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健康的調查報告6篇

欄目: 調查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62W

為了記錄自己參加調查後的感受,一定要認真寫調查報告,不少人在結束調查任務後,都是會認真寫調查報告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健康的調查報告6篇,供大家參考。

健康的調查報告6篇

健康的調查報告篇1

調查人員:

指導老師:

調查時間:x.x.x

摘要:本文在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分析當代大學生近視的具體情況及其近視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並給出一些具體建議,希望更多的人瞭解我們的眼睛,珍惜我們的視力。

一、名詞瞭解:

什麼是近視? 我們都知道眼睛的基本結構是由角膜、瞳孔、晶狀體、視網膜、虹膜等幾部分組成。。近視眼是視力缺陷的一種,能看清近處的東西,看不清遠處的東西。近視是由於眼球的晶狀體和視網膜的距離過長或晶狀體折光力過強,使進入眼球的影像不能正確落在網膜上而落在網膜的前方。近視眼需要佩戴凹透鏡:由於凹透鏡對光線具有發散作用,它使原來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的光線發散後正好聚集在視網膜上。

二、調查背景及目的

我國一向是近視眼大國,近視眼的人數已經達到3億左右,因為學生課業的繁重和人們對自己視力的不重視,近視眼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近視眼及其病症已經成為我國中高級知識分子最常見的眼病和第一位的盲眼病。 本次報告希望通過對大學生的實際調查,來了解大學生的近視眼的實際情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調查大學生對近視知識的瞭解情況。

三、調查人數及其方式

本次調查的人數一共有三十人,全部都是我校的大學生,調查方式是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請大學生完成問卷來配合我們的調查。我們對於問卷的內容予以保密,學生的性別和年紀分佈我們儘量保證其較為的平均。

四、調查結果分析

首先本次調查總計調查人數為:30。其中男生為16人,女生14人。保持了近似男女比例為1比1的比例。

人數 男生 16 女生 14 30個人中,近視的人數達到了26人,佔總人數的87%,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可以看出來,在大學生之中,只有很少部分的同學不近視了,不近視視力正常的人數為4人,佔總人數的13%。這也恰恰説明了目前近視眼的情況非常嚴重。

然後是近視開始時間的調查。沒有人在國小時就近視,有4人在國小時就近視,有23人在中學近視,沒有人在大學近視。説明學生們基本沒有先天就近視的,大部分學生是在進入國中和高中時近視的。那時課業逐漸加重,學生們逐漸的視力下降,大學近視的同樣沒有,説明眼睛成年之後便逐漸穩固,不怎麼會下降了。

在近視程度的調查中,沒有人的近視程度在50~150之間,這種近視程度是假性近視,可以算作不近視的,20%的人處於150~250,34%的人的近視程度在250~350,13%人的近視程度在350~450,23%的人的近視程度已經超過了450。

從戴眼鏡的時間來看,相當部分的人都已經戴眼鏡時間長達4年以上。 用眼習慣的調查結果: 首先是關於是否喜歡在陽光下看書。3%的人有經常在陽光下看書的習慣,30%的人有時會在陽光下看書,40%的人很少會在陽光下看書,27%的人從不會在陽光下看書,這點可以看出大家對於陽光下看書還是很不贊成的。

是否會在微弱的燈光下看書。

關於是否會做眼保健操。

很遺憾,從來沒有同學每天會做眼保健操,有40%的人偶爾會做眼保健操,有60%的人經常會做眼保健操。這點看出,大家對於做眼保健操不是很在意。

五、關於保護視力的一些建議

從調查中看,有一部分大學生由於姿勢不正確和距離近造成了視力下降,説明這些學生對日常行為中保持正確的姿勢、適當的距離對保護視力的重要意義還沒有正確的理解和重視。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在教學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教育、強調,加強學生保護眼睛的意識。我們認為,眼睛的衞生教育應從國小開始,一上學就要進行三要兩不要的習慣教育,使學生把這些基本要求從小習慣化。

許多學生都可以在學習完後到處走走,看看周圍的青山綠水,放鬆一下自己,這對眼睛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要多於大自然接觸。而大瀝生活富裕,電視、電腦和遊戲機每户都有,學生課餘時間都沉迷於電視、電腦或遊戲容易造成視力下降

健康的調查報告篇2

中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所面臨的內外壓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壓力已超過了他們所能負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紛擾的、不利的、危機重重的後果。國內有些調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適應不良的學生所佔比例較高。那麼,當前xx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呢?帶着這一問題,我們開展了認真細緻的調查研究,以期瞭解當前xx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xx縣各中學進一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對策性建議,也供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人士參考。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採取隨機分層整羣抽樣的方法,選擇xx縣近郊的5所中學,其中高中一所,職高一所,國中三所,隨機選取每個學校每個年段的班級各一個,合計15個班級共699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七年級學生108人,八年級學生121人,九年級學生169人,高一學生119人,高二學生113人,高三學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實際發放問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於7分的問卷35份,實得有效問卷664份,有效率為回收總卷數95.0。

2、調查工具:採用華東師範大學周步成等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測驗適用於綜合檢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mht共有100個題項,包括8個內容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即測謊量表),該測驗覆蓋面廣,篩選率高,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衝動傾向。每個題項後有“是”和“否”兩個答案,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選擇。8個內容量表得分累積起來,就是總得分。分量表從整體上表示焦慮程度強不強、焦慮範圍廣不廣;而總得分則表示個人焦慮的一般傾向。該測驗以整個量表在65分以上,各內容量表上超過8分作為指標來考察其心理健康狀況。如果一個學生的總分超過了65分,説明該生的總焦慮水平較高,範圍較廣,有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8個內容量表中,任何一項標準分達到8分以上時,表明該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到需有針對性地輔導程度。

3、調查方法:本調查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配合給予統一指導語,利用學生自習時間集體施測。所有數據資料均通過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二、調查的初步結果

1、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一般,具有正常的焦慮水平。從表一可以看出,被調查的664名中學生其總焦慮傾向標準平均分為38.40,處於中等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即8種焦慮傾向標準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屬於低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在65分以上,屬於高焦慮水平;35分到65分之間的,屬於中等焦慮水平),另外,在各個內容量表的得分上,學習焦慮得分最高(m=8.02),處在異常焦慮水平(焦慮傾向標準分在8分以下,屬於焦慮正常,超過8分,屬於異常焦慮)。從表1也可得知,單項高分(8分以上)所佔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為:學習焦慮(57.8,384人)、身體症狀(22.3,148人)、過敏傾向(19.4,130)、自責傾向(17.5,116人)、對人焦慮(9.5,61人)、恐怖傾向(6.5,43人)、衝動傾向(4.4,29人)、孤獨傾向(2.3,15人)。

表1664名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和總量表上的得分

學習對人孤獨自責過敏身體恐怖衝動總焦慮

焦慮焦慮傾向傾向傾向症狀傾向傾向傾向

平均分8.40

標準差2.36

檢出率

在被調查的664名學生中,41.41的學生(275人)分數在35分以下,説明這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好的;分數在35分-65分之間的學生有378人,佔所有被測學生的56.93,這部分學生處於中等焦慮水平,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導和教育;分數在65分以上的學生11人,佔被測學生數的1.66,處於高焦慮水平,屬於心理不健康的人羣,對於這些總焦慮傾向較強、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需要制訂特別的個別輔導計劃,要重點輔導。

2、不同性別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統計結果顯示,xx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極其顯著的性別差異。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獨傾向和衝動傾向外,其餘六個分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於男生,而且都達到了極其顯著的差異,這個説明女生的總體焦慮程度要高於男生。

表2不同性別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男生(n=309)女生(n=355)t值值

msdmsd

學習焦慮-5.1670.000

對人焦慮-4.1890.000

孤獨傾向0.779

自責傾向-4.4320.000

過敏傾向-3.1750.002

身體症狀-3.3800.001

恐怖傾向-5.2260.000

衝動傾向-1.6680.096

總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

説明:在這裏n表示被調查的個體數目;m表示平均數;sd表示標準差;t值是兩個數字相比的一個比值;值表示顯著性,如果值小於0.05,那麼説明相比的兩個數字存在差異,下同。

3、不同年齡段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後發現,國中生和高中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經過比較得知,國中生在這四個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於高中生。由此可見,高中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要好於國中生。具體比較可見表3

表3不同年齡段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國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值

msdmsd

學習焦慮0.000

對人焦慮0.000

孤獨傾向0.286

自責傾向0.000

過敏傾向0.310

身體症狀0.065

恐怖傾向0.049

衝動傾向0.127

總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

同時,對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高一、高二、高三的學生進行方差分析後發現,各個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身體症狀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異。經事後檢驗發現,在學習焦慮方面,九年級學生要顯著高於高一、高二、高三以及七年級的學生;在對人焦慮方面高一、高二的學生要顯著高於九年級的學生;在自責傾向方面,七年級學生要顯著高於高一、高三的學生;在身體症狀方面,九年級學生要高於各個年級的學生,但是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總量表上,九年級的學生要高於高一、高二的學生,七年級學生要高於高一學生。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九年級時期是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多發期。

4、不同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表4不同學校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梅中(n=119)二中(n=138)雲職(n=136)三中(n=121)雲中(n=150)

mdmsdmsdmsdmsd

學習焦慮

對人焦慮

孤獨傾向

自責傾向

過敏傾向

身體症狀

恐怖傾向

衝動傾向

總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

對數據的統計後發現,不同學校的學生各個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可見表4。

對五個不同學校的學生在各個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進行方差分析可知,五個學校在學習焦慮(f=4.98,<0.01=、對人焦慮(f=6.98,<0.001=、自責傾向(f=7.94,<0.001=、恐怖傾向(f=3.65,<0.01=以及總量表(f=4.72,<0.01=上存在差異。經過事後比較發現:在學習焦慮上,雲中的學生要好於梅中、二中、三中的學生,而其他幾個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在對人焦慮方面,雲中的學生要好於二中、三中的學生,而職高的學生也要好於三中的學生;在自責傾向方面,雲中的學生要好於梅中、二中、三中和職高的`學生,而其他幾個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在恐怖傾向方面,雲中的學生要好於梅中的學生;而在總量表上,也是雲中的學生要好於梅中和三中的學生,而其他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本次調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學生的問卷(佔了所有被調查學生的8),並對畲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比較,具體可見表5。

表3不同民族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漢族(n=611)畲族(n=53)t值值

msdmsd

學習焦慮-0.5900.556

對人焦慮-0.0780.938

孤獨傾向0.436

自責傾向0.000

過敏傾向-1.0670.286

身體症狀0.911

恐怖傾向0.032

衝動傾向-0.6240.533

總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

從上表可以得知,漢族學生和畲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方面存在差距,漢族學生在該方面的得分要高於畲族的學生。這説明漢族學生對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懼感要強於畲族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畲族學生的樣本不足所引起的無差異的假象,這個有待今後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三、調查結果分析

1、xx縣中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調查顯示,目前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一般,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41.41處於低焦慮水平,而有56.93處於中等焦慮水平,而有1.66處於異常焦慮狀態,由此可見xx縣中學生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對於存在中等焦慮傾向的學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十分需要通過學校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幫助,若焦慮異常得不到及時解決,就可能會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此外,對於處於異常焦慮傾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是處於心理不健康的羣體,總體焦慮傾向較強、焦慮範圍較廣,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進行心理治療,這部分學生不容忽視。

2、男女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女生總體不如男生,這個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的結果相似。女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以及總量表上的得分都顯著高於男生。

造成兩性差異的原因首先是社會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對自己的期望,失敗的歸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男女生對成敗歸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將自己的成敗歸因於運氣,而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運氣;而男性則更多的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將失敗歸因於任務艱難。這種歸因導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顯然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專業有決定的影響。而且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個弱者的形象,學習成績不好認為是性別差異造成的,認為男生天生比女生聰明,而沒有從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別是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對婦女的歧視都嚴重地挫傷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制約着女生各方面的發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於女生性意識的萌生比男生約早一年的時間,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現得更早,更明顯,他們變得易害羞、難為情,而且青春期的發育早於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對勝利的變化和月經的來臨有一種神祕感和恐懼感,所以常處於焦慮不安中,有時莫名其妙的緊張,特別是在與人交往時尤為突出,於是產生了對人焦慮。

男生在孤獨傾向和衝動傾向上的得分要高於女生,但是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的水平。這個可能與男生的性格有關,人們在教育過程中賦予男生的形象是生來就剛強,為此在感情上不輕易外露自己,長此以往心中苦悶無處訴説,產生孤獨感,而女生較男生更喜歡找人傾訴,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衝動傾向方面,可能與男生更多地表現出攻擊、多動和違紀等外向行為有關。

綜上所述,加強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和心理輔導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

3、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九年級年級在各個年級中問題最多,是心理問題的多發期。這主要因為,國中三年級的學生正值青春的高峯期,在生理上,他們已基本上發育成熟,在心理上,國中三年級學生的智力發展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得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發展使他們的某些觀點或看法很深刻。基於以上兩方面的發展原因,九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漸形成並有着極強的自我意識,他們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設計,但由於對自我形象過度敏感,他們過於着重別人對自己的外在評價和成敗得失的評價,以至於產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責等。

同時,九年級學生面臨會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遭遇的學習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機,使得個體的心理狀態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和不平衡性,這將直接影響學生成就動機模式的確立,並由此影響其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狀況,從而進一步影響個體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發展。

4、不同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由調查結果可知,總體上,雲中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於其他幾個學校較好。這個可能是因為xx中學和其他幾個學校相比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調查的漢族和畲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上存在差異,漢族學生要高於畲族學生。這個可能是由於當前的家長給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護型的,使他們缺乏性格上的各種鍛鍊,依賴性和獨立性都比較差,所以成長過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幫助就感到不安和沒有着落。恐怖傾向的產生大多與家庭的過分保護有直接關係。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學校和家庭,也包括社會環境。就學校因素來説,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升學率仍然是衡量學校和教師好壞的標準,只顧考試課程而隨意增加超越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試科目的現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數教師自身人格偏異及不健康的教學行為,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消極影響;就家庭因素來説,一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普遍過高。他們或者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主觀地給孩子確立一個理想的目標;或者把孩子奉為“上帝”,使孩子擁有無限的權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就社會來説,功利主義的主導性傾向和大眾傳媒的消極因素,使青少年處於一種無所適從和複雜多變的社會中,他們要面臨升學、就業、交友、休閒等各種生活壓力,特別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發展的性心理之間的矛盾,導致產生心理不適應,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不協調。需要指出的是,中學生在衝動、自責、過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其原因主要還是來自對學習、對考試的一種焦慮反應,中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困擾,仍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係到中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更加應該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根據我們調查分析發現,改善和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實效,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長要注意兒童早期人格的培養

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大多是兒童早期教育和社會交往帶來的精神發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剝奪、童年的經歷有時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態度和心理體驗。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歲)得到適應最佳教育將會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家長要加強兒童早期的獨立性和自制力的訓練,要抓住這一時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開發或優良品德的早期薰陶。家長還應經常調整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不好,家長只有設法使自己的主觀願望與孩子的客觀實際相一致,同時在實現期望過程中應該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對原有期望進行調整,才能減輕孩子的壓力。應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這樣才能較好地運用符合子女身心發展實際的科學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實效。

2、讓子女在實踐中得到鍛鍊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在家長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子女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的育人方法。孔子説:“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説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視在實踐活動中培育良好的品德習慣。而且,在實踐活動中應該持之以恆,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從中得到鍛鍊,並幫助子女從實踐中總結經驗。

3、家長要重視家庭環境的優化

家庭環境的優化不僅應體現在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化氣氛;還應體現在家長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長樂觀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實踐中受到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的積極影響。對於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為表現,家長及時給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勵、強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顏元説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指出表揚的效果優於批評,因此在教育中,要減少斥責和限制,多給以“表揚”和“承認”的機會,以提高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為了幫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糾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為和品德,可以適當採取不損害孩子身心為比標準的懲罰。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教育子女,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用簡單的手腕來應付,是無濟於事的。”為此,家長應瞭解有關教育以及兒童心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切實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學校教育工作

1、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機械地按照預設的一套模式向學生強行灌輸,使學生處於一種消極被動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這個不僅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且抹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應將中學生由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轉向以提高素質為核心的教育軌道上來,它有助於中國小教育走出狂熱追逐高分、升學競爭愈演愈烈的誤區,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痼疾,把開發人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為根本目的和最終任務,才能在教育內部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

2、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教育要糾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傾向,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學校正常的教學中去。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從他助到自助,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可以採取宣傳普及心理學常識(通過上心理輔導活動課和講座的形式等)、開展一對一的心理諮詢以及推廣集體輔導、朋輩輔導的形式,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獲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時還可以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檔案,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矯治。

3、加強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一定要講究實效、慎重、科學,並注意把握時機。根據上海等地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的經驗,八年級年級是性教育的關鍵期,從這是開始系統地對他們進行有關方面的教育,並將這種教育有計劃的延伸到高中階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

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通過講座、討論、宣傳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聘請有關專家和教育先進工作者介紹符號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經驗,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以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5、重視家校溝通的途徑

建立家庭和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積極相互配合,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學校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改善家庭環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去影響和教育子女,這樣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6、重視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課餘時間參加業餘活動,有利於中學生多種才能的發揮,豐富精神世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使生活更有樂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鍛鍊,多種需要得到豐富,心理緊張得到緩解。其結果是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腦力、體力的效率,改善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三)積極引導青少年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對於學生來講,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鍛鍊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青少年首先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對社會、對人生持有正確的認識,提高對心理衝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悦納自我的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與本人實際情況越接近,表現自我防禦行為就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特別是女同學要擺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縛,充分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第三就是要學會自覺地調控情緒,保持積極的、健康的情緒,學會自我疏導不良情緒,使消極的情緒對身心的傷害減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覺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科學用腦,這個對處於緊張學習階段的高三、九年級年級學生尤為重要。

總之,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錯綜複雜的,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本人應密切配合,綜合治理,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健康的調查報告篇3

美國人大約有15%-16%的總熱量攝入來自於蛋白質,其中80%來自於動物性食物。而在中國只有9%-10%的總熱量來自於蛋白質,而且其中只有10%來自於動物性食品。中國和美國的膳食結構存在着非常顯著的差異。

(實際上,對於一個體重77千克的美國成年男性來説,其每天攝入的熱量大約為2400卡,對於一個77千克的中國農村成年男性來説,其每天熱量攝入約為3000卡。)

上表中各類營養素的比例都存在着顯著差異,中國人攝入的總熱量要高得多,但是蛋白質、脂肪和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量則少得多,纖維和鐵的攝入量比美國人高得多。這些差別都是至關重要的。

儘管中國和美國的飲食模式大相徑庭,但在中國內部各人羣間也存在着顯著的差異。研究膳食和健康的關係時,找出實驗數據之間的差異(例如一系列數值的差異)是非常關鍵的。舉例來説,各縣平均血液膽固醇水平,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相差大約是2倍,而血液中的β-胡蘿蔔素的水平最高與最低水平相差9倍,血脂相差3倍,脂肪攝入相差6倍,纖維攝入相差5倍。

中國農村疾病分組

富貴病(營養過剩)癌症(結腸癌,肺癌,乳腺癌,白血病,兒童腦癌,胃癌,肝癌),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貧困病

(營養不良以及衞生條件差)肺炎,腸梗阻,消化性潰瘍,消化道疾病,肺結核,寄生蟲病,風濕性心臟病,非糖尿病的各種代謝功能障礙和內分泌病,與懷孕有關的各種疾病及其他疾病

顯示:任何一種疾病,均與同組內的其他疾病有聯繫,而與另外一組疾病無聯繫。在中國農村,肺炎發病率很高的地區乳腺癌的發病率就不高,但是這些地區的寄生蟲疾病的發病率會比較高。導致多數西方人死亡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病率較高的地區也是乳腺癌發病率較高的地區。

在中國某些農村和縣城,富貴病發病率比較低,而有些地方的發病率則比較高。這種差別是由於飲食習慣的差異所造成的麼?

血液膽固醇含量和疾病的關係

我們比較了各縣西方病的發病情況,以及膳食和生活方式的差異。讓我們驚訝的是,我們發現西方病的一種最強的預測因子是:血液膽固醇水平Ⅲ。

膽固醇分為兩大類。膳食膽固醇來自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是食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就像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一樣。這種膽固醇只存在於動物性食品。第二種膽固醇被稱為血液總膽固醇水平,簡稱為血液膽固醇。儘管從化學角度上説,血液膽固醇和膳食來源的膽固醇,其成分是相同的,但是它們所代表的並不是同樣的東西。一個類似的例子是脂肪,膳食脂肪是指你從飲食中攝入的脂肪,如炸薯條中的油脂,而身體內的脂肪是你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你早晨抹在土司上的油脂是兩回事(如黃油或是奶油)。膳食中攝入的脂肪和膽固醇並不一定會轉化成身體中的脂肪和血液膽固醇。人體合成脂肪和膽固醇的生理過程非常複雜,涉及了數以百計的生化反應,原料包括幾十種不同的營養物質。因為這個過程非常複雜,所以你從膳食中攝入大量脂肪和膽固醇對健康的影響與你本身有高血脂和高血膽固醇水平(這是醫生檢測的指標)對健康的影響是不同的。

在中國某些縣,隨着血液膽固醇水平的升高,西方病的發病率也在上升。我們對這種現象感到驚奇是因為中國人的膽固醇水平比我們預期的要低得多。中國人的血液膽固醇平均水平大約為127毫克/分升,比美國的平均水平要低近100個點(美國是215毫克/分升)。在中國的某些地方,膽固醇水平甚至低到94毫克/分升。在中國內陸有兩組參加調查的婦女,他們的膽固醇水平甚至低到了不可思議的80毫克/分升。

如果你知道你自己的膽固醇水平的話,你就能意識到這些數值有多低了。美國公眾的膽固醇水平在170毫克/分升-290毫克/分升。我們膽固醇的下限水平相當於中國農村人羣的上限水平。在美國人們認為,如果你血液膽固醇水平低於150毫克/分升的話,你的身體就是有問題的。按照這個説法推測的話,大約85%的中國農村居民的身體都有問題。但是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低血液膽固醇水平——即使低到按照西方標準認為不夠“安全”的水平——意味着心臟病、癌症和其他西方病的發病率會比較低。

除了《中國健康調查報告》,沒有人認為在膽固醇水平和某個疾病的發病率之間存在着這樣的關聯。我們得到了一個驚人的實驗結果!當血液膽固醇水平從170毫克/分升下降到90毫克/分升的時候,肝癌Ⅱ、直腸癌Ⅰ、結腸癌Ⅱ、男性肺癌Ⅰ、女性肺癌、乳腺癌、兒童白血病、成年白血病Ⅰ、成年腦癌Ⅰ、兒童腦癌、胃癌以及食管(咽)癌的發病率都顯著下降了。如果你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太高的話,應該注意自己的心臟;但是你不知道的是還應該注意癌症的發病危險。

血液中的膽固醇有好幾種,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傳統上認為低密度脂蛋白是“壞的”的,而高密度脂蛋白是“好的”。

按照西方的標準來看,中國人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按照西方標準來看也是非常低的。我們的發現説明中國人血液中的低膽固醇水平(甚至低於170毫克/分升)對健康是有好處的。你現在設想一下,如果某個國家居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比中國的平均值水平要高得多,那麼這些在中國發病率很低的疾病,如心臟病或腫瘤就會在這個國家比較流行,甚至成為主要的致死原因。這個假想的社會就是我們現在的西方社會。

當然,這是西方社會的真實寫照。我想用兩項當年研究時的數據來説明這一點。當時,冠狀動脈心臟病在美國男性中的發病率比中國農村男性的發病率高17倍13,而美國成年女性的乳腺癌的發病率比中國農村女性的發病率高5倍。

在中國西南的四川和貴州兩省,冠狀動脈心臟病(chd)的發病率更是驚人的低。在三年的觀察期內(1973-1975年),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研究對象死於chd。而在貴州,樣本量是24萬6千名男性;在四川,我們的樣本量是18萬1千名女性14。

我們公開這些低膽固醇數據以後,我請教了三位非常知名的心臟病研究學者和醫生。請他們從他們的專業角度出發做出評論。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還沒有發現哪位患者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低於150毫克/分升時,會死於冠狀動脈疾病。

血液膽固醇水平與膳食

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確定是發病危險的重要指徵之一。那麼現在我們關心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食物是怎樣影響血液膽固醇水平的呢?簡單講,動物來源的食品與血液膽固醇水平的升高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而攝入植物性食物的營養素與血液膽固醇水平的下降存在正相關關係。

一些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的研究成果表明,攝入動物來源的蛋白質會導致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升高15-18。飽和脂肪以及膳食膽固醇也可以增加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但是它們的效果沒攝入動物蛋白質那麼明顯。相反,植物來源的食物中幾乎不含有膽固醇,而且還能通過不同的方式降低體內的膽固醇水平。這些發現與我們在中國健康調查中得到的結論是相吻合的。

與血液膽固醇水平有關的食物

肉製品Ⅰ,牛奶,蛋類,魚Ⅰ-Ⅱ,脂肪Ⅰ和動物蛋白質攝入量升高血液膽固醇水平升高

植物來源的食品和營養素(包括植物蛋白Ⅰ,膳食纖維Ⅱ,纖維素Ⅱ,半纖維素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植物性b族維生素(胡蘿蔔素,b2,b3)Ⅰ,豆類,蔬菜,水果,胡蘿蔔,馬鈴薯和其他穀類)攝入量升高血液膽固醇水平降低

疾病發病危險與血液膽固醇水平之間的關聯關係是非常顯著的。因為在中國,按照美國的標準來看,血液膽固醇的水平和動物來源食品的攝入水平都是很低的。

我們研究了膳食對各種不同類型血液膽固醇的影響,結果證明膳食對各種膽固醇水平的影響都是非常顯著的。動物蛋白的攝入會導致“壞的”膽固醇水平升高,而攝入植物蛋白則與這種膽固醇水平的下降緊密關聯。 如果你看醫生的時候,問醫生哪些膳食因素會影響膽固醇水平?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飽和脂肪酸以及膳食膽固醇。

近幾十年,會告訴你大豆或高纖維麥麩有降低膽固醇的效果。但是很少會有人會告訴你攝入動物蛋白質與血液膽固醇水平之間的關係。

脂肪和乳腺癌

有些資深的研究人員也建議説,將脂肪攝入量控制在30%以內並沒有必要,攝入正確的脂肪種類才是關鍵。

30%的脂肪攝入量變成了一條標誌性的界線,儘管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是個關鍵的閾值。

食品脂肪的熱量百分比

黃油100% 麥當勞雙層芝士漢堡包67% 全脂牛奶64% 火腿61% 熱狗54% 大豆42% 低脂牛奶35%

雞肉26% 菠菜14% 早餐麥片8% 脱脂牛奶5% 豌豆5% 胡蘿蔔4% 綠豆3,5% 烤土豆(馬鈴薯)1%

動物蛋白質攝入和脂肪攝入的相關性超過了90%,説明脂肪的攝入與動物來源的蛋白質攝入是高度一致的。

脂肪與癌症研究的焦點

1982年國家科學院發表了一篇有關《膳食、營養和癌症》的報告,我是報告的作者之一。這篇報告在美國營養學界有着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這是第一次將討論目標放在了癌症、而不是心臟病上面。

當人從一個地區移民到另外一個地區,人們開始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之後,這些人的發病危險也開始接近當地人,這個證據意味着膳食和生活方式可能是導致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這也證明遺傳背景並不是疾病的主要決定因素。就像上文提到的,牛津大學的理查德•佩託爵士和理查德•多爾爵士兩人向美國國會提交的報告中,在所有癌症中,大約只有2%-3%的癌症是由遺傳背景所導致的。

這些國際研究和移民研究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們能夠選擇一個最合理的生活方式,我們就能將乳腺癌的發病率下降到幾乎為零呢?解決方案似乎很明顯:如果我們能減少脂肪的攝入量,我們就能降低乳腺癌的發病危險。

中國農村膳食脂肪攝入(調查當時,1983年)與美國的很不同。首先,在中國,脂肪只佔熱量攝入的14.5%,而在美國,脂肪佔熱量攝入的36%;其次,在中國農村,膳食中的脂肪幾乎完全來自動物來源的食物。在中國農村,膳食脂肪和動物蛋白質的相關性是非常高的,達到了70%-84%33,與其他國家平均93%的水平很接近25。

明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中國健康調查和國際上的同類調查中,脂肪攝入其實只是動物來源食物攝入的指徵之一。因此,脂肪和乳腺癌發病率兩者之間的關係中真正體現出來的是:當攝入更多動物來源的食物時,乳腺癌的發病危險也在升高。但是,在美國並不是這樣的,當我們選擇性地增加或減少動物性脂肪的時候,我們從植物來源的食物(薯片、薯條)和動物來源的食物(脱脂牛奶、精肉)中攝入的脂肪水平是不相上下的。中國人並不像我們這樣調整其中脂肪攝入的比例。

在如此低的中國膳食脂肪攝入水平上(6%-24%),我最初以為膳食脂肪和心臟病或是其他癌症的發病率之間不會有什麼關聯關係,就像西方社會中觀察到的一樣。在美國,有些人就像我在科學界和醫學界的一些同事,他們把含30%脂肪的膳食稱為低脂肪膳食。因此膳食中含有25%-30%的脂肪被認為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們的健康。如果你攝入的脂肪量比這個還低的話,你的身體就會受到損害,但是我們得到了一個非常令人驚奇的結果!

中國農村的調查證明,當膳食脂肪含量從24%下降到6%時,乳腺癌的發病危險也降得更低。但是在中國農村,更低的脂肪攝入,不僅僅意味着攝入的脂肪更少,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動物來源食物的攝入更少。

所以這種乳腺癌和膳食脂肪的關係,實際上是乳腺癌與動物來源食物的關係。這種關係讓我們想到可能有其他因素也對乳腺癌的發病有影響。包括:

● 月經初潮過早。 ● 血液膽固醇過高。● 更年期延遲。● 接觸雌性激素水平過高。

中國健康調查報告的結果中關於這些危險因素得到了哪些結論呢?膳食脂肪越高,血膽固醇水平越高Ⅰ。而高脂肪、高膽固醇水平與女性荷爾蒙水平的上升、乳腺癌發病率的升高和月經初潮過早又是相關聯的Ⅰ。

在中國農村,女性月經初潮發生的平均年齡要比美國晚得多,這點是很值得注意的。在135個村莊中,每個村莊我們都調查了25名婦女的月經初潮年齡。各村的平均值範圍大約是15歲-19歲,總的平均值是17歲,而美國總的平均值是11歲。

許多研究結果都證明,月經初潮過早導致乳腺癌的發病危險更高。月經初潮主要受女孩發育速度所決定。成長越快越成熟的女性,初潮就越早。同時,已有證據證明,女孩成長得比較快的話,成年後體重經常會比較重。體重比較重意味着體內的脂肪比例比較高,這些都與乳腺癌發病危險是相關的。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初潮過早的女性,其體內荷爾蒙,例如雌激素的水平都會比較高。如果這些女性的膳食中,動物性食物的比例一直比較高的話,在育齡內激素會一直維持在高水平。在這些情況下,更年期會延遲3-4年,使得她們的有效育齡實際上延長了9-10年,極大地增加了她們一生的雌激素的暴露水平。其他研究證據也證明,育齡的延長與乳腺癌發病的危險升高是緊密相關的。

這個複雜的關係網絡還有更讓你吃驚的地方。高脂肪攝入不僅與女性35-44歲期間高水平的血雌激素有關聯關係,也與45-64歲期間高水平的雌激素促乳素有關聯關係。這些雌激素與動物蛋白質攝入量、肉製品以及牛奶的攝入量之間也有高度的相關性。現在的問題是,在中國進行的調查中,我們不能證明,這些激素的水平與乳腺癌的發病危險直接相關,因為在中國乳腺癌的發病率太低了。

但是,當我們比較中國婦女的激素水平和英國婦女的激素水平時,我們發現中國婦女的雌激素水平大概只相當於英國婦女的一半,而英國婦女和美國婦女的雌激素水平是大致相當的。因為中國婦女的育齡僅僅相當於英國或美國婦女育齡的75%,這就意味着中國婦女一生中接觸到的雌激素的水平僅僅相當於英國或美國婦女的30%-40%。這個現象和中國婦女的乳腺癌發病率僅僅相當於西方婦女的1/5是相吻合的。

高動物蛋白高脂肪膳食與高水平的生殖激素及初潮過早之間的強相關是個非常重要的研究結果,而後二者都導致乳腺癌的發病危險升高。這就説明我們不該讓孩子攝入動物性食物比例比較高的膳食。如果你是個女性的話,你是否想過,你攝入動物性食品比例很高的膳食會將你的生育年齡延長10年?作為一個旁觀者,《女士》這本雜誌的創刊人格洛麗亞•斯坦尼姆注意到,膳食結構合理,能延遲月經初潮的到來,可以降低未成年少女的懷孕率。這是這項研究成果的另一個意義。

除了對雌激素的研究,是不是還有方法能夠證明,動物性食物比例比較高的膳食與癌症的總髮病率有關呢?這點比較難做到。但是我們檢測的另一個因子是家庭有多少癌症病人?在中國健康調查中,已經充分證明,動物蛋白的攝入與家庭的癌患病率有顯著的相關性。這種關聯性非常明顯,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考慮到在中國家庭中,動物來源的蛋白質攝入水平是非常低的。

膳食和疾病因素,例如動物蛋白的攝入量或乳腺癌,能夠導致我們血液當中某些化學物質的濃度發生變化,這種化學物質被稱為生物標誌物。例如,血液膽固醇就是心臟病的生物標誌物。我們分析了六個與動物蛋白質攝入有關的生物標誌物。那麼這些標誌物的分析結果是不是能證明,動物蛋白的攝入與家庭癌症有關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通過多個角度的研究構建了一個複雜的體系,來考察膳食是怎樣影響乳腺癌發病危險的。用多種方法考察了膳食和膽固醇、月經初潮年齡和雌激素水平等因素對乳腺癌的影響。當所有的發現都一致地指向同一個結論的時候,我們得到的結果就不僅非常有説服力、而且很可靠,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講也是可能的。

健康的調查報告篇4

甘肅省心理諮詢與調節中心通過調查也發現,大一新生中,女生在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恐懼、精神病性等6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於男生。而男生在軀體化、敵對和偏執等3項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於女生。

調查報告認為,大學新生離開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於心理應急狀態,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應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就比較突出。

調查表明,目前,大學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調查中21%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學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藝、能力較強的同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甘肅省心理諮詢與調節中心諮詢員李衞兵指出,在大學階段,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並沒有形成關於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對於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

其次是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調查中42%的學生反映,由於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時教師為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總愛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讀。但學生跨入大學校園後,突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一部分學生還發覺在高手如雲的新的集體內,昔日那種“鶴立雞羣”的優越感蕩然無存,無形中產生一種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心理。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進大學後,他們一時無所適從。有些學生感覺一下子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鬆了綁”,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致心中憂鬱、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後,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最後是人際交往困難。調查中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衝突和情感損傷,這一切難免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孤獨感,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使得他們害怕與他人溝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種人經常處於一種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鬱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羣,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對此現象,甘肅省心理諮詢與調節中心諮詢員李衞兵建議,各高校應儘快認識到對新生進行心理輔導與教育的重要性,並做出及時、有效的引導措施,使新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變化是正常的,從而科學地解決這些心理問題,以良好的心態走過大學生必經的“心理斷乳期”。

健康的調查報告篇5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生活習慣亦隨變化。學生家庭經濟能力的提高,養成挑食的壞習慣,不注重飲食結構,致使營養失衡。好吃的零食,好吃甜食在學生中是存在的,這樣的飲食對學生的身體受到極大的傷害。

許多中學生不吃早餐,應付中餐,晚餐不在乎,使正處於長身體階段的中學生面黃肌瘦,身體免疫力差,頻繁生病。更另人擔心的是許多人買吃的不看保質期,時常買到過期食品。而街頭小吃的流行,更是加大了學生的飲食衞生問題。除了飲食衞生,就是中學生的校食堂的問題了,有的學校食堂衞生狀況令人擔憂,餐具不乾淨,飯菜不衞生,不時會發生學生中毒事件,使學生、家長憂心重重。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有叫外賣的習慣,或是不在學校食堂吃飯,很有一些女同學也朝這方向去發展,為了形體的美,或者是説找一些藉口不在學校吃飯,説學校食堂飯菜不好吃,排隊時間太長,飯菜裏有不乾淨的東西,不過根據我們的調查一些學校食堂的衞生飲食也確實有問題,例如飯菜裏有石頭、昆蟲,甚至煙頭等這方面的問題,食堂的這麼不注意,當然就加大了中學生在食堂飲食的逆反心理。問題很明顯就出來了。所以説如果説住讀學校要求一定要在學校食堂就餐,那麼食堂就更應該注意飯菜問題、清潔工作,加強這方面的管理。至於學生呢?要改變長期認為學校食堂漏洞的問題,出現問題要及時於食堂相關部門反映。這樣學生與學校雙方配合,才能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

1、 關於正餐的分析

經過校內大部分學生詢問得知,有許多學生有不吃正餐的習慣。不吃正餐的主要原因是:時間倉促,其次是為了減肥。只有少部分表示不吃正餐是由於飯堂伙食差,沒胃口。不吃正餐,那些中學生就選擇叫外賣、麪包和方便麪代替正餐,更有少部分人以零食作為主食。

學習任務繁重使中學生深感時間的不足。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更使本來就緊張的時間更顯緊張。為求學業和活動間的平衡,大部分學生會從生活時間中擠壓,如吃飯、睡眠的時間。於是就有學生出現有不吃正餐的現象。飯堂的伙食是經學校管理,食物安全係數相對較高,營養結構比較科學合理,價格也比較公平。選擇飯堂的伙食,不僅有安全保障,而且有利於中學生的身體發育、節約金錢。然而在飯堂打飯要浪費時間,這無疑使時間緊張的中學生舍而避之。而有的中學生特別是女同學,為了追求形體美,忍飢挨餓,以至營養不足,更有甚者危及生命健康這種盲目的行為無疑是不可取的。

因此,儘管時間倉促,中學生還是應該食用正規的正餐。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學生才應考慮以其它食品代替正餐。而正處身體發育中的中學生更不應盲目追求形體美而對身體造成傷害。

2、關於中學生食品的安全意識分析

中學生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會選擇購買食品代替到飯堂吃飯,那麼中學生對購買食品的安全意識又如何呢?

少部分的中學生在購買食品時會看食品的生產日期等基本信息,如知曉食品過期後不會進食該食品。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中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並不高。只有約為一半的中學生會注意食品包裝上的信息,這無疑加大了中學生食物中毒的風險。在面對食物中毒的情況時,有的中學生會選擇自行急救,或馬上到附近的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有的會先找些藥吃,或因情況而定,甚至有的會置之不理。由此,我們可得知大多數中學生能正確處理食物中毒的現象,但仍有少部分中學生沒有意識到食物中毒的嚴重性並及時進行處理。所以,引導中學生正確處理食物中毒事件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此,提高中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任重道遠。

建議:

1、 學習科學安排學習時間,幫助學生正確安排學習和生活時間。

學習任務重,在加上豐富的校園活動,中學生的時間十分緊迫。於是,大部分中學生選擇犧牲吃飯、睡覺等生活時間,以求取得學習與課外活動的平衡。為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習應適度調整時間安排,引導學生正確地安排時間,幫助學生認識到吃正餐對身體的重要性。

2、 中學生應提高對健康的認識,學會正確地處理學習和生活的關係。

中學生有不吃正餐的情況,可見中學生對身體健康的重視和認識不足。因此,中學生應提高對身體健康的認識,學會正確的處理學習和生活的關係,提高學習效率,科學地安排時間。另外,廣大中學生不應以身體健康為代價追求所謂的形體美。

3、因學生對食品安全的忽視,才會發生各類的食物中毒事件,所以學校各宣傳部門機構應積極宣傳食品安全知識和食品中毒的急救知識。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也是學習的本錢。中學生只有從運動、飲食等方面保持身體健康,才有可能有最佳的學習狀態。因此,面對時間倉促的問題,中學生應更注重時間的安排,做到使生活與平衡。

中學生在生活中應更關注食品安全問題,購買食品時注意查看生產日期和其他基本信息。另外,中學生選擇食品時應更多地從營養角度考慮,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口味。

總之,提高中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使中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是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共同的責任。

健康的調查報告篇6

一、問題的提出

1.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能適應於新世紀競爭的人才,需要具備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三方面全面發展、和諧統一,構成完善人格的整體。學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搖籃,作為基礎工程,國小教育需要從培養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能經受全球挑戰的人才目標出發,加強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2. 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小生在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壓力下,他們的身心潛能不能有效開發,個性特長不能和諧發展。

3.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受"富不思進"的影響,國小生在"過剩"的物質擁有背後,承受着嚴重的精神營養"饑荒"和精神"消化不良"。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慾和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國小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

4. 受獨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小生在"小太陽"、"小公主"般的"寵養"中,孤僻、自私、依賴之類的"併發症"正不斷滋生蔓延。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現比重的增大,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國小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複雜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危機。

5. 一位有十幾年教齡的國小老師對我説:“現在國小生説謊的人太多了,而且説謊不打草稿,隨口而出。”我也經常會遇到一些年輕的父母,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説謊的壞習慣,感到心煩。在一項由班主任填寫的兒童行為問卷中發現,國小生中有説謊行為者隨着年級的上升,人數亦逐漸增多。這就是説,説謊行為與年齡成正比。據不完全統計,有説謊行為者一年級佔1-2%;二年級佔3-5%;三年級約8%;四年級約9%;五年級和六年級約各佔10%。

綜合上述原因,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迫在眉睫,我們課題組着手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以馬醫科中心國小低中年紀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着重對學生在説謊心理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1. 説謊,是一種有意向別人提供虛假陳述,給人造成誤導,並且竭力使受誤導者覺察不到被誤導的現象。兒童則表現為有意編造與事實不符的話。

2. 心理學研究表明:説謊者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偶爾説謊者”、“病態説謊者”和“社會病態説謊者”。

但無論哪一種説謊,都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説假話的壞習慣,它是在兒童入學後需要獨立地面對問題或責任時才正式產生的,極易發展成問題行為和不良品德。因此,在國小階段需要及時地正確引導,使國小生告別謊言,做個誠實的孩子。

三、理論基礎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

2.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

3. 《國小生情感教育校本課程綱要》中的人格優化訓練內容。

4. 《兒童的道德判斷》看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觀。

四、研究目的和意義

1.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衝擊和挑戰。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國小生中間,約1/5左右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説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着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2.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影響國小生心理髮展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個體的生理髮展條件,二是客觀環境的變化。處於低年級的國小生,包括他們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神經系統的發育等的生理髮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飛躍"時期。而在客觀環境變化方面,他們是剛剛步入國小,開始有系統地學習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開始有意地訓練學習和實踐技能,培養能力;開始有層次地進行分析、比較、判斷、綜合、概括、推理等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發展;開始有調控地接受羣體生活,學習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係。因此,他們又同樣地處於一個重要?"突變"時期。由此可見,國小低年級學生正處在一個心理髮展的關鍵階段,加強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十分重要,決不能錯誤認為低年級學生認識能力還相對薄弱而忽視了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輔導。

3.誠實既是國小生必須遵守的日常行為規範,也是國小生的一種優良品質,其根本特徵是實事求是,説真話、説實話、不誇大、不掩蓋、不歪曲事實真相。相反,國小生説謊,是一種問題行為,不僅影響教育,而且影響他們自身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時糾正國小生的説謊,終會導致國小生形成不良習慣,以致形成不良品德。因此,要了解國小生説謊的內在根源和分析國小生説謊的外在原因,採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方法及措施,及時幫助國小生克服和糾正説謊的壞習慣,培養國小生誠實的良好品質。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

1. 通過調查問卷綜合分析低年紀孩子説謊的原因。

2. 針對原因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進行説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 如何讓學生形成不説謊的自覺行為,以道德規範約束自己。

4. 如何與家長建立有效溝通,共同為學生創造民主、寬鬆的教育環境,如何理解、信任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不必為懼怕批評或懲罰而説謊。

六、調查對象和研究方法

1. 被試:馬醫科中心國小二、三年紀抽取一百名學生。

2. 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

主要設計了九道説謊心理的測試題:

(1)向同學説你已有了某樣十分想要的東西,其實事實上沒有得到。

(2)向老師報告沒有搞清楚的同學之間的糾紛,以致彙報錯誤。

(3)逃避現實或逃避責罵而用假話來取得家長或老師的信任。

(4)留了作業,説沒留,作業沒做完,説做了。

(5)考試成績不好,説卷子沒發。

(6)報喜不報憂。

(7)需要買什麼東西,報價高一些。

(8)學校沒讓交錢,卻跟家長説要交錢。

(9)明明買了喜歡的東西或吃的,卻説買了別的東西或説錢丟了。

第(1)、(2)題是測試學生由於記憶想象上的錯誤而説出了與事實不相符的話。

第(3)題是測試學生由於想逃避現實或逃避責罵而撒謊。

第(4)——(9)題測試由於孩子自控能力較弱,不能抵禦物質的誘惑,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也會出現不誠實的言行。

3. 測試結果(出現該行為的比例)

測試題出現行為的比例總比例

二年級(30人)三年級(70人)

人數佔年級比例佔總人數比例人數佔年級比例佔總人數比例

九種情況都沒有發生只佔9%。

以上説謊的三種原因平均為27%、19%、18%。

4. 調查後的分析與思考

從自測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都有有意無意的説謊的行為,二、三年紀比較,年級越低出現的頻率越高、種類越多。由於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小生在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壓力下,他們的身心潛能不能有效開發,個性特長不能和諧發展。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慾和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國小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受獨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現比重的增大,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國小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複雜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危機。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大部分學生都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由於大腦成熟原因1、2題比例較高,如果長期下去説謊將成為學生的壞習慣。

5. 建議與對策

(1)儘量引導學生把事情經過想完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2)老師平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儘量鼓勵孩子承認錯誤,讓孩子自己找出錯誤,糾正錯誤,分清是非,培養其誠實的品質。

(3)正確教育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6.研究原則

(1)自主性原則。有研究過程中,要以如何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為主線。

(2)整體性原則。要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素質都能獲得發展,以心理素質的發展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為實驗的價值目標。

(3)可行性原則。在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明確區別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不同學生對象,注意切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重針對性、實踐性、操作性。

(4)靈活性原則。在目標確定,運行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隨機而動,靈活調節,優化研究,提高實效。

7.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

(2)實驗法。

(3)個案法。

(4)經驗總結法。

七、實施步驟

(一)課題前期工作(20xx.3——20xx.8)

1. 課題確定

2. 制定調查方案、實施課題研究前測。

(二)實施階段(20xx.9——20xx.7)

1. 第一階段(20xx.9——20xx.2)撰寫第一次調查報告,按課題計劃實施課題研究。

2. 第二階段(20xx.2——20xx.2)總結實施方式,形成可操作的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進一步驗證完善。

3. 第三階段(20xx.2——20xx.7)形成第二次調查報告,彙集研究資料,進行第二次檢測,完成調查分析報告,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