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4W

寫教案可以幫助我們老師提升自己的教學效率,教案在書寫的時候,老師務必要強調聯繫實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8篇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二、指導閲讀“閲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①陶淵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盪,戰亂頻繁,生靈塗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範讀課文,然後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1)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②讀完後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呵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髮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台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2)乃不知有漢:竟:乃大驚:竟

3)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都兩兩狼之並驅如故:一起

4)一為具言所聞:詳細地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鹹來問訊:都黃髮垂髦:用特徵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請處處志之:同“誌”,作標記

諧太守:到…去,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現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現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現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説。現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説如此:像這樣。現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瞭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誦讀訓練。(鍛鍊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②句讀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着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麼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説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説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祕色彩,扣人心絃。桃花源又會是什麼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一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緻?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於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緻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樂”,説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説明什麼?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雲....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②“皆歎惋”説明了什麼?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應説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後,為世上的__、黑暗而歎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着的痛苦生活而歎惋。

5.默讀課文最後兩段,思考:

①漁人離開桃花源後“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後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聖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後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三、齊讀全文,討論總結以下內容。

1.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麼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的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麼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裏邊到底有什麼?⑤桃花源的景緻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③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麼用意?①為什麼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相生,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以上為理解要點。》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理想社會?

應聯繫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嚮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和寄託。(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佈置作業。

寫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設想你是漁人,寫你進入桃花源後的見聞,不與課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篇2

?做一個最好的你》

一、教材分析:

本課以親切、中肯的語言娓娓道來,揭示了自信對我們成長的重要性,並告訴我們如何樹立自信心,面對人生。

全文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用事例開頭,引出下文對自信的議論,這部分,講了一正一反兩個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説服力;第二部分,向學生推薦了一道可以調查自己自信心的測試題,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第三部分,講述了四種提升自信心的可行辦法,由主到次,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易於接受;第四部分,用詩的語言,意味深長的點明瞭文章的中心。文章脈絡清楚,語言特點親切、自然,非常有説服力。

二、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教育學生如何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2.知識目標:把握文章中語言特點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3.能力目標:體會文章親切、自然的文字風格。

一、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測試(課文第二部分)

1、導言:我們已經知道了自信對於一個人的神奇作用,那麼,你有幾分自信呢?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這12個題目來初步測試一下。

2、打開課本,學生如實自我測試(師讀題,生作答)。

3、測試的結果是怎樣的呢?指名讀結果分析。

4、請結果是“信心十足”的同學談一談平日是怎樣看待自己的。

二、問題導入: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信心呢?

1、自讀第三部分。説説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

2、再讀課文,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使自己自信起來的方法。(可以自己總結,也可以在課文中畫出語句。)

3、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4、請測試結果為“自信不足”的同學齊讀,後指名談談自己此時的想法。

5、小組討論:想想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讓自己自信起來?全班交流。

三、學習第四部分。

1、自讀。本段語言有什麼特點?説説應該怎樣讀?

2、指名讀,齊讀。

3、説説本段的修辭手法,仿照課文句式補寫文中省略號部分。

4、交流。

四、總結:羅曼羅蘭説過:“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自信於每一個人是如此的重要。學了這篇課文,我相信同學們都有各自不同的領悟,文中的哪些句子對你有所觸動呢?請畫出來,寫寫自己的體會。

五、作業

1、背誦最後一段。

2、練筆《説説我的優點》

3、蒐集關於“自信”的名言或故事。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篇3

1、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理解、積累詞語;培養學生迅速篩選信息的能力 ;理解內容,能夠藉助文本説出人們所看到的美輪美奐的落日實際上是幻覺的科學依據。

2、過程和方法目標:欣賞重點語段,課堂延伸,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啟迪學生能夠用明辨的雙眸、思考的大腦,觀察生活,分析問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體內容,提煉信息語句,培養學生閲讀理解能力。

教學難點:

課堂延伸,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兩張幻覺圖片導入

二 欣賞落日談談感受

三 基礎知識

1、小組代表競讀課文。

2、小組代表上黑板給詞語注音,詞語有: 吟詠 綺麗 絢麗 殷紅

3、小組代表聽寫詞語比賽。聽寫了:幻覺、吟詠、變化多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夕陽無限好

4、搶答:“夕陽無限好”出自哪首詩歌,請把全詩背誦出來。

四 我讀 我畫 我賞(1-3)

1、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學上黑板一邊聽一邊畫出落日圖。之後點評。

2、討論這個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達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縮身”兩個詞語有何表達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號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雙重否定句為陳述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6、改最後一段的反問句為陳述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7、用書中的原話回答“落日”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麼?

五 重點研讀合作探究

1、引導大家閲讀4到7自然段,討論了形成落日幻覺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學們找到相關的句子並且概括出關鍵信息。完成課後表格.

2、討論這幾段的説明順序。邏輯順序

六 課堂拓展延伸

1、結合《兩小兒辯日》的故事進行對比閲讀。

2、觀察日出或日落,寫一段描寫文字。

七人生的啟迪?

比如:幻覺帶來靈感,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注意“撥”字寫法,能夠流利地朗;

2、理解作者眼中“表裏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麼;

3、體會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記憶是人生的珍寶,值得回;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會作者眼中“表裏的生物”究竟是指什麼;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寶

【教學準備】

查找與課文有關的文字資料;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注意“撥”字寫法,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裏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麼

3、體會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記憶是人生的珍寶,值得回憶。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會作者眼中“表裏的生物”究竟是指什麼。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寶。

【教學準備】

查找與課文有關的文字資料。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生物嗎你看過表裏藏着的生物是什麼樣子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表裏的生物》

2、請大家自讀課文,説説你從課文中讀懂了什麼初步瞭解課文大意。

3、檢查預習,解決文字障礙。

(一)生字:

秒:秒錶、秒針

憐:憐愛、憐惜、憐憫、可憐

撥:撥號、撥弄、撥打

拒:拒絕、拒捕、拒諫飾非

怖:恐怖、陰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絃(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蟬(chán)

(三)多音字:

轉:zhuǎn(轉彎)zhuàn(轉動)

蒙:mēng(矇矇亮)méng(矇蔽)

(四)近(反)義詞:

立即--馬上 呈現--顯現

增加--減少 拒絕--接受

(五)生詞解釋:

和諧:配合得適當和勻稱。

清脆:(聲音)清楚悦耳。

缽:陶製的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

4、再讀課文,自由交流,嘗試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5、佈置作業:

寫本課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課時

一、 指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解決以下問題: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段主要講了什麼(明確:在作者的看來,一切能發出聲音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這段中有一句話使用了分號,注意體會分號前後兩句話之間的關係。

二、品讀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課文。

1、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在作者看來表裏的生物其實指的是什麼

2、作者對錶裏的生物充滿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你從文中哪些語句中看出來了,請你讀一讀這樣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

3、作者結尾説“這樣的話我不知説了多久”,其實表裏根本沒有生物,作者為什麼會這麼説呢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4、“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不説了。”作者又為什麼不説了

5、從小作者童年的這件事情中,你想對小作者説些什麼

三、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過與小作者類似的經歷,用筆記錄下來。

第三課時

1、指生朗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

2、合作學習,解決:“這樣的話我不知説了多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不説了。”作者説了什麼為什麼後來不説了

3、拓展與運用。

(1)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講一講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經歷。( 2)合課文理解文中分號的使用方法以及分號的作用。

4、讀詞語、句子,認真體會所要表達的意思,擴充積累。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篇5

?呂氏春秋兩則》

知識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方、引、善、遽、任、悖、涉、契、 刻舟求劍、惑等),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語境意義。

2、積累“引嬰投江”和“刻舟求劍”等出自《呂氏春秋》的 成語,瞭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瞭解解釋説理、以小見大的手法。

能力目標:理解兩個寓言故事的含義,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兩個故事,並能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概括故事的哲理;瞭解“寓言”的特點。

情感目標:領悟兩則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觀臆斷的道理。

教學重點:瞭解寓言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説明深刻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語境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簡介《呂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關《呂氏春秋》和預習課文的資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進入新課文作鋪墊。

二、老師範讀,學生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1、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事?講述了怎樣的道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家長依仗老話“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邏輯,強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點溺殺小生命,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説明“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改變,否則會釀成大錯。

★楚人乘船渡江,劍掉入水中,他不是馬上潛水尋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記好等船停下再去尋找。船已行駛,而劍卻沉入江底,此時去找有什麼用呢?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説明情況變化,解決問題的手段不能不變,否則會失敗。

2、作者(編者)對這兩則事是什麼態度? 不認可、嘲諷、蔑視甚至批判!

四、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點掌握的詞語: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瞭解“以小見大”的寫法。 “引嬰投江”,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變——“悖”。 “刻舟求劍”地點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變——“惑”。

3、對學生的感想及認識進行評點,揭示故事的現實教育意義。

4、分別找出文中的敍述和議論部分。

5、通過比較找出兩則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異同點。

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 進行兩則故事的比較分析。

同;

1、作者對兩則故事的態度相同

2、都告訴人們事情本身發生變化時,解決 問題的手段也應該隨之改變。

不同;

1、故事內容相異

2、説明對象不同

3、一個強調説明“對象”一個強調發 生地點。

五、延伸閲讀

1、讓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加深對寓意的理解,訓練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2、朗讀感知“引嬰投江”“刻舟求劍”故事。組織學生品讀課文,並對學生 的朗讀作出評價。

六、佈置作業

完成《點擊》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篇6

?天時不如地利》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層層遞進的寫作方法,體會文中排比句的表達作用。

2.正確理解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相互聯繫。

3.懂得“人和”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自覺為社會和諧盡一份力。

?課文題解】

1.孟子,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尊奉為“亞聖”。

2.《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

?串講課文】

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孟子説:“得天時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翻譯:譬如一座內城三裏、外城七裏的城邑,敵人包圍攻打卻不能取勝。

原文: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敵人圍攻一定是選擇得天時的時日了;可是沒有勝利,這説明得天時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譯:城牆築得不是不高,護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鎧甲不是不鋭利堅固,糧食不是不多;可是(當敵人進犯時)棄城逃跑,這説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譯:所以説:限制人民不必靠國家的疆界,鞏固國防不必憑山河的險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強大(兵器和鎧甲的鋭利堅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譯:得到正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多,失去正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翻譯: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內親外戚也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都歸順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讓天下都歸順他的人,攻打連內親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麼不打仗,要打仗一定會勝利的。

?課文結構】

本文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1句),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第二層次,(第2-4句),列舉兩個事例,從攻守兩方面分別論證分論點。

第三層次,(第5-8句),進一步論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論斷,點明主旨。

?課文分析】

?天時不如地利》一文觀點鮮明,結構嚴謹,很有氣勢。

文章開頭兩句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於戰爭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舉“攻而不勝”和“委而去之”兩個事例,來論證觀點。

文章最後又用“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僅靠“天時”與“地利”條件,從反面強調“人和”的重要性,結尾歸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

文章強調“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廣之,方方面面應該“以和為貴”。

?思維訓練】

1.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本文的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論據是什麼?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兩個論據分別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的論證方法是什麼?

既擺事實,又講道理。 先用“環攻不勝”和“委而去之”兩個論據證明論點;然後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從反面強調“人和”的重要性。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排比。 增強論述的語氣。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麼?(用文中詞語回答。)

“得道者”

6.為什麼“人和”比“天時”、“地利”更重要?

“天時”、“地利”是客觀的,外在的,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而“人和”是主觀的,內在的,在事物發展變化中起着決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時”、“地利”更重要。

7.本文體現了作者什麼思想?

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順應民意,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得施行仁政。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7個字。

2.默讀課文,要在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學文,讓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教師出示要求,學生自讀。

(1)藉助拼音,讀通課文,認讀生字新詞。

(2)把課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文章條理不是那麼明顯,教師可直接告訴學生,不要在這設置障礙。(1)小時候,作者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沒有生命的懷錶也能發出聲音,父親又不讓作者動。(2)一次父親親手撥開表蓋讓作者看,他被表裏的世界迷住了。(3)父親又一次打開表蓋讓作者看,並告訴他“這擺來擺去的是一個小蠍子的尾巴,一動就蜇你”。作者證實了自己的猜測。(4)作者逢人就説父親的表裏有一隻小蠍子,也不知説了多久。

2、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認讀。

(2)説一説這些生字都該注意什麼(學生從字的發音、字的書寫上抒發自己的看法。)

(3)教師適當的總結,注意“撥”的讀音以及與“拔”字的區分。

(4)開火車讀生字詞,並鞏固。

二、指導默讀,提高默讀的速度。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讀一讀。

2、開火車讀。

3、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深入學習課文

1、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由讀課文:從哪些語句中能體會到作者對錶裏的生物十分感興趣、充滿好奇

2、指名反饋。學生結合課文相關的句子談體會。

“他這麼説,更增加了表的神祕。“不要動”,裏邊該是什麼東西在響呢我對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樹上的蟬,草裏的蟲,都不輕易被人看見,我想:這裏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裏,不許小孩子動。”

(這段話對作者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錶裏的生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

在體會的基礎上就是指導學生讀好,讀出作者的好奇和兒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還有多處這樣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證)心理描寫夾雜在敍事之中,,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無邪。

在體會這些語句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心理描寫方式一是有提示語,易發現。二是沒有提示語,難分辨,必須仔細閲讀才行。舉例

3、標點符號的特點

冒號(冒號在本文出現了多次,應該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掌握冒號的規範使用。)冒號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釋或説明(5)總結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為例,冒號在這裏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樣一個美麗的世界呢文章進行了細緻的描寫。這段描寫要指導學生朗讀好,並爭取積累下來。

分號:並列的兩個分句間的停頓,往往是為説明幾個方面的內容時才會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這樣的句子。

4、讀文章的最後一段,想一想作者説了什麼為什麼後來不説了

三、拓展練筆

作者回憶了童年的發現,雖然這樣的發現或許是那樣的可笑,但卻是作者記憶中的珍寶,童年的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吧請你學習作者邊敍事邊抒情的方法寫一寫。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三課教案篇8

?橘逾淮為枳》

教學目標:

1、瞭解晏子,積累實詞及重要的句子。

2、通過反覆朗讀,藉助工具書及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説理,感受晏子作為外交家的風範。

教學重難點:

1、瞭解晏子,積累實詞及重要的句子。

2、通過反覆朗讀,藉助工具書及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説理,感受晏子作為外交家的風範。

預習;

1、網上查閲資料,瞭解晏子其人及《晏子春秋》,重要的信息記在語文書上。

2、正確朗讀課文三遍,把課文及註釋在摘抄本上抄寫一遍(注意格式)。

教學過程:

一、簡介晏子及《晏子春秋》 學生交流,老師總結

1、晏子,名 嬰,字 平仲,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候

2、《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敍春秋時代齊國政治家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蹟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説集”,也可以説是一部最早的“外傳”、“外史”。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明顯含有誇張與虛構的成分。書中故事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語言簡煉,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二、解題

橘逾淮為枳:橘子越過了淮河就變成了枳。

三、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

1、注意這些詞語的讀音 為其來也 臣請縛一人 何為者也 吏二縛一人詣王 聖人非所與熙也

2、個別讀,學生糾正

3、聽朗讀,感知故事

四、反覆朗讀 疏通文意

晏子將至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 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 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 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 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譯文:晏子將要到達楚國,楚王聽説晏子要來,對身邊的大臣們説:“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到我們國家來,我想要侮辱他,用什麼辦法?”身邊的大臣回答説:“在他來的時候,請允許我綁一個人,從大王身邊經過,大王問:“做什麼的?”我回答説:“是齊國人。”大王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説:“犯了偷盜罪。” 晏子到達楚國,楚王賜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興時,兩個官吏捆綁着一個人來到楚王身邊,楚王問:“被捆綁的人是做什麼的?”官吏回答説:“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楚王看着晏子説:“齊國人本來就擅長偷盜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説:“晏嬰聽説,橘子生長在淮南就 是橘子,生長在淮北就變成了枳,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盜,到了楚國就偷盜,莫非楚國的水土讓百姓善於偷盜嗎?”楚王笑着説:“聖人是不可以戲弄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五、概括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可以分為哪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節),寫了寫晏子使楚前夕,楚王與其左右策劃侮辱晏子的辦法 第二部分(3-6節),寫了寫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2、概括文章的內容 本文記述了晏子出使楚國,憑着機智善辯,挫敗了楚王的確詭計,維護了個人和祖國尊嚴的故事。

3、楚王為什麼要侮辱晏子,從中看出楚王是個怎樣的人? 齊國稱霸的盛世已過,楚國迅速躍居五霸之列,國力日盛。一個夕陽西下,一個如日中天,實力懸殊成為楚王驕橫的資本。 楚王:傲慢無禮、盛氣凌人,結果自取其辱。

4、楚王與左右策劃了什麼辦法侮辱晏子? 先預設抓住齊人偷盜的情景,當晏子來到時,故意帶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齊人都偷盜,從而戲弄晏子

5、晏子是怎樣挫敗楚王的?從中看出了晏子是一個怎樣的外交家? 晏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晏子:擅長辭令、聰明機智、維護國家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