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精神人物的事蹟6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1.28W

優秀的事蹟材料是能強調人物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未來的積極展望,引導讀者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事蹟材料的準備需要精心策劃和組織,以確保準確地反映成就的重要性和影響,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精神人物的事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精神人物的事蹟6篇

精神人物的事蹟篇1

賀耀宇,男,漢族,中建六局上合國際交流中心項目工程部副部長。

賀耀宇堅守上合國際交流中心項目建設施工一線,盡職盡責投身項目建設,緊緊圍繞膠州市上合示範區建設,做“尚德膠州”的踐行者,爭做新時代中國青年,為上合示範區注入發展動能。組織開展“青年突擊隊”搶拼產值活動,與項目青年員工一道日夜堅守崗位,在保證安全生產、工程質量的情況下,全力推進項目生產進度,創造了“8天1層公寓”、“7天澆築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進行科技創新、技術質量攻關,共取得7項成果;組織青年志願服務活動,落實疫情防控、為老黨員送慰問、關愛留守兒童、幫助青年解決急難愁盼等問題,踐行企業責任擔當。

他投身建築行業已經4年,4年間他始終堅守項目施工現場,不畏艱苦,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身到項目的建設中,以高度的責任感來進行每一項工作,精益求精,力爭將每項工作做到完美。上合國際交流中心是上合示範區首個地下二層工程,基坑開挖深度超過10米,且工程地點距海直線距離僅2公里,因此基坑開挖面臨多處湧水的難題,直接影響項目正常施工。他針對基坑多處湧水現象,積極與建設單位溝通,提出增加基坑內止水帷幕和基坑外降水井的施工方案,對基坑湧水進行“外降內排”,有效解決了項目基坑湧水難題,為項目正常推進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項目組織開展“青年突擊隊”搶拼產值活動,與項目青年員工一道日夜堅守崗位,在保證安全生產、工程質量的情況下,全力推進項目生產進度,創造了“8天1層公寓”“7天澆築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為項目2021年產值目標的實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帶領項目青年團隊優化項目管理,進行科技創新、技術質量攻關。經過努力,項目榮獲青島市建築施工安全文明標準化示範工地、順利通過山東省綠色施工科技項目中期評價、公司2021年項目管理綜合考評第一名、青島市工法一項、局級工法一項、山東省工法一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2項、中建六局2021年優秀qc小組活動成果、天津市建協bim大賽三類成果、中國信息協會優秀獎、“金標杯”bim施工成果組二等成果、完成核心期刊發表文章,《關於建築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術應用研究》、參與行業標準技術規範編制1項——《建築採暖用相變蓄熱地板幹鋪技術規範》,以上創新創造共形成技術創效500餘萬元。

在項目疫情防控工作中,他積極帶領項目青年羣體落實項目疫情防控工作,每日檢查出入口測温登記、進出場人員排查、生活區消殺、防疫資料更新、組織項目全體人員核算檢測等,每項工作他都帶頭落實,躬身力行,任勞任怨,從不抱怨。

他積極踐行“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為項目周邊老黨員送慰問,聆聽老黨員講黨史,使青年團隊更加堅定理想信念;他組建上合項目“混凝土”樂隊,為留守兒童及工人兄弟表演,為他們送去關愛,讓愛不再留守;成功開展“建證”品牌志願服務活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成功開展“我為青年做件事”主題實踐活動,幫助青年團隊解決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提升了青年團隊的歸屬感、幸福感,成功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服務青年的生動實踐。

精神人物的事蹟篇2

1986年,周東紅進入涇縣宣紙廠做撈紙工。由於技術不熟練,他每天起早貪黑進行練習,虛心向撈紙廠的老師傅們學習,漸漸掌握了技術。他還給自己制定了比每天要求的工作量再多50%的目標,常常凌晨1點起牀,一天工作時間超過17個小時,手也因為長期浸泡在水中脱皮潰爛。他做這一切,只為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產出的品質。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東紅的技術不斷提升,能穩定控制不同品種紙張的分量,正品率達到99%,還被抽去撈制古藝宣、乾隆貢宣以及大國工匠等高檔宣紙。

在自我提升的同時,周東紅也將宣紙傳統制作這一非遺技藝的傳承放在心上。他悉心培養徒弟,將經驗傾囊相授,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傳承人。

他還為撈紙技術的革新獻計獻策,在製作一種名為“扎花”的宣紙時,他幾乎住在了廠裏,沒日沒夜地進行試驗,不僅夢裏都在撈紙,連生病打針時也不忘翻閲相關材料。在周東紅眼裏,復原傳統宣紙製作手藝,守護中國宣紙文化是隻能趕而不能等的大急事。

儘管被譽為“大國工匠”,周東紅卻説自己對“工匠”一詞並不熟悉。他笑稱:“我只知道始終如一的專注、一絲不苟和精益求精。每天忙碌的目的也很單純。只想讓這門已經存在了千年的傳統工藝一直傳下去。”

精神人物的事蹟篇3

各位同學:

大家好!

他是一位飽經風霜而消瘦的老人,太陽親吻過他黝黑的皮膚,歲月刻在他臉上一道道皺紋,時光將他的鬚髮染成花白,他卻絲毫顧不上這些,只顧着大步邁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用粗糙的雙手,輕輕地撫摸着水稻,眼裏充滿了喜悦。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袁隆平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在一次實驗中,他所研究的雜交水稻稻穀減少了5%,而稻草卻足足增加了60%,在這時有人就説:"人要是能吃草的話,你這個水稻就大有發展了。”面對無數的譏諷,袁隆平依然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終於將雜交水稻研究成功。

每當有記者採訪他時,他總會像個小孩子樂呵呵的,他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我80歲時是80後,我90歲時就是90後。”他這種樂觀積極的心態,感染了我,對待事情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看待,所有事情都會變得美好起來。

我喜歡他從不言敗的精神、樂觀積極的態度、純樸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個真正能讓我的肚子和頭腦都吃飽飯的男神——袁隆平。

種子破殼而出,把頭伸出渾濁的泥水。它的目標從來就很明確——生長,結穗。水稻只能踏實,因為它生在水裏,也必須長在水裏,這樣沉默的生長着。終於,在黃葉遍地的季節,金燦燦的稻穗掛滿了水稻,又是成熟,又到收穫。然而,這時的它更深深地彎下了腰,在秋日中更顯沉穩,它的虔誠總是有增無減。

這個人就是袁隆平,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的身上也帶着水稻的秉性:務實,淡泊,正直。

水稻想要長得筆直,根就得抓得穩。袁隆平懂得做事先做人,也就懂得立人先立本。正直無私的人總比欺世有術的人更接近理想,袁隆平的剛正不阿正是他攀向成功的根基。

愛因斯坦説過:“不要希冀做一個成功的人,而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袁隆平的水稻人生,就是奉獻人生。

謝謝大家!

精神人物的事蹟篇4

他們雖然沒有專家、工程師般的響亮頭銜,但卻有着非凡的實踐技能和過硬的創新本領,憑藉着十年磨一劍般的鑽研精神和那股不達目的不服輸的勁頭,在平凡崗位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既是中華民族工匠技藝世代傳承的價值理念,也是我們開啟新徵程,從製造業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的時代需要。

近日,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到來之際,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聯想武漢產業基地三位產業技術一線老工匠,通過講述自己真實的創新故事,完美演繹新時代技術工人精耕細作的“工匠精神”。在這個温暖的春天,讓我們追隨這些勞動者的步伐,聆聽他們平凡卻又不凡的故事,向勞動者致敬。

李貴成:電工大拿“臨危受命”確保設備安全“零”事故

一台手機從物料進廠到貼片焊接、部件檢測,再到組裝和整機檢測,最終包裝與交付出廠,整個過程都離不開產線強電電路的精心設計和質量管控。

在武漢產業基地有這樣一位被大夥熟知的設備安全守護者,他叫李貴成。一直保持着289台設備線路安全“零”事故的記錄,在過去9年時間裏,參與了15個廠級改善項目,也因此積累了豐富的電工專業知識。

“因為我是搞設備服務的,搞設備這一行,我喜歡鑽研。”採訪伊始,李貴成就亮明瞭自己的制勝法寶。

據他回憶,建廠初期,整個廠區裏沒有橋架一片空白,沒有橋架意味着生產過程中設備線路完全暴露在外,極易造成安全隱患。上級把他叫到辦公室要求兩週內一次性架起24個橋架才能滿足生產需要。

“當時條件極其有限,最大的難題就是沒有合適的材料,技術方面很短缺。”臨危受命之際,李貴成很快組建了一個6人小組“突擊隊”,夜以繼日地作業,一項一項地去解決困難,沒有材料他們就利用原來供應商不要、剩下來的舊材料進行加工處理,研究出了一系列方便、快捷和安全的新方法出來。

“整整兩個星期我們把所有原供應商不要的材料進行手工打造,最終24個橋架按時按點完成交付作用”。

每當回想這段往事,李貴成心裏仍自豪滿滿。多年來正是憑藉着這股子拼勁和闖勁,他才成為大家公認的電工大拿。

劉元剛:主板維修“門外漢”變身質量控制“把關人”

隨着通信技術的升級換代,各種電子元器件電路信號交聯數目龐大,系統複雜度呈指數式增加,主板維修集成度高,修理難度大,多件產品故障排除,一度成為業界攔路虎。

在聯想工作16年的劉元剛主動挑起這份重擔,他告訴記者如果把主板維修比作是給病人治病的醫生,如何能快速的判斷“患者”生了什麼病,而且能馬上把“病灶”切除是制勝的關鍵,而電流類缺陷板的診斷就好比“疑難雜症”中的雜症,通常維修好一台電流缺陷板,大家會先用手挨個觸摸懷疑的芯片,觀察其有沒有發熱跡象。

一旦沒有發現,就只能“盲目”換料,維修成本高,且效率低。關鍵時刻,劉元剛迎難而上,通過對電路原理圖的仔細研究摸索,自創了電流倒灌與壓差性,並搭配紅外熱成像設備,極大程度提升了故障主板的診斷準確率,降低主板報廢及物料成本,攻克了板件測試難題。

而這一切都是從“0”開始,剛入廠時劉元剛只是一名沒有任何主板維修經驗的“門外漢”,做學徒的前幾年,由於沒有什麼基礎,只能幫廠裏的老師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輔助活。

從主板維修“門外漢”變身質量控制“把關人”,除了劉元剛對業務的熟練程度外,與他參與武漢工廠的學歷提升計劃也有着緊密關係。早在2018年,他所在的單位就和武漢知名高等院校合作,利用高校的官方學習中心,給工廠員工提供一個學歷提升平台,劉元剛順利完成了華中科技大學的繼續教育專科學歷。

此後的歲月裏,他潛心學習紮根生產一線,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從認識各種類型的產品開始到精通主板上的元器件,熟悉工作原理,變身質量控制“把關人”,如今成為行業內標杆式維修技術人才。

甘友琴:上天鑽地“女漢子”被稱工廠“活地圖”

車間、倉庫、辦公區。.。.。.經常看到一位健步如飛的女工程師,時而跟電、氣、網打交道,時而又跑工地指揮作業,工友們給她起了一個外號上天鑽地的“女漢子”。她就是甘友琴,主要負責廠房設施規劃和現場改善,在武漢工廠工作的8年,從一名基層班組長成長為專業的ie技能專精技師。

2019年,武漢工廠的車間、倉庫、辦公區等車間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升級規劃,這項任務落在了甘友琴身上,除了要跟電、氣、網打交道,還得天天跑工地做實地勘測,同組的6人中也僅有她一位女性。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拿着一大本建設圖紙穿梭在各車間瞭解車間線體和機房的電、氣、網、gps、測試信號等配置要求,每天在車間至少走上2萬步,對於隱蔽管線,我逐一核對和定位”,接受採訪時甘友琴説,為了能夠方便查找,根據工廠建築特點,創造了“甘氏標記法”,結合網格法,將建築中的1萬多個水、電、氣點和上千條電纜走向入心入腦。

“我相信在工作和技術上,沒有男生女生之分,只有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甘友琴介紹,如今廠區7棟建築,20萬平方米里每個車間多少面積,多少生產線,每條生產線多少網絡和電氣配置她均熟記於心,只要有新的規劃和故障排查,她都能隨時找到精準定位點。

勤能補拙,熟能生巧。六年下來,雖然記不清自己寫壞了多少支筆,走壞了多少雙防靜電鞋,但卻留着6大本自己手寫的工作筆記,這些筆記本在後來的工作中,都成了攻堅克難的制勝法寶。

漸漸地工友嘴裏那個“女漢子”的稱號也變成了工廠活的“gps”。.。.。.

勞動創造價值,勞動開創未來。5月1日,勞動節,既是全國人民的小長假,也是各單位勞動者忙碌堅守的奮戰日,無數產業一線的勞動者用辛勤的汗水詮釋着“勞動最光榮”的深刻涵義。

此次採訪聯想(武漢)產業基地的三位一線老工匠,他們雖然沒有專家、工程師般的響亮頭銜,但卻有着非凡的實踐技能和過硬的創新本領,憑藉着十年磨一劍的鑽研精神和那股不達目的不服輸的勁頭,在平凡崗位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在產業一線。

在這激情似火的五月,那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成為勞動節所有為美好生活而努力的人最美的縮影。致敬每一位勞動者!

李佳峯同志入職15年來,經我院不同單位、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多個崗位歷練,尤其近幾年擔任領導幹部職務後,該同志展現出過人的工作能力和優秀的品格特徵,贏得了各級領導和同志們的肯定,主要事蹟如下。

一、以職責為己任,無懼困難與壓力。

在擔任行保處副處長後,他積極參與到院棚改工作之中。我院棚改項目歷史複雜,政府相關部門也已發生較大人事變化。在唐希維處長的指導下,李佳峯同志為有效開展工作,能把問題説清楚、講明白,他查閲大量資料,深入瞭解歷史全貌,對參與過我院棚改項目的人員進行交流,最終客觀瞭解了項目停滯的直接原因與根本原因。在隨後按政府要求的各項彙報中,他都能詳細、公正介紹我院棚改情況,贏得了政府部門的理解與信任。在唐希維處長的帶領下,我院棚改項目取得了以2013年土地掛牌價格進行出讓的實質性突破。

二、以民生為初心,為百姓辦實事兒。

我院一直是院家屬區的管理主體,由於小區老化,房屋買賣和人員流動,當時該小區的治安情況、環境衞生、設施條件正逐步惡化,羣眾滿意度處於逐年下降趨勢。為了讓家屬區百姓能住的放心、生活的安心,行保處上下一心,在處長的帶領下,李佳峯同志與行保處的同志開始了長達近3年的治理工作。豎起了路燈,從此不再讓小區漆黑一片;設立門禁卡並安裝監控,讓百姓有安全感;規範垃圾處理方式,就此告別小區髒、亂、差,臭氣熏天情況,切斷疾病傳播隱患;改造下水,解決居民下水道返水;拓寬路面並清理消防通道,消除小區的安全隱患;維修、新建涼亭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讓百姓生活更舒心;增強綠化,使小區整體環境得到進一步提高。自從小區逐步改善後,居民們滿意度持續提高,因小區居住環境問題上訪數量,也在逐年下降。

三、以疫情為命令,不負組織厚望,圓滿完成任務。

2020年初疫情暴發以來,李佳峯同志積極響應院黨組號召,認真履行疫情防控工作職責,主動承擔大量工作。在面對我院各單位地域分佈廣,甚至在海南省也有分支機構,且地方政府政策不一,家屬區責任劃定區別大,全院職工多,春節期間人員分散等複雜情況時,他思路清晰、方法得當,組織形成了一套簡易有效的報告機制,並隨時根據各級政府政策變化調整省農科院疫情防控管理制度。他始終堅守一線崗位,敢於碰硬,並敏鋭發現各類問題,立即制定應對措施,同時和社區、醫院、公安等社會職能部門搭建對接機制,隨時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在面對各級領導的檢查、抽查、暗訪時,他都能“講清楚,説明白、做到位”,我院家屬區卡點工作得到了黑龍江省委副書記陳海波的點名表揚。

袁媛,女,1982年出生,於2005年進入農業科學院信息中心工作,2013年任職於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辦公室。15年來,袁媛同志始終懷揣一顆熱忱的“匠心”,一步一個腳印的勤懇奮鬥在每一個崗位上。多年來,她始終把思想政治學習擺在突出位置,吃苦耐勞、勤勤懇懇、敢説實話的精神和能辦實事的優良品質,工作作風嚴謹,能夠嚴守黨的紀律,自覺遵守廉政準則的各項規定,在工作中嚴格按規矩辦事,積極樂觀、踏實肯幹,對待工作盡心盡力。

辦公室工作千頭萬緒、紛繁複雜,要保證政令暢通,面面俱到,需要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袁媛同志始終將“勤、慎”作為自己工作的標準牢記心中。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做好各項工作,加班加點,隨叫隨到是辦公室文件工作的常態,只要工作需要,她一定在第一時間趕到單位。在處理日常繁雜工作中,她認真思考,在文件管理方面,她精益求精、以心“護文”的職責使命,嚴把辦文環節,確保全院公文的準確、規範、嚴謹;接收各級來文數十萬餘件,發送各類通知近萬餘件,將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貫穿於文件保密、簽收、登記、簽發、傳閲、歸檔、督辦、落實等環節,使我院公文運作工作多年來無延誤、無遺漏。多年來,嚴把文件運轉“時”“度”“效”三要素,對全院重點工作事項,尤其是對省領導批示、院領導批示,把握聞令而動求“時”、通權答變求“度”、走深走時求“效”,進行了“點對點”“一對一”式督辦落實,累計開展督辦事項千餘次,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迴音。在服務管理方面,堅持“嚴謹、高效、規範”的原則,始終堅持規範化,堅持“小事不小”的原則,有序開展網絡信訪疏導工作;加強統籌協調,保障處裏常態化工作有條不紊。

袁媛同志除了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對待同事熱心幫忙,多次被評為院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並獲得“三個好把式”的榮譽稱號。獲得了領導的認可與廣大同事們的好評,面對大家給予的認可,她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勤奮鑽研。始終以歸零的心態認真學習,用心琢磨、悉心對待“新時代、新形勢”下的“三服務”工作。堅持匠風,精益求精。把高標準要求自己,用力用心做好每一項服務工作。力爭辦文辦成精品、辦會辦成樣板、辦事辦得圓滿,為全院科研管理工作做好最有利的保障!

精神人物的事蹟篇5

洪家光始終秉持航發人“國家利益至上”價值觀,以實幹踐行初心,在生產一線創新進取、勇攀高峯。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壽命和安全性取決於葉片的精度,他潛心研究葉片磨削加工的各個環節,自主研發出解決葉片磨削專用的高精度金剛石滾輪工具製造技術,經生產單位應用後,葉片加工質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的技術進步。憑藉該項技術,他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工作崗位上,他先後完成了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多個生產難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飛機打造出了強勁的“中國心”。

他以國家級“洪家光技能大師工作室”和省級“洪家光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平台,先後為行業內外2000餘人(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親授的13名徒弟均成為生產骨幹,其中1人獲“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他先後完成工具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84項,個人擁有8項國家專利,團隊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助推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水平提升,積極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動力夢”貢獻力量。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楷模,他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2020年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洪家光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宣讀倡議書

精神人物的事蹟篇6

作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傑出代表,工作30年,李萬君憑藉自己精湛的技藝成為公司轉向架製造中心的焊接大師、首席操作師,同時還獲得了中華技能大獎,被人們稱為工人院士。但他更看重師傅這個名稱:經他培訓的400多名學員,全部考取了國際焊工資格證書,為打造一批大國工匠儲備了堅實的新生力量……談感動——他見證高鐵技術從追趕者變成了領跑者成為squo;感動中國squo;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榮幸,這個榮譽不是我個人的,而是整個中車、是我們吉林省的。作為第一代高鐵員工,我見證了高鐵技術從追趕者變成了領跑者,我驕傲,我自豪,同時也感覺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在得知自己成為感動中國xx年度人物時,李萬君深情地説。高鐵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誤,我們要堅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使我們的團隊技術更加成熟,保證高鐵又穩又快地奔跑,同時創造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他説,他就是一名技術工人,離開了生產一線啥也不是。他這輩子很幸運,能分配到長客,趕上了高鐵發展的時代,才讓他這樣的技術工人有機會回報企業,報效國家。所以,他下決心幹好高鐵,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讓每一個技術工人都能當上創新主角,像動車組一樣,節節給力,人人添彩,到時候讓老外給咱中國人打工!學手藝——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我現在一聽焊接的聲音,就知道哪個徒弟或是員工哪個地方焊得不好,焊縫是寬還是窄、焊接質量好不好……———這樣的境界,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才能達到的。1987年8月,19歲的李萬君職高畢業後被分配到長春客車廠(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車間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當工人,和他一起入廠的還有28個夥伴。一進焊接車間,火星子亂蹦,煙霧瀰漫,刺鼻嗆人。焊工們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槍噴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時,穿着幾斤重的裝備幹完活出來,全身都得濕透。這樣艱苦的條件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下來的。一年下來,和他一起入廠的同事調走了25個。但他,依然選擇了留下來。廠裏要求每人每月焊100個水箱,他就多焊20個,一年下來,兩年一發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夠穿,他就到市場上自己掏腰包買。除了跟着師傅學習,他一有時間就跑到其他師傅那兒看,有問題就問。一開始,一些老師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師傅們發現,這個小夥子凡事問過一次,就會舉一反三。不知不覺中,李萬君的焊接手藝在同齡人中已出類拔萃。入廠第二年,李萬君就在車間技能比賽中奪冠;xx年,他在中央企業焊工技能大賽中榮獲焊接試樣外觀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長春市焊工技能大賽榮獲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華技能大獎。攻技術——把焊槍下的產品昇華成藝術品為了攻克各種各樣的困難,他成立了一個攻關團隊,遇到焊接難題,整個團隊都會羣策羣力,攻堅克難,將技能和智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xx年,李萬君根據異種金屬材料焊接特性發明瞭新型焊鉗,獲得國家專利並被推廣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單層軌道客車轉向架橫樑環口焊接難題中,李萬君再次挺身而出,經過不斷試驗摸索,成功總結出了氬弧自動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驟,一舉填補了我國氬弧焊自動焊接鐵路客車轉向架環口的空白,也為我國日後開發和生產新型高鐵提供了寶貴依據。xx年,針對澳大利亞不鏽鋼雙層鐵路客車轉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萬君衝鋒在前,總結出了拽槍式右焊法等20餘項轉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決了批量生產中的多項技術難題,累計為企業節約資金和創造價值800餘萬元。xx年初,中車長客股份公司試製生產我國首列國產化標準動車組,轉向架很多焊縫的接頭形式是員工們從未接觸過的。其中轉向架側樑扭杆座不規則焊縫和橫側樑連接口斜坡焊縫質量要求極高,射線檢測必須100%合格,不允許有任何瑕疵。由於不規則焊縫接頭過多,極易造成焊接缺陷,使這個部位的焊接成為制約生產順利進行的卡脖子工序,影響了標準化動車組的研製進程。李萬君馬上主動請纓,以攻關團隊李萬君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主要陣地,經過反覆論證,多次試驗,最終總結出交叉運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質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這項焊縫接頭過多導致焊縫射線檢測難以100%合格的難題。xx年7月15日,中車長客股份公司試製生產的兩列中國標準動車組,以420公里時速成功進行會車實驗。列車以相對時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過,這還是世界第一次。實驗的完美表演,將再一次贏得海外市場的關注、以及相關合作國家的青睞,成為開啟國外高鐵市場的一把金鑰匙,為中國高鐵走出國門奠定堅實的基礎。其實,我的追求很簡單,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標準熔到骨子裏,把焊槍下的產品昇華到極致,從而形成一件件藝術品……李萬君説。憑着一股子不服輸的鑽勁兒、韌勁兒,他參與填補了高速車、鐵路客車、城鐵車轉向架焊接規範及操作方法的幾十種國內空白,先後進行技術攻關100餘項,其中21項獲得國家專利。帶徒弟——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師傅帶徒弟十分厲害。我記得xx年引進高速動車組技術時,我們的水平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師傅一人能焊出來,人手嚴重不足。為了完成任務,他只用半年的時間,就將焊工全都培養了出來,400多名學員全部考取了國際焊工資格證書,這在整個培訓史上也是一個奇蹟……李萬君的徒弟謝元立回憶。李萬君認為,單單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夠的,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帶徒弟方面,師傅毫無保留,甚至還根據學員的體態胖瘦、走路姿勢、運槍習慣等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案,親身示範。謝元立説,師傅帶出的20多個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術骨幹,其中10多人已成為吉林省首席技師。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師工作室,被國家勞動部授予李萬君大師工作室稱號,5年來組織培訓近160場,為公司培訓焊工1萬多人次,考取各種國際、國內焊工資質證書xx多項,滿足了高速動車組、城鐵車、出口車等20多種車型的生產需要。李萬君不僅承擔為本單位培養後備技術工人的重任,還利用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這一平台,為外單位的技術工人無私傳承技藝,3次被長春市總工會聘為高技能人才傳藝項目技能指導師。截至目前,李萬君已為吉林省、長春市以及省市工會對口援疆地區的兄弟企業培訓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國高鐵事業發展進程中,李萬君實現了從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國高鐵焊接專家的蜕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