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5的乘法教學反思推薦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5W

只有對這一階段的教學情況瞭如指掌,才可以將教學反思寫得出色,教學反思是對以往教學的回顧分析,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具有針對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5的乘法教學反思推薦8篇,感謝您的參閲。

5的乘法教學反思推薦8篇

5的乘法教學反思篇1

本節課在設計時主要是以貼近學生實際的遊樂園情景導人,裏面藴含着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為引入乘法做準備,之後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引導他們觀察思考,體會乘法的意義,並進一步結合生活中的問題,鞏固對乘法意義的理解與運用。

成功之處:

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聯繫,就組織學生進行擺一擺、比一比的遊戲活動,先讓學生擺2個三角形。很多學生就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一個一個的擺,而且他們知道一個三角形用3根小棒,學生就用原有的知識用加法來算3+3=6根。然後又提問:現在要你們擺9個三角形,也讓學生去算,學生髮現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瑣。這時候抓住機會引出乘法的學習。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表象,感悟出瞭如果加數相同時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的道理。

存在問題:

關注弱勢羣體不夠。課堂上我看到這樣的情況:在這熱鬧的背後又隱藏着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為觀眾和聽眾,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中,設計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挑戰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數學生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來作為普遍要求,而應該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的活動,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穫,都有體驗。

5的乘法教學反思篇2

今天,聽了王老師講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不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本節課着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和感悟乘法的意義。為了能達到此目的,王老師在課的開始抓住了學生喜歡小動物的心理,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小動物來進行導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老師説算式與學生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比如寫:7+7+7+7+7+7+7+7+7+7+7+7。再比如,老師説200個6相加,學生感到很茫然,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思考:怎樣寫簡便?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通過觀察公園遊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並用今天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最後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髮現不同的方法比如:3+3+3+9和4+2+2+2+2+2+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不足之處:

1.在給加法算式分類時,沒有砸實,學生只把相同加數的算式分為一類,而另一類,加數不相同的算式,沒有分,老師也沒有理會,導致後面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沒有更好的理解。如果老師讓學生觀察,這樣的算式為什麼不能寫成乘法算式?這樣把問題給學生,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得出加數不相同,所以不能寫乘法算式。我認為這樣學生對乘法的意義理解的會更好。

2.揭示課題如果放在新授課後,效果會好一些。

3.練習題有個別沒有處理,教師的語言不要過於羅嗦。總之,聽完了王老師的這節課,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作為教師如何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運用怎樣的方法手段,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非常重要。需要認真鑽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5的乘法教學反思篇3

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

案例描述

一、學前準備。

1.觀察下列算式中兩個因數有什麼特點?

(板書:因數末尾有0)

出示:60×50240×20

師:你是怎麼口算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

生2:把0抹掉後再相乘,抹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師:生1,生3合起來就是我們口算的方法(板書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進行筆算嗎?

2.學生嘗試筆算並且板演。

3.小組討論:

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樣嗎?

生1:一樣。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數的相乘。

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

生4:只是把橫式寫成了豎式……

二、巧用知識遷移,自主構建新知。

師:你能運用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1.出示材料,特快列車每小時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車每小時可行

106千米。

師:讀材料,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1:特快列車比普通列車每小時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車每小時比特快列車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車3小時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時呢?……

師:讓老師提一個問題吧,你看老師提的問題中包含幾個問題

(1)出示問題:它們30小時各行了多少千米?

板書子問題:特快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數量關係,學生自主列算式。

(3)觀察這兩道算式的因數有什麼特點?

生:第一道算式因數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數中間有0,板書因數中間有0

見圖1針對第一二組的提問:

①3為什麼和6對齊?

②積末尾的2個0是怎麼得來的?

針對第三四組的提問:

①3為什麼和6對齊?

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這一步可以省略不寫嗎?

生1:十位上的3須和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寫,積就會少一位數,積變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卻寫1,為什麼?生:進了位要加到來。

2.請你説一説紅色得數是怎麼得來的?

(見圖2)同學們這麼聰明,我們就來練一練。780×54208×40107×130

這是創新教學改革的一節課,關於這個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

1.既然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為什麼沒有從一般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中引入?

2.為什麼出示材料是書中的例題卻當作練習講?書中的例題是已經提出問題的,而本節課卻讓學生自主提問題,學生問題基礎上篩選出例題中的問題?

回顧這節課,這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巧用知識遷移,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知識遷移屬於心理學範疇,它指的是先前的學習對以後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

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並用這些知識去分析、探討相似內容的知識,即用已知來探討未知。本節課並沒有複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而從口算乘法遷移到筆算乘法,小組討論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進行類比,把過去遇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課新程理

念最好的體現。

二、對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遷移。

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誌。對知識和技能來説,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誌。

5的乘法教學反思篇4

教材方面,《8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71~72頁的內容。在學生已有1—7的乘法口訣經驗的基礎上學習。重點是使學生理解8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掌握8的乘法口訣,能運用8的乘法口訣求積。難點在於編制8的乘法口訣並記憶、發現口訣的規律以及記憶口訣。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自主的經歷8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尋找8的乘法口訣的規律,能熟練的運用8的口訣進行計算。並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其次,談一談我的教法設計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

1、情景教學法。通過大家熟悉並且關心的奧運內容引入,不僅學生激情昂揚,而且也滲透了愛國主義思想。在教授過程中讓學生在情景裏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國小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説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在這節課中,我採取了玩對口令的遊戲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口訣。孩子不但不會覺得枯燥,反而對他們更有挑戰性。在練習中,我也相應的加入了摘蘋果的遊戲。傳統的口算教學一般是枯燥乏味的,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採用遊戲的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很樂意參與其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並以“掌聲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表意見。

第三,説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我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5的乘法教學反思篇5

4月18-20日,我很有幸參加了在xxx舉行的x市農村國小數學“關注常態,聚焦高校”課堂教學研討會,在幾天的緊張學習中,不但飽覽了眾多教學高手的真功夫,而且還聆聽到多位專家的精心點評,受益匪淺。更有幸的是能和劉敏老師同上一堂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大師的風采,她的自信,穩重,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堂上生成的問題能靈活機智處理的能力等等,有很多值得我去學習的地方。

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的感觸很大,讓我覺得這些專家前輩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都是通過平時的思考總結,主動探索,積累經驗,不斷的反思、思考、創新、實踐,才會有今天的成績,才會使自己變的如此強大。我很想問問我自己,我每天都是在幹什麼?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呢?是要我去做,還是我要去做呢?每天都思考了嗎?每天都反思了嗎?每天都進步了嗎?哪怕只有一點點。真的得好好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呢?

非常感謝於科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這麼好的平台,展現自己。也很感謝縣教研室給我這次鍛鍊成長的機會。通過參加這次的研討會,我感覺到自己真的很渺小,感覺自己腦袋裏空空的,自己真是懂的太少了,感覺到了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不足,需要去學習的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下面我就對我執教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進行深刻的教學反思。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雖然在乘法筆算的順序和數位的對齊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礎,但計算作為最根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應該是我們教學的重點。所以,本節課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有以下不足之處:

1.不能關注全體學生。

在課堂上我發現回答問題積極的就那麼幾個同學,我試圖調動其他同學的積極性,但是我屢次的嘗試,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從這點上説明了我駕馭課堂的能力很差。

2.評價語言過於單一。

評價學生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增加其學習的興趣,主動探索知識的慾望。一個良好的評價語對一個孩子來説也是很重要的,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會對他們產生深刻的影響。但是我這節課老用你很棒、不錯、很好,這一類的評價語,很單調,反覆出現,讓學生覺得習以為常,也激發不起學生的樂趣及其學習動機。

3.個別地方設計意圖不是很明顯。

比如:口算題第2組題目,我的設計意圖是想把這組題目和豎式計算第二步聯繫起來,先給學生做個鋪墊,然後便於學生理解用豎式計算的第二步是1個十乘24得24個十也就是240。但是通過教學效果來看,體現的不是很明顯,屬於無效環節。還有估算那個環節,設計意圖是先讓學生估算,再嘗試用筆算,這樣既複習了上節課的估算方法,也能使估算的數值能驗算筆算的大約數值,使估算、筆算有機結合。但是課堂上只讓學生估算出結果,沒有讓學生體會到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沒有使學生明確估算對筆算的作用,設計意圖體現的不明顯。

4.教學機智欠缺。

學生突發情況不知道如何處理,出現了走教案的情況。比如在讓學生比較方法的時候,有的學生説喜歡方法一,有的學生説喜歡方法二。我當時也沒有在意這個學生的想法,按照我原來的思路,為了突出這節課的筆算乘法,極力的倡導第二種做法。這個細節反映了我的教學機智,應變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

5.該讓學生明白的名稱沒讓學生明確。

比如兩個因數相乘,告訴學生第一個因數,第二個因數簡潔,明瞭。但是當時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老是説數字,讓學生理解比較困難,浪費了時間,沒達到很好的效果。

6.細節關注不夠。

在板書的方法一的時候我課前設想是往下寫一寫,和豎式的兩步計算正好持平,讓學生很明顯看出來,其實這兩種方法的算理是一樣的,只是呈現方式不同。但是課堂上考慮的不夠仔細,把方法一書寫的位置過於朝上,導致了用豎式計算的時候沒有給學生們清晰的呈現出這個問題。

通過這次的學習我深深的感受到數學課堂是樸實的、也是生動的。我想數學課堂最重要的不只是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的方法,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

5的乘法教學反思篇6

?乘法的估算》是口算乘法的第2課時,我在備這節課的時候,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做為這節課的重點,而在實際生活中進行靈活的估算,則是這節課的難點。在上課的時候,感覺學生的掌握還是可以的,但是在批改作業的時候,發現學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現反思如下:

估算的教學在數學課本中的出現沒有一個系統的編排過程,感覺以前學生學過的一些關於估算的知識已經忘的差不多了。而在課堂上,當我向學生提問:這道題目為什麼需要估算?學生的回答是看到了夠不夠和大約這樣的字眼,這還是比較好的學生的反饋。那麼中等和差一些的學生簡直就是不知所云了。可見,在學生的思維中,估算的意識是非常淡薄的,對於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大量運用幾乎沒有什麼感受和體會,所以,這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加強的。

同時,我也感覺的學生在估算方面思維模式單一,不靈活,比如,當和實際的解決問題聯繫起來的時候,學生就表現出茫然,為什麼估算的結果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有的學生就比較的害怕用估算去解決實際問題,又有一部分的學生感覺的在估算時,比如324可以估算成320,又可以估算成300,而假如乘以9的話,有的學生就又把9估算成10,這樣以來就有了4種結果,所以,給學生又造成了一種模糊的感覺,怎麼估隨便估都行,所以很多本來就似是而非的學生就有些發矇了。

所以,我認為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個基本的方法,即四捨五入的估算法則和在處理實際問題時要靈活深入思考的習慣,加上日常課堂練習中不斷的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學生體會到估算與實際生活聯繫非常緊密,學生就不會感覺到估算離自己很遙遠,也就能夠逐步的加強對估算的學習能力。

5的乘法教學反思篇7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編寫口訣的開端,其地位尤為重要;通過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特別在編制5的乘法口訣過程中,讓學生的個體探索與同桌合作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創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識。再聯繫乘法的意義,從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後編寫乘法口訣;編寫乘法口訣的教學,屬於學習法則的課型,學生運用學習法則的思維模式,歸納編寫乘法口訣的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讓學生經歷編寫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2、掌握乘法5的乘法口訣,提高運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目的能力。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直觀性、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二年級學生主要依賴於直觀性的教具進行思維,所以我想到擺小棒,通過擺自己喜歡的圖形,讓學生理解1個5、2個5……,從而理解乘法的的含義。我創設了讓學生擺自己喜歡的圖形的情景,學生根據自己擺的圖形説出乘法算式,來引出課題《5的乘法口訣》。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為探求新知創下良好的開端。在探索5的乘法口訣時,我讓學生擺小棒,通過擺圖形,讓學生理解1個5、2個5……,從而理解乘法的的含義。首先,第一個層次是5×1 , 1×5的乘法口訣,老師編給學生看。第二個層次是編5×2 ,2×5的乘法口訣,採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師指導學生編口訣。第三個層次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兩人一組學生自己編口訣。第四個層次是讓學生觀察口訣,發現乘法口訣的規律。這樣由“扶”到“放”,逐步讓學生探究新知。教師始終處於客體地位,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同時,在由“扶”到“放”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學生在編乘法口訣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積累學習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5的乘法教學反思篇8

學生前面已經學會了1-8的口訣,對於編口訣背口訣已經相當熟練,本課關鍵是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巧計或機械識記9的口訣,並在熟悉口訣的基礎上解決多種與9有關的乘法問題,最後的提高部分是讓孩子們在經過長期的編題、畫圖、分析訓練的基礎上,自編與9相關的乘法應用題,用六步法解題。

全課流程:複習-背口訣-簡單運用(各種形式的練習)-較複雜應用(應用題編題、分析、畫圖、解答)

本課的計劃展示亮點:常規做法,不是一節課可以生成的。1.常規聽算,這是最近一個月每節課必進行的常規,聽算結束會將全對的名單反饋給家長,昨天到場39人,全對的32人,完全準確率82%;2.學生背口訣的各種形式,這是在學習1-8的口訣的過程中形成的,還學習了鄰班的一些做法;3.學生的編題訓練雖然不是二年級教材要求的,線段圖也只是教材規定要學生認識而非要求學生掌握的,這個可以説是我從嘗試讓學生編題開始,自己想出來的訓練方式,它是指向更高年級的學習的,而不是為二年級的應試而設的,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我最想探討的是這個問題,也是我上這節課的目的。我假借了9的口訣的名義,讓學生展示他們的編題和分析能力,籍以研討。編題作業,即堂完成並給老師批改的有29人,24人全對,後補的8本全部正確,1人當天病假,2人未交,實到39人,上交37本,暫時32人全對,準確率82%。

第一個想順道探討的問題是——常規作業。近來一直堅持每天10道題的堂聽,即時改,每天發全對名單給家長表揚,現在基本保持每次29——33人全對;背口訣的形式,從一年級的學加減法開始,很多讀背的形式就在使用,學生比較習慣用不同的方式來強記或巧記;學生平常除了完成優化作業,還設有堂上練習本和1號練習本、2號練習本。1、2號練習本是必改的練習,它們是教會學生一些必要的格式的,讓孩子們不僅僅知道作業要準確,完成起來還要有規範,堂上練習本是聽算或做嘗試性的練習(比如練習格式)用的,也常常批改。此前,我們班就用堂練本練習過筆頭編題,然後,用一號本編題,我每題必細批。學畫線段圖,也經歷了三階段要求,9次練習,到這回在堂上編題,孩子們已經是第10次編倍數應用題了。以前教高年級的數學,也沒讓學生練這麼多,常常放過了每天的口算練習,這種專題的訓練也幾乎沒有過,後來,自己的孩子讀書了,並且我教的比她低一個年級,很多教過的感悟和女兒身上的失誤結合起來,不斷地驅使我去思慮一種細密的教法。或許我的做法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説過於苛刻,但是,我認為,對他們終是有用的,於是實踐之。做我們班的家長不容易,因為我總是每天羣fa全對的表揚名單1-3次(每本作業本一次),家長是壓力不小的;做我們班的學生不容易,小小的年紀,總是不斷地編題,寫字,我發現,他們極少用拼音代替,二十來字的應用題,總是一個個字寫出來的,作業的書寫也越來越好,因為我除了表揚作業全對外,還不時表揚又對又工整的。

這個魔鬼老師的魔爪,不知道家長和孩子是否渴望早日脱離?好讓大家都透口氣?吳詠是開放式的學習,回家基本不用做作業的,而我,每天都有常規作業,基礎訓練必不可少。或者我應該尋求一條中間的線路,也解放我的孩子和家長們,但是,我認為,學習本身就是一件苦差事,不用功,怎麼會有好成績?要讓孩子們學會用苦功,至少在一二年級,一二年級的計算基礎打好了,才有資格談中高年級的更高級思維的發展。這是我拋出來的第二個順道探討的問題——低年級學生應該輕鬆還是要學會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