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生物《羣落的演替》教案範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8W

生物羣落不是一成不變的,羣落演替是指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羣落被另一個羣落代替的過程。下面就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羣落的演替》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物《羣落的演替》教案範文

《羣落的演替》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羣落的演替過程。

2.説明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羣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後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羣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羣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羣落被另一個羣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着“思考與討論1”,閲讀P79~P80,並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並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後,由於其植株高於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於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羣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羣取代另一些種羣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後,喬木佔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在棄耕後開始出現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後種了幾年玉米,後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後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蕒菜等雜草佔優勢;2~3年後,黃蒿佔優勢;3~4年後,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並逐漸佔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後,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並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羣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着“思考與討論2”,閲讀P81,並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佈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於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後,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勢植物。於是,就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後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也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並從2003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試點,2002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劃在2010年前退耕還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後,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範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950km2“長”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350km2。兩大湖區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於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03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約佔西部地區嚴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還草”將採取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要點解析

1.羣落的演替是一個羣落取代另一個羣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頂極羣落才會中止。羣落這種依次取代現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後,農田又會發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裏生長起來,灌木又處於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森林羣落,而不會被別的羣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羣落。

2.羣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後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後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羣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羣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於羣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於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羣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羣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羣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羣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羣落內部環境的變化是由羣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係;有些情況下,是羣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造了不良的居住環境,使原來的羣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演替。

4.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決定着羣落的外貌和羣落的分佈,也影響到羣落的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因素。地表形態(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羣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於置身於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火也是一個重要的誘發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境條件並不限於上述幾種,凡是與羣落髮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羣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係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羣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司於自然發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羣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於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後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係;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羣落的演替》教案2

一、知識結構初級演替

次級演替影響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二、教學目標1、闡明羣落的演替過程。2、説明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三、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1、教學重點及解決方法[教學重點]羣落的演替過程。[解決方法]⑴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講解光裸的巖地上的和棄耕的農田上的羣落演替過程。

⑵分析二者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以動態發展觀引發學生對演替的本質進行思考。2、教學重點及解決方法[教學難點]同上。[解決方法]同上。四、課時安排1課時。五、教學方法啟發式、講解法。六、教具準備相關圖片、資料。七、學生活動1、思考、分析、回答相關問題。2、實地考察。八、教學程序(一)明確目標(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導入:羣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羣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羣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羣落消失了以後,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羣來佔據這個羣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羣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羣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着羣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問題探討]教材P78相關內容。一、演替的概念和類型

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羣落被另一個羣落代替的過程,就叫演替。光裸的巖地上是怎樣長出森林的呢?投影教材P79圖片。學生思考討論教材中的問題。教師講解歸納:1、裸巖階段2、地衣階段地衣首先在裸巖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機酸可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的過程。於是,土壤顆粒和有機物逐漸增多。3、苔蘚階段:在地衣開拓的基礎上,苔蘚便能生長起來。苔蘚比地衣長得高,在與地衣爭奪陽光競爭中處於優勢,於是就逐漸擴展。苔蘚的生長會進一步使巖石分解,土層加厚,有機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羣落也越來越豐富。4、草木植物階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時,草木植物的種子就能夠萌發生長。競爭的結果是較高的.草木植物佔據了優勢。這時,各種昆蟲和其他小動物開始進入到這個地區。在動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機物越來越豐富,土壤的通氣性越來越好。5、灌木階段:灌木和小木開始生長。灌木比草本植物更為高大,剝奪了草本植物的陽光,逐漸取代了草木植物。灌木的生長起到了遮陽、避風的作用,同時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食物,於是成為許多鳥類的棲息地。物種的多樣化使得羣落的結構較為穩定,抵禦環境變化的能力增強。6、森林階段:在灌木羣落所形成的濕潤土壤上,各種喬木的種子萌發出來。喬木比灌木具有更強的獲得陽光的能力,因而最終佔據了優勢,成為茂盛的樹林。樹林的形成進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環境,物種進一步多樣化,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於是羣落演替到了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在棄耕的農田上,也會發生羣落的演替。投影教材P80相關圖片。讓學生與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教師歸納:農田被棄耕以後,很快就會長滿一年生的雜草。在雜草的覆蓋下,土壤條件會得到改善,一些多年生的雜草會接踵而至。土壤表層有機物質逐漸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漸增強,這將更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幾年後,一些小灌木便會生長起來,併成為灌木叢。再經過一段時間,喬木開始出現。高大的喬木佔據了更多的空間,灌木逐漸減少,喬木逐漸蔚然成林。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從棄耕的農田演替出樹林,需要數十年時間。如果是在乾旱的荒漠地區,羣落的演替就很難形成樹林,或許只發展到草木植物階段或稀疏的灌木階段。發生在裸巖上的羣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由於它發生於一個從來沒有被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因此它是漫長而艱難的過程;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是一種次生演替,它發生於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因此它相對容易些。二、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然後組織學生討論之。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⑴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

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係;

⑵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學生上網調查下列資料並討論:

⑴我國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認識到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為代價求得一時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致力於生活環境的改善;

⑵《退耕還林條例》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⑶政府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時的主要政策等等。總結:

⑴人類活動有時會有意或無意地將一種新的物種引入到某一羣落之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這些脱離了原有生物之間相互作用關係的新物種往往會大肆擴散和蔓延開來,迅速成為優勢種,打破原有羣落的穩定性,危及已有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對當地經濟、社會造成巨大危害;

⑵與人類對環境的直接破壞不同,外來入侵物種對環境的破壞及對生態系統的威脅是長期的、持久的。當人類停止對某一環境的污染後,該環境一般會逐漸恢復,而當一種外來物種停止傳入一個生態系統時,已傳入的該物種個體並不會自動消失。由外來物種入侵導致的本地物種的滅絕往往是不可恢復的;

⑶我國目前已公佈了外來入侵物種名單。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發現原產美國的松材線蟲傳入我國,到2001年,已經在江蘇、安徽等十多個省八十多個縣(市)發生松材線蟲危害,每年致死松樹600多萬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隨着我國對外交流活動的不斷增多,防止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而艱鉅的任務。四、水生演替(選學)

水生演替系列實際上是一個植物填平湖沼的過程。每一階段的羣落都以抬高湖底而為下一個階段的羣落出現創造條件。這種演替系列,經常可以在一般的湖沼周圍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水生環境中,演替系列中各階段的植物羣落成環帶狀的分佈。隨着湖底抬高,它們逐個地向前推進。最終導致水生生物羣落演變為陸地生物羣落。

(三)總結

羣落演替的類型、階段,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及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道理。(四)作業佈置

教材P82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4節羣落的演替

一、羣落演替的概念和類型

1、概念

2、光裸的巖地上的羣落演替過程

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3、棄耕農田上的羣落演替過程

初生演替4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四、水生演替(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