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 1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策略與措施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24K

一年級是國小階段的起點,數學教學也尤為重要。本文從教育實踐出發,針對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思,並探討了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旨在提高一年級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 1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策略與措施

第1篇

?認識鐘錶》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於振奮狀態呢?於是,我利用週日時間組織學生製作了許多鐘錶,孩子們自己邊做邊瞭解,時針,分針,錶盤,主動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動手撥鐘錶,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沒有到此收兵,乘機追問:“關於鐘錶的知識,你還知道那些?”我的話音剛落,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説開了:“我知道我家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可以開時、定時的”;“我知道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點”……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説,師有代説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説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麼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於和小組內同學去説,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 1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策略與措施 第2張

第2篇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起始階段的數學學習如果離開了學習的生活,更是寸步難行。剛入學兒童的生活是彩色的,遊戲、童話、動物、故事……不一定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也至少佔有很大的比例。在認數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並向學生展示數概念的現實來源和實際應用,創設有助於學生理解數學的教學情境,以幫助學生把握數概念的實質,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建立良好的數感例如,教學“數一數”時,我就引導學生觀察書上的主題圖,歡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畫面帶給學生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更是對多彩的國小生活的熱烈嚮往。由於學生一般都有幼兒園裏的學習基礎,他們會興致盎然地去數:1個滑梯、2個鞦韆、3個木馬、4架飛機……無一不是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數學就是這樣的無處不在;數完了,學生之間就要互相説一説圖上有些什麼,於是,數成為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為如果沒有數,想説清圖中有些什麼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如,教學“10的認識”時,同樣引導學生觀察少數民族小朋友跳舞的主題,數一數,發現有10位小朋友,從而引出“10”這個數。還有像“0的認識”,不僅藉助小白兔拔蘿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0表示沒有”,藉助米尺體會0還可以表示“從這裏開始”,等等。對一年級的孩子學習數學幫助很大,學生很容易接受,避免了孩子因為陌生而產生的恐懼感。

第3篇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一年級上半學期10以內的加減法中的一節與10相關的加減法的練習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10的組成,初步認識了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繫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10的遊戲》是以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和退位減的重要基礎。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進一步掌握10的加減法的運算方法並能熟練計算,難點是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題組中的規律。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設計學生喜歡的喜羊羊和灰太狼這一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願望,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思考、操作,得出10的加減法的所有算式。

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實際狀況,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想法有3點

練習課與新授課相比,內容上無法吸引學生,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利用媒體呈現喜羊羊與會太狼的童話世界,給學生以動態的刺激,讓學生在愉快的數學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允許學生解題的策略多樣性,如在10-()=8一題中,緊扣教學重點問你怎麼想的?開方式的問題,給學生創造了寬闊的思維空間,並留給學生大膽闡述自己想法的機會,出現了觀察4杯已喝完的飲料、10的分拆、10-6=4等等想法,發散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而在10的加法練習中,又為學困生提供了小圓片,為學困生提供了進一步掌握10的加減法的階梯,使他們也品嚐到成功的喜悦。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則是在練習中通過觀察發現規律,也是這一節課的難點,所以我在設計練習時,共安排了3處題組合,通過起始的由老師導到後面的學生自己探究、概括,足以看出了學生思維步步深入,在感知中慢慢地悟出規律,能進行一定的推算。在開放題的練習中通過比較,進一步使學生的思維得以錘練。

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條件和形式,開展學生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鼓勵他們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合作性學習,利用小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使每一個人都參與小組工作,使學生認識到小組的成員在探究嘗試中各有所長,其知識和技能可以互補,通過這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如:小組合作擺一擺,分一分,把10個蘋果裝進2個籃子;小組交流10-()=8,你的好辦法?讓學生學生在合作互動的教學中,形成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了與他人合作、與夥伴合作。

第4篇

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練習及第六單元100以內數的加減法整理複習。

成功的地方應該是在講解應用題的過程中把應用題帶到具體的情境當中,學生對此比較感興趣,願意去接受和學習。

1.在做口算題的過程中對於速度慢的學生沒有給予更多更細緻的教導,以至於在第六單元階段測試中有個別學生答不完題的現象!在以後的課上要重點考察這些學生運算的速度!

2.在講解“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的過程中講解過快,導致有些學生沒有跟上我的思路,也就對該類問題一知半解,到了考試時不會解決此類問題!因為此類問題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的確是個難點,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應該循序漸進,一步步對學生加以引導,思路理清了題目自然就讀懂會做了。

3.在解決問題的練習上重點問題的題型過於單一,形式有些枯燥,在今後的練習題目也應多加入新題型開闊學生的視野!

4.在講課的過程中有時過於急躁,對學生有時也會缺乏耐心,對學生的態度可能會過於嚴肅,這樣不利於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多加註意。

第5篇

?標準》指出: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情景化。

低年級更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我注重用遊戲,活動、操作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探究、形成過程。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了《位置》一單元的`內容時,我考慮到學生在學前的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要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和理解,從他們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動的素材,通過學生的動一動、擺一擺、説一説等活動,加深對位置的理解,使他們在遊戲、活動、表演中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數學的生活魅力。而且在這一單元后,設計了一些生活實踐活動,例如:讓學生按一定的位置擺放學具、讓學生上下樓梯、猜一猜我在哪裏、看看他跑了第幾名……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鮮明的表象。

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學生對遊戲、活動、操作等等比較感興趣,參與性強,有強烈的參與慾望;情感體驗積極,都像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與小朋友和老師分享,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參差不齊,不夠一致,甚至差別很大,甚至個別的學生在活動中處於旁觀者,還需適時點撥、提醒、幫助他們,但在課堂上

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難免有時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個體化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今天,如何關注學困生的發展,仍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獲取大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左、右奠定基礎。教學時,學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較難分開體會,教師不必強行要求左右手分開來體會,只要學生感知到即可。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充分體驗自身的左和右,通過遊戲的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説一説,把操作、觀察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掌握以“?”作標準來確定左邊有什麼,右邊有什麼,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想怎麼擺就怎麼擺”,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

左右的相對性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巧妙地用設疑的手法讓學生們判斷教師舉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考;再讓學生舉起右手與教師對照,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其中的奧祕;最後通過教師的轉身驗證讓學生明白:面對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