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1W

我們可以根據教案來評估課程的實施效果,從而進行教學的調整和優化,通過不斷修改和完善教案,我們提高了教學質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篇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1

教學內容:

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等。(課本第114頁的第7、8題,練習二十五的第8、9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正確地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並能正確、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權單位。

2、能理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較熟練地進行運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知識梳理

教師:同學們。你們在面積這一單元中都學到了哪些知識?你們知道了什麼?讓學生充分發言,説一説學到了什麼,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教師結合學生髮言,進行引導、歸納。

板書:面積與面積單位、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三、要點複習

1、面積與面積單位。

(1)什麼是面積?(或你所知道的面積是什麼樣的?)

學生結合具體事物(如:書面、桌面等)説明什麼是面壩,然後教師出示面積概念。

幻燈出示: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物體表面"學生可以理解,對於”封閉圖形"教師可畫出一些圖形讓學生判斷。如:哪些圖形可以表示面積。

通過練習,使學生明確"封閉圖形"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面積與周長的比較。

教師取一個長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邊長。問:要求這一週的長度,是計算面積嗎?為什麼?

使學生明確“封閉圖形”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簡單換算。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8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

地積單位進率:l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長、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1)請學生説一説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板書長方形面積=長×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2)面積計算。

出示圖形學生獨立計算,然後校對。

完成後,讓學生再算一算它們的周長。然後提出問題這個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相等嗎?為什麼?先由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師進行分析、總結。

四、課堂活動

課本第114頁的第7、8題。

請學生先估算,並把估算結果填在表中,然後再進行測量和筆算。最後將測量並計算的結果與估算進行比較,看看誤差多少。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五第8、9題。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2

三年級數學《面積和麪積單位》教案

柏道路國小 王曉燕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1~74頁。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教學重點:面積的意義,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單位是怎樣定義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概念

1.讓學生猜教師身高,師生交流,由此引出長度單位:釐米、米以及分米。2.激活關於長度單位實際長短的觀念:誰來比劃一下這些單位有多長。3.指出:用它們可以測量物體的長度。

4.引入: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和長度單位,今天在這基礎上學習新的本領。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積的意義。(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們的課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們的課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這些都是物體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②課桌面和黑板面哪個大?

③課本封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見下圖),這些都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概括面積的意義。

問: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麼呢?看看書上是怎麼説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4)運用“面積”這個術語,敍説比較常見物體大小的結果。2.認識面積單位。(1)設疑。

①出示兩個長寬各異的長方形(即課本第71頁下面的兩個長方形,其實際大小分別是7×2平方釐米和5×3平方釐米),讓學生體會用觀察、重疊的方法難以比較它們的大小。

②請學具來幫忙。給出三種學具(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徑1釐米的圓)讓學生選擇。

③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最合理的方法。解決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2)認識統一比較標準的必要性。

①進一步激疑,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信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問。

②啟發學生説出解決方法。(3)帶着問題自學課本。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説説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

(4)彙報學習收穫,得出三個常用面積單位的規定,並形成常用面積實際大小的觀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 ②同桌兩人互相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已畫好練習本大小的格子),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

三、鞏固概念

1.完成課本第74頁“做一做”。2.完成課本練習十八第1、2題。

3.請你參加圖案設計大賽(即課本第75頁的數學遊戲)。

啟發:你能拼擺出更多、更新穎、更有趣的圖形嗎?展示學生的作品,啟迪思路。學生動手操作(或回家完成)。

四、本課小結(略)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溝通口算與筆算的聯繫,更好地理解兩位數乘一位數(百以內),幾百幾十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2.在比較中,引導學生溝通個位相乘滿十(或幾十)與個位相乘不滿十(或幾十)兩類口算,概括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的基本方法。

3.通過一定題量的課內練習,形成較熟練的口算技能。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百以內)口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兩位數、幾百幾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課前談話

師:老師有兩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想和大家一起聊聊。

師:看,小剛,小紅,每人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會有什麼結果?(交換後每人還是1個蘋果。)那麼,如果小剛和小紅,每人都有一種想法,交換一下,會怎麼樣呢?(交換後每人會有2種想法。甚至受到別人啟發,你還會有第3種、第4種想法呢!)

師:今天的數學課,老師希望看到小朋友們積極開動腦筋,大膽舉手發言,和大家多多分享你腦袋裏的想法,好嗎?哪怕是不小心做錯了,也不要緊,因為,有可能你的錯題中有着精彩的想法呢,更何況,你的錯題,可是對全班小朋友最好的提醒呢!

師:上課

活動2【導入】一、揭示課題,交待學習任務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乘法口算。(板書:乘法口算)

課件呈現所有10道口算題

15×3= 18×2=

19×5= 130×4=

130×6= 5×17=

46×2= 180×4=

12×8= 24×4=

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會口算很多乘法題了,今天要學的是怎麼樣的呢?看,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算的`所有的口算題(停頓4秒鐘)。看了這些,你有什麼想説的?

生:好多啊!

師:密密麻麻,是挺多的。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我們解答了某道題,電腦就會把它擦去,獎我們一個大拇指,慢慢地,慢慢地,屏幕上留下的題目會——越來越少,大拇指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直到最後,怎麼樣?)

師:這麼多題,你選一道試試看吧?

活動3【講授】二、例題教學

(一)例1:15×3

師:有沒有選15×3的?等於幾?我們又是怎麼算出這個得數的呢?

師:把你的想法寫在練習紙的反面。(寫完的,可以輕輕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巡視,找學生的典型作品,記錄在白紙上。

學生逐個介紹。

●① 15

× 3

45

●② 10×3=30 5×3=15 30+15=45

●③ 5×3=15 10×3=30 30+15=45

溝通各種方法

師:比比②和③有什麼想説的?(一樣。都是把15分成10和5……只不過,一個是從十位算起,一個是從個位算起。)

師:用這樣的眼光來看看豎式,發現什麼?(也一樣,豎式只不過是口算方法的另一種簡潔的記錄方式而已麼。)

師:我們藉助方塊圖,一起再來看看。(可以先算3個10,也可以先算3個5,最後把它加起來即可)

(二)專項練習(幾乘幾=幾加幾)

師:口答一組

師:我們自己來練一組吧。

(三)幾百幾十乘一位數

師: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大屏幕上好像有一些不一樣的題目哎。

(選出如下9題)

師:以130×6為例,你怎麼算?

生1:……

師:為什麼可以這樣算呢?

引導學生:13個十乘6,得78個十,就是780。

師:看,原來算130×6的時候,我們心裏想的還是13×6啊!難怪大家覺得不難呢。

師:用這樣的方法完成練習第2題(如上9道)。

活動4【練習】三、鞏固練習

1.幫小馬虎找錯誤

師:小馬虎也在學口算,看,這是他做的5道題。(你幫他檢查一下)

46×2=82 28×3=74 350×2=700 14×7=98 17×4=98

(沒有進位) (進錯位) (對) (對) (錯)

師:謝謝大家幫助小馬虎找出了錯誤。幫助別人總是快樂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有收穫哦,小馬虎的錯誤給了大傢什麼提醒呢?(進位、看清數字)

2.算一算,比一比

師:剛才小馬虎遇到的雙胞胎題目,是不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示:1□×□

師:你想不想也編這樣的雙胞胎題目來試試呢?

師:找到練習紙第2題,先編題,再算。(2組)完成後,同桌互批。如果有困難,可以舉手求助。

(師巡視,把典型題目收起來,包括1組不進位和4組進位,抄到黑板上。)

3.黑板上題目搶答

師:看,老師從你們那兒選了幾題抄在這兒,咱們一起來搶答。先在心裏想好得數,等老師點到這題,你再報得數。

不進位、進位對比,溝通方法,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

師:通過搶答,你可發現,這些口算題,有些算起來方便,是哪些?(它們是不進位。)

師:這些進位的口算,是今天新學的。(板書:進位)這些不進位的,是上學期學過的。(指某一題)我們又是怎麼算的?

師: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一樣的)怎麼一樣,説具體。

師:兩位數乘一位數,不論是進位的還是不進位的,都是把兩位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加的形式,把它們分別和另一個乘數相乘,然後把積相加。

師:真了不起,在學新知識同時,還能溝通舊知識。把新知識和舊知識溝通起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哦,希望以後大家也能多多使用。

4.口算卡片

(1)教師出示卡片(學生記錄得數,再校對)

(2)4人小組口算卡片練習題(出示小組學習要求,後練習題)

活動5【活動】五、課堂小結

有什麼收穫?有什麼印象特別深刻?

活動6【作業】六、課堂作業(解決問題)

用今天的口算本領解決問題。(口答)書本p43第3、4題。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4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説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説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説教法和學法

我選擇的基本教法、學法有: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六、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環節中,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 “物體表面”的經驗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為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説?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為。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説説什麼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説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裏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説過:“要善於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5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兩班共有學生們78人,從整體上看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有80%的學生們能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但只有20%的學生們思維敏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基礎知識較好,思維比較發散,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在課堂上能積極思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還有20%學生們在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都不是很好,其中有一小部分學生們不善於學習,不願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沒有好的學習習慣,自我控制能力不夠,注意力不集中。基礎知識較差,口算水平,無論速度上還是正確率上,都有待提高;學習方法上,更要進一步加強,他們面對有難度的問題,只知道生搬硬套。特別有三四個學生們在數學的學習上不知道怎麼學習,基礎知識很差,每次考試也就60--70分,經常不及格。另外還有極少部分學生們學習狀態不穩定,還需要老師和家長做好思想引導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以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乘、除法計算仍然是國小生們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

從本冊開始引入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此時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提高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們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併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與方向和麪積兩個單元,這是本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為發展學生們的空間觀念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們初步形成辨認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過現實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們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探索並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一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進一步擴大計量知識的範圍,除了面積單位的認識外,還安排了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及24時計時法。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們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並通實際操作與具體體驗,培養學生們估計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的意識和能力。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們初步學習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教材向學生們介紹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看這兩種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通過學平均數的含義和簡單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實際應用,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個單元,專門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們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學習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並能應用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們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學根據學生們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悦,培養學生們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並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瞭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瞭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具體措施

1、創設一個自由、開放、安全的學習氛圍,從而拓展學生們的思維點擊,學生們的創新火花。

2、課堂上引入開放性的例題,使學生們在探索中促進發散和求異思維的發展。

3、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組織形式,採用問題式教學與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來揭示知識的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問題與合作交流中學會互相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流能力。

4、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們大膽質疑。

5、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們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拓展練習,課堂上準備一些不同層次的練習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潛力。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6

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面積的概念是貫穿於整個單元的核心內容,是學習其他相關內容的重要基礎。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面積的意義,紮實地掌握面積單位,本節課在設計上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巧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曾經説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才有動力。

新課伊始設計了阿凡提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為了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通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每解決一個矛盾,就向目標邁進一步,最後想到需要有統一的標準,就自然地引進了面積單位,而且對後面講的人們規定的常用面積單位也就容易理解了。這樣,不斷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探究之中,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

2.注重對面積概念認識的全面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身邊熟悉物體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在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時,讓學生明白不僅物體的上面、正面有面積,側面也有面積,在比較兩個曲邊圖形以及摸橘子的表面時,明確曲邊圖形、曲面也有面積。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的概念。動手摸面和體會面的大小也有利於與前面學習的長度進行區分、比較。

3.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實踐,感受用面積單位表徵面積。

通過讓學生用三種不同的圖形測量兩個長方形的面積這一過程,從而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合理性,進而學習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受不同單位的大小,並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米尺 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形彩紙(面積分別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邊三角形)

學生準備 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形彩紙(面積分別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邊三角形)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阿凡提嗎?讓我們聽一聽阿凡提的故事吧!

課件播放:……巴依老爺想無償佔有阿凡提的院子,可阿凡提不同意。因此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最後,阿凡提和巴依老爺簽了一份契約:“將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元錢賣給巴依老爺。明日就將院子的60米交給巴依老爺,永不反悔。特此證明。”第二天,阿凡提接過巴依老爺的10元錢,哈哈大笑,巴依老爺這才大呼上了這份契約的當。但他只能白白付出這10元錢了。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份契約有什麼問題嗎?

預設

生1:我覺得問題出在60米上,因為60米只表示長度。

生2:60米表示線段的長度,巴依老爺只能得到一條線段那麼細的地,就等於沒有得到。

師:你知道這份契約到底該怎麼改才是正確的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巧妙引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

⊙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師:同學們,你們小時候很喜歡玩拍手遊戲吧!今天,誰來和老師拍手?在拍手時,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請大家比一比,是老師的手掌面大,還是你們的手掌面大呢?在生活中,很多物體的面和手掌面一樣,也有各自的大小。

1.感知面積的意義及物體表面的面積。

(1)觀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國旗的表面,説説哪一個面比較大。

學生髮言之後,教師明確: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國旗表面的面積。

(2)數學書的封面和課桌的桌面哪個大?大一些還是大得多?再看看課桌的桌面與地面,你有什麼話要説?

(3)生活中的物體都有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在數學中,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板書:面積)

(4)(師再次摸數學書的封面)誰能像老師這樣摸一摸,説一説?桌面的.大小就是什麼?什麼是黑板表面的面積?什麼是教室地面的面積呢?(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比黑板表面的面積小)

(5)(師拿出數學書)剛才我們説課桌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説課桌桌面的面積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得多。反過來可以怎麼説?(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比課桌桌面的面積小得多)

(6)手掌的面積指的是什麼?腳掌的面積呢?你還能舉例説一説身邊物體表面的面積,並比一比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嗎?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説一説,知道了物體表面的面積有大有小。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説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麼,進而歸納出面積的意義。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並用豐富的實例,幫助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

2.感知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這裏有四個圖形,有一個圖形與其他三個圖形不同,你發現了嗎?(課件出示三個封閉圖形,一個不封閉圖形)

説明:不封閉圖形的大小是不確定的,要研究圖形的大小,這個圖形必須是封閉的。

師:大家能看出另外三個封閉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圖形的面積小嗎?

小結:看來不但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封閉圖形的面積也是有大小的。

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什麼叫面積嗎?

(生髮表意見後,師出示課件並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3.用豐富的實例,進一步完善對面積的認識。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説説哪一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2)觀察下面兩個圖形,説説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3)為學生提供一個橘子,請學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説説什麼是橘子表面的面積。

(4)將數學書按不同方式擺放,説説封面面積的大小是否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