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總結

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總結5篇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27W

報告總結是我們對以往工作情況的一種全面歸納,報告總結是對一份工作的回憶性記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總結5篇,供大家參考。

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總結5篇

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總結篇1

面對學業與就業的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也逐漸的增加。為了進一步瞭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以及更早的對其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我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作了調查與分析。此次活動以人文學院學生為樣本,進行抽樣調查,以問卷調查為形式,以青島農業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為調查目的,共發放問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為93.75%,其中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為90%.。報告從有效問卷採取抽樣的方法,選取20份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公佈如下:

一、學習問題

在此次調查中,學習問題是同學最為關心、也是反應最為突出的問題。例如,問題中“考試前後您會有心情緊張嗎?”,其中有44%的同學認為,考試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最大。這説明剛剛進入大學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學對大學生活不適應,尤其對大學學習方式不適應,感到心理壓力很大。從緊張的大學聯考中走過,許多同學不能適應大學開放寬鬆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或過於精神緊張死扣書本,不能從高中應試教育中解脱出來,或感覺生活空虛,整日無所事事,荒廢了學習,虛度了年華。

二、業餘生活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45%的同學感覺大學生活自由開放,同學也比較重視學習,學習自覺性較高,其中56%的同學在業餘時間上自習或聽課,與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學網玩遊戲或談戀愛。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同學心理上的學習壓力依然很大。

三、經濟生活

如今大學生在經濟生活方面基本沒有太大困難,在第6題“你每個月的生活費用夠用嗎?”中,有67%的同學基本夠用,更有11%的同學有剩餘,與此同時,在第12題中“你的生活費用最大支出在哪兩個方面?”有60%的同學用在飲食和娛樂。以上都説明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於經濟生活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情況明顯下降。

四、人際交??

人際交往問題是在本次調查中反應較為突出的問題。對於“與一羣朋友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獨或失落嗎?”有79%的同學選擇“是”或“有時是”,這反應了當代大學生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

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自農村地區。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範圍較窄,與人交往的機會也較少,初到大學,面對如此開放自由的環境,面對如此多的同學。面對如此多的公共場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亂了陣腳,於是羞於表達形成內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長大的`同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難以體會農村地區同學的情況。於是形成隔閡。與此同時,在第12題“你覺得大多數人都不可信任嗎?”有78%的同學認為“是”或“偶爾是”。這更反映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通過這次調查,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還是有欠缺的。針對這一問題,我校與院也都設立了心理諮詢辦公室,希望能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早日心向陽光!調查數據也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真是、豐富的資料和鮮活的事例,達到了此次活動的目的,活動較為成功。本次活動得到了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再次向參加此次調查的同學表示衷心感謝!

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總結篇2

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優良的心理素質在大學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21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作為大學生,首先應該具備這種優良健康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我認為,心理健康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妥善處理同學、師生間關係,積極融入集體,熱愛並勤奮學習,更好的適應新環境。

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學中仍需要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職慾望。學習是大學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同時也應該積極參加各種創新大賽,這樣及開發思維的多向性又鍛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更值得重視的是英語方面,現代社會中英語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也可以説是每個人必備的素養之一,這樣看來口語更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積極加入學生會、分團委等,如此既豐富了大學生活又鍛鍊了自己能力。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讓自己成為一個閃光點。積極參加業餘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餘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餘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餘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然而,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時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對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訓練,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使我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通過上了這麼多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與標準,研究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與影響因素,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原則,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比較正確的認知、良好的情緒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與健康的個性心理。

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一、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

我們都是從高中升到大學,面對新的環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例如煩躁、壓抑、苦悶等,當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千萬不要獨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鑽牛角尖,要積極主動調試自己的心理,知道適應環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學會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習輕鬆愉快,然後確定一個切乎實際的目標;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學會從心裏去接受現實中的一切,既來之,則安之,使自己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

二、人際關係的處理

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人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際關係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與寂寞,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大學生更要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要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認識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範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係,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戀愛中的矛盾問題

在現代大學生中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戀愛中應遵循:以愛為基礎,以高尚情趣為戀愛發展的動力,在戀愛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選擇、自由與權利以及人格,同時信守責任,忠貞專一,以誠相待。要以理解為前提,以奉獻為內容,以被愛為結果。大學生要避免戀愛的消極影響,學會運用愛的技巧要學會澄清愛情價值觀,做出愛的決定,注重愛的交流,並履行愛的責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可以閲讀相關的心理輔導書籍,有需要的可以進行心理諮詢,定期進行體育鍛煉,計劃好自己的時間,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挑戰。

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總結篇3

1.研究方法

1.1被試抽樣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可靠,這次調查採取了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在調查學生中抽取一個班級40名學生(男25,女15)作為一個隨機大樣本,然後再在其餘的5個班級中每個隨機抽取10名學生(男女各5名)。抽樣羣體年齡分佈在15---16、17這一學齡中期階段(調查學生共248名,抽樣比例為37.5%)。

1.2實施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40份,並附指導語,被試做完後將答題卷交回主試老師。回收有效答卷215份,有效率為73%。

1.3調查內容本次調查內容涉及心理適應、人際交往、自我意識、意志品質、情緒、人格等多方面社會問題,各題附設四個答案(有的為兩個),受試選擇最切合自己的一項作為答案。調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學生個人背景調查;第二個部分為心理健康分項調查;第三部分為學生個項問題自由調查。

1.4數據處理本次調查所獲數據採取百分統計法,並由spss 10.0 for windows進行處理分析。

2.調查結果及其具體分析

2.1總體理論界定及評價

根據目前我國學制的具體劃分,國中生大致處於學齡中期(15、---16、17歲),在這個時期,個體將完成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轉變。其間,由於個體生理髮育的超前成熟與心理滯後成熟之間的矛盾,使得這個時期既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同時又充滿着各種心理矛盾和衝突。正如日本大西誠一郎在他的《中學生的心理與教育》一書中指出,少年期“在人生中起着特殊作用,處於特殊地位,存在着特殊的問題。”

如不對這些特殊問題及時進行心理保健,就會出現適應不良和心理疾病,這對他們今後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按照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學齡中期青少年心理上正處於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二者之間,如果發展順利,則將成功塑造具有學術、做事、詩人的基本能力;如果發展出現障礙,則將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由此可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

對於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朱智賢教授曾概括為“過渡期,是從兒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過渡的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複雜的時期。”至於這一評價是否符合現時代的青少年,我們將從下面的具體分析中找尋到答案。

2.2具體分析

2.2.1環境適應適應能力是人的一種綜合心理特徵,是人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目前競爭與挑戰已成為整個社會的生存運作機制。一個人只有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游刃有餘,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才能泰然面對各種突發事件,並迅速擺脱困境,發揮自己應有的能力水平;而適應力差的人,只有慌亂,不知所措,最終因與時代的不合拍而落伍,甚至“被淘汰”。調查顯示,中學生因為身心條件的限制,在環境適應問題上,不可能做到我們期望的那樣閃電式的“斷乳”,70%的同學表示能慢慢地適應新的環境,只有5%的同學表現出了“強烈的抵制情緒”。對於新鮮事物,他們表現出了極強的好奇,並對其發展抱有堅定的信心。

2.2.2人際交往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聯繫過程。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鼓舞人的精神,培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會價值感,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形成樂觀的人生價值觀,使個性健康得到保證;反之,不良的人際關係及交往障礙則會影響人的心理的健康發展。隨着交往面的擴大和心理的成熟,中學生有着強烈的瞭解他人和被他人瞭解的慾望,渴望擁有一份平淡而真誠的友情。

資料顯示,除了70%的同學認識到升入高中後知識學習質與量的巨大變化之外,還有21.25%的同學也認同了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在處理朋友關係上,數據顯示大多數同學都十分的理性,比如87.5%的同學“能夠虛心的接受朋友在公共場合所指出的自己的不足”;在交往原則上,有85%的同學選擇了“平等、相互尊重”,可見現時代的青少年已經開始有了獨立、民主傾向的社會態度,而這正是後兒童期的發展任務。

2.2.3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又稱自我,是指人們在自己意識中覺察到自己的那個心理過程或意識過程。自我意識的發展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到了青春期,人的自我越來越完善,自我調節的系統越來越發展,青少年從而開始注重分析自己的個性,關心自己個性的優缺點,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表現得非常敏感。他們渴望自治、自理,希求能得到周圍環境的認可和尊重,並建立起新型的人際關係,走向社會。調查顯示,國中生在自我意識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同一性危機,即理性的自我與現實自我的不相符所引發的心理衝突。

高一新生正是一個多夢的羣體,他們對自己、對未來都作了理想化的設計,但現實中又由於自身的身心特點、成長任務、獨立狀況、問題解決的行為能力等因素的不完全具備,又常讓他們感到挫折、失敗的威脅,從而引發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導致心理失常。在自我認識問題上,65%的同學認為很清晰,29.4%的同學認為較模糊。

2.2.4意志品質意志是人們為達到既定目標,自覺地去克服困難,不斷地調節個人行動的一種心理過程。意志是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重要條件,是其心理能動性的集中表現。一個意志堅強的人鍥而不捨、兢兢業業,始終如一地敬業奮鬥,就能建功立業;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哪怕iq再高,是很難有較大作為的。中學生正處於人生髮展關鍵期,意志品質的優劣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未來,這具體表現在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堅韌性等品質方面。

這次調查,顯示學生在意志品質方面的認識及發展比較理想。比如,“當你面臨重要抉擇時”,65%的同學選擇了“果斷抉擇”;“當你面臨重要抉擇時,你會。這些都顯示了國中生良好的個人品質及自控能力。

2.2.5情緒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緒情感作為人的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心理衞生和社會實踐中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個人心理是否正常,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情緒。大量的事實所證明:當個體長期處於過強不良情緒狀態時,可干擾和分散注意力,影響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形成思維僵滯,記憶力下降。由於心理狀態不佳,意識範圍狹窄,心理反應過於敏感或遲鈍,勢必會降低學習、工作效率,影響正當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

當前,我國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偏重:過多的課業負擔、激烈的考試競爭、家長老師的殷切期望等都無形的給學生情感上加了一道厚厚的閘門。他們感到一些合理的情緒無法得到正常的宣泄,渴望與師長進行心靈的交流,而外加的壓力又迫使他們假扮“成熟”、順從。難怪38.75%的同學感到“焦慮太多”;35%的同學感到“孤寂”,當這一切得不到解決的時候,他們也只選擇“靜坐”(56.25%)、“發怒”(33.75%),而少有人(3.75%)選擇適當的移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2.2.6人格心理學上的人格是個體在對人對己及一切環境中的事物時所顯示的異於別人的性格。中學生由於知識學習的增強,知識面的擴大,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逐漸趨於成熟,他們能夠較好的理解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等深層次問題。

3.存在問題及結論

根據本次調查所獲資料分析的結果表明,我校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以下特點:

3.1學生心理成長過程中交織着複雜的矛盾關係,如:

3.1.1學生與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存在不適應,環境適應力較差。

3.1.2自我意識的增強與行為自控能力、行為解決能力之間存在矛盾。

3.1.3感情充沛與內省探索造成了心理的自我封閉。

3.2學生認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心理品質發展的同時,行為上顯得有些稚嫩,常出現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現象。

3.3中學生生理的超前成熟與心理髮展相對滯後使得他們把握不清友情、愛情之間的分別。據平時諮詢與訪談掌握的資料,許多異性同學間的友情正是在同學、教師、家長的“責怪”與“教導”中發生質變的。這無疑警醒了我們平時的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總結篇4

近年來,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生產的發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有16.79%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高中生佔15.76%,而且這個比例正隨着年齡的增長呈現出一種直線上升的攀升趨勢。針對如此嚴峻的教育形勢,為了切實有效的推進素質教育,國家教育部明確規定:“中等及其以上發達地區的城市,條件具備的學校必須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並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檢驗學校素質教育達標的重要指標。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校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規劃指導下,正式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了正規教學計劃之中。為了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因材施教”,我校心理諮詢室面向我校學生進行了一次《學生心理素質調查》,旨在瞭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以後的心理檔案建設和某些課題研究以及教育教學提供真實有效的參考資料。

1.研究方法

1.1被試抽樣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可靠,這次調查採取了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在調查學生中抽取一個班級40名學生(男25,女15)作為一個隨機大樣本,然後再在其餘的5個班級中每個隨機抽取10名學生(男女各5名)。抽樣羣體年齡分佈在15---16、17這一學齡中期階段(調查學生共248名,抽樣比例為37.5%)。

1.2實施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40份,並附指導語,被試做完後將答題卷交回主試老師。回收有效答卷215份,有效率為73%。

1.3調查內容本次調查內容涉及心理適應、人際交往、自我意識、意志品質、情緒、人格等多方面社會問題,各題附設四個答案(有的為兩個),受試選擇最切合自己的一項作為答案。調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學生個人背景調查;第二個部分為心理健康分項調查;第三部分為學生個項問題自由調查。

1.4數據處理本次調查所獲數據採取百分統計法,並由spss 10.0 for windows進行處理分析。

2.調查結果及其具體分析

2.1總體理論界定及評價

根據目前我國學制的具體劃分,國中生大致處於學齡中期(15、---16、17歲),在這個時期,個體將完成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轉變。其間,由於個體生理髮育的超前成熟與心理滯後成熟之間的矛盾,使得這個時期既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同時又充滿着各種心理矛盾和衝突。正如日本大西誠一郎在他的《中學生的心理與教育》一書中指出,少年期“在人生中起着特殊作用,處於特殊地位,存在着特殊的問題。”

如不對這些特殊問題及時進行心理保健,就會出現適應不良和心理疾病,這對他們今後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按照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學齡中期青少年心理上正處於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二者之間,如果發展順利,則將成功塑造具有學術、做事、詩人的基本能力;如果發展出現障礙,則將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由此可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

對於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朱智賢教授曾概括為“過渡期,是從兒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過渡的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複雜的時期。”至於這一評價是否符合現時代的青少年,我們將從下面的具體分析中找尋到答案。

2.2具體分析

2.2.1環境適應適應能力是人的一種綜合心理特徵,是人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目前競爭與挑戰已成為整個社會的生存運作機制。一個人只有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游刃有餘,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才能泰然面對各種突發事件,並迅速擺脱困境,發揮自己應有的能力水平;而適應力差的人,只有慌亂,不知所措,最終因與時代的不合拍而落伍,甚至“被淘汰”。調查顯示,中學生因為身心條件的限制,在環境適應問題上,不可能做到我們期望的那樣閃電式的“斷乳”,70%的同學表示能慢慢地適應新的環境,只有5%的同學表現出了“強烈的抵制情緒”。對於新鮮事物,他們表現出了極強的好奇,並對其發展抱有堅定的信心。

2.2.2人際交往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聯繫過程。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鼓舞人的精神,培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會價值感,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形成樂觀的人生價值觀,使個性健康得到保證;反之,不良的人際關係及交往障礙則會影響人的心理的健康發展。隨着交往面的擴大和心理的成熟,中學生有着強烈的瞭解他人和被他人瞭解的慾望,渴望擁有一份平淡而真誠的友情。

資料顯示,除了70%的同學認識到升入高中後知識學習質與量的巨大變化之外,還有21.25%的同學也認同了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在處理朋友關係上,數據顯示大多數同學都十分的理性,比如87.5%的同學“能夠虛心的接受朋友在公共場合所指出的自己的不足”;在交往原則上,有85%的同學選擇了“平等、相互尊重”,可見現時代的青少年已經開始有了獨立、民主傾向的社會態度,而這正是後兒童期的發展任務。

2.2.3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又稱自我,是指人們在自己意識中覺察到自己的那個心理過程或意識過程。自我意識的發展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到了青春期,人的自我越來越完善,自我調節的系統越來越發展,青少年從而開始注重分析自己的個性,關心自己個性的.優缺點,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表現得非常敏感。他們渴望自治、自理,希求能得到周圍環境的認可和尊重,並建立起新型的人際關係,走向社會。調查顯示,國中生在自我意識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同一性危機,即理性的自我與現實自我的不相符所引發的心理衝突。

高一新生正是一個多夢的羣體,他們對自己、對未來都作了理想化的設計,但現實中又由於自身的身心特點、成長任務、獨立狀況、問題解決的行為能力等因素的不完全具備,又常讓他們感到挫折、失敗的威脅,從而引發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導致心理失常。在自我認識問題上,65%的同學認為很清晰,29.4%的同學認為較模糊。

2.2.4意志品質意志是人們為達到既定目標,自覺地去克服困難,不斷地調節個人行動的一種心理過程。意志是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重要條件,是其心理能動性的集中表現。一個意志堅強的人鍥而不捨、兢兢業業,始終如一地敬業奮鬥,就能建功立業;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哪怕iq再高,是很難有較大作為的。中學生正處於人生髮展關鍵期,意志品質的優劣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未來,這具體表現在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堅韌性等品質方面。

這次調查,顯示學生在意志品質方面的認識及發展比較理想。比如,“當你面臨重要抉擇時”,65%的同學選擇了“果斷抉擇”;“當你面臨重要抉擇時,你會。這些都顯示了國中生良好的個人品質及自控能力。

2.2.5情緒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緒情感作為人的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心理衞生和社會實踐中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個人心理是否正常,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情緒。大量的事實所證明:當個體長期處於過強不良情緒狀態時,可干擾和分散注意力,影響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形成思維僵滯,記憶力下降。由於心理狀態不佳,意識範圍狹窄,心理反應過於敏感或遲鈍,勢必會降低學習、工作效率,影響正當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

當前,我國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偏重:過多的課業負擔、激烈的考試競爭、家長老師的殷切期望等都無形的給學生情感上加了一道厚厚的閘門。他們感到一些合理的情緒無法得到正常的宣泄,渴望與師長進行心靈的交流,而外加的壓力又迫使他們假扮“成熟”、順從。難怪38.75%的同學感到“焦慮太多”;35%的同學感到“孤寂”,當這一切得不到解決的時候,他們也只選擇“靜坐”(56.25%)、“發怒”(33.75%),而少有人(3.75%)選擇適當的移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2.2.6人格心理學上的人格是個體在對人對己及一切環境中的事物時所顯示的異於別人的性格。中學生由於知識學習的增強,知識面的擴大,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逐漸趨於成熟,他們能夠較好的理解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等深層次問題。

3.存在問題及結論

根據本次調查所獲資料分析的結果表明,我校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以下特點:

3.1學生心理成長過程中交織着複雜的矛盾關係,如:

3.1.1學生與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存在不適應,環境適應力較差。

3.1.2自我意識的增強與行為自控能力、行為解決能力之間存在矛盾。

3.1.3感情充沛與內省探索造成了心理的自我封閉。

3.2學生認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心理品質發展的同時,行為上顯得有些稚嫩,常出現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現象。

3.3中學生生理的超前成熟與心理髮展相對滯後使得他們把握不清友情、愛情之間的分別。據平時諮詢與訪談掌握的資料,許多異性同學間的友情正是在同學、教師、家長的“責怪”與“教導”中發生質變的。這無疑警醒了我們平時的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總結篇5

1、心理健康的定義。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個體能夠適應發展着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2、從調查問卷中可發現。

國小生面對的壓力,大部分是來自於學習成績。而有一部分是和家長老師的溝通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導致覺得自己和家長老師是站在對立面的,覺得他們都不理解自己,從而感到壓力,還有一部分,是和同學在日常相處中產生了摩擦,對人際關係感到有壓力。

國小生遇到困難時,女生有65.7%會向知心朋友求救,而男生只有11%會向知心朋友求救,這也可以看出女生更加需要知心朋友。課餘時間中,男生有54%在運動,例如打籃球、乒乓球之類,而女生僅有12%,看來男生運動得多些。

當和朋友之間的友誼出現較大裂縫的時候,女生一般會選擇不再理對方,而男生卻不這樣,男生更多是把話攤開來説,這時候友誼的裂縫多半會癒合。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國小生超過90%都認為身心健康很重要,當遇到壓力時有5.7%會向親友請求幫助,超過90%的國小生與朋友發生小摩擦後會主動挽回。

3、從調查問卷中發現國小生存在的問題。

3.1緊張與焦慮

3.1.1學習壓力適應不良產生的心理困擾

3.1.2人際交往不適引發的心理失衡

3.1.3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從而產生的焦慮心理

3.2浮躁與急功近利

3.2.1面對自己不拔尖的成績想要儘快進步而與現實的衝擊導致

3.2.2面對學習上的競爭對手倍感壓力

3.3失落與沮喪

3.3.1學習成績老是上不去導致

3.3.2人際交往沒有預想中通暢導致

3.4自卑與退縮

3.4.1認為自己的成績上不去是因為人笨

3.4.2認為別人總是比自己強

3.4.3不敢再老師面前回答問題

3.4.4學習壓力過大導致對學習倦怠

4.問題形成的原因。

4.1客觀方面

4.1.1學習任務、內容發生了變化。

國小低年級課本比較容易,基本上只要上課聽了老師講的內容,考試時候是不用太擔心的,學習壓力沒有那麼大。而到了國小高年級,課本上的內容不僅多,而且難,如果上課之前沒有預習好,想要聽懂課都是有困難的。高年級的作業相較於低年級來説,題難量多。許多國小生到了高年級面對這些改變一般不知要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4.1.2家庭環境發生了變化。

現在的許多國小生的家長選擇到外地打工,家裏只留下老年人照顧孩子。眾多留守兒童在家與老年人生活在一起,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4.2主觀方面

4.2.1.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同學在國小低年級一直是所謂的尖子生,然而到了高年級,發現也自己旗鼓相當的學生不在少數,並且很有可能別的同學成績比自己好很多。本來是家長與老師的重點保護對象,可是到了高年級,家長卻説別人成績比他好,老師也不再過多關注他。這種差距,就會導致同學感到失望,覺得自己失寵了。

4.2.2鬆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上了國小之後,覺得自己有六年的學習時間,要玩一玩,放鬆放鬆,到了高年級再去努力。可是這一鬆氣或歇腳,可能就跟不上其他同學學習的腳步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也有可能這一鬆一歇就鬆了六年,歇了六年。到了快國小畢業了才發現自己該唸的書都沒有好好去念。

4.3.3畏首畏尾。

發現班上能人太多,覺得自己不如人,從此瞻前顧後,畏縮不前,團體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也不去,每天除了上課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學習上都是應付了事,做事懶散,湊合着打發時光。

4.4.4明戀暗戀。

部分早熟的國小六年級的學生處於青春期萌芽時期,這個時間段的學生容易出現少男少女特有的心理變化。最有可能出現明戀暗戀的時期。也最容易因此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比如説,暗戀上某一同學。也不敢説,每天見到她/他就覺得人生有意義,見不到她/他就覺得少了什麼,聽課聽不進去,老是走神,更有可能的是,在老師和家長的眼皮底下開始偷偷地談戀愛,每天想着風花雪月,不務正業。

5.對國小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5.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室的.作用。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國小開始設臵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慮,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諮詢機構不斷的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國小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5.2開展國小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瞭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國小應每學期對在校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諮詢室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得學生在學校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5.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着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社會歷史積澱的文化知識、道德規範、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周到的。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5.4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的學習心理、衞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髮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國小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國小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國小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形成羣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氣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5.6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不飲酒、不吸煙、講究衞生等。國小生要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鍊、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

5.7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國小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國小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人浩瀚的知識海洋裏邀遊,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次,國小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考試失利、戀愛受挫、人際衝突等均會引發焦慮、憤怒、憂鬱等不良情緒,這時他們必須及時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疏導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轉移、目標昇華等。

6.結束語:國小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鐘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國小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國小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衞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係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係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國小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