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小時代觀後感1000字7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5W

一般大家欣賞完一場影片後,一定有很多感慨,可以編寫一篇觀後感,我們在寫觀後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是敍述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小時代觀後感1000字7篇,供大家參考。

小時代觀後感1000字7篇

小時代觀後感1000字篇1

6月9日晚8:00,我和媽媽一同觀看了央視少兒頻道的“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蹟發佈會”,內心十分激動,這樣的10位小小少年,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他們是當代少年中的學習代表,也是我們每一個少年學習的榜樣。

這十位少年中,有勤學善思、鑽研航模飛行技術的董天晨,有熱愛科學、愛發明愛動手的邵子衿,有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的顏玉宏,有傳承紅色文化、宣講革命故事的張力文,有不怕苦不怕累、立志做壯醫傳人的劉藝媛,有弘揚傳統文化、苦練京劇技藝的曹語粲,有關注青少年健康、熱心公益的範修睿,有發揮繪畫特長、幫助山區孩子圓夢的林峻德,有從身邊小事做起、助人為樂的寧希澄,有關心社會、努力實現夢想的.黃鬱薇。他們品學兼優、事蹟突出,年紀雖小,志向遠大,從不同側面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愛黨愛國、自立自強、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很高興我們的身邊能夠有這麼多堅強、努力的人,他們是新時代好少年的代表,更應該是每一位少年的學習榜樣。在這十位少年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不想放棄我自己。”患有小兒麻痺症的顏玉宏架着雙枴走上台時堅定地説到,“想要依靠自己的勞動去回報那些幫助過我的人。想去深圳上大學,想和馬化騰成為校友……”自強少年對生活的感恩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贏得了現場長時間的掌聲。

我們中有很多的同學家境都很好,更應該珍惜現在這樣的美好生活,珍惜學習的機會,認真學習,回報父母,回報社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這十位少年,每一位都是那麼優秀,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品質,學習他們的精神,成為一個有擔當的少年。在今後的人生中,不斷努力奮鬥,為了國家和民族而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身上有着沉甸甸的責任,所以要從小都樹立遠大的理想,尊敬家長和老師,熱愛同學,熱愛學習,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茁壯成長!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花朵,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少年時代正是我們形成良好習慣,擁有良好品德的階段。讓我們行動起來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為爭當新時代的好少年而努力奮鬥吧!

小時代觀後感1000字篇2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志,則國志”,我們都知道新時代好隊員就是祖國的棟樑與希望。所以我們為了國家,為了榮譽,為了自己,都要盡一份最大的力,爭取做一名新時代好隊員。

那麼怎樣才能真正的做一名新時代好隊員呢?我認為大家應該從“德、智、體”三方面來正確的提高自身素質,改變自身的缺點。並且,所有的隊員都要團結一心,大家互幫互助,取長補短。一齊來實現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美好念想!

德,指的是一個人的品德與思想。你們想想,如果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但是他的品行非常的不良好,思想也不正義。那麼,你們認為他有資格能被稱為是新時代好隊員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毋庸置疑,當然是那個聰明的學生沒有資格!所以,想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新時代好隊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與思想。做人也要誠實,誠信為人之本。如果連着本都沒有,你又如何能向好的方向前進呢?

智,就是一個人所擁有的智慧和才華。在做到有好品質之時,我們也不能忘記:發達的科技,便捷的生活,這些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必須得擁有一個充實的大腦。在學校裏上課的時候,要認真聽課,課堂作業和回家作業都要及時完成。考試的時候不能作弊,要靠自己來解答。課餘時間要多看課外書,多看時事新聞報道,對社會有充分的瞭解。並且要認真對待每一次的學習,不能把學習當做兒戲,也要積極的參加課外實踐活動來增長自己的見識。

體,表示的是一個人的身體與體育。既然擁有了好品質與智慧,那麼身體與體育也自然不能落後。如果你只擁有品質與智慧,但沒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你又從哪兒來的力氣來報效祖國,做新時代好隊員呢?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強健的身體,從而才能為祖國而奮鬥,為祖國而開拓出一片新的領域。大家也要勞逸結合,在學習學累了的時候,出去鍛鍊鍛鍊身體。

最後,我真誠的告誡大家――要珍惜時間!偉大的魯迅先生説過:“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還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些名言警句,都告訴了大家要珍惜時間!

小樹苗終會長成直插雲霄的參天大樹;待哺的雛鷹終會變成在藍天展翅翱翔的雄鷹。行動起來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爭當新時代好隊員!

小時代觀後感1000字篇3

那些擁有完美品德的人,他們就像黑暗裏的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温暖着身邊的每一個人。

一個善良的人,就是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既照亮周圍的人,也温暖自我。做人不必須要頂天立地、轟轟烈烈,但必須要善良真誠。人心,不是求來的,而是善來的。你施人温暖,人才會予你陽光;你施人真心,人才會予你和善。

星期天晚上八點,我觀看了由cctv少兒頻道播出的電視欄目《新時代好少年》,裏面介紹了董天晨、邵子衿等十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好少年,講述了他們的故事與理想。同時我也感受到了同齡人的執着精神和善良品德,那些擁有完美品德的人,他們就像黑暗裏的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温暖着身邊的每一個人。

董天晨夢想成為一名宇航員,去探索宇宙的奧祕。她酷愛讀書,平均每年讀書200本,迄今已讀書約2000本。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現在的很多同學每年讀的書只有十幾本,甚至還有每年的閲讀量只有幾本書的,與董天晨相比我們的閲讀量少的可憐,但這也正是我們需要向她學習的地方。

張力文是一名落落大方的女生,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主持人。她熱愛中國的歷史文化,常常利用課餘時間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但她最喜歡給別人講解紅色延安的故事,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積極的去了解和傳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並把它發揚光大。我們也應該像她一樣,做一個文化傳播者。

還有一個人令我印象深刻,這個好少年就是黃鬱微同學,她找到了朋友的強項,幫忙朋友展示自我,成功讓朋友走出困境。看了她的事蹟後,我想:她真聰明,竟然能做出這麼多偉大的事,並且,她又是那麼地善良,能幫忙自我的殘疾朋友擺脱困境。她做出了這麼多出色的事,真值得我們驕傲,同時也值得我們學習。

還有身殘志堅、愛科學的顏玉宏,愛發明的邵子衿,京劇文化傳播者曹語粲……他們無一不是從小就懷揣夢想,並且鍥而不捨地去實現夢想的少年!

海闊任魚遊,天高任鳥飛,我們只有一點點成長,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才能夠登上更高更大的舞台。我相信,無論他們的夢想是什麼,無論實現夢想的道路有多麼艱辛,只要努力着,堅持着,就一定可以成功!

他們的故事深深激勵了我,以後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明確自己的目標,自強不息,奮發向前,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少年!

小時代觀後感1000字篇4

生活在一個新時代,我們是幸運的,但不幸的是,許多人把我們這一代的青少年稱為“小皇帝”和“小公主”,把我們視為只享受生活而不進步的一代。每次我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評論,我都感到非常委屈。我們的情況不是這樣。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摘下“小皇帝”和“小公主”的桂冠,努力用行動證明我們是新時代負責任的中國青少年!

在21世紀,我們肩負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梁啟超先生曾在《中國少年説》中寫道:“因此,今天的責任不在他人,而在我的青年時代。年輕人的智慧意味着國家的智慧,年輕人的財富意味着國家的財富,年輕人的力量意味着國家的力量,年輕人的獨立意味着國家的獨立,年輕人的自由意味着國家的自由,年輕人的進步意味着國家的進步,年輕人比歐洲好,國家比歐洲好,年輕人比地球好,國家比地球好。”梁啟超先生是對的。我們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繁榮的希望。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建設一個更好、更強、更和諧的中國。新時代的風帆高高揚起,夢想的帆船遠航。作為一箇中國的青少年,他應該跟隨青年的潮流,在我們的時代取得偉大的成就。只有這樣,他才配得上“中國少年”的美譽。

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我們應該樹立崇高的理想,把建設繁榮的祖國作為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把自己的理想融入祖國的未來。理想並不意味着實現。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從增強自己開始。實現理想需要力量,知識就是力量。只要我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我們就可以用知識豐富我們的大腦,為將來實現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每個人都在增加知識方面邁出了一小步,但事實上這是90後中國青少年邁出的一大步。這個時代需要我們的“正能量”!

新時代的中國青少年就像新生的太陽,充滿生機和活力。我們精力充沛,有足夠的精力描繪未來的藍圖。我們只是一點點火花。只要我們努力工作,我們就能成長為燎原之火,照亮我們自己,燃燒這個時代。未來的世界需要我們去描述。一首歌唱道:“畫出我的世界,即使它倒下了,我也觸摸了雲,承受了痛苦,掙脱了束縛。即使你離開了,你還是要留下回響。即使你受傷了,這也是對你生命的回報。如果你不打破我,你只會讓我更強大……”,中國青年,永遠不要停止自強不息。

時間像箭一樣飛逝,時間像梭一樣飛逝,時間不斷向前。我們現在是無知的青少年,在未來我們將成為祖國的棟樑。中國少年,戰鬥!在這個屬於我們的時代,我們應該展示我們的風采,用我們的青春為我們的祖國在中國青年時代發出最強的聲音。

小時代觀後感1000字篇5

硬生生在懸崖上摳一條“天路”

在重慶市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

有一個四面被大山包圍的下莊村

幾十年來

下莊村人想走出這“天坑”

只有沿着一條几近垂直、

險而又險的山路不斷向上攀援……

1997年

下莊村全村397人裏

竟然有300人沒有見過電視機

150多人一輩子沒有走出過村子

160多人連公路長什麼樣

都沒見過……

下莊像口井

井有萬丈深

難道下莊村人註定與世隔絕?

註定當“井底之蛙”?

註定幾輩子生活在這個天坑的底部

子子孫孫這樣窮下去?

不!

下莊村村民身體裏

流淌着的是中華民族

不信天、不認命、不言輸的血液!

整整7年之後

下莊村人硬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軀

在幾近垂直的絕壁上

劈出了一條8公里的天路……

1

下莊人在絕壁之上

打響了向命運抗爭的第一炮

1997年7月

剛剛當上村支書的毛相林

坐在下莊的“井口”之上

抬頭仰望着四周海拔1300多米的羣山

眼淚奪眶而出

路,已經到了不能不修的時候了!

毛相林知道

沒有路

他們就是最後的下莊人!

然而在那時

下莊村修路還沒有列入全縣規劃

“一無錢、二無機械,

硬生生在懸崖上摳一條路嗎?”

面對村民們的質疑

他站起來擲地有聲地説

“山鑿一尺寬一尺,

路修一丈長一丈,

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

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

過上好日子!”

缺乏勞動力

他號召勞力全都上工地

沒有資金,他帶頭賣豬賣糧

在短短五天時間裏

村民們湊出了3960塊錢

毛相林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積蓄

又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1萬多元……

1997年的臘月初八

毛相林拿着高音喇叭,走上山崖

他一聲令下

下莊人在絕壁之上

打響了向命運抗爭的第一炮

那一天,隨着此起彼伏的炮聲響起

很多人哭得很激動

這是幾代人改天換命的願望!

毛相林和村民們一起

腰繫長繩

用大錘、鋼釺、簸箕等簡單的農具

懸在空中鑽炮眼

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他們在“炸了一炮”的垂直山體上

冒着隨時可能墜落山崖的危險

用手挖,用腳蹬

沒有休息的地方

他們就住山頂、喝泉水、睡山洞

無論是數九寒冬,還是颳風下雨

只有一塊破舊的塑料布遮擋

時任重慶市萬州區委外宣辦宣傳幹部

黎延奎冒着生命危險

記錄下了下莊人修路的過程

如果不是這些寶貴的畫面

或許沒有人會相信

中國的老百姓

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修路

2

哪怕我的兒子死了

我也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

我們公路就修通了……

就像螞蟻啃骨頭一樣

毛相林帶領着下莊村人

在懸崖上艱難地一寸一寸向前推進

然而,開修前測路員

對毛相林説的一番話

真的“應驗了”……

“這路你修到一半,絕對是要放棄的,

你肯定不敢修了。

放炮炸山要掉下來餘石,

要傷人死人的!”

意外真的就這樣發生了……

畫面中這個年輕人叫黃會元

是下莊村為數不多的幾個

出去打過工、見過世面的人

他收到毛相林要在村裏修路的信件後

二話沒説就趕了回來

那一天

他興奮地對着黎延奎的鏡頭説

“修公路,我們都很積極,

就是盼着早日修通公路,

好得到幸福……”

然而,就在他接受完採訪的第二天

一塊巨石突然從山上滾了下來

看到的人還來不及呼喊

黃會元便被推進了萬丈深淵

毛相林第一時間衝下了懸崖

兩個多小時後

他們在深谷裏找到了黃會元

已經冰涼的身體

“路是我提議修的,

黃會元也是我叫回來的!”

壓力與愧疚從毛相林的心底往外冒

這讓內心一直無比堅定的他

第一次產生了動搖

然而,就在全村人陷入悲痛

陷入對修路的掙扎與彷徨時

誰也沒有想到

黃會元72歲的老父親站了出來

當着全村男女老少的面

説了這樣一番話……

“我們這個地方這麼苦寒,

我們數十代的人受了這麼多年的辛苦,

哪怕我(兒子)黃會元死了,

我也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

我們公路就修通了,

就擺脱這個貧困了……”

故事寫到這裏時

筆者已是泣不成聲

任誰能想到

這是一個剛死去兒子的老父親

一個從沒有走出過大山的老百姓

説出來的話

“同意繼續修公路的,請舉手!”

“修!”

“必須修!”

“我也支持修!”

就在黃會元的靈堂前

下莊村老百姓紛紛舉起了手!

從“毛矮子瘋了”

到一聲聲響徹天地的“修”

毛相林渾身又充滿了力量

第二天天還沒亮

毛相林帶着村民們

又一次向大山發起了挑戰

他帶頭在腰上綁上虹繩

第一個攀上了懸崖

鑿開了下一個炮眼……

2004年4月,歷時7年

毛相林終於帶領下莊人

在陡峭的崖壁上鑿出了

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

下莊村人終於能夠走出“天坑”

幾代人的夢想終成現實

路通的那一天

毛相林找來了一輛車

把這條路從頭到尾走了一遍

全村人不管男女老少

都自發形成隊伍

跟着毛相林的車走??

走到終點的時候

毛相林再也抑制不住自己

他大聲對着鄉親、對着這羣山説

“今天我們終於把這條路修通了,

我毛矮子,

沒有辜負死去的兄弟們!”

然而,世世代代的封閉和貧困

讓下莊與外界脱節了許久

修通了往外面世界的路

村民卻還沒有找到一條致富路

下莊村仍然是縣級貧困村

2014年,毛相林和下莊村人

在決定修路的17年後

再一次走到了抉擇的十字路口……

3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叫日月換新天!

毛相林請來的農委專家

通過研究海拔、氣候和土質發現

下莊村適合種紐荷爾柑橘

“柑橘我哪裏會種哦?”

“我也不想種!”

在下莊村的羣眾大會上

大家疑慮紛紛

“不會種,可以學,

這麼難的路都修通了,

還有什麼能難倒我們下莊人!”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

毛相林親自到外面學

買來書帶回家一點點研究

一塊地一塊地地去走

一户一户親自上門去教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

2015年,下莊村就在全縣

率先實現了整村脱貧

摘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

毛相林沒有止步

2017年,巫山縣投資幫助

下莊村實施民宿改造

建成了19棟34户

風貌統一的鄉村民宿

2019年,下莊的柑橘迎來了大豐收

今天的下莊村

650畝的柑橘、100畝的脆李

100畝的桃子、200畝的西瓜

水果經濟四季不斷

種小麥、種油菜

綠色山貨供不應求

今天,那條下莊人用血肉之軀

建成的“天路”

成了遊客紛紛打卡的網紅之路

一條通往當陽大峽谷的隧道正在修建

抬頭就是大自然美景的下莊

又多了一條旅遊“路”

從原來的人均年收入300元

到2019年人均純收入12670元

20來年的時間裏

下莊人的收入增長了40倍

這些數字真的是有温度的

是滾燙的

是飽含着艱辛

也帶着幸福和笑容的

不等不靠,天路自己鑿

不怨不哀,幸福自己找

下莊人正是憑着這股勁頭

換來了峭壁變通途

窮窩變康莊

今天的中國

書寫了“最成功的脱貧故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

中國8億多人口實現脱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

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萬人

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

連續7年每年至少

有1000萬人告別貧窮

平均每分鐘有20個人擺脱貧困……

這樣的奇蹟不是天上掉的

不是哪個“救世主”給的

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

勤勤懇懇幹出來的

今天,我們從下莊村的這條路

看到了中國人民

不怕犧牲、追求幸福的致富路

看到了共產黨人

攻堅克難、服務人民的奉獻路

看到了幾代中華兒女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路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叫日月換新天

今天,讓我們

向無論歷經怎樣的艱難險阻

始終堅韌不屈的中國老百姓致敬!

向全國300萬紮根扶貧一線、

戰鬥在最前線的

小時代觀後感1000字篇6

一個不能少:絕壁上的“天路”

出村的路很長,曾經,祖祖輩輩要爬過那108道拐的峭壁懸崖,從日出走到日落。

出村的路也很短,如今,8公里之外便是外面的世界。

但是這條路,巫山縣下莊人“走”了整整20年。

20年間,面對這條外地人都不敢來修的路,下莊人字典裏沒有“怕”字。他們以最原始的方式,用雙手鑿,用兩腳蹬;他們守着最質樸的信念,道路一日不通,便一日不得停工;他們始終相信,只要修通這條路,就能走出去,就一定能摘掉“窮”這頂帽子。

修路會死人他卻義無反顧 只為子子孫孫能有個出路

“我們好不容易走出來,真要回去搞那條路?”

“不修路怎麼辦?子子孫孫就永遠沒有出路!”

想起18年前掛完那通電話後黃會元和自己的對話,52歲的楊自慧別過臉去,空蕩蕩的屋子裏傳來陣陣抽泣聲。

這通電話,改變了黃家的命運,也成了下莊村刻骨銘心的痛。

今年9月30日,黃會元去世18年祭日,大女兒黃玉秀來到父親的墳前祭掃。她在下莊路私錢洞段停了下來,這麼多年來,這個位置,她停留了無數次。

“爸,你牽掛着的這條路通了,還鋪好了水泥,旁邊有護欄,再也不用擔心有人會掉下去了。”黃玉秀的聲音很輕,山谷裏風一吹,彷彿帶去了很遠的地方。

如今的下莊路,寬約4米的水泥路面上不時開過幾輛小車,人坐着車,車載着貨,滿滿的喜悦。但在楊自慧的記憶裏,1984年她第一次到下莊黃會元家時,是手腳並用爬進去的,上山鼻挨路,下山腳發怵。1987年,她嫁到下莊。有時候,楊自慧會看着豬圈發愁:“養這麼肥有什麼用呢?反正賣不出去,換不來錢。”

要出下莊,必須爬過那108道拐,陡的地方接近80度,年輕人空手爬上去都要好幾個小時,一個來回就要一天時間。想背活豬出去賣是不可能的,用個長板子把豬捆好背在背上,豬會掙扎,一掙扎,人就會往山下掉,掉下去命都不保。於是只有把豬殺了分批揹出去,但這樣一來只能賣很少的錢。

“我們去外面闖闖,説不定日子會好過一點。”1996年初的一天,黃會元等不下去了,和家裏的老父親商量後,帶着楊自慧和女兒來到了湖北京山縣。到了湖北的第二天早上,黃會元是被楊自慧搖醒的。“快看快看,太陽從土裏升起來了!”楊自慧説。

在下莊,永遠只能在正午時分看到頭頂上明晃晃的太陽,至於太陽如何升起、如何落下,住在山谷裏的下莊人看不到。

一度,楊自慧覺得一家人會在採石場紮根。但1999年初,黃會元接到了一通從下莊打來的電話。“村裏來電話説要修路,問我們要不要回去一起幹,想都沒想,老黃就決定帶着我們回去。”楊自慧回憶説,當時,自己也勸過黃會元不要回去,畢竟這裏的生活比下莊好太多,可黃會元的一句話,讓她再也反駁不了半個字——不修路怎麼辦?子子孫孫就永遠沒有出路!

8公里 6條命 一聲“修”字震徹山谷

“人到了這個地步,怕有啥用?”

“該死的腳朝天,不死的又過年!”

有一組來自當時下莊村委會的粗略統計數據,每一個數字都在告訴他們修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當時下莊全村近400人,因為路難行,從1949年到1997年,近半個世紀,累計有100多人從未見過公路,130多人從未到過縣城,360多人從未看過電視;因為路太險,23人從懸崖掉下摔死,70多人摔傷摔殘……

曾經,站在村裏的任何一個角落仰望,能看見的除了眼前的高山,就只有頭頂上小小的一片天。如今,那條“刻”在絕壁上的下莊路,在大山裏蜿蜒8公里,運送貨物的車輛不時從路上開過,村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

可這條路的來之不易,只有下莊人最懂。

1997年,一條消息在村裏炸開了鍋,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從縣城參加完村幹部培訓班回來告訴大家:要修路了!

這個被稱為“毛矮子”的小個子男人,第一次説修路,沒幾個人相信這事能幹得成。村民有反對的,也有贊成的,但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錢從哪裏來?

鐵了心的毛相林給村裏人算了一筆細賬:全村96户人,一家喂一頭豬,每頭豬賣400塊錢左右,就有3萬多;村民去打工,到縣城當“棒棒”也能掙到錢,又可以買炸藥,又能修幾個月路……

“不修路,我們就會永遠窮,修了路,我們就有希望過上好日子!”毛相林這番話,讓村民沉默了。沉默之後,大家又舉起了贊同的手。

就這樣,1997年12月,下莊人炸響了第一個開山炮,面對外面的世界,他們大膽跨出了第一步。

但要在絕壁上開出“天路”,遠比想象中要艱難。下莊人修路,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測路用的“放紅繩”的土辦法,“土專家”從崖頂懸吊下來,在半山腰蕩着“鞦韆”勘測。開路也大同小異,村民空中蕩、壁上爬,在山間懸空鑽炮眼,用炸藥在峭壁上炸出立足之地。

黃會元剛回到下莊的時候,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修路。為了加快進度,他借了幾千塊錢買了台鑿巖機。和其他修路的村民一樣,他常常在崖洞裏一住就是五六天。崖洞潮濕,村民就把塑料布和棉絮做成防寒“被窩”,睡覺的時候就鑽進去,然後把粗繩系在腰上,繩子的另一頭系在巖縫的老樹根上。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睡着後翻身會掉下懸崖。

儘管努力做了一切可以做的安全措施,但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1999年8月14日,26歲的村民沈慶富趁着天還沒黑又趕到工地上。如果不出意外,接下來的兩天,他可以好好陪陪打工回來的妻子。

可意外來的時候,往往連一句話的時間都不給人留。其實當天下午沈慶富的請假已經被批准了,但因為不願耽擱修路,他再次回到了工地。結果,從峭壁上掉下來的一塊大石頭正好砸在了沈慶富的頭上,他就此掉下了幾百米深的山谷。村民連夜找到他的屍體,用繩子拉上來時早已僵硬冰冷,在場的人都泣不成聲。

沈慶富的去世,讓楊自慧每天都提心吊膽,生怕丈夫黃會元會出事。但黃會元曾在採石場打工,山松山緊看一眼就知道,他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踩,哪些地方要避開。想到這些,楊自慧的心能稍稍放寬一些。

直到1999年9月30日上午,山上有人喊着“出事了”。幾位村民跑到家中喊她,她知道,她的天塌了——同樣是一塊從天而降的落石,正中黃會元的頭部。沒來得及哼一個字,黃會元便葬身山谷。

路,還要不要繼續修?如果繼續,還會不會有人犧牲?接連兩次的意外,讓曾無比堅定要通過修路帶大家脱貧致富的毛相林,第一次有了動搖。

“今天大家表個態,這個路到底是修還是不修?”在黃會元的靈堂前,毛相林很內疚地問。

“修!”人羣裏很快傳出有力的回答,説話的正是黃會元的父親——72歲的黃益坤。

“修!必須修!!”之後,村裏的男男女女紛紛高舉手臂,斬釘截鐵的回答聲在黃會元的靈堂前響起。當時的黃玉秀不明白,為什麼爺爺白髮人送黑髮人卻沒有哭,為什麼爺爺沒有恨修路,反而這麼贊同。她只記得,靈堂裏大人們的振臂高呼響徹整個山谷。

很多年後,黃玉秀似乎明白了爺爺黃益坤的選擇。黃玉秀回憶説:“爺爺後來告訴我們,兒子走了不是不心痛。但心痛有啥用?兒子死得光榮,他是為下莊人造福而死。兒子去了後,還有孫子,只要下定決心,子子孫孫一條心,總有一天會擺脱貧困。”

這樣的犧牲,並沒有在沈慶富和黃會元這裏畫上句號。此後,陸續又有4人犧牲在了修路的過程中,但靈堂前的那一聲聲“修”字,早已銘刻在了下莊人的骨子裏。

一往無前虎山行,撥開雲霧見光明。

到了這個地步,下莊人只有一個選擇——修!

20年人心齊 為下莊換來更好的明天

“我對着黨旗發過誓,這輩子修不通,下輩子修!”

如今,村民毛相斌在家門口望着硬化好的出村路,想到的是他的柑橘林和西瓜地。今年的西瓜已經賣脱銷了,眼下快到了柑橘的收穫季節,期待也能賣個好價錢。事實上,下莊村已經形成了以烤煙為主導,柑橘、核桃和中藥材為骨幹的產業佈局。毛相斌説,等全村房屋風貌改造完成後,歡迎大家常來下莊走走看看。

這樣帶着夢想、有着奔頭的日子,是下莊村近400人在11名黨員的帶領下,與天鬥、與地斗的結果。他們用手裏的石錘,向大山要出了一條活路!

在這修路的隊伍中,毛相林沖鋒在前,他説:“我對着黨旗發過誓,這輩子修不通,下輩子修,我修不通,還有後人接着修,哪有修不通的呢?你啥都怕,就始終沒出路。”

2004年,下莊終於修通了一條機耕道。這一天,下莊人等了很多年。大家奔走相告:路通了,我們可以挺直腰板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今年9月,下莊路完成硬化,加裝了護欄,村民出村又添了安全保障。

當初修路時可以背300多斤物資的楊亨華,如今經常騎着一輛摩托車往返於下莊和騾坪。兒子在騾坪安家了,老婆忙着帶孫子,而他留在下莊村當一名綜合治理專幹。

“路都通了,去騾坪這點距離都不叫事兒!”楊亨華把摩托停在下莊路上,當年的“大力士”如今鬢角已有了白髮,但笑容卻比當年更加燦爛。

為什麼要修路?因為糧食運不出去、東西搬不進來;也因為日子越過越難、留不住媳婦。但更深的原因,下莊人其實早在20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在修路之前,村裏先集中勞動力把村小修好了。1979年就紮根下莊村小教書的張澤燕回憶,當時大家把村小的房子全部翻新加固,雖然是土坯房,黑板也只是一塊破木板,但全村人都很高興。

下莊路修通之前,村裏只走出了一個大專生,但路通後,已經有15個孩子考上了大學,有的在重慶,有的在深圳,有的在黑龍江……黃會元的兒女,也都考上了大學,走過下莊路,走向了更遠的世界。

如今的下莊村小,在政府和社會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全部換成了嶄新的磚房。孩子們在明亮的教室裏,坐得筆直,朗朗的讀書聲在大山間迴盪。同樣留在這山谷裏的,還有父輩倔強、拼搏、不服輸的勁頭。

下莊路的終點就在下莊村小大門口。採訪當天,大門旁邊的黑板報上,五顏六色的粉筆繪製出了簡單卻精美的圖案,圖中有一羣飛翔的小鳥,一條蜿蜒的路,還有鬱鬱葱葱的樹林。頭天夜裏一場大雨,把板報的一角淋得有些斑駁。張澤燕匆匆回到教室,拿來一隻粉筆,重重地補上了兩個字:明天。

眼前這補好的一行字寫着:“大人流血修路為我們,我們讀書為下莊明天。”

懷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重慶巫山下莊人不畏艱險,堅持修路。20年間,先後6人犧牲。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曾放棄,終於鑿出了一條從村裏通往外面世界的“天路”。

下莊修路過程中,從來不只是下莊人在戰鬥。20年來,外界對這個自強不息的村莊從未停止幫助,從黨和政府,到媒體、社會人士,愛的力量一直都在延續。

政府派來駐村幹部 送來“三材物資”

從村主任毛相林家門口望出去,就是下莊用20年時間修的那條路。

每天清晨起來,抬頭望着這條“天路”,毛相林都覺得欣慰。20年前,他第一個扛起了修路的大旗,並迅速得到了村民的響應。不過,他和村民一直感激一路走來獲得的無數幫助。一些名字,一些身影,常會浮現在他的腦海。毛相林知道,沒有這些幫助,尤其是政府的幫助,下莊的路修不起來。

毛相林最常想起的,是方世才。記者到村裏時,身在重慶主城的方世才家裏有人生病,隔着上百公里,幫不上忙的毛相林急得一遍又一遍打電話。

方世才是當年政府派來的駐村幹部,如同政府派來的“救兵”。在毛相林看來,方世才比自己親兄弟還親。而在下莊村,提起方世才,村民無一例外都會豎起大拇指。

1995年,方世才從西昌農專畢業後,被分配到竹賢鄉做農經幹部,到下莊村駐村,在毛相林家一住就是8年。毛相林當年想修路,第一個就是找方世才商量。方世才見過世面,知道修一條路對下莊的意義,那是擺脱貧窮和閉塞的必經之路,所以兩人一拍即合。

方世才把下莊修路當成自己的事,和毛相林一起組織,搬石頭挑土,一頭扎進工地,長期灰頭土臉。

毛相林至今記得,1999年,村民沈慶富在修路時被石頭砸中掉下懸崖,當時崖上的石頭還在往下掉,許多村民都不敢到山崖下面找沈慶富的遺體,方世才硬是帶隊到崖下面把沈慶富的遺體找到。

為了修路,方世才常年不回家,妻子沒少抱怨,直到1999年,方世才的妻子到現場親眼看到了下莊修路的情形後,才化怨憤為理解。

毛相林説,下莊對於方世才,除欠下了情,還欠下了錢。毛相林回憶,當時方世才一個月有400多元工資,其中不少都貼在了修路上。“從1997年開始修路,到2002年調動工作離開,他差不多為下莊墊了1萬多元。”毛相林説。而方世才對於這些付出,都沒記在心上。

除了政府派來的“救兵”,還有政府送來的物資。

1997年底,下莊路開工不久,毛相林募集的3960元啟動資金就所剩無幾,眼看要停工,巫山縣農業局向下莊人伸出了援手。

那年底,巫山縣農業局局長朱崇軒帶人到竹賢鄉調研,從下午走到天黑,最後困在了下莊的108道拐上面,被村民接了下去。第二天,朱崇軒來到下莊修路現場,在雞冠樑,看到一個個赤裸上身的精壯漢子,聽着一聲聲震耳欲聾的開山炮響,被村民用生命挑戰懸崖的行動震撼了。隨後,農業局給村裏提供了炸藥、雷管、導火線等價值10萬元的“三材物資”,還準備了一批鋼釺、大錘,一路送到下莊村口。這批物資讓下莊人吃了“定心丸”,甚至感覺已經可以看到通路的那一天。

後來,縣農業局又給下莊解決了20萬的物資款。毛相林説,縣農業局的幫助,讓下莊人捱過了最艱難的頭兩年。

如今,年過六旬的朱崇軒已經退休,回憶起當年的事情,他覺得不值一提:“幫農村改善條件本來就是我們政府部門,尤其是農業部門的事,農業局只是起了一個引子的作用,路能修通靠的是村民的決心和信心。”

在下莊修路過程中,巫山縣交通局、重慶市財政局等眾多政府部門也先後撥款,下莊修路的資金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今年,在巫山縣委縣政府支持下,下莊村這條鑿出來的“天路”完成了硬化,並加裝了護欄,更加成為村民的脱貧路、小康路。

媒體報道帶來更多關注和捐款捐物

在下莊修路過程中,媒體也一直髮揮着力量。有一個人,經常被村民記起,那就是當時的《三峽都市報》記者侯長青。

侯長青是最早把下莊故事講給世人聽的媒體記者之一,18年來,他25次到下莊,把下莊故事帶出大山。

侯長青第一次去下莊村是1999年5月。他至今清晰記得當時的情形:一個本沒有路的崖壁上,村民不分男女開山鑿路。他驚呆了。也正是從那一刻起,他和下莊村結了緣。

當年9月,侯長青和萬州媒體記者再次踏入下莊採訪。那次採訪現場,他親眼目睹了村民黃會元被石頭砸中掉下懸崖的全過程。修路現場的犧牲讓侯長青再次受到震撼,一系列關於下莊人修路的報道陸續刊發出來。

隨後,侯長青等人歷次去下莊採訪所拍攝的照片,被製作成《下莊人》大型新聞圖片展,先後在巫山、萬州等地展出。在巫山縣人民廣場,展出僅一下午,就收到社會各界愛心捐款近4000元。侯長青記得,當時很多部門、單位都紛紛捐款,一些學生看完展覽後,也5元、10元地把自己的零花錢捐出來。

除了捐錢的,還有捐物的。一位生活本不寬裕的下崗女工,看過展覽後,轉身直奔百貨公司,挑了30雙解放鞋,並在箱子上寫下“獻給英雄的下莊人”。

這麼多年來,下莊村民一直很感謝侯長青和媒體,因為這些報道,不僅讓下莊人的故事傳得更遠,給他們精神上的支撐,更為他們修路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侯長青每次去下莊,村民都爭相邀請他去家裏吃飯、留宿。

不過在侯長青看來,更該感謝的是下莊人、“下莊精神”,在他眼裏,下莊是一處“修心的道場”,所以每年他都會去下莊,如同回故鄉。

社會愛心照亮更多夢想

外界給下莊的幫助,不僅僅在捐助修路上,還包括對修路犧牲的村民子女加以照顧,以及照亮了下莊孩子們的希望與夢想。

萬州人胡瀟瀟和謝文,都是看到媒體報道後,去下莊進行幫扶的。

“當時看到那裏的條件確實很艱苦,出於本能就想幫他們。”謝文回憶説。謝文是萬州利森電梯公司老總,他經歷過創業的艱辛,看到下莊人不折不撓的精神後受到感染,開始資助下莊的孩子。有空時,他會到下莊村小的課堂跟孩子們交流,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當時供職於萬州供電局的胡瀟瀟,利用假期走上下莊村小的講台,教孩子們《快樂歌》,教他們自己改編的《我的家鄉在下莊》,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自信,傳遞快樂。

黃會元去世時,大女兒黃玉秀才10歲,如今黃玉秀已28歲,在萬州工作。這些年來,黃玉秀一直受到謝文和胡瀟瀟的幫助。“現在過年過節,胡阿姨、謝叔叔都會請我們去聚下,甚至還要給我們紅包。”黃玉秀18歲時在田裏被毒蛇咬了,命懸一線,也是胡瀟瀟從萬州託人緊急帶去抗蛇毒血清,這才保住了一命。

2014年,下莊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重新修葺了村小,孩子們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讀書。毛相林粗略算了下,下莊修路這些年,共有十七八名孩子得到了鄉里、縣裏乃至市裏政府部門和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這些孩子大多考上大學走出了大山,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如今,黃玉秀的弟弟黃玉湖在西南大學應用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讀大四,父親去世時,他才3歲,對父親的印象模糊,但下莊修路的故事在他心裏早已紮根。在黃玉湖看來,父親雖沒留下什麼財產,但他留下的精神是自己一輩子的財富。而這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也正是下莊人的品質。

黃玉湖小時候,也曾受到北京的張鴻森叔叔幫助,當時這位叔叔每年給小玉湖寄400塊錢,並寫信告訴他要多讀書,走出大山。後來因為跟媽媽搬去了騾坪鎮,黃玉湖跟這位叔叔的通信中斷了。他一直很想告訴這位叔叔,“我們的路修通了,請張叔叔來看一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重慶巫山下莊人20年堅持不懈在懸崖絕壁上鑿路,為的正是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和大山外面的人一樣過上更好的生活。新華社近期也刊文稱:“20年後再讀巫山‘下莊精神’,經久不息的脱貧正能量。”

事實上,“下莊精神”也正是重慶人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精神的縮影。

重慶,因為多山而得名山城。山給重慶帶來了綺麗的景色,但地形特點也致使一些農村地區交通閉塞、發展落後。在重慶,爬坡上坎,負重前行,是一種常態,這造就了重慶人堅韌的性格和拼搏的精神。

脱貧攻堅進程中,重慶不少地方都有類似下莊這樣修路致富的故事。不等不靠,自強不息,這也正是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打贏脱貧攻堅戰最需要的精神力量。

“下莊精神”不止在下莊

位於大山谷底,不甘閉塞和貧窮,20年來,下莊人不等不靠、不屈不撓地向大山發出挑戰;20年後,一條硬化好的水泥路連通了村裏和外面的世界。20年中有流血流汗,更有6人先後為修路犧牲,但這些都沒讓下莊人停止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路通了,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自然開始走上脱貧致富路。在脱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再看“下莊精神”,依然能感受到新的力量。

實際上,重慶地處山區,出行不便,像下莊這樣幾十年如一日修就脱貧致富路的故事並不少見。

在重慶開州滿月鄉雙坪村也有一條“崖壁天路”——盤旋於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方是巖石,外側是絕壁深淵。“天路”建成之前,村民出村要在山路間手腳並用爬4個小時,直下800米高的懸崖峭壁,人員傷亡、物資損失時有發生。不甘貧窮,村民自發鑿出懸崖天路,後來通過政府出資、社會資金籌集等方式,對人工開鑿的鄉村公路實現道路硬化。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已成為人們心嚮往之的“世外桃源”“天然氧吧”。

銅梁中山村,沒修路以前,村裏只有條坑坑窪窪的土坯路,客車不願來,孩子們到鎮上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村裏的粉葛、竹料、水果也賣不出去,想改造住房,運費比材料費還高,結果全村500多名青壯年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道路出行問題,不僅嚴重影響村民生產生活,還成了致富的“攔路虎”。最終村裏幹部和黨員們紛紛解囊捐款修路,加上社會各界愛心捐助,3年時間,一條長10公里、連通14個社的致富路鋪在了村民面前。

屬於市級貧困村的秀山縣湧洞鄉楠木村,地處高山上的川河蓋草原丘陵地區,修條通往外界的道路,是村民祖祖輩輩的夙願。村裏以前的土路無法通車,雨天出門常常還會一身稀泥。2014年,縣裏啟動川河蓋到洪安鎮的公路建設,村民自發投工投勞,不到一年時間,一條5.7公里、45個拐的鄉村公路通車了,不僅車開進了村裏,村民甚至吃上了“旅遊飯”。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山即是城、城即是山”,大山大河是重慶的符號和特色。其實早在千年之前,重慶建城伊始,祖祖輩輩的出行就和爬坡上坎劃上了等號,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吃苦耐勞、負重前行也成了重慶人的性格標籤。勤勞堅韌的重慶人,正是憑藉自己的雙手苦幹實幹,打通了連接外界的致富路,讓峯巒疊翠不再是阻礙發展的屏障。“下莊精神”也正是重慶人共有的精神,在山城的脱貧路上傳遞,隨處可見。

修一條路 富一方百姓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脱貧致富,關鍵在農村,而農村脱貧,基礎在交通。在重慶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通公路幾乎是所有村民的渴求。

一方面,村民在積極行動,另一方面,政府也一直不斷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

近年來,重慶將農村交通作為全市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累計投入幾百億元,鄉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2.3萬公里,路網密度位居西部第一。

來自重慶市交委的一組數據顯示,重慶1.1萬個撤併村已全部實現公路通達,8000多個行政村實現公路通暢,全市有條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到100%,去年有近166萬貧困羣眾便捷出行問題得到解決。隨着貧困地區交通條件的全面改善,一個又一個昔日閉塞的小山村突破了發展的瓶頸。

修一條路,富一方百姓。如今,在重慶的山區常常可以看到,一條條瀝青路和水泥路蜿蜒盤旋在各個村落間,合作社、企業等經濟組織迅速在農村成長,村民將農畜產品運出大山,甚至還有人上門採購、發展電商物流,或是就地建廠深加工。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同時,有的地方還發展起了旅遊業,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不等不靠 催生自強內生動力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重慶這些被困在大山裏的村莊,正是這一矛盾的縮影。

解決這一矛盾,政府的扶持非常重要,起着決定性作用。

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農村公路發展的報告上批示強調: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羣眾打開一扇脱貧致富的大門。

同時,老百姓不等不靠、自立自強向着美好生活奮鬥的內生動力也必不可少。

正如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瞭解畢節扶貧經驗時所説,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

在今年6月23日召開的深度貧困地區脱貧攻堅座談會上,總書記再次強調,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要堅持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羣眾脱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羣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教育和引導貧困羣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脱貧致富。

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強化自我發展能力的扶貧思路,是對“貧根”的治本,是老百姓過上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也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而這也正是下莊人乃至山城兒女在脱貧路上的寫照。

如今,下莊村修起了一座“下莊精神”紀念館,館前一本銅書雕塑上,不僅刻着修路的108位下莊村民的名字,還刻着“下莊精神”的註解,那就是自強不息、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的精神。

用20年時間鑿出的絕壁“天路”,正是下莊人詮釋“下莊精神”的永恆“雕塑”。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黨和政府會有更多惠民政策到基層。新時代新氣象,未來的下莊人,也將迎來新機遇。千千萬萬像下莊人一樣自強不息的中國人,都會擁有更美好的明天!

小時代觀後感1000字篇7

“摳”出天路

真正來到下莊村時

眼前的景象

還是會嚇人一跳

……

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四面均是懸崖絕壁,猶如困在深井之中,是名副其實的“天坑村”。不甘心“坐井觀天”的下莊人,決心在絕壁上鑿出一條“脱貧路”,徹底打破村裏世代沿襲的貧窮命。從1997年開始,歷經7年,殉工6人,100多名村民靠肩挑背扛,用雙手鑿出一條8公里長的“血路”。當地幹部認為,“下莊精神”是愚公精神的當代延續,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具有鮮明時代意義。

昔日下莊村修路的場景。

“摳也要為子孫後代摳出一條路”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是下莊村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打油詩。“1997年以前,全村397個人中,將近一半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大山,絕大多數人沒見過電視,更別説高樓和汽車。”62歲的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説,從他記事起,因失足墜崖、飛石砸中而意外身亡的村民就有30多人。

村裏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是接近垂直的後山以及山上的108道“之字拐”。村民們去巫山縣城,要經由險峻的古道翻越懸崖,一來一回至少4天。因為交通不便,村民種出的農作物,要麼自己吃,要麼餵豬,而豬因為運不出去,喂得再肥也換不來錢。

1997年,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在縣裏幹部班培訓時,看到過去同樣封閉落後的鄰村,如今已是家家電燈亮、户户電視響、幢幢洋樓起、路上汽車忙,被深深地刺激了。“我要修路,再難也要修,摳也要為子孫後代摳出一條路來!”這個男人暗下決心。

回到村裏,他立即召集全村人開院壩會,把修路的想法跟村民們説了。一聽説要修路,村民們紛紛搖頭,説不可能。可毛相林並沒有泄氣,他耐心地給大家做工作:“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如能前進一丈,絕不後退一尺。我們修不完還有兒子,兒子修不完還有孫子,總有能修完的一天。”

毛相林的堅定,讓很多村民從他身上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修吧!”“我同意修!”“我也支持修!咱不能一輩子當窮漢!"村民們紛紛響應。一個“愚公移山”的當代故事,便在懸崖峭壁前展開。

付出生命的代價

也擋不住下莊人修路決心

這條路,遠比想象得更難修。四周都是陡峭巖壁,連落腳之地都很難找,更別説在上面施工了。但下莊人並沒被困難嚇倒。幾個年富力強的年輕人,腰上系一根長繩,徒手爬上懸崖,懸在半空鑽炮眼。他們安裝並點燃炸藥,然後把身體緊緊地貼在崖壁上,以防被飛石擊中。

縱使格外小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1999年8月14日晚,26歲的村民沈慶富找到毛相林,希望請兩天假回村看看打工回來的妻子。得到同意後,沈慶富十分高興,趁着天沒全黑又去撬石頭。突然,一塊巨石從他頭頂上方落下,沈慶富瞬間滾下了幾百米深的山谷。直到第二天,村民們才把他的遺體從山崖下收上來。

沈慶富的意外,並沒有讓下莊人產生動搖。他們安葬了沈慶富,立即又投入了開山鑿路。然而,僅僅過了50天,不幸又降臨到下莊人頭上。36歲的村民黃會元正抱着鑽機打炮眼,被突然滾落的石頭砸中身亡。

接連發生的意外,讓毛相林無比愧疚,黃會元靈前,全村的村民自發聚集起來,為這位專門從外地趕回來修路的壯士送行。看着黃會元悲痛欲絕的家人,毛相林顫抖着説:“這路要修下去,可能還要死人。今天大家表個態,路還修不修?”“修!”人羣裏有人大聲説。喊話的人正是黃會元的父親黃益坤,他説,“我兒子死了,但他死得光榮,路必須修,不能讓他白死了!”聽到如此斬釘截鐵的話語,村民們修路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此後,又有4名村民為修路獻出寶貴生命。但對篤定的下莊人來説,為了走出天坑,拔掉窮根,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下莊人認死理,一條道走到黑!”毛相林説,村民們白天修路,晚上住在山洞裏,留守在村裏的婦女和孩子種田、送飯,全村沒有一個閒人。

2004年,在毛相林帶領下,下莊村的“愚公”們用了整整7年時間,終於在絕壁上鑿出一條8公里長、2米寬的機耕道。下莊通路了,幾代人的夢想終成現實:這是他們走出天坑的路,也是他們走出貧困的路。

當代"愚公精神”

傳遞脱貧攻堅正能量

路開天地寬。通了道路的下莊,第一件事是摘掉“貧困帽”。脱貧靠產業,有了道路的下莊人,大刀闊斧地發展起了產業。

近年來,為了幫村裏找“項目”,毛相林和村幹部到處偷師學藝、打聽銷路。聽説曲尺鄉的柑橘種得好,他們就去了曲尺;聽説雙龍鎮錢家壩的西瓜供不應求,他們又去了錢家壩。

在村幹部帶動下,村裏種了300畝西瓜、630畝核桃、200畝烤煙、650畝臍橙,甚至過去賣不出去的紅薯、玉米、馬鈴薯,由於生態環保,也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一些人還專門開車到下莊來“掃貨”,村裏人喂的豬也早被人預訂。

2015年,下生村率先在全縣完成整村脱貧。滿臉皺紋的毛相林欣慰地説,修路前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如今年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是原來的40倍。

摘了“貧困帽”,下莊人並沒有停步不前。發展鄉村旅遊是毛相林的新夢想。“我們這裏抬頭是景,很適合發展鄉村旅遊。”毛相林説,3年前他帶頭改造自家房屋,辦起了村裏第一家農家民宿。每年巫山“紅葉節”短短一個月,民宿就有上萬元的收入。

在毛相林帶動下,村民們紛紛吃起了“旅遊飯”。2017年,巫山縣投入資金,幫助下莊村實施民宿改造,建成了19棟34户風貌統一的鄉村民宿,還有65棟79户在規劃建設中。“不但我們能走出去,還要讓外面的人走進來。”毛相林説,如今村裏與巫山縣博物館合建的下莊人事蹟陳列館已初具雛形,今後村裏還將打造“下莊古道”“桃花源”等旅遊景點,讓遊客走進來、留下來。

“修路讓我們脱了貧,發展旅遊會讓我們奔小康。”毛相林説,現在兩成村民的家庭年人均收入達到2.5萬元,再過兩三年,等旅遊發展起來,村民的收入還將大大增加。

“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品質,不但在三峽移民時期是一筆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在脱貧攻堅時期也時刻傳遞着正能量。近年來,下莊精神作為當代版的‘愚公精神’,一直鼓舞着巫山幹部羣眾砥礪前行。”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説。

道路行非阻

軒車望可期

隨着脱貧攻堅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跟下莊村一樣的貧困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

5年多來,巫山縣總計投資100多億元,開通了渝宜高速,修建了神女景區旅遊環線、當九路旅遊線路等,帶領全縣農民奔小康的“村村通”公路建設也一浪高過一浪,“脱貧路”、“致富路”、“產業路”遍佈鄉村,已實現全縣行政村通暢通達全覆蓋。

巫山縣縣長曹邦興介紹,巫山要進一步加快旅遊交通建設,建成大昌至平河、平河至楚陽、神女峯至三合鋪、官渡至神女溪、縣城至曲尺、桂花至梨子坪等8條旅遊交通大環線,為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奠定堅實基礎,讓更多的鄉鎮通過交通帶動鄉村旅遊,讓更多的羣眾吃上旅遊飯。同時,突出“小康路”建設,加快推進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四好”農村路建設,徹底解決羣眾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實現通組通達100%、通組通暢90%、學校通暢100%,讓農村道路真正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脱貧路、小康路。

“我們已初嚐了全域旅遊的甜頭。”竹賢鄉下莊村村主任毛相林介紹,鄉里探索打造的“原味下莊”,“

五一”期間迎來了第一批300多名遊客,今年夏天正式迎接避暑遊客。現今,巫山通江達海的“水陸空鐵”旅遊產業漸成現實。今年“五一”,巫山縣接待遊客16.1944萬人次,同比增長18.2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477.76萬元,同比增長35.93%。

道路村村通後,帶來了廣大農村產業扶貧重大變化。僅以新科“中華名果”巫山脆李一項為例,隨着交通的快捷,如今的巫山脆李已然坐上了快遞中的飛機和高鐵,幾乎24小時內可達國內多數大城市。

“未來3年,巫山將投放200億元再次撬動巫山交通大發展。實現2小時重慶、武漢、神農架,4小時北京、昆明,實現承接東西、連接南北的渝東門户交通樞紐大動脈。”這是巫山交通的美好藍圖。

昔日出行“難於上青天”的巫山,如今不僅成為中國以至全球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還隨着全國首個縣級高鐵始發站、全國少見的縣級旅遊機場等“水陸空鐵”立體交通網絡構建,使渝東門户交通樞紐中心雛形日漸顯現。

Tags: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