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黨建文案

街道黨建工作典型經驗材料

欄目: 黨建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8W

街道黨建工作典型經驗材料


街道黨建工作典型經驗材料市街道是朝鮮族人口聚居的城市中心街道,轄8個社區,4.8萬人口,其中朝鮮族佔79%。街道黨工委下設8個黨總支,37個黨支部,在籍黨員1799名。

  多年來,他們始終堅持“服務羣眾、凝聚民心”的工作理念,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科學謀劃和改進黨建工作,逐步形成“以黨的建設為核心,以為民服務為根本,以共駐共建為保障”的黨建工作新格局,街道各項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省“黨建示範街道”、“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14項國家級和57項省級榮譽稱號。

 一、創新協調機制。

  探索建立“大工委”領導體制為充分發揮街道黨組織在社會性、羣眾性、公益性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他們按照“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原則,探索建立了“大工委”體制,形成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功能健全、運轉有序的組織領導體系。

 (一)整合資源,組建“大工委”。

  為了解決街道與駐街單位黨建工作結合不緊、合力不夠的問題,,他們開始組建“大工委”。即在原街道黨工委的基礎上,擴大委員職數,將駐街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類經濟組織及社會組織中黨組織負責人或具有黨員身份的“一把手”吸收到街道黨工委班子中,成為黨工委委員,共同研究、協調區域內黨建工作和街道、社區建設重大事宜。

  他們把積極參與共駐共建的駐街單位負責人納入“大工委”委員擬任人選,經市委組織部考核批准,成為“大工委”委員。“大工委”下設社區黨建聯席會,會長由“大工委”委員擔任,對“大工委”負責。目前,街道“大工委”共有19名委員,其中14名為駐街單位黨組織負責人,社區黨建聯席會會員為53人。

 (二)健全機制,保障“大工委”體制有序運行。

  一是明確職能,落實責任。他們圍繞街道與駐街單位之間的利益共同點和工作共振點,制定黨建工作目標和責任,並通過簽訂《社區共駐共建責任書》,確保責任的落實。二是季度例會,年度評比。“大工委”每季度要召開一次會議,通報情況,查找不足,研究加強和改進措施。每年都對委員單位黨建工作情況進行評比,對作用發揮好,服務能力強的委員及單位予以表彰。三是強化監督,定期考核。為強化“大工委”對駐街單位的監督,市委賦予了他們五項職能:駐街單位參選市級以上文明單位,駐街單位上級黨委開展“創優爭先”表彰,駐街單位負責人擬選州、市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駐街單位的黨員幹部提拔使用,駐街單位發展新黨員,必須徵求街道、社區的意見。同時,他們對委員任職情況進行定期考核,年度考核結果報市委組織部,並有權提出調整委員的建議。“大工委”成立以來,先後進行了8人次委員調整。

(三)發揮體制優勢,共創互助雙贏的工作局面。

  他們牢固樹立“結合是生命線,服務是硬道理”的工作理念,建立了“六共二建”活動載體,即經驗共享、基礎設施共用、志願服務共有、思想教育共抓、黨員隊伍共管、文明社區共創;項目共建、基地共建。充分調動駐街單位的積極性,形成黨建工作齊抓共管、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他們以服務項目為紐帶,每年都與駐街單位簽訂《項目協議書》,承諾街道、社區和駐街單位相互提供服務。  

  他們先後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法律服務、醫療保障等23個各具特色的共建基地。駐街部隊利用董存瑞紀念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弘揚革命傳統,已接待參觀羣眾3萬餘人次;延邊醫院為社區人員建立了醫療保險檔案。

  同時,街道利用“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基地,為部隊官兵家屬提供再就業信息,幫助軍嫂就業,開展與部隊戰士幫困結對活動,組織駐街單位“送科技、送圖書、送文化”進軍營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二、創新設置方式。

  不斷擴大轄區黨組織覆蓋面為築牢黨建工作基礎,切實把黨的組織覆蓋到轄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他們積極探索黨組織設置方式,力求轄區黨組織設置“縱向到底、橫向到邊”。

 (一)貼近羣眾、夯實基礎,把黨支部建在樓棟上。

  隨着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會人”,大量離退休黨員、下崗失業黨員和流動黨員進入社區,客觀上要求街道、社區黨組織把他們組織起來。

  近年來,他們按照“便於組織管理、便於開展活動、便於發揮作用、便於擴大影響”的原則,以樓棟或樓羣為單位,成立黨支部,把年齡較大、行動不便的老黨員確定為“黨員中心户”,形成了社區黨總支、樓棟黨支部、黨員中心户三級組織網絡。到目前為止,全街共成立樓棟黨支部36個,設立黨員中心户48個。為確保樓棟黨支部工作落到實處,他們制定了黨員活動日、黨員活動登記、黨支部與物業小區議事管理委員會聯席會議、輿情信息反饋等一系列制度。對黨員進行“四必訪”,即黨員紅白事必訪、黨員有病必訪、新轉入黨員必訪、黨員離家必訪;對黨員的基本情況做到“三清”,即組織關係清、户籍情況清、生活狀況清。組織黨員開展爭、當“五大員”活動,即黨的政策的宣傳員、精神文明建設的倡導員、幫困助殘的援助員、文化建設的文體員、小區安定的調解員。開展“叫響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和“獻愛心、送温暖”活動,組織“鄰居節”、鄰里運動會等“睦鄰”活動,創建“文化樓棟”、“環保樓棟”、“健康樓棟”,黨支部聯繫居民羣眾的組織優勢日益增強,有效促進了街道、社區和諧建設。

(二)多策並舉、分類指導。

  拓展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建設空間。隨着轄區非公經濟的迅速發展,黨組織建設在一些領域、一些行業出現了“空白點”,為此,他們針對薄弱環節,着力加強了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以來,按照市委《關於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他們根據轄區非公經濟組織的不同情況,採取單獨建立、“聯合組建”或“掛靠社區”等方式,分類指導非公經濟組織黨的建設。為保障黨建工作順利進行,他們從街道和駐街單位熟悉黨務工作的黨員幹部中選聘了8名黨建指導員,深入百貨大樓、國貿大廈等10家大型非公企業,配合系統黨委抓黨建工作。

  對於小型、分散的非公經濟組織,有3人以上黨員的全部成立了黨支部,不具備建立支部條件的,採取“以黨建帶工建、以工建促黨建”的辦法,在組建聯合工會的基礎上,建立聯合黨支部,隸屬於社區黨委。目前,全街已成立了32個非公企業黨支部,聯合工會8家、會員85人,涵蓋轄區285户非公經濟組織。50人以上規模企業黨員活動室全部達到有黨員活動場所、有規範制度、有培訓和學習材料、有台賬資料、有先進典型宣傳欄、有電教設備的“六有標準”,使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得到了加強。

三、創新活動方式。

  增強黨員教育管理的實效性街道、社區黨員結構複雜、年齡老化、流動性大,給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為此,他們轉變“就管理抓管理、就教育抓教育”的觀念,發揚朝鮮族文化傳統,寓黨員教育、管理於各種活動之中,針對黨員羣體的不同特點,實施分類管理,提高了黨員教育管理的實效性。

(一)文化搭台、黨建唱戲,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增強黨組織凝聚力。

  他們結合朝鮮族黨員和居民能歌善舞、崇尚文化、喜愛活動的特點,將文化建設納入黨建工作目標,以建設“學習型、活力型”黨組織為重點,開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他們成立了社區業餘黨校,把建黨日、偉人誕辰日等確定為黨員教育活動日,依託這一陣地,按照居民需求,舉辦州情市情、法律知識、文明禮儀、老年保健等方面的講座,以先進的文化佔領黨員思想陣地。他們創建了黨員廣場活動中心、黨員文體活動中心等場所,組建了多種形式的文化表演隊,確定每年7月為黨員文化活動月,組織開展“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朝鮮族舞蹈表演活動,寓教於樂,在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中開展黨員教育活動,切實發揮了街道黨組織的凝聚和紐帶作用。

(二)從街情出發,有針對性地實施黨員分類管理。

  一是對在籍黨員進行“全責管理”。建立“責任卡”制度,開展“黨員責任區”承包一塊綠地、創建一棟文明樓、聯繫一户貧困家庭、幫助一名下崗職工的“四個一”活動,充分發揮每個黨員的旗幟作用。二是對離退休和下崗職工黨員進行“温情管理”。開展了“進黨員門、知黨員情、解黨員難、暖黨員心”活動,對268名離退休黨員進行了走訪,開展黨內結對幫扶,有26個黨支部與52名困難黨員結成了幫扶對子,安排17個單位黨組織包保17名建國前老黨員,開展走訪慰問活動,捐贈慰問品摺合人民幣20餘萬元。三是對流動黨員進行“動態管理”。

  針對轄區出國打工黨員較多的實際,開展了流動黨員管理“五個一”活動,為出國黨員落實一名聯繫人、郵寄一套以黨的方針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學習資料、組織一次家訪、向出國黨員收集一套以創業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材料、召開一次座談會,做到“人行千里有黨管,與黨保持不斷線”,並引領他們成為形象的宣傳員、羣眾致富的信息員、招商引資的聯絡員。四是對在職黨員進行“雙重管理”。他們積極開展以“亮身份、作表率、樹形象”為主要內容的“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通過實施在職黨員登記報到制度、雙向反饋制度、身份公開制度、定期通報制度,強化“社區是我家,貢獻你我他”的觀念,充分調動在職黨員服務社區的積極性。每年還進行總結表彰,增強了在職黨員8小時內服務崗位,8小時外服務社區的責任意識。

四、創新服務平台。

  提升黨組織服務羣眾的水平他們以建設“五好社區”為目標,即信用好的誠信社區、創業好的繁榮社區、秩序好的平安社區、環境好的美麗社區和心情好的快樂社區,不斷完善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社區的措施,使社區居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生活環境不斷改善。

(一)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表率作用,創建黨員服務平台。

  他們精心打造了“黨員服務中心-黨員服務站-黨員義工服務隊”服務鏈,在街道設立黨員服務中心,在社區設立黨員服務站,在創業招商、勞動保障、民政優撫、司法治安、科教文衞、計劃生育等各項工作中,發揮表率作用,提供便民利民服務。他們發揮在職黨員的作用,成立了10支黨員義工服務隊,設計了黨課報告、技術培訓、醫療保健、法律援助等18項服務內容,利用雙休日、節假日或下班時間開展服務一條街等活動。開展黨員“六比”競賽和“六個一”活動,在比思想、比學習、比敬業、比能力、比服務、比紀律的基礎上,做一件好事、提一條合理化建議、幫助一個貧困户、培養一名黨的積極分子、爭當一名誠信市民、負責一個樓道。在這些活動中,為1000餘户居民解決了實際困難。

(二)切實為羣眾辦實事、做好事,創建民生服務平台。

  一是創建“民生信息服務鏈”。3月,他們在互聯網上建立了街道網站,開設了以就業、醫療等為主要內容的民生專欄,及時發佈信息,加強信息溝通。10月,開通了“365”民生熱線電話,與優撫醫院、公安派出所等13家單位聯手建立“民生服務議事廳”,設專人24小時接聽,並跟蹤落實,目前已接熱線電話500餘次,接辦回覆率100%;今年又與市廣播電視管理局共同建立“轄區民生新聞聯絡站”,實現了街道通訊員、社區羣眾、媒體之間的信息互動;在街道、社區醒目地段懸掛再就業信息欄,使社區居民得到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二是大力推動全民創業促進工程。組建了社區創業辦、項目辦,開展創業技能培訓、創業項目指導、創業貸款協辦等項工作。近兩年來,先後培訓下崗失業人員345人次,開發就業崗位2036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153人次。特別是為扶持下崗失業人員走上創業路,他們自主開發了“民族手工藝品”、“七彩緞”、“金達萊”等3個創業項目,促進了第三產業和社區服務業的發展。三是積極推進愛心救助服務。組織1500人的志願者服務隊伍,開展醫療救助、家政服務等義工服務活動,為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為空巢家庭提供陪護服務,為社區60歲以上老人建立了5000份健康檔案。

 (三)努力營造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創建平安建設平台。

  他們開展了街道領導接訪和“大排查、大調處、大化解”活動,在社區建立了信訪代理站,及時受理羣眾來訪,落實社區矯正人員幫扶措施。去年以來,排查調處矛盾糾紛142件,調解成功率達100%,做到了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開展“法律服務進社區”活動,為8個社區各配備一名律師,無償為居民提供法律諮詢,舉辦法律知識講座26次,法律諮詢350餘人次,提高了居民的法律意識。建立社區居委會、管區民警、專職巡邏員、居民義務巡邏員“四位一體”的社區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區兩委班子、小區議事管理委員會與社區警務室的協調互動機制,建立了17支專職和義務巡邏隊,最大限度地減少社區不穩定、不和諧因素,社區居民的安全感日益增強。

街道黨建工作典型經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