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演講稿

孔子罵子貢的演講稿7篇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6.53K

優秀的演講稿能為成功的演講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家在寫演講稿的時候,一定要從多個角度分析和思考,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孔子罵子貢的演講稿7篇,供大家參考。

孔子罵子貢的演講稿7篇

孔子罵子貢的演講稿篇1

同學們、老師們:

下午好!

今天是9月28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誕辰紀念日。世人皆稱孔子為聖人,然而孔子自己卻説得很清楚,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的這句回答透露出了兩個意思。

第一,他説自己是普通人。孔子兩次在《論語》裏説了,吾猶人也,他説自己是普通人。就是説,我也是個人,與你,與他,與我們大家沒什麼兩樣。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稱孔子,生於公元前 551 年,歷經人世73載。孔子説,吾少也賤。孔子三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此後,他的一生很不順。不過,窮人的孩子倒是早當家。這種苦,這種不順,反倒使他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故多能鄙事,孔子當過季氏的家臣,看倉庫,喂牲口,做會計無論他幹什麼活,他都沒有忘記做學問。他一邊幹活,一邊學習,學而時習之,終於自學成才,成為當時頂尖級的大學問家。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那些出身高貴、生活優越的貴族子弟(君子),飯來開口,衣來伸手,用不着親自幹活,哪會這麼多本領多?不能吧!可見,本領、學問是做出來的!孔子雖是普通人,但他並不普通。

第二孔子是好學之人。孔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直到晚年,依然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孔子不但好學,而且博學。什麼都學,學無常師,沒有老師,也沒有學歷和文憑,自學成才的,多才多藝。

?論語子罕》記載了一件事:有個村民評論孔子,説是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意思是,孔子這人太偉大了,博古通今,沒辦法稱他是哪一門學科的專家。孔子是好學的,也是博學的。更重要的是,他活學。他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生活中處處有學問,你可以跟任何人學,好人身上可以學,壞人身上也可以學,但是,跟誰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學活用,舉一反三。正因為孔子好學、博學、活學,才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同學們,我們學校也正在開展讀經典書,立君子品的讀書活動,讓我們在讀書活動中也來學做孔子,做有德之君子,做好學之才子,做博學、活學之學子。

孔子罵子貢的演講稿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不知道,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站在滾滾不止的泗水岸邊説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時是一種怎樣的表情。但是,我完全可以想象,這同樣亙古如斯的浩歎之下肯定會深掩着一種斑駁幽曲的情感:有悲喜,有哀樂,有激昂和堅定,也有寂寥和無奈……

因這情感凝聚而成的話語,洞穿千年而讓我隱隱作痛。

把燈夜讀,當看到那個瘦削的身影“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的時候,看到他擊磬於衞、受拘於匡、遭難於宋、絕糧於陳的`時候,我不由得潸然淚下。他的歎息也夠深夠重了:“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他受到的譏諷也夠多夠狠了:“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然而,抱道如懷玉,僕僕路途,周流四方,汲汲遑遑,如木鐸徇於天下一任江漢以濯秋陽以暴而不渝其志的,依然是那個永遠斯文又永遠倔強無比的孔子。

想起執教《侍坐》一章時,我總是和孩子們一遍遍吟詠那令孔子深情喟歎也令無數後世文人歆羨的詩性圖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想起“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那份安詳與舒展,也想起“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的那份和樂與滿足。而此時,我真的感覺到這才是我心目中真實的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此時的他,一如莊周筆下那位“剌船而去,延緣葦間”的漁父,單純而明淨,脱去奔波勞碌的塵衣,忘掉那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經歷,在生命與文化熔鑄的琴絃上,靜靜地流瀉一個人的和聲……

大學畢業前的一個雨天,我又一次走入孔林,走近孔子的墓冢。那一天他的周圍寧靜了許多,草依然青,鬆依然黛,透過迷濛的煙雨,我似乎又看到了幾千年前那些“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的弟子們。我不知道,我是否也要燃一根心香,來祭奠夫子腳下那即將結束的大學生涯和感謝先師也給了自己餵養生命與思想的露汁。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寄學於道卻又最終寄道於學的孔子也許永遠都走不出當時社會所帶給他的心靈陰影,但那輛在春秋大地上週遊了十四年的破舊的牛車卻在歷史的天空上碾出了一道深深的轍痕,讓後人在它的燭照下走得格外清晰而精神明亮。

孔子罵子貢的演講稿篇3

孔子是每個人都瞭解的,我們學過他的名言警句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夠知其意的卻很少很少,包括我自己,我目前也只能懂得他的幾句而已。

縱觀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領略的警句中他的這句話讓我感悟極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説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我認為孔子的這句話説得非常的好,他正適合於我們,可以告誡我們讀書不能讀死,要善於去靈活應用開動腦筋,在念讀的同時要反覆地思考,思考作者為什麼會這樣寫,它的好處在哪裏,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當然只思考也不行,也要將自己的思考融入課本當中反覆的推敲之後就會有所得。議論文我就有過親身體會以前我學習成績總是提高不上去,父母也給我報了許多補習班,但是終究沒有太大的效果,後來,在上課時學了《論語十則》後,就對這句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晚上做完作業後就躺在牀上仔細體會這句話的用意,子經過幾天的推敲後就發現了自己學習成績提不高的原因,那就是沒有善於思考的習慣,後來在每次上好課後我總會在下課時思考關於上課時的一些問題,在補習班裏就將沒有思考出來的問題問問老師,成就因此有了進步。我心中的孔子

如今想想,孔子被稱為聖人可一點都沒有錯,他的每句話都含有巨大的哲理,每當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時,我只會認為我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自己只把自己當成浩瀚的宇宙中一顆沒有光亮的小行星,自己要學的知識還多着呢。

孔子罵子貢的演講稿篇4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瞭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家、兵家等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後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展的。這些思想文化體現着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鬥,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着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

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説,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我們從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就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總之,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孔子罵子貢的演講稿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來賓、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儒家思想創始人、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誕辰2563週年紀念日,我們在這裏隆重紀念活動。首先,謹讓我代表高霞國小全體師生對在百忙之中來參加這次活動的領導、來賓表示衷心的感謝。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之瑰寶。多年來,我校圍繞中華傳統美德,大力建設以民族精神為底色的校園文化。我們根據學生的培養目標及發展需要,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以培養“四有”新人為歸宿,以“誦讀經典、感悟經典、學做真人”為主旋律,通過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學國學,愛國學,用國學的教育活動,讓學生逐步瞭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增長才幹,為民族文化的綿延、創新與發展打造基石。

在國學教育活動中,我們採用“讀(每週一篇人人讀)、找(查找經典故事等)、背(自背、互背校本課程)、操(在全校推廣國學禮儀操)、賽(班級、學校比賽)、賞(配樂、配畫吟誦)、展(手抄報、畫展)、寫(根據情節描寫,展開想象讀寫)、演(舉行國學教育文藝匯演)、用(生活中運用)”等生動活潑的學習形式,用國學所藴含的豐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五愛”人,增強文化修養,提高綜合素質。

在國學教育活動中,我們做到“五大結合”,即國學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在培養學生書寫能力和誦讀能力的同時提高人品;國學與校本課程相結合,開發了《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孝敬》《增廣賢文》《論語》等國學校本課程,構建獨具“感恩、愛心、善念”的學校文化;國學與傳統節日活動結合,挖掘、拓展端午節、老年節、除夕等傳統節日的特定內涵;國學與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相結合,開展“文明銀行儲蓄”活動,每月一個專題活動等;國學與傳統禮儀文化相結合,開展三禮(禮儀、禮貌、禮節)、“開筆禮”等活動。人民網、新浪網、xx教育信息網、xx日報、東南早報、海峽都市報、晉江電視台、晉江經濟報等多家媒體爭相報道我校的創新活動。

孔子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他的功績和影響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今天我們在這裏舉行紀念活動,是為了表達我們對這位偉大先哲的懷念和敬仰,對儒家文化的感悟和對繼往開來者傳承光大的責任,提升我校的文化品位形象,提高校園道德風尚,樹立構建和諧校園的思想,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培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高霞學子。讓我們借鑑孔子的精神財富,傳承優良的民族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我們的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為創建一個美麗、文明、富饒的晉江而奮鬥。

謝謝大家!

孔子罵子貢的演講稿篇6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大教育家。當時,只要你想跟孔子學習,哪怕是帶上一束肉乾做見面禮或學費,孔子也會樂意收作學生。孔子從不以家境貧窮或富裕、天資聰明或愚笨來選擇學生,所以他門下的學生,包羅各種各樣的人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學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學生子夏問孔子:“顏回這個人怎麼樣?”孔子回答説:“顏回的信用好極了,我不及他。”子夏又問:“子貢這個人又怎麼樣呢?”孔子回答説:“子貢嘛,挺聰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着問:“那麼子路又怎麼樣?”孔子回答説:“子路的勇敢,遠近馳名,我不及他。”子夏再問:“那麼子張又怎麼樣?”孔子回答説:“子張嚴謹莊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聽越糊塗,忍不住問:“老師説的話真叫人疑惑,既然他們都各有長處,而且比您還要了不起,那他們為什麼還要跟您學習呢?”孔子和顏悦色地告訴子夏:“顏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變通;子貢聰明,但他不夠謙虛;子路很勇敢,但寬厚、忍讓方面仍待學習;子張處事謹慎,為人嚴肅,可是旁人卻不容易親近他。他們雖然各有優點,但都還要不斷學習啊!”子夏點頭稱是,他明白這也是老師對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過三千多名學生,其中有的學生又去教學生,培養了很多人才。孔子對中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人對孔子十分尊敬,稱其為“萬世之師”。

孔子罵子貢的演講稿篇7

我不知道,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站在滾滾不止的泗水岸邊説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時是一種怎樣的表情。但是,我完全可以想象,這同樣亙古如斯的浩歎之下肯定會深掩着一種斑駁幽曲的情感:有悲喜,有哀樂,有激昂和堅定,也有寂寥和無奈……

因這情感凝聚而成的話語,洞穿千年而讓我隱隱作痛。

把燈夜讀,當看到那個瘦削的身影“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的時候,看到他擊磬於衞、受拘於匡、遭難於宋、絕糧於陳的時候,我不由得潸然淚下。他的歎息也夠深夠重了:“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他受到的譏諷也夠多夠狠了:“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然而,抱道如懷玉,僕僕路途,周流四方,汲汲遑遑,如木鐸徇於天下一任江漢以濯秋陽以暴而不渝其志的,依然是那個永遠斯文又永遠倔強無比的孔子。

想起執教《侍坐》一章時,我總是和孩子們一遍遍吟詠那令孔子深情喟歎也令無數後世文人歆羨的詩性圖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想起“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那份安詳與舒展,也想起“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的那份和樂與滿足。而此時,我真的感覺到這才是我心目中真實的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此時的他,一如莊周筆下那位“剌船而去,延緣葦間”的漁父,單純而明淨,脱去奔波勞碌的塵衣,忘掉那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經歷,在生命與文化熔鑄的琴絃上,靜靜地流瀉一個人的和聲……

大學畢業前的一個雨天,我又一次走入孔林,走近孔子的墓冢。那一天他的周圍寧靜了許多,草依然青,鬆依然黛,透過迷濛的煙雨,我似乎又看到了幾千年前那些“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的弟子們。我不知道,我是否也要燃一根心香,來祭奠夫子腳下那即將結束的大學生涯和感謝先師也給了自己餵養生命與思想的露汁。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寄學於道卻又最終寄道於學的孔子也許永遠都走不出當時社會所帶給他的心靈陰影,但那輛在春秋大地上週遊了十四年的破舊的牛車卻在歷史的天空上碾出了一道深深的轍痕,讓後人在它的燭照下走得格外清晰而精神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