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部編1年級下冊語文教案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1W

作為教師肯定都會有制定教案的時候,不滿堂灌是我們在寫教案的時候要注意的,同時也要聯繫實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部編1年級下冊語文教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部編1年級下冊語文教案7篇

部編1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1

創新教案教學內容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本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為專題,要重點指導學生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從而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猴王出世》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隻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為一體的神話人物形象。首先他來歷非凡,是一個感受日精月華的石猴,出世充滿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動物特點──野性、機靈、頑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機警、聰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貴品質,有時還透着天真、活潑的稚氣。作者巧妙地將他的動物特性與聰明勇敢的人格化個性和諧地融為一體,使這個形象以其無窮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孫悟空,因此幫助學生感受它最初的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就成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認識“芝、遂”等16個生字。讀讀記記“靈通、迸裂、造化、家當、頑劣、明明朗朗、喜不自勝、天造地設、伸頭縮頸、抓耳撓腮”等詞語。

2.默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語句,能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閲讀經驗猜測大體意思。

3.能用自己的話説説石猴是怎麼出世的,又是怎麼成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於一體的形象。

5.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閲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激趣交流,導入課題。

1.圖片激趣:課件出示不同版本的長篇小説《西遊記》的封面圖片,學生仔細觀察。

2.引發交流:

(1)從封面上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自由發言。)

(2)你讀過這本書的那個版本?(學生自由發言。)

(2)從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西遊記》都不陌生,有的讀了裏面的某個章節,有的讀了裏面的某一小部分,有的甚至讀完了整本書。作者在這本書裏塑造了許許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麼在《西遊記》這部小説中,你最喜歡誰?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説一説你喜歡的理由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做簡單介紹。)

3.導入課題:從同學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喜歡的人物各不相同,但絕大多數學生都很喜歡神通廣大、能力非凡的孫悟空,那孫悟空最初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課文《猴王出世》,通過學習我們來了解最初的孫悟空。(板書課題:猴王出世,齊讀課題。)

二、初學課文,讀懂詞語,理清課文結構。

1.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詞語,如“名曰、耍子”等,可以猜一猜意思。

(1)默讀課文,猜一猜詞語的意思。

(2)小組交流,互相訂正。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

①名曰:名字叫作。

②圍圓:文中指仙石的周長,即圍一圈的長度。

③靈通:文中指仙石有了靈氣,通了人性。

④耍子:玩。

⑤石竅:石頭邊隙。

⑥石碣:石碑。

⑦鐫:刻。

⑧喜不自勝:歡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興。

⑨瞑目:閉上眼睛。

⑩造化:福氣;運氣。

天造地設: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家當:家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怎麼去做人。

拱伏無違:伏在地上,朝上禮拜,沒有違抗的。

序齒: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齡長幼來排列順序。

抓耳撓腮:亂抓耳朵和腮幫子。形容焦急、忙亂或苦悶得無計可施的樣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無力,精神不好

2.快速瀏覽課文,看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組織材料的?分別描寫了哪些內容?再説説故事的主要內容。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總結: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敍述的,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隻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可以分為三部分:(第1自然段)講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2、3自然段)講石猴和羣猴一起尋找山澗源頭,來到瀑布旁,石猴第一個跳進瀑布,竟發現了水簾洞;(第4自然段)寫羣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為王。

三、欣賞影視,感受人物。

1.多媒體播放“猴王出世”影視片段,學生欣賞。

2.根據影視片段的內容,結合初讀課文的感受,試着用一個詞語或短語概括自己心目中石猴的形象,把自己想到的詞語或短語寫在課文插圖旁邊的空白處。教師巡視,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幾位寫得好的學生的詞語和短語,鼓勵學生評議交流。(野性、機靈、頑皮、機警、聰明、勇敢、天真、活潑……)

3.贊武松。

(1)課件出示:這真是一個 的石猴啊!

(2)學生試着給上面的句子加上合適的字詞,把句子補充完整。

(3)全班交流:

①這真是一個 機靈 的石猴啊!

②這真是一個 頑皮 的石猴啊!

③這真是一個 聰明 的石猴啊!

④這真是一個 勇敢 的石猴啊!

⑤這真是一個 天真 的石猴啊!

⑥這真是一個 活潑 的石猴啊!

(4)學生是這朗讀句子,在朗讀中表達自己對石猴的讚歎之情。

四、研讀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一)導入話題:以上同學們説出了對石猴的評價,如野性、機靈、頑皮、機警、聰明、勇敢、天真、活潑……從課文的哪些地方最能表現出石猴的這些特點?請同學們繼續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圈畫出能表現石猴這些特點的句子或段落,並在旁邊寫下所表現的石猴的特點,也可以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二)學生自由演讀課文,並圈畫批註,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自讀情況,相機進行個別指導。

(三)小組交流,小組長整理並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四)小組派代表做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點撥並小結。

1.神奇不凡。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1)默讀語段,用“ ”畫出仙石形狀及所處的位置;用“ ”畫出石頭變猴的原因;用“ ”畫出石猴出生的經過。

(2)互相交流,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石猴?(來歷神奇。)

(3)指導朗讀,在朗讀中表現出石猴來歷的神奇,令人驚歎。

2.自由快樂。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

(1)默讀語段,説説這是一隻怎樣的石猴?(快樂。)

(2)你從那裏體會到了石猴的自由、快樂?(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

(3)這段文字是作者對石猴日常生活的描寫,你感覺這段文字具有什麼特點?

①富有節奏、富於變化。

②動作描寫非常準確:食、飲、採、覓、宿、遊。

(4)指導朗讀:在朗讀中感受富有節奏、富於變化的語言,感受石猴的自由自在、快活逍遙、親和友善而又頑皮可愛。

(5)學生再次靜心默讀這段話,探究表達方式的巧妙。(着重引導體會古典白話文語言的凝鍊、韻律之美、結構之美等。)

(6)拓展交流:在《西遊記》這部小説中有很多這樣的語言,同學們課下找到小説中這樣的語言多讀一讀,相信你們會感觸更深。

3.頑皮率真。

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

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衝貫石竅,倒掛下來遮閉門户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牀、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裏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裏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説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1)談話引導:古人説“言為心聲”,要真正認識這是一隻怎樣的石猴,我們還可以從它的話語中去探尋一番。快速從文中找一找描寫石猴語言的句子。 出示:

“我進去!我進去!”

“大造化!大造化!”

“沒水!沒水!……”

“都隨我進來!進來!”

①學生自由讀讀,説説發現了石猴説話的什麼特點?(重複、短促,很多句子後都有感歎號。)

②教師引讀。

師: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

生:“我進去!我進去!”

師: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師:石猴道——

生:“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

師:石猴笑道——

生:“這股水乃是橋下衝貫石竅,倒掛下來遮閉門户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牀、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裏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師: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裏一跳,叫道——

生:“都隨我進來!進來!”

師:石猴端坐上面道——

生:“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説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③指名學生到講台表演讀,鼓勵扮演石猴角色的學生讀出時候的語氣,注意表情的變化,根據自己觀看影視片留下的對石猴的印象在表演讀中穿插動作。

④師生評議,教師小結:作者吳承恩用重複、短促的語言,塑造了石猴頑皮、率真的性格。希望同學們以後閲讀《西遊記》時注意作品中對人物語言的描寫,並學會藉助語言描寫感受人物形象。

4.勇敢無畏、膽大心細。

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裏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樑。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是座鐵板橋。橋下之水,衝貫於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卻又欠身上橋頭,再走再看,卻似有人家住處一般,真個好所在。石猴看罷多時,跳過橋中間,左右觀看,只見正當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眾猴把他圍住,問道:“裏面怎麼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眾猴道:“怎見得是個家當?”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衝貫石竅,倒掛下來遮閉門户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牀、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裏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眾猴聽得,個個歡喜。都道:“你還先走,帶我們進去,進去!”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裏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

(1)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這段文字。

(2)互相交流,通過閲讀你瞭解到這是一個什麼樣石猴?(勇敢無畏、膽大心細。)

(3)互相交流:説説你是從哪兒看出這是一隻勇敢無畏、膽大心細的石猴的?

①細緻的動作描寫:瞑目蹲身、將身一縱、跳入瀑布泉中、睜睛抬頭觀看、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跳過橋中間、看罷多時、左右觀看、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又瞑目蹲身、往裏一跳。

②反覆做的動作描寫:

a.瞑目蹲身、復瞑目蹲身、又瞑目蹲身;

b.睜睛抬頭觀看、仔細再看、看罷多時、左右觀看;

c.將身一縱、跳過橋中間、跳出水外、往裏一跳。

(3)指導朗讀:讀這段文字,要特別留意石猴的動作,注意作者對石猴反覆的動作描寫,感受石猴勇敢無畏、膽大心細的形象。

(4)拓展交流:讀到這裏,我們不僅感受到了石猴的性格特點,更重要的是發現了《西遊記》這部古典白話小説豐富、貼切的語言特點。如果你能讀一讀原著,會有更深刻的感觸。

五、學習語言,複述文本,引申閲讀體驗。

1.請同學們再次自由地把全文讀一遍,感受石猴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特點。

2.小組合作,進行復述。

學生從課文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片段(如石猴出世、石猴生活、石猴進洞、石猴稱王等),分小組合作複述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複述表演課文,小組評價,師評價。

六、總結提升,整體把握。

1.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隻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的故事。感受到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對孫悟空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你覺得還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這隻猴子?(活潑可愛、機智勇敢、敢作敢為、身手不凡……)

2.課文記敍的是孫悟空的出生,節選自古典小説《西遊記》第一回,那你還知道《西遊記》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大鬧天宮、大戰二郎神、如來鎮悟空、悟空拜師、聚合取經隊、偷吃人蔘果、三打白骨精、黑松林遇妖、大戰黃袍怪、豬八戒巡山、蓮花洞降妖、比丘國救小孩、計盜紫金鈴、火雲洞鬥妖、收服紅孩兒、烏雞國除害、八戒哭師父、車遲國鬥法、收服青牛怪、女兒國奇遇、真假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戰牛魔王、捉拿金魚精、大戰黃眉怪、碧波潭奪寶、獅駝洞降魔、盤絲洞鬥妖、三探無底洞……)

七、拓展延伸,激發慾望。

1.《西遊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著作的語言非常優美。從19世紀開始,《西遊記》被翻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流行於世,深受人們喜愛。你對《西遊記》都有哪些瞭解?

(1)內容簡介:《西遊記》全書共100回,可分成三大部分,主要描寫孫悟空的出世和大鬧天宮、唐僧的出世和取經緣由以及後來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而歸的故事。

(2)語言特點:作品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藝術宮殿。小説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着現實生活的本質,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和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既表現他們超自然的神性和動物屬性,又能找出社會化個性的蹤影。全書組織嚴密,繁而歪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衝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3)創作背景:

吳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明朝中後期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斷激化,並日趨尖鋭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説和戲曲創作進入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因唐太宗貞觀元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徒步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漢族民間傳説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鉅著。

(4)簡介作者:吳承恩(約1500年-1582年),字汝忠,男,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稱高甸吳氏。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説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覽羣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

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先後在山上茶庵處建立了吳承恩紀念館和在山下山門處建樹其石雕座像,用來紀念他。

2.激發慾望:北大教授白化文曾經説過“《西遊記》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説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鬥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希望同學們都能讀到原著(或其他版本),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經典的魅力。

3.佈置作業:同學在閲讀《西遊記》的時候,在書上標出自己喜歡的內容,標出術中精彩的片段,在書的空白處記下自己的閲讀收穫和閲讀感悟。我們要召開一個故事會,同學們每人準備好一個故事,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部編1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科學”。《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滿童趣童真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治病,可它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以的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七星瓢蟲把它們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較強的啟發作用。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於學生觀察,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了本文,能讓學生對科學常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留心觀察、探索和發現身邊的科學常識的慾望。樹立起保護益蟲和益鳥的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7個生字,會寫“雪、幫”兩個字。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七星瓢蟲是益蟲。

2.過程和方法:在各種方式的朗讀中主動體驗故事中角色的心靈世界。在讀讀議議中瞭解益蟲等一些科學知識。在資料的收集和展示交流中知道更多的益蟲以及一些科學知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內心喜歡閲讀、朗讀童話故事。對科學常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留心觀察、探索和發現身邊的科學常識的慾望。樹立保護益蟲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認識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認識“七星瓢蟲”和“蚜蟲”,瞭解益蟲和害蟲的概念,並樹立保護益蟲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理念

1.“以人為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重視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和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

2.“以讀為本”,加強讀書實踐。《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3.推進綜合性學習,努力實現學科間的溝通,課內課外的緊密結合。

引導過程:

導入:舊知搜素,循序漸進

1.小朋友,猜猜看,(cai出示木白巾)這三個字合成一個什麼字?你能用棉組個詞嗎?(板書:棉)棉花要讀輕聲,個別讀,齊讀。(鞏固輕聲讀法,複習第7課學過的內容,為讀好姑娘這個詞的輕聲打下基礎。)

2.想看看棉花長什麼樣不?(cai圖片出示)瞧,這是棉花開花時的一片美麗,這是棉花成熟時的一片雪白,多美的棉花呀,人們送給它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棉花姑娘”。(板書:棉花姑娘)

3.出示生字卡片,落實姑娘生字。個別拼讀,齊讀,開火車讀。想想看,姑娘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為什麼?(利用形旁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字理識記,掌握字義,朦朧間懂得中國構字的獨特之處。)是啊,女孩子美麗動人,人們把“姑娘”念成輕聲以表達對他們的喜愛。個別讀“姑娘”的輕聲讀法。

4.今天,我們就學習一個童話故事,《30棉花姑娘》,齊讀課題。(輕聲讀法,美美地帶出了故事內容。輕聲是美讀課文的重要方法,學生應該要紮實掌握。)

初讀:自我感悟,粗中梳理

1.請大家仔細聽錄像《棉花姑娘》,看了錄像,你認識了故事中的哪些朋友?(生述,師隨機貼出帶有名稱的5個圖像)(一度通讀,認識主要角色。)

2.誰能喊喊他們的名字,個別讀名稱。重點教學“啄”。這隻鳥的名字特別難叫,誰來教教大家?出示卡片“啄”,翹舌音要到位,跟讀並齊讀。啄木鳥開火車讀。想了解這位朋友吧!(cai圖片以三步內容出示)看,簡介,讓我們自豪得再叫叫它的名字!

3.啄木鳥、燕子、青蛙、七星瓢蟲和棉花姑娘到底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故事?趕快打開書p137,讀讀這個故事,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二度通讀,瞭解故事梗概。)

細讀:一點帶面,快樂學習,掌握方法

1.小朋友,讀着讀着,你都知道了什麼?(生自由發言,師適當點評)並出示句式概括。(自由發言是讓學生盡情抒發自己學到和第一次感悟到的內容,句式概括是讓學生在發言的基礎上總結自己零碎的東西並能在無意識中懂得表達的標準方法,似教非教的過程給學生展示風采的機會同時給老師“潤物無聲’教學空間。)

2.看,棉花姑娘,圖片出示帶棉花姑娘自述,師表情講述?棉花姑娘到底怎麼了,請同學讀讀第一自然段。

3.出示第一自然段。這一段有3個生字,一個多音字。跟讀惡(è兇惡ě噁心wù可惡)重點教學蚜和治,略帶盼,盼前鼻音提示(盼重點在句子教學中落實)出示蚜,猜猜讀什麼,怎麼知道?還知道肯定表示——昆蟲(複習形聲字的學習方法,一年級生字教學也十分重要。)出示治,提醒翹舌讀音,並採用講故事形式記憶治。(教師要學會瞎編故事,再難聽的故事孩子都能夠記憶猶新。)

4.生字逃到第一自然段中去了,誰把它們讀正確流利。個別讀。

5.從他們的朗讀中,我們聽出來了,原來棉花姑娘——,身上長滿了——,這些蚜蟲像蚊子一樣吸着它的血——汁液,難受極了。看,(出示蚜蟲圖片,形象認識並感受長滿蚜蟲的難受),你們説這是()的蚜蟲,生述,你能把這種感情送到句子裏讀出來?

6.同學們,棉花姑娘的汁液快被吸光了,她現在好難受啊!她唯一想做的便是——生齊讀句子(變紅部分),盼,盼望,多麼盼望(板書)師述,你的眼睛看着分數,心裏盼望考100分,不是一般的盼望,而是十分盼望,誰説説盼望的近義詞,是啊,盼望就是希望,誰能把這份盼頭讀出來。(教後發現這部分教的太細了,可以刪去,以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讀。)

7.盼呀,盼啊!把誰給盼來了(同時出示圖片)能幫上忙嗎?(生:不能)讀讀第2自然段,用畫出棉花姑娘的話,用∽∽∽畫出燕子説的話,想想為什麼幫不上忙?

a.生彙報畫的話在哪裏,出示段落並畫好,讓學生掌握“讀書要動筆墨”的方法。(一讀內容通順)

b.師生對讀,棉花姑娘的話變黑,燕子的話變紅。(二讀角色句子,字色變化學生容易辨認,新的cai學生不會視覺疲勞。)

c.(圖片+話)燕子飛來了,你們看,棉花姑娘雖然生病了,它還是有禮貌地彎下腰説。你能通過一個請字,把棉花姑娘的有禮貌讀出來嗎?個別讀,齊讀。(三讀禮貌情感)

d.看到棉花姑娘那麼虛弱又那麼有禮貌,燕子很想很想幫她這個忙,可是它卻無能為力,感到非常難為情,誰能把這分情感表達出來?個別讀。(四讀對方心情)

e.對比讀,要是老師把燕子説的話換成第2句,你覺得如何?(加深理解燕子的無奈之情,説得好,相信讀得也不會太差。)

f.師生對讀,男女生讀對話。

原來是這樣啊,:不是燕子不想幫忙,而是它只會捉(板書:空中飛的)害蟲。

自讀:學以致用,趁熱打鐵

1.森林醫生啄木鳥和莊家衞士青蛙又會怎樣呢?請同學用上面同樣的學習方法學習3,4自然段。【用畫出棉花姑娘的話,用∽∽∽畫出燕子説的話,多讀讀,想想為什幫不上忙?】學好了跟同桌或者前後桌同學分角色讀讀。(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自己學習,相信他們等於相信自己。他們的潛力是你們教師無法想象的到的。)

a.生彙報畫的話。

b.理清為什麼幫不上忙,他們只會捉哪裏的害蟲。

c.請三生讀對話。

2.棉花姑娘一連請了三位醫生,都幫上忙,她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着急,病情也越來越嚴重。師生讀,男女生讀。(整體讀)

提升:復現鞏固,課外拓展,悠然生情

1.棉花姑娘請了燕子,青蛙,啄木鳥給她捉蟲,都幫不上忙,是因為他們都只會捉屬於自己的害蟲,看,(flash連線)燕子吃------空中飛的害蟲,啄木鳥吃---------樹幹裏的害蟲,青蛙吃--------田裏的害蟲。

2.他們不是不幫,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他們可都是我們的好朋友。

3.生活中,這樣的益鳥還有很多,如圖片麻雀(樹上的毛毛蟲),貓頭鷹(田裏的老鼠),請同學用上這樣的句式來説説他們,他們能不能幫上忙呢。

4.這些益鳥都幫不上忙,七星瓢蟲行不,下節課再學。

5.看今天的生字還記得嗎?齊讀

書寫:

雪和幫,上下結構,上小下大,間架及運筆。

作業:

部編1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説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的精闢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難點:

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教學時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分小組比賽,檢查積累材料的情況。要求每小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關於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讀書的趣事講出,以多者為勝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讀書時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時不好(hǎo)讀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2)名人論讀書: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李清照的讀書方法:興味到時拿起書就讀。

朱熹談讀書時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3)名人讀書的趣事:

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

列寧讀書趣聞

馬克思讀書趣聞

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囊瑩映雪、鑿壁偷光的刻苦讀書。

……

二、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後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於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範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2、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説,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學生集體回答)

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後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並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係:

(學生通過看書迅速作答)

(3)最後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説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採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説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

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

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於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採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明確: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

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分兩個小層理解:

(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説理方法。

明確:排比説理、歸納説理。(正面指出)

(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反面指出)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四、討論與交流:(1)學習本課後,對議論文的寫作的認識體會。

(2)本課中出現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組為討論單位,談談對這些內容的看法。

五、總結、歸納:

六、佈置練習:摘抄有關“讀書”方面的名句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

部編1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和一個部首:“木”。會寫6個一類生字,瞭解“刀”字的演變過程。

2、積累詞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在情境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激發兒童尊重別人勞動成果和愛惜糧食的意識;感受親情,體會親人的關懷。

教學重點:識字與寫字。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食物圖卡。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觀察對比兩幅圖的情境。

2、認識情境中出現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結合生活實際,情境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來保證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麼你平時主要吃些什麼呢?吃飯的時候會用到哪些餐具呢?一會兒,我們到一個小朋友家去做客,看看他們在吃什麼?

二、觀察圖片,體會情境

1、分別觀察第一幅圖和第二幅圖,你分別看到了什麼?

2、注意觀察比較兩幅圖,看看有什麼區別?

(1)第一幅圖的餐桌上有什麼?

吃的:米飯、湯、炒菜

用具:筷子、勺子。中餐

其它:水杯、香油

(2)第二幅圖的餐桌上有什麼?

吃的:奶油、麪包、橙汁。西餐

用具:叉子、刀。

(3)説一説:中餐和西餐有什麼不同?

三、識字與寫字

1、圖文結合。把本課的食物圖片分別貼在黑板上,與生字卡片一一對應,找出要學習的生字。認讀一、二類字,書寫一類字。

(1)看刀的字理演變過程,學習“刀”字。

(2)學習“杯”字。注意“木”字旁做部首時捺變點。

(3)注意“叉”“勺”“包”的筆順。

2、對號入座。把食物圖片貼在左側,生字卡片貼在右側,請同學連線。

3、遊戲:模擬用餐。3人為一組扮演家庭成員,共進西式早餐和中式晚餐,以詞卡代替食物,通過表演的形式讀出詞語或物品的名稱。

作業設計:晚餐時説一説,餐桌上有哪些食物和用具。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複習鞏固生字。

2、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

1、做遊戲:西餐有哪些食物和用具?中餐有哪些食物和用具?找到字卡貼到黑板上。

2、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朗讀。

二、朗讀指導

1、輕聲:叉子筷子勺子。還有哪些類似詞語?

2、兒化音:橙汁(兒)

三、完成課後練習

1、連線,讀一讀。拼拼音,讀詞語,進行連線。

2、讀一讀,比一比。

(1)準確地讀出下列字。

(2)觀察比較這幾組字有哪些特點?引導得出規律:“加一筆”組成新字;“加一個部首”組成新字。

(3)擴詞與區別。

3、分類,塗顏色。

(1)準確讀出下列詞語。

(2)小組合作討論,這些詞語如何分類?説一説,塗一塗。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4、背一背。

(1)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背得快!

(2)説一説《鋤禾》這首詩的大概意思。

(3)平時吃飯時,小朋友的哪些做法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為什麼?

作業設計:把《鋤禾》背誦給家人聽。

部編1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會寫“臘、粥”等15個字,會寫“糊塗、攪和”等9個詞語。

2.朗讀課文,想象八兒的饞樣兒。

3.瞭解課文的內容,説説哪部分寫得詳細,哪部分寫得簡略,想想這樣寫的好處。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寫細膩的句子,體會其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在上節課中,我們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節,其中提到了一種臘八那天會吃的食物——臘八粥。民間有句俗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這説明在臘月天氣很冷。於是,產生了一種民俗,在臘八這一天要喝臘八粥,把下巴粘牢。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

2.在你的心目中臘八粥是什麼樣的?談談你對臘八粥的印象。

3.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跟着沈從文一起去品嚐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

4.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和作品。

二、檢查預習,掃清字詞障礙。

1.指名讀生字、新詞。

着重指導:唾沫(tuòmo)孥孥(nú nú)

2.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導“膩、灌、褐、筷”,並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範。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説一説這篇課文圍繞“臘八粥”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本文圍繞八兒等着吃母親熬煮的臘八粥的經過,展現了一幅淳樸、和睦、温馨的圖景,表現了一家人的其樂融融。)

2.通讀課文,你認為整個小故事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能否用小標題概括故事情節?(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説一説哪一部分寫得詳細。(等粥)哪一部分寫得簡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小組內讀一讀,談一談你的感受。

四、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後,你感受到了什麼?(八兒天真、可愛、嘴饞,臘八粥香甜誘人、惹人喜愛。)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作家沈從文筆下的文章——《臘八粥》(師生齊讀)。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一幅細膩獨特的臘八風俗畫。

二、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一)品讀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寫臘八粥時,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多的筆墨去列舉臘八粥的原料?(寫出了臘八粥的材料豐富。)我們在上節課也曾經提到過關於臘八粥的句子,回憶一下。

從中你可以感受到臘八粥吃起來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麼作者是如何描寫臘八粥的美味的呢?(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臘八粥在鍋裏煮的狀態,還有臘八粥的香氣。)

3.寫臘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狀態除了能夠襯托臘八粥的香甜可口,還有什麼作用?(為後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

(二)品讀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麼多人都喜愛臘八粥,八兒也是其中的一員。那麼面對這樣的一鍋粥,八兒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自讀第2~8自然段,畫出描寫八兒的語句,體會一下八兒的心理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①“喜得快要發瘋”:心理描寫,略帶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八兒的興奮。“眼睛可急紅了”:神態描寫,寫出了八兒的迫不及待。“‘那我餓了!’,八兒要哭的樣子”,語言和神態描寫,寫出了八兒的迫不及待。

②從八兒的心理、神態、語言中能感受到八兒有什麼特點?(天真、可愛、頗有童趣)

(三)品讀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讀第9~13自然段,從八兒與媽媽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八兒的心理和人物特點是怎樣的呢?

(八兒急切地想要吃到臘八粥,但是隻能苦苦等待;看到臘八粥淡淡的煙氣後,開始猜想鍋內的情景;但是同時也沒有隻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兒不但天真可愛,而且也孝順體貼。)

2.從媽媽對八兒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麼?(媽媽是非常疼愛八兒的。)

3.從這段富有生活氣息的對話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八兒與媽媽之間濃厚温馨的親情。

4.一位同學朗讀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八兒猜想的臘八粥是怎樣的呢?畫出相關句子並進行品析。

①“飯豆……腫脹了吧”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想象中豆子發脹飽滿的狀態。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軟糯稀爛。

③哪個詞可以形容八兒想象中的臘八粥?(妙極了)

④這段猜想有什麼作用?(寫出了八兒對臘八粥的猜想,為八兒實際看到臘八粥做鋪墊。)

⑤寫出八兒怎樣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當媽媽把八兒抱起來以後,他終於看到了臘八粥的廬山真面目了。媽媽煮的粥究竟是怎樣的呢?作者是怎樣描寫的?齊讀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關語句。

①栗子跌進鍋,飯豆煮得腫脹,花生仁兒脱了紅外套,鍋巴圍了鍋邊成一圈兒,粥的顏色是深褐。

②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臘八粥內各種東西的狀態。

6.你覺得當八兒看到這鍋粥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呢?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①“他驚異得喊起來了”——感到驚訝。

②“怎麼,黑的!”——有點嫌棄,覺得臘八粥很髒。

7.看到八兒有這樣的反應時,媽媽是如何表現的?(“撿了一枚大得特別嚇人的赤棗給了八兒”。)

從媽媽的行為中你能感受什麼?(媽媽對八兒的疼愛。)

教師小結: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兒的心理髮生了哪些變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驚訝—嫌棄)

(四)品讀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後八兒終於喝到了臘八粥。作者又是怎樣來寫喝臘八粥的呢?畫出你覺得寫得好的句子進行賞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擺”成十字,動作描寫。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寫,寫出了八兒喝飽了以後滿足的樣子。

③“半碗陳臘肉,八兒的爹同媽也都奈何它不來了”,八兒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滿足,通過對人們喝完臘八粥後狀態的描寫,表現出臘八粥的美味。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雖然文章的標題是《臘八粥》,但讀完全文後,我們發現文章詳寫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臘八粥,而喝臘八粥則略寫。為什麼?

(通過寫熬製臘八粥的過程,表現八兒和家人其樂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氣氛。)

2.作者的寫作目的並不是寫臘八粥的美味,而是通過描繪這個生活場景體現普通百姓對生活和家庭的熱愛。

3.作者筆下的臘八粥讓人垂涎欲滴。再讀讀課文第1自然段,仿寫一種你最喜愛的食物。

教學反思

教學時重在通過對主人公八兒的語言、動作、神態及心理描寫,體會八兒迫不及待地想喝臘八粥的饞樣。運用邊讀邊想象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悟,充分喚起學生的認知體驗,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部編1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6

?燕子專列》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14個字。正確讀寫“歐洲”“瑞士”“舒適”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語的理解,理解“燕子專列”的意義。

3.瞭解課文內容,受到愛護動物的教育,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意。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語的理解,體會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

教學難點:體會惡劣氣候、環境與人們奉獻愛心的關係,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預習提綱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初步理解課文大意,勾畫感受深刻的句子。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激發讀書興趣。

1.板書:燕子。你對燕子有哪些瞭解?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板書:燕子專列)齊讀課題。自讀課題,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麼想要問的嗎?

(注:學生想問的問題可能主要有這些:什麼叫專列?專列是怎麼樣的?燕子為什麼要乘專列(會乘專列)?這個故事講了什麼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自語,完成以下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

(2)邊讀邊思考:人們為了燕子,做了什麼?從中體會到什麼:

2.認讀生字。

歐洲、瑞士、舒適、空調、啟程、特殊、長途、驟降、

疲勞、飢寒交迫、温暖、政府、救護、車廂、致謝

3.交流思考的問題。

①人們為燕子做了什麼?

提示:可從兩方面想:a.政府方面(做決定、呼呈人們、燕子專列)b.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竭盡全力尋找、專程送行)。

②根據自己的體會,在“人”和“燕子”之間加上合適的詞。

人→燕於(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幫助、喜歡、愛、救助”等詞。)

三、朗讀感悟,品讀第二段。

1.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成千上萬只燕子高高興興地從南方飛往北方。然而,它們在瑞士境內卻遇到了麻煩。究竟是什麼麻煩呢?請同學們在課文第2自然段中畫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2.集體交流:

(1)燕子在瑞士遭遇了幾方面的麻煩?教師板書。(板書:氣温驟降、風雪不止、凍死、飢寒交迫等)讀一讀這些詞語,提醒學生積累。

(2)理解“飢寒交迫”,“氣温驟降”,“風雪不止”。這句話讓你感受到了什麼,用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3)燕子遇到的僅僅是飢寒交迫的麻煩嗎?還遇到了什麼麻煩?

長途跋涉是什麼意思? 你們知道燕子一路上要飛過哪些地方嗎?這一路,燕子們多辛苦呀?誰能讀出燕子的疲勞。(指名讀)

(4)燕子們飢寒交迫,再加上長途跋涉所帶來的疲勞,所以課文説它們正——瀕臨死亡,瀕臨死亡是什麼意思?

3.根據課文情景想象燕子的處境,結合自己的心情,進行朗讀指導。

四、指導寫字

1.自主記憶字形。提出難寫的字。

2.指導書寫。

3.學生抄寫生字和生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認讀生字新詞。

2.指名課文第二自然段。

二、研讀重點,感悟人文情?

過渡:燕子飢寒交迫,瀕臨死亡,面臨危險,非常幸運的是它們逃脱了這場災難,誰知道這些可憐的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幫助?

指名説,師板書:政府居民貝蒂

1.請同學們自由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人們為了燕子做了什麼?把這些地方用——劃出。思考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2.感悟居民奉獻的愛心

(l) 出示句子:聽到消息以後,居民們_____走出家門,冒着_______的春寒,頂着_______的大雪,踏着凍得堅硬的山路,_______尋找凍僵的燕子。

(2) 按照課文內容把句子補充完整。

(3) 想想從橫線上的詞語讀懂了什麼。

引導學生透過“紛紛”“滿天飛舞”“四處”等詞語,體會人們得知燕子的危險情況後的焦急心情,體會人們不畏嚴寒、不辭辛苦拯救燕子的博大產愛心。

(4)讀句子,想象成百上千的居民丟焦急而又耐心地四處尋找燕子的感人三場面。

(5)感情朗讀。

3.感悟貝蒂付出的真情

引導學生觀看課文中的插圖

(l)想象她一整天遇到什麼困難,是怎麼克服的?

(2)小貝蒂不在乎的是什麼?她在乎的又是什麼?

⑶朗讀第4自然段,從“凍得通紅”“凍得僵硬”“不在乎”等詞語感受小貝蒂對待燕子的忘我真情。

三、續讀課文,深化理解

1.體會送別的感人場面

這些冰天雪地中飢寒交迫的燕子,等待它們的似乎只有死亡,但因為政府的偉大決策,居民的愛心奉獻,貝蒂的真情付出,它們卻走進了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並即將啟程返回自己眷戀的家園。列車緩緩啟動,在人們送別與祝福的目光中,車廂裏的燕子對着人們卿卿喳喳地叫個不停,它們在説些什麼呢?—同學們,假如你就是車廂中的一隻曾經被居民或貝蒂救護的燕子,在你即將告別他們的時候會對他們説些什麼呢?想好了,請寫下來。

學生獨立寫話、準備發言、真情誦讀。

2.與貝蒂關切交流

列車在人們的視線中漸漸遠去,大家陸續離開站台,然而貝蒂卻依然眺望着列車遠去的力一向,揮動着凍得僵硬的小手,為車廂中的燕子們祝福……同學們,你們一定知道此時此刻的貝蒂內心深處的語言,也一定有很多的心裏話想對貝蒂説。請同桌的同學相互説説。

四、佈置作業,拓展深化

1.寫本課中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

2.集有關保護動物的資料,做一份手抄報。

部編1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7

詩歌賞析:

一、

作者蘆荻(1912—1994),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桑野》《馳驅集》等。這首詩作於1941年12月,這正是中華民族遭受苦難最深重的時候。但在全國人民的心中,正積聚着憤怒的力量,將會有一場大風暴席捲中華大地,給中華民族帶來新生。

詩歌題目中的“風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 “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閲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説,它們也指“人生”的坎坷與遭遇。

一場暴風雨把大地變得天昏地暗,這裏的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風”“雨”指當時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詩人平日熟悉的景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詩人也因此產生了年輕舵手的“憂懷”,寫下了《風雨吟》這首短詩。

這首詩用翻天覆地之勢的暴風驟雨象徵了“人生”的坎坷與磨難以及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表現了年輕人面對現實的勇氣和責任感,對中國社會前途、民族命運的憂慮。

詩人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展現了當時嚴峻的生存形勢及國人的抗戰熱情,表達了詩人征服天下的勇氣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展現了詩人願以天下為己任,征服每一個險濤惡浪的廣闊胸懷。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有特徵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畫面並做描繪。

明確:“風”“雨”從大地“捲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兩句詩中,“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衝過來的動態,體現了自然之力。 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甚至有些讓人畏懼的意境。此外,“奔”形容速度快,用在句中突出風雨氣勢之磅礴、猛烈。

詩歌中的“風”“雨”不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閲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説,也象徵着“人生”的坎坷與磨難。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時中國社會局勢動盪不安,“風雨”更深層次的涵義是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象徵着中國局勢的動盪不安,表現了一幅氣勢磅礴,意境雄渾的壯闊圖景。一望無際的平原如洶湧澎湃的大海,正醖釀着更激烈的風暴,一個個分散的基層單位――房舍,被洶湧波浪所激,如一葉葉扁舟,搖晃不定,前景難測,兇險無比。大與小的強烈反差,給人造成極為深刻的印象。

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面對苦難的祖國,“我”我雖缺乏經驗和閲歷,但“我”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作有為的青年,表現了我對祖國強烈責任感、使命感。

因沒有經驗,“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現了“我”對中國社會前途、民族命運的感到憂慮。

二、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吟》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詩也寫得簡潔、有力,前四行節奏不錯。然而,這種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現在看,已經類似古董。歐洲藝術100年前進入現代主義後,中國“朦朧詩”以後,詩人們已經很少這樣寫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勵某些人,比如黃子建先生(當然還有將此詩選入教材者等)曾滿懷熱情地評道:“全詩只有6行36個字,然而,其風,呼嘯奔騰、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變陸地為大海於一霎,有一種強大的衝擊力,令人不寒而慄。”不寒而慄的感覺,我沒有產生。但中間兩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視野與氣勢都不小。

從動、靜關係上看,第一段兩行是動,是兩個“卷”;第二段是靜,是兩個“如”。兩個比喻的畫面感很強。前四行是客體,後兩行轉向主體。

正是這個主體“我”在結尾的出現,十分突兀,它不僅破壞了詩人在前面苦心營造的風雨如磐的大氛圍,也破壞了全詩的語感與節奏。因此後兩行,尤其是倒數第二行,是敗筆。如果後面兩行改成“年輕的舵手的憂懷/匍匐在大地的海上”,會更好些?

另附別種説法:

讀這首詩,要讀出一幅畫面,從對畫面的呈現中體味情。當然最先一步還是要關注詩中一些有特徵的詞,如“卷”“海”“舟”“舵手”“憂懷”等等,然後讓學生想象出畫面並作描繪,這幅畫面首先是極有氣勢的自然景觀,其中“卷”字充分體現了自然的力,而“海”與“舟”之間的對比(空間、力量等方面),又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及精神衝擊。這時,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也許會是驚恐,也許會是毫無懼意,也許會是讚歎自然神力……此一步後,就要結合“舵手”一詞了,舵手之於舟的意義,自不待言,於是“我有年輕舵手的憂懷”一句,便充分體現了“我”面對風雨的勇氣和責任感。這份勇氣與責任感會與學生先前的感受形成一種比照,則學生對“風雨”的情感體驗自會添上一層剛性。同時,“憂懷”兩字也須讓學生體會。它揭示出,“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自然的風雨,更是社會的、人生的風雨。

當然會有論者認為“我有年輕舵手的憂懷/在大地的海上”破壞了風雨如磐的氛圍,在藝術上是敗筆。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這裏想強調的是,如果沒有這兩句,則本詩至多是一首出色表現了自然景觀的詩,可作“題畫詩”來看,別無意義;而有了這兩句特別是前一句,則使本詩霎時有了強烈情感,並將這種情感有力地傳遞給我們年輕的“舵手”們。

三、

?風雨吟》一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卻以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種詩的境界,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 “風中大地捲來,雨中大地捲來”,詩人描繪了在鋪天蓋地的疾風驟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給人的衝擊與感受。這裏,“風”“雨”都是頗有象徵意味的意象,但它們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風”與“雨”,因為詩句中描繪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給詩人的真切體驗:在狂風和籠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變成了一片波濤起伏的海面。“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 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的聲勢。

四.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徵意義,理解作者情感。

(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麼表達效果?

明確:“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的動盪、不安定和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

(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麼象徵意義?“大地”又有什麼深層內涵?

明確: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閲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説,它們也象徵着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裏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説,“風雨”又有了一層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我”作為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