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大班數學課教案最新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1W

教案可以根據學生的進展進行調整,以確保他們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教案的編寫需要不斷更新和改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大班數學課教案最新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大班數學課教案最新6篇

大班數學課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掌握5的4種分合方法,理解互補、互換的關係。

2.能主動運用5的組成搭配早餐。

3.感受參與數學活動的樂趣以及獲得成功的喜悦感。

活動準備

1.大食譜1張(大食譜中的食物價格應與當地條件相符,貼近幼兒實際生活),5的組成數字卡片和點子卡片各1套

2.小食譜、練習紙、筆幼兒每人1套,盤子若干

3.25的數字卡片若干,價格與大食譜一致的早餐食物卡片若干。

4.“幼兒學習材料《我健康我快樂》。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觀察大食譜,瞭解飯菜的名稱、價格、營養等。提問:食譜上有什麼?價格是多少?有什麼營養?

二、請幼兒設計早餐食譜,學習5的組成。

(1)教師示範選早餐,列出5的組成式。

提問:我有5元錢,想買一個小米粥,還能剩多少錢?

小結:5個圓點和數字5表示5元錢,1個圓點和數字1表示買小米粥的1

元錢,4個圓點和數字4表示買包子的4元錢。

(2)在小食譜練習紙上表示出自己選擇的早餐,列出5的4種分合式。

提問:你想選擇吃什麼早餐?買了早餐後你還會剩多少錢?用分合式可以怎麼表示?

小結:5可以分成1和4,還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2和3,還可以分成3和2。

三、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早餐食譜,理解互補的關係。

(1)用點子卡片和數字卡片記錄幼兒設計的早餐。

(2)引導幼兒看圖分析。

小結:5分成的兩個部分數,一邊的數越大,另一邊的數越來越小。四、請幼兒觀察5的分合式,理解互換關係。

(1)引導幼兒觀察圖3中的第1組和第4組、第2組和第3組的組成形式提問:這兩個組成式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這樣排列有什麼好處?

小結:兩個數交換位置總數不變。只要想出一種分法,就能很快找到另外一種分法。

五、玩“買早餐”遊戲,複習5以內的數的組成。幼兒自主分配角色,進行買早餐遊戲。

大班數學課教案篇2

目標:

1。學習2、3、4的分解組成。

2。通過觀察,尋找發現數的組成規律。

3。繼續體驗總數與兩個部分數之間的關係。

4。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瞭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南瓜圖片若干,藍綠色的籃子圖片各一張,4以內數字卡片若干,分合符號

活動過程:

一、遊戲:碰球——教師交代遊戲規則和要求——集體,;小組,個人練習

二、學習4的分解組成

1。認識南瓜出示南瓜圖片——這是什麼?數一數有幾個?

2。分南瓜出示藍綠色的籃子圖片——請把南瓜分給藍綠色的籃子,可以怎麼分?(個別幼兒操作)——誰還有不一樣的分法?

3。記一記——誰有好辦法把分南瓜的事記錄下來?

——請幼兒用數字和分合符號記錄在黑板上

4。念一念——幼兒認讀分合式,先説分後説合三、出示操作紙,師幼共同瞭解操作要求——給弟弟妹妹分蔬菜,注意不遺漏,不重複四、根據幼兒完成情況講評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讓我瞭解了孩子對數學都很薄弱,為了能夠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我準備在以後的數學活動中多加遊戲,做到讓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的目的。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大班數學課教案篇3

一、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細緻觀察、勤於動腦並發現排序的規律。

2、能夠小組合作並按照規律進行排序,體驗思維訓練的樂趣。

3、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4、教幼兒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度。

二、活動準備:

音樂《火車開了》 、幻燈片、白乳膠、卡片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音樂《火車開了》

根據男女、男女的順序進行排列播放音樂進行導入課堂,今天我們站隊和平常有什麼不一樣?

(二)、基本部分

1、森林裏的小動物們要舉行音樂會,這次活動由遲老師來負責,有一件事情讓我特別頭痛,會場太亂,工作太多,老師實在忙不過來,所以想請小朋友來幫忙。(播放幻燈片1)小朋友願意開動腦筋來幫助我嗎?現在請小朋友開動小腦筋我們要開始工作了。

2、先看第一份工作小彩旗(幻燈片2),小彩旗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接下來該怎樣做?小朋友是根據小彩旗的什麼特點進行排序的?總結是由顏色進行排序

3、第二份工作(幻燈片3)總結是由大小進行排序的

4、第三份工作(幻燈片4)總結是由形狀進行排序的.

5、第四份工作(幻燈片5)總結是由男女進行排序的

6、小朋友太棒了,我們一起看看我們的工作成果並總結是按照顏色、大小、形狀、男女進行排序的。

7、下面還有一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小朋友去合作完成,小朋友們有信心嗎?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各種材料需要小朋友按照規律來完成任務,在工作過程中小朋友要互相幫助,積極聽取其他小朋友的意見。(幼兒操作,並貼黑板展示)

(三)結束部分一起討論生活中還有那些物品是按照規律排序的四、活動延伸下課時把你所觀察的畫下來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過程首先讓幼兒找到小動物的排隊規律,然後讓孩子排一排,説一説身邊什麼是有規律的,最後讓孩子們擺一擺,讓孩子們在展示的基礎上,老師加以總結。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規律排序。活動的過程能兼顧全體幼兒的需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都有成功和進步的體驗。

大班數學課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幼兒樂於參加體驗活動,讓幼兒感知時間。

2、通過不同方式感受體驗一分鐘的長短,明白時間長短與自身努力有關。

3、知道要珍惜時間,把握好每一分鐘。

【活動準備】

幻燈片、鉛筆,本。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認識時鐘,知道一分鐘有60秒。

一匹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猜一個謎語(猜謎: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你知道是什麼嗎?

出示時鐘,認識時針、分針、秒針,有誰知道秒針走一圈是多長時間呢?(説完鐘錶秒針走一圈)它走一圈又要走多少下呢?讓我們一起來數一下吧。知道一分鐘有60秒。

總結:60秒就是一分鐘,一分鐘等於60秒。

二、感受一分鐘的長短。

(1)遊戲《木頭人》:靜靜感受一分鐘的長短。(山山山,山上有個木頭人,不許説話不許動,動了就是小淘氣。)當老師説到動了就是小淘氣時,只許做身體坐直的動作。而且,要停一分鐘。幼兒做遊戲一遍。

教師提問:停一分鐘有什麼感覺?現在覺得一分鐘是長還是短?怎麼又覺得長了呢?

提問:誰來説説這一分鐘你有什麼感覺?那這一分鐘你感覺是長還是短呢?

(2)大家體驗一下一分鐘。

我們一起來玩個一分鐘説古詩的遊戲,你覺得這一分鐘時間長還是短?

為什麼同樣是一分鐘,感覺卻不一樣呢?

(3)總結:同樣是一分鐘,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會覺得一分鐘很長,有的時候又會覺的一分鐘很短。

現在請小朋友看一分鐘的動畫片,説説你覺得一分鐘時間長還是短。”請幼兒説説感受。

小結:“原來我們在等待或者痛苦時就會覺時間很長,而很高興地時間就會覺得時間很短。”

三、挑戰一分鐘

1、“現在老師想請你們猜猜這些活動在一分鐘內能不能挑戰成功?”播放視頻。

2、“很厲害,對不對,你覺得,她為什麼會挑戰成功?”做事要專心。

3、幼兒猜測一分鐘能做哪些事情。

(1)幼兒自由猜測。

(2)讓幼兒猜一猜,他們在一分鐘分別能跑多少米、寫多少個字?(上網上查了些資料,一分鐘跑400米,寫70個字。

4、分組活動:挑戰一分鐘。

師:剛才小朋友看到圖片上的人物他們利用一分鐘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天老師也請小朋友來挑戰一分鐘,看看我們能和一分鐘挑戰?

看看小朋友能在一分鐘內數多少個數,多的獲勝。

看誰能在一分鐘內寫數字最多,多的獲勝。

看看一分鐘能拍多少下手,多的獲勝。

5、檢查幼兒情況並總結。

(1)幼兒體驗結果,選出獲勝者。

(2)小結:一分鐘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短,只要抓緊時間,我們一分鐘可以做的更多;原來一分鐘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長,一分鐘是很短暫的,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

“一分鐘可以完成許多事情,我們要珍惜時間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我們要怎樣珍惜時間呢?”

做事要專心,不拖沓。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珍惜時間。時間寶貴,一分鐘過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不要浪費它。精彩的度過每一分鐘,每一天。

6、結束活動,體驗一分鐘能走多遠的路。

大班數學課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

2、繼續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活動重點:

學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難點:

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活動準備:

完整的鉛筆、積木、回形針、橡皮等測量工具(幼兒人手2份)

記錄表格(見活動材料)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問題。

師:小朋友,瞧,圖上有誰?它們在幹什麼?(米老鼠和唐老鴨,它們在比賽跳繩)再看下面一幅圖,想知道它們在説什麼嗎?再來看第三幅圖,它們現在在做什麼?(在測量跳繩的長度)它們用的測量工具一樣嗎?(不一樣)再看一看最後一幅圖,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它們在爭論誰的跳繩長。)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長度的工具和方法。

師:請你們也想一想,有什麼辦法可以測量跳繩的長度呢?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二、遷移幼兒已有測量長度的經驗。

師:我們中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測量長度的方法了,你們還記得嗎?那我請一個小朋友用黑板擦來量一量黑板的長度,你們仔細看他測量的方法對不對。

師:他測量的方法,對嗎?誰願意來跟大家説一説。並示範一下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呢?(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量一下記錄一下。)

三、幼兒嘗試測量,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1、幼兒自主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

師:小朋友真能幹,都已經掌握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了,現在我想請你們每人自己選擇兩個不同的測量工具,分別量一量課桌的長度,並在表格上記錄用每個工具測量的次數和結果,(教師可示範記錄方式)

師:你們剛才用兩種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一樣還是不一樣?請你説一説,你剛才是用哪兩個工具測量的?桌子有幾個xx長?用xx測量時量了幾次?桌子有幾個xx長,用xx量了幾次?(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我們測量的是同一個物體,為什麼每個人兩次測量的結果都不一樣呢?是不是我們搞錯了呢?現在我們都用這種工具(積木和回形針)來量一量我們書本的長度,看看結果有什麼變化,好嗎?

2、集體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

師:現在請你們用回形針和積木量一量你的幼兒用書有多長,並像剛才一樣把結果記錄在表格裏,好嗎?這次測量結果一樣嗎?幼兒用書有幾個回形針長?用回形針量了幾次?幼兒用書有幾個積木長?用積木量了幾次?

3、引導幼兒討論並小結。

師:我們每次的都是同一個物品,為什麼測量的次數和結果不一樣呢?仔細觀察你們的記錄表,你會發現什麼?(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次數就多的道理。)

師:小結,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數次就多。

大班數學課教案篇6

有幸參加了市第二次主題式研訓活動,執教了同課異構、大班數學活動分燈籠(9的分成)。曾經做過一個數學課題,感受到情境和操作之於幼兒園數學教學的作用,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關注了完整情境的創設和幼兒操作在前、老師引領在後策略的使用。

起源一、兩位專家報告中的觀點

幾年以前,我曾經在嘉興傾聽過南師大張俊教授關於幼兒園數學的報告,對於張教授“數概念的`獲得是反覆操作,由形象到概念的過程”的觀點印象非常深刻,同時他的舉例,小班孩子習得數概念,如“3”的數量,是從3個蘋果,3個杯子,3個梨,3朵花……諸多實物的觀察和擺弄中感知和提煉出3的實際含義的。

今年4月份,在嘉善聽取了浙江省教育廳研訓部張豐主任的報告,在説到數學時,張主任聯繫自己的兒子及其同學,説“數學規律是學生悟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悟出來的是方法,教出來的是機械的,可能同樣的解題方法,這題會做、換一題就不會。

起源二、幼小銜接的幼兒園數學

我們常常説幼小銜接,要做到幼小銜接,那麼也需瞭解國小裏在做什麼、需要我們做什麼。女兒讀一年級的時候,我對於相當長時間內每天讀背“10以內加減法”題目卡片印象深刻。所以,我在想,我們幼兒園是不是需要去做國小裏都在重複的事情?幼兒園數學到底要教什麼、怎麼教?

我想,幼兒園數學應該是生動形象、貼近生活、反覆操作、積累經驗的過程。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幼兒園不應該更多關注孩子是否學會、是否掌握、是否知道,而應該關注孩子學得是否快樂、是否喜歡、是否在操作中慢慢感悟和理解。

課堂實踐——操作在前,引領在後

本次教學活動“分燈籠”我創設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情境,由世博會外國友人買中國特色的東西——大紅燈籠和平湖的西瓜燈引入,呈現燈籠店的難題——來不及包裝;隨後孩子們在包裝中操作、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探索;最後,孩子們獲得勞動的報酬——9元提貨券,併到提貨券買燈籠。

圍繞這個情境,我重點安排了四個環節來學習9的分成,其中包括三個操作環節和一個引領環節。我從一種分成方法入手,用包裝燈籠的情境將紅燈籠和西瓜燈與9的分成結合起來,讓孩子在操作中自然地把9個燈籠分成了兩份。而包裝袋上的記錄,則能幫助孩子理清思路、記錄自己的操作結果,無形中將9的分成式給了孩子。隨後,在交流包裝結果的過程中,引出問題:9的分成到底有幾種?於是有了第二次操作,讓孩子撒燈籠片探索9的分成。第二次操作後,通過交流讓孩子在表達自己操作結果的過程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並引導孩子一起發現9有8個分成式的知識點,還用給數字排隊的方法引導孩子感知分合結果的有序性。最後一個環節既是操作也是迴歸生活的運用,讓孩子們用9元提貨券到燈籠店買兩個價格合起來是9的燈籠。如果説前面的兩次操作關注了“分”的話,那麼最後的遊戲“買燈籠”則關注了“合”。

課後反思——將理想與實際相結合

在熟悉班級的時候,我發現孩子的實際能力與我估計的出入較大,因為,我是在建構式背景下設計的教學方案,而當湖中心幼兒園的教學是在建構式課程基礎上,結合省編老教材,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替換、補充和重組,因此孩子的水平是不同的。

熟悉班級之後,我對教案進行了微調,沒有進行很大的變動。一是想堅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實踐一下,尋找一些有共鳴的同行、也需要一些不同的聲音來碰撞和提升。但是,在與幾位嘉興市名師和學科帶頭人的觀點碰撞中、在觀摩了前兩位教師同課異構的教學之後,我覺得理想和實際相結合可以誕生更完美的教學。

我的整個課堂教學最大的爭議應該就是簡單,它也許適用於建構式背景下的孩子,但不適合我所執教的當湖中心幼兒園大三班的孩子。當孩子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基礎之後,如何進行提升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我在想我的教學方案是否可以這樣改善:

1、包裝燈籠每人一種9的分成,彙總交流後,由孩子發現補充9的其他分成方法,然後引出9的8個分成式。(關於補充這一點,大三班孩子是具備這樣的能力的。)

2、接着,進行引領,感知分成結果的無序所帶來的不便,啟發孩子用翻燈籠的操作方式探求分合結果的有序性。

3、幼兒用燈籠片第二次操作並使用列表式記錄表。在這一環節中,能力強的孩子應該不用燈籠直接能記錄結果,而其他幼兒可以在逐一翻燈籠片的過程中感悟有序性。

當然活動過程中還暴露出一些問題,提醒我還要做好更充分的課前預設,如小組操作撒燈籠前老師的交代不清,導致孩子出現操作上的偏差、環節耗時較多。而出現這一失誤的直接原因是,我所試教的班級有這樣的基礎,根本不需要我講解方法就能直接操作,因此我準備不足。當然,還有其他,不一一列舉。

一堂同課異構的公開課結束了,但屬於執教者自己的思索卻遠沒有結束。特別感謝研訓中心徐流芳老師營造了這樣一個平台,這樣的過程是辛苦的、三個人上同一節課是有壓力的。但有這樣的平台,可以不斷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是充滿樂趣的。執教之前,從不曾想過數字的分成可以上得這樣有趣和開心,但現在實現了,我肯定了自己也學習了別人,還將自己想表達的通過我的教學傳遞給更多的老師,引出一些想法和聲音,這是很有意義的。

而最大的收穫是我開始思索:幼兒園數學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初初開始使用建構式課程的時候,更多一知半解。而現在越來越多聽到對建構式課程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對建構式課程調整充實的行為,如音樂、數學。也許這本身就是建構二字所傳達的信息,正確使用建構式課程就該是這樣的。但是,捨棄些什麼、增加些什麼還是需要慎重把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