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發言稿

建言“十四五”發言材料8篇合集

欄目: 發言稿 / 發佈於: / 人氣:2.53W
建言“十四五”發言材料8篇合集

建言“十四五”發言材料8篇合集

01

加強我省製造業發展規劃

我省應堅定製造業是立省之本的戰略地位,搶抓新工業革命先機,推進工業化深度發展,力爭在“十四五”時期把我省由製造業大省打造成製造業強省。

注重激發內生動力,把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作為製造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培育“頭部”企業,儘快形成若干綜合實力強、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同時,加快淘汰過剩產能,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解決高端依賴進口、低端產能過剩問題。

注重科技創新驅動,把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作為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動能。要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通過配套政策扶持,對氫能產業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項目,進行重點培育孵化,搶佔全國乃至世界同領域產業競爭高地。支持保定、張家口配合京津聯合打造京津冀氫能示範城市羣,爭取列入“十四五”國家重點專項規劃。

注重全生命週期產業生態營造,把推動產業鏈區域化聚集作為製造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我省在制定“十四五”產業規劃時,立足國內大循環、區域全循環的理念,引導我省汽車、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製造優勢產業,以全生命週期再造為重點,形成一批供應鏈體系完整、國際競爭力強的區域產業集羣,增強全球價值鏈掌控能力。

注重信息技術推廣,把加快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作為製造業發展的智能引擎。大力實施“智能+”戰略,推進我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 加快全省5G網絡佈局,建立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體系。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推動傳統優勢行業儘快實現智能化生產。注重園區建設、金融支持、人才支撐、土地供應、營商環境等全要素保障,把優化市場資源配置作為製造業發展的強力支撐。

02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一是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推進一產往後延、 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加快要素跨界配置。二是堅持綠色引領,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都市農業、休閒農業,健全產業質量標準體系,培育綠色優質品牌。 三是堅持創新驅動,改造提升鄉村產業,創新機制模式。

突出推動一產高質量發展。一是重點在“都市農業、現代種業、智慧農業” 上着力,制定專項規劃,加大推進力度。二是在推動生態農業上着力,突出質量與綠色導向,挖掘各地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綠色農業讓區域主導產業特色更加鮮明。三是在促進農業發展主要依靠創新驅動上着力,引導科研院所圍繞良種繁育、農產品加工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使之成為引領農業提質增效的長久動力。

重點提升二產效益和競爭力。一是大力拓展農產品初加工。果蔬、奶類等 鮮活農產品,應重點發展預冷、保鮮等倉儲設施。糧食等耐儲農產品,重點發展烘乾、儲藏等初加工。二是着力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加 快技術集成應用,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實現多次增值。

積極發展三產拓展新業態。一是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創意農業,打造一批 農旅深度融合典範。聚焦環首都、燕山—太行山等重點地區,建設鄉村旅遊休 閒區,打造河北旅遊新樣板。二是康養產業通過產業跨界、產業鏈接,提升產 業供應鏈,實現價值鏈創新增值。三是完善基礎設施配套,解決旅遊重點鎮垃圾污水處理問題,發展一批生態旅居小鎮。

強化人才科技政策支持。一是引導龍頭企業採取兼併重組、股份合作等形 式,建立大型農業企業集團,提升在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帶動力。二是引導返鄉 農民工在農村創新創業,鼓勵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入鄉創業,培育一批“田 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帶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健全以企業為 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鄉村企業,鼓勵縣區成立 融合發展專家顧問組。

03

推動我省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大力實施“旅遊+文化”的文旅融合發展戰略,形成文旅產業發展新優勢, 是帶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但政策供給不足、文化內涵挖掘不深、龍頭企業較少、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制約我省文旅產業進一步提質增效。為此,建議將推動我省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納入“十四五”規劃。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健全完善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措 施,形成良好政策體系;制定文旅產業考核辦法,督促各級政府主動作為;設立專項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扶持文旅企業發展。

二是創新融合機制,營造良好環境。建立由黨政領導掛帥、多部門合作聯 動的領導小組,加強工作指導;以旅發大會等文旅產業重要活動為抓手,以點帶面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機制,完善行業評價標準和市場評價體系,優化文旅市場營商環境,推進文旅產業市場共建、品牌共育、利益共享。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龍頭企業。建立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的多 元文化旅遊投入機制,扶持、培育一批骨幹文旅企業;引導企業轉變觀念,提高數字文旅產品供給能力,創新線上體驗,引導新型消費;指導企業調整人才結構,提升文化企業自我造血、長期運營能力。

四是豐富融合形式,打造文旅精品。結合地方特色資源,策劃和打造有影響力的地方品牌;與高等學校、專業機構共同打造一批文創精品,激活遊客購買力;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景區,加大非遺項目體驗性與參與性研發;將地域文化植入文娛演藝產品,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產品體系。

五是強化人才培養,壯大專業人才隊伍。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全省文化 企業、項目、人才進行專業評估認定,加強現有從業人員專業培訓;以省內高校為依託建立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實施校企合作戰略,探索建立聯合培養、訂單培養、聘用顧問或客座教授等機制,實現理論研究與產業實踐有效融合;開展年度文化創意產業領軍人物評選,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04

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我省在着力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高質量創新生態體系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財政科技投入引導不夠,對前沿技術動態不敏感,自身科研實力不強,科技服務平台系統性不強、供需信息不對稱、科技金融和科技中介不完善等問題。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應加以關注,為此建議:

一是強化科技投入。依法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完善引導基金管理 辦法,設立創投基金管理辦法等。完善我省創投風險補償管理辦法,鼓勵社會資本進行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支持金融、保險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大顯身手,鼓勵各銀行機構在開發區設立科技支行並實行單獨信貸管理與考核機制,建立與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特點相適應的貸款評審、風險定價、盡職免責和獎懲制度,推出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險。

二是促進科技成果推介對接。要建立全省統一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交易服務平台,按科技成果細分產業領域,深挖企業需求,精準邀約科技成果承接主體對接,常態化選擇部分科技成果,赴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載體對接,舉辦路演。要着力培養技術經理人,將其列入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序列,享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補助和收益分配;推動科研院所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實行技術經理人聘用制。推動建立一批市場化科技評價機構,建立標準化評價工作流程,規範科技成果價值評估行業發展。

三是提高科研效率和科技支撐能力。要完善科技成果熟化環節,儘快出台中試基地認定、管理和激勵辦法,支持科研院所建設中試基地。拓寬科技成果轉化投入來源,讓科技成果轉化為信用貸款產品。要通過提供服務、轉化科技成果,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推動開發區向高新區邁進。要緊緊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化發展,就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和基礎前沿領域精準研發。要常態化採用揭榜招標制等引才方式,聚集國內外優勢資源攻克技術難題。要完善科技成果市場定價機制,增強科研人員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05

加強政務數據共享

近年來,我省在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政務數據應用、共享方面還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一、主要問題

管理體制層面,數據權屬不明確,缺乏統一管理歸屬部門。技術實現層面,數據共享缺乏明確的權限界定標準。政務服務實施層面,現行的項目管理模式不足以解決共享的持續性問題。產業結構層面,缺乏大數據生態系統中的領軍企業。

二、對策建議

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制定《河北省數據應用條例》。一是在省數字經濟領導小組指導下,各市加大對有關數字經濟的機構整合力度,做到省市上下對口, 統一管理歸屬。二是制定《河北省數據應用條例》,明確個人數據、公共數據的權屬,針對可要素化的數據資源,從制度層面加以保護和規範。

強化政務數據頂層設計,完善數據共享的相關標準體系。建議制定完善統一的數據共享和開放權限基本目錄庫,並逐年進行擴充。

推進數據應用創新,釋放政務數據社會價值。建議儘快制定公共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加強政府與科研院所、企業的協作,推動各類優質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引導更多非公共數據向社會開放,鼓勵基於開放數據開展應用創新。

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加快相關領域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一是培育和引進一批科研機構,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技術創新聯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促進數據產業高端化發展。二是加強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制定產業發展政策,通過示範應用,在提升政府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 培育壯大一批數字經濟領域的優秀龍頭企業。

06

加強基層公共衞生體系建設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為我省基層公共衞生體系敲響了警鐘,應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引起高度重視。

一、基層公共衞生體系存在的問題

基礎建設不能滿足需求。近年來,缺少了中央財政的支持,各地縣級財政用於基層衞生院基建的投入較少,未能嚴格按標準設置發熱門診。

醫療設備配置有限。基層衞生院普遍缺少呼吸機,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很少配備彩超、十二導聯心電圖等設備,紅外測温槍、口罩等防護常備用品不足, 救護車、醫療廢水處置設備配置尤其短缺。

醫護人員短缺嚴重。鄉鎮衞生院和村衞生室醫護人員人數少,而且存在醫師學歷偏低、專業技術水平低等問題,醫護不分、醫療診治不專業等現象屢見不鮮。由於工作環境差、待遇低、職業上升空間小,導致基層醫務人員“引不進、留不住”現象普遍。

二、加強基層公共衞生應急體系建設的建議

加大基層醫療衞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加大基建投入。優先對租房辦公的鄉級醫療機構、人口較多村莊的村級衞生室進行新建或改擴建。加強醫療設備購置,增加救護車配置。按照標準化衞生院建設要求,對鄉級醫療機構急需的常用醫療設備進行統一購置配備。爭取在山區配備負壓重症救護車,解決急病重病找車難問題。

加強基層醫療衞生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可持續的基層醫療衞生人員補充機制。建議從衞生院轄區擇優招錄符合條件的村醫,充實到基層衞生院隊伍中。建立健全鄉村醫生教育培訓機制,提高鄉村醫生綜合素質。完善對口支援幫扶制度。大力推動醫共體建設,形成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對長期在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服務的衞生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聘任、業務培訓、待遇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

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福利待遇。建議出台針對艱苦偏遠地區基層醫務人員的補助政策,其中,由地方財政承擔太行山區、燕山山區、壩上等特殊地區基層醫務人員鄉鎮補助。

07

補齊居家健康養老短板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推進居家健康養老服務,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路徑是當前和今後面臨的重大社會課題。

一、我省養老服務現狀

2019年末,全省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比重達20%,開始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目前約50%老年人處於空巢或留守狀態,空巢化養老和居家養老特徵明顯。約90%居家養老,約7%和3%分別依託社區、機構養老。

全省養老機構共1400多家,總牀位19.8萬張,入住老年人約10.2萬人。但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醫療護理能力不足。在社區居家層面,主要提供日常服務,缺少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專業化服務。

二、積極探索居家健康養老的發展路徑

保障基本養老服務和提供多樣化服務相結合。一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保 障特殊困難老年人基本的專業化養老服務需求。二是向更加聚焦基本養老服務 方向發展,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等服務。三是發揮社會力量主 體作用,提供方便可及的多樣化養老服務和產品。

探索多層次、品牌化、精準化服務。一是通過規模效益實現養老服務的疊 加效應,形成一批面向居家社區、跨區域和行業的綜合性健康養老服務集團。 二是吸引優質健康養老機構向社區和居家精準延伸服務。線上平台、線下服務和智能產品運用一體化發展。打造線上信息化平台,整合護理、養老、醫療保健等資源。對接線下,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模式, 提供更加多元的居家養老服務。

三、完善健康養老服務政策措施

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涉及民政、衞健、醫保等多個部門,要統籌融合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出台措施,明確居家養老醫療健康服務項目支付範圍和標準,探索將家庭醫生上門服務納入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全面推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將社區醫養能力提升工程納入重點民生事項,統籌相關部門在政策等方面給予保障支持。統籌人才培訓資源,探索多種協同培養模式。

在社區搭建健康養老服務的平台,引進優質服務提供商。探索推廣“時間銀行”“志願服務”等,構建互助養老良性運轉機制。

08

加強我省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我省是典型的資源性缺水省份,大部分河道長期乾涸,河湖水污染問題突出。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農產品調出省份,每年調出大量農產品,相當於隱形調出大量水資源。隨着地下水超採,形成嚴重的地下水漏斗區。雖然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已壓減過半,但剩餘壓採任務完成難度越來越大。因此,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充分體現在全省“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建議:

引足用好外調水,努力爭取多調水。加大爭取外調水量跑辦力度,足額籌集水費,實現指標內足量調入、指標外多引。爭取增引生態水,增加我省河湖水量實現自然回補地下水。

加強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體系化推進。積極爭取國家核減我省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考核指標、休耕輪作年度安排向我省傾斜。全面落實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廣節水優良品種;有序關停城鎮自備井和農灌深井。

大力推進高效節水和全社會節水。全面實施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通過以獎代補,形成資金安排與治理成效聯動機制。推進水價制度改革,全面實行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推廣“以電折水”計量方式,破解農村地下水取水計量和收費難題。改進節水設備和工藝,實現高效節水與綠色排放。

大力開展河湖生態治理行動。優化引江引黃和上游水庫調度方案,持續開展河湖生態補水;持續加大河湖“四亂”清理;積極探索水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

構建現代水資源配置體系。統籌配置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進一步織密區域供水網絡,提升全局水資源調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加強非常規水利用。推進“以河代庫”行動,提高污水處理水質標準,支持海綿城市、海水淡化利用工程建設,加大雨洪、再生水、海水淡化資源利用。

加快智慧水利建設。通過優化我省水利感知網布局,推進水利大數據中心建設,構建水利智能應用體系,提高水資源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