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活動策劃

作文:朋友圈該不該屏蔽父母

欄目: 活動策劃 / 發佈於: / 人氣:3.15W

閲讀以下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作文:朋友圈該不該屏蔽父母

如今,微信作為一種大眾主要的交流方式,朋友圈的功能也逐漸成為人們分享生活感悟、抒發情感的重要陣地。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用上微信,不過一些年輕子女逐漸“屏蔽”父母。

也許是不想父母因為風吹草動就緊張兮兮,也許是不想父母因為一點兒小事就嘮嘮叨叨。也許,還有什麼其它原因吧、

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請結合材料,選好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例文:

若愛,就請進來

微信朋友圈給了人們更多的公共表達空間,每到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時,朋友圈必然被秀孝心、曬孝順刷屏,甚至有這樣的段子,問:什麼地方的兒女最孝順?答:朋友圈。其實很多人的父母並不使用朋友圈,而且朋友圈帶有分組發佈功能,

屏蔽爹媽的也不在少數。是不是頗具諷刺意味?

有人説,屏蔽父母是不想父母太憂心自己;有人説,朋友圈就是日記本,孩子長大了,應有自己的空間;有人説,屏蔽是留有距離,這是愛的距離……理由種種,也似乎合情合理。

然而,我想問問,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很在意的一個朋友的朋友圈屏蔽了你,你心情如何?會怎麼想——我們之間出了什麼問題?同理,這些冠冕堂皇的屏蔽父母的理由都掩蓋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着問題!如果説屏蔽父母是不想父母太憂心自己,這真是一片孝心嗎?此孝子可知被屏蔽了的父母心裏會不會難過?如果説長大了需要私密空間,可朋友圈不同於日記,本身總對人公開啊?不能言着,qq私密日記可記之也;能對他人言不能對自己父母言,微信羣可説也;何必要在屏蔽父母這件事情上較勁?如果説屏蔽是為了留有愛的距離,那麼,屏蔽了你的人對你説他愛你,你信嗎?你一定不信!當然,父母會信的,因為他們最能包容孩子。但不能因為他們能包容就去傷他們的心吧?(對上述理由逐一反駁)

台灣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我們逐漸長大,與父母漸行漸遠,可知道父母一直在原地看着我們?讓父母瞭解你的生活,看到你長大成熟,這不是為人子女應該做的嗎?微信朋友圈可以幫我們做到這一點,為什麼還要設置屏蔽?

我們不僅要讓父母進入我們的朋友圈,還應在電話上微信上多些與父母溝通,告訴他們很多事情自己可以處理好,若偶有牢騷,也是人之常情,父母不必緊張。如果父母明理從容,信任孩子,那甚是好;如果父母做不到,緊張兮兮,一見風便是雨,那我們收斂一下自己順從父母又何妨?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朋友,愛父母,就把父母請進你的朋友圈吧,讓父母得以看着日行漸遠的你的背影;必要時,回頭攙扶他們一把,讓他們不至於落後我們太遠。(照應標題,提出呼籲)

相關新聞評論:

孩子的朋友圈為什麼屏蔽爸媽

記者對30名20歲—30歲的年輕人進行了調查,有10%的年輕人完全屏蔽父母,70%設置分組可見,僅20%完全開放。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原因何在?

1、過度關心與説教

小王是南京的一名大四學生,此前她就加媽媽為好友。“當時只想方便聯繫,但之後的事情卻讓我很頭疼!”小王説,有時會在朋友圈中曬出自己的生活狀態。可每次時間不長,媽媽的電話都會準時打來,勸她要把精力用在學習上。“同學聚餐我拍張美食照,我媽説這菜太油了不健康;男同學送了一束花,我媽説先找到工作,戀愛可以放放。我知道這是一種關心,但這感覺就像背後時刻有雙眼睛,很難受。”

市民莊小姐有一次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她和朋友參加化粧舞會的照片,從來只看不評的父親突然給她評論,“別化得和蛇精似的”,糾結一番後,她將父親拉入了黑名單。

市民小吳稱,自己的朋友圈一有風吹草動,父母都要在“評論”中提點自己。其實自己有時候只是想要“刷一下存在感”,沒想到一件小事在父母眼裏都是大事,他們不僅沒完沒了地在朋友圈評論,有時甚至還會打電話過來對自己進行教育。小吳感到很無奈,產生了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念頭。父母的過度關注,讓孩子選擇屏蔽了事。但在父母眼中,這只是在通過微信瞭解孩子生活,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2、和父母之間有“代溝”

也有人因為覺得和父母之間有“代溝”而屏蔽父母。肖女士在公司因為工作與同事產生矛盾,於是到朋友圈裏吐槽説“遇到奇葩,醉了醉了”,結果肖女士的母親立馬打電話過來質問她為什麼要喝酒。解釋了好一會兒,肖女士才知道是自己剛剛在朋友圈裏的吐槽讓母親誤解。此外,她經常在朋友圈裏轉發一些搞笑鏈接,並配上“要上天啊”等網絡詞語,父母在朋友圈裏看到後,認為這些網絡詞語粗俗。“這些詞語就是網絡流行語,父母不懂。”

小陳也介紹,她曾在分享鏈接時用了“握草”“媽呀”之類的感歎,沒多久就遭到了父母的嚴厲批評——語言不文明、不乾淨!這些在小陳看來僅僅是同齡人語境下的無厘頭網絡流行語,在家長那裏卻成為不可逾越的“雷區”。子女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直接屏蔽掉父母。

3、不想父母擔心善意屏蔽

獨自在南京打拼的楊先生對爸媽是報喜不報憂,他説,“記得有次心情不好,發了條狀態到朋友圈。沒過多久,父母就雙雙打電話過來詢問。花半小時解釋前因後果,再花半小時聆聽教育,消除他們的擔心,掛了電話後覺得心情更鬱悶了,從此類似事情都會選擇屏蔽父母再發出來。”而那些號稱“朋友圈屏蔽父母是不禮貌不尊重他們”的説法也並非完全正確。部分的屏蔽行為應該被理解和原諒,所謂“白色謊言”,也是這麼個道理。

唐女士説:“我嫁到南京,父母擔心我的生活,所以我經常發些充滿陽光笑容的照片到朋友圈,如果哭窮或者説吃土,會被我媽打電話詢問這個月房貸夠不夠還。”從事it行業的徐先生表示,自己屏蔽父母是出於善意。“我經常加班到晚上八九點,下班時習慣拍張夜景發到朋友圈。遇到煩心事,也常發條微信在朋友圈發泄。要是爸媽看到,肯定又要擔心我了。”

4、父母微信有不少雞湯和偽科學

一天中,與父母微信聊天的時間一般多久?大多數的受訪者表示在半小時以內,剩下的16%則表示沒幾句話可聊。

“媽媽經常分享給我一些心靈雞湯,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類似的內容百發不厭。”研究生小朱説,“差不多的內容總是能發上很多遍,這些也是和媽媽主要的聊天內容。”他表示,剛教會媽媽使用微信時很期待,希望媽媽在生活中多些樂趣,但困擾也隨之而來。

江女士也向記者介紹,媽媽發來的鏈接有“開心的女人才叫美,一個很開心的女人通常不會太醜……”這樣的“雞湯”文章。“她發鏈接來,我只好給她回幾個微笑的表情。但是,我媽還不夠,還要問我‘讀後感’。”

此外,不少受訪者都提出,父母們在微信上對於辨識文章的真偽缺乏判斷力,經常會轉一些危言聳聽的“生活偽科學”,還會特意轉給自己看,搞得自己哭笑不得,解釋也解釋不通。這一點,也成為不少受訪者在微信上屏蔽父母的原因。

家長心聲:學習使用微信為了離孩子近一點

子女在微信中視父母如“虎狼”,但是在父母眼裏,微信卻是能夠拉近與子女間距離的新方式。

毛女士的兒子在澳門上大學,兒子離家後,她經常盼着兒子在朋友圈裏分享校園生活,一開始兒子更新得還算頻繁,可漸漸地,毛女士發現兒子朋友圈裏的新東西越來越少。“有一次侄女聊天説漏了嘴,我才發現兒子的很多條朋友圈狀態都選擇了不讓我看。”為此,毛女士心情特別鬱悶,不過後來兒子解釋,因為此前發佈過打球受傷的照片後,發覺媽媽十分緊張。“加上有時候和同學出去玩兒,或者社團活動多,他説怕我擔心,這才把一些微信好友分了組,不讓我看。”毛女士也理解了孩子的苦衷。

“我覺得朋友圈這個事情,孩子在裏面發的一些肯定有不願意讓我們大人看的,既然這樣沒有必要強求,孩子長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間很正常,所以我對孩子的朋友圈關注得很少,儘量不去幹擾孩子的生活。”小楊的媽媽表示,孩子個人隱私的一些事情是不願意和家長傾訴的,自己也尊重孩子的選擇。相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交流,有時候通過微信語音或者視頻聊天也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專家建議:迴歸傳統溝通方式將愛落在具體行動上

針對這種現象,記者諮詢了一位心理專家,她認為,正是因為雙方交流溝通得不夠充分,才會引起父母對子女生活的好奇,所以子女也要理解父母的心情。作為子女不應採取拉黑或屏蔽的對抗方式,這樣會使得父母與子女更加處於對立面。如果子女感覺受到打擾,可以採取直接溝通或者微信分組等軟性方式進行解決,建立和諧的相處關係。而父母也要學會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影響孩子的私生活,尊重子女在朋友圈中的隱私,試着用微信聊天而非關注朋友圈的方式去溝通及表達關心。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這兩句話是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詮釋。孩子大了外出工作了,空巢老人想念孩子,自然會比較嘮叨。”專家也建議,年輕人可以通過電話、視頻聊天、回家探望等方式,每天或每週固定與爸媽好好聊聊天,許多的隔閡間隙也許就可以慢慢消弭,許多想不通的心結也會豁然開朗。迴歸最傳統的溝通方式,將愛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無論是刷屏還是屏蔽,都是浮雲了。記者蘆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