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烏鴉和教學反思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95K

教學反思是我們用於記錄自己教學感受的書面文體,撰寫教學反思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烏鴉和教學反思7篇,感謝您的參閲。

烏鴉和教學反思7篇

烏鴉和教學反思篇1

這一節課講授的小故事十分有趣,在大家的印象中又醜、叫聲又難聽的烏鴉變成了聰明的化身,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裏播撒下一顆愛動腦筋的種子。

由題目導入,講知識點竄出。烏鴉喝水,聽起來就吸引孩子的一個標題。我就從這個標題給孩子説了第一個知識點,孩子們看我寫的字後,就自己先叫了起來:“老師,那個字少了一點!”“他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大聲叫道。”我笑而不語,看着孩子們,看到大夥臉上的疑問還有許多張要發言的嘴是,繼而才説:“是呀,老師把這個字寫錯了呢!”“沒有,老師,這個不是鳥,這個是烏。”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孩子們自己當起老師來了。接着又説起了鳥字旁的字還有那些。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課文內容就是從講故事入手的,讓孩子自己讀了兩遍之後,他們就知道故事的大概了。所以接下來的課上內容也就相對簡單,甚至可以説水到渠成,課文思路清晰了!

不過現在想想其實可以搞點神祕的東西也許會更好,讓興趣做老師,讓孩子當主角才是真。這節課相對來説還是我引導的有的多了。越到後面,味道就越是少了些。

越是到學期末,就會越感覺到孩子的疲憊感。不單只是學生,其實老師也有的,只是在面對學生的時候,只能給自己打雞血,不斷自我激發激情,不斷用自己的熱情來渲染孩子的上課狀態,要是連老師都沒精神了,那這個班的這些課該如何是好?

這節課往後上就發現了些問題。孩子們累了,讀書不帶勁,回答問題沒什麼興趣聲音。我也有點手足無措了。

反思着兩週的上課狀態,實在不行,有點反嫩還老了,在授課的時候情書容易受孩子不良習慣影響,常常要停下課來整頓。話説好的老師是要用好的課程來吸引學生,也知道強要牛喝水,牛就偏不喝,可惜我的段數太低,功力不深你,沒能將課堂上的有滋有味。深深反思,我將努力做一下改變。

首先,要好好熟悉教材,研究教材。熟悉了才好下手,熟悉了才好發揮。熟悉教材,不只是重難點,應該還有有趣的地方,或者將好玩的點呈現出來。一年級的孩子,廠應該要讓他們喜歡上學習,愛上知識才是真。

其次,將課堂上得有趣,將知識插上翅膀,既要引着孩子走,又要孩子自願跟着走。這個實在是有些難度,有些老師上了一輩子的課,也改不了死板的方式,有的老師一出來教書了,就教的活潑開朗,讓學生老師都愛聽。這種上課的模式其實是和人的性格有關,但是為了孩子們,這個改變又算什麼呢?

接着,形式可以更多化一些,除了將《烏鴉喝水》演着來上,其實還可以唱着來學,説着來做。

最後,適合孩子才是最好的。每個班的情況不一樣,我們班也是一個特殊的班級,我們有自己的上課模式,有自己吸收的方式,所以順着來,效果可能就會事半功倍。

烏鴉和教學反思篇2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閲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分組做實驗,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礦泉水瓶中,體會瓶子裏的水是怎樣漸漸升高的。我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1、關注了學生的發展狀態,促進了學生主動發展。

本課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就是“瓶子裏的水為什麼會漸漸升高?”因此,我就以此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往瓶子裏放石子的實驗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研究問題的情景,讓學生在實驗中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多方交流,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

2、開發了語文教學的多種功能,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實驗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在觀察的同時,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一個一個”、“漸漸”的意思,強化了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學生在觀察瓶中水的變化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在這一情景中,讓學生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主動精神。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怕孩子們會出現覺得烏鴉的這個辦法並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緒。如果這樣,就阻礙了學生去認真體會文本。所以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急於讓孩子們發散自己的思維,提出像“説説你還會想出什麼好辦法?”“如果你是這個烏鴉你會怎麼做?”這一類的問題。而是與學生一起,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去感受這隻烏鴉的高明之舉。

在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時,我先請學生自讀,然後讓他們説説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烏鴉?孩子們很自然地説:“這是一隻聰明的烏鴉。”好!要的就是你們這句話,我心裏暗暗想着。“哦?是嗎?你從哪些地方看出這隻烏鴉很聰明呢?”

生:“它把小石子丟進了瓶子裏,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到水了。”

師:“我知道了,你是想説它想的辦法十分不錯,對嗎?”

(學生很肯定地點了點頭。)

師(皺眉):“可我覺得這隻烏鴉有個地方卻好像不太聰明,你們瞧,它都是撿小石子放進瓶子,我想如果能找些大石子不是更快能喝到水嗎?”

一句話下去,下面立刻有了反應,不一會兒,有許多地方都冒出了一雙雙小手。

生1:“不,如果撿大一些的石頭,大石頭很重,沉到瓶底的時候可能會把瓶子打碎的,那樣一來就喝不到水了。”

生2:“那個瓶子的口很小,大石子就卡在瓶口進不去。”

聽,孩子們的回答多麼有道理啊!這些答案有些甚至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常覺得只有中高段的課文才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妙語佳詞,想不到在這篇課文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字在孩子們口中變得可究可探起來。聽了孩子們這一個個回答,我忍不住笑着説:“看來這隻烏鴉的聰明還不僅僅因為它想出了這麼一個好辦法,就連挑選石頭的時候,它也是動了一番腦筋的。”學生們都紛紛點頭,從他們的笑臉上我彷彿看到了一份説服我的喜悦。同時,我也感受到了孩子們對這隻小小烏鴉的瞭解並不僅僅是停留在了表面。

課上到這兒,我覺得可以讓孩子們感受烏鴉聰明的同時發散他們的思維了,於是我請學生們説説“你會用什麼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1:“我會把瓶子打碎,一些大的碎玻璃中還會留下一些水的,我就可以喝這些水了。”生2:“我會去找一根別人丟掉的吸管,把它伸到瓶子裏去喝。”

生3:“我會用我的尖嘴在玻璃瓶的下面啄一個小洞,讓裏面的水流出來,這樣我就可以喝了。”

…… 孩子們的想法總是富有創新意識的,我想這堂課上我不僅與孩子們一起體會到了文中那個小烏鴉的聰明才智,更讓我感受到學生們的智慧。

烏鴉和教學反思篇3

這個學期,我們二年級語文教研組採取了同課異構的方式,完成學校組織的公開課講評。為的是大家再同課異構的過程中,反覆磨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最後在課堂的達成方面形成一些共識。

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年級組三位老師上了這節課。第一個上的是我,因為我不是第一次教這節課了,但是由於我第一次拿《狐狸和烏鴉》上公開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因此這次授課我沿用了以前課堂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但是稍顯老舊。例如,狐狸三次花言巧語騙烏鴉的肉,我的教學設計仍舊是一次一講,顯得拖沓,設計方面沒有新意。課堂拖沓導致重要的教學任務“肉被騙走以後”沒有完成。

第二位上這一課的是程曉斐。程老師是我們教研組年輕充滿活力的教師,經驗豐富,思路靈活。由於是第一課時,她更加註重識字和朗讀的教學。她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做到了簡潔明瞭。整體分兩大塊,一是識讀結合,寓識於讀,把課文讀好。二是識寫結合,使字形的教學和寫字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教學目的很簡單也很明確,就是把課文讀準讀通讀順,認識大部分生字,通過讀好幾個關鍵詞而把課文讀好。這節課設計的初衷是紮實有情趣,從精心設計每一個課堂活動開始,從細細推敲每一句評價語開始,全面地備教材備學生備自己。整個課堂除了生字講得有點多以外,削弱了讀的功能,其他課堂緊湊合理,高效地完成了課堂任務。

第三位上這一課的是魏亞青。魏老師是我們教研組最年輕的教師,也是新入職的老師。但是這位老師踏實勤奮,肯學上進,同時也很有靈氣。在聽了前面老師的做課後,她認真備課,反覆琢磨,力求比上學期更上一層樓。在這種目標的強大動力下,她在備課方面做到一句話不多,一句話不少;在課堂設計上,穩紮穩打,儘管新意不多,但是字字句句經過推敲,語言簡練,目標明確,評價中肯。進步很大!

在這次講評課中,我們都從其他老師那裏不同程度地學到了知識,有所感悟。在“以讀代講”“生字入文”“生字新講”等方面達成共識,對今後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烏鴉和教學反思篇4

活動目標:

1、啟發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2、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並用生動、連貫的語言續編故事內容;

3、培養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故事:

1、教師做狐狸的模仿動作,請幼兒猜一猜:這是誰?是一隻怎樣的動物?

2、提問:烏鴉是一隻怎樣的動物?它有什麼缺點?

二、學習故事:(邊看多媒體故事邊提問)

1、欣賞第一、第二段故事後,提問:

狐狸看見了一片肉會怎樣?會打什麼壞主意呢?

2、欣賞第三段故事後提問:

(1)狐狸是怎麼騙烏鴉的?(請模仿狐狸的語氣回答)

(2)聽了狐狸的讚揚,烏鴉會怎樣呢?

3、欣賞第四段故事後,提問:

烏鴉為什麼會上當呢?

三、看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內容

師:你們知道烏鴉為什麼會上當?狐狸又為什麼能騙到肉?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四、續編故事:

鼓勵幼兒從多種角度續編故事

(1)講道理或求情

(2)想辦法再騙回來

(3)採用戰鬥的方法奪回來。

活動反思:

狐狸和烏鴉是一篇生動活潑的寓言故事。兩個小動物各自有各自鮮明的個性。通過他們兩個動物之間的三次對話,揭示了一個不能輕信別人的好話的道理。如何讓孩子們理解這三次對話,從而把握寓意呢?首先,我自己認真理解這個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瞭解到幼兒喜歡看動畫片這一興趣特點,把整個故事製成了集聲像動畫於一體的課件,師幼在講授、問答、討論中加強互動和聯繫的活動方法。然後,根據該教學活動的目標來進行本次教學活動。活動中教師設置的問題太多,幼兒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活動的目標並未真正達成。

大班寓言故事:狐狸和烏鴉(二研)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2、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及大膽表述的能力。

3、培養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在大森林裏,住着一對鄰居,是誰呢?看!

(出示烏鴉、狐狸的圖片及文字)你覺得狐狸是一隻怎樣的動物?那麼烏鴉又是一隻怎樣的動物呢?和狐狸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賞故事

1、欣賞第一、第二段故事後,提問:

那小朋友們也來學一學烏鴉找到肉高興的樣子好嗎?小朋友,你們猜一猜,狐狸看到烏鴉嘴裏的肉,它在想什麼呢?”他會怎麼做呢?

2、欣賞第三段故事後,提問:

狐狸是怎麼説的?大家一起來學一學狐狸吧!小朋友們,狐狸第三次是怎麼説的啊?我們來比比看誰説得最好?

3、講述第四段故事後,提問:

小朋友們,為什麼狐狸説的話一次比一次動聽?小朋友們都知道烏鴉的聲音並不好聽,那為什麼狐狸説他的聲音好聽,還想聽它唱歌,是真的想聽它唱歌嗎?

三、引導幼兒暢想故事的結??

鴉聽了狐狸的奉誠話,心裏一得意,剛一張嘴唱歌,嘴裏的肉就掉下來了,結果會怎麼樣呢?

四、看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內容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五、續編故事內容

活動反思:

活動導入時,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出示狐狸的圖片,很快調動了幼兒探究故事內容的慾望,激起了幼兒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我用形象的兒童化語言,逼真的動作,把幼兒帶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兒充滿了學習的樂趣,他們不由得跟着我一起説起來、演起來。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兒受到啟發和教育,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另外,在本次教學活動討論環節中,我很自然的從知識目標過渡到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幼兒大膽發言,氣氛熱烈。但是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特別是在講述故事寓意時,教師教代的不明確,教師應先組織好語言。

大班寓言故事:狐狸和烏鴉(三研)

活動目標:

4、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5、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及大膽表述的能力。

6、培養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在大森林裏,住着一對鄰居,是誰呢?看!

(出示烏鴉、狐狸的圖片及文字)你覺得狐狸是一隻怎樣的動物?

那麼烏鴉又是一隻怎樣的動物呢?和狐狸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賞故事

1、欣賞第一段故事

師:烏鴉為什麼這麼開心?

狐狸看見烏鴉嘴裏的肉,饞得口水都快流下來了,它心裏會想些什麼呢?那它會怎麼做呢?

2、欣賞第二段故事。

狐狸是怎麼做的?它對烏鴉説了什麼?

狐狸騙了幾次都沒成功,它會放棄嗎?它會想什麼更好聽的話來騙烏鴉呢?

3、欣賞最後一段故事

狐狸這次騙到肉沒有?它是怎麼做的?

三、猜測故事結尾

烏鴉聽了狐狸的話,心裏一得意,唱起歌來,嘴裏的肉掉了下來,結果會怎麼樣?

師:你們知道烏鴉為什麼會上當?狐狸又為什麼能騙到肉?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四、看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內容

五、續編故事內容

活動反思:

總結前兩次的經驗,這次的活動準備的更加充分。藉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突破幼兒學習的難點。孩子的學習慾望較高,都願意邊聽故事邊看動畫片,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同時我還通過讓幼兒學説動物對話,學做動作來理解故事寓意,孩子們都能主動去學説對白,學做動作。但是教師小結寓意這一活動最好放在欣賞完動畫之後,這樣更有利於幼兒的理解與小結。

烏鴉和教學反思篇5

現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長大的,她們對父母的愛視而不見,他們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她們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愛,也不知道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報父母的愛,所以我想通過《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曲,告訴孩子們,連小烏鴉都知道報答媽媽,更何況我們萬物之靈的人呢?所以我想通過我的`這節音樂課喚起孩子們對父母的愛。

在教學中,我首先從歌曲律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用一個音樂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了解歌詞大意,為新歌學習奠定了基礎。

其次,我創設了一個充滿愛的教學情境,老師扮演烏鴉媽媽的角色,學生來做小烏鴉,從而使學生體會愛,明白愛,這才能更好的體會歌曲中的感情,當學生體會到了小烏鴉對媽媽的愛後,才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也能把愛延伸到自己媽媽的身上,小烏鴉能報答媽媽,那我們小朋友應該向小烏鴉學習什麼呢?孩子們都明白了,自己的媽媽那麼辛苦,她們也應該為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們都懂得了要孝敬長輩,這就是我的教學目標。

拓展部分,用打擊樂器伴奏,開一個小型的音樂會,創設學生間相互配合的羣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鍾以音樂為紐帶進行交流,它有助於學生養成共同參與的羣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這個小型音樂會鞏固了歌曲,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使整堂課得以昇華。

這堂課是結束了,但是孩子們在這堂課上流露出來的純真和善良卻久久不能退去,作為這堂課的組織者,我很興奮,也在回味着,深思着,通過這節課,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在音樂課堂中,就是應該以音樂為主線,讓音樂貫穿教學始終,在拓展中,我應該多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搜集更多歌頌媽媽的歌曲,或自己創編歌曲。我對整堂課的駕馭能力還有待加強,學習的形式還不夠豐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通過我的不懈努力,和領導,同事對我的幫助,讓音樂課堂變得越來越靈動和美好!

烏鴉和教學反思篇6

江寧區首屆“秋實杯”語文教師賽課前,舉行了片級競賽。上課的內容是《狐狸和烏鴉》,課堂中拓展延伸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同學們,烏鴉辛辛苦苦找來的一塊肉被狐狸給騙走了,你想對烏鴉説點什麼呢?”學生們爭先恐後舉手發言,我喊了其中一個小男孩,他説:“烏鴉,你真是太笨了。你不應該聽狐狸的奉承話。”另一個舉手説:“烏鴉,你下次要吸收教訓,不能再上狐狸的當了。”有一個探着身子站着,手向前舉得長長的男孩,得到我的允許後迫不及待地説:“烏鴉,你真是太笨了。要是我的話,我就把肉放在樹杈上,再唱歌給狐狸聽。肉就不會掉下去了。”“哎呀,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文中的烏鴉沒你這麼聰明,所以她上當了。”我的話音剛落,有一個男孩不等我喊他就站起來説道:“烏鴉,你真是不動頭腦,狐狸就是想讓你張開嘴巴,讓你嘴裏的肉掉下來,你怎麼能唱歌呢?如果我是你的話,我一定把肉放在樹上並用一隻爪子緊緊地抓住,然後再唱歌。”我説:“你真是個有辦法的聰明孩子,可是烏鴉當時沒想到這一點,所以,才有了我們學習的這個故事呀!”

聽了這兩個孩子的精彩發言,聽課老師不由得響起了掌聲,還露出了讚揚的一笑。

葉瀾老師指出:“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園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是的,正如葉老師説的,課堂隨時有意外的美麗風景。那就是所謂的課堂動態生成。課後,許多老師説我的那一課的精彩之處就是後面的那兩個學生的精彩發言和教師對他們的評價,使得原本“微波粼粼”的課堂激起了朵朵精彩的浪花。也是課堂的動態生成使課堂更精彩。我就本課進行了反思,有了以下幾點認識:

一、要正確認識課堂的動態生成。

國小語文課堂是隨時會有動態生成的。動態生成指的是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生本之間,通過對話,互動交流彼此的思考和見解,使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自主建構信息,主動生成知識的過程。動態生成是現代新課標新理念下課堂教學的顯著特徵。

有的教師害怕語文課上有“生成”,平時課上不準學生提課堂設計以外的問題,特別是借班上課時,害怕學生提出老師沒設計到、沒想到的問題,害怕課堂上的“意外插曲”將自己預設的進程打亂。因此,有的教師對於語文課上的生成“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有意迴避。這種不當的處理會使原本能產生的精彩發言或是智慧火花稍縱退逝,有時良好的教育機會也由於教師的一時忽略而失去了。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之中作上相應的調整和變動。”所以,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歡迎課堂有生成,尊重課堂上的生成,並想法去駕馭生成,沉着地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面對生成,做一個處事不驚的智者,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恰如其分地靈活引導,充分利用動態生成的新資源,把握生成的新機會,引導學生在凝重而厚實的人文氣息裏接受薰陶,或引導學生再次深刻領悟文本內涵和精髓,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矯正其價值取向,機智地把學生有偏差的思維在“踏雪無痕”中引回來。這樣就會逐漸在教學中積累並形成處理動態生成的教學智慧,讓師生間思想、心靈與情感能相互碰撞、交融,從而形成協調共振的良好學習場。否則,害怕課堂有生成,不讓孩子“越雷池半步”,一旦發現學生遠離“預設”便匆匆將話題拉向預設,久而久之,語文課堂教學就會呆板僵化,師生都束縛在預設的“封閉系統”中,學生就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課上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的整合就蕩然無存,更談不上體現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了。所有這些做法與新課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對於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我們應該把它看作一種不可忽視的學習資源,應該對它持歡迎的態度,樂於接納這種資源,並與學生共同探究,積極想辦法解決生成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凸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促進教學生成,閃耀教學精彩。

很多年來,教師們默默耕耘,不斷追求,總是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力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這種教學預設上長期的“精雕細琢”,使教師形成了思維上的定勢,往往不自覺地“以本為本”,習慣於從既定的教案出發,習慣於用一連串自認為精彩的問題“牽引”着學生走完課堂的全過程。這實際上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也許這樣的語文課會給人一種層次分明的感覺,但是長期以往,學生課上學得很沉悶,思維無法“展翅飛翔”。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説的“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定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因此,我們的語文課一定要突破預設的“樊籠”,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從而變得更精彩。

上述案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了寬鬆開放的想象空間,留給了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交流與碰撞的時間,學生們那些具有個性化的解答,是他們即興創造產生的火花,加上教師適時地從價值意義的角度出發,給予了正確的引領,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以發揮,創造性品格得以張揚。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活潑的、開放的,也是瞬息萬變的。作為現代教師,我們應當力求成為這些信息的重組者,成為動態生成的推進者,要擯棄心中的預案,做到心中有案,但行中又無案,寓有形的“預設”於無形的動態教學之中。做到有所準備卻不處處預設,有所生成而顯自然意味。讓師生真正融入互動,在互動中細心捕捉、判斷、重組語文課堂教學中從學生腦海中湧現出來的靈動的信息,及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讓課堂有“行雲流水”般的流暢,又有“浪遏飛舟”般的起伏。讓“預設”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讓我們更多地關注師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讓學生的思維與情感更豐富、更投入,讓課堂更精彩。

烏鴉和教學反思篇7

公開課上得沉悶、沒有生氣,這對於執教教師來説是最大的失敗。然而那次公開課,我真的令聽課領導老師們很“難受”,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很多困惑。

那一天下午,快放學的時候,教導主任通知我明天市局領導要來我校檢查教學工作,要聽幾節課,其中由我上一節語文課。接到任務後,我就開始準備《小烏鴉和媽媽》一課。本篇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體會小烏鴉對媽媽的愛。

那節課上,我揭示課題後,帶領學生初讀了課文。接下來我説“誰談談讀文後你知道了什麼?”“我知道了小烏鴉很愛他們的媽媽。”發言積極的郝紫鑫不加思索的説。“小烏鴉們很乖”田晴站起來補充説。“小烏鴉們很心疼自己的媽媽”“小烏鴉們很懂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議論着。看着孩子們這樣快的就進入了文本的學習,我心裏有説不出的高興。“你們説得太對了,三隻小烏鴉的確很懂事、很乖巧,那你們能從課文中找出能説明小烏鴉懂事的句子嗎,説説自己的看法。”於是學生便開始了他們的討論,我原計劃討論時間為8—10分鐘,在這一段時間裏我穿梭於各個討論小組間,發現學生們有的在書上書上畫一畫相關的句子,有的在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我想:不錯,看來部分學生已經會讀書了。誰知課堂上“熱鬧”了大約5分鐘就漸漸安靜下來了。只好往下一個環節進行了。“看來你們已經準備好了,下面誰來説説你從哪看出小烏鴉很愛自己的媽媽,它們很懂事。”“小烏鴉問媽媽冷了吧,從這我可以看出小烏鴉很懂事,知道心疼媽媽。”“小烏鴉問媽媽餓了吧,從這我能看出小烏鴉很懂事。”“小烏鴉還知道問媽媽是不是渴了,從這我也可以看出小烏鴉很懂事。”就這樣學生們在我們預料之中的粗淺的回答就結束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驗是相當不夠的。備課中我已料到了這一點,於是我接着引導學生回憶一下平日裏在你餓了、渴了的時候媽媽是怎樣關心、照顧你的。“當我放學回到家,媽媽會迎上來説兒子餓了吧,快來吃點點心。”一個孩子站起來回答我的問題。“你們從哪見到過嘴對嘴得餵食物,説説你的感受。”我接着引導。接下來是很勉強的有那麼一兩個學生回答我的問題。“我還從他們把窩鋪得既鬆軟有厚實看出小烏鴉懂事,他們怕媽媽冷。”總算又談出了一點看法。看時間剩的不多了,要進行第五段的學習了,否則就要拖堂了。

接下來5分鐘我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動作表演理解了“依偎”的意思。這時離下課還剩5分鐘時間,按原計劃行事進行課本劇表演。先讓學生在組內進行簡單的準備,然後我特意找了一組比較有表演能力的學生上台進行表演,上台前我還在組內囑咐他們表演時儘量加上自己的話,加一些動作。結果表演的效果如何就不用我再贅述了。這堂公開課以失敗而告終。

這便是我那一堂失敗的公開課。該課的失敗應怪罪於誰呢?能説是學生年齡太小,不能對文本所滲透的情感進行深入感悟嗎?顯然這是沒有説服力的。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以及對語文學科教育的反思,我也知道教學中越來越關注和重視學生的體驗學習。“注重體驗”也是《語文課程標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可是本節課的教學,我體現這一重要的教學理念了嗎?即使是也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的體驗了,但引導的方法合理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到位嗎?學生在這節課學到了什麼,又有什麼收穫呢?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思考。

課下通過進一步對課標的學習,使我對“體驗學習”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今後的語文教學時,我覺得還是應該引導學生回到綜合的生活中,回到豐富的實踐中,回到真實的情境中去體驗和感悟。

一、聯繫生活,感受情感。

教育家指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聯繫生活展開情境,把教材所寫的生活和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才能領略文中表露的感情。把這種體驗容入到對課文的朗讀中,才能夠真正把文章讀懂。

低年級課本中的許多課文都來源於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但在課文的學習中,低年級孩子往往不善於主動聯繫和體會這些經歷過的生活,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

如在《小烏鴉和媽媽》一課中,我想就可以用“回憶生活經歷”的方法,幫助學生體驗文章情感。文章一開頭就寫道:天冷極了,下着大雪,烏鴉媽媽年紀大了,沒有力氣飛行了,身上只蓋着幾片樹葉,靜靜的躺在窩裏。這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你有沒有過急需別人幫助的時候呢?理解三隻小烏鴉幫助媽媽時,引導學生回憶你幫助過別人嗎,當時你會怎樣想的、怎樣做的、怎樣説的?在生活情景的啟發下,學生體會到了烏鴉媽媽渴望得到幫助的心情,進一步理解小烏鴉對媽媽的愛,同時為恰當的運用情感進行朗讀作好準備。。

我想學生只要在對以往感受的回憶中,產生了相應的感受,又把這種感受帶到對課文的學習中,就會與文章情感產生了共鳴。

二、參與實踐,體驗情感。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表演中的角色體驗,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更容易理解文章情感,運用好所扮演人物的語氣。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中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繫已有經驗,去體會、去感悟。

學完《小烏鴉和媽媽》一課後,雖然我也請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了表演。但由於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充分的感悟,當然是演不出什麼了。如果再次執教,我首先會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進行充分的感情朗讀,再把文本中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表演時別忘了先為表演的學生帶上頭飾,放一段大雪漫天的錄像,創設一下情景。只要同學們演得投入,角色的表演會使得學生體驗到課文的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語文課種的情感體驗正是讓學生去做這樣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本課的失敗教訓,使我深刻認識到教師要時刻注意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的這種強烈的體驗慾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只有學生的自主參與,學生才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這時何愁上不出受學生歡迎的“熱熱鬧鬧”的語文課呢?我想學生在那樣的課中才會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到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