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發言稿

關於教育文化扶貧發言稿

欄目: 發言稿 / 發佈於: / 人氣:2.9W

  關於教育文化扶貧發言稿

扶貧既是一個民生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政治問題。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講得語重心長,又非常深刻。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教育文化扶貧發言稿材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參閲。
 

關於教育文化扶貧發言稿

 

發言稿一

20xx年3月,我被選派到新城鎮左家灣村擔任第一書記,那個季節的左家灣,桃花盛開,春光無限。剛進村,我就被這個世外桃源一般的美景深深陶醉。我覺得,自己終於可以像一隻飛出機關籠子的小鳥兒,在鄉村的廣闊空間裏自由翱翔了。

然而,當我走進一户農民家中,看到貧困户破敗的院落,窘迫的生活,我的心猛地一顫。左家灣村,毗鄰縣城、靠近礦區,改革開放30多年,竟然還有這麼多的老百姓居不能安、病不能醫、老不得養。眼前的一切,讓我陷入了無盡的沉思和的追問。

連續幾天,我夜不能寐,左家灣村的貧困,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改革開放30多年後,春風吹綠了山,吹綠了水,卻沒有吹鼓左家灣農民的錢袋子,是誰拖了左家灣發展的後腿,是誰阻擋了左家灣走向富裕的步伐,又是誰遺落了這個毗鄰縣城的小村莊,我不停地追問?是政策不好,是資金短缺,是項目不多,還是先天條件不足,自然環境惡劣?在左家灣這條扶貧的路上,我不停的追問……

當拿着民情日記本,在走訪每一個貧困户家中,在與鎮村幹部的一次次交流中,在和上級部門的一趟趟交涉中,我不停的學習,不停的記錄,不停的思考。從網上查閲大量資料,仔細研究每條政策,從中央到省市,再到近年來縣、鎮的具體方案,凡是和扶貧有關的字眼,我一一都不放過。連續1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台都聚焦三農,貧困羣眾是總書記最牽掛的人,政府出台多項措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社會兜底、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整合全部了資源向“三農”傾斜,向扶貧發力,向貧困宣戰,看來不是政策的問題。

我又去扶貧辦、農委、水利部門,找項目、要資金,細數左家灣歷年的項目也不少,一事一議綠化、生態綜合治理、扶貧產業香菇基地、引水上塬機耕路拓寬,大大小小的項目也有20幾個,看來也不是項目的問題。

是缺資金嗎,每年村級活動經費8萬元,大大小小的項目,哪個項目都不少於幾十萬元,扶貧切塊專項資金就等着無處下放,這也不是資金的問題。

答案被一一否定!

就在我無意間,與田間耕種的一位老農閒聊時,他看着無助的我,笑笑説“小夥子,看你整天瞎忙活,問這問那,咋不問問你自己?”我傻愣了一下,問我自己?我自己咋了。難道這個村的貧困是我這個第一書記造成的,難道是我這個第一書記拖了這個村的後腿不成?我好好自我檢討了一番。

對啊,我來到這裏這麼長時間了,竟每天走訪、跑部門,為什麼沒有認真地幹好眼前和手頭的工作呢?為什麼不發揮第一書記的引領作用,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呢?我終於明白了,這個村的貧困雖然不全在我,但至少與我有密切關係。

對,擼起袖子加油幹!只有想幹,才能敢幹;只有敢幹,才能實幹,實幹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實幹,才能擺脱貧困。要帶着感情幹,我和貧困户段小燕一家促膝長談,就能鼓動他們全家的熱情,讓年輕的段小燕夫婦圓夢,蓋起新房子,重燃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就是要帶着責任幹,在建檔立卡回頭看中,仔細核實,認真比對,嚴格按照“八不進”標準和四議兩公開程序,出列3户11人,補錄李民生4户殘疾貧困家庭,還給老百姓公正和公道,還給老百姓心平氣和,還給老百姓心服口服。

就是帶着信心去幹,貧困不是爬不過去的山,貧困不是趟不過去的河,黨中央的承諾就是信心,縣委政府的支持就是信心,青春年華就是信心。

朋友們,扶貧駐村的時間不長,只有3年;青春年華不多,只有20年;為黨和人民工作的時間不長,只有40年;人的一生不長,就這一輩子。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再讀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你會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會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謝謝大家。

發言稿二

扶貧既是一個民生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大家都知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講得語重心長,又非常深刻。我的理解,扶貧關係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關鍵到人民羣眾的幸福生活,我們始終將和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級黨委、政府站在一起,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哪怕面臨再大的困難,都要堅決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

在扶貧攻堅戰上,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不願、也沒有理由成為一名局外人、旁觀者,而應積極投身這場偉大的戰役之中。人的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可能我們教師與政府工作人員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我們天天面對的學生,而政府工作人員天天與羣眾打交道,熟悉民情民意,綜合能力也比較強,也一直在一線摸爬滾打。儘管如此,我們也會立足本職崗位,找準方向,找準戰位,積極地投入到熱火朝天的脱貧攻堅戰之中,貢獻出我們的綿薄之力。

一是努力當好“宣傳員”。“術業有專攻”,教師比較擅長的是政策宣傳。我們利用週末、節假日等時間,深入基層,深入羣眾,進入貧苦户家中宣講扶貧相關政策。通過課餘走訪、電話、微信等任一種或多種方式,做好貧困户的思想工作,為他們脱貧脱困鼓勁加油,讓他們樹起生活的信心。

二是努力當好“園丁”。教師的責任是“傳道授業解惑”。我們會切實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盡能力關心關愛貧困家庭小孩,努力把貧困家庭的孩子培養成才,努力在“扶貧路”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畢竟,只有把下一代培養成才,他們才能不再依賴政府的扶貧資金度日,真正實現脱貧,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三是努力當好“促進者”。我們也可以利用在校的優勢,落實對貧困家庭學生的減免政策,讓教育扶貧資金如實落到貧困生手裏。我們可以向扶貧有關部門提出扶貧方面的好辦法、好點子,為扶貧獻計獻策,貢獻自己的才智。

總之,我一定盡好職責,做好各項扶貧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

發言稿三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您們好!今天我將和您們分享一個小故事,一個關於教育扶貧的故事,它的名字叫---《不放棄,不拋棄》

“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女兒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未來能靠知識吃飯。”鄧雲海面帶微笑平靜地説出這句話時,字字落在聽者心中,如有千斤,他是三中付亞萍老師教育幫扶對象學生鄧光榮的父親。

母親年事已高,女兒還在上學,鄧雲海肩負家庭重擔,只能常年在外奔波打工,但還是入不敷出,因為全家都得靠着他微薄的收入生活。

“人窮不能志短,砸鍋賣鐵,我都要把她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鄧雲海看着牆上女兒滿滿的獎狀堅定地説道。

為了讓孩子不因為家庭貧窮而輟學,能好好上學,鄧雲海日日夜夜在外奔波着,從未停息。一家人雖清貧,卻有着“不放棄,不拋棄”的積極向上,有着不等不靠的自力更生。

付亞萍作為一名老師,被震撼着,被感動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脱貧任務。”脱貧離不開黨和政府的精準施策,幫扶幹部作為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工作的載體。自從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教師也成為扶貧工作的主力軍,她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我想要女兒繼續回校接着讀書,能多讀點書,不要再像我們這一輩人,吃了很多苦,就是因為讀書少,現在只能在地裏幹農活或打工掙點錢。”他看着自己在地裏幹農活時不小心被鐮刀砍掉了一節的右手食指説道!

由於鄧雲海的妻子文化水平不高,女兒鄧光榮性格內向,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成績一落千丈,輟學在家,鄧雲海和妻子卻束手無策。

那天,雨越下越大,山上的坡路又陡又滑,寸步難行,付老師和丈夫曾老師騎着摩托車差點摔倒,於是他倆決定走路去小魚溝鄧光榮家,他們雖打着傘,衣服褲子卻還是被打濕了,鞋子裏全是水。由於早上走得急,只吃了早點,山上又特別冷,幾個小時的山路,他倆早已飢寒交迫。一個踉蹌,付老師摔倒在泥淖的小路上,膝蓋摔破了,整個都是青的,痛到無法呼吸,她心想一定要把鄧光榮勸回來讀書,於是把流到眼角的淚生生憋回去,她咬着牙,在曾老師的攙扶下爬起來,繼續前行。

咚咚咚……鄧光榮打開門那一瞬間,難以置信地看着狼狽的付老師,眼淚刷刷往下落,她趕快把付老師和曾老師拉到凳子上坐着,顫抖着雙手升起地爐的火。

星期天晚上,付老師一走進教室就看到鄧光榮端正地坐在座位上,認真地讀着書,付老師的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

扶貧先扶志,扶志即扶貧。為了不讓貧困傳播下去,為了讓這個貧困的家庭能走出困境,為了讓鄧光榮能和其他孩子一樣順利完成學業,付老師堅持每週找她談話談心,詢問了解她在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幫她端正態度,樹立學習的信心。付老師利用課餘的時間輔導她,講解當天的作業,複習學過的知識……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小姑娘被付老師不拋棄不放棄的堅持觸動了,她本來一開始有點牴觸,都是付老師去教室裏找的她,漸漸地,她會主動拿着作業去問了,付老師感到很欣慰。通過付老師幾個月的精心輔導,小姑娘漸漸愛上了學習,她的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她再也不厭學了。

“沒關係,我陪您過節,這是我們學校為您準備的月餅,您吃一個吧!”

中秋節的前夕,付老師帶着學校的温暖——月餅,去看望鄧光榮一家,得知中秋節就老人一個人在家,付老師捨棄了陪家人過節的機會,老人拉着她的手,笑得很開心。看着老人的笑臉,付老師深深地意識到扶貧不僅僅是任務,也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愛的傳遞。通過互相認識,互相瞭解,拉近彼此間的距離,通過無微不至的關愛幫助,使一個個孩子、一個個家庭看到希望,這何嘗不是一種教育的成功。扶貧的道路任而道遠,只有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不拋棄,不放棄,才能真正迎來教育燦爛的明天。

像此類教育扶貧的故事還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們真心訪民情,虛心匯民智,耐心解民惑,熱心解民憂。他們用無微不至的關懷給予困難羣眾希望,他們在為教育扶貧而努力,他們是扶貧路上的英雄,讓我們不忘初心,情繫扶貧,不拋棄,不放棄,迎接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