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物理課教案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5W

制定教案是提高我們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式,出色的教案往往都是根據我們自己的教學目標來思考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高中物理課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高中物理課教案5篇

高中物理課教案篇1

一、內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節《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萬有引力定律》之後的一節,內容是萬有引力在天文學上的應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學真是迷人”、“計算天體質量”和“發現未知天體”三個標題性內容。學生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一方面對萬有引力的應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過卡文迪許“稱量地球的質量”和海王星的發現,促進學生對物理學史的學習,並藉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

2、教學過程概述

本節課從宇宙中具有共同特點的幾幅圖片入手,對萬有引力提供天體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進行了複習引入萬有引力在天體運動中有什麼應用呢?接下來,通過“假設你成為了一名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發現前方未知天體”,圍繞“你有什麼辦法可以測出該天體的質量嗎”全面展開教學。密度的計算以及海王星的發現自然過渡和涉及。在教材的處理上,既立足於教材,但不被教科書所限制,除了介紹教科書中重要的基本內容外,關注科技新進展和我國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時代氣息濃厚,反映課改精神,着力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 “計算天體質量”的學習,學會估算中數據的近似處理辦法,學會運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的質量;

(2)通過“發現未知天體”,“成功預測彗星的迴歸”等內容的學習,瞭解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重要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運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質量,體驗運用萬有引力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發現未知天體”、“成功預測彗星的迴歸”的學習,體會科學定律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過了解我國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激發學習的興趣,養成熱愛科學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1、中心天體質量的計算;

2、“稱量地球的質量”和海王星的發現,加強物理學史的教學。

五、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ppt課件等多媒體教學設備

六、教學過程

(一)、圖片欣賞複習引入

通過幾張宇宙圖片的欣賞,學生體驗宇宙中螺旋的共同特點,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天體都遵循的規律。那麼,萬有引力定律在天體運動中還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本章《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的學習。

(二)、創設情境 解決中心問題

情境創設:假如你成為了一名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航行在宇宙深處,突然,前方一美麗的天體出現在你的面前。你先關閉了宇宙的發動機,然後飛船剛好繞美麗天體做了完美的圓周運動,繞行一週後,飛船就平穩的降落在了星球上。

合作討論:你有什麼辦法可以測得這一神祕天體的質量嗎?

(學生通過小組探究,教師巡迴指導,形成自己本組的意見,由小組選出的代表來向全班展示自己思考的結果。)

小組代表講解展示:

思路一:測出宇宙飛船繞行一週的時間和軌道半徑,根據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從而得出星球(中心天體)的質量。

思路二:根據宇航員降落在星球表面上後,重力近似等於萬有引力,即: 得出在思路二完成之後,緊接着問題:如何測得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呢?

(學生討論回答,現場教師展示藉助小球的自由落體運動,通過現代技術“傳感器”現場完成重力加速度的測量。)

設計説明:

1、通過“學生成為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發現未知天體”的情境創設,圍繞”如何測得星球的質量?”這一中心問題展開學生的討論活動,在讓學生覺得有趣味的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來促使學生創造性的思考、解決本節課的中心問題。

2、多媒體和現代測量方法——傳感器讓學生感受技術帶來的便捷。

(三)、物理學史 展現人文魅力

啟示:一旦測出了引力常量g,那麼就可以利用公式 得到地球的質量了。

1798年,卡文迪許通過自己設計的扭秤實驗,成功得到了引力常量的值。因此卡文迪許把自己的實驗説成是“稱量地球的重量”,是不無道理的。

而正是這段故事,讓一個外行人、著名文學家馬克·吐温滿懷激情的説:“科學真是迷人。根據零星的事實,增添一點猜想,竟能贏得那麼多的收穫!”

(四)、課堂延伸——如何得到這一天體的密度?

設計説明:在這一問題中,老師提示了球體的體積公式,然後就把時間交給學生了。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演算,可得到的答案有兩種,一種是帶有半徑的,而另一種則是把半徑約分掉的 。“為什麼半徑可以約掉呢?”這一問題又再一次促進了學生的思考。而這也保證了課堂的開放性。

(五)、發現未知天體

視頻:“海王星的發現”,——展現科學發現的足跡,注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情感。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馮勞厄説:“沒有任何東西像牛頓引力理論對行星軌道的計算那樣,如此有力的樹立起人們對年輕物理學的尊敬。從此以後,這門自然科學成了巨大的精神王國……”

(六)、課堂小結與反饋 簡單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七、板書設計:

第4節《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

一、 圖片欣賞,引入新課

二、 測中心天體的質量

三、 卡文迪許——人文魅力

四、 應用

1、測天體密度

2、發現未知天體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通過“學生成為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發現未知天體”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極大的趣味中完成了本節中心內容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過程脈絡清晰。物理學家的人文魅力學生也有一定的感知。

高中物理課教案篇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體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思想。

⑵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理解力和運動的關係。

⑶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回顧歷史探究過程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形成過程。

⑵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歷史探究過程,使學生體會規律的形成都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

⑵通過理想斜面的教學,體會理想實驗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理解。

?難點】轉變經驗概念,明確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任何物體都具有,牛頓定律是慣性現象的規律總結。

教學過程

(一)創設遊戲,引入課題

撕紙遊戲

猜一猜:

1.一張紙已剪成兩截,但未完全剪斷,如果迅速用力撕兩邊,紙會斷成幾截?

2.現在把紙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斷,如果迅速用力撕兩邊,紙會斷成幾截?

大家不要動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間的紙下面夾一個夾子,然後迅速撕兩邊,紙會斷成幾截?

請大家想一想:為什麼是這樣一個結果呢?怎樣解釋我們的遊戲呢?其實,在我們的遊戲中還涉及到一個古老的話題──力和運動:用力撕紙,紙條斷開運動起來。運動和力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體驗古人的探究過程,學習古人的探究方法,進一步理解論述運動和力關係的牛頓第一定律。

(二)回顧歷史,探究定律

1.情景設問,經驗猜想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運動和力如影隨形,總是和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比如:馬拉車則車前進,不再拉,前進的車會停下來;人象推車則車前進,不再推,前進的車會停下來;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滾動,不再踢,滾動的球會慢慢停下來。

思考:運動和力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最早提出這個問題並給出經驗猜想的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

他根據生活生產經驗猜想: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在一個地方。運動需要力維持。

他的觀點來自實際經驗,還能用實際經驗驗證,所以被人們廣泛接受,並維持了近兩千年。

設問:我們現在知道,他的觀點是錯誤的。那麼他有貢獻嗎?

亞里士多德的貢獻: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首先質疑並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紀的伽利略。他觀察了球的滾動。

2.質疑假設,科學猜想

當球沿斜面向下滾動時,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滾動時,速度減小。他由此猜想:當球沿水平面滾動時,它的速度應該不增不減。實際觀察的結果是:沿水平面滾動的球越來越慢,最後停下來。

①現象:沿水平面滾動的球越來越慢,最後停下來。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球停下來是因為沒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從這一現象出發,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提出質疑。

②質疑:滾動的球之所以停下來,真的是因為沒有力的作用嗎?

設問:球停下來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摩擦力這種無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個意識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變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發現:水平面越光滑,球滾得越遠。於是,他推斷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結果。

結論:滾動的球停下來,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結果。

③假設:若沒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滾動的球將怎樣運動呢?

④猜想:若沒有摩擦阻力,球將永遠滾動下去。

過渡:伽利略設計了一個雙斜面實驗。

3.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1)雙斜面實驗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傾角可變。實驗中我們設定小球始終從左斜面定位卡處由靜止釋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變小球所受的摩擦,觀察小球上升的高度怎樣變化。重複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與小球上升的高度之間有什麼關係?

2.摩擦阻力的大小與釋放點到上升的點的高度差是什麼關係?

3.如果沒有摩擦,小球會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減小右斜面傾角,觀察小球沿斜面運動的最遠距離怎樣變化。重複一次。

思考:

1.減小右斜面傾角,小球沿斜面運動的最遠距離如何變化?

2.如果沒有摩擦,減小右斜面傾角,沿斜面滾動的最遠距離怎樣變化?小球將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將右斜面放平,釋放小球,觀察小球的運動。

思考:

1.如果水平木板足夠長,小球會停下來嗎?

2.如果沒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夠長,小球將滾到哪裏去呢?

過渡:現在通過動畫來模擬沒有摩擦阻力時小球的運動。我們為動畫配了一段話劇。

(2)動畫模擬

(老師扮演伽利略,學生扮演小球。)

伽利略:小球先生(小姐),如果沒有摩擦,你會爬上什麼高度呢?

小球:我會搭乘夢想的階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爬上原來的高度。

伽利略;如果我減小右斜面的傾角,你還會爬到原來的高度嗎?

小球:夢想有多高,我就可以爬多高,只是我要走的路程更長了。

伽利略:如果我繼續減小右斜面的傾角呢?

小球:我心依舊,只是又多了一段山水之程。

伽利略:如果我把右斜面放平,你還會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前行嗎?

小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既然選擇了高度,留給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

播放周杰倫的《蝸牛》節選: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點乘着葉片往前飛/小小的天留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希望同學們像小球一樣懷着夢想,沿着人生的軌道一步一步往前行!總有一天,你有屬於你的天!

過渡:伽利略的雙斜面實驗是一個理想實驗。

(3)理想實驗的魅力:

實驗(事實)+邏輯推理

通過可靠的實驗事實,加上合理的邏輯推理,得出規律的一種方法。

理想實驗的魅力:實驗不能實現的地方,思維向前一步。

這種方法非常了不起!愛因斯坦是這樣評價的: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誌着物理學的真正開端。這個評價實事求是,從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經歷了2000多年,物理學徘徊不前;從伽利略到愛因斯坦,只經歷300多年,物理學的大廈初步建立,大師輩出。這都得益於伽利略首創的實驗研究方法。

過渡:通過雙斜面理想實驗,伽利略得出了結論。

(3)伽利略:若沒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滾動的球將永遠滾動下去。運動不需要力維持。

回顧、思考:

①靜止的車、足球為什麼運動起來?

②運動的車、足球為什麼會停下來?

③力和運動之間有什麼關係?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設問:運動狀態是用什麼物理量描述?

車由靜止變為運動,受到了推、拉力;由運動變為靜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靜止變為運動,受到了腳的力;由運動變為靜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

過渡:與伽利略同時代的法國科學家笛卡爾對他的觀點進行了補充。

4.補充完善,形成定律

(1)笛卡爾的補充:除非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其靜止或運動狀態,永遠不會使自己沿曲線運動,而只保持在直線上運動。這應成為一個原理,它是人類整個自然觀的基礎。

笛卡爾補充了物體不受力時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過渡:1642年,伽利略逝世,1643年牛頓在英國誕生。牛頓是人類歷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主要貢獻有發明了微積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經典力學,設計並製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等等。

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牛頓把伽利略、笛卡爾的正確結論總結成為牛頓第一定律,它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

(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過渡:現在我們來理解定律。

(三)理解定律,瞭解慣性

思考:牛頓第一定律中論述的運動和力的關係是怎樣的?

1.運動和力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物體不受力,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運動狀態變化,物體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思考:物體不受力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能不能通過實驗驗證呢?

不能。由於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許多阻力很小的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2.阻力很小的現象:冰壺

從視頻可以看出,冰壺在一段時間內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幾乎不變,直到碰上另一個冰壺。

思考:定律中還論述了什麼呢?

3.慣性:

①概念: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設問: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做變速運動的物體有慣性嗎?

當物體做變速運動時,由於慣性,物體會抵抗速度的改變,從而使速度的改變需要一段時間。比如汽車緊急剎車時不會立即停下來,而是繼續向前滑行一段距離。

②一切物體有慣性,有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

物體慣性大,“本領”大,運動狀態難改變;物體慣性小,“本領”小,運動狀態易改變。

思考並猜想:物體的慣性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

遊戲:用嘴吹書

提起書,用力氣吹垂下的封面;用手提起封面,用力氣吹垂下的書。

思考:你觀察到了什麼現象?這個現象能説明慣性和質量的關係嗎?

③慣性與質量: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質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單位符號為kg。

在國中質量定義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現在進一步從慣性的角度認識了質量;以後還要從物體間的引力認識質量。

過渡:現在,就可以解釋撕紙遊戲了。

(四)再設情景,規律應用

1.思考:怎樣解釋撕紙遊戲?

有夾子,增大了中部的質量,增大了慣性。當迅速撕開兩邊時,中部仍保持靜止狀態,所以撕成三截。無夾子,中間紙條慣性很小,靜止狀態易改變。由於撕開紙條的力左右有差異,所以撕成兩截。

過渡:瞭解了慣性的知識,我們還能用它判斷是非。

2.美國空軍ufo檔案記載,1952.12.6黎明前,一架b29轟炸機在墨西哥灣上空訓練時,一個很大的不明飛行物以4000km~15000km的時速靠近、經過、遠離它。在目擊描述中,不明飛行物能迅速增減速度,甚至還能驟然停止。

思考:1.如果沒有特別的裝置,ufo驟然停止時,外星人飛行員的命運是怎樣的?

2.人們想象外星人持有慣性消除器,用來消除自身的慣性,以便應對速度的迅速變化,你怎麼看?

我們利用慣性的知識發現了ufo檔案記載中的疑點。希望大家在遇到問題時利用所學知識,冷靜分析。

(五)課堂總結,課外探究

1.瞭解了運動和力關係的探究過程。

在探究過程中,亞里士多德是開拓者。伽利略首創了理想實驗方法;笛卡爾補充了伽利略的觀點;牛頓提出了慣性、力、慣性參考系的概念。

2.體會了理想實驗的魅力:實驗(事實)+邏輯推理

3.深入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了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4.後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又進一步發展了牛頓第一定律。沒有哪一個定律是終極真理,物理學的大廈永不封頂,還等待你們為它添磚加瓦!

課外探究:有人説劉謙的螺絲魔術__了牛頓第一定律:不給螺帽力的作用,螺帽也能運動起來。你怎麼看?請在百度中搜索“劉謙螺絲魔術揭祕”,弄清劉謙螺絲魔術的原理。

效果分析:

因為本節內容在國中已有接觸,所以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想能不能讓學生通過對本課的預習和課外查閲資料,由學生參與互動,最後老師以總結者的身份來點評和補充效果好。

特別是實驗、視頻、小品的使用,激發了學生興趣,促進了教學。

關於力和運動關係的發展過程是很好的物理學史的教材,如何讓學生在一堂課中體驗這種物理規律形成過程是我們所要思考的。

高中物理課教案篇3

1、參考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是相對於參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2、質點:

(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質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學的抽象。

(2)物體可看做質點的條件: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且物體能否看成質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物體可被看做質點的幾種情況:

①平動的物體通常可視為質點。

②有轉動但相對平動而言可以忽略時,也可以把物體視為質點。

③同一物體,有時可看成質點,有時不能.當物體本身的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不能忽略時,不能把物體看做質點,反之,則可以。

?注】質點並不是質量很小的點,要區別於幾何學中的“點”。

3、時間和時刻:

時刻是指某一瞬間,用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它與狀態量相對應;時間是指起始時刻到終止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軸上的一段線段來表示,它與過程量相對應。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來描述質點位置的變化,是質點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5、速度:

用來描述質點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與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其定義式為,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對變速運動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時速度:是質點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簡稱速度,它可以精確變速運動。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它是一個標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義式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速度的變化量方向相同(注意與速度的方向沒有關係),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

補充:速度與加速度的關係

1、速度與加速度沒有必然的關係,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4)加速度為零,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2、當加速度a與速度v方向的關係確定時,則有:

(1)若a與v方向相同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增大。

(2)若a與v方向相反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減小。

高中物理課教案篇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認識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理解計算功的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教學難點: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展示彙報

自學指導

一、閲讀課本前兩段,知道什麼是力學中的功,知道力何時能做功.並填寫下列空格: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學裏就説這個力做了功.

二、觀察課本中前三個圖,找出三個實例的共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本中的後三個圖中,力都沒有做功,想一想這些力為什麼沒有做功?並寫 出原因:

甲圖:沒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乙圖:沒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閲讀課本第一段,找出力學 力所説的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一個是_______________;另一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閲讀課本第二段,瞭解兩種不做功的情況,要知道為什麼不做功.通過各個實例可知力學裏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具備,力才做功.

課堂達標判斷下列説法的正誤:

(1)只要有力作 用在物體上,力就對物體做了功 ( )

(2)物體只要移動了距離,就做了功 ( )

(3)物體從高處落下重力做了功 ( )

(4)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又移動了距離,這個力就做了功 ( )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 )

(6)人用力推車,但車未動,人沒有做功 ( )

三、閲讀課本“功的計算”部分的內 容,然後填寫下列空白.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使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學中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

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公式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w---- 功 -----_________( )

f----____-----_________( )

s----____-----_________( )

在國際單 位制中,力的單位是___ ____,距離的單位是________,功的單位是_________,它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 做_________,簡稱_______,符號是______,且1j=_____nm

?典型例題】質量為100kg的物體,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進了10m,則拉力

所做的功是多少?

五、拓展提升

1.已知物體受10n的拉力,並沿拉力方向勻速前進了5m,拉力對物體做功_________j.

2.用100n的拉力將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運速移動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為_______j.

3.馬拉着質量為2000kg的車在平路上前 進,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則馬拉車前進了_______m.

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勻速前進10m,已知受到的阻力為100n,求它推車做的功.

5.下面幾種情況下,力做了功的是( )

a 用力把槓鈴舉在空中不動 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勻速移動

c 用力在斜面上拉車前進 d 物體在光滑的平面上運速移動

6.一個物體的質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進了10m,則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體勻速向上提起10m,則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

7.起重機將重3×103n的樓板以1m/s的速度舉到10m高的三層樓後,又將樓板水平移動了3m,在整個過程中,起重機對樓板做的功是( )

a 6×103j b 9×103j c 3×104j d 3.9×104j

8.某同學用50n的力將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遠,該同學對足球做的功是( )

a 750j b 150j c 沒有做功 d 做了功,但條件不足,無法確定

9.兩輛車的重力分別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們前進了15m,則( )

a 拉大車做的功多 b 拉小車做的功多

c 拉力對兩車 做的功一樣多 d 無法比較

10.如圖所示三種情況下,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觸面勻速移動了s的距離,則功的計算公式w=fs( )

a 只適於甲 b 只適於乙 c 只適於甲和丙 d 甲、乙、丙都適用

11.質量為100kg的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勻速前進了5m,物體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

高中物理課教案篇5

基於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科學哲學發展而來的概念轉變理論,對於當前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相關研究表明,學生的概念學習是一個發展過程,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佔據重要的影響。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物理概念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應該依靠學生頭腦中原有的前科學概念,通過概念的轉變,形成科學概念,但目前運用概念轉變對高中物理教學進行教學設計還很少見到。

我在教學過程設計中,主要採取“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的概念轉變教學策略。整節教學內容是“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注:人教版教材本節的內容安排是“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速度”、“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對於“速度”這一內容,具體的設計思路是:通過問題情境引入“速度”的學習任務;通過學生完成的關於“速度”的概念圖和二段式測驗情況來探測學生已有概念;呈現問題情境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產生認知衝突;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切入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衝突,對已有的概念產生不滿,教師在此基礎上解構迷思概念,所謂“迷思概念”就是頭腦中存在的與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通過有效策略引導學生解決認知衝突,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進而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辨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最後通過課堂形成性練習促進學生形成新的認知平衡,完成概念轉變。

對於“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這節課而言,概念轉變的教學策略與其他教學策略相比具有很強的優越性。整節課是在充分探測學生已有概念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產生認知衝突,進而運用解決認知衝突的策略幫助學生解決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完成由迷思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高中物理關於速度的科學定義並不是強制性地灌輸給學生,而是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逐漸被學生欣然接受,因而整節課的重點得到了很好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