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8W

為了讓自己的教學成績得到提升,一定要認真寫教學反思,教師必須要掌握寫教學反思的技巧,這也是督促我們不斷成長進步的關鍵,大學生範文網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7篇

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篇1

?故鄉的小路》是一首兩段體的抒情歌曲。4/4 3/4拍,d宮調式,全曲共分為兩樂段。第一樂段音區低而深沉,以弱起開始,曲調平穩,在以六度跳進到第二樂段之後,情緒逐漸得以抒發。這首歌曲要向我們表達的是一種對故鄉淡淡的回憶和深深的眷戀之情。歌曲的第一樂段,似乎是在用傾訴的口吻向我們描述着一段童年往事,清幽流淌着的旋律彷彿像這條童年走過的蜿蜒小路一般沁入人們的心裏;第二樂段則是在第一樂段的鋪墊下,旋律上有了一些起伏,情緒逐漸在回憶的夢中升温,將一種憶往事、思故鄉的情感傾訴出來。《故鄉的小路》所要向我們表達的並非是噴湧而出的濃烈情感,而是像一眼淡淡的清泉,逐漸將那種內斂而深沉的愛送達心底,令人回味無窮。

依據對教材的分析,本課設計思路的主線以“濃濃故鄉情”為情感基墊,在音樂情境中抒發故鄉情,表達故鄉愛。主要設計了以下3個教學環節:

1、故鄉小路上的回憶——導入新課。

2、演唱《故鄉的小路》——學習歌曲。

3、縱向挖掘不同藝術作品,歸“情”於“故鄉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這節課,將課堂創設成一種具有音樂性和情感色彩的音樂情境,幫助孩子投入音樂活動,使音樂審美教學始終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做到真正的情景交融。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三個關鍵處,分別是:

1、視唱旋律——感受旋律特點。

2、學習掌握升記號——體會其在歌曲中的表現作用。

3、激發對歌曲豐富的情感體驗。

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始終感覺識譜教學是一個很難把握又必需抓牢的難點。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於進行音樂表演和創作等教學活動的開展。

?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五六年級識讀樂譜做出了這樣的要求:能夠識讀簡單樂譜,並且能夠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等常用記號

作為情感延伸的另外一種表現手段,我牢牢把握住“思鄉”這一條主線,分別選擇了描寫故鄉的不同藝術作品,在聆聽中感受不同作品的情感表達,拓寬了學生的認知廣度和深度。使孩子們瞭解到:對家鄉的記憶,不僅僅在那條通往故鄉的幽靜小路上,一枚小小的郵票,無不寄託着一個遊子對家鄉的深深離愁別緒,故鄉的雲,更是另一種激情澎湃的表達。這也正是我努力想向大家傳達的一個重要思想情感:“長長來時路,依依寸草心”。“歸情於故鄉”是整堂課的最終情感歸依。

總之:這節課最終能按照預想的目標得以實現。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音樂的學習裏,我只希望學生的情感世界能夠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而需要我們做的,便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他們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使他們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

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篇2

?故鄉》教學反思

終於遇到我熟識的“閏土”了,終於面臨不可迴避的魯迅了。

它是一篇小説,但它是魯迅的小説。許多學生甚至老師害怕又鄙視魯迅,把《一件小事》的主人公誤認為是車伕,説他敢於承擔社會責任。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成為魯迅了,寫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不難!千萬不要忘記人家是魯迅,他不是在寫車伕的敢於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寫“我”,一個知識分子,在五四後看到了中國社會的希望在於逐漸登上歷史舞台的無產階級。這對於整天想着玩psp的國中學生來講那簡直是——我不知道應該用什麼語言來形容了。

魯迅的“故鄉”是真切的,也是虛擬化的;故鄉中的人事既是發生過的,又是不盡然如此的。他想説的是辛亥革命後的農村非但沒有走上新路,反而是受社會動盪的影響,瀕臨破產而民不聊生。愚昧的劣根性又使他們看不到問題的所在,所以他們只能“辛苦麻木而生活”或“辛苦恣睢而生活”,就算是來到了城市的“我”也只能“辛苦輾轉而生活”。閏土是最底層的農民的代表,楊二嫂是城鎮小商販的代表,而“我 ”是城市知識分子的代表,都一樣的辛苦,卻一樣的落迫。這就不是個人的原因,甚至不是一個羣體的原因,那一定是他們共同生存的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原因。

這讓學生明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魯迅不僅是批判,還有憧憬。希望“宏兒”和“水生”是一氣,而且過我們未曾經歷過的新生活。並號召人們:“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就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實際上他想説:大家一起行動,創建新的社會!

這可是一種以社會為己任的大覺悟啊!這難道是這些教室的地都不願意掃而且也真的也不會掃的人能理解並接受的嗎?

當我用二十分鐘,深情款款地把整篇課文都讀完時,發現三分之一的學生已經目光呆滯,睡意朦朧了—— 但肯定他們是不敢趴下的。於是,我重複了朗讀課文前讓他們在聽的同時思考提出的三個問題:故鄉的人有什麼變化,故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十秒鐘沒人回答,半分鐘沒人,快到一分鐘時,我一股無名之火,升騰到了腦門,真想説:就等到你們發言為止,下課了也無妨,這羣沒思想又不肯動腦子的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的傢伙!

我有停頓了五秒鐘,幸虧有這五秒鐘。我想不行,這樣就等於宣佈我的這堂課的徹底失敗,而且當我宣佈學生無知的時候恰在宣判自己的無能——我得調解氣氛並調整問題。

我故作輕鬆而愉快地説:“搞不懂魯迅那是很正常的,不喜歡他是天經地義的,誰讓他這麼複雜呢?我想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他!”這時候,學生們微笑了,之前已經目光呆滯,睡意朦朧了的一部分學生,也不那麼無趣了。

接着説:“讓我們看看故鄉都有哪些有意思人吧?”這時候,四五隻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

得到相應的回答後再問:閏土小時候是怎麼樣的?這時候課堂裏的“空氣”開始快活了起來------

整個的這堂課圓滿收場,第二天的兩堂也基本是實現課程要求——他們居然也開始欽佩起魯迅了!真是不可思議。

但我突然害怕起來,為我當時竟然會有那麼消極的可怕的念頭。

我可以原諒自己設計問題沒有坡度和不夠有針對性——雖然這種情況不大出現。但我決不能原諒自己,居然會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並試圖逼迫學生步入困境而想完成教學任務,嚴重違背了教學相長的規律,破壞了學生學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難道我不該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嗎?難道我能將學習的責任單一的怪罪到學生身上而不改變自己不恰當的教學方法嗎?難道我能視學生的困難而不顧卻一味地逼迫他們實現所謂的目標嗎?

這是一次教訓,有它的偶然性,但一定有我教學觀念上的偏差。我不希望自己真的是老了,老得覺得自己不再需要思進取求完善了,那我也該離開三尺講台,回家了;不過那時女兒也會鄙視我的!

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篇3

找準切入點。閲讀教學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僅憑課堂上教師的幾篇文章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閲讀需求的,如何才能既不佔用太多的課堂時間又能引導激發學生課外閲讀呢?必須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切入點,從上,於“教什麼”與“怎麼教”渾然天成,有機地融為一體,成為課堂之中不可分割、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任何一個部分都不能脱離另一個部分而獨立存在,這才是有智慧、有技能的教師所追求的一種教學境界。

內外結合,走出唯教材、唯教師的死衚衕,建立“大語文學習觀”、“大語文教學觀”,才能開創語文教學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加強課外閲讀就是開拓語文教學新天地的一把快犁。課外遷移閲讀,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運用知識的過程,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加以運用和鞏固,更好地遷移。

內容要麼富有時代氣息,要麼貼近生活,學生都非常感興趣,討論時也十分積極踴躍,通過這些閲讀不但提高學生閲讀的興趣,教會其閲讀的方法,重要的是開發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同時也引起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關注。通過閲讀,學生的知識經驗擴充了,認知觀點新鮮了,思想感情昇華了,閲讀方法遷移了,自我語文能力提高了。

教學反思:

説的內容經過不斷的思考採用了既把看出到的和觀察到的圖片,用語言有文采地表過出來,對學生是一種鍛鍊,是一種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大膽説的能力,也可以引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但是有學生對故鄉比較模糊,説不出什麼,所以比較好的方法是讓外地學生多説説,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遠離家鄉時是如何想,如何有共鳴,當中中教師要教育學生要表達出來,要流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序,並且學生在説時要多鼓勵,多點耐心,要學生會傾聽,要多學人家的長處。

悟的設計是關健,是這節課成功與失敗之處,所以教師要用心去備課,把課文中的突破點,課文的目標,學生的學情,本單元的中心,或者説會考的試卷的方向要融合在一處,找出學生要學習的地方,以致於舉一反三,本節課設計的突破點是讓學生説説在你印象中,在閲讀過程中,“故鄉”是怎樣的?用文中的詞語加以修飾。這樣的設計是想讓學生從大體感受課文,從全文感知課文,來一個有趣而有效的整體感知。但是在操作中,發現學生沒有認真閲讀課文,所以要組以充分時間讓學生了解課文,不能急於求成,不能逼學生,以致消化不了,學生跟不上節奏。並且在討論和分析時,要要求學生有理有據,最好從課文中找出文段中的句子,從中真正地認識課文,而不是囫圇而過的,這樣對課文認識就到位了。

這個環節對差生一定要重視,稍為放慢速度,或多給機會他們,優生要發揮榜樣作用。教師也要深入文本。教師深入文本是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前提。因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老師自己必須先從文字到內涵都爛熟於胸。只有在課前作足了功夫,老師才能在指導學生感悟文本、確定的對話切入點、提問的策略等方面處理得體。

否則,一切課堂表現都成了形式,成了無用。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感悟辦法。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師有深厚的教學功底,能及時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如當發現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理解起來有難度時,可以改變提問的方式或策略。當發現這種感悟辦法不奏效時,可以轉變另一種方法進行大膽嘗試,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運用積極的評價機制來激發學生對感悟課文的興趣和勇氣。其實,我們發現在理解課文時,很多學生是想説而不敢説,慢慢地就由不敢説而變成了不願説了。為了防止這種惡性循環,教師的積極評價顯得尤為重要。“你很會讀書”這些豐富的評價語言會讓學生如沐春風,也營造了平等的對話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想説就説,讓學生大膽地表達感悟,這節課才算是成功的。

煉的設計,這節課運用了兩點是成功的,一是讓學生用課文的句子鼓勵別人,這量學以致用,其實程度比較高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説出理由,並且仿寫一句,讓學生表達能力再有提高,學習名篇的效果也就達到了。安排比較閲讀的理由是,讓學生擴大閲讀量,更深刻地感受原文,這也是説悟煉三位一體,語文能力提高的立體表現。有能力的學生也可以佈置寫作訓練,如景物描寫的襯托法,學習本文以環境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也是練習的一個方向。

總之,三步設計突破課內外的嚴格界限,形成課內、課外互補延伸,讀寫相長,聽説同上,面向全體,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其突破口是在課堂教學中採取“説、悟、做,三步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性,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言實踐當中去,在語言實踐中形成語言能力,讓學生不斷有練聽、練説、練讀、練寫的機會。突出知識整體性的呈現,突出知識縱向銜接和橫向遷移的意義,突出直接經驗的聯繫,突出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試圖解決教師“扶得多,放得少”的問題,在“説、悟、做”三步中,讓自覺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構成“由表到裏,由表裏到遷移”的基本學習行為,由學生親身體驗,真正地培養能力。

陶行知先生説“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才是孫子”。教學要基於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三位一體”既有説聽的活動,又有整體感悟的活動,更有課外遷移的讀、寫活動,整個過程重視“行動第一”,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語文素養。

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篇4

學完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課文,我的心情很糟糕。沮喪得一踏糊塗,我深深地愧疚和自責,那麼一篇經典的文章真的被我活生生給糟蹋了呀!

説實話,對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向來是充滿敬畏的,他的文章太經典、太深刻、太完美。以至於,每次上魯迅先生的文章我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該講些什麼、如何講,才能對得起魯迅先生那麼經典的文章。

魯迅先生的文章耐讀、耐品、越嚼越有味兒,幾乎每一句都堪稱經典。於是,教學魯迅的文章,我想講的東西太多,想品的語句太多,想關注的面太廣。

所以,每當學習魯迅文章的時候,我不知道該顧哪一頭。正在講人物時,突然發現環境描寫很精彩也;講着環境時,又發現人物講的不夠到位;講人物時又發現本文的寫法很特別。

於是,學習《故鄉》這篇文章時,我發現自己一直都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一篇經典課文被我講得顛三倒四,七零八落。學生也被我講的.學生也暈頭轉向,迷迷糊糊。好失敗的一課呀!

我也曾記得“一課一得”;我也曾記得,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但,我還是不忍心捨棄每一個我想講的點,想關注的面。結果,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講了什麼,説了什麼,腦海裏都呈現出了一盆漿糊的狀態。

渾渾噩噩間,我發現學習《故鄉》這篇課文,居然用了四節課,學生積累了什麼,收穫了什麼,我不知道,只覺得像一團亂麻,讓我具體説出怎麼亂的,我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

學完《故鄉》這篇課文,我很沮喪,也很難過。

問題到底出在哪,怎麼會這樣?我深深地反思。

通過不斷地反思與回顧,我發現問題的癥結找到了:一是我的備課不夠充分,總以為這篇課文我已經連續教過幾遍了,是我很熟悉的一篇文章,應該是無需備課的。所以課堂上,我的思路比較混亂,不夠清晰,上課就出現了顛三倒四的局面。

二是不會捨棄。魯迅的文章真的太好、太經典。無論是語言還是構思,無論是寫法還是思想,有那麼多那麼多值得品味的東西,值得重錘敲打的東西,我一點兒都不放過,在課文的方方面面,我都想去講,都想講出魯迅的深刻來。

可是面面俱到的去講,學生就面面都有收穫嗎?不是,太多太雜的東西,只能促使他們的腦海中什麼也不曾留下。

我知道自己錯了,徹底錯了!!!

謹以此篇反思,讓今後的我引以為戒,不再犯類似的錯誤,或許還可以告慰我對魯迅先生的愧疚之情。

同時我也希望,閲讀這篇文章的你,受到一些啟發。

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篇5

經過近一個月的年級組授課、研討。《牛和鵝》這一課我在年級組裏上了四次。四次中都有不同的感悟,也都有不同的收穫。

第一次上課在二班,跟學生課前沒有接觸,直接授課。在授課過程中,學生非常配合,上課過程中感覺學生有很大的興趣,我也的情緒也非常高。一堂課講起來非常順。學生好像知道我的設計一樣,一步一步非常到位。進行的非常快。唯一遺憾的是在話題交流時我設計的問題是:“説説你身邊還有哪些變換角度的事情”這一問學生被我問住了。我考慮到問題可能過深了。學生不知道從何答起。我就引導學生一年之中有四季,有的人喜歡夏天有的人喜歡冬天,他們都有不同的理由。有的人覺得夏天很美,有鮮花有水果。

不喜歡夏天的人卻覺得夏天蚊子很多。冬天很美,白白的世界,可以滑雪滑冰。可有人卻認為冬天很冷,不喜歡。所以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見解也不一樣。在我的引導下。有一位站起來大概意思是説:在生活中有的人遇到不開心的事,她就想我還是比較幸運的。這樣想想就會越來越快樂。生活中就是這樣如果你遇事都往開處想就會越來越快樂。

否則,就會鑽進牛角尖。孩子説的多好啊。但是大多數同學都覺得這個問題很難。我想可能由於第一課時不是我上的緣故。進入寫話環節。孩子寫的也不太理想。可能前一部分太順了。後面反而不知道怎麼引導了。課程比預計的提前五分鐘下課。第二次上課在四班。這次有了前一次教學經驗。

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篇6

語文教師在教學魯迅的文章時總會感歎魯迅的文章比較的難教,的確,對於中學生來説魯迅的文章是晦澀難懂的,因此在分析文章的時候教師就要考慮用最適合學生的教法去教學。《故鄉》是魯迅寫的一篇小説。對於現在的國中生來説,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難度的。怎麼選擇切入點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便於學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選擇切入點。

因為這是一篇小説,我從小説的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這篇小説中作者主要刻畫的就是兩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説的主題。讓學生找文中對這兩個人物描寫的句子,然後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造成人物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深層原因。其實也就是在探究小説的主題。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閲讀最好的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最好的材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分析,學生們探究的結果還是很不錯的,其實放開學生的手腳,他們有時真的會給你一個驚喜。我趁熱打鐵,把文章最難理解的一部分拿出來讓學生去質疑。然後大家討論,分析。雖然學生有時提出問題沒有任何價值,但是這也證明他們是在思考,只是他們思考的深度不同。有好多學生不理解文中“高牆”、三個辛苦的含義。以及對文章的結尾句的理解,這些問題的提出 説明孩子們真的在思考。而且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們探究出答案來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沒有給學生太多的時間去思考。這是我這些年來在教學中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因為他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時間,久而久之就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第二步就是引導學生分析寫作特色,有幾點學生自己是能説出來的,例如: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人物的描寫)對自然環境的的描寫。有些則需要老師的引導。學習這篇課文我覺得我的教學切入點選擇的較好,但是沒有引導進入深一層的分析,就是對主題的探究。這一塊在教學上我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課時我才引導學生去探究。現在我發現我在上課時,有時教學時間調控的不好,一節課下來,我覺得沒有教給學生什麼,上課講的內容 隨意性太強了。而且,有時講課時,控制不好拓展的範圍。拓展的內容雖然對學生的成長很重要,但是與課文內容又沒有多大 的聯繫。 就拿今天的第一節課來説,我在對楊二嫂進行分析時,突然聯想到我在昨天下班時對家中的曬衣繩的所產生的感慨對學生一通講。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最後送給我熱烈的掌聲。但細想下來,我的感慨對學生能有多大的影響呢?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因我的感慨而改變嗎?

對於現代文的教學,我越來越感覺到很亂,可能是我的問題的設計缺乏層次性與科學性。我的教學仍然是沒有以學生為主。仍然是以老師的講解為主。現在的教學怎麼是越來越倒退了呢。也許自己對教材挖掘的不夠深,還是不能超越教案,還是真正的不能實現老師個性化的閲讀。我仍是教案的木偶。這種現狀我一定要有改變。否則我的業務是難以提高的。

魯迅文章的教學還是存在着一定的難度,但是隻要自己在教學中不斷的反思一定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在今後的家教學中也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無定法,只要自己始終用心,始終有一份責任心在,我相信我的教學水平一定能更上一層樓。

月是故鄉明教學反思篇7

小説是我最喜歡講的一種文體,《故鄉》這顆選自九年級義務教育蘇教版九年級上第五課,小説結構精巧,人物形象生動,再結合濃郁的抒情,個性化的語言,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營造了辛亥革命後濃厚而逐漸衰敗的江南風情。

?故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描寫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民的遭遇和精神病苦,抒寫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打破隔膜厚壁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着信念。

在講課的時候,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以及掌握了學習現代文基本方法,在第一課時讓學生以自學為主,將字詞、作者、時代背景、文章結構交給學生去解決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自學和小組學習相結合,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第二課時捉住人物和環境展開學習,從小説三要素入手,以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和典型環境為主,深化本文的主題,掌握對比手法的作用,深刻體會小説中通過對比,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來深化主題,昇華主題。

在講課過程中,學生髮言不夠積極(學生預習不充分,教師引導不夠),師生配合不夠默契,使得課堂不夠活躍。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學習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釋,滿懷信心,將教改之路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