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91K

我們在寫教案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好自己的教學目標,教案在書寫的時候,老師務必要強調與時俱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6篇,供大家參考。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6篇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1

?雨後》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描寫孩子們雨後戲水玩耍的兒童詩歌,意境優美、基調歡快。詩歌先總寫廣場上赤腳的孩子戲水時“快樂得好象神仙一樣”,然後集中寫兄妹倆在雨後玩耍時的快樂情景,場面熱烈,充滿童趣,比較適合少年兒童朗讀和説話訓練。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完成能讀、會讀和讀好的過程。

2、認識課文中的生字,體會孩子們雨後遊玩戲水時的歡快心情。

3、鼓勵學生由熟練朗讀到試着背誦,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重點。

2、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自主學習,朗讀課文,讀出愉悦的心情是難點。

設計理念:

以教材文本為依託,以讀為本貫穿全課,引導學生採用個性化的閲讀方式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從中獲取有益的信息。激發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強化情景體驗,誘發情感,產生共鳴。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錄音機、兒歌《大雨和小雨》與《捉泥鰍》歌帶等。

教學流程:

一、感受生活,揭示課題。(啟發思維,喚起學生生活體驗)

1、上課開始,聽兒歌《大雨和小雨》。

2、大雨嘩嘩下,大家聽到了什麼?夏天一場雷雨過後,你最喜歡幹什麼?(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3、教師:大家都曾有過戲水的快樂,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們雨後戲水時的歡樂情景寫成了一首詩歌,説不定詩歌當中還有我們的影子呢!大家想不想讀一讀呢?(板書:13

雨後)

二、自讀文本,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讀詩歌。

2、聽課件錄音讀,感知詩歌內容。

3、課件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詞。(雨後、廣場、水花、糟糕、赤腳、神仙、水淋淋、發射、脣兒)

4、再讀課文,説説自己知道了什麼?(喚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親切感,會更有利於教學的深入開展。)

三、展開想象,感受童趣。

1、出示掛圖,聽配樂詩朗誦。

2、放聲朗讀第一節,説説自己彷彿看見了什麼?

3、“嫩綠的樹梢閃着金光,廣場上成了一片海洋”,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4、指名朗讀第一節第二句,領會、品味詩歌情感。

5、雨後的廣場成了孩子們歡樂的海洋,請大家帶着歡樂的心情讀讀第一節。(要求讀出歡快、愉悦的心情)

四、指導表演,體驗快樂。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詩歌二、三節,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

2、同桌之間把二、三節中所描寫的情景演一演,看誰演得好。

3、指名學生上台表演,其他學生在位置上自由表演。然後,讓學生評議台上同學那裏表演最精彩!

4、引導學生把詩歌中的童真、童趣讀出來。(可以自讀,找朋友比賽讀,教師相機課件展示孩子們戲水時的畫面,進一步指導讀出感情。)

五、精品細讀,理解感悟。

1、學生自由讀第四節,具體看看小妹妹在聽了哥哥的提醒,看到小哥哥滑了一跤後,她自己是怎麼跑的。

2、課件出示句子:小妹妹撅着兩條粗短的小辮、緊緊地跟在這泥褲子的後面,她咬着脣兒、提着裙兒,輕輕地小心地跑,心裏卻希望自己,也摔這麼痛快的一跤。(指導學生朗讀,重點體會動詞,領會描寫的細節。)

3、體會“心裏卻希望自己,也摔這麼痛快的一跤”所包含的情感。

4、指導用多種形式誦讀。

六、迴歸整體,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讀詩歌。

2、背一背,把你喜歡的詩句背給同學聽。

3、畫一畫,把小朋友們雨後戲水時的情景畫成一幅畫與同學交流。(課件播放兒歌《捉泥鰍》營造氛圍)

4、課後查一查描寫其它雨後景色的詩歌或文章讀一讀。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2

?魏公子列傳》

[教學目標]

1、掌握“就”“過”“下”“獨”“辭”“無”“存”等實詞的意義和複習“之”“以”“為”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通過理解作品對人物的言行的刻劃去把握人物性格

3、體會紀傳作品的一般的結構特點

[課文特點和教學設想]

此文是典型的傳記,先交待人物基本情況,然後總寫人物性格,再選取典型事例,通過人物的言行去表現人物,近年大學聯考文言文閲讀文段大都屬這種類型。因此,此課的教學,將這類文章的結構思路作為一個重點。在詞句方面,課文注得較為詳細,但對一些詞類活用現象並未注出,因此稍加補充歸納。課文較長,採用讀讀、講講、練練、議議的教學方法,並選出重點句子進行翻譯訓練。共用三課時完成。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疏通詞句,初步理解,語言訓練

一、導入

簡介春秋戰國時期的養士的情況及戰國四君子,“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悦已者容”。

二、聽讀

要求:1、掌握自己讀不來的字的字音。2、大致理解文意

三、討論全文大致提綱

明確:

1-2信陵君的身分和為人、聲望

3-4具體寫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親迎候生、數請朱亥

5-12竊符救趙

四、朗讀1、2兩段

(一)參照註解,理解句意

(二)重點詞句講解

禮而下士 無賢不肖

謙而禮交之 以其富貴驕士

(三)討論

概括1、2兩段大意。第二段三句話各寫什麼內容。從哪些方面介紹信陵君的?

五、朗讀3、4兩段

(一)重點詞句講解

往請 修身潔行

以監門困故 公子從車騎

不讓 公子顏色愈和

遍贊賓客 數請之

故不復謝 虛左

(二)討論

哪些細節體現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這兩段中寫出了候和朱的什麼性格特徵?這兩段與前兩段有什麼關係?

六、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二

2、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三部分

一、朗讀5、6兩段

(一) 重點詞句講解

留軍壁鄴 實持兩端以觀望

冠蓋相屬於魏 而魏救不至

且公子縱輕勝

討論 1、平原君在怎樣的情況下求救? 2、對於趙國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態度怎樣

二、朗讀7、8兩段

(一)練習:解釋加點詞

計不獨生而令趙亡 獨不憐公子z耶

約車百餘騎 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尚安事客 因問

以至j鄙軍之日

(二)複述候所獻之計

(三)討論:從主客決別、信陵君辭而復返中體現了什麼?請如姬盜兵符表現了候的什麼品質?側重寫誰?

三、朗讀9-11段

1、 重點詞語講解

矯魏王令 袖四十斤大鐵椎椎??

公子遂將晉鄙軍 舉手視公子

2、 討論:候為什麼北向“自剄”?

四、朗讀最後一段

這一段起什麼作用

五、總結討論

1、“竊符救趙”一事敍得相當完整,試分析其開端、發展、高潮與結局。

2、敍述的重點是?為什麼對戰爭寫得如此簡略,我們所學過的課文中有哪一課與此類似?

六、作業佈置

1、完成課後練習三

2、筆譯第6自然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總結討論結構思路、人物性格,鞏固練習

一、討論

1、全文三個部分之間的關係怎樣?為去掉1-4段可不可以,為什麼?

2、作者善於用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試分析信陵君和候y的言行,説説兩人的性格特徵。

3、此文對寺我們與人交往有何啟示?

二、總結訓練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3

?“紅領巾”真好》

教學目標:

★會認8個生字,會寫8個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藉助插圖,瞭解課文內容。

★通過採用擬人的寫法,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

★培養學生的愛鳥、護鳥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瞭解課文內容,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

★瞭解課文采用擬人的寫法的作用。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圖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會認8個生字,會寫8個字。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了這個題目你想到什麼?

二、識字寫字。

1、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並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讓學生自主識字: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3、全班彙報:教師講解。

4、鞏固識字:搶讀生字比賽、開火車讀詞語。

5、寫字指導:教師示範講解。(重點指導左右結構的字。)

三、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1、指名讀課文:讀準字音,做到正確、流利。

2、分小節讀課文:説説每小節寫了什麼?

第一小節:寫小鳥最快樂,寫出小鳥的活潑可愛。

第二小節:寫小鳥最活潑,寫小鳥是人類的朋友。

第三小節:寫“紅領巾”的愛鳥行動。

3、同桌間一問一答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瞭解課文內容。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

★培養學生的愛鳥、護鳥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自瀆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二、朗讀感悟。小組合作學習。

思考:

1、“紅領巾”為什麼加引號?“紅領巾”指什麼?

2、小鳥為什麼説“紅領巾”真好?應怎樣讀?

3、你覺得小鳥可愛嗎?為什麼可愛?

三、全般討論得出答案。

1、指名讀出讚美的語氣。

2、藉助圖片理解可愛——外形、叫聲、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教師範讀,學生全班讀。

五、實踐活動:

小組討論一個愛鳥護鳥方案。

六、佈置作業。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4

?定風波》

?教學目的】:

1、瞭解蘇軾,理解作品思想內容,把握詞中抒發作者的豁達胸襟。

2、體會詞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作品思想內容及詞中所抒發的曠達胸襟。

?教學難點】:領會詞中抒情特點及從生活小事去領悟人生哲理及隱喻手法運用。

?教學課時】:1課時

一、本詞導入。

(師)説起蘇軾,我們很快就會想起學過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首詞出自於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站在長江邊上,面對奔騰的大江,想到了歷的風流人物,他想到了誰呢?(生):周瑜。(師)他想到了周瑜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勛的年輕將領。想到自己已經早生華髮,但是至今仍然功業未成,有了壯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説“人生如夢”。那麼,蘇軾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個在那裏哀歎、滿腹愁情的文人嗎?難道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風格或者是豪放派風格的全部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蘇軾的另外一首創作於同一年的詞--《定風波》。

二、瞭解作者:

(師)蘇軾,我們並不陌生。那麼有哪位同學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呢?(提示:文學創作和人生仕途)

(生)蘇軾是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等方面都有獨到的成就。

在詩歌創作上,今存有他的詩2700多首,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鍼砭了新法的流弊。情真語摯,樸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為膾炙人口。在北宋詞壇上,他一改詞壇婉約之風,以灑脱曠達之氣入詞。把遊仙、詠史、宴賞、登臨、悼亡、哲理探討等寫進詩詞裏。詞體也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為內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詞派,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他對散文也有很大貢獻,他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敍事記遊的散文藝術價值,有不少是廣為傳誦的名作,如《石鐘山記》、前後《赤壁賦》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除詩詞文賦而外,他對書畫也很擅長,書法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他善長畫竹石,自成風格。

總之,蘇軾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文、詩、詞、書、畫,無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見的通才人物。我國古代文學一顆燦爛的明珠。

(師)瞭解蘇軾,我們還不得不瞭解他坎坷的一生。自嘉祐元年(1056),蘇軾首次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蘇轍同榜進士之後,就被朝廷委以重任。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後以作詩“毀謗君相”的罪名,罪貶黃州。史稱“烏台詩案”。可以説黃州只是他人生夢魘的開始。之後的蘇軾又經歷了他人生中兩次起落。蘇軾的一生都在與厄運做鬥爭,無論遭受怎樣嚴重的政治_,也無論周圍的處境是如何的舉步維艱,他卻始終能以曠達的心態泰然處之。本首詞就作於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謫黃州已近三年,在這淒涼潦倒的幾年裏,蘇軾內心當然有忿懣和痛苦的一面,但這首《定風波》就表現了蘇軾豁達的胸襟和超然的心境。

三、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詞。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詞寫了一件什麼事?讀完之後請一位同學來回答。(提示:一件事情應該有時間、地點、經過等等)

(生)大體上的經過就是蘇軾與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他“餘獨不覺”,後來雨過天晴,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詞。

2、剛才這位同學的回答抓住“序”的內容,詞前小序大體上告訴了我們詩歌寫作的背景。那麼詞作部分有哪些地方可以體現他的“餘獨不覺”呢?

(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吟嘯且徐行”。

3、不懼風雨,在風雨中吟詩長嘯,的蘇軾給你的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詞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從容。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一個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視風雨為無物,照樣吟嘯徐行。

--豪邁瀟灑。竹杖芒鞋不可懼怕,只要你以之為樂,一樣可以輕勝過馬。

--隨意而安。料峭春風冷,山頭斜照暖。氣候不定,人生不定,禍福難曉,不如聽其自然。

--豁達。也無風雨也無晴。陰晴可以等同,盛衰榮辱,又何足掛齒?利害得失可以一併泯滅。

四、整體感知

1、蘇軾在風雨中從容,鎮定、豁達豪邁的心境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就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聯繫下寫作背景,思考一下作者面臨自然風雨的從容鎮定是不是有着另外的指向含義?

--這裏的“風雨”既是指自然風雨,又是指政治風雨、人生風雨。作者面對自然風雨隨意而安、泰然自若、也是其面對人生風雨隨緣自適、心境恬靜、超凡脱俗的心態的寫照。

2、本篇文章其實就是用自然界的風雨來隱喻仕途風雨,並進而表現自己無畏也無累風雨的超然心境,那麼文章中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自然、樂觀、曠達的胸襟呢?如果讓你抓重點,上下兩片各選一句,你會怎麼選?

--上片重點:“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具體操作)(師)為什麼是這句話?這句話是如何體現自然、樂觀、曠達的胸襟的?這裏的蓑象徵了什麼?(生)思考……(師)作者有一蓑在身,就能任憑那平生的煙雨淋濕。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嗎?不是“雨具俱去”了嗎?這裏的蓑到底指哪裏有蓑衣?(生)心中有蓑衣。所以這句話是寫眼中景還是心中事?(生)心中事。(師)那麼他心中的蓑衣是什麼呢?(生)理想、人生態度。(師)什麼樣的理想,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呢?(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師)正因為有了這樣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在遇到雨之後,才能表現出一種聽任自然風雨的瀟灑鎮靜,頂得住人生風雨的倔強抗爭。一個“任”字豁達、豪邁,瀟灑、樂觀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下片關鍵:“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具體操作)(師)如何理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山頭斜照正相迎”,明明沒有雨了,怎麼能説“也無晴”呢?

(師)“也無風雨也無情”書上解釋的意思是“風雨的天氣和晴朗的天氣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這在現實生活中,在物質世界裏能能一樣嗎?(生)不一樣。(師)肯定不一樣,對不對?如果一樣就不會出現“同行皆狼狽”了。那是什麼沒有差別呢?(生)心中沒有差別。(師)正因為在心中沒有差別,那就是不在乎這些風雨。

(師)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這裏的“歸”該如何理解呢?“回首向來瀟灑處”回過頭來看曾經的遇雨之處,這裏的遇雨處實際上指的是什麼?(生)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師)反思的結果是什麼?(生)歸去。(師)歸向哪裏,才能真正做到風雨、晴天毫無差別,真正不在乎這些風雨呢?(生)歸於自己的心靈。(師)這恰恰能解釋東坡為何不去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只有求得心靈清淨才能得以解脱。一個“歸”字就把曠達的心態和隱逸的意向表達出來。

(總結)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這首詞。詞中多次寫到了雨。――首先寫到大雨“穿林打葉”之雨(自然界的雨);然後寫到了“一蓑煙雨”(人生中的風雨),最後説“也無風雨也無晴”(心靈天空無風無雨)。我們發現無論是自然風雨還是人生風雨,作者始終能無視風雨的存在,以一種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泰然處之。

五、個性閲讀

(師)説到這裏,也許有人要問了“風雨本客觀存在,蘇軾卻視而不見,偏説”“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獲得的心靈慰藉難道不是一種自我欺騙嗎?那麼你同意蘇軾對待人生風雨的觀點呢?如果不同意,你的人生態度是什麼?

--如果命運強加給他的這種風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應該憤怒,應該抗爭,這才是真性情。

--高興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像蘇軾這樣的好官卻最終落了個“貶謫瓊崖”的下場,是不正常的,而蘇軾最終能夠對這一結果接受並心平氣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下,“曠達”實則是一種無奈,“突圍”其實是一種逃跑。在人格的堅硬性上,蘇軾不足以和中國曆那些堅持真理而不怕殺頭的人比肩而立!把這種“純正的窩囊”演變成了一種“虛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

(總結)聽大家這麼説,我突然感覺到人生的複雜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姿態,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對得起人生,對得起容納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行了。

六、藝術特色

(師)剛才我們談了那麼多的“風雨”,現在回過頭再來看看文中的風雨的含義

--表面上指的是自然風雨,實際上指的是人生風雨,宦海風雨。

那麼這種寫法叫做什麼呢?

--隱喻寄託。這篇文章正是以整體性隱喻寄託的方式體現了詩詞的意境美。

既然這篇文章的風雨還象徵着人生風雨,那麼,我們從人生的角度來看,這篇詞似乎還有着另一番的解讀。同學們能不能找出詞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用精煉的語言提煉出自己理解下的哲理性的含義。

1、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a陽光總在風雨後

b也許正當我們感到絕望的時候,希望和轉機已經在前面等着我們了。

c失敗和成功是一對孿生兄弟,失敗來了,成功還會遠嗎。

d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e陰雨之後必有陽光,生活中要充滿樂觀和希望。

2、“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風雨”和“晴”的?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a“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

b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

……

七、朗讀指導。

(師)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們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感情都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在認識的基礎上再來讀這首詞,我想就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就讓我們放聲朗讀吧

(朗讀指導)首先要讀準字音如:同行xíng吟嘯xiào一蓑suō煙雨

其次我們要讀出節奏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最後還要讀出情感,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輕重音的處理。無論輕讀重讀,長讀短讀,升調降調都是為體悟情感服務。

探討:哪些詞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感情,應該怎樣讀?

--譬如説“何妨……平生”,應該讀得從容點,瀟灑點,豁達點。豁達怎麼讀?不温不火,不急不躁,這是節拍。調子呢?不揚不抑。

--“竹杖芒鞋輕勝馬”有點喜悦和豪邁在裏面,可以調子略高點。能不能讀成“大江東去”那種?語言風格還不一樣,這首詞更隨意、更樸拙點,豪放在骨子裏,在不經意間。

--有人説“料峭……微冷,相迎”還有對人生陰晴不定、捉摸不定的複雜情緒。

……學生自由朗讀、找學生起來試讀老師範讀學生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讀、背誦。

(師)有句話説“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不管我們贊不贊同他對待風雨的觀點,但他面對厄運豁達、樂觀的心態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願我們都能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用快樂和信心撥開雲霧,撐起一片燦爛的晴空。

八、作業:朗讀並背誦全詞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5

?勸學》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二)瞭解荀況關於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二、難點、重點分析

(二)作者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説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説,接着就用“____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説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説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説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楔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分析: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説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説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説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___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説明的道理説得更具體明白。③反覆設喻,如“____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説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七年級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____”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l.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國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説,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____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___”和“為”是兩個動詞,“___”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___”,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___,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七)誦讀第l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學不可以已___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讓學生解釋下列詞語:

“已”——在現代語中有沒有相同用法?請舉例。(奔騰不已,不能自已)

“以為”——跟“自以為得之矣”(《石鐘山記》)中的“以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為”是自己認為之意;此句中的“以為”是“以之為”(用它做成)的省文。)

“雖”——這個“雖”跟下面兩句話中哪一個“雖”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不同)②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相同)

“木受繩”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來。(“受繩而後鋸之”“就礪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學生練習背誦。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師生都不看書),然後檢查試背,發現難點,指出關鍵在於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提問: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追問:開頭説:“學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不

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觀點的。)

再追問:既然如此,起句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係呢?(後者用來證明前者——因為“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

補充問: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則“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分三組:①“青,取之於藍……而寒於水”;②“木直中繩……___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追問: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為了論證“君子博學……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複?(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問: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麼地方?①是將前後不同的狀態和性質加以對照,説明後者高於前者,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於學習之前,智力發達程度也高於學習之前。②説明事物的狀態、性質既經改變,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性質上去,用“___”來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這一重大作用。③“受繩則直”“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照應下文“知明而行無過”;被省略的“鋸”“磨”二字,都表示持續的動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見這一組設喻是前兩組設喻的總括,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觀點。

最後板書此段文理示意圖,幫助學生記誦。

4.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學生參照上面的示意圖齊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後由教師檢查。

誦讀第2段。

(八)誦讀第2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要求注意某一節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用“·”表示)。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知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後解釋詞語:

“終日而思”和“___而望”——屬於“對舉”,結構相同,“而”表示修飾關係。用現代語表述,依次為“整天地想”和“躍起腳跟向遠處看”,前者加“地”,後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從“彡”,從“章”,“章”亦聲,光彩奪目之意。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幹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為同“至”,非是。“致”與“絕”對應,都表示動作結果,課本注為“達到”是正確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會水”一詞,指游泳而言。

2.學生練習背誦。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師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①“___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絕江河”。)

追問:這些設喻各有什麼作用?

(①用來説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語,作解釋,説明“登高”的效果。③與“登高”一喻對舉,説明“順風”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與此相同。)

再追問:結句中“善假於物”是指上文哪些語句説的?(“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舟揖”“輿馬”)它們是不是簡單的重複?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風”,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輿馬”“舟揖”,是人的發明創造之物,二者有層次高低之分。)

小結:①喻屬起句;②③④⑤喻屬結句。

主導問: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係?(“學”是前提條件,“善假於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請歸納本段大意:能學習才能善假於物(板書)。

4.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學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順風”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點出“假”字;至“輿馬…“舟揖”二喻,才明白點出;最後再説“善假於物”,給人的印象就深了。瞭解這種行文方式也可以幫助我們記誦。

(九)誦讀第3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後解釋下列詞語: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或注為“於是”,亦通。虛詞也可以活解,只要於文意無害。

“無以”——可與“河曲智裏無以應”作比較。這裏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2.劃分層次,然後練習背誦。

第一層(首句、以句號為標誌、下同)説明積善而後聖心備的道理。

第二層(第2—4句)從正反兩面設喻説明積累的必要性。

第三層(最後兩句)從正反兩面説明用心專一才能積累的道理。

提示學生:此段較長,可按上述層次,一層一層地練習背誦,最後連貫地背誦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後,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主旨是:學習知識必須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不斷地積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用心專一。

(十)總結全文。

1.思想內容。

總結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論點(分論點);再分析這些論點跟“學不可以已”這句話(中心論點)的關係,指出分論點就是中心論點的論據,最後列表説明。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無過”——意義(分論點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於物”——意義(分論點之二)

學而不已,方能積累,即“鍥而不捨”——態度(分論點之三)

教師點撥: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説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後即可為善,“雖有槁暴,不復挺者,___使之然也”,就説明了這一點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説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為善。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説“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2.設喻的運用。

教師説明:嚴格地説,通常所謂“比喻論證”是不確切的,比喻是一種修辭技巧,常用來説明事物的狀態、大小、色澤等等;設喻則是一種説明事理的方法,用於論證,應稱為“設喻論證”。

學生討論:(1)從本文看,運用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什麼?(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小結要點:

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説明深刻的道理。(附帶説説,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上學期已學過,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同樣也有深入淺出的效果。)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有時從一個方面用同類事物並列設喻以加強效果,如“青,取之於藍……而寒於水”;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説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捨”。二是用一連串的設喻,而內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絕江河”。

3.對舉的運用。

説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讓學生舉例(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討論對舉的作用。教師要説明一下:上述對舉句組又都是設喻,那是就其目的(説明事理)來説的,而討論對舉的作用則應從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麼好處。(讀起來節奏整齊劃一,鏗鏘有力;以同類事物對舉可以豐富內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對舉,可以使讀者對問題獲得一面的認識。)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6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

2.掌握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二、能力目標

1.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以及行文特點。

2.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3.區分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理解有關句子的含義。

三、情感目標

1.感受母愛和父愛的無私、博大與精深,體會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與偉大。

2.由父母之愛聯繫周圍其他多種形式的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培養自己博愛、仁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2.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舉例分析説明。

2.父母對自己世界的影響。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請看多媒體畫面或張貼畫:畫面①,兒童跌倒,媽媽急忙扶起,呵護,詢問。畫面②,父親指導孩子如何學習,如何行事。

詢問:畫面①②表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態度?

可能的回答:愛護、關心、體貼、教育……

教師引導:本質是愛。

2.詢問:能否列舉若干父母愛自己的例子?

生舉例二至三個即可。

教師引導:上述都是具體可感的事例,那麼,在理論上、哲學上,到底應該如何論述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哲學家艾·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

二、解題並介紹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識(知識目標)

1.多媒體或者幻燈片展示

艾·弗羅姆,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於德國,1934年_美國。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撰寫了大量著作,主要有《愛的藝術》《_教義的發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_學》《讓人佔優勢》《為自己的人》等。他論述_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著有《夢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則》等。

馬克斯·韋伯(1864—1920)德國社會學家,著有《新教_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等。

榮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學家,著有《無意識過程心理學》等。

2.本文節選自《愛的藝術》一書。《愛的藝術》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各種形式的愛—母愛、兄弟之間的愛等等—基本要素有四個方面:關心、責備、尊重和了解。母愛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等等。

本文標題中的“愛”點明瞭文章的主題,前面的“父母與孩子”則限定了所寫內容的範圍。文章主要論述了父母之愛的條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

三、學生速讀全文,提出問題(知識及能力目標)

1.劃出生字詞或者重要詞語,自查字典解決,掃請文字障礙。

2.根據文章內容,將全篇劃分為三大部分,並總結大意。

(三分鐘後)

1.讓兩位同學起來説出所找詞語以及解決的結果,根據情況,教師明確如下:

孤立無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幫助。

休慼相關:歡樂和憂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經歷。

節外生枝:比喻在問題之外有岔出了新的問題。

歸根結蒂:歸結在根本上。

惶恐:驚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2.讓兩位同學起來説出文章結構劃分情況,教師指導明確,並在黑板上形成提綱:(利用多媒體展示)

(一、二、三為大的層次標誌,1、2、3為自然段標誌)

一(1、2、3):論述人從嬰兒到童年時期感受和體驗母愛的能力的發展。

二(4、5、6、7):闡述父愛的性質,以及父愛與母愛的根本區別。

三(8、9):指出一個成熟的人_終回脱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_,他達到綜合,成為自己的父母。

四(10):總結全文。

(注意過度段和過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發展的順序,即人的成長成熟過程,層層深入,闡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性質極其發展變化的。孩子從以母親為中心轉到以父親為中心,然後_終與他們分離,並在自己心中同時擁有父母兩個世界,從而達到奠定靈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礎。

四、跳讀課文,篩選信息,找出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知識目標)

(兩分鐘後,讓一位學生髮言,教師指導明確,形成提綱如下)(利用多媒體展示)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本質上:

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愛是有條件的,它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象。

人生關係上:

母親代表自然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信心。

2.母愛和父愛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母愛:

積極面:母愛是世界上_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_為渴求的。

消極面;母愛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父愛:

積極面:父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五、同學們在閲讀文章的過程中,感覺有的句子比較長,或者句法順序與現代漢語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難。主要因為這是譯文,必須符合原文的風格。請找出該類句子,準確理解其含義,並試着用現代漢語的方式換一種説法。(能力目標)

(學生尋找並討論兩三分鐘後,找幾個學生説出所找的句子極其理解。教師取其交集,舉例明確如下。)

1.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在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

分析:用假設的語氣表達嬰兒出生時的情況,這種虛擬語氣表現了作者使用語言的嚴謹性,語句用“仁慈”修飾“命運”,為後文母親對孩子的無私關愛作鋪墊,形象地表現出母愛的特點。

自我説法:有母親保護嬰兒,他才不會感到離開母體的恐懼。如果不這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

2.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並相互補充成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與人_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嬰兒成長中的特點。通過這種描述得出一種結論和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然後用“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一句引出對母愛特點的描述“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_終得出結論:母愛是無條件的。

自我説法:他被人愛,因為他是母親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

3.人們會想:也許我並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總而言之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此外,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虛擬語氣提出自己的問題,靠努力得來的愛不是永恆的,用對比寫出人們渴望母愛的_大原因,同時這種議論也引出了下文對父愛的論證。“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對比出母愛的偉大來。

自我説法: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因為可能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因為這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而是使對方快樂,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併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分析:用對比的手法,闡述孩子接受父母影響的實質和內容,説明孩子是如何發展母親的良知,而又發展父親的良知的。

自我説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認為,人是通過合併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我認為,人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六、根據以上句子以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説説父親母親這兩個世界帶給你哪些影響,你是怎樣不自覺地同時擁有這兩個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標)

(思考討論兩分鐘,學生起來發表看法,老師適當引申,培養學生愛心,增加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確:

1.人生下來_初幾個月和_初幾年同母親的關係_為密切,母親一直不辭勞苦,無條件的撫養和關愛孩子。(讓學生舉例)

2.幼兒開始學走路、説話和認識世界後,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讓學生舉例)

3.一個成熟的人既發展了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父親的良知,_後達到綜合。(讓學生舉例)

七、除了父親母親,還有哪些人關愛過我們,讓我們感動不已呢?請講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標)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點撥愛心的表現,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業(能力情感目標)

寫一個父母或者他人對自己具有愛心的小故事。要求寫真人真事,有真情實感。

(目的,培養感受愛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