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間奏曲教案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4W

認真寫好教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間奏曲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間奏曲教案8篇

間奏曲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在圖譜的幫助下,能夠用|ⅹ ⅹ|ⅹⅹⅹ|和|ⅹⅹ ⅹⅹ|ⅹⅹ ⅹ|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2、通過活動,體驗打擊樂活動的快樂。

活動重點:

用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活動難點:

節奏型|ⅹⅹ ⅹⅹ|ⅹⅹ ⅹ|的伴奏。

活動準備:

奶粉桶

筷子

圖譜

音樂《愛我你就抱抱我》

幼兒已有的歌曲《愛我你就抱抱我》的`經驗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以歌舞的形式入場,以調動幼兒的情緒。

2、先請幼兒傾聽一遍歌曲,然後用自己的身體部位隨着歌曲打節奏,讓幼兒初步感知歌曲節奏。

(1)下面請小朋友們安靜地仔細地聽一遍歌曲。

(2)你能用你的小手打出這首歌的節奏嗎?請你們自己來試一試。

(3)我們的身體上除了我們的手可以打出這樣的節奏,還有哪裏可以打出節奏?(腳)那老師唱着歌曲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4)小朋友們,剛剛我們分別用手和腳打出了好聽的節奏,那我們現在把手腳結合在一起打出歌曲的節奏吧。

3、教師出示圖譜|ⅹ ⅹ|ⅹⅹⅹ|,引導幼兒在認識基本圖譜的基礎上打出相應的節奏和歌詞結合起來。

4、教師出示圖譜|ⅹⅹ ⅹⅹ|ⅹⅹ ⅹ|,請幼兒嘗試打出相應的節奏並和歌詞結合在一起。

5、教師出示“樂器”—奶粉桶,教師引導幼兒熟悉奶粉桶這個小樂器。

6、請幼兒用奶粉桶嘗試為歌曲伴奏。

7、請幼兒用“樂器”,客人老師用手,一起為歌曲伴奏。

8、活動結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能發出好聽的聲音,我們一起去校園裏找找吧。

間奏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閲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瞭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徵。

2、理解詩歌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

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設想】: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全詩運用象徵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繫,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台。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對於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藴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徵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徵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藉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板題】:

3、星星變奏曲

江河

二、介紹朦朧詩: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為代表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朦朧詩孕育於“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慄世徵)等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湧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藉助象徵、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三、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於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裏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四、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全詩,學生聽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提示:《星星變奏曲》抒情細膩,意境優美。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構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和濃郁的詩意氛圍。朗讀時要感情飽滿,注意音量、語速和詩歌內趨力的和諧。

2、學生參考課本後播音員丁建華所淡的朗讀感受。自由誦讀全詩,體會詩中的情境意藴。

五、新課講授:

1、詩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覆的詩句?提示學生,這些反覆的詩句就是結構標誌,並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

2、分析:“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是否定句。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後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物象的不同。

明確: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睡蓮、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學生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明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藴。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課堂小結】:

這首詩歌含蓄朦朧,意境優美。詩人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作業佈置】:

研討與練習二、三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__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繫,並在鑑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間奏曲教案篇3

一、導入新課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説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麼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 )閃爍( )朦朧( )覆蓋( )疲倦( )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1)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3)誰願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説出來嗎?

間奏曲教案篇4

1教學目標

1. 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 。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4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6人。本班學生的年齡大部分在16歲左右,也有少數偏大的學生,年齡結構比較正常。本班學生多都來自周邊地區,其中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學習態度也不夠端正。本人於20xx年9月1日接手該班的班主任工作兼任教該班的語文課程,就二年半的觀察和了解,在以下幾個方面積累了一點素材,現逐一分析如下:

一、道德品質方面

我班學生就總體來説,大部分學生活潑、機靈,待人有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同學之間也團結友愛,極少有打架鬧事的事件發生,也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老師的教育能虛心接受,且知錯就改。

二、紀律方面

我班整體紀律較好,課堂上能專心聽講,上課講話做小動作的學生較少。也有個別學生坐不住,就是趴在桌子上。作為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教育引導,並間隔提醒,讓他們慢慢養成專心的習慣。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想方設法創設有效情境,讓課堂更生動,更有趣,符合他們的認知特點,對上他們的口味,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學習上來。從而創造一個安靜、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

三、學業成績方面

我班學生學習熱情高,但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方法不夠得當,勤奮度不夠高,且有部分學生比較懶惰,作業不能及時完成。

四、身體狀況方面

整體來看,本班學生大部分好動,身體素質普遍很好。只有個別學生抵抗力較差,愛生點小毛病,在今後的班主任教育教學工作中,主要是在體育鍛煉方面對學生進行耐心開導,堅持正面教育,讓學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均衡營養。平時加強鍛鍊,認真積極的上好體育課,不斷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

五、家庭背景方面

我班學生家庭背景比較單純,學生均來自農村,父母在外打工或經商,由爺爺奶奶在家照管。此種類型的學生,由於家長在外忙於掙錢,對於子女的學業過問極少,更談不上輔導、督促了,導致這部分學生的成績出現明顯滑坡。

通過掌握的材料再加以分析,以便指導我今後工作有效深入地開展。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字詞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星星變奏曲

解析 課題

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

一 積累有關描寫星星的詞語

二 概括這兩節詩的大意。

1 節詩:黑暗籠罩大地,嚮往光明世界。

2 節詩: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三 學生再讀全詩,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義:

夏夜——柔軟得像一片湖

鳥——像星星一樣,落滿枝頭。

四 理解這些意象的含義:

1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馨如夢的美好感覺。

2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枝頭”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景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得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和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的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 .苦難的詩;凍僵的夜晚;被風吹落的星星

理解: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顫抖,是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顆又一顆的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無情。

5.“寂寞地燃燒”又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獨,燃燒代表犧牲。

五:總結:

詩中的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他對光明的渴望。

六:作業 :

1 仿照這首詩:“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期盼。

2 根據要求寫兩段話。每段話都要包括下面三個詞語,且不少於40個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繪一種情景。

(2)表達一種感悟。

間奏曲教案篇5

【活動設計】

奶粉桶是班級小舞台活動區中孩子們共同收集的道具,每天看着孩子們快樂的敲打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時,老師設想怎樣讓孩子們在隨意敲打奶粉桶的過程中,通過有意識的引導讓孩子感受樂曲中節奏的變化,獲得相關節奏的知識,並讓孩子體驗利用日常物品敲敲打打為樂曲伴奏的快樂,於是設計生成了這節打擊樂活動《奶粉桶變奏曲》。

【活動目標】

1、感受利用奶粉桶進行樂曲打擊表演的樂趣。

2、熟悉歌曲的旋律與節奏,看圖譜探索、嘗試用奶粉桶的不同部位進行打擊。

3、在熟悉| xx x |節奏型基礎上,掌握| x x | xx x |、| xx xx | xx x |節奏型,能隨樂合拍打擊表演。

【活動準備】

1、已熟悉音樂並會進行歌曲表演

2、奶粉桶、筷子等

3、| x x | xx x |、| xx xx | xx x |節奏型圖譜,完整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一、表演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幼兒進行歌曲表演,回顧、熟悉音樂

師:昨天我們學唱了一首好聽的歌曲《愛我你就抱抱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表演給客人老師們看看!

2、教師出示奶粉桶,進行打擊樂表演,激發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要用一種特殊的樂器來表演這首歌曲。能猜出來是什麼嗎?你們看,這是什麼?(奶粉桶)下面請看表演,音樂!

師:奶粉桶也能當樂器好不好玩啊?你們想試試嗎?試一試敲一敲奶粉桶的桶身、蓋、底,聽聽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請你們自己選一個吧。

二、看圖譜探索、嘗試用奶粉桶的不同部位,進行| x x | xx x |、| xx xx | xx x |節奏型打擊練習

1、探索瞭解奶粉桶不同部位的音效

師:有小朋友發現筷子上的藍色標記,就我們手握着的地方!

師:你敲的是哪裏呀?你們感覺敲哪裏好聽?桶蓋敲起來像什麼聲音?桶身、桶底聲音感覺什麼樣?怎麼拿桶敲出來的聲音才好聽呢?

2、出示圖譜1,打擊| xx x |節奏

師:瞧,老師帶來一張節奏圖,你們認識嗎?你們能用奶粉桶打出這個節奏嗎?

3、出示圖譜2,打擊| x x | xx x |節奏

師:那我再添上兩顆愛心,你們還會打嗎?咦,這個節奏聽起來像我們歌曲裏的哪句啊?那我們就試試邊唱邊打。

4、出示圖譜3,嘗試打擊| xx xx | xx x |節奏

師:這個節奏圖和剛才的節奏圖有什麼不一樣?我們都來試一試?誰願意上來試試?歌曲裏的哪句就是這個節奏呢?

三、看歌曲完整圖譜,嘗試進行打擊表演

1、認識歌曲的圖譜

師:你們想不想用這幾種節奏來表演《愛我你就抱抱我》這首歌曲。(出示完整圖譜)圖譜上有什麼地方看不明白?

師:圖譜上藍色的愛心表示唱的部分。兩邊的兩條豎線、兩個點叫反覆記號,就是要表演兩遍的意思。空心的.愛心表示打到這裏要停一下。我們一起來看圖譜唱一唱。

2、看圖譜商討樂句中打擊的奶粉桶部位

師:小朋友,先打哪裏呢?你們一起商量一下。

3、根據幼兒討論變化的奶粉桶部位嘗試打擊表演

4、分角色變換多種形式進行打擊表演表演

師:小朋友表演的真棒,這首曲子有唱的部分有打擊的部分,誰願意來表演唱的部分?其他小朋友進行打擊。看看你們配合得怎們樣?我來用手勢提醒你們。

四、完整表演展示

師:好聽的歌配上有趣的打擊,我們請客人老師拍手打節奏和我們一起表演。

間奏曲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⑴瞭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徵。

⑵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能力目標:

⑴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藴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⑵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時代脈搏,體味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瞭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徵;品詩句內涵,悟詩歌的意象和主題。

教學難點:

體悟“星星”的象徵意義。理解詩歌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聯想想象法

學法指導: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師:請同學們讀提示框裏的文字,説説獲取的重要提示是什麼。(請三四位學生表達)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韻律、情感和詩意。

1、師:(根據生前面表達讚賞性評價引入)那麼接下來我們在閲讀提示的指導下一起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從整體上感知詩歌。

2、請同學們朗讀自己認為讀得最棒的部分。

問:你能説説為什麼這樣處理嗎?

學生讀的句子可能有:

1)“誰…叢中游動”→讀出柔軟的味道和温馨的氣氛。

2)“誰…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是全詩的結尾,應該也是感情抒發的高潮,要讀的鏗鏘用力,才能夠鼓舞大家。…

教師點撥:

同學們談了局部處理朗讀技巧,老師認為從整體把握的話,全詩的第一節朗讀處理建議要輕柔甜美一些,第二節要沉重悲憤、鏗鏘用力。你們根據老師的提示自由地朗讀一遍,檢測老師的設計是否合理。

師問:那麼美好的事物組合了一個怎樣的世界?那麼多不美好的事物組合了一個怎樣的世界?

→幸福温馨的理想設世界;黑暗壓抑的現實世界。

小結:其實詩中刻畫的一個又一個事物,在詩歌賞析中有一個專用詞語——意象。意象,簡單地説就是浸染或滲透了詩人情感而有所變形的形象,是主觀情理和客觀形象的融合。詩歌是以意象來反映詩人眼裏和心中世界的。第一節開頭進行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比喻及一系列美好的意象,朗讀時要輕柔甜美。第二節開頭也進行三次反問,也是各引出一系列陰冷的意象,寫的是陰暗冷酷,壓抑苦難的現實世界,朗讀時要沉重悲憤、鏗鏘用力。我們再齊讀一遍,注意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一個個鮮明的意象。

四、作業:

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反覆詠歎,共出現九次之多。請同學們思考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

板書設計:

星星

温馨美好←△→陰冷嚴酷

嚮往光明否定現實

第二課時

課時重點:品味星星的象徵含義;尋找品析詩中的精彩語句。

一、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二、研讀詩歌,理解詩意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三、品讀詩歌,揣摩語??

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四、拓展延伸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繫,並在鑑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佈置作業:練習冊習題。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徵光明、嚮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嚴酷

主題與變奏

內容:嚮往光明—>否定現實

間奏曲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3、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點:

1、通過詩歌意象的象徵意義理解詩歌主題思想。

2、理清詩歌結構特色,賞析詩中精妙的修辭。

教學難點:

1、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閲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語言美,領悟修辭下藴含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説——悟——練,三步一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以“説”導入:以學生個性化的“説”引入新課。

1、課前讓學生針對《星星變奏曲》自主找一個話題,蒐集相關資料並加以整合。

2、學生上講台“説”:① 簡介朦朧詩(特點、產生背景)②什麼是變奏曲?③談談星星的天文知識。 ④朗讀一首與星星有關的詩歌。

3、揭題:同學們,讀好的文字是一種享受,讀美的詩歌更是一種薰陶。詩歌與詩人之間有着最密切的關係,因為詩能傳情。詩人江河作為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時期。對現實進行了反思,傾訴着自己質樸的願望。現在,讓我們細細品味這首《星星變奏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堂上的“説”不能漫無邊際,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詩歌《星星變奏曲》,朦朧詩概念,變奏曲的認識對理解詩歌背景,理清詩歌構思特點是有必要意義的,所以要讓學生課前弄明白;同時,星星知識的補充,有關星星的其它詩篇的的閲讀對課堂解決重點意象和主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聯繫講課內容之餘,提高學生“説”的自主性和“説”的表達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本文自主閲讀的狀態。

二、 讀中悟學

(一)、整體感知: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理清結構:

第一節

(前4行):

(後12行):

第二節

(前4行):

(5至12行):

(後4行):

(二)、領悟角度:析主題,賞語??

【析主題】:老師設計兩個層遞式的問題,領悟詩中星星的象徵意義。

1、體會詩句中的意象——老師對意象進行解釋闡述

(1)詩中出現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徵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徵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題難度層面較小,主在讓學生先在判斷上對認識意象的特徵。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象星星落滿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學生聯繫具體語句發表見解,教師適當點撥)

明確:“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出現次數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單獨依存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意思瞭解其具體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及作用。

領悟

感悟 我讀 ,這句話象徵

表達詩人 情感。

設計意圖:領悟部分的設計是讓學生明確解讀意象之象徵意義的方法:“星星”指代詩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象徵光明。

感悟部分讓學生懂得通過詩歌意象作用來感知詩人情感,從而達到了解主題的地步。如:我讀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這句活象徵着一個安寧平靜的世界,表達詩人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和追求。

次環節主要以課堂合作的形式,通過“星星”這個意象特點來領悟象徵意義,最後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閲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賞語言】:

1、找出詩歌結構、形式的特點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主要然讓學生比較上下兩節詩的形式,絕大多數同學能找出來。

如果…… 如果……

誰不願意…… 誰願意……

温情、浪漫 ———— 寒冷、殘酷

對比

2、結合構思的特點,説説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此題難度係數稍微增加,主要讓學生結合“音樂變奏曲”的特點來認識詩歌結構相稱,意境變化的特點,迴應題目為什麼叫《星星變奏曲》。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能從詩中找出“如果……誰不願意……”與“如果……誰願意……”這兩個句式,欣賞詩歌詩節對稱,意境對比的手法。課後再學會仿寫。

修辭特點:

選出兩則例題,進行分析闡述,讓學生從中領悟修辭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星星為什麼會顫抖?

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心靈的寒冷孤寂,表達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而平靜的夜間,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接着,讓學生從中領悟解答修辭的分析層次。

領悟 比喻、反覆、類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描繪了生動的意象,能營造優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語言,也傳遞了作者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的設計主要是在典型例題的示範下,讓學生能準確地判斷修辭,並對修辭作用能夠從象徵意義——反映的情感作逐層分析。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由課內走出課外,從而學到語文的學問而不僅僅是《星星變奏曲》的知識。最後,在方法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實戰演練。

三、課堂演練

(1)“柔軟得像一片湖”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2)體會加點字詞的表達作用

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

這一過程,老師選派2名學生上黑板做題,其餘學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後,我讓下面的同學仔細審視黑板答案,並不急於判斷其對與錯,而是從答案中獲取啟發,完善自己的答案,進而對黑板上的答案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悟的基礎上有實戰的演練。動腦還要有適當的動手,才能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處,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實時的反饋。演練過程中,如何理解如何運用都帶着學生個性化的感知,不應以教師的思維習慣代替學生的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所以,在練習完成的時候,老師並不急於為學生定奪對與錯,而是讓學生去審視黑板上的答案,從中得出啟發與借鑑,進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做題方法。

四、小結(板書)

1、意象:“星星”象徵光明。

2、語言:變奏曲式的構思;精妙的修辭。

作業:

【同步閲讀】

一、課內精彩語段閲讀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着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1、這節詩中描繪了哪些意象?説説這些意象的特點,並想想從這些意象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麼?

2、“寂寞地燃燒”意味着什麼?

3、詩的最後四行,用“誰不喜歡……”的句式,着重表現什麼?

4、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既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鞏固,也是對課堂知識的一種補充。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注意拓寬學習資源,使課內外有機的融合,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總結】

我準備的是國中三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以作者簡介,朦朧詩簡介作為導入,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此詩前瞭解相關內容,包括文章背景,情感基調,朦朧詩的主要藝術風格等,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在導入過程的5分鐘內,其實很難,學生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至於老師一直在灌輸這些基本知識,學生們只是單純的接受,課堂氣氛不積極活躍。如果作為改正的話,可以讓同學們在上課前自己查閲相關作者資料,提前預習詩的內容,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

接下來的上課內容是從六個問題的討論進行的,一個是圈畫詩中的意境,四個問題是圍繞兩節詩的相關問題來討論,最後一個問題是思考回答兩節詩的關係。問題是從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和詩的內容聯繫很緊密。本來很自信的,可是在上課的時候困難重重,同學們在找答案的時候會有很多疑惑和困難,最後講完了,很多同學也被繞進來了,表示沒有聽懂。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沒有充分預習,對詩的內容把握不好;第二,沒有積極參與課堂,所以跟不上課堂節奏;第三,我在上課的過程中,速度稍快,講的內容不僅湊。所以如果改進應該在這裏方面多下功夫。

上課內容是詩,本來就有一定難度,上的過程中真的就是有點艱難。所以,教學技能、技巧還需要多加練習和學習。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__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繫,並在鑑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泄着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着人們心靈的渴望,並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後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着。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衝破層層雲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是浪漫的,它註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太脱離現實,儘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託着密密的心願,甚至震顫了心絃,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實。接着又由“誰不願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於詩意的萬物,還在於一切擺脱寒冷僵死狀態、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着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麼生動。

現實是嚴酷的,隨着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於惡劣的現實環境,相反,第二節重複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嚮往光明、自由、美。憑着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實境遇,一心向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藉助於不斷重複的“誰不願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着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緒。最後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湧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於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於兩段式的詩節構成以及詩節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並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嚮往使詩又近於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以上就是差異網為大家整理的4篇《星星變奏曲公開課教案》,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差異網的價值所在。

間奏曲教案篇8

?星星變奏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理解詩歌中物象的象徵意義。

2、情感目標:

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字詞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由學生朗讀顧城的《一 代 人》ppt(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首詩,並説説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這是一首朦朧詩。(ppt介紹朦朧詩的知識點:朦朧詩介紹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朦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它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徵。代表人物有舒婷、顧城、江河、等。 意象化,象徵化,立體化和隱喻性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楊煉等為代表。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表達對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響,詩人不能將自己的心情袒露出來,只能用一種不確定的隱喻與象徵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江河的尋找光明,追求光明的朦朧詩--《星星變奏曲》。

學生齊讀這首詩。(注意生字的讀音)

顫( chàn )動 閃爍( shuî ) 朦朧( méng lïng ) 覆( fù )蓋

疲倦( pí juàn ) 靜謐 (mì)憧憬 (chōngjĭng) 劫(jié)難 凝望 (níng)

(朗讀是開啟詩歌大門的金鑰匙,同學們在朗讀時尤其要注意詩歌的語音、語調、朗讀節奏及詩人情感的表達。)

學生聽錄音朗讀,説説朗讀有什麼不同。

3、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4、詩人為什麼不追求太陽的光明而去追求星星般的光明呢?

(ppt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江河,原名於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裏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於1968年高中畢業後留城,因家庭問題受到迫害、輾轉寄宿於學校和同學家中,長期的寄人籬下的生活,造成他敏感孤傲的個性。

本詩寫於1980年,也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惡夢一樣的“文革”十年,目睹了專職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因此對“文革”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詩人傾訴着自己質樸的願望,因此寫下了此詩,寄託了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5、資料鏈接介紹了詩歌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追求,而詩人則是用詩的語言表達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追求,請同學們再次自由讀詩,邊讀邊思考,找出詩人是用什麼詩句再現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追求。

6、現在請同學們再讀詩,找出體現美好和苦難的詞,也就是將意象找出來(ppt:介紹意象)

(板書)

如果„„ 星 如果„„

誰不願意„„ 變 誰還需要„„, 誰不願意„„ 奏 誰還會„„

誰不喜歡„„ 曲 誰願意„„

誰不喜歡„„ 誰願意„„

蜜蜂螢火蟲睡蓮 寒冷寂寞苦難

春天鳥兒白丁香 冰雪僵硬瘦小

光明美好 黑暗冰冷

(ppt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7、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選出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對光明美好生活追求和嚮往的句子或最能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否定的句子並做賞析,然後有感情地朗讀。

如:“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8、男學生朗讀第一節,女同學朗讀第二節。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困難,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煩惱、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9、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