此與xx黨談判,初步形成了贛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青山環抱,綠水環繞,贛州宛若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贛汁的源頭。市內綠樹成蔭,碧湖成羣。六大公園分佈其中,景色各異,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薈萃,花似錦;有的曲徑通幽,園林點綴。

贛州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空運、水運、鐵路、公路相結合的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形成。黃金機場航班可達廣州、廈門、內昌等地;贛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贛江上下航行,可與區內、省內及長江沿線的省市相通,有明顯的水運優勢。貫通我國南北九個省市的京九鐵路,把北京、香港與贛州連成一體,贛州成為了全國鐵路網上的一點,與各大城市相通。以贛州市為中心的公路主幹線幅射四方:北行,經昌贛二級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條幹道通廣東,經大餘可至韶關,贛粵西線二級公路可達廣東、深圳,沿贛汕公路,經梅州可抵達汕頭;東行,沿贛閩柏油公路,經瑞金,可達福建長汀、龍巖、廈門、泉州;西行,經崇義,遂川、井岡山、蓮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陽。

贛州山河佳麗,風光旖旎,歷史悠久,古蹟甚多,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已成為江西旅遊熱線之一。贛州市有古建築300餘處,古墓羣10處,古遺址10處,古石龕摩巖石刻5處,革命遺址5處,名勝16處,這些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贛州古城牆導遊詞

八境台位於贛州城東北角的古城牆上,是贛州古城的象徵。 始建於北宋嘉佑年間,也就是1056—1063年。因為樓台是建在磚石城牆上,所以古稱“石樓”。又因為登上此台,贛州八景一覽無遺,所以取名八境台。

主持建造八境台的是當時任贛州知軍的孔宗瀚,他是山東曲阜人,是孔夫子第四十六代孫。在他之前,贛州的城牆都是土城牆,是他把當時的土城牆改建為磚城牆,並建城樓在上面,這在當時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參觀八境台,先要經過一段古城牆,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古城牆。

説起古城牆,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萬里長城或者是南京和西安的明城牆,而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座歷史悠久、至今還在為防洪起着重要作用的磚城牆,那就是我們贛州的宋城牆。這也是現在全國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磚城牆。

贛州古城牆是唐末造反起家的客家人---曾任虔州刺史的盧光稠(他對贛州影響深遠,有機會説説他,有傳説鬱孤台都是他建的)擴城後奠定的基礎,當時是土城,後來因江水年年沖壞土城,到了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用磚修築城牆。現在全國還有不少保存較好的城牆,如西安、南京、荊州、安徽壽縣等,但是這些地方的磚城牆都是明代洪武年間以後的,包括北京萬里長城。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時候,在謀士的建議下,他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下令各州、縣廣築城牆,現在全國各地保留下來的城牆都是那時興建的,唯獨贛州的城牆是北宋的,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而又雄偉的城牆。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 百勝門、建春門、湧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甕城(指的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清朝咸豐年間,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台5座炮城。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太平軍兩次攻城、中央蘇區時期紅軍六次攻城,都沒能攻破堅固的贛州城。而到現在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湧金門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門炮城;古城牆有3600米。這些城牆、城門不僅成為今天的遊覽景點,而且至今還在為贛州防洪發揮重要作用,贛州市政府每年還撥出一定經費維護古城牆。

尤為珍貴的是,在古城牆上保留有數以萬計的帶有文字的城磚,這種磚被稱為銘文磚,上面載有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 主要的是XX年、XX督造、xx窯燒造等,這也就相當於工程記錄,出了問題就可以找到當事人。最早的一種銘文磚記有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這塊磚就在進入八境台園門後,快到八境台下面的一組台階處),我們只所以説這是宋代城牆,也是基於這些銘文磚。這一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的城市建設,有着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1996年,國務院將贛州古城牆列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大家看的這些磚,大都是清朝和民國年間填補的,所以在城牆上參觀的時候,大家不妨仔細注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