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關於鄉村調查調查報告6篇

欄目: 調查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78W

只有認真分析了調查過程,我們才能寫出優秀的調查報告,為了確保調查情況的真實呈現,調查報告的寫作是不能忽視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關於鄉村調查調查報告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鄉村調查調查報告6篇

關於鄉村調查調查報告篇1

大學校園是我們求學求知的樂園,是為我們今後走入社會融入社會的備戰地。但作為當代大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做法卻已為時代發展所不容。我們有必要走出校門,深入社會基層,瞭解風土人情、生活狀況、民情民意,以求對社會現實及基本國情有更具體的更直觀的感受與理解,這也對我們成長成才大有裨益。為響應學校與系部的號召,在老師的提倡與引導之下,我利用暑假假期深入山區農村,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生活狀況進行了一些簡單的調查,對調查情況做一些介紹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和總結,同時談談我的個人心得。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為了生計進入城市打工,因為他們受一系列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將自己的子女帶到城市就學。所以在我國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我與一些同學一道,在7月上中旬來到了湖南省吉首市鳳凰縣臘爾山鎮的部分行政村以及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正大鄉塘邊村等地進行實地調查,對這些地方的整體面貌進行了一些瞭解。我個人重點關注了當地留守兒童的一些情況,主要是教育與生活方面。

一、

教育方面

(一)學校教育情況

湖南鳳凰縣臘爾山鎮屬於丘陵低山地帶,西與貴州省接壤,屬於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於自然原因,當地與外界相對閉塞,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據瞭解,這些地方的大量外出務工人員的主要輸入地為珠三角及長三角地區,在地理上與本地相距較遠,留下老人孩子在家,一年也難得見上一面。另一方面由於當地大多數家庭都有3~5個孩子,故這些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生活問題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地學校數量不多,且許多是由外面援建的,校舍、物資等方面的很陳舊落後。

(1)學費負擔:根據我國的法律、政策,國小教育階段是免收學雜費的。我在一條公路上看到一張板拉學校的代收費收取公示,其中一、二年級一學期85元,三年級105元,四年級100元,五年級114元,六年級103元。按照當地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水平,這種費用負擔應該還是可以承受的,但考慮到每個家庭孩子的數量,很多家長仍會感覺到極大的經濟壓力。

(2)上課情況:在鳳凰縣臘爾山鎮流滾村民建學校設有一至六年級,每個年級開設一個班,每個班的人數為20到50不等。據校長介紹,這在當地國小的規模算是比較大的了。另外,有些學生因為上學路途遙遠,往往要翻山越嶺,所以碰上惡劣的天氣,很多學生就無法或者不願去學校上課,甚至有些頑皮的學生經常無故曠課,這就導致實際上課人數的相對不確定性,給學校對學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難度,無法面面俱到。在課程設置上,學校設置了語文、數學、品德、音樂、體育等課程。在山都村山斗國小,一共才幾十名學生,就有兩間教室。

(3)師資力量:民建學校只有幾個老師,主要靠校長負責日常事務,同時還要負責幾個年級的課程。在每年暑期,在湘西大部分地區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支教團,給這些國小帶來了新鮮的血液與活力。但這畢竟不是長久的解決之道。民建學校由社會捐建了一間圖書室,叫遠方圖書室,但據我的實地查看可以發現,這間圖書室基本成了擺設,因為裏面佈滿灰塵。我認為這首先是因為裏面的圖書並不豐富,對孩子不夠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再者這裏的許多孩子都沒有培養閲讀的愛好與習慣,課外時間極少用於閲讀。師資薄弱是困擾教育發展的zui主要因素,各方都應予以足夠的關注與幫助。

(4)安全教育:民建學校的教室牆壁上雖然貼着不準下河游泳、不準下課竄馬路之類的六不準行為守則,但我在調查期間經常看到學生坐在教學樓二樓的走廊欄杆上,甚至還有學生從二樓爬到旁邊一樓的屋頂上,其間身體直接懸在半空中,看得我出一身冷汗。學生中午下河游泳也是常有的事。根據上述情況,我認為學校的安全教育雖然表面上有,但落實起來難度相當大,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理念也沒有上升到足夠的高度。

(二)家庭教育情況

從教育科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亞於學校教育,尤其在孩子的幼年階段,家庭教育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學校教育,因為它屬於孩子培養的基礎階段,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與成長。遺憾的是,在我的走訪與調查中,我發現這些貧困落後地區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狀態。我總結了幾點原因:第一,由於大多數孩子屬於留守兒童,父母都出門打工,他們對子女的教育也就基本無從談起;第二,農村勞動力外流,留守的老人由於繁忙的勞作,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第三,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不到位,很多家庭有多名孩子,導致一些家庭對孩子不在意;第四,人們對於孩子的教育,要改變孩子交給學校就萬事妥當的想法,觀念比較落後。

二、生活方面

(一)衣食住行。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狀況直接體現和影響了他們的身體發育與長遠發展。山區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是怎樣的現實情況呢?我主要在貴州銅仁松桃縣個別地區對此做了一些訪問與瞭解。

在服飾穿着方面,雖然當地有很多少數民族,隨處可見一座座苗寨坐落在山腳,但很難見到身着民族服飾的人。我問一個國小高年級的苗寨同學她們是否經常穿着苗服,她的回答是:家裏有苗服,但我們幾乎從來不穿。伴隨着經濟與文化的交流,這裏的服飾風格與其他地方並無二致。但孩子們所着服飾大都比較陳舊而且數量有限,並且社會捐助的衣物也不在少數。日常飲食方面,這裏的狀況是令人擔憂的。首先由於風俗習慣,這裏是一日雙餐,第一餐上午九點,第二餐下午六點。留守兒童處於生長髮育的階段,對食物的需求應當是比較大的,所以我看到很多國小生中午會帶一點乾糧到學校吃。另外還得考慮營養搭配的問題。我在貴州松桃縣正大鄉塘邊村的一户馬姓苗家進行了一天的生活體驗,發現他們在這方面做的是不夠的。當地人熱情好客,所以在接待我們的時候會做一些雞蛋、肉食,但是據我瞭解,平時餐桌上是見不到這些的。在吃飯的時候,家裏的小孩也從不揀葷的吃,以示對於客人的尊敬。現全國都在下力氣解決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餐桌問題,這的確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待深入和廣泛。除了吃飯之外,飲水也存在許多弊病。那邊的山區飲用水都是直接從井裏打出引用,雖然當地環境保護比較好,水質也不錯,但飲用水沒有經過任何消毒措施,有害物質、微生物都沒有被消滅,這對健康無疑是一大隱患。第三就是家庭住所的條件。我所走訪的苗寨大都年久失修顯得相當陳舊,家庭衞生狀況也不好。當地的廁所普遍由兩塊長木板搭建,旁邊為牛欄、豬舍,蚊蟲叮咬厲害,衞生狀況極差。zui後是出行問題。當地幾乎見不到硬化路面,大多為崎嶇的小山路,尤其在我所調研的這一塊,連摩托都走不了,故沒有交通工具一説。孩子上學都要經過一兩個小時的山路行走,其中藴藏着巨大的安全隱患。

(二)娛樂活動。

身處湘黔邊境的大山深處的孩子們跟城市孩子們有着完全不一樣的童年。zui直接的體現就是玩具上。我在那裏的國小看到很多孩子在課餘的時候在玩滾鐵環遊戲。在富裕一點的農村,類似這些土玩具也幾乎絕跡了,我小時候就玩過這些,但現在,也只有在這些落後的地方才能看到。我不是説這樣的玩耍方式不好,我想説明的是,從這一方面來看這裏的孩子課餘活動是很單調的。所以,很多孩子去水邊釣魚捉螃蟹、甚至下水游泳。我們志願者給臘爾山民建學校的小朋友帶去了一些毽子、跳繩之類的活動器材,孩子們拿到後都玩得起勁。

(三)社會交往。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所以每個人都有與之相關的社會聯繫。而形成這一聯繫體的途徑就是與周圍的人、與其他各種不同的人進行交往。農村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害羞,不善於表達、傾訴,容易形成自卑、自閉的心理。我在調查中瞭解到一些情況,倒是與之前的印象有一些小的出入。我接觸到的孩子,很多其實是很大膽很開朗的,反應快,説話也大方。後來我才知道,因為我去的地方每年都會有許多外面來的愛心人士、支教志願者,所以他們對於我的到來並沒有什麼陌生的感覺。但也不盡然,部分孩子還是表現的很羞怯的。另外瞭解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情況就是,這邊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就開始配置了手機,到國中就基本普及了。這是在外謀生的父母與孩子保持聯繫的方式,也是他們感情寄託的重要途徑。所以總的來説,雖然與外界交流的頻繁擴大了山區學生的社會交往範圍,但這還是不夠的,比如與家人感情交流的偏少、交往人羣單一等等。

以上就是我暑期調研瞭解到的一些情況,由於時間、資金及經驗、水平的限制,很多方面都做得不足,但仍然是有所收穫的。

據國家統計局估計,20xx年全國15歲以下的留守兒童人數約有1000萬人左右,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這個數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勢。據全國婦聯統計,20xx年全國留守兒童的人數約為5800萬,其中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超過4000萬。目前,留守兒童佔全部農村兒童總數的28.29%,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留守兒童。據調查,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貴州、廣東這7個省份的農村留守幼兒數量都超過100萬。留守兒童的生存與教育狀況,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從我所做的小調查來看就可見一斑。這一社會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部門、學者、輿論界與社會的高度關注。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積極關注基層,瞭解社會狀況,關心社會弱勢羣體。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生活狀況的調查活動,讓我對社會基層、貧困地區的面貌有了zui直觀zui細緻的認識,這是在學校無法達到的。調研過程中經歷的艱難與感動,也讓我個人更加堅強和成熟。我也將持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與教育狀況這一社會問題,進一步深化認識。總之,這次調研雖然不能得出重大成果,但仍讓我獲益匪淺,可謂意義重大。

關於鄉村調查調查報告篇2

為深入瞭解我縣鄉村振興工作的基本情況,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了由李秀俠副主任擔任組長的調研組,對我縣鄉村振興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本次調研活動採取了實地查看、入户走訪、查閲資料和開座談會等形式,對我縣鄉村振興工作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瞭解。具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十分重要的工作。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提出要高規格編制全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深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使其成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動力。按照統一安排部署,縣發改委和縣住建局分別牽頭組織編制全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村莊布點規劃,經縣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政府採購程序,最終確定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院公司中標我縣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和村莊布點規劃編制。在縣直有關部門和各鎮的積極配合下,編制單位收集了較為系統的基礎性資料,並深入鎮村實地走訪,全面瞭解各鎮村實際發展情況和發展潛力,為科學編制規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兩項規劃編制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縣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重點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多措並舉,推動農業提質增效。深入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與國家級、省級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交流合作,着力做好優質小麥和大豆種子繁育推廣、培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與此同時,深入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着力打造百善鎮柳孜文化園、柳孜運河碼頭遺址、老城石板街,韓村鎮小李家紅色旅遊景區、雙堆集鎮紅色教育基地等一批休閒旅遊地,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二是加強環境治理,提升農村生態品質。加強自然生態保護,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突出做好“垃圾、污水、廁所”革命,切實改變過去農村環境“髒亂差”的局面,並出台相關文件,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三是加強文化宣傳,培育文明鄉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創新平台載體,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活動質量,最大限度滿足廣大羣眾的文化需求;推進移風易俗行動,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四是依託村民自治,完善農村社會治理體系。以基層黨建為核心,紮實推進抓黨建促振興。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進開放式黨校向鎮村延伸,壓實黨建工作責任,統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強幹部及羣眾的教育培訓,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不斷增強鄉村治理引領能力。同時,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五是統籌城鄉發展,助推脱貧攻堅。縣人民政府在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方面重點實施了城鄉建設一體化、城鄉公交一體化、城鄉環衞一體化等工作,同時,緊抓脱貧攻堅工作不放鬆,堅持精準施策,不斷提升脱貧攻堅質量,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強化思想扶貧,培育貧困羣眾自力更生、自主脱貧的志氣和本領,逐步消除精神貧困。

二、存在問題

整體看來,我縣實施鄉村振興工作開局良好,基礎工作比較紮實,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和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整體工作推進緩慢,統籌協調能力不足。

二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夠協調,部分項目資金使用不夠科學,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服務三農健康發展能力不足。

三、幾點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建議縣人民政府在今後的工作中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健全機制,統籌協調各方力量,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齊心協力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

二是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注入活力。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編制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規範項目資金投入,切實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國家出台鄉村振興戰略政策的機遇,積極儲備一批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好項目。

三是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加快推進村莊布點規劃調整與實施工作,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優化鄉村發展佈局。加快推進南部次中心、劉橋新城等集中區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羣眾生活水平。

關於鄉村調查調查報告篇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響應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進一步加強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宜居生活家園。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儘管在一系列強農、富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但很多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是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後對農村發展戰略的再提升。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求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各項涉農經濟制度,而且注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有效推動鄉村發展、農民致富。經過對相關政策學習梳理,並採取實地調查、問卷調查等方式,結合南城區實際,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南城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狀

南城區地處縣城南部,所在轄區共8個行政村:北沙河、胡家莊、南楊家莊、孟家莊、楊家莊、申奉,2個農村社區:太紡二社區、天利達二社區。南城區把農村基礎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持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城鄉二元結構差距逐步縮小。

(一)發展農業產業

目前,農業產業調整成效明顯,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以省果樹所種植技術為支撐,依託玉露香梨、早黑寶葡萄等產品,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以海宏牧業為養殖龍頭,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銀行+農户”的肉羊生產模式。南城區現有耕地6105畝,農業人口8362人,年出欄育肥羊達到20000只,生豬出欄量9360餘頭,能繁殖母豬148餘頭,年產肉雞65000餘隻。在堅持以農户為主體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專業大户、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積極與山西農業大學、省果樹所對接,在產業結構調整、新品種引進、產業技能培訓上下功夫。申奉村在農綜開發的基礎上與農業大學合作,並簽訂合同共建140畝試驗田,更好的促進科技成果面向實際應用和需求轉化,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雖然目前南城區產業調整成效明顯,但還存在很多問題:

1、種植結構單一,農民基本還是以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生產生活;

2、種植技術不發達,缺少專業農技人員的培訓指導,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還需加強;

3、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幫扶方式方法還需改進。

(二)改善生態環境,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要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農業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

自“拆違治亂提質”城鄉環境大整治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各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形成了源於自然,用之於田,綠色環保的良性循環經濟發展體系,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村秸稈焚燒現象也沒有了,農村大氣環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養殖採取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近種養還田和農用有機肥為方向,加強畜禽糞污處理利用設施建設,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處理。各村積極響應上級指示,清理本村建築垃圾以及生活垃圾,進行牆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雖初步建立了生態系統保護的長效機制,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很多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很差甚至缺乏,今後還需採取設立環境課堂、加強輿論宣傳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優質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面臨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農業生態環境成為短板,還需加強建設高標準、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三)傳承發展鄉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鄉村發展離不開穩定的村級環境,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通過完善村規民約、社會誠信體系等,不斷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達到改進村風民風的實效,切實營造和諧的鄉村發展環境。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確領導下,經過長期的不斷努力,各村文化機制體制不斷健全,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逐漸豐富。

1、農民業餘文化組織建設不斷完善,文化活動具有廣泛的羣眾參與性,羣眾自發組織各種文娛活動,豐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養和幸福指數的同時,也有助於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2、各個基礎設施建立健全,體育健身場所和圖書館等進一步完善,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免費對羣眾開放。

3、目前,各村基本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且完善夕陽紅養老院基礎設施建設,為老年人養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會心理的影響,制約鄉村發展也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社會心理和教育有關。千百年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致使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圍繞“遠離農村、遠離農業”展開的,“不好好學習,就當農民”,是鄉村家長、教師激勵孩子學習動機的最有效口號。人們骨子裏潛移默化的滲透着一種觀念,農民不是一個體面的職業,甚至只要和農業、農村有關的人與事都會“低人一等”,這樣的説法雖然略顯極端,但卻是當前社會上的一種普遍觀念。

(四)打好精準脱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在攻堅脱貧方面,南城區將扶貧開發建檔立卡系統內的低保貧困户7户9人,五保貧困户23户24人,全面強化包村幹部責任到人,統籌推進,結對幫扶,政策兜底。為認真落實扶貧工作提供製度保障,確保貧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貧。但在在脱貧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維的培養和運用,針對不同的貧困類型採取相對的形式對貧困對象進行幫扶,並且要加強扶志的力度,從真正意義上做到的幫扶,真脱貧、不返貧。

二、對鄉村振興發展的思考

實現鄉村振興,首要的要明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思路:進一步加強扶持政策落實,推進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加強平台載體建設,加強集羣發展和特色產業建設。依據戰略思路,找準戰略重點,結合推進情況,全面規劃,合理確定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進土地合理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地”是農民生產生活、農村發展的載體。長期以來,農民缺乏新動力、新途徑。特別是農村耕地“碎片化”,無法大面積進行創新型生產發展。土地流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給農民吃了定心丸,要進一步引導他們合理合法地將手中閒置土地流轉出去,盤活土地利用價值。

(二)當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中小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蓬勃興起,要繼續鼓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並重點扶持解決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在發展中面臨的融資難、擔保難、融資貴等難題。

(三)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農民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力度,實行長效保護機制,改變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問題。有效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全面推進鄉村綠色發展。

(四)傳承發展鄉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因地制宜,採取符合本鄉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傳承發展農村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完善農村基本陣地建設,建立更加長久的運行機制,挖掘本土人才,從思想上振興農村。

(五)打好精準脱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擺脱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更加精準脱貧,強化脱貧質量是我們的目的。採取更加有效、創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情況。將扶貧與扶智、扶志將結合,鼓勵推動貧困羣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脱貧致富,力爭做到全部脱貧不返貧。

(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額重大決策部署,我們要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地位,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

1、完善農村工作領導機制,建立實施鄉村戰略領導責任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

2、強化幹部服務意識,提高幹部隊伍對新思想、新任務的認識,緊抓落實,提高辦事效率;

3、根據黨的領導,開展工作,制定適合本村的工作條例、機制。

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改革創新、攻堅破難,要着力構建“多規合一、全域覆蓋”的城鄉規劃機制,要着力構建“重點突破、系統推進”的改革創新機制,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努力,貫徹落實各項制度,匯聚社會各界的力量,堅決把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朝着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不斷邁進!

關於鄉村調查調查報告篇4

一、村居集體經濟的基本情況

街道共有25個村(居)、3個純城市社區,另外有齊魯石化2個社區在轄區範圍內。25個村居中,有3個村居(西夏、車站、山王)集體收入比較好,年均收入在100萬以上。收入來源,西夏主要是齊魯石化、華能電廠等大企業佔地,從用電用水等給予部分政策支持,和租佔地費用;車站、山王是兩個城中村,主要靠房屋租賃費用。有19個村居集體收入在10萬至100萬之間,收入的主要來源為村居周邊工業企業租地費。有1個村居(安樂店)集體收入在10萬以下,3萬以上,僅為7.82萬元,主要來源為承包地租金。另外,有2個村居(陳家、矮槐)在3萬以下,收入來源全部是上級補助資金,為經濟薄弱村,經濟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集體合同不規範(期限長、沒經民主議事程序)個別人長期佔用集體資產等問題、租賃承包費用低等原因,集體資產價值流失比較嚴重,集體收入不高甚至沒有收入。

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

(一)產權制度改革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xx街道自2016年開始,以安裏村為試點探索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在25個村居全面鋪開,截至目前,除車站社區以外,其餘24個村居已完成改革工作。共核實村居集體總資產約20.19億元、集體土地約2471萬平方米(折畝數約37065畝),經過身份認定,共確定享受集體經濟股份的村居民24141名,經過股權量化,共有約16.37億元的集體經營性淨資產(能夠用於經營產生經濟收益)被以股份的形式確權到人。已有安裏、渠村、楊家、仉行、窩託5個村居完成工商註冊登記,其餘村居正在積極辦理中。經過清產核資,摸清了家底,解決集體資產產權不明晰的問題,村(居)民對集體資產有多少、分別是什麼非常清楚,堵住了被侵佔、被挪用、流失的漏洞。最主要的一點,提高了集體資產的預期收益。

(二)拆違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20xx年,我們通過拆違,拆除了75萬平,為各村居拆除騰空大量可用建設土地。同時在拆違過程中,一併進行了經濟承包合同的理順,對那些明顯不合理,遠低於市場價格的土地和院落收歸村集體或重新發包。比如楊家社區,分別對拆違拆出的3個地塊規劃了農貿市場、鄰里中心、沿街商鋪等項目,進行對外租賃經營,預計大幅提升集體收入500~600萬元。

(三)積極策劃新業態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

今年以來,xx街道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成立重點項目辦公室,組建村居集體資產運營中心,加強村居集體資產管理,不斷協助村居股份合作社規劃產業,統籌規劃養老產業、現代農業、娛樂中心等建設,發展壯大村居集體經濟,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今年重點推進的村集體項目主要有6個,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在渠村違建騰空區,結合生態防護林項目建設,規劃建設城南市民休閒中心,集室內休閒、體育運動等於一身,村集體收入預計年增收40萬元左右。

二是在矮槐村,利用交通優勢,規劃建設智慧倉儲項目,利用拆違治亂騰空的土地約130畝,初步規劃建設倉儲面積約40000平米,分兩期建設,預計投資6000萬元,引進社會資本,建成後可疏導齊園農貿市場的副食產品等物資的儲存,為齊園農貿市場重點項目建設做好配套。

同時,矮槐村藉助烏河整治的機會,發揮烏河生態資源的優勢,遠期規劃鄉村旅遊景點。集體收入預計年增收90萬元。

三是對華能xx電廠西側窩託社區的山體進行復墾利用,與企業開展合作開發利用,規劃建設標準化停車場。

四是以安裏村生態園為輻射點,北至南外環、東至淄江路、南至安裏生態園南路、西至辛朱路,包括安裏、王朱、仉行等村,涵蓋森林公園、特色農業、文體特色產業以及蚯蚓養殖等,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服務、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循環田園綜合體。

綜合體內建設聯動棚,將安裏村各户初具規模的葡萄種植引入綜合體內,實現村民致富、品種優化、統一管理,綠色生態。待綜合體發展成熟後,將範圍擴大至王朱村,同時引入渠村煎餅等食品加工業。帶動城南村居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五是在山王社區違建騰空區,規劃建設智能立體停車場項目,預計建設260個車位的智能立體停車場,預計投資900萬元。

服務周邊餐飲、小區居民停車,極大緩解牛山路及周邊小區停車難、亂停車的問題。投入使用後山王集體收入年增收5萬元,20年後固定資產全部移交山王社區。規劃建設城市休閒娛樂綜合體項目,位於牛山路與山王路交叉口,預計投資2000萬元,由股東和集體集資,規劃建設特色餐飲、酒吧等休閒娛樂項目。

投入使用後,集體收入預計年增收300萬元。

六是在楊家社區拆違騰空區,加快推進農貿市場、鄰里中心建設,其中楊家農貿市場項目位於一諾路以西、牛山路以南,佔地面積約20畝。

通過股東集資1.5萬元/人,共集資1000萬元進行開發。現已開工建設,預計7月份交付使用。集體收入預計年增收200萬元。楊家社區鄰里中心項目位於牛山路以北,佔地面積約12畝,預計投資1300萬元,由集體和股東集資建設,現已開始施工,預計年底交付使用。集體收入預計年增收300萬元。兩個項目,集資分紅回報率保守估計不低於15%,平均每位股民增收1萬元。

三、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面臨的問題

一是村居可用土地資源較少。

土地是實現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大多數村居可用建設土地資源並不豐富。

二是在建項目的手續問題。

由於xx街道整個轄區位於大武地下水富集區上,必須在保護好水源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方能開展建設項目,項目規劃、立項問題較難解決。

三是發展思路不明。

部分村居受困各類因素影響,發展思路不明確,沒有好的發展項目。

四是政策扶持方面。

一方面,上級資金扶持力度不夠,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缺乏流動性資金,靠自身建設集體項目難度較大,需上級出台資金方面的扶持。另一方面,土地資源利用存在政策障礙。對於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出讓給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用於建設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目前土地利用方面缺乏政策依據和支撐。

四、關於加快農村產業振興的幾點建議

一是在完善組織功能方面。

應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發揮好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功能作用,確保集體經濟組織對集體資產的有效管理運營。在經營模式創新上,借鑑江浙一帶“股改+小微產業園“模式等成型經驗,利用好資金、資產和資源,以入般、合作、租賃、專業承包等形式,與承包大户、技術能人、企業等聯合與合作,實現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

二是工商註冊登記方面。

一方面,工商註冊程序繁瑣,目前,經濟股份合作社仍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進行註冊登記,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工商註冊登記後税費負擔過重。登記註冊後,合作社取得法人資格,面臨税費的問題。合作社辦理工商登記後共需繳納房產税、租賃營業税、土地使用税、紅利税等十餘項税費,xx街道目前集體資產20.19億元,如果沒有優惠政策支持,將面臨繳納超過1個億的税費。另外,村居委會還負擔着社區治安、衞生、教育等公共職能,其運轉經費仍由合作社列支,應當制定相關税費優惠政策,對集體經濟組織收入中用於村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建設的部分,實行税前列支。

三是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方面。

構建統一性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為集體資產資源的發包、出租和集體資產變賣處置、集體工程項目購建等,提供正規的公共交易平台。

四是政策扶持層面。

一方面,加大上級資金扶持力度,對於利用村居集體建設用地發展壯大村集體的項目給予資金扶持。另一方面,對於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出讓給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用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建設項目,需加快解決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存在的政策瓶頸問題。

關於鄉村調查調查報告篇5

調查時間:20xx年6月28日 20xx年7月1日

調查地點:石湖鄉大婁村、徐莊村、尤塘村、水庫村

調查對象:石湖鄉本地的留守兒童

調查方法:調查問卷、訪問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的羣體,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許多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爺爺奶奶監護。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大部分處於14週歲;87%的留守兒童性格內向、自卑,平時不願意和同齡人玩耍;在他們當中,39%能每週和父母通電話,46%能每月和父母通電話,13%一年才能和父母通一次電話,還有2%不確定,由於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上的嚴重斷層和缺位。。。種種現象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後,與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大數的隔代教育存在諸多不盡人意之處,缺少親情的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往往導致留守兒童 親情飢渴 ,心理健康和性格方面出現偏差,在心理成長髮育中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從來到石湖鄉的第一天起,我們 愛心天使 實踐團隊就依次對大婁村、徐莊村、尤塘村、水庫村這4個村莊的留守兒童進行調查。針對還沒認字的兒童,我們採取問答的方式或訪問其監護人;針對學齡兒童,採取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共發放100份調查問卷並收回100份。在走訪中我們發現,村裏基本上不是小孩就是老人,年輕人極其的少。同樣調查結果也令人驚歎:僅僅一個大婁村就有94%的孩子是留守兒童,並且大部分處於0-14週歲。通過與家裏老人的交談發現,這些孩子的父母想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出去多賺點錢,反正平上課有老師照看,在家有老人照看,吃喝拉撒沒有問題。等孩子上到國中時再回來,屆時可以管管孩子學習,家裏經濟情況也有所改善。調查發現,這種教育觀念在整個石湖鄉都盛行,老人也非常贊同自己的兒女這麼做,對現有的生活狀態也比較滿意,這麼多的留守兒童了也就不奇怪了。以下是經過組內討論發現幾個主要問題:

留守兒童方面:

性格缺陷。主要體現在不願意和同齡人玩耍,總是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角落裏。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當然,我們也驚喜得發現留守兒童中也有拔尖、品學兼優的,過早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家庭勞動,讓他們過早體會到生活的艱辛,也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堅定了他們求學的志向。他們能夠很好的調整自己的心態,把對親情的渴望轉化為改變生活改變人生的強烈願望,這種被激發的潛能令人震撼,感受頗深。不過這個現象很少並且集中在高年級的學生當中。

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行為偏差。這是由心理障礙導致的不良後果的直接表現。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且自身綜合素質偏低。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並且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學校的經費和師資力量的不足,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留守兒童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心理教育和諮詢是薄弱環節,沒有專門的心理諮詢機構,此方面的師資比較薄弱,缺乏專業老師。此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節。家校合作實效低下。家長方面重生活輕教育,把孩子推給學校,每到放假就發愁。

這些種種問題、原因、現象都直接導致了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心理髮展的不平衡,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後果,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經過我們團隊的討論,整理出幾條對策及建議: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做好後勤工作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 子不教,父之過 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説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 留守兒童 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 監護人 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 監護人 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 翡翠 ,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各班班主任肩負管理留守兒童的第一責任人的重任,以家訪、電話等方式和留守兒童家庭保持不定期的聯繫。

社會方面

(1)政策補貼。困難學生減免學雜費,主要得益於國家的兩免一補和貧困生指標的陽光普照,而留守兒童往往不是貧困生的主體,因為在家庭收入方面,留守兒童沒有明顯的弱勢,有的甚至比較寬裕。所以留守兒童和貧困生是兩條線。然而國家並沒有專門針對留守兒童的救濟補助。一般來源於社會各界的資助。教師的自覺行動,學校的辦學經費。留守兒童中仍有大部分家庭存在困難,所以仍然需要增設針對留守兒童的政策補貼。

(2)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村莊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關於鄉村調查調查報告篇6

圍繞進一步加強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加強鄉村人才建設、提高鄉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動我市鄉村振興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幹部培訓班鄉村振興工作調研組通過實地走訪、查看資料、與農户面對面溝通、組織座談等方式對我市xx縣、xx縣部分鄉村進行調查研究,認真思考,結合我市實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我市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找出鄉村發展的差距所在,補齊短板,才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逐個問題逐個環節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鄉村振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鄉村建設的歷史欠賬仍然較多,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鄉村人力資源匱乏。人力資源匱乏制約我市鄉村振興發展。一是人才隊伍結構欠佳。我市鄉村實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現象。從年齡結構上看,45歲以上的佔比較多,35歲以下的鄉村實用人才較少,缺乏後備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鄉村人實用才學歷層次較低。人才分佈不均衡,有的鄉鎮街道人因為政府最近幾年大力支持推動了工業、農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導致人才集中於幾個鄉村。二是人才隊伍總量不足。我市鄉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勞動力以自發進城務工或經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許多在外闖出天地的人從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裏,同時,隨着城鎮化建設的迅猛推進,城市的發展理念、生活環境、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要素不斷吸引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鄉村的資源要素已不能滿足現在年輕人的發展,導致人才資源、人力資源雙要素匱乏,致使鄉村發展中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顯現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鄉村實用人才和優秀的村書記是我市農業經濟的直接推動者,應充分發揮典型作用,通過政府正向獎勵、正向宣傳,讓優秀人才特別是創新能力強、對周邊農户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鄉村人才被社會所認可,最大程度調動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業創新智慧和熱情。但是,當前鄉村已有的很多實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別是優秀的鄉村實用人才沒有得到相應的獎勵。同時,電視、網絡、微信、報紙等各類媒體對鄉村實用人才的典型報道較少,影響了鄉村實用人才的積極性。四是培訓體系不健全。我市鄉村諸多部門對鄉村實用人才進行培訓,主要有農業局、科協等,但相互之間又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培訓內容又往往會存在重複性,培訓的針對性不強,不能適應當前三農發展的要求。

(二)鄉村生態環境欠佳。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全市鄉村環境、人居環境已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處。一是部分羣眾的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隨意丟棄生活、生產廢棄物,到處排放污水等陋習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致使“髒、亂、差”現象難以徹底根除。二是鄉村環保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依然存在。鄉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於落後狀態,大部份鄉村沒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部分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對水源地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三是農業廢物綜合利用率低,畜禽養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蓋已在廣大鄉村大量使用,上述廢棚(地)膜長期滯留於土地中,對土壤質量構成污染。農作物秸稈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燒秸稈現象,是造成大氣嚴重污染重要來源之一。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農户散養和小規模養殖佔主體,畜禽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無無害化處理及肥料化利用,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鄉村農業體系不完善。我市鄉村對於大規模健康養殖、水稻種植產業、鄉村旅遊都有一定的發展,但這些力度還不是很大,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產業轉型升級乏力。一是農業不大也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發展不足,特色產業培育困難,農業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絕大多數農產品仍然以賣原料為主,即使是簡單的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也沒有,全市鄉村在傳統綠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實現產業升級重組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設嚴重滯後。農業品牌培育力度不夠,知名品牌總量少,銷售渠道主要以線下為主。對於鄉村電商、現代農業示範區、現代工業強鎮、新型經營主體等的培育和建設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不斷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幾點建議。一是強化領導班子建設。把幹部資源向縣(區)傾斜,把精力、資源、力量聚焦到鄉村振興上。改善鄉鎮領導班子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增強班子領導“三農”工作能力,把熱愛鄉村、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幹部選調到鄉鎮領導班子。擇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加大黨員發展工作力度,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的再教育、再培訓工作。二是創新教育培育理念。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怎樣更好種地,誰來幫助種地”的歷史性難題,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鄉村實用人才和加快推動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所謂“培育”,雖然與“培訓”僅有一字之差,但與“培訓”有着較大的差別。“培訓”僅是傳授知識及技能,而“培育”則包括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全過程,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訓、思想培訓、市場培訓、思維培訓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實現從“培訓”到“培育”的轉變,鄉村實用人才的隊伍建設就無法實現更大的發展。三是吸收各類實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長期“鄉村實用人才計劃”吸收和引進各類人才充實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新形勢下,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創造各類適宜的條件,大力吸收和引進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農業高技術高技能、市場推廣、機關黨建等人才資源,不斷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大量吸收涉農大中專畢業生,通過網上招聘會、人才交流大會、赴外招引人才活動等各種形式,鼓勵我市的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吸收涉農院校畢業生為農村實用人才。

(二)不斷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治理。一是加強宣傳提高環境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多形式、多層面地進行宣傳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通過第三方服務建立村中的物業管理組織,加強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權負責管理村清潔衞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及長效管理機制,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發展綠色產業,培育觀光休閒、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美麗經濟”。培育一批集生活、生產、生態於一體的鄉村田園綜合體、村落風景區、旅遊風情小鎮,打造一批美麗小鎮、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讓美麗鄉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園和市民休閒養生養老的生態樂園。三是深入開展鄉村環境整治。鞏固農村環境衞生綜合整治,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加強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施碧水藍天工程,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強重要水資源流域整治和保護,保護好飲用水源。

(三)不斷推進鄉村農業體系建設。一是加快完善現代農業融合體系框架。繼續推進種植業、養殖業、園林特產業蓬勃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梅花鹿、東遼黑豬、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結構,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推進與企業合作,開展產業融合試點示範,整合集中連片原料基地、加工園區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區域性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示範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及模式。二是加快實施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標準農田的保護和建設,發展科學施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耕種機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電力等設施建設和改造,提高耕種質量。按照各地資源稟賦特點,注重分工協作,避免浪費資源環境,禁止在不適合區域發展相應產業。藉助部分鄉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民俗旅遊的發展契機。注入文化景觀元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遊,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田園人文鄉村旅遊產業鏈,創建一批特色小鎮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框架。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加快農產品電商化和物聯網工程的建設,圍繞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場等地,建設一批可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的設施,擇優選擇和推介一批有基礎、有實力、有意向的中小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採購等方面開展合作,完善產業分工協作,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力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