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蘇東坡傳讀後感7篇 "深入探究蘇東坡人格魅力"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9W

《蘇東坡傳》是一部以宋代文學大家蘇東坡為主角的傳記小説,由孫犁所著。小説以生動的筆觸展現了蘇東坡博學多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等多重身份,使人對他產生敬佩之情,也為我們瞭解宋代文學和歷史背景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蘇東坡傳讀後感7篇

第1篇

據説這本蘇東坡傳是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然而讀起來並不像編年體的人物傳記,評論和文學性的描述更多些,彷彿是遠觀了蘇東坡。也許是因為原著是英文版,最初是給外國人看的緣故吧。但總體來説,特別是進入書的後半部分,會漸進佳境,令讀者沉迷,你會發現,此書不遜色任何一部傳記。因為林語堂也是蘇迷,文者相隔千年,亦同聲相求吧。

蘇東坡是世界上鳳毛麟角的天才,詩書畫文詞樣樣精絕。文是唐宋八大家,書法是宋四家,亦是文人畫的先驅。他的豪放詞,被世人形容是關西大漢,彈銅琵琶,執鐵棹板,歌大江東去。

然而細細了讀蘇東坡,他絕不止是這些巨大光環之下的大聖賢。他的靈魂和他的才氣一樣令人萬分景仰,又萬分的望塵莫及。讀他的《東坡志林》,你屢屢會被逗的捧腹大笑,直呼妙極。他不僅會講段子,他會釀酒,會制墨,會烹飪,會瑜伽,會煉丹,會醫術。他無所不會。

當你細細了讀蘇東坡,他不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他也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的感歎,有“春色三分,兩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傷懷,也有“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的悽苦。他是除去聖人外衣的凡人。

詞與詩以及寫詩詞的人,均可以一讀再讀,一品再品。蘇軾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對於景仰他的讀者來説,又何嘗不是呢?

蘇東坡傳讀後感7篇

第2篇

蘇軾的文字裏,一直最喜歡《定風波》和《臨江仙》,無論是“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瀟灑而飄渺。和前後赤壁賦一樣超然脱俗,只是涼意多於暖意。

後來才知道,這些詩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都是蘇軾在黃州所作。黃州是一段艱苦歲月。在這裏他“自喜漸不為人識”,彷彿從了這兩首詞的境界。

但我讀了兩遍《蘇東坡傳》後,對這兩句詞有了另一層感慨。以前只覺得瀟灑自如、樂觀暢達是他天性使然,讀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達其實來自於修養和境界——如果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蘇東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個不時出現、偶爾相伴的神祕人物:神奇道士吳復古。此人行蹤不定、難以捉摸,但時常在關鍵時刻出現一下。有時覺得,他彷彿是另一個版本的蘇東坡,悠遊自在,仙風道骨。他的存在令人好奇,如果蘇東坡生來是個隱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吳復古提醒了我們,蘇東坡一生其實從未真正忘卻營營、超然世外。我們知道他、記住他恰恰因為他入世、鮮活、甚至飽受打擊的一面。

我不知道蘇軾是否在他身上看到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為不了吳復古的自己。以他的才華和影響力,他也許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內心深處並不想。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紓解。吃吃喝喝與蒼生同樂,大概才是他內心所向。

第3篇

?蘇東坡傳》是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的所作,該書以文獻資料為基礎講訴了東坡顛沛流離又充滿瀟灑傳奇的一生。

提起東坡,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大多帶着親切會心一笑,隨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東坡的作品之中無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誠的本性,詼諧而有趣,文字間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

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的詩篇傳頌至今,廣為人知。李白瀟灑自如,從心所欲,遨遊天地之間,不為凡塵瑣事羈絆;杜甫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沉浮官場爭鬥,終身鬱鬱寡歡。李杜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或太過不羈灑脱,或太過憂愁苦悶,只選其一,未免太過單一。而東坡恰好將這兩者合二為一,他的一生既憂且樂,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詞作上與同為豪放派的辛棄疾,並稱“蘇辛”;詩作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念。

蘇軾的才情雖名聞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仕途上歷盡艱辛,烏台詩案屢遭貶謫,然而他始終光風霽月,淡然處之,真乃“一蓑煙雨任平生”。

歲月如流沙,彈指間,韶華易逝。東坡就如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永遠散發着光與熱,吸引我們去探尋他深厚的文學寶藏。

第4篇

人如其文,蘇軾是一杯清茶,他將伴我一生。苦澀中遮不住淡香溢出翠玉般碧壺,沁滿心田,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祝願,也是“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哀思。這種苦澀思念被寄予給一杯清茶,被寄託給一輪明月。淡相思,淺淺哀愁無需言語,沉鬱便是所有。

蘇軾是一江碧水,他將伴我一生。掩飾不住內心寂寥,傾訴不盡“高處不勝寒”蒼涼。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寂。在鬢髮幾百之際,故人不在,源於內心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蘇軾在他用文字編織夢幻中遨遊,在他用詩堆積象牙塔中放縱。“浮游天地間”“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凝結點,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人生格言。

回首蘇軾,我無語。因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風流。閲讀蘇軾,品位蘇軾,我終於明白,一切痛苦只是過眼雲煙,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5篇

這本書從家庭、生活、政治、書畫等角度概況了蘇軾一生,讀完第一感受就是蘇軾怎麼這麼好,被一貶再貶,還是很豁達地面對一切,王安石真的是令人討厭,還邋里邋遢。

蘇軾不管走到哪裏都有一羣追隨他的粉絲,敬仰他的人品和才華,窮困潦倒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朋友願意接濟他,他倒是自得其樂,沒官做就做做農民,種種地,到處遊玩寫寫詩提提詞。他是一個心中有國,卻沒政治的人,職位再低,都儘可能地救濟百姓,他是真的想做事的人。

看他給友人的書信,幽默自嘲,他好像一個體驗派,總要搞點事情,體驗瑜伽,體驗制酒,體驗制墨。他的名氣在當時沒有網絡的時代竟然能席捲整個大陸甚至外邦。

他在政治道路上是不幸運的,起起落落,被政敵視為眼中釘,但有很多人懂他,在他就要被害死的時候,與他政見不和的司馬光替他説話,太后也替他説話,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

第一次看他寫的書法並不覺得好看,大大小小一點都不規整,倒是和他的脾性渾然天成,自然灑脱,字是要有靈魂才會像跳舞的精靈吧。

第6篇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裏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讚譽。

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於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

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為他為人十分樂觀。他經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每一個人。第二是因為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並且他的詩永遠是那麼清新。

同時我也異常同情他。一個人被貶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終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可真夠可憐的。

第7篇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着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裏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着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着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