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一本好書悦青春——《局外人》有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8W
一本好書悦青春——《局外人》有感

何為局外人,是默爾索,他作為主角遇事無動於衷,沒有情感無所謂,總是重蹈覆轍的處事態度也這樣對待生活,最終在絕望中爆發死亡。這是初讀的感受,他特別奇怪,儘管文中是第一人稱描寫,我還是不能理解他內心的感受,當女友問他是否願意跟她結婚時,他回答結不結婚都行;當老闆問他願不願意調職去巴黎時,他回答去不去都行;當雷蒙問他是否能和他做朋友時,他回答做不做都行,他在最後還一直等待死亡,認為三十歲死和七十歲死都是死……

一本好書悦青春——《局外人》有感

我初讀對默爾索這個人,總是用淺顯的思想去解讀他,細碎的片段去判斷他,但是當我結合加繆寫書的背景,引起了我更多思考。有人説是二戰期間戰亂時代的縮影,把默爾索是冷漠歸結於社會動盪或百姓流離導致的悲觀於茫然,經資料查閲,這是一種錯讀,法國在對德宣戰後就一直進行着靜作戰而他的筆下也為涉及戰爭,我更偏向的解讀是他自身帶有自傳性質的一次創作。

何為局外人,是情感的局外;是自我價值的局外;是對肉體死亡的局外。他都置身事外看戲一般,沉默的觀看着自己。對全文的理解,無論是如何剖析,始終離不開的根本性概念是荒誕。縱觀《局外人》全書,雖然“荒誕”一詞只在小説結尾處直接出現過一次:在我所度過的整個荒誕的人生中,從我未來的深處,一股昏暗的氣息穿越尚未到來的歲月向我撲來,這股氣息一路襲來,使別人向我建議的一切都變得毫無差別,未來的歲月並不比我已經度過的歲月更真實。這段話出現在全文的倒數第二段,發生在默爾索死刑前夜,是他和神父發生激烈爭吵時的聯想,總之是他不願意自己快要死了,神甫卻還在浪費他的個人思索時間。雖然“荒誕” 一詞僅僅在此出現,他所謂“我所度過的整個荒誕的人生中”,卻涵蓋了整個故事。整部《局外人》都在向讀者呈現這一“荒誕的人生”的本相。

默爾索置身事外的發現了這些看似最正常的日常行為中的不正常,因此竭力與之保持距離,所以他的口頭禪是做不做都行。他主動脱離了這個羣體,在冷眼旁觀中全面解構了日常生活的慣性,打碎了一切似是而非、語焉不詳的概念,從而衝破了它們的束縛。也就有了局外人令眾人咂舌的開篇,“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搞不清,”和結尾“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

但很多人又説,加繆的書不能簡單的歸結於荒誕,這本書可以講到上帝信仰法律貧困,我想從法律和道德這一角度談談。在《局外人》中,默索爾在法庭上的遭遇僅僅是因為他在母親逝世之後的行為不符合那些人的道德觀與世俗觀被送上了斷頭台,比如至親的死竟無法激盪起默爾索內心的漣漪,他漠然地參加完母親的葬禮,然後卻和女友約會,被當成重點攻擊事件之一。法律壓根沒有參與到審判過程中,可以説默索爾從接受調查的開始就已經失去了他的平等性了。他在重新接近世界時感到了一種困難,而他並不願意努力解決問題。默爾索的生命因此停留在了破壞之後的荒原狀態,他也並沒有強烈的生命意志使自己重新生長。在他身上,虛無最終佔據了上風。

默爾索缺乏強勁鮮明的生命動力,導致他在虛無中靜止。在法庭上憤怒的審判聲中,他保持了一貫的冷漠態度。置身事外的彷彿在法庭上被判死刑的不是自己。人們的言辭無法引起他太大的關注,周圍微末的事物卻緊緊攫住了他的心。“我聽見椅子往後挪的聲音”,“我看到好些記者都在用報紙給自己扇風”,“儘管掛着遮簾,陽光仍從一些縫隙投射進來”……他一直是局外人,在庭審中,默爾索本想替自己辯白,但他的律師卻告訴他:“別説話,這對您更有利。”由此,默爾索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可以這麼説,他們好像在處理這宗案子時把我撇在一邊,一切都在沒有我的干預下進行着。我的命運被決定,而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所以他徹底想明白了,雖然他一直是冷靜而又清醒的。

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天性,但是默爾索卻等閒視之,不以為意,擺脱了死亡對他的困擾。所以默爾索的形象,像是懦弱奇葩的思想者,但他又是一個英雄,因為當人們被現實當中形形色色的苦難壓迫得無路可走時,便會渴盼能有一個永恆的上帝來拯救自己,指引道路,可默爾索徹底否定這一綺麗幻想,不崇拜任何精神偶像。於是不論神甫怎樣耐心勸導他皈依基督,虔心懺悔,他卻不肯服從,並且堅信自己“對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神甫)有把握得多”。初讀我一直抱有一種希望,這個故事會是一個happy ending。所以結尾的話給我一個極大打擊,默爾索還是被判處死刑,可判決的決定性因素似乎是--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落淚。“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

看加繆的書思緒無法落幕,他是個天才,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的話留下的作品會更多。用他一句話結尾“大部分人總是表裏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羣居意識,懼怕被梳理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